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全部考点浓缩精华(shanjian)

2010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全部考点浓缩精华(shanjian)

2010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全部考点浓缩精华

第七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1、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此外政府还要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2、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目标冲突:①经济增长目标与增加就业目标——互补关系,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价格稳定目标——存在冲突和矛盾

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应遵的原则:①综合考虑、适度原则、相互配合、把握时机

宏观调控: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在我国,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并影响利率的一种手段。当总需求不足而出现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当通货膨胀需要抑制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还有利率、汇率、窗口指导。

在我国目前,汇率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施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这种制度下,通过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就可以调控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关系。

第八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贸易:分类:(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分为出口、进口、过境贸易。(2)按照商品形式,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也叫有形贸易;服务贸易也叫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服务贸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商品进出口有关而发生的一些从属性费用,如运费、保险费、装卸费、船只修理费等;二是与商品进出口无关的贸易,如国际旅游收费、贷款利息、投资利润、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信息等。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4)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2、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影响出口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3)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将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反之则相反。(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影响进口贸易因素:(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则进口将增加,反之则相反。(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及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

3、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对进口贸易的干预:关税限制(壁垒)和非关税限制(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对出口贸易的干预: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实行出口补贴的目的是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外贸依存度: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其GDP的比重。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

4、国际资本流动: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国际资本流动分类:1时期分,长期资本流动(一年以上,包括国际直接投资、一年期以上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短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2流动方式分,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来说,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增加,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③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资本流入也可能带来如下消极影响: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由于资本流动的作用是双重的,故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资本流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另一种是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债券等。

第九章公共财政职能

1、财政是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理财活动或经济活动。

2、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公共财政特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财政;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1.弥补市场失灵、2.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公共财政

3、公共财政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的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的范围包括:(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

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收入分配职能:机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税收调节(3)转移支付(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和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第十章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的过程就是执行政府政策的过程。

1、财政支出中应遵循的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社会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应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从微观上看,要进行成本-效应分析)、稳定与发展原则。

2、

2、财政支出分类: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社会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社会文教、行政和其他支出。2006年,我国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我国现在预算支出分为“类”、“款”、“项”等不同级别的科目,共有17个“类”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按照政府功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1)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2)为全面地、多角度地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3)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按支出经济分类:我国2006年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12个“类”级科目,如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经济分类的意义:(1)可以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的反映;(2)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换言之,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种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重要意义,(1)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财政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2)两者使用效益是有差别的。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弱。

3、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趋势: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可采用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此外,还可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根据各国财政支出的实践,财政支出从长期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4、西方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观点: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因“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公共支出增长是“梯度式的”、“非连续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着税收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突变期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他们将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1)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2)外在原因:公共收入因动荡原因增加后,很难再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加的。

3.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

5、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绩效评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和绩效目标指标进行的。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探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 1.目的与原则: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则: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客观公正、科学规范。2.内容与方法:主要内容: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运用考评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考评方法:(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3.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阶段。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概述

1、财政收入原则包括: 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生财”的含义是支持和推动市场内在机制的生成与发育,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使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传导更有效率。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3.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

2、财政收入分类:通常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分类。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1.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1)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我国的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此外我国还有资源税类(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和行为税类(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2)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消费税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在直接税下,纳税人即负税人;在间接税下,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属于直接税;流转税属于间接税。(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我国消费税、关税等属于中央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

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属于地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2.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不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3.国债收入,具有自愿、有偿、灵活性特点。4.收费收入,可分为使用费和规费。收费收入具有有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宜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3、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的大小。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财政收入规模分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对规模指标常用的有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价格。

4、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的征收主体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收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税收基本特征:强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税收原则:1.古典税收原则:(1)最早提出税收原则的是英国人威廉·配第。其赋税四原则为:公平、确定、简便、节省。(2)英国的亚当·斯密提出的赋税四原则为——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他是第一个系统地阐述税收原则的人。(3)瓦格纳的课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又称为财政收入原则,具体包括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具体包括税源选择原则和税种选择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实、便利和最少征纳费用原则。2.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和公平。(1)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经济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行政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获得税收收入。(2)公平原则,一般有两种主张——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受益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能力原则要求根据纳税能力来确定税收总额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比例。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纳税能力相同的纳税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是指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测量可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消费支出三种尺度。

5、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2.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3.混转(散转)4.消转,自我消化税款。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5.旁转,也叫侧转,是指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6.税收资本化,也称为“资本还原”,是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关键因素)(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课税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容易转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较容易转嫁)。4.课税范围的大小(范围越广泛容易转嫁;范围越狭窄难以转嫁)。5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

6、国债:特征自愿、有偿、灵活性。分类:1.按照国债发行地域不同,分为内债和外债。2.按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国债(1年以内的)、中期国债(1~10年)和长期国债(10年以上)。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3.根据利率的变动,分为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

4.根据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分为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非流通)国债。上市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不上市国债多为长期国债。

5.根据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实物国债可以避免因货币贬值给债权人带来损失,一般是在存在高通货膨胀时采用。1950年我国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实物国债。国债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

基本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向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其实只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暂时性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金边债券”之称。

4.调控宏观经济。国债制度:包括发行、偿还、市场交易制度。1.国债发行制度: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2.国债偿还制度: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3.国债市场制度: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国债流通市场分为以集中交易形式运作的证券交易所、以分散交易形式运作的场外交易市场(包括柜台市场和店头市场)。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和期权交易方式。现货交易方式是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是指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一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期货交易方式是指以国债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方式。期限、价格、数量和标的国债是国债期货合约中必不可少的四项基本要素。期货国债具有保值、投机和套利功能。期权交易方式是指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订约,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照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

第十二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1、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的工作计划。(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的多少。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从政治性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重要的法律性文件。

2、政府预算的职能: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的功能、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法定授权。

3、政府预算原则:完整、统一、真实、公开、年度性(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历年制和跨年制。我国采用历年制。在预算年度内,预算工作的程序通常包括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决算评估等环节)。

4、政府预算的分类: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1)单式预算: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2)复式预算: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也称为基数预算,是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增量预算保持了各项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势。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是指预

算有效期为几年(多为三年至五年)的政府预算。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包括盈余预算和赤字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级次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与政权结构相适应,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组成。

5、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以实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3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进行以建立部门预算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环节。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廉洁高效、完整统一。1.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实行部门预算制度,需要将部门的各种财政性资金、部门所属单位收支全部纳入一本预算中编制。2.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下,所有收入通过代理银行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对不同类型的支出,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或者授权各部门支付到个人、用款单位或者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是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4.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6、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2.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3.财政收支的划分。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统收统支型——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2.收支挂钩型——把地方负责组织的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的总支出挂钩,按收支总额确定一个分成比例。3.收入分成型——中央对地方财政收入或者其超收部分另行确定分成比例,目的是鼓励地方超收。

4.包干型(1980-1993年)。(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84)-分灶吃饭体制(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3)包干财政体制(1988-1993年):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定额上解、定额补助。

