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

实习一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一、目的和意义

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实习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染毒方法和生物材料的采集等技术。

二、内容

(一)健康动物的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1.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

2.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

3.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

4.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颈部要求颈项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体位倒置呈圆圈摆动,应该放弃动物。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

动物性别不同对毒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可能与性激素、肝微粒体羟基化反应有关,也随受试物而异。因此,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性别,一般实验如对性别无特殊要求者,宜选用雌雄动物各半。

1.大鼠、小鼠主要依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成年雄鼠卧位可见到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2.豚鼠用在一只手抓住豚鼠颈部,另一只手把开靠近生殖器孔的皮肤,雄性动物在圆孔中露出性器官的突起,雌性动物则显出三角形间隙,成年雌性豚鼠胸部有两个乳头。

3.家兔将家兔头轻轻夹在实验者左腋窝下,左手按住腰背部,右手拉开尾巴并将尾巴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稍稍把生殖器附近的皮肤扒开。雄兔即可见一圆孔中露出圆锥形稍向下弯曲的阴茎(但幼年雄兔看不到明显的阴茎,只能看到圆孔中有凸起

物,即是阴茎)。雌兔此处则为一条朝向尾巴的长缝,呈椭圆形的间隙,间隙越向下越窄,此即为阴道开口处。

(三)实验动物的抓取方法

正确地抓取固定动物,是为了在不损害动物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的前提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1.小鼠的抓取方法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

2.大鼠的抓取方法大鼠的抓取基本同小鼠,只是大鼠比小鼠性情凶猛,不易用袭击方法抓取。为避免咬伤,可戴上帆布或棉纱手套。采用左手固定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鼠耳,余下三指紧捏鼠背皮肤,置于左掌心中,这样右手可进行各种实验操作。

3.豚鼠的抓取方法豚鼠胆小易惊,在抓取时要稳、准、迅速。用手掌迅速扣住鼠背,抓住其肩胛上方,以拇指和食指环握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即可。

4.兔的抓取方法用右手抓住兔颈部的毛皮提起,然后左手托起臀部或腹部,让其体重的大部分重量集中在左手上。注意不要抓取双耳或抓提腹部。

(四)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方法

1.称重大、小鼠秤的感应量需在0.1g以下。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大、小鼠,体重要求在同一组内、同性别动物体重差异应下于平均体重的10%,不同组间同性别动物体重均值差异应小于5%。

2.编号

(1)染色法:以苦味酸来标记。左前腿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前腿为7,右腰部为8,右后腿为9。如果动物编号超过10,再涂染另一种涂料,表示相应的十位数,即左前腿上为10,左腰部为20,以此类推。

(2)剪耳法:在耳朵不同部位剪一小孔代表某个号码。常以右耳代表个位,左耳代表十位。

(3)烙印法:用刺数钳在动物耳上刺上号码,然后用棉签蘸着溶在酒精中的黑墨在刺号上加以涂抹,烙印前最好对烙印部位预先用酒精消毒。

(4)号牌法:用金属的牌号固定于实验动物的耳上,大动物可系于颈上。

(五)实验动物的随机分组方法

为了得到客观的剂量-反应关系,应将一群动物按统计学原则随即分配到各个试验组中。可按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具体做法举例说明:

设将30只雄性动物平均分成A、B、C、D、E、F六组,每组5只动物。将已编号的动物以号码按随机数字表进行分配。如选随机数字表第二行,从第一个数字开始,顺次抄下30个数字(可依横行、竖行或斜行抄录)。将每个数字一律除以6(组数),根据余数1、2、

3、4、5、0(整除者)分别将动物分配到A、B、C、D、E、F组,结果见表1(数字源自

第二行随机数字表)

表1 动物随机分组表

动物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随机数字97 74 24 67 62 42 81 14 57 20 42 53 32 37 32 除6余数 1 2 0 1 2 0 3 2 3 2 0 5 2 1 2 分组 A B F A B F C B C B F E B A B

动物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随机数字27 7 36 7 51 24 51 79 89 73 16 76 62 27 66 除6余数 3 1 0 1 3 0 3 1 5 1 4 4 2 3 0 分组 C A F A C F C A E A D D B C F

按上法分组后,A组有7只动物,B组7只,C组6只,D组与E组各2只,F组6只。为了使每组动物数均为5只,需要根据随即分配的原则再选出2只A组和1只C组动物给

D组。B组选出2只,F组选出1只给E组。具体方法如下:继续抄下随机数字分别除以A、B、C、F组的动物数,即:56/7(7为A组动物数)整除,余数为0,将A组第7只动物(25号)调配给D组;下一个:50/6(6为A组动物数)余2,将A组第2只动物(4号)调配

给D组;接下来26/6(6为C组动物数)余2,将C组第2只动物(9号)给D组。余类推,最后调整分组成表2所示。雌性动物也按上法分组,然后将雌、雄动物合组进行试验。

表2 30只动物随机分组

(六)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

1.剪毛剪毛剪。注意把剪刀贴紧皮肤剪,不可用手提起被毛,以免剪破皮肤;依次剪毛,不要乱剪;剪下来的被毛集中在一个容器内,勿遗留在手术野和操作台周围。

2.拔毛多用于兔耳缘静脉注射或取血时,以及给大、小鼠作尾静脉注射时,需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被毛拔去,以利操作。

3.脱毛脱毛系指用化学药品脱去动物的被毛,适用于无菌手术野的准备以及观察动物

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和病理变化。常用硫化钡或依据脱毛剂配方配制脱毛剂。

(七)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

染毒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验目的、动物种类和药物剂型等情况确定。

1.皮下注射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注射部位一般在大腿外侧、内侧、背部、耳根部、腹部。

