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资源简化重点

旅游资源简化重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与范畴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内涵;1.旅游资源的本质所在和最大特点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功能”,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利用价值的主要体现,旅游吸引力是判断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

4.旅游资源既包括未被开发利用的,也包括已被开发利用的;既包括自然创造物,也包括人工创造物;既可以主体是单一性的专门类资源,而更是多样化的复合型资源它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文化成果,而更应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组合。

辨析;1.关于“物质”和“精神”的争议

尽管纯粹的精神因素构不成旅游资源,但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东西可以归入旅游资源的范畴。那些与物质景观相密切结合成一个整体的,且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精神文化因素应该属于旅游资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精神文化的东西往往是物质景观的内容和灵魂之所在。旅游资源应该是多层面和多元化,既有物质实体层面的东西,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更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组合。

2.关于“自然”和“开发”的争议

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以人类认识和开发为转移,凡能具有旅游吸引力,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各类因素均是旅游资源。即无论是否开发,只要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就能成为旅游资源。

3.对于“劳务”能否成为旅游资源的争议

对于那些在旅游活动中仅仅起着中介作用的一般劳务,尽管他们的劳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主要目的和对象,因此,这些一般劳务不应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劳务,由于它们已与其它旅游资源体相互结合成一个整体,成为当地旅游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它们即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构成了真实的旅游吸引力。在此情况下,这些特殊劳务就具有了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应该归入旅游资源的内容范畴。

二、旅游资源的范畴

1.自然山水

2.历史古迹、古典园林和宗教文化

3.民俗风情、社会时尚及文明程度

4.人造景观(主题公园)

5.生产和商业场所景观

6.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现象和设施及娱乐设施和会议与展览中心

7.各种遗址、遗迹景观

8.各种特殊劳务及名人景观9.各种特殊地域空间景观

思考题

1.试析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涵。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内涵;应从以下方面理解旅游资源概念的内涵.旅游资源的本质所在和最大特点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功能”,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旅游资源利用价值的主要体现,旅游吸引力是判断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旅游资源之所以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普遍具有特殊的旅游美学观赏价值,休闲娱乐、度假疗养和体育健身价值,历史文化与科学求知价值等,从而成为旅游吸引物。

2.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者开展旅游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3.旅游资源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能够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所在,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证。

4.旅游资源既包括未被开发利用的,也包括已被开发利用的;既包括自然创造物,也包括人工创造物;既可以主体是单一性的专门类资源,而更是多样化的复合型资源,其复合程度之大,组合程度之高,几乎可以囊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现象;它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文化成果,而更应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组合。

2.为什么说旅游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在旅游资源中,自然山水、历史文物古迹及现代人工创造物等,它们是有形的物质存在,认同感较强,易于被人们认可,这是旅游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还有许多蕴涵在物质景观中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它们是无形的,不易为人们所感受,其本质也不易被人们理解与认可。

实际上,尽管纯粹的精神因素构不成旅游资源,但在一定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东西可以归入旅游资源的范畴。虽然精神的东西不是物质的,但究其实质,它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而存在。所以,那些与物质景观相密切结合成一个整体的,且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精神文化因素应该属于旅游资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精神文化的东西往往是物质景观的内容和灵魂之所在。

大量的旅游资源皆因其所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和优良的人文传统而形成对旅游者的极大吸引力。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充分地发掘宝贵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可以拓宽和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活动的品位,而且还可以不断地为有形的物质旅游资源创造出新的附加值。总之,旅游资源应该是多层面和多元化,既有物质实体层面的东西,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更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组合。

3.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主要应该遵循哪些途径?

(1)应充分发挥单一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并结合市场需要不断进行再开发。

(2)依据相对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通过集聚布局效应,适度扩大开发规模,增加规模效益,深化、显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突出整体优势,强化与其他旅游区的差异,以利于塑造特色鲜明的新的市场形象,增加旅游产品的观赏性和影响力。

(3)注重景区多种旅游资源的协调开发,满足旅游需求多样化的需要,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4)应注重旅游资源的区域协作开发,结合市场需要,对整个区域或跨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5)应注重旅游资源和产品创新。在深挖传统资源潜力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创造新生资源,将已开发、待开发资源相互结合来进行产品创新。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形成、特征及分类

(一)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1.地球的圈层蕴涵了构成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

2.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受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控制

3.地质作用是塑造自然旅游资源的原动力

4.地表水体的水文特征

5.气象气候的区域性差异对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6.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1.历史的承继性

2.文化的差异性

3.社会的创新性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存在的广泛性

2.区域的分异性

3.要素的组合性

4.地域固定性

(二)旅游资源的经济性特征

1.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2.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增值性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个性特征

1.天然性

2.季节变化性与时限性

3.地带性

4.生态性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个性特征

1.人为创造性

2.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

4.精神文化性

(六)按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管理级别分类

1.世界级旅游资源

(1)世界遗产(2)世界地质公园(3)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共拥有九十多个成员,分布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其中中国共拥有29个世界地质公园,是拥有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2.国家级旅游资源

(1)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

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2万多家。其中,截止到2015年12月,全国总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13家。目前,河南省共有9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共有7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截至2009年12月,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1月、1988年8月、1994年1月、2002年5月、2004年1月、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先后共七批审定并公布了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国家旅游度假区

(4)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5)国家地质公园

(6)国家矿山公园

(7)国家森林公园

凡是面积在一万亩以上,以自然风光优美的森林景观为主体,且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的林区,均可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国家森林公园。

(8)国家水利风景区

(9)国家“健康”型海水浴场名单

(1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杭州、大连为“2006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12)国家重点公园

(1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

(1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

(16)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17)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8)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20)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1)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22)中国旅游王牌三十五处

思考题

1.决定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哪些?

