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

《灵枢》又称《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创用了“阿是穴”、“指寸法”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与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经脉系统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手少阴肺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太阳小肠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组成凡属六脏及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

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下,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联络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夹口鼻;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

↑↓

肝经←胆经←三焦经←心包经←肾经←膀胱经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冲脉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为诸阴经交汇之脉,称“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经气;带脉约束诸经;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六阴经、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平衡;阴维脉、阳维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为入;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为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为合

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标本: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

之所

脑为髓海,腧穴百会、风府;胸为气海,腧穴柱骨、人迎;冲脉为血海,腧穴大杼、上巨虚、下巨虚,胃为水谷之海,腧穴气冲、足三里

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

体;平衡阴阳,调整虚实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2.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双向调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分经主治(定经不定穴);分部主治

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共60个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与原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和五行生克规律经行配属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节疼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郄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之经气深聚部位,共16个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12个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6个。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八会穴:脏、腑、气、血、经、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腧,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穆瑞外观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性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汇的腧穴

腧穴定位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活动标志);骨度折量定位

法、指寸定位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简便定位法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一夫法: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法量取腧穴

毫针的检查:针尖端正不偏,形如松针,尖而不锐,圆而不钝,无毛钩;针身

光滑挺直,圆正均匀,富有弹性,无弯曲、折痕、斑剥、锈痕;针跟牢固,无剥蚀、损伤及毛刺;针柄的金属丝缠绕均匀、牢固而无松动或断丝。

一般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将针刺入穴位,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故称“押手”。

常用进针方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

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弹针速刺法)、针管进针法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

提插法: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向下刺入为插

捻转法: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古称“飞至”、又称“针感”,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一定的经气感应

针刺补法: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

针刺泻法: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

毫针补泻手法是实现针刺补泻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

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手法:烧火山、透天凉

晕针

原因: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生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表现:或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现象,重者神志不清,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甚至昏厥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启出。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刺或指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可考略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血肿

原因:刺伤血管

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出现青紫色

处理:微量皮下出血而呈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24h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进瘀血消散吸收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的种类

???????????????

?????????????????????????????????????????????????????????????????????????????????????????????斑蝥灸蒜泥灸细辛灸白芥子灸天灸灯火灸非艾灸法温灸器灸

温针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实按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悬起灸艾条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隔蒜灸隔姜灸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直接灸艾炷灸艾灸法常用灸法 瘢痕灸:施灸前可先将拟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

然后将大小适宜大艾炷置于腧穴上,从上端点燃施灸。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

右,施灸部位无菌性化脓形成灸疮,可自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隔姜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腰痛、风寒痹痛;隔蒜灸治疗瘰疬、肺结核、肿疡

初起;隔附子饼灸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疮疡久溃不敛

隔盐灸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天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气泡,犹如灸

疮,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罐的吸附方法: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留置10-15min ,然后将罐起下

拔罐的注意事项:

1.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相对丰满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凹

凸不平,体毛较多者,罐体容易脱落,均不适用

2. 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用于燃火的乙醇棉球,不可吸含

过量乙醇,以免拔罐时乙醇滴落到患者皮肤上形成烫伤。留罐过程中如出现

拔罐局部疼痛,可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起罐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

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3. 带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体的患者,禁用电磁拔罐器具

4. 留针拔罐,选择罐具宜大,毫针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罐具触碰针柄而致损

针灸治疗原则: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也是确立治疗方法

的基础。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补虚泻实: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针灸治疗作用:温经通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选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辩证选穴(无明确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特殊和主要症状而选取穴位)

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临床上常把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眩晕

主症: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

证型: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亏虚、气血不足

治疗:

1.实证——平肝潜阳,化痰定眩。

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中脘、丰隆、阴陵泉方意:百会位于巅顶,可清理脑窍而定眩;风池位于脑部,局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为肝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与太冲配伍,加强平肝之力

操作:毫针泻法

2.虚证——益气养血,补肾益精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腧、足三里

配穴:肾精亏虚——志室、悬钟、三阴交;气血不足——气海、脾腧、胃俞

方意:风池为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填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补益气血

操作:风池平补平泻,肝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

中风

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謇,口角歪斜

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爆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配颊车、地仓;上肢不遂配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

阳陵泉、阴陵泉;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配照海;便秘配天枢、丰隆、支沟;复视配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方义:水沟醒神开脑,调神理气;内关调理心神,疏通气血;三阴交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睡,或昏迷,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口角歪斜

治法:醒神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配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

方义:水沟、百会醒神开窍;内关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面瘫

治法:祛风通络,舒调经筋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配风池、列缺;风热配外关、曲池;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浅配迎香;颏唇沟歪斜配承浆;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目合困难配攒竹、昆仑;流泪配承泣;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

