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

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每个儿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虽然可能暂时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例如营养不良或教育剥夺就可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但后者最终还是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3.4.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

3.5.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3.6.遗传素质: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3.7.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3.8.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3.9.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4.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586年犹太国灭亡了,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希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并的危险。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仅对希伯来的历史和家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族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分。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到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使他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乡,犹太人开始建立起犹太会堂。

4.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4.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4.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4.5.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这样,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

4.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

4.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发现需要的过程。

4.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是简单但极其重要的。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4.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

4.11.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4.12.教学做合一:包括三个方面,~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4.14.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5.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6.1.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的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6.2.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6.3.活动区的相容性: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积木区;幼儿在自然区的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美工区,如幼儿在自然区观察了金鱼以后,可能就想把金鱼在水里游的情景画出来。

6.5.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6.6.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6.7.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7.1.独立自主性: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7.2.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7.4.启蒙性原则: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启蒙教育,也即开发蒙昧状态的教育,俗话叫“开窍”。

7.5.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8.1.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

8.2.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8.4.语言法: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

8.5.讨论法: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8.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8.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8.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8.9。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8.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泄,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

8.11.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8.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行为的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的自尊、自信和上进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8.14.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

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8.15.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

8.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一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

8.1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部语言,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

9.1.家庭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来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庭)。

9.2.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关系比较密切,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念、文化教养、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和全面的作用。同时由于在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容易使孩子出现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

9.3.不完整家庭: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父亲和他共同生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出现混淆和模糊,不利于人格的发展。此外,在这类家庭生活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有时甚至面临经济的困难,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9.4.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9.5.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家庭。

10.1.托儿所: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10.2.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10.3.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里指出个体不仅应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应保持心理健康。

10.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破坏,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用的信息。

11.1.幼儿园: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11.2.“提前开始”计划:美国著名的“提前开始”计划(HeadStartProgram),就是面向有色人种和贫穷的白人家庭中的孩子进行的,其宗旨就在于向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和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样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1.3.中期目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1.4.近期目标:也称短期目标。它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一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11.5.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11.6.完整儿童: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问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11.7.幼儿园环境:从广义而言,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

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1.分离焦虑:“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12.2.心理断乳期: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2.4.学前班: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12.5.混合班: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12.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

13.1.家长参与: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14.2.保育员: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简答题

1.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答:从教育的起源看,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从事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人与人也发生着性质不同的和多向的交往关系,并形成着一定的社会习俗和风尚,这一切都需要向新生一代传递,这些传递的活动便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再从人类的个体来看,作为人的个体,必然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生长,而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广泛的影响和教育,渐渐成长、成熟,人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过程比任何动物都要漫长,这标志着人类成熟水准绝对地超过了任何动物,这使人的个体成长、成熟的过程充满教育。教育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它与动物界中代与代间看似“教”和“学”的现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2.广义教育包括哪几种形式?

答:包括四种形式:第一种学校教育,

第二种通过各种媒体

第三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通过示范、模仿、交往等方式传递信息和经验,产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四种自我教育。

1.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作用发挥得当,教育者创造了使受教育者发挥自身能力的条件都将引起上述的变化,我们期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这种变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相对变化虽经常发生,但不能改变在总体上的教育者的地位与责任。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受教育者变得“我要学”,而不是教育者要受教育者学,即“要你学”,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受教育者的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接受教育

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表现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而言所处的地位是接受者、受控制者的地位。但绝不因此而影响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是以主观能动的主体姿态参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不构成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是从不同角度说明二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相互取代,而要把握二者的不同责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1.4.如何实现人的个体发展?

答:现代教育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为遗传、环境与教育。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1.5.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3)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4)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1.6.当今教育增长的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处于革命性的变革中,其增长的模式有以下特征:(1)规模庞大;(2)增长速度快;(3)不均衡性;(4)波动性.。

1.7.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1)确立培养现代人的观念。(2)教育发展水平应有显著提高。

(3)科学技术在教育中普及和深化,教育内容科学化程度提高。(4)教育手段方法的信息化程度提高。(5)教师的学历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6)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大大增强,个人的志趣和潜能将获得更大发展。

(7)教育制度不断创新,教育结构更加丰富多样。(8)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学校内部的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进入家庭、国际间教育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

2.1.物质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

答:出生至入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儿童在适宜的物质环境中生活,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可获得可靠的保障。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托儿所、幼儿园,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环境为其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我国有关部门对托儿所、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设备已有达标的规定,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2.2.精神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

答:学前儿童不论在家庭中、在幼儿园中,还是接触其他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接受精神环境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精神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精神信息。学前儿童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又具表浅性、片面性和情绪性,容易接受精神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2.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与教育的决定作用具体在下述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4.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是不同的:(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2)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3)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4)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5.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是;(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①权力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②权力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利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③权力机关通过行政部门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④权力机关还通过经济杠杆控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力进行严格控制(民间办学均要申请审批)。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2.6.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是:(1)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2)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2.7.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1)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反映出来。(2)应该根据家庭与区域环境的文化水平状况设计学前教育,组织学前教育。(3)我国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吸收新文化(知识、观念、技术等),丰富教育,改善教育。 (4)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5)应不断地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2.8.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 (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2.9.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是:社会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具有极高的相关,一般社会都将其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该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平一教育水平一学生文化水平一受教育水平一家长文化水平一下一代,而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2.10.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是:(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纵向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接受各层次教育的学生人数要随着人口的变化而调整。 (3)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人口低速增长,教育规模可以小,经费可以节省。