2.皮内注射将注射的局部脱去被毛,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并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将连有针头的注射器紧贴皮肤表层刺入皮内,然后再向上挑起并再稍刺入,即可注射药物,此时可见皮肤表面鼓起一白色小皮丘。

3.肌内注射肌内注射应选肌肉发达、没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一般多选用臀部,注射时垂直迅速刺入肌肉,回抽针拴如无回血,即可进行注射。

4.腹腔注射用大、小鼠作实验时,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进0.5~1.0cm,再以45°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液。若实验动物为家兔,进针部位为下腹部的腹白线离开1cm。

5.静脉注射

(1)小白鼠和大白鼠: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鼠尾静脉有三根,左右两侧尾静脉比较容易固定,多采用。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在鼠筒内或扣在烧杯中,使尾巴露出,尾部用温水浸润或用酒精擦拭,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侧,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静脉平行,从尾下四分之一处进针,先缓慢注入少量药液,如无阻力,可继续注入。注射完毕后把尾部向注射侧弯曲以止血或用消毒棉球压迫针眼止血。

(2)兔:兔耳中央为动脉,耳外缘为静脉。内缘静脉深不易固定,故一般不选用,常用外缘静脉。先拔去注射部位的被毛,用手指弹动或轻揉兔耳,使静脉充盈,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的近端,拇指绷紧静脉的远端,无名指及小指垫在下面,右手持针尽量从静脉的远端刺入,待有回血后,将拇指移到针头处以固定针头,放开食指和中指,将药液注入,然后拔出针头,用手压迫针眼片刻。

6.经口染毒在急性试验中,经口染毒多用灌胃法,此法剂量准确,适用于小鼠、大鼠、家兔等动物。

(1)小鼠、大鼠或豚鼠:灌胃时将针按在注射器上,吸入药液。左手抓住鼠背部及颈部皮肤将动物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将灌胃针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管。针插入时应无阻力,若感到阻力或动物挣扎,应立即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以免损伤或穿破食管及误入食管。

(2)兔:先将动物固定,再将特制的扩口器放入动物口中,扩口器的宽度可视动物口腔大小而定,中间钻一小孔。灌胃时将扩口器放在动物上下门牙之后,并用绳固定于嘴部,将带有弹性的橡皮导管,经扩口器上的小圆孔插入,沿咽后壁进入食管,此时应检查导管是否正确插入食管,可将导管外口置于一盛水的烧杯中,如不发生气泡,即认为此导管实在食

管中,此时可将药液灌入。

7.其它给药途径

(1)呼吸道染毒:粉尘、气体、蒸气或雾等状态存在的药物或赌气,须通过呼吸道染毒。

(2)皮肤染毒:为了鉴定化学物质经皮肤的吸收作用、局部作用、致敏作用和光感作用等,需采用经皮肤染毒方法。①斑贴法(家兔):在脱毛区(一般1cm2即可)贴敷浸有受试化合物的多层纱布(应低于致死剂量),再盖上一层油纸或塑料薄膜,贴牢固定。于12~24小时后解开敷料,用温水清洗皮肤,观察皮肤反应。②浸尾法(小鼠及大鼠):目的是定性地判定受试物的经皮吸收作用。染毒前先将鼠放入特制的固定盒内,并使其尾巴通过固定盒底部的软木塞的圆孔露出管外。继之将尾巴通过小试管软木塞小孔,插入庄有受试物液体的试管内,浸泡2~6小时,观察中毒症状。

(八)实验动物染毒途径和方法

1.动物常用采血方法

(1)大小鼠鼠尾采血方法:适用于需血量少的实验。方法:将动物固定后,把鼠尾浸入45~50℃温水中使尾静脉充血,擦干皮肤后,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剪去尾尖(约0.2~0.3cm),拭去第一滴血,用血色素吸管(根据需要事先在吸管内加入与不加抗凝剂)吸去一定量尾血,然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2)眼眶静脉丛采血法:操作者以左手拇指、食指紧紧握住大鼠或小鼠颈部压迫颈部两侧使眶后静脉丛充血(注意用力要恰当,以防止动物窒息死亡),右手持玻璃毛细管从一侧眼内眦部以45°角刺入,捻转前进。如无阻力继续刺入,有阻力就抽出玻璃毛细管调整方向后再刺入,直至出血为止。右手持容器收集血液后,拔出毛细管,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3)腹主动脉或股动(静)脉采血法:为一次性采血方法。大、小鼠麻醉后,仰卧位固定动物,剪开腹腔,剥离暴露腹主动脉或暴露股动(静)脉,用注射器刺入采血。

(4)家兔耳缘静脉采血法:家兔在兔盒中固定,拔掉一侧耳缘部细毛,轻轻以手指弹耳,使耳缘静脉充血,酒精消毒。左手压迫耳根,右手持针刺破静脉收集血液;或直接用注射器进针,耳缘静脉采血。

(5)断头采血法:该法可用于大、小鼠。操作者左手握住动物,右手持剪刀,快速剪断头部,倒立动物将血液滴入容器。注意防止剪断的毛发掉入接血容器内。

(6)心脏采血法:将兔或大、小鼠以仰卧位固定,家兔需在左侧胸3~4肋部位剪毛,常规消毒。于第3~4肋间近胸骨左缘处,手触心搏最明显处进针,采血。采血毕迅速拔针,用酒精棉球压迫止血。大、小鼠则在手触心搏最明显处进针。

2.动物尿液的收集:用代谢笼收集。代谢笼主要由备有动物饮水和装饲料的笼体、粪尿分离器和收集尿液容器组成。

(九)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1.脊椎脱臼法左手按住鼠头,右手抓住鼠尾猛力向后拉,使动物颈椎拉断脱节而立即死亡。此法多用于处死小鼠。