方义: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合谷循经远部取穴,“面口合谷收”

痹症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配大椎、曲池

方义:病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缓急止痛;风邪偏盛之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驱风;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肾俞、腰阳关,益火之源,振奋阳气以祛寒邪;湿偏盛之着痹,去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者,加大椎、曲池以泄热疏风、消肿止痛

胃痛

治法:和胃止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配穴:寒邪犯胃配胃俞、神阙;饮食伤胃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脾胃虚寒配神阙、胃俞、脾俞;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

方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所,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痛经

1.实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穴: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十七椎

配穴:寒凝血虚配关元、归来;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方义:中极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三阴交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止痛治血,能行气活血止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经验效穴

2.虚证——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

方义:关元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补益气血;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

手太阴肺经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胸肺病;肩背痛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侧缘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症;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孔最:郄穴。肘横纹下5寸;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主治:肺系病症;肘臂挛痛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与任脉)。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主治:肺系病症;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等面部疾患;手腕痛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大肠之原穴。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主治: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眩晕;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科疾病;癫狂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等鼻病;口歪、面痒等面部病证;胆道蛔虫证

足阳明胃经

地仓:口角旁开0.4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面痛等局部病症

天枢:大肠之募穴。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

梁丘:郄穴。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骨直肌肌腱之间

主治:急性胃痛;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条口: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丰隆:络穴。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外侧1横指处主治: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等痰饮证;下肢痿痹;腹胀,便秘

胸部旁开4寸为胃经,腹部旁开2寸归胃经

足太阴脾经

隐白:井穴(妇科要穴)。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疾病;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泻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与冲脉)。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心烦、失眠、狂证等甚至病证;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阴陵泉:合穴。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净股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

血海: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膝股内侧痛

大包:脾之大络。第6肋间隙,腋中线上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手少阴心经

少海:合穴。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主治:心痛、癔症等心病、情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

通里:络穴。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神门:输穴,心之原穴。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高血压;胸胁痛

手太阳小肠经

经脉循行:起于小手指尺侧端,沿着手臂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眼镜内外)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与督脉)。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收支及肘臂挛痛;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天宗: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的凹陷中

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悸、怔忡

肺俞:肺之背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瘙痒、瘾疹

心俞:心之背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咯血、盗汗、遗精

肝俞:肝之背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癫狂痫;脊背痛

胆俞:胆之背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脾俞:脾之背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多食善饥,形体消瘦;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证;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消渴

至阴:井穴。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主治:胎位不正(灸法),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足少阴肾经

胸部旁开2寸,腹部旁开0.5寸

依次由正中线排开:任脉、肾经、胃经、脾经

涌泉:井穴。曲足巻跖是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的凹陷中

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消渴;下肢痿痹,足跗痛;小儿脐风,口噤;腹泻

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

主治: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病证;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小便频数,癃闭

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合穴。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悸、善惊;胃痛、呕吐、呕血等胃腑热性病证;暑热病;

肘臂挛痛,上肢颤动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胃痛、呕吐、呃逆;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失眠、郁证、癫狂痫;肘臂挛痛

手少阳三焦经

肩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耳门: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颈颌痛

足少阳胆经

风池: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感冒、鼻塞、鼻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

阳陵泉: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足厥阴肝经

太冲:输穴,肝之原穴。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难产;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癃闭、遗尿;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章门: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主治:腹痛、腹胀、长鸣、腹泻、呕吐;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期门:肝之募穴。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

督脉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风府:枕外隆凸直下,两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癔症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的病证

任脉

中极:膀胱之募穴。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绝、带下

关元:小肠之募穴。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元气虚损病证;少妇疼痛,疝气;

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五淋、尿闭、尿血、尿频;遗精、阳痿、早泄、白浊;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痛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保健灸常用穴

气海: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保健灸常用穴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黄疸;癫狂、脏燥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止点分寸(单位寸)说明

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

如果头发边际不明显,可自眉心量至第七

颈椎棘突折作18寸

前发际至眉心 3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 耳后两乳突最高点间亦作9寸

胸腹部两乳头之间8

胸部直寸一般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每

一肋骨大约折作1.6寸

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胸骨上窝(天突)至剑胸结合中

点(歧骨)

9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3 背部直寸以脊椎间隙为取穴根据

上肢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

鹰嘴)