5.分税制型(1994以后)。

7、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及近年来的不断完善,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2)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

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①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②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属于中央城市维护建设税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③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近年来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在收入划分方面:(1)证券交易印花税:现在中央分享97%;地方分享3%。(2)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5%——8%——5%。(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施增量分成。现在分成比例:中央60%;地方:40%。(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1)完善了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资金接受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资金用途。目前,我国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2)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体系。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按照特定目的将其财政收入转作下级财政收入来源的补助形式。

8、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1)财政必须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充分的财力保障。(2)财政要不断增加对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的开支。(3)财政要重视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保证地区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均衡发展。(4)强化财政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5)规范财政补贴范围。2.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根据市场基础原则、效率原则、分级管理原则等要求,中央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大致可分为三类:(1)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的公共支出项目,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的各类行政机构和少数由中央政府负责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2)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社会事务,经费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如一些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统计等公共福利事业;(3)中央负有间接责任,但应通过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社会事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财政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手段。财政政策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

2、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3、财政政策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增长,取定于两个源泉,一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一是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程度)财政政策工具:包括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1.预算政策: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上。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采用赤字预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采用盈余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时,采用中性财政政策。2.税收政策,功能,第一,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通过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等途径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避免经济过热发展;在萧条时期,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实行更多税收优惠等途径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第二,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3.公债政策:公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首先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状况,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其次,通过国债发行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4.投资政策:第一,通过调整财政投资规模,可以影响社会总供求和未来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供求总量。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财政可以通过降低投资支出水平,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财政可以通过提高投资支出水平,扩大社会总需求。第二,通过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可以对经济结构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5.补贴政策:第一,财政补贴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财政可以通过减少财政补贴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财政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第二,财政补贴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4、财政政策类型:1.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2)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分为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1)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需求。(2)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情况下,政府通常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抑制社会需求(3)中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稳定增长时期采用。

5、货币政策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政策体系。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之间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从总量调节角度分类,可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点:相同之处:两者的宏观调控目标都服务于国家总的宏观调控目标,都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影响。不同之处:(1)政策工具不同;(2)政策调节范围不同。货币政策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财政政策除了可在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可以在非经济领域发挥重要作用。(3)政策时滞不同。财政政策决策时滞较长,效果时滞较短;货币政策决策时滞较短,效果时滞较长。财政政策的优势:可以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具有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的特点,在调节公平分配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货币政策的优势:通过货币供求总量的调整,可以直接调节物价总水平,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经济运行中的消费与储蓄关系。特别是货币政策操作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缓和、灵活,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第一,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第二,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干

预,因而这种调节作用容易对市场机制形成较大冲击,也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相结合的过程,政策实施起来灵活性相对较小。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一,货币政策难以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问题;第二,货币政策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如财政政策直接和有效。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类型:1.“双松”搭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现严重通货紧缩时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2.“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3.“松紧”搭配类型:(1)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2)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使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大量的财政赤字。“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7、我国稳健(中性)财政政策——2005年开始实施。1.实施背景:从2003年下半年后,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供求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2.主要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第十四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需求指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客观需求、派生需求。

2、传统货币数量学说: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交易方程式MV=PT。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

定物价水平的理论。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式:。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持现金来表示的,它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庇古为代表的现金余额数量基本观点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决定货币需求论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

动机和投机动机。因此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两部分:前两项构成交易性需求,L

1= L

1

(Y);

后一项是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L

2= L

2

(i)。用L表示货币需求则有L= L

1

(Y)+

L

2

(i)。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就会无限增大。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就具有绝对性,产生“流动性陷阱”。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之上。

4、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四个:①财富总额,认为“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②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③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数量就越少。④其他因素。公式M/P=f(Yp;

W;i

m ,i

b

,i

e

;1/p·dp/dt;μ)

5、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分析包括:货币供给的机制——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货币供应量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

币数量。货币供应量在数量上等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者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

是:M

0=流通中现金(人民币现钞)、M

1

= M

+银行活期存款、M

2

= M

1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

公司客户保证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

(M

1);M

2

是广义货币量。M

1

和M

2

都是研究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的主要变量。划分货币层次的基

本标准是:货币的流动性。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两个部分。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中央银行存在着不断补充信贷资金的需要,又无从获得新的信贷资金来源。于是中央银行只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派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却具备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但是中央银行放出的每笔信用并不能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这样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6、货币供给理论:1.凯恩斯:凯恩斯将货币供应量纯粹作为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来处理。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同凯恩斯关于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观点:他们一方面同意凯恩斯的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给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绝对的。并且,他们还认为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的能力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给的能力。2.新古典综合派:(1)背景:60年代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使传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体制受到挑战和冲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被严重扰乱。(2)主要观点:货币供给内生论,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3.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弗里德曼):主要观点: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方面。弗里德曼提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单一规则”。“单一规则”要点:公开宣布并长期坚持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需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界定所考察的货币数量范围,弗里德曼认为应该是M

2

;二是确定货币数量的增长率;三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一经确定,不能任意变动,在年内也不允许做季节性波动。4.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源于德国,主要观点:要保证市场经济模式的协调与稳定,首先必须保持货币的稳定。而要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货币供给必须与商品的供给相联系。原则:货币供给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原则、保持商品追逐货币局面原则,即货币供给的增长略低于商品供给的增长。最佳货币供应量=以现价计算的社会生产能力/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区间论。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由一个固定的值改为一个弹性区间。

7、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的结果。货币均衡具有如下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等。结构性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货币运动的内在均衡机制,决定着货币供求能够自动保持着均衡状态。就货币供求双方的关系而言,货币需求是主动方,而货币供给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在一般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跌。物价自然上涨现象的成因:剪刀差;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剔除通货膨胀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物价水平自然上升的倾向。若将物价自然上升因素考虑进去,则流通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ΔM 1=(Y′+P′)M 0 ,或者M′=Y′+P′上式反映了货币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

关系。

8、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各种定义的共同点:一是有效需

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通货膨胀类型:1.