2.断头法操作者用右手按住大鼠或小鼠头部,左手握住背部,露处颈部,助手用大剪刀或断头器剪断颈部使之死亡。

3.急性大失血法可用鼠眼眶动脉和静脉急性大量失血法使大、小鼠立即死亡。

4.击打法右手抓住尾部,提起,用力棒打其头部,鼠痉挛后立即死亡。

5.麻醉致死法在密闭容器中预先放入麻醉剂(氯仿或乙醚),然后将动物放入,密封盖好,使动物吸入过量麻醉剂致死。

6.麻醉后急性放血法该法多用于处死大鼠。先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后,固定动物于仰卧位,右手持镊子提起大腿内侧皮肤,右手用剪刀作一切口并向腹股沟方向剪开皮肤,皮肤切口长约3~4cm。用镊子分离筋膜,于腹股沟中点大腿内侧深部,暴露股动脉和静脉,用剪子剪断股动脉即有大量血液流出,动物迅速死亡。

7.空气栓塞法用注射器向动物静脉内迅速注入一定量的空气,使之形成气栓栓塞血管,引起循环障碍致死。该法适用于大动物如兔、狗、猴等。使用时需注入足量的空气。

8.化学药物致死法此法适用于较大动物如兔、狗等。方法是给动物静脉注射化学药物而致死。常用10%KCl或10%甲醛溶液进行静脉注射。

9.开放性气胸法将动物开胸,造成开放性气胸,此时胸膜腔的压力与大气压力相等,肺脏因受大气压所发生萎缩、纵隔摆动使动物窒息而死亡。

实习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一、原理和实验目的

了解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多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极其严重关系,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

死量(LD50)。

化学毒物经口染毒的方法是卫生毒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毒物的基本试验。通过该实验学习化学物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原则和掌握经口灌胃技术。

二、内容

1.健康小鼠的选择,性别的辨认

2.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方法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4.小鼠经口灌胃操作技术

5.毒性体征的观察、LD50计算和毒性分级

三、试剂和材料

(一)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小鼠或大鼠若干只。

(二)器材

注射器、吸管、容量瓶、烧杯、滴管、灌胃针、电子天平、动物体重秤、外科剪刀、镊子。

(三)试剂

受试化合物,苦味酸酒精饱和液或其他染色液。

四、操作步骤

(一)健康动物的选择(见实习一)

(二)性别鉴定(见实习一)

(三)动物编号与分组

1.称重大、小鼠秤的感应量需在0.1g以下。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大、小鼠,体重要求在同一组内、同性别动物体重差异应小于平均体重的10%,不同组间同性别动物体重均值差异应小于5%。急性毒性实验一般使用体重为18~25g的小鼠或/和150~240g大鼠。

2.编号(见实习一)

3.随机分组(见实习一)

(四)受试物的配制

1.受试化学物的量取固体化学物采用称量法,液体化学物可用称量法或吸量法。

(1)称量法:将受试化合物放入已知重量的容器内称量。加溶剂溶解或稀释,轻如刻

度容器内,混匀,再加溶剂至刻度。算出浓度(mg/ml )备用。

(2)吸量法:依设计剂量计算出应吸取也太受试物的容积,加入容量瓶中,用溶剂加至刻度。

计算公式为:X=1000

??d V A

式中:X ——应吸取受试物的容积(ml )

A ——设计要求的受试物浓度(mg/ml ) V ——容两瓶溶剂(ml ) d ——受试化学物比密

2.受试化学物的稀释

(1)等浓度稀释法:将受试化学物配成一种浓度,此时各剂量组的实验动物将给予不同提及的受试化学物。例如受试物配成1000mg/10ml 的溶液,五个剂量组的剂量分别为100、200、400、800、1600mg/kg ,则各剂量组动物将依次给予1.0ml/kg 、2.0 ml/kg 直至最高剂量组的16 ml/kg 。

(2)等容量稀释法:按照事先设计的剂量分别稀释配制为几种不同浓度的受试物溶液,二个各剂量组的动物均给予相同单位体重体积的受试化学物。如上例的情况,将受试物分别配成100mg/10ml 、200 mg/10ml ……1600 mg/10ml 等5个浓度的溶液,各剂量组动物给予受试物的体积均为10 ml/kg 。

(五)灌胃操作

1.小鼠、大鼠及豚鼠灌胃法:灌胃时将针按在注射器上,吸入药液。左手抓住鼠背部及颈部皮肤将动物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将灌胃针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管。针插入时应无阻力,若感到阻力或动物挣扎,应立即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以免损伤或穿破食管及误入食管。

进针深度一般是小鼠2.5~4cm ,大鼠或豚鼠4~6cm 。为了验明是否已正确地插入胃部,可轻轻回抽注射器,如无气泡抽出,表明已插入胃中;如有大量气泡,则提示误差气管,应抽出重插。随后将受试物溶液诸如。灌胃容量小鼠通常为0.2~1ml ,大鼠1~4ml ,豚鼠1~5ml 。

2.注意事项 为了使受试物能完全吸收,灌胃染毒时要求动物保持空腹状态,这是因为化学毒物进入胃内易与食糜作用而降低毒性,而且胃内容物也不利于受试物溶液的灌入,因此染毒前应禁食6~10小时。但要注意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动物长时间饥饿会影响肝脏,影响实验结果。灌胃后至少2~3小时后才能喂食,油剂比水溶液要求限制喂食的时间更长。

相同剂量的受试物,若以不同浓度给药,死亡情况会有所不同。体积太小、太浓可能发生局部刺激或其他损伤;体积太大可能会引起胃部机械性损伤,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常用的方法是将受试物体积固定,根据实验设计的剂量将受试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行灌胃。通常灌胃体积以体重的1%~2%计算,最多不超过3%,即每100g 体重灌胃1~2ml ,最多不