9

上肢内外侧同用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

侧远端横纹

12

下肢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19

同用于下肢前、外、后侧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16

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

同用于下肢内侧

髌底至髌尖 2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

内踝尖之足底 3

臀沟之腘横纹14

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13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作者:石学敏, 申鹏飞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刊名: 上海针灸杂志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年,卷(期):2010,29(2)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2条) 1.Bisognano JD;de Leeuw P;Bach DS Improved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Cardiovascular Structure after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TM)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R) System 2009(06) 2.Baroreflex Hypertension Therapy improves cardiac structure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results from European and United States Trials of the Rheos System 2009(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玥.王舒人迎穴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 2.夏秋芳.XIA Qiu-fang人迎穴考证及现代临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 3.申鹏飞.卞金玲.孟志宏.石学敏.SHEN Peng-fei.BIAN Jin-ling.MENG Zhi-hong.SHI Xue-min捻转补法针刺人迎穴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的效应观察[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 4.迟玉花.葛宝和.CHI Yu-hua.GE Bao-he人迎穴的针刺临床应用[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 5.邢瀚.张春红人迎穴临床研究近况[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 6.郭芳.GUO Fang人迎穴临床应用探要[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2) 7.李华东.李红.Li Huadong.Li Hong按揉配合针刺新人迎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研究[期刊论文]-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0,01(12) 8.刘向东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气血两虚型面瘫48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 9.卫彦.孙忠人.寇吉友.郭莹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12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 10.戢杨.吴沅皥.赵锦声赵锦声针刺人迎穴治疗头面部功能障碍医案2则[期刊论文]-新中医2008,40(4) 引证文献(8条) 1.张丽丽.张春红.王舒针刺降压临证举隅[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6) 2.张春红.邢瀚.乔波石学敏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11(20) 3.李会娟.申鹏飞针刺降低血压变异性[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1) 4.张春红.卞金玲.杜宇征针刺治疗高血压60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8) 5.刘丽伟.杜宇征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伴耳鸣及先天性高脂血症1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2(1) 6.李美罗.李垠和.吴焕淦.常小荣.刘慧荣.王晓梅灸法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概述[期刊论文]-环球中医药 2012(2) 7.乔波.张春红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的近代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1(6) 8.王莹.李阳.郭琳近几年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通览[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13(9) 引用本文格式: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10(2)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针灸学重点(1)(1)(1)(1)

名词解释 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相关: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 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称“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 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 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分为五腧穴、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作 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16.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肘 膝关节下)作用:①治疗本经病证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④原络配穴法 17.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穴共 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18.背俞穴: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俞穴”。 (俞穴共12个。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阴病治阳。) 19.募穴: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穴共12个) 20.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1.八会穴: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22.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 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23.骨度折量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 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将设定的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10等分为一尺) 24.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 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重点提示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2017年基层大专 《针灸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中医学毕业论文: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 一、阴阳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

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 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 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 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然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早已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

《针灸学》试题A卷

《针灸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可携带文具可携带文具和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外奇穴 2、骨度分寸法 3、灸法 4、行针 5、阿是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针刺印堂采用进针方法____________。 2、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 3、太溪穴位于、外关穴位于。 4、常用的火罐法包括、、和。 5、.三棱针古称_________,常用的三棱针刺法包括、、和 刺络法 6、.针具高压消毒在_____kPa大气压,_______高温下,保持______分钟。 7、合谷穴的定位在,血海穴的定位在。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_ A《内经》 B《素向》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2、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______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3、胸剑联合至脐中的骨度是______ A 7寸 B 6寸 C 8寸 D 10寸 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是______ A 13寸 B 14寸 C 16寸 D 15寸 5、口角旁开0.4寸,向上直对瞳孔的腧穴是______ A颊车 B颧髎 C地仓 D承泣 6、前正中线、脐上4寸的腧穴是______ A梁门 B中脘 C上脘 D膻中 7、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的腧穴是______ A太溪 B昆仑 C三阴交 D阴陵泉 8、刺法古称______ A砭刺 B艾灸 C针灸 D针砭 9、捻针法的角度一般应掌握在______ A 90o左右 B 270o左右 C 180o左右 D 360o左右 10、行痹配穴是______ A合谷、太冲 B风门、列缺 C膈俞、血海 D肾俞、三阴交 四、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腧穴的主治特点有______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特异治疗 E双向治疗 2、针刺深度应考虑哪些因素______ A年龄 B体质 C病情 D部位 E季节 3、行针基本手法有______ A提插法 B弹法 C捻转法 D刮法 E摇法 4、灸法的作用有______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法 D防病保健 E解毒杀虫 5、施灸的禁忌有______ A病情禁止 B部位禁止 C穴位禁止 D睛明 E承泣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大学真题试卷