2.11.我国人口现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快,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人口分布不均,将影响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则使学前教育难以普及,更难以深入偏远山区;而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则会加重教育的负担;另外,我国将来的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对学前教育产生许多特殊影响。

2.12,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人出生后开始的。儿童入学前,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能够从不懂、不会到逐步完善自己,并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环境,接触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性别的人,并引导婴儿与其发生交往活动。最初形成的社会习惯是较容易的,也是可贵的,而长大再去纠正不良的习惯,却是很困难的。

3.1.什么是发展?儿童发展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发展就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的发展包

括生理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3.2.简述遗传决定论的主要思想。

答: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这一理论夸大了遗传及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条件。其代表人物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与“成熟势力学说”的创始人格塞尔。

3.3.环境决定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他们否认了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对遗传和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有相当多的心理、教育和哲学家们选择了环境。在我国最早提出并回答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的是孔子,他强调了后天影响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人的成就和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结论,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在西方的代表人物是洛克的“白板说”与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4.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是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即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由于这四个要素的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皮亚杰强调儿童自身成熟这一前提条件,也强调了后天不断的练习与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他的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但大致可分为先天与后天因素这两大类。

3.5.布龙芬·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布龙芬·布兰纳的“生态系统学理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等各类“社会生态系统”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3.6.个体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答: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遵循着这个规律。(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个体的情绪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只处于一种混沌的兴奋状态,但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这种单一的兴奋也就逐渐地分化出多种情感,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规范和要求相结合,又能分化出一些高级的情感,如道德感、责任感等。(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及事实表明,身体的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发育得早,内部器官比四肢发育得早。个体的心理方面的发展也遵循着由中间到四周的发展规律,他们往往从认识自己到认识周围的人,从认识自己身边的物体,到认识学校与社会。

3.7.个体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答:个体发展的特征有:(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规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②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③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三个阶段:婴儿期(三岁前);幼儿期(三岁至六七岁前);学龄期(六七岁至十六七岁)。

3.8.社会本位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本位的儿童观是:人类祖先在文明初刨之时就认识到了儿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人类普遍重视儿童。但必须指出的是,古人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是

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也得不到保障。

3.9.人本位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人本位的儿童观是: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社会普遍开始树立一个全新的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从此,儿童的命运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儿童观也有了重大的改观,人们开始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所有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然而这一时期的儿童观,是从理想的人的形象中推导出来的,并未否定儿童对父母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把儿童本身看作是有个性价值的个体存在。因此,在社会上,把儿童作为父母的财产等儿童观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

3.10.现代社会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现代的儿童观是:18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使人类对自身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主要内容是: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

4.1.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各阶段的特点为:(1)氏族社会时期。 (2)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3)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是由每个家庭的成年妇女一起来教育年幼的儿童。 (4)军事民主时期。私有制开始萌芽,由于所占财产的多寡和贫富分化,家族、部落间的互相争斗开始产生,战争也随之出现。

4.2.古埃及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古埃及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古代埃及的幼儿教育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它与初等教育时接时离,有时又融为一体,没有明确的年龄界限。从教育形式上看,它具有多样性与等级性。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职业性。从教育方法上看,实行家长体罚。女童的学习受到歧视。古埃及的幼儿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在当时来说,古埃及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办学形式之多样、学习内容之广泛实用,还是举世无双的。

4.3.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古希伯来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古代希伯来人之所以对早期教育颇为重视,是因为它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而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作用。儿童从小就在家庭里或会堂里接受严格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比较狭窄、宗教意识的熏陶贯穿一切,要求他们逐步学会背诵祈祷词、圣诗、格言、谚语、圣歌和圣经,了解犹太民族宗教节庆和习俗惯例,崇尚自己的父辈和信仰。

4.4.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古代印度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联系的。其幼儿教育有家庭教育和寺庵之分,但都是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古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4.5.古希腊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古希腊幼儿教育的特点为: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优选法”等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奴隶主阶级思想意识;整个幼儿教育还处在自发的萌芽状态。

4.6.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观点主要有哪些?

答: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观点主要有:(1)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育。他要求家庭要注意儿童身体健康,生活与学习要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2)强调德行的培

养。 (3)智力是无价之宝。 (4)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5)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6)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7)教学要彻底与巩固。

4.7.洛克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洛克的幼儿教育内容主要有:(1)体育。洛克指出一个人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就必须要拥有健康。 (2)德育。他指出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了德行,这个人今生今世都得不到幸福。 (3)智育。洛克把智育放在德育之后,他认为读书、写字和学问,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工作。

4.8.卢梭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是什么?

答:卢梭的教育原则是: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因此卢梭强调指出,幼儿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具体来说那就是:(I)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2)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的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体力方面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使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3)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4)应当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还是从心里想出来的。

4.9.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什么?

答: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是:(1)倡导爱的教育。 (2)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 (3)明确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他明确地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认为数目、形状和语言是一切教学的最初的最简单的要素。他认为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儿童的语文、测量、算术的基本能力。

(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只有通过感官才能获得初步的正确的知识。 (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

4.10.福禄贝尔的儿童发展三段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福禄贝尔的儿童发展三段论是:福禄贝尔认为教育的使命以及人的全部生活,都处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之中,这种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而儿童的发展则是由“自然儿童”出发经由“人类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儿童发展的这三种不同情况,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三个方面,最先显现的是“自然的方面”,只有通过教育力量,才能把原来潜伏的“人类的”和“神的”两方面显现出来。这里所说的“神的儿童”是指:以圣经上所界定的做人标准的儿童,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目标。这里包括信仰神,以神的言行为楷模,为神服务,等等。4.11.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哪四种本能?