超过3ml 。根据实际经验得出的各种实验动物灌胃量的极限是:小鼠0.5~1ml ,大鼠4~5ml 。

(六)中毒症状观察和LD 50计算

1.中毒症状 染毒后注意观察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以及中毒特点和毒作用的靶器官,观察要点见表1,做好实验纪录。观察期间每3天称重一次。急性毒性试验可不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对死亡动物应做大体病理学观察,存活动物实验结束时可做大体解剖学观察,肉眼观察到病变时应取材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为下阶段毒性试验剂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表1 急性毒性实验原始记录

受试物名称: 受试物性状: 受试物来源: 动物种属品系: 动物来源及合格证号:

染毒途径: 室温: 日期: 剂量组别 (mg/kg ) 动物编号 性别 体重 (g ) 染毒量 (ml )

染毒时间 体征及 出现时间

死亡时间 体重纪录(g )

实验操作者: 实验纪录者:

2. LD 50计算 根据受试物的种类有指导教师事先确定采用何种方法(该进寇氏法、霍恩法等)进行计算,并在试验前设计剂量分组和每组动物数。选择适宜的方法求出LD 50及95%的可信限范围。如毒性反应存在性别差异,应分别求出不同性别动物的LD 50值。

五、结果评定

根据实验动物中毒症状、死亡时间、LD 50及急性毒作用带,按受试物种类,分别参照相应的化学物质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定,判断受试物的毒性大小及毒性特征。

[附录]改进寇氏法

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呈S 型曲线而设计的方法。该法计算简便,准确率高,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法要求每个染毒剂量组动物数要相同,各剂量组组距呈等比级数,死亡率呈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呈<20%,最高剂量组死亡率>80%。

计算公式如下:

m= Xk - i (∑p -0.5)

Sm=i

n pq

式中:m :lg LD 50;

Xk :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I :相邻两剂量组之对数剂量差值; q :存活率(q=1-p ); ∑p :各剂量组死亡率总和; n :每组动物数。

举例:小鼠经口给予某种化学毒物染毒,剂量和死亡动物数结果见表2。

表2 某化学物质小鼠经口染毒死亡情况

组别

剂量

动物数 (n) 死亡数 (只) 死亡率 (p) 存活率 (q) p 2q

mg/kg 对数

1 15.0 1.1761 10 0 0.0 1.0 0.00

2 18.0 1.2561 10 2 0.2 0.8 0.16

3 21.7 1.3361 10 5 0.5 0.5 0.25

4 26.1 1.4161 10 7 0.7 0.3 0.21

5 31.3 1.4961

10

9

0.9

0.1

0.09

i=0.08 ∑p=2.3

按式计算得:lg LD 50=1.4961-0.08(2.3-0.5) =1.3521 Sm=0.08

10

09.010

21.010

25.010

16.0+++

=0.0213

lg LD 50及其95%可信限为1.3521±1.9630.0213

所以LD 50及95%可信区间范围为22.50mg/kg(20.44~24.76mg/kg)。

毒理学实验

实习一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一、目的和意义 毒理学研究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来研究毒作用,获得毒物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本次实习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抓取、染毒方法和生物材料的采集等技术。 二、内容 (一)健康动物的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种属品系的动物进行实验,均要求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健康动物检查时要求达到:外观体型丰满,被毛浓密有光泽、紧贴体表,眼睛明亮,行动迅速,反应灵活,食欲及营养状况良好。选择时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1.眼睛明亮,瞳孔双侧等圆,无分泌物。 2.耳耳道无分泌物溢出,耳壳无脓疮。 } 3.鼻无喷嚏,无浆性粘液分泌物。 4.皮肤无创伤、无脓疮、疥癣、湿疹。 5.颈部要求颈项端正,如有歪斜提示可能存在内耳疾患,不应选作实验动物。 6.消化道无呕吐、腹泻,粪便成形,肛门附近被毛洁净。 7.神经系统无震颤、麻痹。若动物(大鼠、小鼠)出现圆圈动作或体位倒置呈圆圈摆动,应该放弃动物。 8.四肢及尾四肢、趾及尾无红肿及溃疡。 (二)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 动物性别不同对毒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这可能与性激素、肝微粒体羟基化反应有关,也随受试物而异。因此,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性别,一般实验如对性别无特殊要求者,宜选用雌雄动物各半。 1.大鼠、小鼠主要依肛门与生殖孔间的距离区分,间距大者为雄性,小者为雌性。成年雄鼠卧位可见到睾丸,雌性在腹部可见乳头。 2.豚鼠用在一只手抓住豚鼠颈部,另一只手把开靠近生殖器孔的皮肤,雄性动物在圆孔中露出性器官的突起,雌性动物则显出三角形间隙,成年雌性豚鼠胸部有两个乳头。 3.家兔将家兔头轻轻夹在实验者左腋窝下,左手按住腰背部,右手拉开尾巴并将尾巴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然后用拇指和食指稍稍把生殖器附近的皮肤扒开。雄兔即可见一圆

毒理学评价

食品毒理学 苏 丹 红 安 全 性 毒 理 学 评 价 组员: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 娟郭丽伟管健王申 杰