自然旅游资源是具有观赏性与游娱性的自然景观及自然环境。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存的(宇宙的大力、万物的造化、大自然的关爱),它是由自然界的诸多因子,在不同的自然历史形成条件及演变阶段,作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并且它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

1.地球的圈层蕴涵了构成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

地球表层可分为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岩石、生物、水体和大气是构成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在人类活动所及的各个圈层,均可形成各类旅游资源。

岩石圈表面形成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水圈内形成海洋、江河、湖泊、瀑布、涌泉等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大气圈内形成气象和气候类旅游资源;生物圈内形成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受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控制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3.地质作用是塑造自然旅游资源的原动力

今天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自然旅游资源景观,是地球地质作用的内动力与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个自然旅游资源景观都有一部地质作用的形成和演变史。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相互交替作用,塑造出了各种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地表形态景观,苍山翠岭、奇石丽洞、长河广泊、流泉飞瀑、名花贵木等交相辉映,使自然旅游资源成为一个丰富瑰奇的宝库。

4.地表水体的水文特征

地球的表面被一连续的水圈所覆盖。由于海洋在水文、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在海洋内部形成了海岛、珊瑚礁、海洋生物等海洋旅游资源,在海洋边缘与大陆交互地带形成了海滩旅游资源,世界海滨地带(尤其是中低纬度海滨地带)多形成旅游热点。

大陆表面的冰川、河流、湖泊、瀑布、涌泉在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植被等因素的映衬配合下,形成众多不同类型的水体景观,构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5.气象气候的区域性差异对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由于气候的区域性差异,各种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康乐气候,其本身即可成为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形成避暑、避寒等旅游度假胜地;同时,气候本身和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的配合也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如热带雨林、干旱沙漠、寒带冰雪等景观,这些可以满足人们追新求异、避寒避暑等旅游需求。

6.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是地球表面各种有生命物体的总称,在地球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生物景观。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生存的植物群落或动物种群,在景观上明显存在地域差异,特别是生存在特定生物环境下的某些生物或生物群落,具有珍稀性和独特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强。

3.为什么说文化差异可以形成人文旅游资源?

社会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形态及行为方式等方面所形成的差异,是吸引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同时也是形成各类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的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1)不同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显著的,文化正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所以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就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

(2)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十分明显,民族文化风情奇异多姿,且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不同民族的民居建筑、服饰、歌舞、饮食、生活习惯、节庆活动及神话传说等的差异,则形成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类旅游资源,可吸引异地的不同民族的旅游者来领略奇异的民族风情。

(3)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由于社会历史发展所选择的社会形态及行为方式不同而造成文化的差异,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乃至城镇布局、建筑风格、社会时尚等的不同,则形成所谓的传统文化风韵和异域风情旅游资源。

4.如何看待社会创新对旅游资源形成所产生的作用?

关于社会创新对旅游资源形成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创造出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及现象,并将它们用于发展旅游业,从而形成了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2)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多样化,为适应一定的旅游市场需求,满足旅游者的多方面需要,人们专门创造出一些具有较高美学、历史、艺术及娱乐价值,且具有普遍的旅游吸引力的文化实体及活动现象,它们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对象,从而形成专门特殊意义上的新的人文旅游资源类型。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对历史遗迹的重建复原和历史事件、人文场景、神话传说的再现,主题公园、游乐场所及旅游节庆活动等。

(3)随着人们不断地对自然存在和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并得到了多角度的新发现,则可以使原本已经存在的某些自然实体或人文实体及现象被赋予新的内涵,增添新的社会文化价值,从而形成更新、更高层次意义上的旅游资源。

5.论旅游资源吸引功能之形成?

旅游资源之所以成为旅游资源,关键是由于它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即具有对旅游者的吸引功能。而旅游资源功能的实现,则必须从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三个要素上去分析,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三个要素共同组成了互为联动的旅游资源吸引功能系统。

1.决定旅游资源吸引功能形成的根本原因

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普遍具有特殊的旅游审美的美学价值,学习求知和科学研究考察及探险价值,休闲娱乐、度假疗养和体育健身价值等,能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具体来说,决定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和较高的美感质量,可以满足人们旅游审美活动的需要。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殊美学价值和较高的美感质量,主要体现为:

①多因素、多层次、多元化的美美,即指旅游资源能给人的美丽感受,美感是旅游者对于景观美的认识以及由于美所引起的许多主观情感和感觉。对景观美人们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感受。旅游资源的美表现为自然美的形象、绚丽的色彩、悦耳的声响、变幻的动态、诱人的嗅味觉美,历史悠久辉煌之美,文化智慧之美,艺术形象与形式之美,及体验与实用之美等。

②古与新的美古,即是有悠久的历史,一些历史悠久的的历史文物古迹,虽说它们已不再具备实用价值,但却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且,越古老、历史越悠久的旅游资源,则蕴涵着更为深厚和博大的历史文化意境,更能够引发人们的怀古及探究的心理。新,即是崭新的面貌,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的展现,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风情等,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最新体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③名之美

名,是具有较高名誉、较大声望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与名人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有一定的熟悉性,这种熟悉性或来自于各种媒介的传播,或来自于人们的口头相传。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熟悉性越强,旅游资源越有名,并且传播越广泛,则对人们的旅游吸引力就越强

④奇与特之美奇,是指能给人以新奇之感的旅游资源。特,是指特有的,即别处没有或少见的旅游资源。新奇与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具有休闲娱乐、度假疗养和体育健身等多方面的旅游价值,可以使,放松身心,满足人们旅游休闲娱乐和疗养健身的需要。