答: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四种本能是:第一为活动的本能(即是一种创造的本能),第二为认识的本能(即揭示万物的本能),第三为艺术的本能(即进行艺术创作的本能),第四为宗教的本能,是前三类本能的归宿。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内在本能的发展,以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他把课程分为宗教及宗教教育、自然科学及数学、语言及语言教育、艺术及艺术教育四大领域。

4.12.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答: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是:(1)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活动列入教育过程中。 (2)恩物引起幼儿的活动。引导儿童的发现,是带有游戏性的恩物;后lo种为综合恩物,着重于引导儿童的发明与创造,是带有作业性的恩物。恩物教学的主要宗旨,就是从恩物的游戏中训练儿童的感觉,让儿童形成整体和统一的观念。

4.13.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教育即成长”。杜威认为,生活就是生长,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 (2)“教育即生活”。他说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

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使学生成为这个社会的成员,并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

4.14.蒙台梭利将幼儿分为几个敏感期?

答:蒙台梭利将幼儿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敏感期:(1)秩序敏感期。 (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细小的细节上 (3)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 (4)手的敏感期。 (5)语言敏感期。l岁左右幼儿开始学说话,他们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

4.15.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16.皮亚杰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哪几方面?

答: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教育原则有:(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注意分析和考虑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①生物成熟的影响②练习和习得经验的影响,它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所获得的经验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一种是数学逻辑经验。③社会传递的影响。④平衡化的影响。 (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 (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4.17.简论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花了数年时间分析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第一种叫做语言智力,即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第二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即推理和计算的能力。他列出的其他五种智力是:(1)音乐智力。

(2)空间或视觉智力。建筑师、雕塑家、画家、航海家和飞行员所使用的那种能力。(3)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 (4)人际智力。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是销售人员、鼓动家和谈判人员应有的那种能力。(5)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是:要提倡幼儿的完整学习:即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4.18。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启示。

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是: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而教学也应当以它为目标。维果斯基写道:“教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目标。”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教学才会走在发展的前面。因此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还要判断儿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帮助儿童勇敢地迎接挑战,激发思考力、创造力和意志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19.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4.20.张雪门认为幼儿课程的来源、特点及组织标准是什么?

答:张雪门认为,课程的来源有四个:(1)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发生的活动;(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发生的活动;(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张雪门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和小学、中学不同,与大学更加不一样,幼稚园的课程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它的特点有三:(1)“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的一切,都是整个的”。 (2)“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

(3)“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

4.21.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答: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即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好奇心”、“游戏心”,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此他提出了以下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做;(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原则;(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要游戏化;(14)教学要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要精密地观察。

4.22.陈鹤琴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答:陈鹤琴制定的幼稚园教育内容是:(I)儿童健康活动。进行这项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健全的身心 (2)儿童社会活动。 (3)儿童科学活动。进行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儿童科学知识,培 (4)儿童艺术活动。 (5)儿童文学活动。

5.1.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1)培养全面素质。 (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5.2.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的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的原因是:(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作 (2)家长的功利需要。 (3)应试教育的压力。

5.3.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是什么?

答: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应该说,每一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社会、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加以理解,使每个儿童能够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5.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答:我国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1)体育目标。 (2)智育目标。(3)德育目标。 (4)美育目标。

5.5.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体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

答: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是:学前教育的对象是6岁以前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身体各器官正在快速成长,身高、体重不断增加,神经系统成长加快,其身心发展速率是人生中最快的一个阶段。同时学前儿童又处于身体柔弱,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

能力和疾病抵抗能力都较弱的时期,因此坚持以学前儿童身体为重,保护、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是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6.1.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 (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3)游戏是愉快的。 (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6.2.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是什么?四点

答: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3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4、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 (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6.3.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孩子们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可能成为的角色。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

6.4.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6.5.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是: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在童年的游戏中,有大量的运动性游戏,也是儿童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形式。

6.6.户外游戏活动的创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户外游戏活动的创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场地是儿童游戏必需的空间条件。 (2)户外活动时间的保障。《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三小时。由于各个地区、各季节的气候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尽可能让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活动,包括游戏活动。

6.7.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关于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在本班的活动室内设置什么样的活动区,设几个活动区是教师在创设活动区过程中首先会遇到的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1)培养目标。 (2)本班的实际情况。 (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

6.8.活动区材料投放有哪些要求?

答:关于活动区材料投放的要求有:(1)材料和玩具多样化。 (2)材料和玩具摆放清楚、明确。多样化的玩具和材料应当有系统地分类放在开放性的、低矮的架子上,或者用透明的容器分类摆放,如筐、篮子、盘子等。通过上述方式既帮助幼儿轻松顺利地拿取和收拾物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便于教师管理。

6.9.在管理和使用玩具材料时,应注意哪些要求?

答:在管理和使用玩具材料时,应注意的要求有:(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 (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 (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制定常规,让幼儿养成爱护玩具,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6.10.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答: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要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 (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6.11.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1)创设游戏环境。 (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指导游戏是需要教育艺术的。①激发兴趣。②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③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3)观察和评估游戏。

7.1.为什么说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的难点不在幼儿园而在于家长?