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5-2 指导老师:郭东起老师 苏丹红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娟管健郭丽伟王申杰 指导老师:郭东起 摘要本试验用昆明种小白鼠对苏丹红Ⅰ进行了较系统的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在对小鼠进行以苏丹红Ⅰ绝对致死量(LD100)和最大耐受量(LD0)测定的基础上制定急性毒性试验用药剂量范围进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并确定苏丹红Ⅰ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照小鼠1/7-1/28 LD50确定试验用药最高剂量以昆明种小白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苏丹红Ⅰ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肝、脾、肾的毒性和的损伤作用并对其毒性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全面评价苏丹红Ⅰ对哺乳动物的毒理效应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证明苏丹红Ⅰ能够导致小鼠肝、脾、肾各织织发生损伤使其生理机能降低。不同剂量苏丹红Ⅰ染毒后病理组织结构变化的差异为判断和分析苏丹红Ⅰ中毒效应提供了充分的形态依据。 关键词苏丹红Ⅰ小鼠;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 1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己成为第一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己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然而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阜阳劣质奶粉、致癌毒大米、山东“掺胶”龙口粉丝、苏丹红致癌、南京冠生园月饼。在我国无论食源性疾病还是化学性污染物对公众健康的危害都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苏丹红系列染料是人工合成亲脂性偶氮化合物。因其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物品被染色后能长期保持颜色不容易褪色所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才禁止苏丹红的使用。而后苏丹红做为化工染料主要用于彩色蜡、地板蜡、油脂、汽油和鞋油等的增色添加剂还可以用于焰火礼花的着色[1]。 研究表明苏丹红Ⅰ可引起大鼠肝脏癌变但对小鼠没有致癌性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对人体有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其1999年公布的对人致癌性总评价表中将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定义为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的物质[3]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苏丹红的致癌作用进行了分析评价将其归类为三类致癌物但这种致癌物进入人体后代谢为二类致癌物即人类可能致癌物。 1995年欧盟(EU)国家己禁止其作为色素在食品中添加。1996年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也禁止将苏丹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1]。但由于其染色鲜艳、价格低廉印度等一些国家在加工辣椒粉的过程中添加苏丹红。2003年初欧盟(EU)从印度进口的红辣椒中检出苏丹红Ⅰ同时在一些其它食品中也检测到这种物质为此欧洲委员会(EC)于2003年6月底发布禁止进口含有苏丹红Ⅰ的红辣椒及红辣椒制品的禁令[4]12月EC的禁令产品从苏丹红Ⅰ扩大Ⅰ、Ⅱ、Ⅲ和Ⅳ四种[5]。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

毒理学实验设计

毒理学实验设计 ——镉对肾脏的急性损害作用 设计者:余擎3100304094 李敏3100304091 一、实验背景及依据: 镉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镉污染及危害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医学问题。 在日本,人中毒事件主要是由于镉引起的,如一种“itai-itai”病的中毒,即是由镉中毒引起的。研究发现在镉污染地区的人们的骨头、肝、肾中都富集有大量的镉,尤其是肾在长期的职业性接触中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肾脏是急性镉暴露的重要靶器官,会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管状功能紊乱的氨基酸尿、蛋白尿和糖尿病,以及肾肿胀、肾小管有管型和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球毛细血管从坏死。 目前,对镉致急性肾损害的机制上不明确,但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镉可损害肾小管而干扰肾对蛋白质的排出和再吸收等作用,并影响近端肾小管功能,出现糖尿病,使尿钙和尿酸增加。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镉的急性损害作用,镉对肾脏毒性的蓄积作用 意义:通过了解镉的急性作用,掌握镉的危害,同时积极预防镉的污染。掌握随机分组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白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5g,,由实验中心提供。 2、主要试剂:氯化镉(CdCl2) 3、分组与染毒:3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为5组,每组6只,CdCl2染毒剂量分别为0mg/kg、1.5mg/kg、3.5mg/kg、5.5mg/kg、7.5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灌胃1次。第2天处死动物。 (注:查相关资料得:实验动物为小白鼠,CdCl2经口染毒的LD50为150mg/kg,参照LD50值得的1/20~1/100设置四组剂量组,剂量间距为2。) 四、样本采集与处理: 1.使用代谢笼收集小鼠尿液 2.小鼠处死后,立即取肾脏,准确称取1份0.2g肾组织,置于消化液中消化,用于测定肾脏消化液中的镉浓度。 3.另取一份肾组织,制作肾脏病理切片。用于观察肾组织有无变化。 五、观察指标:

遗传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六年十月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3) 二、基本原则 (4) (一)实验管理 (4)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三)随机、对照、重复 (4) 三、基本内容 (4) (一)受试物 (4) 1、中药与天然药物 (3) 2、化学药物 (3) (二)试验设计的总体考虑 (5) 1、体外试验基本要求 (6) 2、体内试验基本要求 (9) (三)标准试验组合 (10) 1、标准组合试验应具备的特征 (11) 2、推荐的标准试验组合 (8) 3、标准试验组合的调整 (12) (四)与致癌试验相关的附加遗传毒性试验 (9)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4) (一)体外试验结果的评价 (15) 1、体外试验阳性结果 (15) 2、体外试验阴性结果 (15)

(二)体内试验结果的评价 (16) 1、体内试验结果阴性时,确定靶组织暴露水平的原则 (16) 2、生殖细胞诱变剂的检测 (18) (三)综合分析与评价 (18) 五、遗传毒性研究进行的时间 (12) 六、参考文献 (19) 七、著者 (20) 八、相关注释 (21) 九、附录 (26)

一、概述 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毒理学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化合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在检测此类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即可诱导癌和/或遗传性疾病。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特殊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但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系统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解释致癌性试验的结果。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并介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毒理学实验资料