(3)旅游资源可以针对不同的旅游者,能够满足人们的学习求知、科学研究考察及探险、宗教文化、商贸往来等各种特殊的旅游活动需要。

总之,不同的旅游地或旅游景区均具备以上三个层次的吸引功能,这三个层次的吸引功能,可以是都具备的,但也往往又各自有所侧重。所以,任何一项旅游资源,均可对不同群体的旅游者具有吸引的定向性。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层次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

2,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吸引力形成的强弱和向性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即:旅游资源本身的因素、旅游资源存在的外部因素和旅游者自身的因素。

(1)旅游资源本身的因素

①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奇特度、丰富度等;

②旅游资源要素的组合性,旅游景区游览线路的布局及其合理性;

③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环境承载力及安全程度;

④旅游资源的环境质量、保护条件及科学管理状况等。

(2)旅游资源存在的外部条件

①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程度。即旅游景区与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连接交通的种类和条件的状况;

②旅游景区与附近其它旅游地的关系。如与附近其它旅游景区之间的内容联系、互补性及重复程度;

③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状况;

④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旅游景区的服务项目种类、服务水平、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修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满意程度。

⑤旅游地和旅游景区的形象建设。旅游地和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直接影响着对游客的吸引力。

⑥旅游地和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策略与手段。

(3)旅游者自身的因素

包括旅游者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及偏好,职业、年龄及性别,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与时间等。

3.旅游资源吸引功能的实践意义

(1)我们应该具备不断发现新的旅游资源的意识和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项目的能力。

(2)对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要根据人们的旅游需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进行开发,把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者产生真实的吸引力。

(3)对于已经开发且为旅游业长期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深度创造性开发,不断发掘其新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旅游资源产品的新组合,从而赋予其新的价值;更加合理完善旅游线路;要有效地控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及环境质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切实保护和改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并不断提高其可进入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巩固、强化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6.试析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从总的方面来看,对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认识和理解: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存在的广泛性

旅游资源的组成要素非常多,这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存在和分布上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任何地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从本质上讲,地球上各区域不存在有没有旅游资源的问题,而只存在旅游资源的时空分布结构问题。

2.区域的分异性

从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由于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存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而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反映着其所在地的地质地貌、水文、生物、气象气候等诸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和结果。区域性也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因为它决定了旅游资源本身的存在和旅游流的存在。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之间存在差异性,才形成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旅游区;也正是由于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具有吸引异地旅游者的功能,才形成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这些自然景观或人文风情也才成其为旅游资源。

3.要素的组合性

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的组合性是指孤立的景观要素很难形成颇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总是由复杂多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共同形成旅游资源体。旅游资源正是由于其构成要素组合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才形成了各具特色且独具魅力的旅游景观体。并且,一个景区(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素种类越多,比例越协调,联系越紧密,则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品位越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4.地域固定性

各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中,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和个性特征,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是旅游资源的个性特征与独特价值存在的必要条件。若离开了这个条件,则它们的个性、特殊的内涵及吸引力也就消失或大大降低了。

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旅游资源的原生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氛围。特别是,在通过创造或移置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存在的环境条件,应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真实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中进行。

(二)旅游资源的经济性特征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和其它资源相似以及其特有的经济性特征。

1.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在旅游资源中,除了少部分内容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需要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外,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长期重复永续利用的价值。但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仅要看到永续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可再生性的一面。因为旅游资源虽然一般不存在耗竭的问题,但却存在因开发利用不当而导致资源质量下降,甚至完全被破坏的问题。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一方面要避免和减少来自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要为旅游资源的存在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保护旅游生态环境等,从而延长其重复使用的期限。

2.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增值性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不仅取决于资源本身的提高,而且取决于对资源的需求,并由此产生旅游资源价值含义的差异。旅游资源的价值既包括其本身的旅游文化的客观价值,又包括其经开发后所产生的经贸文化价值。合理有效而积极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促进这两类价值的实现,并使其协调体现,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而旅游资源的价值则可以在这种合理而有效的开发方式中实现增值,即超出其自身而存在于与之相互发生作用的服务、商业、贸易等客体中。

(三)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征

旅游作为社会与文化活动现象,旅游资源是人们旅游观赏审美活动的认识对象,则使其具有了其它自然资源所不具有的文化性特征。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即蕴涵着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文化性是提高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观赏活动效果的关键所在。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所蕴涵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文化属性的表现体现出以下特点:(1)感知决定性(2)内涵丰富性3)民族性和地域性(4)需求的多样性

8.我国的世界级和国际级旅游资源如何构成?

不知道张老师的意图,大概是想让我们去死吧,具体的请看他列的那些国际级和世界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目录。

第三章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一、地质作用与地文景观的形成

(一)地质作用 1.外营力作用2.内营力作用

(二)地文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

一、岩石旅游资源根据其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由岩浆活动所形成的火成岩,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沉积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火成岩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花岗岩,仅次于花岗岩的是玄武岩(熔岩),还有流纹岩也属于火成岩。

二、古生物化石旅游资源

三、典型的标准地层剖面旅游资源

四、典型的构造形迹旅游资源

五、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一)旅游名山的特征

1.旅游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

2.旅游名山在科学上具有典型的考察和研究价值。

3.旅游名山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4.旅游名山自然和人文景观相融合,且浑然天成,和谐统一,互为一体。名山之美,既贵在自然,又贵在人为,是人与大自然高度协调的结果。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指出:山地,有景则名(优美的山水风光),有僧则名(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史则名(正史、野史、传说、掌故、神话等),有宝则名(名贵物产、矿产等)。