按成因分:(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

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诱发性——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支持性——政

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2)成

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

货膨胀”(3)输入型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2.按表现形式分:(1)公开型通货膨

胀——开放性通货膨胀。(2)抑制型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

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通货膨胀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2.主要原因:

财政原因、信贷原因——信用膨胀。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第十五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中央银行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

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2、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存款货币银行

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

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4)国家对社

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3、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时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4、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

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对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包括: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三种

贷款方式:再抵押放款、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全国清算(此项业务为中央银行主

要的中间业务)。3.对政府的业务——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包括:代理国库、代理国家

债券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5、中央银行的资产:国外资产、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及黄金储备。中央

银行的负债:流通中通货、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存款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对外负债、

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6、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由四部分组成:(1)银行账户体系、(2)支付结算工具体系。中国将

逐步建立以票据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满足多种经济活动和市场经

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各阶层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3)支付清算系统。支付清算系统

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支付清算系统和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二是票据交换

所、(4)支付结算管理体系。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

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目

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工具:A 一般

性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与其所吸收存款的比率。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中央银

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缺陷:超额存款准备金掌控在存款货币银行

手中;作用力度强;成效较慢,时滞较长。(2)再贴现政策,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

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支持。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再贴现率;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再贴现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能否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与再贴现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卖出债券;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买入债券。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率;扩张货币政策,调低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再贴现率;扩张货币政策,调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紧缩货币政策,卖出债券;扩张货币政策,买入债券。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C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D.间接信用指导: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间接信用指导:灵活,但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2.货币供应量(l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第十六章存款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存款货币银行:又称为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款、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它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2、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存款货币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3、存款货币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都是企业,但存款货币银行是金融企业,是承担资金融通职能的企业。

4、存款货币银行与中央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比较:都从事银行业务,具备银行业的基本特征。但中央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存款货币银行则以盈利为目的。

存款货币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业务范围不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很窄,不经营完全的信用业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存款货币银行经营范围广泛,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5、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2支付中介——汇兑、非现金结算、3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是存款货币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6、存款货币银行的组织形式:(1)按机构设置分类:单一银行制(如美国的许多州立银行)和总分行制。(2)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专业化银行制(分业经营)和综合化银行制(全能银行制)。

7、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业务:1.负债业务——资金来源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这部分称为权益资本。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以吸收存款为主。(1)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业务创新。(2)借款业务。再贴现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2.资产业务——资金运用业务。(1)票据贴

现(2)贷款业务:第一,按归还期限划分,分为短期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中期贷款(期限在1~5年的贷款)和长期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贷款)。第二,按贷款条件划分,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其中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第三,以用途为标准,可以分为资本贷款、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3)投资业务。3.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存款货币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存款货币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包括:(1)结算业务。结算有两种形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银行提供的结算业务,主要是转账结算(非现金结算)。(2)信托业务。信托业务分为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3)租赁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4)代理业务。(5)咨询业务。一定要注意:中间业务是存款货币银行在不动用自身资金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的各种金融业务。8、存款货币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1)盈利性原则(首要原则)。(2)流动性原则,两层含义:存款货币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存款货币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与盈利性呈负相关关系。(3)安全性原则,指存款货币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也呈负相关关系。 9、存款货币银行经营管理理论:(1)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第一,储备资产管理。包括一线储备和二线储备。一线储备包括业务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存放在同业的活期存款等。二线储备,指短期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它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但收益较低。一线储备和二线储备各自的构成及其在储备资产中应占的比例是储备资产管理理论的中心。第二,贷款管理。主要包括:贷款的期限结构管理、贷款质量管理。(2)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负债管理的主要思想: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以借入资金的方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改变对负债的成本概念;创新金融工具。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改变经营方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金融监管,创新金融工具;到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利用同业拆借市场筹措资金。(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对应分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程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二是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资本的本质特征:追逐利润。

10、有效市场理论:1965年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定义: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上,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根据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的不同程度,法玛将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类:1.弱型效率,它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低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2.半强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如果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半强型效率。3.强型效率,是证券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11、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市场由许多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

1.期

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典型的同业拆借利率: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

利率。2.票据市场,是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按照票据的种类,它可以划分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其中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是票据市场中最主要的两个子市场。

3.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它是一种直接融资的市场。根据市场组织形式,

债券市场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期限,债券分为短期债券(1年期以内)、中期债券(1年至10年)和长期债券(10年以上)。其中短期政府债券具有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等特点。其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4.股票市场,指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市场;

流通市场是以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让的市场。股票市场还可以根据市场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股价指数的涨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股市总体价格水平或者某一类别的股价水平的走势,但并不反映具体某只个股的涨跌方向。5.投资基金市场,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也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并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机构。优势:专家理财。6.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指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7外汇市场,指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商和客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关系的总和。

第十七章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或称金融监督管理,是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为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银行的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一些特性有关:(1)银行提供的期限转换功能;(2)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

2、金融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1.市场失灵理论的主要观点:(1)整个金融体系存在负外部性。(2)金融体系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3)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性企业。2.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观点: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1.公共利益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并且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是被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有关监管的正统理论。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2.保护债权论,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3.金融风险控制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对称理论。

3、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金融管理部门的构成及其分工的有关安排。(一)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来分,分为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以中央银行为重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联储是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联邦机构。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2.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在中央银行之外,同时设立几个部门对银行、证券业和保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体制,但是中央银行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德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英国、日本、韩国。(二)从监管客体的角度来分,分为统一(综合)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1.统一(综合)监管体制,这是指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英国是其中的典型。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如瑞士、日本和韩国。2.分业监管体制,对不同类

型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该体制与金融业分业经营有关。当前,由于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金融监管能力不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仍然实行分业监管体制。

4、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现在,我国采用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独立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分业监管体制)。在新的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维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稳定主要包括:一是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二是共享监管信息,采取各种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由国务院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

5、巴塞尔协议:国际性银行倒闭事件和国际贷款违约事件使得监管当局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这是巴塞尔协议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随着金融国际化,必须要在金融监管上进行国际协调。在巴塞尔协议中,影响最大的是统一资本监管的1988年巴塞尔报告和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6、1988年巴塞尔报告:1988年巴塞尔报告——《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报告》,其主要内容是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1.资本组成。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2.风险资产权重。风险资产权重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即0%、10%、20%、50%和100%。权重越大,表明该资产的风险越大。3.资本标准。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4.过渡期安排。1987年年底~1992年年底

7、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1.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但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对风险范畴的进一步拓展。当前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委员会也注意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和破坏力。(2)计量方法的改进。(3)鼓励使用内部模型。(4)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2)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3)加快制度化进程。3.市场约束——强调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我国继续执行1988年的老协议,但为提高资本监管水平,我国已对现行的资本规定进行了修改,将新协议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内容包括在内。

第十八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1、购买力平价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22年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货币的购买力与一般物价水平成反比,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指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即汇率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用e 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d和Pf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一般物价的绝对水平,则其公式为: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某一时期汇率的变动,即两个时点的汇率之比等于两国一般物价指

数之比。用分别表示基期汇率和报告期汇率,PI

d 和PI

f

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一般物价

指数,则其公式为: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如果绝对购

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反过来,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就不一定成立。(2004年试题)假设A国的通货膨胀率为6%,B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A国货币汇率在外汇市场上趋于()。

A.升值

B.贬值

C.升水

D.贴水

答案:B 解析:,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表明本币贬值,外币升

值。

2、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从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探讨汇率,考察利率对汇率的影响,特别是短期汇率的变动。利率平价理论分为抛补利率平价和未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讨论的是远期汇率的决定。抛补利率理论表明远期汇率由即期汇率和国内外利差决定,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相应地外汇升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相应的