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性的难点不在幼儿园,而在于家长。有些家长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良好的生活,因此有很强的补偿心理,对于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因为在小的时候备受父母的苛求,所以也就继承了老一辈的做法,对于自己的子女过分严格。由于家长的文化背景、民族、知识层次、工作与生活环境、所拥有的童年经历的不同,家长对于爱护儿童的观念与方法也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我们在做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于我们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2.教师应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

答: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1)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2)教师要让儿童真正认识到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各种活动中,一定要时时抓住机会,让儿童了解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性,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7.3.如何培养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答:在学习方面除了让儿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外,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儿童从小“做学习的主人”。

7.4.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3)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总之,教师在培养儿童生活、学习独立自主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这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7.5.发展适宜性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适宜性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幼儿园在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大量的研究发现,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而不是这种“小学化”教学。另外,由于社会发展和儿童人托需要的多元化,早期教育服务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其教育质量也相应地出现了“多元化”——参差不齐。虽然这些学前教育方案一直在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但却很少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儿童——最基本的发展需要。其实,学前教育方案最应考虑的就是儿童的需要,并因儿童的需要来裁剪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反的来“裁剪”儿童以让其适应学前教育课程。

7.6.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有哪些特点?

答: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是: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能够考虑同一组儿童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兴趣和发展水平,而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活动。(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相关联的。

7.7.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的事项:(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限定的范围。(2)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适宜性不是指活动和材料的难度一旦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个体特点定下后就一成不变了;(3)教师也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4)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性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课程;(5)总之,发展适宜性就是要通过综合性教育教学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却又充满个性色彩的健康发展。

7.8.教师与保育员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答:第一,教师与保育员一旦发现合作不顺畅时,不妨与同事好好地沟通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第二,当教师与保育员发现两个人的合作不愉快而造成情绪方面的困扰时,不妨找一个正确的发泄方式,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第三,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相互要做好沟通工作。第四,在日常教育括动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因为自身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而会有一些冲突。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与保育员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应该在幼儿面前出现相互指责的现象,而是要在休息的时间,相互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7.9.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达到师生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真诚,即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权威的面具;二是接纳与信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儿童都当作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关心爱护他(她);三是深切的了解,良好的学习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有了上面三种态度,就可以解除儿童的防卫,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促进儿童自发地、主动地学习。

7.10.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答: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是:(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7.11.综合性原则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综合性原则所应注意的事项有:(1)教师的素质很重要。(2)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

(3)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7.12.活动性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答:活动性原则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在其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或操作活动,或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因此.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7.13.如何实施活动性教学?

答:活动性原则的实施:(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 (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动是多样的。 (4)活动不是装饰品。

8.1。运用观察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运用观察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 (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

(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

8.2.运用演示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使用演示法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儿童新鲜感和好奇心。(2)使全体儿童都能看清演示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方面。(3)辅以简明扼要的讲解和谈话,使演示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将个别的知识归纳成为完整的知识。

8.3.示范法又可分为哪几种形式?

答:示范法分为以下多种形式:(1)完整示范。 (2)部分示范。 (3)分解示范。 (4)不同方

向示范。8.4.范例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范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示范性。 (2)直观性。 (3)行为的定向作用。

8.5.运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内容的选择。(2)实施要求。①手段可以多样化。

②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③要与语言法相结合。④与行为练习相结合。

8.6.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 (2)明确游戏规则。 (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 (4)创设游戏角。教师要记住: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二是教会孩子整理技能,三要运用表扬与批评、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去督促他们的行为,四要学会有耐心和坚持。

8.7.故事法的操作形式有哪些?

答:故事法的操作形式:故事法在教学中运用,一般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可以运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口述、听录音、看图讲故事、情景教学、幻灯、录像、复述故事、表演、编故事开头或结尾等活动形式。

8.8.讨论法的操作特点是什么?

答:讨论法的操作特点是:(1)实践性强。 (2)针对性强。 (3)自由性强。

8.9.讨论法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答:讨论法的教育价值:在儿童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有效地提高儿童认识、情感、意志与行为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主动接受教育还可避免因说教过多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和行为。

8.10.讨论法的操作过程是什么?

答:讨论法的操作过程是:(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 (2)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 (3)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问题解决方向。(4)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 (5)在实践中检验或修正讨论结果。8.11.如何正确运用移情法?

答:移情法的教育活动通常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等基本训练技术。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

8.12.角色扮演法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角色扮演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应着不同的心理作用。(1)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 (2)认同。 (3)内化。内化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

8.13.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

8.14.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是什么?(六阶段)

答:(1)开始。(2)选择参与者。(3)扮演及观察。(4)讨论及评价。(5)集体扮演。(6)经验共享与类化。

8.15..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有:(1)注意讨论重点,应该集中在:情感探讨、他人角色特点及所处地位的探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技巧的探讨。(2)情景内容设计应该视儿童具体情况而定,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3)角色扮演训练要循序进行,开始可以由教师提供行为范例,由儿童扮演逐渐到由儿童预测结果,提出对付情景的适宜的行为方式。(4)开展训练的形式可灵活多样。

8.16.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有:(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象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我 (6)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8.17.行动操练法可分为几种形式?

答:行动操练法可分为:(1)动作技能练习。 (2)心智技能练习。 (3)分段练习。又称单项练习或分步练习。 (4)综合练习。又称完整练习。

8.18.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行动操练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 (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多样化。 (5)家园配合。

8.19.发泄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发泄法的注意事项有:(1)教师创设发泄环境。 (2)教师向儿童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3)培养儿童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

8.20.表扬鼓励法包括哪几种方式?