针灸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本题60个小题,每小题1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 ) A:《难经》 B:《素问》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 ) A:皇甫谧 B:王惟一 C:杨继洲 D:徐凤 E:李时珍 3.“阳脉之海”是指( )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以上都不是 4.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 ) 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B:依靠络脉联系 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D: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 E:阴阳经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 5.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的经脉是 (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6.督脉的别络的分布特点是( ) A: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B:阳经别络走向阳经,阴经别络走向阴经 C:散布于胸胁 D:别于鸠尾,散布于腹部 E:别于长强,散布于头 7.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大体分布规律是( ) A: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胸腹 C:头、胸、腹 D:头、胸、腹、胫 E:脑 8.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 A:至目内外眦,人耳中 B: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9.阿是穴是指( ) A:经外奇穴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病变局部的穴位 D:病变部位中心的穴位 E:与病变有关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 10.下列特定穴中除哪项外基本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 A:八脉交会穴 B:五输穴 C:十二络穴 D:八会穴 E:原穴 11.以下不属于指寸法定位的是( ) A:中指同身寸 B:拇指同身寸 C:横指同身寸 D:手指同身寸 E:一夫法 12.参照动植物命名( ) A:光明. B:腕骨 C:天井 D:攒竹 E:日月 13.十四经穴也称( ) A:经穴 B:天应穴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 A:9寸 B:8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5.足阳明胃经的主干线止于( ) A:足大趾 B:足次趾 C:足中趾 D:足四趾 E:足小趾 16.下列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符合原文的是( ) A:起于大趾内侧端 B:上踝,循胫后 C:循股内前廉 D:人腹,属脾络胃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针灸学的学习方法 展开全文 学习针灸学,应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具备一定的中医推础和现代医学知识,掌握好学习方法,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学会运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提出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学用结合等,尤其需要根据针灸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学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和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针灸学》是中医类专业等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针灸防病治病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针灸学基

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重点了解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重点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针灸一手法的基本要领;建立中医针灸临床思维,熟练运用针灸防治疾病。 2.学习针灸基础理论,强调综合理解,适当背诵。针灸从础理论主要有经络学说和偷穴理论。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等,腧穴的名称、定位、主治等,系统复杂、内容具体,需要准确把握、牢固记忆。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从整体上理解经络喻穴的概念,包括其结构和功能,有必要用现代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知识)予以补充。适当背诵很重要,尤其对初学者,可以采取背诵经络经典原文、瑜穴歌诀的方式加强记忆。 3.掌握针灸技术,必须严格手法练习,遵循操作规范。针灸技术,尤其是针刺手法,强调手法技巧和操作规范,需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熟练运用。掌握针刺手法,要加强实训,不仅要有正确的持针姿势,熟悉操作要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指力。《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提出了针刺手法基本要求。指力良好,进针和行针时不易弯针,且运针自如,强弱有度,不仅可以达到针刺手法操作要求,而且可以提高疗效。良好的指力需要反复训练而获得。循们经络、找准脑穴也需有一定的训练基础。一般以人体经络愉穴图谱、模型作为教具,