外汇贴水),年升贴水率等于两国利差。

3、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国际收支顺差,外币贬值,本币升值。2.相对通货膨胀率(主导因素)。国内外通货膨胀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他国,则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趋于贬值;反之则升值。3.相对利率(影响最为显著)。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尤其在短期极为明显。高利率货币升值(即期)。4.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时,本币一般呈贬值趋势。5.市场预期。如果市场预期本币贬值,则最终将导致本币的实际贬值。

4、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贬值的进出口效应: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2.贬值的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取决于贬值如何影响市场对该货币今后变动趋势的预期3.贬值的产出效应:如果一国还存在闲置的生产要素,则可扩大总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如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只会带来物价的上涨,不会有产量的扩大。4.贬值的物价效应——物价上涨5.贬值的资源配置效应——整个经济体系中贸易品部门所占的比重就会扩大。如果一国或地区的货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一般会导致: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5、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和特定账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分为: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两大账户。1.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三项。货物和服务——货物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等两类。经常转移——主要包括侨汇、无偿捐赠和赔偿等,包括实物和资金形式。2.资本与金融账户:记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1)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2)金融账户记录的是一经济体对外资产负债变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等四类。3.净误差与遗漏:基于会计上的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双方出现不平衡时,设置的用以抵销统计偏差的项目。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基础上编制而成的,主要不同的是将储备资产单独列项,因此该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等四大项。

6、国际收支差额分析:1.贸易差额:即货物进出口差额。反映了一国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经常差额:经常差额代表经常账户的收支状况,反映了实际资源的跨国转移状况。3.综合差额:考察除储备资产以外所有项目的状况。该差额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综合情况,可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的压力。

7、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1.外汇缓冲政策: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动或临时向外借款抵销超额外汇供求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当局减少外汇储备或临时向外借款,在外汇市场抛售外汇;顺差时,货币当局增加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购进外汇。2.货币财政政策:逆差时,紧缩的货币财政政策。顺差时,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3.汇率政策:政府运用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顺差,本币升值。4.直接管制措施:直接管制措施是指政府直接干预国际经济交易的政策措施,包括贸易管制和外汇管制。国际收支调节的基本原则是,正确使用并搭配各种调节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恢复国际收支均衡。

8、外汇管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外汇管制是指对货币的兑换施加的限制性措施,主要表现为限制外汇的可得性和兑换外汇的价格。广义外汇管制不仅包含狭义上的外汇管制,还包括为实施外汇管制或其他管制措施而采取的相关管理措施。通常外汇管制由中央银行、财政部或专门设立的外汇管制机构负责。在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专门负责具体的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方法:价格管制和数量管制。

9、货币可兑换:指一国货币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持有的货币按照市场汇率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权利。1.对内可兑换与对外可兑换:对内可兑换是指居民可以在国内自由持有外币资产,并可自由地在国内把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币资产。对内可兑换有利于杜绝外汇黑市和促使外汇资源流入银行系统。对外可兑换是指居民可以在境外自由持有外汇资产和自由对外支付。对外可兑换的目的和实质是消除外汇管制。通常所说的可兑换是指对外可兑换。2.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可兑换主要是指经常项目可兑换。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与人民币可兑换:我国从1996年12月1日起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对于资本项目,部分项目实现了可兑换。1.直接投资: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一直比较宽松,近几年,不断放宽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2.证券投资:在证券资金流入环节,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进入境内B股市场,无需审批;境外资本可以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间接进入境内A股市场,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境内证券投资必须在批准的额度内;境内企业经批准可以通过境外上市(H股)或者发行债券,到境外募集资金调回使用。证券资金流出逐步放松,渠道增加。3.其他投资:了解下一阶段外汇管理工作重点。注意: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1、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周转、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财务会计的对象通常是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未来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预期的价值增值活动或现金流动。

2、会计循环: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形成的。按照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方法称为会计循环。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作用包括:1控制经济活动2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3.提供记账依据4明确经济责任。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计量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会计的计量单位主要以货币为主导计量

单位,同时为了管理的需要辅之以各种实物量度;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

3、会计报表的分类:(1)会计报表按照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和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三类。(2)按照会计报表报送对象不同,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两类。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政部统一规定。(3)按照会计报表编报主体的不同,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4)按照会计报表编制的时间范围不同,分为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月份会计报表三类。

4、会计法规: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第二十六章财务会计报告

1、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1)直接填列法:即根据总账科目或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2)分析计算填列法:即将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按照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以后填列期末数的方法。①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②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减去部分数额后的数据填列,如“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项目。③根据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项目。④根据有关资产项目与其备抵科目(即有减值的)抵消后的净额填列,如“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项目。

3、主要项目具体填列方法:资产类:①“货币资金”项目,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期末借方余额合并填列。②“短期投资”项目,根据“短期投资”期末借方余额减去“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后的金额填列。③“应收账款”项目,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④“预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⑤“其他应收款”项目,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⑥“存货”项目,根据“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等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填列。⑦“待摊费用”项目,根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负债类项目:①“应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②“预收账款”项目,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例题:下列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反映时,应考虑已计提的减值或损失准备的有()。

A.长期股权投资

B.预付账款

C.其他应收款

D.在建工程

E.存货

答案:ACDE

4、现金流量表:企业将一项投资确认为现金等价物应当满足的条件有: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属于年度报表,由报表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组成。正表是现金流量表的主体,采用报告式,按照现金流量的性质,依次分为反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补充资料包括三部分内容:(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即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5、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编制方法:(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2)“收到的税费返还”项目(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注意不包括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和支付给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等。(6)“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注意不包括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实际支付的耕地占用税等,也不包括本期退回的增值税、所得税。(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如罚款支出、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现金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编制方法:(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出售、转让或到期收回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而收到的现金,以及收回长期债权投资资本金而收到的现金。不包括长期债权投资收回的利息,以及收回的非现金资产。(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因股权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而取得的现金股利、利息,以及从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分回利润而收到的现金,不包括股票股利。(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反映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取得的现金,减去为处置这些资产而支付的有关费用后的净额。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损失而收到的保险赔偿收入,也在本项目反映。(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上述各项以外,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购买、建造固定资产,取得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不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支付的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部分,以及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而支付的租赁费。借款利息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反映。(6)“投资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支付的现金,包括企业取得的除现金等价物以外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支付的现金,以及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附加费用。(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以外,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填列方法:(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现金,包括以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实际收到款项净额。以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而由企业直接支付的审计、咨询等费用,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不从本项目内减去。(2)“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举借各种短期、长期借款所收到的现金。(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外,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接受现金捐赠等。(4)“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以现金偿还债务的本金,包括偿还金融企业的借款本金、偿还债券本金等。企业偿还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不包括在本项目内。(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的现金股利、支付给其他投资单位的利润以及支付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项外,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如捐赠现金支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支付的租赁费等。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包括:“债务转为资本”、“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企业债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 1、备付金比例=备付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标准:不得低于3%) 备付金包括:现金、业务周转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存农业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 2、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标准:不得低于25%) 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3、存贷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年末不得高于80%) 4、对流动负债依存率=流动负债净额÷长期资产×100%;(标准:不得高于30%) 流动负债净额=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资产。 5、中长期贷款比例=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期以上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120%) 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中长期贷款;一年期以上存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存款和长期储蓄存款。 6、拆借资金比例 ①拆(调)入资金比例=拆(调)入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