(二)旅游名山的类型

1.自然风景名山

2.历史文化名山历史文化名山可分为“五岳”、宗教文化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其中,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普陀山为观音菩萨道场,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等)、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山、名人建筑文化名山等类型。

3.体育登山与探险名山

(三)旅游名山的地貌种类

1.花岗岩地貌

2.火山(熔岩)地貌火山地貌是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所形成的地貌,火山爆发后形成火山锥、火山口湖、堰塞湖、熔岩洞穴、熔岩台地等地貌景观及温泉、地下森林等。我国熔岩地貌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地带:①环内蒙古高原带②环青藏高原带③环太平洋带

3.岩溶地貌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岩类岩石地区,主要岩石有石灰岩、白云岩。最常见、最典型、最有观赏价值的岩溶景观主要有峰丛、峰林与孤峰,石芽、溶沟与石林,天生桥,漏斗、溶水洞与竖井,溶洞、洞穴堆积物及地下暗河,岩溶洼地等。发育最好、类型最齐全、最为典型、最具观赏价值的石灰岩岩溶景观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四川等地区。

4.丹霞地貌

5.流纹岩地貌

6.石英砂岩地貌

7.观赏矿物质旅游资源

四、我国的海岸地貌旅游资源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堆积地貌及生物海岸。海蚀地貌主要有海蚀穴(洞)、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造型奇特的岩石;堆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沙嘴、泻湖等;生物海岸主要有红树林、珊瑚礁等。

五、我国的其它特殊地貌旅游资源

1.峡谷

2.干旱风沙地貌景观

我国的干旱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内陆盆地或高原地区。旅游观赏价值较大的干旱风沙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沙漠、戈壁和雅丹地貌等。

3.黄土地貌景观我国黄土高原是全世界黄土地貌景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黄土高原经过水土流失形成的千沟万壑,从而形成了黄土墙、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塔、黄土林、黄土洞以及层层梯田、黄土窑洞等形态各异的景观。

4.冰川地貌景观

思考题

5.试析旅游名山及其特征。

山地是对许多山的统称,高大的山地可称“山岳”,呈条形脊状延伸的可称“山岭”或“山脉”。山地按其海拔高度的不同,

可分为极高山(海拔高度大于5000米)、高山(海拔3500~5000米)、中山(海拔1000~3500米)、低山(海拔500~1000米),且各类山地与其所在地相对高度均应大于200米。山地按其岩石属性不同,可以分为花岗岩地貌、岩溶地貌、流纹岩地貌、熔岩地貌、丹霞地貌、石英砂岩地貌等。

旅游名山是具有自然美的典型山岳景观和渗透着人文景观美的山地空间综合体,是山地景观中具有特别重大旅游意义的地貌类型。许多山地由于具有奇特的形态,自然风光秀美,物产名贵丰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人类长期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活动的影响,而形成丰富且有较大价值的人文景观等,因而名扬四海,遂成为名山。

我国的旅游名山,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季风湿润区,以中山和低山为主。它们在南北地域上的景观差异,主要表现为“南秀北雄”:长江以南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地表外营力作用强烈,山体曲线柔和,千姿百态,山岳风光异常绚丽秀美;长江以北属暖温带和温带气候,降水中等,四季分明,地表外营力作用较弱,山体高大雄伟,险峻挺拔,山岳风光颇具雄伟阳刚之美。

旅游名山的特征作为名山,不仅是山地中一种独特的地理实体,还应该有其特殊的内涵。旅游名山具有如下特征:

1.旅游名山是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观实体。旅游名山所富有的自然美是种综合美,包括山地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味觉美及文化寓意美等,其中以形象美为其核心和基础。

2.旅游名山在科学上具有典型的考察和研究价值。其典型性深刻地反映和渗透于研究与认识地球发展史、地质变迁、自然地理规律等学科领域中。

3.旅游名山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名山大多开发时间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宗教和其它建筑、文物、摩崖石刻、雕塑、碑碣、诗画、古村落、历史名人活动遗迹及遗存物等),并拥有丰富的史料,这些均为旅游名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得旅游名山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宝库。

4.旅游名山自然和人文景观相融合,且浑然天成,和谐统一,互为一体。旅游名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整体协调之美,游人观赏可获得多种美感。旅游名山是人们领略自然与人文美学艺术的集结点,是赏美、育美的理想之地,是人类“共享空间”的乐园。

从以上可以看出,名山之美,既贵在自然,又贵在人为,是人与大自然高度协调的结果。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指出:山地,有景则名(优美的山水风光),有僧则名(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史则名(正史、野史、传说、掌故、神话等),有宝则名(名贵物产、矿产等)。

6.岩溶地貌、火山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黄土地貌、干旱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景观主要有那些类型?它在我国的分布如何?