答:表扬鼓励的方式有:(1)口头表扬与鼓励。这是儿童教师一般最常用的表扬形式。(2)眼神、表情、动作上的表扬与鼓励。(3)物质表扬与鼓励。 (4)权力、委托方面的表扬与鼓励。 (5)文字表扬与鼓励。

8.21.表扬鼓励的场合有哪几种?

答:表扬鼓励的场合有:(1)集体表扬。(2)小组中表扬。 (3)个别表扬。

8.22.如何抓住表扬鼓励的时机?

答:抓住表扬鼓励的时机:(1)随机表扬与鼓励。 (2)专门时间内的表扬鼓励。

8.23.表扬鼓励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2)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 (3)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

8.24.批评法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批评的方式有:(1)以动作眼神进行批评:批评也可是无言的,可用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或动作来表达老师的情绪和态度,暗示孩子们做错了某事。(2)口头批评是主要批评方式。

8.25.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有:(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 (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5)批评要注重实效。批评不是目的,不是为批评而批评,而是要着重指出错误的性质,帮助儿童提高认识。

8.26.实施惩罚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实施惩罚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惩罚不是目的,必要的惩罚必须考虑其教育效果。 (2)运用惩罚法要做到“三要”。惩罚要及时;惩罚要正确、公平、合理、适当;惩罚时间要短,不宜过长。(3)惩罚的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要注意儿童受惩罚后的情绪。(5)惩罚要依靠集体对儿童的帮助与支持。 (6)采用惩罚方法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7)惩罚应和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8)要注意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8.27.惩罚法的操作内容是什么?

答:惩罚一般可分为社会性惩罚和生理性惩罚。(1)社会性惩罚。也称心理惩罚,具体有以下两种做法:①自然后果的惩罚,②剥夺性惩罚。(2)生理性惩罚。实际上就是体罚,这在

幼儿园也是应该禁止的。

9.1.家庭结构有哪几种?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状况是什么?,

答: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构成。二是扩大的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家庭。三是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四是不完整的核心家庭。9.2.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家庭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繁衍后代功能

(2)经济功能。

(3)教育功能。

(4)休息娱乐功能。

9.3.家庭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答:家庭的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1)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庭生活是平凡而琐碎的。 (2)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3)指导生活目标。(4)培养社会角色。(5)形成个人性格。

9.4.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有:(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 (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9.5.如何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答:(1)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2)文明行为、文明语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儿童学习模仿的样板。 (3)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9.6.家长应如何布置家庭环境,使其利于孩子的成长?

答:家庭中的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家长在装饰室内环境,追求舒适现代的家居布置时,也要考虑到儿童的需求。(1)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 (2)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 (3)时有变化的环境。儿童喜欢变化和动态的环境,它可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使儿童更加注意环境的变化,从而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9.7.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布置安全的环境?

答:家长应这样为孩子布置安全的环境:(1)电器设备的安置。 (2)门窗的安全。家中的门窗应该牢固。儿童在家时应该将门窗关 (3)管理好煤气、煤火,防止漏气造成煤气中毒,或者烧烫事件的发生。 (4)家庭药品的管理。 (5)家具的安全。 (6)进行安全教育。

9.8.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布置属于儿童的天地?

答:儿童天地的放置要求如下:(1)放置基本设备。 (2)放置儿童玩具。 (3)由儿童自己布置,自己管理。 (4)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

9.9.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做好榜样?

答:家长自身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注意为儿童做出良好榜样:(1)凡是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 (2)完善自我,道德高尚。 (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9.10.家长尊重儿童,应怎么做?

答:家长应该尊重儿童,做到以下各方面:(1)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 (2)满足儿童生理的和精神的需要。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3)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 (4)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

9.11.理智的爱的含义是什么?

答:理智的爱有以下几层含义:(1)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爱孩子绝不意味着放任和放纵。 (2)控制情感,掌握分寸。 (3)增长儿童的爱心。爱孩子的更高目标是焕发孩子学会爱人,将人间的爱心永恒地传递下去。

9.12.在家庭中,家长应要求孩子掌握哪些规矩?

答:在家庭中,家长应该要求孩子掌握以下规矩:(1)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2)懂得文明礼貌。(3)懂得不打搅他人。(4)懂得关心环境。(5)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

9.13.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步调一致?

答:教育的合力对儿童具有加倍的效应,教育各方面不统一,则会抵消教育的威力。因此家庭成员应对儿童有一致要求,一致态度,在方法上应沟通默契。(1)夫妻双方互相配合、支持,对儿童进行一致的教育. (2)两代养育者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9.14.适当回避指的是什么?

答:适当回避指的是: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睦,家庭生活的某些方面儿童是不宜参与、不必知道的,这就是适当回避。9.15.家长育儿守则的标准是什么? 答:家长育儿守则的标准有:做好榜样;尊重儿童;理智的爱;规矩明确;步调一致;适当回避。

9.16.家长如何帮助幼儿的游戏学习?

答:家长应这样帮助幼儿的游戏学习:(1)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 (2)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 (3)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9.17.父母应如何做轻松的父母?

答:父母应这样做轻松的父母:(1)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不要让孩子占据自己所有的生活而迷失了自己。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和工作要做,不能随意打扰别人。(2)信任孩子。 (3)体味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欢笑和快乐,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

9.18.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答: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是:(1)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2)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3)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4)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5)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9.19.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9.20.家庭教育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答: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有:细心观察;满足兴趣;动手多练;游戏学习;鼓励成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巧用提示;公平适度;做轻松的父母。

10.1.托儿所的性质是什么?