准:不得高于4%) ②拆(调)出资金比例=拆(调)出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 ③净拆(调)入资金比例=净拆(调)入资金余额÷流动负债×100%;(标准:不得高于4%) 拆(调)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拆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4%;拆(调)出资金包括: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拆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8%;净拆(调)入资金是指拆(调)入资金与拆(调)出资金的差额。 7、贷款质量指标 ①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标准:不得高于15%) ②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 ③呆滞呆账贷款比例=(呆滞贷款余额+呆账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7%) ④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⑤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呆账准备余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100% ;

2018年度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 币及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基 础知识和能力。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楚 1市场需求、供給和均衡价格。理解市场需求、市场供給和均衡价格,运用市场基本理论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之间关系。 2.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解经济人假设、预算约束和消费者均衡,掌握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需求曲线的推导、价格变动的效应,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生活中的消费现象。3.生产和成本理论。理解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企业形成的理论,辨别成本函数的基本形式和短期成本函数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4.市场结构理论。理解市场结构和价格歧视,掌握市场结构和生产者决策理论,辨别不同类型市场结构及其生产者行

为。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理解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掌握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基本内容,理解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决定方法。 6.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理解资源配置原理、最优配置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掌握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基本理论,解释市场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辨别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措施。 7.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辨别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理解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之间关系。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9.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理解价格总水平、就业和失业、就业弹性系数 10.国际贸易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辨别影咱国际贸易规模和特征的因素,辨别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调控和干预方式。 第二部分财政

2018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真题版

2017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经济基础》 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会使预算线() A. 向上平移 B. 向右平移 C. 向左平移 D. 向下旋转 2.下列经济业务中,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的是() A.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B.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现金 C.股东投入资本 D.企业销售商品取得现金 3.从某单位所有在职员工中,随机抽取300人进行抽样调查,来研究该单位在职员工中亚健康人员占比情况,该项调查的总体是() A.随机抽取的300名在职员工 B.该单位所有在职员工 C.该单位所有亚健康在职员工 D.被调查的300名在职员工中的亚健康员工 4.关于政府多年预算的说法,正确的是() A.编制多年预算,一般采取逐年递推或滚动的形式 B.多年预算必须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C.多年预算一般具有法律效力 D.多年预算每3到5年编制一次 5.在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中,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的过程属于资金循环中的()过程。 A.生产 B.供应 C.销售 D.投入 6.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划分,现代会计可分为()。

A.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B.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 C.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D.行政会计与企业会计 7.就生产者或销售者而言,如果想通过降低其生产或销售的某种商品的价格来增加其总销售收入,那么其生产或销售的该种商品的()。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大于1 B.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等于1 C.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等于1 D.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应大于1 中级经济师考试题目8.若要定量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并预测一定收入条件下的人均消费金额,使用的统计方法是()。 A.相关分析 B.平台分析 C.回归分析 D.描述分析 9.甲向乙借了300元钱,同时甲又为乙修好了笔记本电脑,修理费恰好是300元,则甲乙之间的债权债务可以()。 A.抵销 B.提存 C.混同 D.免除 10.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能够可靠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会计上称为()。 A.利润 B.价格 C.投资 D.费用 11.关于扣缴义务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人不能成为扣缴义务人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完整题库500题含答案

2019最新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题库 500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瓦格纳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理论的观点是()。 A.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B.非均衡增长理论 C.政府活动扩法则 D.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正确答案:C 2.我国的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课税项目采用的是()的形式。 A.从价税 B.从量税 C.营业税n增值税 正确答案:B 3.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财政资金支付,这种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是()。 A.财政预算 B.财政收入 C.财政支出 D.财政分配 正确答案:C 4.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是()。 A.国民总收入 B.政府的举债规模 C.公众的财富总量 D.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 正确答案:D

5.进步部门与非进步部门的差异来自()。 A.机器设备和劳动投入不同 B.机器设备和资金投入不同 C.技术和劳动发挥的作用不同 D.市场发挥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C 6.下列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能够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反映的是()。 A.按政府职能分类 B.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 C.按支出经济分类 D.按支出能否直接得到价值补偿分类 正确答案:C 7.()认为财政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A.皮考克 B.瓦格纳 C.斯曼 D.鲍莫尔 正确答案:B 8.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仅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 A.转移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社会管理支出 D.经济管理支出 正确答案:A 9.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阻碍()的关键因素。 A.联合融资

中级经济师考试通过攻略(汇编)

中级经济师考试通过攻略 经济师,是我国职称之一。要取得“经济师”职称,需要参加“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经济专业初级资格、经济专业中级资格。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 简单来讲,经济师是一个职称。 1、经济师就是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是对从事经济领域工作的人的一种工作能力上的评定。如工程师有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等一样,经济师里面分为很多专业,专业知识分为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民航)、人力资源管理、邮电经济、房地产经济、旅游经济和建筑经济专业。 2、考核鉴定级别分为初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师和高级经济师。目前获得证书模式高级为评审,初级和中级为考试。 获得中级职称有什么好处呢?主要有以下好处: (1)达到退休年龄退休时,按照退休时工资标准增加10%退休金(但按照100%工资退休者或者加发后超过100%的部分不再增加) (2)落户加分,很多城市规定有中级职称可以加60分哦 再简单介绍一下经济师考试,考察的是经济基础和专业知识与实务两门课,后一门取决于报考的类型。据说人力资源比较容易,考的人也最多,考试时发现大部分考场都在考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满分都是140分,84分及格,只要及格就可以通过考试。考试内容全部是客观题,只有单选和多选,而且考试内容全部在教材里,基本上都是书上的原话,是不是听起来特别简单?