岩溶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岩类岩石地区,主要岩石有石灰岩、白云岩,最常见、最典型、最有观赏价值的岩溶景观主要有峰丛、峰林与孤峰,石芽、溶沟与石林,天生桥,漏斗、溶水洞与竖井,溶洞、洞穴堆积物及地下暗河,岩溶洼地等。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较完全、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岩溶地貌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发育最好、类型最齐全、最为典型、最具观赏价值的石灰岩岩溶景观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四川等地区。

火山地貌是地下岩浆涌出地表凝固所形成的地貌,火山爆发后形成火山锥、火山口湖、堰塞湖、熔岩洞穴、熔岩台地等地貌景观及温泉、地下森林等。我国熔岩地貌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地带:①环内蒙古高原带,如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火山群、内蒙古阿尔山火山群、山西大同火山群等②环青藏高原带,如云南腾冲火山群等;③环太平洋带,如吉林长白山、浙江雁荡山、台湾大屯火山群、广东湛江湖光岩、海南雷虎岭、广西北海涠洲岛等。

由红色沙砾岩发育而成的丹霞地貌,为红色沙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丹崖、赤壁、奇峰、岩洞等特殊地貌。红色沙砾岩在我国的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福建、广东、安徽、江西及河北承德地区。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堆积地貌及生物海岸。海蚀地貌主要有海蚀穴(洞)、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造型奇特的岩石;堆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沙嘴、泻湖等;生物海岸主要有红树林、珊瑚礁等。我国的海滨风景旅游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辽宁兴城海滨,大连海滨、金石滩和虎滩;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天津海滨;山东青岛海滨、崂山、石老人度假区,山东胶东半岛烟台、蓬莱、威海海滨和海上刘公岛、长山岛、庙岛,日照海滨;江苏连云港海滨;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岛、嵊泗列岛、朱家尖岛;福建平潭岛、厦门鼓浪屿、马祖列岛;台湾岛、金门岛;广东珠海海滨、阳江海陵岛;广西北海银滩、涠洲岛;海南三亚亚龙湾、大东海、秀英海滨和天涯海角、鹿回头公园;香港群岛;南海诸岛。

我国黄土高原是全世界黄土地貌景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北起长城,南抵秦岭,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总面积多达41.56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经过水土流失形成的千沟万壑,从而形成了黄土墙、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塔、黄土林、黄土洞以及层层梯田、黄土窑洞等形态各异的景观。

我国的干旱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内陆盆地或高原地区。旅游观赏价值较大的干旱风沙地貌景观类型主要有沙漠、戈壁和雅丹地貌等。

冰川地貌主要是指地质第四纪古冰川在沿山坡或河谷运动过程中,对地表进行刨蚀、磨蚀作用后,遗留下的各种围椅状冰斗、平直的U形谷、冰川槽谷、尖峭的角峰、单薄的刃脊、匍匐的羊背石以及波光粼粼的冰斗湖等地貌形态。我国西部许多高山都发育有冰川地貌,如四川贡嘎山、甘肃祁连山、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陕西太白山的拔仙台等均保存有完好的冰川地貌。

7.何谓历史文化名山?并说明其主要分布类型及在我国分布状况如何?

历史文化名山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为内容,有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历史、宗教与文化价值的名山。历史文化名山可分为“五岳”、宗教文化名山、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山、名人建筑文化名山等类型。

(1)华夏“五岳”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三山五岳”之说。“三山”为蓬莱、瀛洲、方丈,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虚构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山景神化、崇拜及向往的心理。“五岳”,今指山东省泰安市东岳泰山、陕西省华阴市西岳华山、山西省浑源县北岳恒山、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居于东、西、南、北、中方位的五座大山,它们是历代帝王加封的。

(2)宗教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名山包括佛教名山和道教名山,它们在历史文化名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产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人处世和养生哲学观念的总汇。我国的知名度较高、风光优美,并且旅游条件较好的道教名山,主要有武当山、青城山、崂山、龙虎山、齐云山、清源山、罗浮山、王屋山等。

(3)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山

如因开拓革命根据地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有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宝塔山以及湖南湘潭韶山,江西庐山也是近现代历史文化名山。

(4)名人建筑文化名山

这类历史文化名山主要包括因帝王及名人陵寝而形成的名山。如南京钟山(中山陵、明孝陵)、北京昌平天寿山(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昌瑞山(清东陵)、陕西西安临潼骊山(秦始皇陵)、陕西咸阳乾县梁山(唐高宗、武则天之乾陵)等等。

第四章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一、水域风光的吸引因素

1.水形

2.水声

3.水色

4.水味

5.水影

6.水态

二、水域风光的旅游功能

1.审美功能

2.疗养功能

3.品茗功能

4.娱乐功能

5.文化内涵

3.江河景观类型及分布

江河景观分为风景观赏河段和漂流探险河段,它们大多都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和中游,

思考题

3.湖泊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我国的湖泊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如何?

1.类型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都可形成湖盆。因此,湖泊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

(1)构造湖,由地壳运动产生断裂、凹陷所形成构造盆地积水而成,如滇池、洱海、抚仙湖等。

(2)火口湖,是火山口或熔岩高原喷口积水而成,如长白山天池、云南腾冲大龙潭等。

(3)冰川湖,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如新疆喀纳斯湖、新疆天山天池、青海湖、陕西太白山的大爷海等。

(4)堰塞湖,是熔岩流或泥石流等物质阻塞河道使其成为湖泊,如黑龙江五大连池、镜泊湖、陕西翠华山聚湫池等。

(5)岩溶湖,是由石灰岩地区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如九寨沟风景区内的成百个阶梯彩色湖泊,黄龙风景区的黄色石灰岩山谷内彩池密布。

此外,还有由河流自行裁弯取直后分割而成的河迹湖,如我国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湖北洪湖等;浅水海湾被沙堤或沙嘴分开形成的海迹湖(泻湖),如杭州西湖等;由于风蚀作用所形成的风蚀湖,如内蒙古西部的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湖等;以及大量人工建造的水库即人工湖。

按湖水所含的盐度分类,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等。

我国湖泊景观的分布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形形色色、绚丽多姿的湖泊犹如镶嵌在锦绣大地上的颗颗明珠,形成以湖面为中心的湖泊风景区,把祖国河山点缀得更加妩媚动人。我国著名的湖泊景观有:

(1)旅游城市内的湖泊景观,位于旅游城市的湖泊,开发历史悠久,其风景美感特征是内容层次丰富,画面生动多彩。

(2)五大淡水湖泊景观,即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湖面广阔,貌似大海,水天一色,富有天然风貌。

(3)高原与高山湖泊景观,水面平静,山影倒映,具有高山平湖之风姿。如新疆天山天池和阿尔泰山喀纳斯湖、云南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湖、台湾日月潭、西藏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内蒙古呼伦湖、达里湖等。

4)人工湖泊景观,如浙江千岛湖、吉林松花湖、福建金湖、安徽太平湖、长江三峡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库、河南三门峡水库、南湾湖、薄山湖、甘肃刘家峡水库、湖北和河南的丹江口水库、河北秦皇岛燕塞湖等。另外,江西仙女湖、新疆博斯腾湖、新疆赛里木湖、浙江飞云湖、四川白龙湖和黑龙江兴凯湖等也是我国著名湖泊景观。

4.瀑布的旅游观赏价值是什么?并列举我国著名的瀑布景观。

瀑布的旅游观赏价值

由瀑布跌落的形态、磅礴的声势、映照出的缤纷色彩三者综合而成的瀑布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在:(1)瀑布自身具有的形、声、色、动态,最具美学特征,特色突出鲜明,千变万化,给人以雄、险、奇、壮、秀之多种美感。瀑布以其宏大的造型、磅礴的气势、咆哮的巨响、银白的色态,吸引游人注目凝望,仔细观赏。

(2)瀑布与其周围的青山、奇石、峰洞、林木花草、蓝天白云、彩虹、灿烂阳光等其它自然景观要素及文物古迹等相结合,更能形成美景,令景区魅力倍增。

(3)瀑布本身具有特有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许多著名瀑布景观都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记、摩崖石刻等,其本身具有艺术价值,不仅成为瀑布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也提高了瀑布的观赏价值。

我国著名的瀑布景观首推素称“中国三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和镜泊湖的吊水楼瀑布,这三大瀑布各自构成了以瀑布为主体景观的风景旅游区。还有,福建九鲤湖瀑布群、九龙祭瀑布群,广西中越边界的德天大瀑布、浙江百丈祭等也是以瀑布景观为主要特色的著名旅游景区。还有,四川贡嘎山的冰川瀑布—海螺沟大冰瀑布也别具一格。此外,我国许多自然风景名胜区也都有具有一定规模的风格迥异的瀑布风景点,如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云南路南石林的大叠水瀑布,四川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

5.涌泉的旅游价值是什么?并列举中国名泉。

1)泉水能够美化环境,造景育景,并且奇特的涌泉颇具观赏价值,直接形成引人入胜的涌泉景观。我国以涌泉而闻名的旅游景点很多,如“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泉城”济南的趵突泉、珍珠泉、

(2)矿泉具有医疗保健的独特价值,分布于山水名胜间的矿泉区发展成为集休闲、保健、疗养、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疗养胜地。由于矿泉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或微量元素,矿泉水中所含各种元素对人体具有药理和生物化学作用,能起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深知海内长生药,不及崂山一清泉”是人们对崂山矿泉理疗价值的评价。比较著名的有:广东从化温泉(“从化温泉好,岭南第一泉”)、云南安宁的“天下第一汤”、黑龙江五大连池的“药泉”、(3)矿泉具有品茗酿造功能,以水质清冽、甘醇而久负盛名的矿泉形成以茶肆为中心的旅游点。杭州的“龙井茶叶虎跑水”,犹如“二名相叠,锦上添花”,其泡出的茶清香溢口,沁人心脾,被誉为“西湖双绝”。青岛崂山矿泉水自古被称为“神水”、“仙饮”,“积年之疾,一饮皆愈”,崂山矿泉水远销海内外。

第五章气象气候与天象类旅游资源

三、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的特点

1.地域性

2.速变性

3.季节性

4.配景性

(世界上以冰雪雕塑为主要吸引物发展冬季旅游的三大著名冰雪旅游区分别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雪雕,日本札晃的冰雕和雪雕,我国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的冰雕。

我国的冰雪运动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思考题

2.试析宜人的气候。

(一)宜人气候的衡量标准

若仅从人体一切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角度来研究,宜人的气候主要取决于使人感到舒适的气温、湿度与风效(空气运动带走身体表面热量、水分,对体温的外在调节效应)三项指标;若兼顾人体的健康与情绪,则还应考虑到日照时数和天气变率等指标。康乐气候的气温条件一般在10℃~22℃之间。

(二)宜人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水平地带结构中,宜人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上的湿润气候与半湿润气候区内,尤其以海滨、岛屿地区最佳。

在山区垂直地带结构中,宜人气候分布的上、下限因地而异,这主要决定于气温、气压的垂直变化状态。在中纬度地带,山区的宜人气候以中、低山地为主(中山1000~2000米,低山<1000米);而在低纬度地区,则可达到中山以上。

另外,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和微气候,也有独特的宜人之处。如溶洞,众多的内陆水面,内海、湖泊、水库、江河的沿岸地区,也分布着宜人的小气候。气候旅游资源的分布决定了在我国的东部区域集中分布了以康乐气候为特征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宜人气候的类型

1.避暑型气候

(1)山地高原型。(2)海滨型。3)高纬度型。

2.避寒型气候

3.阳光充足型气候

4.四季如春型气候

第六章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二、生物景观的旅游功能

1.观赏审美功能

2.美化、净化自然环境功能

3.造园功能

4.健身和医疗功能

一、植物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

根据植物的主要观赏内容,将其划分为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和观枝植物。

观赏植物在旅游风景区中表现为传统名花和奇花异卉、古树名木、森林、草原等多种形式的景观。

凡是面积在一万亩以上,以自然风光优美的森林景观为主体,且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的林区,均可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国家森林公园。

根据动物的主要观赏内容,将其划分为观形动物、观色动物、观态动物和听声动物等。

观赏动物在旅游风景区中表现为表演动物、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动物事件、海洋生物等。

思考题

1.如何发挥生物旅游资源的造园功能?