实验一毒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2、掌握小鼠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 电子称、小鼠固定器、注射器(3号针头)、灌胃针(12号针头)、棉签、镊子、眼科镊、毛细管、小号毛笔、品红、苦味酸、生理盐水、巴比妥钠、报纸、5ml离心管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 2. 实验动物的选择、性别鉴定、随机分组及标记。 3.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麻醉):灌胃及腹腔、尾静脉、皮下注射。 4. 实验动物的采血:摘取眼球法。 5. 实验动物的处死:颈椎脱臼法。 实验动物的种类——小鼠(Mouse ) (一)小鼠的捉拿、固定 (二)辨别小鼠的性别,小鼠的编号及染色方法,完全随机分组 1. 颜料涂擦被毛编号法(常用于大小鼠): 红色: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 黄色:3-5%苦味酸溶液(水) 80-90%苦味酸酒精饱和溶液 2. 实验动物的分组——完全随机分组法 将符合实验要求的40只小白鼠随机分配到A,B两组。 (1)动物编号1-40; (2)根据随机数字表,任意指定第10行第15列,从左到右依次读取40个两位的随机数字; (3)对随机数字按大小顺序排序,如数字相同,按先后顺序,先出现的为小; (4)随机数字序号为1~20号对应的小鼠分为A组,21~40号对应的小鼠分为B组。(三)常用给药方法 1、经消化道给药法

A自动摄取法 B灌胃给药法:小鼠专用灌胃针由注射器和喂管组成,喂管长约1nm,喂管尖端焊有一金属小圆球,金属球中空,用途是防止喂管插入时造成损伤。金属球弯成20度角,以适应口腔与食道之间弯曲。将喂管针头尖端防放进小鼠口咽部,顺咽后壁轻轻往下推,喂管会顺着食管滑入小鼠的胃,插入深度约3cm。用中指与拇指捏住针筒,食指按着针竿的头慢慢往下压,即可将注射器忠的药液灌入小鼠的胃中。在插入过程中如遇到阻力或可看见1/3的针管,说明灌胃并没有插入胃中,需要取出重新操作。 2、注射给药法 A皮下注射 B腹腔注射(巴比妥钠):左手提起并固定小鼠,使鼠腹部朝上,鼠头略低于尾部,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靠近腹白线的两恻进行穿刺,针头刺入皮肤后进针3nm左右,接着使注射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腹肌,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后抵抗感消失。固定针头,保持针尖不动,回抽针栓,如无回血、肠液和尿液后即可注射药液。注射量为0.1-0.2ml/10g体重。 C尾静脉注射 3、涂布给药法 药物经皮肤吸收、局部作用或致敏 作用时间根据药物性质和要求定 (四)摘除眼球采血 左手抓住小鼠颈部皮肤,轻压在实验台上,取侧卧位,左手食指尽量将小鼠眼周皮肤往颈后压,使眼球突出。用眼科弯镊迅速夹去眼球,将鼠倒立,用器皿接住流出的血液。 采血完毕立即用纱布压迫止血。每次采血量0.6-0.1mL (五)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大白鼠、小白鼠:脊椎脱臼法 断头法 急性放血法 空气栓塞法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6.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程序试验指导原则

兽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为保障新兽药对使用对象动物(靶动物)的安全,特别是人的食品消费安全,必须对临床前兽药的毒理学(或安全性)进行评价。目前,对兽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一般采取毒理学评价方法,包括三性(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和三致(致突变、致畸、致癌)试验,以预测新兽药的安全性。临床前药物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预测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参考。毒理学评价结果不但为最后确定该化合物是否可以作为新兽药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是制订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MRL)的重要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评价兽用化学药品(化学合成药、抗生素、药物饲料添加剂)及消毒剂临床前的安全性。 1.兽用原料药需明确下列信息:①供试药品名称,包括通用名、化学名;②供试药品(必要时包括杂质)的化学结构、纯度、性状及物理、化学性质;③供试药品的质量标准及其说明;④供试药品的质量检验报告及稳定性报告;⑤供试药品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最低、最高推荐量;⑥供试药品的贮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保质期。 2.兽药制剂需明确下列信息:除提供第1条所要求的资料外,还需提供制剂配方和生产工艺。 3.供试药品样品数量要求:需提供每个供试药品同一批号的3份样品及其检验报告;每份样品应为检验需要量的5~10倍。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对照品。 评价兽药安全性的毒理学试验必须在农业部认定、并具有GLP试验条件的机构进行。 二、毒理学评价程序及内容

兽药毒理学评价试验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第一阶段:急性毒理学试验阶段 的测定:所有用途的原料药必做; 1.经口LD 50 的测定:注射用原料药必做,肌注、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 2.注射途径LD 50 途径任选一种; 的测定:供皮肤给药的原料药必做; 3.经皮LD 50 4.皮肤刺激试验:供注射和透皮吸收的制剂必做; 5.肌肉刺激试验:供肌内注射的制剂必做; 6.眼结膜刺激试验:眼科用、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 7.粘膜刺激试验:子宫注入剂、喷雾和易挥发的制剂必做; 8.溶血性试验:静脉注射用制剂必做。 (二)第二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阶段 研究内容有:30~9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所有原料药必做; (三)第三阶段:致突变试验阶段 原料药必做此阶段试验,各种制剂可不做此阶段试验。 1.Ames试验,必做; 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必做; 3.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或睾丸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任选一项,必做; 4.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必要时选做; 5.显性致死试验,必要时选做; 以上致突变试验的组合必须考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生殖细胞与体细胞、体内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原料药不能低于三项,必要时做四至五项;如果在1~3项试验有阳性结果或可疑时,可选做第4、5项试验。 (四)第四阶段:生殖毒性试验阶段 原料药必做此阶段试验,各种制剂可不做此阶段试验。 1.传统致畸胎试验:所有原料药必做; 2.繁殖毒性试验:选做;如果做此项试验,可不做第1项试验。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作者:王心如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2-1 ?字数:302000 ?版次:1 ?页数:203 ?印刷时间:2006-2-1 ?开本: ?印次: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117056618 ?包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 第一章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伺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晶的毒性。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在实验动物直接检测如此低发生率将至少需要30000只动物。因此,在毒理学试验中,对相对较少的实验动物必须以较高剂量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毒理学原则外推估计低剂量的危险性。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这样可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于受试物处理引起毒效应强度和实验误差两个因素,处理引起的毒效应强,实验误差小,则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加,反映受试物处理的真实效应,反之亦然。实验设计是要规定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各种因素,保证实施质量,降低实验误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外源化学物从不同途径染毒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可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染毒部位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量也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也不同。因此,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历史上,环境污染物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和死亡多次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和多次修订了有关药品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毒理学实验报告思考题习题答案汇总 作者:南无宝宝 实验一 1、简述常用实验动物的种类 1.科研人员用的:小白鼠、狗、兔子 2.学校教学用的:青蛙(人工繁殖的)、鱼、蚯蚓 2、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 1.根据实验的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实验动物 2.选用动物的数量必须符合统计学上预计数字的需要。 3.根据实验的性质也可选不同品系的动物:其目的在于使动物试验结果有规律性、重复性和可比性。 4.由于同一种实验动物存在着个体差异,还应注意个体的选择:(1)年龄:一般均选用成年动物来进行实验。动物年龄常按其体重来估计,选用的动物体重大体上小白鼠20~30g、豚鼠500g左右、家兔2kg左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性别:在实验研究中,动物如无特殊需要,一般宜选用雌雄各半。 (3)生理状态:实验动物应证明确实健康外,雌性动物若处于怀孕、授乳期不宜采用。 3、把12只动物随机平分成三组。详细叙述分组过程