答:托儿所的性质是: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1)社会福利性。 (2)保教性。

10.2.我国托儿所的发展现状如何?

答:我国托儿所的发展现状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我国托儿所目前仍然是学前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街道办的托儿所,单位办的托儿所或附设的托儿班,私立的托儿所等。由卫生部统一管理。由于管理部门及培养宗旨的不同,其收受婴幼儿的年龄亦存在差异。但就整体而言,托儿所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不能令人满意。多数托儿所的从业人员只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下的妇女而不是专业人员。对于3岁以前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的研究也很少。此外,近年来幼儿园的年龄向前延伸,囊括了3岁前儿童的教育,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版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 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书124页) 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 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

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见教材P122—126) 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唐老师很生气:你们怎么这么坐不住呢?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坐不住?唐老师应该让他们安静下来观察吗? 她该如何把这个教学环节安排好?请结合所学教育和心理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答: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大于抑制,容易扩散,因此在面临新鲜刺激的时候会比较兴奋;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感知觉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对待事物是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觉去认识的,而不像成人那样以视觉为优势。(该部分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案例中儿童的表现)因此,观察对于幼儿来说不只是坐着看,而是去触摸、去闻、去摆弄。李老师不应该让孩子们安静地坐着看,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感知觉的活动去“观察”。 孩子们坐不住是因为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之一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持续的时间很短,他们的兴趣容易变化,稳定性很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才“消化”审美对象。因而缺乏静观欣赏能力。幼儿审美是动态的,要靠动作来体现,他们爱好动手动口,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审美满足。 唐老师不能强制孩子们安静下来,应该妥善处理这个教学环节。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及腺体。 21.气胸:任何原因使空气进入胸膜腔造成胸腔积气和肺萎陷。 22.人工气胸:用人工方法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所引起的气胸。 23.外伤性气胸:由胸外伤等引起的气胸。 24.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外伤或认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25.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6.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滞留或二氧化碳降低。 27.I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滞留。 28.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手术、DIC)而引起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损伤为主的肺部炎症综合症。 29.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炮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30.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症。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为主要特征。 31.急性心功能不全: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症。 3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33.窦速: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精选】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发展: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游戏化方法: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0. 幼儿常规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1. 幼儿园环境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 完整儿童指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学前教育学》试题

《学前教育学》试题(2509)—2013 年7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游戏的主要特点包括( A ) A.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B. 社会性、现实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C.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偷悦性、抽象性、自主性 D.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参与性 2. 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 A. 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B. 指导、范例、练习、评价 C. 说服、规范、练习、评价 D. 说服、范例、练习、批评 3.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D ) A 大教学论 B 世界图解 C 理想国D. 林哈德与葛笃德 4. 属于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是( B ) A. 社会交际能力 B. 控制情绪能力 5. 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 C ) A. 单一性 C. 发展性 6.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纬度划分,幼儿园环境设计可分为(B ) A. 教学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B. 生存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C. 教学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D. 生存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7. 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C ) A 目光直视 B 敢于批评 C 语调语速要适当 D 语气耍一直不变 8. 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 A) A.保育和教育 B.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 D.保育、教育幼儿及为家长服务 9. 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A ) A. 学前期 B. 青少年期 C. 儿童期 D. 成年期 10. 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 A ) A.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B. 儿童的发展应是有个性的发展 C. 儿童的发展应是平均的发展 D. 儿童的发展应是面面俱到的无差别的发展 1.A 2.A 3.D 4. B 5. C 6.B 7. C 8.A 9.A 10. A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 简述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答】:从家庭教养方式方面阐述:溺爱,专制,民主,放任。 12. 简述幼儿园工作的原则。【答】:(1)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2) 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3) 保教结合的原则;(4)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5) 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6)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7) 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13.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答】:(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2)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3) 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4) 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5) 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14. 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答】: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5. 简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答】: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更、教育内容的加深、教学方法的改变。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6. 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答】:(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 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3) 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4) 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青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青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17. 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青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青、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每小题13分,共26分) 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53.73%, 50.85个百分点E 高中教育程度者为28.69%,高出全国各 种行业同一指标17.74个百分点;与1 9 90年人口统计数据相似,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该行 业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指标:该行业初中教育程度者所 占比例14.58%,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21.73个百分点;小学教育程度者为2.67%,低于全 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34.53个百分点,文盲0.31%,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2.33个百分 点。更我重要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人在将来能够更多地获得高文化水平。 请你用学前教育效益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1) 材料体现了学前教青的社会效益。 (2) 如何提高学前教青的效益:提高社会对学前教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青思 想;调整幼儿园教育内容;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加强学前教青研究;改善师资。 :"今天 "他们一脸的疑惑,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 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就是在点你的名 字,你看到我,也对我笑一笑好吗?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发现班上有一个特 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上课还主动举手了,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答】:该案例说明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学前儿童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现教师与学 前儿童交流的桥梁。学前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与周围环境主 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要积极、恰当地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创造师生间相互理解、 彼此接纳、协调的氛围,将会极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案例中的教师主要使用了目光沟通,目光沟通在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起着不同的作用。 当个别教师对"调皮"或"犯错误"的儿童批评时,不要当着全班其他儿童的面,而应投一责备的 目光以提醒正在犯错误的儿童;当孩子对某项活动或某种问题有兴趣时,教师应投一种充满肯 定、赞许的目光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有某种荣誉时,教师应投以鼓励的目光,以激励儿 童再接再厉。 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 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 《学前教育学》试题(2509)—2012年7 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2. 幼儿园教育应该以作为基本活动。 3.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 围事物的,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的教育过程。 4.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学前儿童情绪的易激动性、和易表现性。 5. 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和。 6. 、充足的睡眠、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有助于减少疾病 等影响学前儿童今后的学习。 1. 《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 游戏 3. 求知兴趣良好学习习惯 4. 易感性 5. 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 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D)。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2.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D)。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理想国》 D.《林哈德与葛笃德》 3. 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C)。 A.课堂 B. 游戏 C.环境 D. 教法 4. 社区教育起源于(B )。 A.英国 B 丹麦 C.法国 D. 美国 5. 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桌椅,是指活动室空间设计中的( A )。 A. 开放式 B.区隔式 C. 秧田式 D.封闭式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教育功能 2. 游戏 3. 反思日记 4. 亲子班 1.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2. 游戏萃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3.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 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4. 由社区组织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 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幼儿园则提供师资等,组织具体的亲子活动,多方面指导学 前儿童家庭早期教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 管;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办托幼机构;为学前教育 立法。 2. 简述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答】: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 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3. 简述科学的儿童观。【答】: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 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使儿童在 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在爱的教育氛围下获得最佳的教育,达到全面发展。①热爱、尊重儿童; ②学会赏识儿童。 4. 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答】: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 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 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幼关系? 【答】: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2) 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 15分) “梧桐树就是梧桐树飞这是我的外甥女甜甜用“就是”造的句。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叉 子。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还有一次我翻看甜甜的图画作业,只见上面画了一个长扁的椭圆。圆是绿色的,周围画着绿色 的光芒,画的名字是“太阳”。老师的评语是“画得不像,用色不当,重画。”太阳在我们眼 里不是绿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断定在孩子眼里不是绿色的呢?我们应该问问孩子的感受,而不 是简单地打一个大叉子。 请你用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1) 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2) 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3) 教 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4) 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5) 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 者;(6) 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1 / 1