生物的造园功能首先表现在为发挥生物的功能,并保存特有品种,培育新的品种,根据生物的习性和特征,通过人工营建环境,并对生物进行空间移置,将各地的动植物活体及标本汇集起来,兴建综合性或专门性的自然博物馆、植物园与人工动物园、野生动物园、水族馆和海洋公园等,即创造出新的景观,以供人们游览观赏、娱乐和科学研究。

其次,植物是园林不可缺少的造园因素。任何园林都需要广植花草树木,并利用植物的组合拼装和修剪接嫁配置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念和制造特殊的意境。如通过各种花坛、草地、树木造型及花木拼装组合等。在园林中还经常利用高大的植物来达到夹景、隔景、障景的效果。

另外,通过精心栽培雕琢,利用植物的根和茎,还可制作盆景、根雕、叶雕等艺术品。

第七章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北宋末年由将作监李诫编写了总结建筑经验的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它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明朝末年由计成编写了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清朝前期编修了清工部《工程做法》74卷,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长城不仅具有防御扰掠的军事功能,长城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的对外开放功用。万里长城“上下二千年,纵横十万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唐三彩为彩釉陶,主要色彩为黄、白、绿,宋代制瓷有五大名窑之说,即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哥窑。

思考题

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有那些?

中国古代建筑在多样化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等级观念,敬天法地的崇拜思想、尊祖敬宗的宗法思想、皇权至上的统治思想、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古代建筑上留下了深深烙印。根据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可分为三种类型:殿式、大式、小式。

(一)建筑基座

建筑基座又叫台基,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于承托建筑物,防水隔潮,并使建筑物向高处延伸以显宏伟之势。

普通基座、较高级基座、更高级基座、最高级基座

(二)开间

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因为九为阳数之极,所以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就成为皇权的象征,称之为“九五之尊”。

(三)斗拱

斗拱既可以支撑栽梁挑出屋檐,同时其纵横交错重叠富于变化,又成为重要的装饰部件。斗拱彩绘和雕刻更加强化了斗拱

的装饰作用,从而出现使用等级的限制。出挑层数越多,斗拱体量越大,外观越气派,所以建筑物等级越高,斗拱层数越多。

(四)屋顶和屋檐

1.屋顶与屋檐形式

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屋顶以庑殿顶级别最高,依次为歇山、悬山、硬山等。藻井系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意。

2.用料与色彩黄色为五色之中心,被尊为帝王之色,黄色琉璃瓦就成为皇宫主体建筑的专用色,而王公贵族则只可用绿琉璃瓦覆顶。

3.屋脊装饰古代建筑大多在屋脊上饰以动物雕塑,以增加威严和神秘感。

(五)彩画装饰

彩画装饰始于商周,秦汉发展,唐宋形成使用制度,明清更加程式化为建筑等级标志。1.和玺彩画2.旋子彩画3.苏式彩画

4.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木构梁柱式构架的科学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以榫卯连结的方式,构成坚固而富有弹性的构架体系。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法。以柱承梁,以梁承檩,以檩承顶,被誉为“墙倒屋不倒”,消能抗震性强,这也是许多古建筑得以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

2.优美柔和的轮廓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立面平面,还是屋顶,都特别讲究式样的变化,形成优美柔和的造型艺术美。如柱子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角柱高耸,使屋檐飞翘,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采光性,而且使檐角体现出优美的轮廓曲线,飞动明快。

3.整齐而又灵活的建筑组群平面布局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每一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形式多样,层次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原则主要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和均衡对称。但与此同时,又追求并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曲折变化、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形态,如中国的古典园林和民居就是典型代表。

4.灵活安排室内外空间布局

利用墙、屏风、博古架,将房屋划分成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形成既分又关联有次序的流动空间,且便于按要求安排家具。并且,建筑的室外空间——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可种植花木,叠山辟池,还可建走廊,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渡。

5.丰富绚丽的建筑装饰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十分丰富,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和价值。建筑色彩多根据需要和风尚而选择,大凡宫殿、寺庙等多使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

6.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和环境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特别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建筑十分关注外部环境,务必使布局形式、色调体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古代民居和陵寝的选址与布局,依山面水,聚气纳势。

6.中国古代墓葬的主要特点表现如何?

1.鲜明的政治等级性

墓葬制度所表现出的坟丘高低大小、棺椁重层多少、墓穴大小形制、随葬品多少、墓前石刻规格等,都是死者身份的象征,生者权势的体现,具有十分明显的等级性。

2.强烈的宗法观念

中国墓葬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是宗族伦理观念的反映,形成强烈的宗族墓地(祖坟)情结。如不肖子孙不得入祖坟被认为是最严厉的惩罚,祖坟被毁被认为是最大的耻辱,客死他乡也有葬归祖坟的心愿等,就是明证。

3.“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

以死者生前生活情形来安排死者的墓葬,在中国古代表现十分突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要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为帝王建造陵墓。帝王公侯陵墓多重墓室,尽显生前的宫殿庭堂豪华;秦始皇陵陪葬有象征秦军的兵马俑;唐陵前的石像生、石翁仲,如皇帝御下的满朝文武;仿木结构、墓室壁画、画像砖石以及随葬品都如同现实生活的再现。