2.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三组设有动物15只,随机等分成A、B、C三组。将动物编号后,按上述方法,从随机数字表抄录15个数字,将各数一律以3除之,并以余数1、2、3代表A、B、C,结果归入A 组的动物6只,归入B组的动物4只,归入C组的动物5只,即: 动物号码123456789 1 01 1 1 2 1 3 1 4 1 5 随机数目 1 86 2 4 0 1 9 1 2 4 0 8 3 9 5 3 4 1 9 4 4 9 1 6 9 0 3 3 0 除了后的 余数 321131221121333归组CBAACABBAABACCC要使三组的动物数相等,须把原归A组的6只动物中的1只改配到B组去。可以随机数字表继续按斜角线抄录一个数字,得60,以6除之,除尽(相当于余数为6),就可以把第六个A(即12号)动物改为B组。调整后各组的动物编号如下: A组:346910 B组:2781112 C组:15131415 4、绘图,任选三个两位数字编号并画出它在小白鼠身上的染色法标记。

《毒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毒理学实验》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毒理学是利用医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细胞学以及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技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及其机理,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制定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做出安全性评价、为科学管理提供指导的一门应用科学。 2.课程背景 在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毒理学已经也应该作为一门人类的生存常识课程开设了。外源化学物几乎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威胁、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尽早尽快地了解毒理学知识,是认识、预防、治疗外源化学物损伤的前提,是做好管理和正确使用的基础,是保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 3.课程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身边的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方式,掌握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熟悉毒理学的原理,概念和应用,并对毒理学的国内外新成就和发展有所了解,为学生预防身边有害物质的侵害提供方法,为政府制定防治措施和制定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打下毒理学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设计理念 毒理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本课程是为保护人类健康而设计,它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现代频发高发的人类疾病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2.开发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 为获得保护自己、他人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进一步增强和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而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道德理念,使学生能够认清潜伏在我们身边环境中、甚至日常生活和每天饮食中能经常伤害到我们身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培养学生增强自我保护同时也珍爱他人,免受身边有毒有害物质伤害的能力,并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自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毒理学及实验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和掌握潜伏在我们身边环境中、甚至日常生活和每天饮食中能经常伤害到我们身体的有毒有害物质。 (3)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频发予以合理的解释并能给出一些预防方法的建议。 (4)培养学生能了解本课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动态。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 内容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发布日期:2013-04-03 浏览次数:1605 字号:[] 毒理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经口急性毒性:LD50,联合急性毒性,一次最大耐受量试 验。 2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2.1基因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 (Ames试验)为首选,其次考虑选用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 必要时可另选其它试验。 2.2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 验。 2.3TK基因突变试验。 2.4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 2.5其它备选遗传毒性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 致死试验,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 2.630天喂养试验。 2.7传统致畸试验。 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 验、代谢试验 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1、药物的毒性试验分为两类,其一特殊毒性试验,包含致癌、致残、致突变,号称三致试验;作此试验的单位必须是国家指定并认可的;一般单位即使做了也不被国家认可!通常一类创新药必须做的。无论一个药

物的药效如何好,只要含有三致试验的特殊毒性(动物若干代繁殖后,查看),该药物将不会允许上市的。 2、其二,一般毒性试验,通常用老鼠或兔子去做,主要是测定半数致死量;若某个药物的半数致死量是有效使用剂量的2倍以上,通常认为是临床使用安全的,若半数致死量比有效剂量略大一点,那就谁也不敢使用了,万一略微超一点量就会导致患者死亡!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科学 班级:09级02班 姓名: 学号:

莱茵河污染事件(以DDT为例分析) 1、污染事件发生原因及过程: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意外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剧毒物质构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以每小时4公里速度向下游流去,流经地区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送水,接近海口的荷兰,全国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2、直接影响及经济损失: 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 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 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 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 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 因而遭受损失最大。事故使德国几十年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接近海口的荷兰, 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法国和前西德的一些报纸将这次事件与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相提并论。《科普知识》总结了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闻名的污染事故, 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 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 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 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 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 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 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