我当时报名后距离考试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在淘宝上买了套教材,也没看几眼,总觉得时间还充足。等到着手复习时发现只有30天时间,教材内容太多,而且晦涩难懂,看教材就犯困,即使认真看了一遍也记不全,题目不会做。 中级经济师考试侧重于考察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理解,考核的是广度而非深度。这就需要认真理解教材,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经济基础及专业实务两本书的考点加起来近千个,一年同时通过两个科目,对于在职考生来说难度不小。 在30天的时间里,我主要从以下几步复习: 听课(每节)——课后习题(每节)——思维导图(每章)——总复习——真题——错题。这样一套步骤下来,在距离考试还有7天时就确信自己能及格,当时模考稳定成绩在90—100之间,最后7天查漏补缺,最终两门成绩在110分左右。 1、选择好的网课老师 脱离了学校的环境,考试从最简单的事变成了最难的事,主要是少了老师的讲课和监督。老师的课程既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将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也能有效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都说老师就是领路人,选择好的老师能帮我们在前进路上事半功倍。 现在网校机构有很多,质量良莠不齐。一定要选好老师哦!可以先查查网校的口碑,找找该老师往年的课程试听,选定老师再跟着学。不然时间紧张,换老师耗费的时间成本太大。 2、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经济基础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性的内容很多,通过思维导图,能将各章节的知识点大纲罗列,掌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现在有很多APP都可以列出思维导图,(P.S.有个APP名字就是思维导图),个人还是喜欢手写思维导图,这样记忆更深刻。

最新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必考考点归纳(最全版)

1.2012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2.第一部分经济学 3.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a)需求是指在 一定时间和 一定价格条 件下,消费 者对某种商 品或服务愿 意而且能够 购买的数量 4.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5.影响需求最 关键的因素 还是:该商 品本身的价 格 6.市场供给是 所有生产者 供给的总和 7.影响供给的 因素主要 有:产品价 格、生产成 本、生产技 术、预期、 相关产品的 价格、其他 因素,包括 生产要素的 价格以及国 家政策等 8.市场上商品 或服务的供 给量和市场 价格呈正向 关系变化 9.需求价格弹 性指,需求 量对价格变 动的反应程 度,是需求 量变动百分 比与价格变 动百分比的 比率 10.通常可以 把需求价格 弹性分为三 种:1)当需 求变量百分 数大于价格 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大于1时, 叫做需求富 有弹性或高 弹性;2)当 需求变量百 分数等于价 格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等于1时, 叫做需求单 一弹性;3) 当需求变量 百分数小于 价格变动百 分数,需求 弹性小于1 时,叫做需 求缺乏弹 性; 11.影响需求 价格弹性的 因素:替代 品的数量和 相近程度、 商品的重要 性、商品用 途的多少、 时间与需求 价格弹性的 大小至关重 要 12.影响供给 价格弹性的 因素:时间 是决定供给 弹性的首要 因素、资金 有机构成不 同影响供给 弹性的大 小、供给弹 性还受生产 周期和自然 条件的影 响、投入品 替代性大小 和相似程度 对供给弹性 的影响也很 大 13.消费者收 入变动与需 求的变动呈 同方向变 化。价格与 需求之间的 这种呈反向 变化的关

2016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麦克利兰三重需要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管理上过分提高的人常常勇于挑战自我,选择高风险的目标 B.成就需要高的人常常勇于挑战自我,选择高风险的目标 C.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业绩,单不一定能使别人干得出色,所以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D.权利需要高的人喜欢竞争,希望通过出色的成绩来匹配他们渴望的地位 【答案】B 2.“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对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这一说法代表的观点属于。()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B.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C.奥尔德佛的“挫折—退化”观点 D.麦克利兰的三重需要理论 【答案】C 3.关于领导者技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领导者不一定需要熟练掌握他所管理的团队的技能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 B.管理层级越高,越需要制定长期计划,工作中概念技能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 C.组织中较低层次的领导只要带领下属完成工作目标即可,不需要人际技能 D.领导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工作设计,行为管理等组织行为来发展 【答案】C 4.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领导者与情境因素之间是否搭配,对团队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费德勒提出的情境因素中不包括()。 A.领导与下属关系 B.工作结构 C.职权 D.工作环境 【答案】D 5.小张发现,他的领导在做决策时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人进行讨论,而且擅长使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决策风格属于()。 A.概念型 B.指导型 C.分析型 D.行为型 【答案】A 6.组织结构设计的特征因素不包括() A.关键职能

2012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中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企业战略分为三个层次,具体由企业总体战略、企业业务战略和( )组成。 A.企业竞争战略 B.企业事业部战略经济师报名时间 C.企业发展战略 D.企业职能战略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企业战略三个层次:总体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 2.企业战略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产生,并加以推进和实施,这种战略实施模式为()模式。 A.指挥型 B.转化型 C.增长型 D.合作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增长型模式的特点是自下而上 3.利润计划罗盘是罗伯特.西蒙斯提出的以后总基于企业战略的业绩绩效模式,其构成为利润轮盘、现金轮盘和()。 A.资产轮盘 B.负债轮盘 C.销售利润率轮盘 D.净资产收益率轮盘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利润计划轮盘包括利润轮盘、现金轮盘和净资产收益率轮盘 4.根据迈克.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在行业中普遍存在五种竞争力量,分别是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谈判能力和()。 A. 供应者的谈判能力 B. 生产者的谈判能力 C. 销售者的谈判能力 D. 使用者的谈判能力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五力竞争模型包括企业间的竞争、新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的谈判力和供应商的谈判力 5.某行业的市场趋于饱和,内部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小企业逐步被淘汰,行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按照行业生命周期理论,该行业处于()。 A. 形成期经济师教材 B. 成长期 C. 成熟期

D. 衰退期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成熟期的特点: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小企业遭到淘汰。[Page] 6.为了扭转亏损,某家电生产企业将旗下的洗衣机事业部整体出售,这一做法表明该企业采取的战略是()。 A. 放弃战略 B. 暂停战略 C. 转向战略 D. 清算战略 参考答案:A经济师考试 参考解析:只把某一个事业部出售而不是整体出售叫做放弃战略 7. 在造船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某造船厂除仍承接鸳鸯石油运输船的生产业务外,开始承接建筑工程和石油勘探设备的钢结构加工业务,这一做法表明该造船厂实施的是()战略。 A. 水平多元化 B. 垂直多元化 C. 同心型多元化 D. 非相关多元化经济师论坛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同心多元化,都是服务的石油这个行业,以石油这个行业为核心。 8.在公司制企业中,作为股东会议的常设权力机构,代表股东利益进行重大决策的是( )。 A. 董事会 B. 监事会 C. 经理 D. 工会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董事会是法定常设机构,代表股东进行决策 9.根据我国公司法,参加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活动并对公司设立承担责任的主体称为( )。 A. 债权人 B. 债务人 C. 合伙人 D. 发起人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考察发起人股东的含义,承担设立责任 10.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 )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 A. 个人资产

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中级人力资源(完整版)

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中级人力资源(完整版) 点击进入:2016年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专题 2016年经济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麦克利兰三重需要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管理上过分提高的人常常勇于挑战自我,选择高风险的目标 B.成就需要高的人常常勇于挑战自我,选择高风险的目标 C.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业绩,单不一定能使别人干得出色,所以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D.权利需要高的人喜欢竞争,希望通过出色的成绩来匹配他们渴望的地位 2.“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对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这一说法代表的观点属于。()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B.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C.奥尔德佛的“挫折—退化”观点 D.麦克利兰的三重需要理论 3.关于技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一定需要熟练掌握他所管理的团队的技能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 B.管理层级越高,越需要制定长期计划,工作中概念技能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