4.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

相地之术——堪舆学说对墓地选址及布局影响很大。古代人们迷信,认为阴宅风水的好坏,与子孙福祸密切相连。特别是,帝王陵墓讲究聚气纳势、依山带河,以求王气永存。

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帝王陵墓十分讲究“陵制与山水相称”,主要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来选址。将帝王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山水形胜壮观,环境优美,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造地设,成为建筑科学艺术与生态环境美学相结合的杰作。

7.中国古代墓葬的建筑形制构成如何?并列举主要中国古代帝王陵墓

1.坟丘形制

埋棺之处称墓或茔,墓上堆土称坟或冢,多合称为坟墓。但在春秋前期及其以前,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讲究深埋,墓上不起坟冢,被称为“不封不树”。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自战国秦惠文王规定“民不得称陵”起,“陵”便成为帝王墓葬的专用词了。

(1)秦汉时期的“方上”

(2)唐代形成“以山为陵”李世民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

3)唐末至元末帝陵封土出现多种形制

(4)明清时期的“宝城宝顶”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帝王陵寝制度

2.墓穴形制及葬具、随葬品西汉帝王之墓的椁多用黄心柏木垒嵌而成,就是古书所载的“黄肠题凑”。

3.墓地建筑形制

(1)寝殿:明、清二代帝陵取消寝殿,扩大祭殿建筑。

(2)祭殿:

(3)墓阙:墓前建阙始于西汉中期。汉后墓阙废止,

(4)神道:石像生最早出现于汉代的霍去病墓

(5)护陵监: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1.秦始皇陵2.汉代帝陵3.唐代帝陵4.宋代帝陵5.元代帝陵6.明代帝陵7.清代帝陵8.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帝王陵墓

第八章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

明末计成编著的《园冶》,则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园林建造艺术的经典著作。

思考题

1.中国园林可分为哪些基本类型?并举例说明。

一、按园林的艺术风格分类

1.西方园林亦称几何图案式园林,这是西方(欧洲)典型的古典园林形式。我国也有这种风格的近代园林,如南京中山公园。

2.东方园林

亦称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属这一类型,以苏州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我国现存的这类著名园林很多,如拙政园、网狮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3.中西混合式园林

二、按园林的占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名苑囿、宫苑,为皇家所有,是专供帝王居住、活动和休憩、享乐的地方。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故宫的御花园、乾隆花园和海淀至香山一带的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又称府宅、宅园,它主要是一些王公贵族、官吏富商建造来供自家居住和享乐的。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扬州的个园、何园等。而北方如北京的恭王府花园、山东曲阜孔府的后花园、北京明代画家米万钟所建的漫园、勺园、湛园等。

3.寺观园林

是指宗教及祭祀园林,是寺观、祠堂等与园林相结合的产物。如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白云观、潭拓寺,承德殊象寺、扬州的大明寺东院等。

三、按园林的所处地理位置分类

1.北方园林如北京以山水取胜的“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北方园林的分布,在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较为集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园林

我国固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3.岭南园林

岭南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风光特点,造园条件十分优越。

4.少数民族园林

指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建造的庭院、寺庙内的园林。如西藏的罗布林卡,以及新疆、宁夏一些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内的园林等,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宗教气氛。

7.试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艺术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则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2.分割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采用种种办法来分割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割空间。而分割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更好地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要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比如通过漏窗的运用,可以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能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从而形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洞、石阶、石峰都显示自然的美;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秀丽;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自然环境吻合,以使园林体现出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且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的观赏效果。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特别讲究表现自然生态的魅力。诸如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等等,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重在表现自然情趣。

总之,“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的艺术特色追求,则使得中国的古典园林鲜明地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九章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在汉族地区、藏族、蒙古族地区和傣族地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

教(俗称喇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统。明清时期以来,汉地佛教寺院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比较大的寺院一般还建有五百罗汉堂和佛塔等建筑。最初佛塔是佛门弟子为藏置佛祖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佛塔按供奉对象分,有佛舍利塔、菩萨塔、阿罗汉塔、高僧墓塔等。

我国佛塔的共同建筑构造有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四个部分。

佛塔用木、砖、石、琉璃等材料建造,其形制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类型。

我国现存道教宫观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前有山门、华表、幡轩;山门以后正中部分是中庭,中庭是宫观建筑群的主体,分布在宫观的中轴线上,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三大殿堂;三大正殿两侧有配殿,祀奉一般道教诸神。

思考题

2.中国的佛教分为哪三大系统?简要说明中国三大系统佛教寺院的建制。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在汉族地区、藏族、蒙古族地区和傣族地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三大系统。

1.汉地佛教寺院的建置

明清时期以来,汉地佛教寺院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其中,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比较大的寺院一般还建有五百罗汉堂和佛塔等建筑。

2.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置

藏传佛寺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文物荟萃,金碧辉煌。藏传佛教寺院一般由札仓、拉康(佛寺)、囊欠(活佛公署)、印经院、藏经楼、灵塔殿、僧舍等组成。

3.云南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建置

云南上座部佛教寺庙主要由佛殿、藏经室、僧舍及佛塔四部分组成。

3.简要说明我国道教宫观的建筑特色。

道教活动场所一般称为道宫、道观。道教宫观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四部分组成。我国现存道教宫观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前有山门、华表、幡轩;山门以后正中部分是中庭,中庭是宫观建筑群的主体,分布在宫观的中轴线上,主要有三清殿、玉皇殿、灵官殿三大殿堂;三大正殿两侧有配殿,祀奉一般道教诸神。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最大的道教文化建筑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