内科学名词解释(精华篇)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

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榜样示范法 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幻想 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依法执教 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个别差异 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表演游戏 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心理健康 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习惯化 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集中思维 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儿童观 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广义的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前班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行政复议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最全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1、小叶性肺炎:是指病原菌通过支气 管侵入,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 气管和肺泡的炎症,本病常继发于 其他疾病,多累及肺的下叶,一般 无实变体征,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 球菌,肺炎球菌,病毒及病毒支原 体等。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在医院 外罹患的感染性炎症,包括具有明 确潜伏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 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 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 炎症。 4、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 臭痰。胸片X显示一个或多个含气 液平空洞。5、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 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 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6、支气管哮喘:是指有多种细胞如嗜 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 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 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7、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 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 应。 8、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几乎在 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反应, 15—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 恢复正常。 9、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在吸入 变应原后6小时左右发生的反应, 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而且临床 症状严重,常呈持续性哮喘表现, 肺功能损害严重而持久。 10、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 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

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 的慢性咳嗽,可以诊为慢性支气管 炎。 11、阻塞性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 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 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 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 一种气流受限而又不完全可逆为特 征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常呈渐进 性,并伴有肺部对有害尘粒或气体 呈非正常的炎症反应。 13、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是由于终末 细支气管或一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炎 症导致官腔狭窄,其远端的二级呼 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且扩张 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位于二级小叶的 中央区的肺气肿。 14、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指直径小于 2mm的气道。 15、原发综合症:肺部的原发病灶、 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统称为 原发综合征 16、科赫现象: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 机体对结核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 出不同的现象,称为科赫现象。17、中心型肺癌:系指发生于支气 管、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以鳞癌和未分化癌居多。 18、周围型肺癌:又称肺野型,系指 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 气管的肺癌。 19、所谓霍纳氏综合症:指的是植物 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 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 颈部交感神经径路的任何一段受损 都可发生本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21、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上 腔静脉被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 压迫或右上肺的原发性肺癌侵犯, 以及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 起。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举例说明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中的作用】: 幼儿教育活动情景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概括教育目标和内容设置的教育活动情景。 作用:一、建构教育活动情境:就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只有在一种开 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中,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聪明才智,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个性,发展健康的体能,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二、监控教育活动情境:1.以物质情境及媒介。2.以幼儿群体为媒介,利用幼儿之 间的相互影响,实现教育目标。3.以教师自身为媒介,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幼儿。4.实行教师角色转换。 三、调节教育活动情境:1.调整物质情境。2.调节教育活动情境气氛。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现象的科学。【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 目加以考察,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 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 三.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富有教 育意义的课题,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学习有何特点,】

1. 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势和方法。 2. 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3. 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的参与。 4. 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简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 象征性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 2. 动作日益丰富和精通起来,言语也逐渐发展起来。 3. 象征性游戏中以角色游戏最为典型。 4. 幼儿游戏中,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发生 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研究方法。 2. 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 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 法。 3. 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 料的收集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 测量法: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有关资料的数据资料并加