中医针灸学

中医针灸学 1.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学进行过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E) A《难经》B《素向》C《阴阳十一脉灸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2.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史上第三次大总结(A)A《针灸大成》B《针灸大全》 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D《针灸群英发挥》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前后的分布规律是(D)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4.手足三阴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前后的分布规律是(A)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5.十二经脉在体表走·交的循行规律是(E) A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B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C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D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 E从上都是6.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B) A鼻劳B目外眦C目内眦D无名指端E足小趾端7.足三阳经的循行规律是(C)A从胸走手B从足走头 C从头走足D从足走胸E从胸走足8.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B)A任脉、督脉、带脉 B任脉、督脉、冲脉C任脉、冲脉、带脉 D任脉、督脉、阴蹻脉E任脉、督脉、阴维脉9.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是(B) A任脉B冲脉C督脉D带脉E阴维脉10.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 A任脉B冲脉C带脉D阴蹻脉E阴维脉11.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B) A带脉B督脉C冲脉D阳维脉E阳蹻脉12.《灵枢.海论》提出人身有四海(E)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针灸学考试卷1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慢性泄泻的治疗原则为疏调胃肠气机,针用泻法。 ( ) 2、郄穴多用于本经的急性病症。 ( ) 3、徐疾补泻泻法操作要点是徐入疾出。 ( ) 4、顶颞前斜线可治疗中风失语。 ( ) 5、胃痛选下脚端是按临床经验选穴。 ( ) 6、十二经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穴。 ( ) 7、砭石是最早的针刺工具。 ( ) 8、腹痛选天枢、足三里穴治疗,是属表里配穴法。 ( ) 9、耳穴穴位注射常用剂量为1ml。 ( ) 10、隔盐灸多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 ) 二、A型题: 1、募穴中的中脘是:( ) A 脾之募 B 心之募 C 肝之募 D 胃之募 E 肺之募 2、俞穴中的肺俞是:( ) A 心的背俞穴 B 肺的背俞穴 C 肾的背俞穴 D 胆的背俞穴 E 肝的背俞穴 3、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 A 大敦、大陵 B 太溪、中冲 C 期门、肝俞 D 涌泉、委中 E 以上都不是 4、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 A 太白、丰隆 B 太白、公孙 C 太白、冲阳 D 公孙、丰隆 E 冲阳、丰隆 5、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 A 少商 B 鱼际 C 经渠 D 尺泽 E 太渊 6、在三阴交处交会的经脉是:( ) A 心、肝、肾经 B 肝、脾、肾经 C 肺、肾、心经 D 脾、胃、肾经 E 脾、肺、肾经 7、督脉的络穴是:( ) A 长强 B 腰俞 C 腰阳关 D 命门 E 悬枢 8、腧穴分三类是指:( ) A 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 B 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 C 十四经穴、不定穴、阿是穴 D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E 十二经穴、五输穴、阿是穴 9、尺泽至太渊是:( ) A 9寸 B 8寸 C 18寸 D 14寸 E 12寸 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五行:( ) A 木、火、土、金、水 B 火、土、金、水、木 C 金、水、木、火、土 D 土、金、水、木、火 E 水、木、火、土、金 11、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 A 中脘 B 阳陵泉 C 太渊 D 章门 E 膈俞

(完整版)针灸学名词解释

1.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又有各自的循行路线(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2.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3.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4.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5.一夫法:令患者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6.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 个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共有12个。 8.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9.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10、原络配穴法:是指先病经脉的原 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 穴相配合的方法。 1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2、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14.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15.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16.瘢痕灸:灸治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17.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1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19.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20.郄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1.配穴法(1)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胃火牙痛取足阳明胃经颊车,远取该经内庭; 表里经配穴法:风热咳嗽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 同名经配穴法: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 子母经配穴法:肺虚咳嗽,选肺经穴,配用脾经的太白和胃经的足三里。 (2)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 前后配穴法:膀胱疾患,前取中极,后取膀胱俞; 左右配穴法: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梁丘等; 远近配穴法:牙痛选局部颊车和远道的合谷、内庭相配。 2.①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及骨骼 和血管旁的穴位,如太渊。 ②挟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及肌肉丰 厚处的穴位,如环跳。 ③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如印 堂。 ④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 位,如老人腹部腧穴的进针,如老 人腹部的关元。

针灸学 十二经脉 循行 灵枢 原文 加 彩图 (经典图文并茂)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加彩图 1、LU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 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LI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 阳溪(经)、偏历(络)、温溜、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 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 禾髎、迎香。

3、ST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 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共45穴,左右合90穴。 4、SP足太阴脾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 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共42穴,左右各21穴。

最新针灸学题库及答案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 答案:2.D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 A.354个 B.359个 C.361个 D.349个 E.152个 答案:3.D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A.王执中 B.杨继洲 C.王惟一 D.李时珍 E.滑寿 答案:4.C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 答案:5.E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答案:6.C 7.继《内经》、《甲乙经》之 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D.《十四经发挥》 E.《奇经八脉考》 答案:7.A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滑伯仁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皇甫谧 E.王惟一 答案:8.A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 是 A.李时珍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王惟一 E.滑寿 答案:9.B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A.公元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7世纪 E.公元9世纪 答案:10.D 11.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答案:11.A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答案:12.C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 以下部位排列是 A.太阴、少阴、厥阴 B.厥阴、太阴、少阴 C.少阴、太阴、厥阴 D.厥阴、少阴、太阴 E.少阴、厥阴、太阴 答案:13.B 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 误的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答案:14.C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 交接的部位在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手足末端 E.上肢部 答案:15.D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 交接部位在 A.头面部 B.颈项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胸部 答案:16.A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 经)交接部位 A.胸腹部 B.胸中 C.腹部 D.四肢部 E.头面部 答案:17.B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 是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答案:18.D 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 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 律 答案:19.E 20.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 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 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 的别行部分 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 的别行部分 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 的别行部分 答案:20.A 21.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 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 答案:21.E 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 答案:22.E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 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 答案:23.A 24.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 经的交接部位在 A.肺中 B.胸中 C.心中 D.胸部 E.腹部 答案:24.B 25.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 的交接部位在 A.肺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