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药物毒理学研究思路的转变 1. 1 发现毒理学在药物毒理研究中的发展 最初, 药物毒理学家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仅局限于中后期参与药物的临床前毒性评价, 不能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协调新药开发的前期工作, 导致许多有很好开发前景的药物由于毒性或其他安全性因素而中途夭折; 即使经过结构改造后最终进入医药市场, 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人为地拉长了新药研发周期。因此, 为了提高新药早期毒性的科学预测性, 西方各大制药公司将过去的临床前和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药物毒理学早期研究模式转变为在新药发现阶段即对新化学实体进行毒理学与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相结合的筛选和优化的发现毒理学研究模式,通过综合分析药效学、药动学及毒理学的各项指标, 评价系列NCEs的研发前景, 从中筛选出毒性小的候选新药进行后续研究。其研究的思路是将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过程中, 这就是发现毒理学研究的产生背景。 1. 2 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 伴随发现毒理学在新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发展,新药毒理学研究的模式也逐步从传统的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的两阶段模式, 向早期发现毒理学(包括体外短期毒性筛选﹑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上市后监督再评价的四阶段全程评价模式转变, 形成了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的新模式。 2 新技术、新方法 2. 1 转基因动物技术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尤其是慢性毒性药物作用机制异常复杂, 找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点尤为困难。基因敲除技术为阐明某些基因或生物大分子在药物毒性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如通过敲除胚胎干细胞中某些与胚胎正常发育、男性不育或者正常免疫功能(如生长因子、干扰素)有关的基因, 目前已成功地阐明了类视黄醇致畸、表氯醇致男性不育及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致骨髓抑制的机制。与传统的规范性动物致癌实验相比,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应用现有的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 可以缩短时间和减少费用。目前已建立的检测模型或研究模型有:过量表达癌基因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如TG, AC 小鼠, HK-fos转基因小鼠等。基因敲除动物致癌检测模型。转基因动物用于生殖毒性研究。所有这些都是在产品研究开发的早期或中期, 用转基因动物进行致癌性筛选的优越之处。 2. 2 发现毒理学技术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手段必须具有快速灵活、消耗样品量少、成本低、实验周期短、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特点。目前, 在发现毒理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有: 早期毒性筛选系统、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计算机虚拟筛选和毒理组学技术等。

卫生毒理学 学习指南

卫生毒理学学习指南 一、前言 卫生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卫生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各章学习目的和要求及知识点 学习要求以每章为单位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为掌握内容,要讲深讲透,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为熟悉内容,要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 ﹡为了解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或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有关概念、任务、目的;熟悉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和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趋势。 (二)要求: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的概念、任务和目的。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意义,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学简史,毒理学发展趋势。 (三)知识点: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学科萌芽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展望:系统毒理学、计算毒理学、表观遗传毒理学、毒理学替代法、转化毒理学;毒理学研究中3Rs原则:优化(refinement)、减少(reduction)和替代(replacement)。

第二章基本概念 (一)目的: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熟悉毒性评价指标。 (二)要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的基本概念,选择毒性及其毒理学意义,生物学标志及其分类、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曲线、毒性常用指标。 ﹡﹡安全限值。 (三)知识点: 毒物;毒性;中毒;毒效应(毒作用);毒效应谱;剂量;包括暴露剂量、内剂量和靶器官剂量;选择性毒性;选择毒性的毒理学意义;靶器官;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其曲线;生物标志:分为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和易感生物标志;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水平;阈值;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安全限值。 第三章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一)目的:掌握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来踪去路;熟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主要转化过程;了解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二)要求: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生物转化及意义。﹡﹡生物转化反应类型及过程,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毒物动力学过程及评价。 (三)知识点: 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与排泄;生物转化:包括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反应(结合反应);生物膜;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吸收:主要包括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吸收途径;肝脏首过作用;血/气分配系数;分布;蓄积;贮存的双重毒理学意义: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又是慢性中毒发生的条件;排泄:主要包括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经呼吸道随同呼出气体排出、其它(汗、唾液、泪水和乳汁等分泌物);生物半减期(t1/2);代谢解毒;代谢活化。

毒理学基础实验指导.

卫生毒理学实验指导 编写:陈秉符古雅 2009年3月

目录 实验一毒理学实验设计 (1) 实验二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 (10) 实验三灭多威经口急性毒性试验 (20) 实验四苯经呼吸道急性毒性试验 (24) 实验五蓄积毒性试验 (27) 实验六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29) 实验七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33) 实验八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37) 实验九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40) 实验十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 (42) 实验十一致畸试验及胚胎胎仔检查方法 (47) 实验十二网织红细胞计数 (53) 附录:动物实验报告的撰写及注意事项 (54)

实验一毒理学实验设计 一、目的和意义 毒理学的很多研究工作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科研的优点是花费人力、物力较少,时间短,易发现单因素与结果的关系,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可与人类生命活动现象相类比的资料。在毒理学实验研究中,健康的实验动物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和获得正确可靠的研究结果的重要条件。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于机体(特别是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动物实验。体内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模型,最终目的是通过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向人(原型)外推,以期评估外源化学物对人的危害及危险性。体外实验主要用于筛选和预测急性毒性和机制研究;人体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则可进一步深化和证实在动物实验中所得到的资料。实际上,毒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是以动物实验为中心的,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次讨论,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毒理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二、内容 (一)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1、毒理学实验的原则 在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第二个原则,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第三个原则,成年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 的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2、毒理学实验的局限性 用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的安全性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毒理学常规毒性试验的基本目的 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方面的基本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 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2. 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3. 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4. 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毒理学研究还可能有其他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毒作用的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学标志、毒作用机制研究、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中毒的解救措施等。对这些要求,应扩展常规试验的设计以包括有关的项目,或者另外设计和进行靶器官毒理学研究及机制毒理学研究。 (三)实验动物的选择 毒理学的动物实验是以实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为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先决条件是正确地选用实验动物。 1、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 对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受试物在代谢、生物化学和毒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