(完整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科研假设: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教科书:为某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而编写的专业书籍,偏重于阐述某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 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型上对研究适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操作性定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的具体描述。 观测指杏示: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 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 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 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 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 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 究资料的调查。 访谈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 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 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 的一种调查。 事实性问题: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 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 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它一般涉及三种事实: 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实际行为。 5.问卷: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 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 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 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 资料的一种工具。 态度性问题: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 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 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思 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 面的内容。 问卷回收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 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 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叫做无结构型问卷,是指设 计者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甚至对问 题回答形式不作任何具体要求的问卷。 综合性问卷: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 计而成的兼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 问卷。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来发放和回收的问卷。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法: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 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社会认可效应: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 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 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映自己真实的观 点、态度和行为。 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 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 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 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 法。 常模: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 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 行的测验。 量表:就是由教育或心理专家按照严格的科 学程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测定和评价个体某 种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般由测 验指导手册、测验专用的物品材料及记录表 格等组成。 自编测验: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编制的测验工 具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是以事先规定的标准作为测 验结果的评价标准的测验。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操作测验:是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 实物、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 即可完成的测验。 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为文字材料,被试用 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测验。 人格测验:一般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个性倾向 性方面的测试,包括对人的兴趣、态度、意 志、情绪、性格、气质等内容的测试。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1985年由北京师 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的 用于测试我国城市和大城市郊区3~6岁幼 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其测试 内容分为4个部分16项分测验。其中第1、 2、4项是语言能力测验,第 3、5、6、7、 8项是认知能力测验,第9、10、11项为 社会认知能力测验,第12~16项为身体素 质和动作技能测验。 专家评价法:将制作完成的测验工具及其相 关材料送交教育测验方面的专家,请其对测 验工具及其制作的过程作全面的分析,并提 出评价意见。 测试结果分析法:制作者自己选择一个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该样本中的被试进行 系统的测试来获取反映测试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评估来鉴定测 验。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一 定的方式来主动地操纵和控制某些条件,使 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或产生变化,通过观测 现象产生或变化的事实来确定条件与现象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 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 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刺激变 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 变化的原因,又被称为原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 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又称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除自变量 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 验结果的因素。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 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 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 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 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 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 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 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 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 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双盲法: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 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 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 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 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所得结论的 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果能被正确地应用到 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 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总体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推广 到相同或相近的对象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 广到单独处理中。 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 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 体中。 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设计:这是教育实验中 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设计。其具体的操作 是:随机抽选被试,并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 然后使实验组接受自变量操纵,而控制组不 进行实验处理。两组在自变量操纵前后都进 行因变量观测。 经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 中通过探究和反思而获得的有效的知识和 技能。 教育经验: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 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是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 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 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 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 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 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经验思维方法:是相对于理论思维方法而言 的,它是人们运用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 的亲自感受、直接知识乃至传统惯例等进行 思维活动的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和把握 具体事物及外部联系,借此获得新的经验和 将经验上升形成一定层次的理论。 理论思维方法: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 循严密的逻辑而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它是 用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帮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释性总结:除了对经验产生过程的一系列 事实进行描述之外,还必须分析经验存在的 理论依据,揭示其原因和理由,发现与经验 相关的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 关系,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经验总结。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 的探索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 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 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 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预诊:是研究者为准备实施某次研究活动而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 析。 论证会:是对教育经验总结所形成的结论进 行论证的一种方式,就是邀请有关的教育理 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人员集 中对某次教育经验总结的研究活动及其结 论进行研讨,鉴定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水 平,并提出有关意见。 研究资料的整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 对研究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 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的研究活动。 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 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 点以及各种各类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 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 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 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 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述性资料。 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通过调查、观察、测验等方法得到的用 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 摘要:就是研究者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 比较鉴别,“去粗取精”,区分主次,将最典 型、最能反映实际问题的内容突出出来。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说是一 种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差异性,或从 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 法,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组(个)研究对象在不 同发展时间的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或者是 对某一事件在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上的特 点所作的比较。 横向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时并存的 各种事物或各种现象所进行的比较。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求异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 进行的比较。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或事物 的属性)按特定的关系进行区分的思维方 法,即将某些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与其 他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方法。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 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指将有关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 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力求从整体的认识上 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 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 是”的问题。 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各成分的数 量而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 题。 归纳:是从已有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的结论 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 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 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部分事实中归纳出一 般结论的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 归纳法。 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 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方法。 公理演绎:是指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 和结论出发进行的演绎。它由三个判断组 成,其中前两个判断是前提,后一个判断是 结论。 假设演绎: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它 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的存在是后 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 统计图:是运用点、线、面、体组成的几何 图形来更形象更概括地表明所研究的问题, 便于理解和记忆。中数:是指按大小顺序排 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正中间的数,又称中位 数。 正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发生或大或 小的同方向的变动。 负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发生或大或小 的反方向的变化。 零相关:是指两列变量之间毫无关系。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科学 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发 现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 值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增值知识。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 基本完成之后,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运用 文字或图表等对研究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 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论文:是专门讨论和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自己对 某一教育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 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用来系统地阐述研究 过程及研究结论的文章。 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 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 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评价: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价值判 断活动,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作用、功能进 行分析、判断和评定的社会活动。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是人们对某项教育科学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效用性等方面所进行的 分析、判断和评定。 自我评价:是研究人员对自己已取得的教育 科研成果进行的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是聘请相同(相关)领域中 具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来对教育科研成 果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价者根据具体的评价标 准是对研究成果所作的评语式的鉴定。 定量评价:是评价者通过借用或编制评价工 具、运用数量化的手段来对教育科研成果进 行评价的方法。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 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 作。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 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 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 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 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 动。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带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剖麻雀法:即研究者注重个案的典型性或 对某类总体的代表意义,企图通过对个案的 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虑和分析来认识 同类个体或事件的一般性质的个案研究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 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 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 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 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 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 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 样本。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个案追因研究:就是在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或 研究对象的某种身心品质形成以后,研究者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 象身心品质形成过程的各种资料,追寻和探 究其发生或形成的原因的个案研究。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