C.组织中较低层次的领导只要带领下属完成工作目标即可,不需要人际技能 D.领导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工作设计,行为管理等组织行为来发展 【答案】C 4.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与情境因素之间是否搭配,对团队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费德勒提出的情境因素中不包括()。 A.领导与下属关系 B.工作结构 C.职权 D.工作环境 【答案】D 5.小张发现,他的领导在做决策时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人进行讨论,而且擅长使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决策风格属于()。 A.概念型 B.指导型 C.分析型 D.行为型 【答案】A 6.组织结构设计的特征因素不包括() A.关键职能

2016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专业考试试题

2016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专业考试考题及答案 1.某化妆品企业为了扩大产品的销量,拟定了新的市场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从企业战略层次分析,该企业的此项战略属于()。 2.A.企业总体战略 3.B.企业紧缩战略 4.C.企业稳定战略 5.D.企业职能战略 6.答案:D 7.2.企业高层领导决定企业战略,并强制下级管理人员实施,这种战略实施模式为()模式。 8.A.指挥型 9.B.转化型 10.C.增长型 11.D.合作型 12.答案:A 13.3.下列企业活动中,属于价值链主体活动的是() 14.A.生产加工 15.B.企业基本职能管理 16.C.技术开发 17.D.采购 18.答案:A 19. 20.4.某型号智能手表的业务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低,表示该智能手表处于波士顿矩阵图的() 21.A.幼童区 22.B.明星区 23.C.瘦狗区 24.D.金牛区

25.答案:C 26.5.某自行车生产企业为提高主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大营销宣传,采用多种促销手段,发现潜在顾客,提高产品销售额。该企业采取的成长战略是() 27.A.市场开发战略 28.B.新产品开发战略 29.C.产品渗透战略 30.D.成本领先战略 31.答案:C 32.6.某餐饮企业通过连锁加盟方式与多家餐饮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该战略联盟属于() 33.A.技术开发与研究联盟 34.B.营销联盟 35.C.产品联盟 36.D.产品协调联盟 37.答案:B 38. 39.7.关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40.A.企业经营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41.B.企业经营决策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42.C.决策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体 43.D.决策树经营法适用于明确型企业经营决策 44.答案:D 45.8.根据我国公司法,关于发起人股东的说法,错误的是() 46.A.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必须一半以上在中国有住所 47.B.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 48.C.自然人发起人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9.D.发起人对设立行为产产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50.答案:B 51.9.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

中级经济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中级经济师考试报考指南完整版 考试简介 2013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简介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经济专业初级资格、经济专业中级资格。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 1993年1月,人事部下发了《人事部关于印发<经济专业专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人职发[1993]1号),决定在经济专业人员中实行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和部分专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由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负责。 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11月初。原则上只在地级以上城市设置考场,必要时可在县设置考场。 考试科目 2013年经济师考试科目 初级和中级均2个科目,具体是: 初级:《经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中级:《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与实务》。 注:初、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均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等12个专业。 考试时间 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日期一般设在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分在两个半天进行,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 2013年经济师考试定于11月2日举行,具体考试时间如下: 上午9∶00-11∶30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

下午2∶00-4∶30经济基础知识(初、中级) 报考条件 初、中级经济师报考条件: (一)报考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具备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二)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 2、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3、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 4、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5、获博士学位。 (三)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是指取得正规学历前后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年限计算时间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 (四)按照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的规定,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由学校统一持能够证明考生本人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报考经济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报名时间 经济师考试报名一般在每年的5月份至7月份进行,各地具体报名时间不一,可登陆当地人事考试中心网站查询报名通知。 报名流程 第一步:阅读报名文件查看报考条件 第二步:登录报名系统填写个人信息 第三步:再次登陆报名系统查看审核结果。 成绩查询 根据往年情况经济师考试成绩一般会在考后两个月内公布(次年1月中旬),有些较慢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016年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

2016年中级经济师《中级财税》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采取的方式是()。 A.企业采取自我约束方式 B.政府采取非市场方式 C.个人采取自我约束方式 D.政府采取市场方式 【答案】B 【解析】市场失灵问题,个人和经济组织是无能为力的,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介入,用非市场方式解决市场失灵。 2.财政执行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是()。 A.实现社会财富在地区之间的合理分配 B.实现社会财富在居民之间的公平分配 C.实现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合理分配 D.实现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答案】B 【解析】财政收入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3.财政的可控制支出是()。 A.债务利息支出 B.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失业救济支出 【答案】B 【解析】按照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财政支出分为可控制支出和不可控制支出。不可控制支出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个人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如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生活补贴,另一类是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项目,如债务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 4.关于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是由政府活动不断扩张导致的 B."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认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增长是同步的 C.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支出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 D.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是社会福利 【答案】d 【解析】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将经济的发展划分为早期、中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1)早期阶段:政府投资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这一阶段公共部门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 (2)中期阶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3)成熟阶段:公共支出逐步转向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5.关于"公共劳务"收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政府通过制定价格,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B.政府通过制定收费标准来达到对财政支出备选方案的筛选,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C.高价政策可以抑制消费

中级经济师年度考试《金融专业》试题(doc 12页)

中级经济师年度考试《金融专业》试题(doc 12页)

../temp/...../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企业学院:...../Shop/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 《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 《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 《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 《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 《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 《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42.shtml 《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

5.收购黄金外汇是中央的基本业务。如果黄金收购量大于销售量,基础货币量()。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不确定 6.倡导“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是()。 A.货币学派 B.银行学派 C.凯恩斯学派 D.合理预期学派 7.在项目融资的贷款协议中,贷款的完全追索权一般发生在()阶段。 A.项目论证 B.项目开发建设 C.项目转让 D.项目经营 8.下列关于项目融资的有限追索权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时间上的有限性 B.资金使用上的有限性 C.金额上的有限性 D.对象上的有限性 9.下列各项中,不适合项目融资的是()。 A.收费公路项目 B.能源开发项目 C.汽车组装项目 D.污水处理项目 10.证券化是指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越来越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融资的过程,最初证券化就是指()。A.MBS B.ABS C.融资证券化 D.资产证券化

中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1. 已经商品的需求函数Qd与供给函数Qs分别为:Qd=20-4P,Qs=2+6P,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是() A.4 B.1.5 C.1.8 D.2 [答案]:c [解析] (1)需求函数:在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供给函数: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3)均衡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市场价格为均衡价格,即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 (4)Qd=20-4P,Qs=2+5P,令Qd= Qs,得 20-4P=2+6P P=1.8元 2. 关于垄断竞争市场的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 B.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别 C.企业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 D.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答案]:a经济师中级押题 [解析]:垄断竞争企业需求曲线不是市场需求曲线,而是每一个具体企业的需求曲线。A选项错误。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如下: ②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②产品具有差别性,生产者可以对价格有一定的程度的控制,而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中级经济师试卷 ③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不存在什么进入障碍。 3. 如果一国或地区货币对外贬值,一般会导致() A.本国出口减少 B.本国出口增加 C.本国进口增加 D.本国旅游收入减少 [答案]:b [解析]:货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收入会有所增加。 4. 下列关于税制要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 B.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化,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C.比例税率的主要特点是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专业考试试题

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专 业考试试题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6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专业考试考题及答案 1.某化妆品企业为了扩大产品的销量,拟定了新的市场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从企业战略层次分析,该企业的此项战略属于()。 2.A.企业总体战略 3.B.企业紧缩战略 4.C.企业稳定战略 5.D.企业职能战略 6.答案:D 7.2.企业高层领导决定企业战略,并强制下级管理人员实施,这种战略实施模式为()模式。 8.A.指挥型 9.B.转化型 10.C.增长型 11.D.合作型 12.答案:A 13.3.下列企业活动中,属于价值链主体活动的是() 14.A.生产加工 15.B.企业基本职能管理 16.C.技术开发 17.D.采购 18.答案:A

19. 20.4.某型号智能手表的业务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低,表示该智能手表处于波士顿矩阵图的() 21.A.幼童区 22.B.明星区 23.C.瘦狗区 24.D.金牛区 25.答案:C 26.5.某自行车生产企业为提高主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大营销宣传,采用多种促销手段,发现潜在顾客,提高产品销售额。该企业采取的成长战略是() 27.A.市场开发战略 28.B.新产品开发战略 29.C.产品渗透战略 30.D.成本领先战略 31.答案:C 32.6.某餐饮企业通过连锁加盟方式与多家餐饮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该战略联盟属于() 33.A.技术开发与研究联盟 34.B.营销联盟 35.C.产品联盟 36.D.产品协调联盟

37.答案:B 38. 39.7.关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40.A.企业经营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41.B.企业经营决策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42.C.决策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体 43.D.决策树经营法适用于明确型企业经营决策 44.答案:D 45.8.根据我国公司法,关于发起人股东的说法,错误的是() 46.A.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必须一半以上在中国有住所 47.B.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 48.C.自然人发起人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9.D.发起人对设立行为产产生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50.答案:B 51.9.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为限,对公司负有限责任。 52.A.个人资产 53.B.家庭资产 54.C.实缴的出资额 55.D.认缴的出资额 56.答案:D 57.10.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由15名董事组成,根据我国公司法,该公司董事会的决议必须至少由()名董事才能生效。

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三、71. 数值型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有( )。 四、 A.中位数 五、 B.几何平均数 六、 C.极差 七、 D.标准差 八、 E.方差 九、72. 通常情况下,政府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干预的手段包括( )。 十、 A.限制外资银行进入 十一、 B.实行外汇管制 十二、 C.实行固定利率制度 十三、 D.颁布专门法律法规 十四、 E.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十五、73.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 )。 十六、 A.支付中介 十七、 B.货币创造 十八、 C.信用中介 十九、 D.货币发行 二十、 E.信用创造 二十一、7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有( )。 二十二、 A.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十三、 B.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二十四、 C.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二十五、 D.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二十六、 E.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十七、75. 下列统计指标中,可用几何平均数进行平均的有( )。 二十八、 A.产品合格率 二十九、 B.学生数学考试成绩 三十、 C.石油产量 三十一、 D.发展速度 三十二、 E.股票收益率 三十三、76. 在进行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时,不宜计算速度的情况包括( )。三十四、 A.序列中各期指标值大小差异很大 三十五、 B.序列中指标值出现O 三十六、 C.序列中各期指标值均为绝对数 三十七、 D.序列中指标值出现负数 三十八、 E.序列指标值中存在极端值 三十九、77. 商业银行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包括( )。 四十、 A.发行金融债券 四十一、 B.未分配利润 四十二、 C.吸收存款 四十三、 D.发行股票 四十四、 E.同业拆借 四十五、78. 下列财务指标中,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有( )。 四十六、 A.流动比率 四十七、 B.资产负债率 四十八、 C.资本收益率 四十九、 D.存货周转率 五十、 E.利润总额 五十一、79.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真题及解析

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真题答案及解析 全科中级经济真题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商品或服务中,适用增值税税率为9%的是() A.销售小汽车 B.基础电信服务 C.有形动产租赁服务 D.增值电信服务 【答案】B 【答案解析】考核第14章。通过口诀“电信行业很特别,基础是9%,增值6%”可做选择。本题中销售小汽车、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增值电信服务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 2、2012-2018年期间我国国家外汇储备的时间序列如下: A.相对数时间序列 B.时点序列 C.时期序列 D.平均数时间序列 【答案】B 【答案解析】考核第27章。本题是外汇储备总量指标构成的时间序列,因此属于绝对数时点序列。 3、为了解企业的资产结构,需要查阅的会计报表是() A.资产负债表 B.收入支出明细表

C.利润表 D.现金流量表 【答案】A 【答案解析】考核第30章。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本题通过“资产结构”即可选择资产负债表。 4、通常情况下,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指标是用()计算的GDP。 A.虚拟价格 B.不变价格 C.现价 D.基期价格 【答案】C 【答案解析】考核第8章。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1)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2)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5、下列统计量中,适用于测度分类数据集中趋势的是() A.均值 B.标准差 C.众数 D.中位数 【答案】C 【答案解析】考核第24章。众数适用分类数据、顺序数据;中位数适用于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均值、标准差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什么是中级经济师考试

什么是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师考试也称作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经济师考试是经济师考试的一种,为了方便考生了解更多关于中级经济师考试的信息。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级经济师考试介绍。欢迎阅读。 什么是经济师考试? 经济师考试也称作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1993年1月,人事部下发了《人事部关于印发<经济专业专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人职发[1993]1号),决定在经济专业人员中实行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和部分专业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由设在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的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负责,具体考务工作委托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经济师是我国职称之一。要取得“经济师”职称,需要参加“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参加经济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由人事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 考试科目 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经济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与实务》两个科目。 其中《专业知识和实务》科目分为工商管理、农业、商业管理、商业营销、税务、物资、财政、金融、保险、运输(水路、公路、铁路、民航)、人力资源、邮电、房地产、旅行社、价格管理、饭店管理、工商行政、建筑经济等18个专业。 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经济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经济人员素质,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人才,充分发挥经济人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深化职称改革、使我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纳入对外开放总格局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经济专业初级资格、经济专业中级资格。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后不再进行经济专业中、初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为评定相应经济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进行的考试也不再进行。 第三条按本规定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获得经济专业中、初级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资格不与工资待遇挂钩。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获得资格人员的职务和工资待遇。 第四条经济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分甲、乙两种。甲种考试为该资格应具备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考试。乙种考试为经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考试,凡不具备规定学历的人员,必须取得乙种考试合格证书,方能参加甲种考试。 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只设一种,为该资格应具备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考试。 第五条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科目为: 1.经济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和实务(分为工业、农业、商业、物资、外经贸、财政、金融、保险、运输、劳动、邮电、房地产、旅游、价格管理十四个专业)。 经济专业中级资格甲种考试科目为: 1.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综合考试: 2.专业知识和实务(专业划分同上)。 经济专业中级资格乙种考试科目为: 1.经济学; 2.企业管理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