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玄同_之境与_社会状态_两种不同的主客超越路向

_玄同_之境与_社会状态_两种不同的主客超越路向

_玄同_之境与_社会状态_两种不同的主客超越路向
_玄同_之境与_社会状态_两种不同的主客超越路向

收稿日期:2005-04-14 修回日期:2005-07-21

作者简介:杨帆(1982 ),女,江西南昌人,2003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玄同 之境与 社会状态 :

两种不同的主客超越路向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马克思在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发动了哲学革命,克服了西方两千余年的形而上学传统,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的人的世界的回归。这同老子的 玄同 之境十分相似,但又超越其上,老子的玄同论是 未完成的人道主义 或者 未完成的自然主义 。 关键词:马克思;老子;二元对立;世界;道;自然状态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5)05-0016-03

柏拉图的二元论的世界观深刻地影响着他之后的整个西方世界,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造成了对人的现实世界的遗忘,西方哲学家试图通过建立一个超越的世界来诠释和把握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努力,最终证明是在事实上背弃了人们生存的现实世界。马克思指出: 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

[1]

(127页)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真正实

现了哲学向现实世界的回归,而这种回归以及对现

实的人的存在的确认则以对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超越为前提。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提出了 人化自然 的观点,认为 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1]

(178页),从而否定了所谓 离开人的自然 、

在人类以前的自然界 的提法。在人类以前存在

的一切,像宇宙、自然凡此种种,马克思存而不论,即它们不能被指称为马克思所言之 现实 的存在,或者说人类创生之前,宇宙乃混沌一片,不成其为世界。现实的人和马克思所说的 自然 是二而一的,自然不外在于人的现实存在,这个自然是属人的自

然,而且 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1]

(169页)。而之前的西方哲学

中,人是抽象的人,自然是抽象的自然,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相隔离,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已然被人为地分离的主体与客体无论如何无法和解。马克思不言主体、客体,而说 人化自然 、 自然的人化 ,即意在从根本上超越这种抽象的二元论,还人与自然以现实存在。

马克思跳出两千余年来西方柏拉图主义哲学的框框,却站在了东方思想的巨像前,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老子的智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2]

(第25章)可见,人的地位在老子的思想中是得到了

肯定的。 老子 5000言,以简练、精确的言语描述

了现实人的存在方式,绘画了现实人的生存图景,设想着现实人的最佳生存状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中的 天 、 地 、 人 都从道而来,道是 一 ,是无限的存在,是宇宙的最高法则和创生天地万物的动力,老子的哲学系统由 道 展开。道可曰 无 亦可曰 有 ,如陈鼓应所说 老子以 无 、 有 来指称道,用以描绘道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就道的无形质、无限性而言,是

第36卷第5期

2005年9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NANC HANG UN I V ERSITY V o.l 36N o .5

Sep .2005

无 ;就道的实存性、含蕴万有而言,是 有 ; 无 为究极之意, 有 为统摄万有之意。 [3]

道虽非实体却真切存在,且其存在并非一种独立的高高在上的在,而是内在于源于它的一切存在本身,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2](第51章)无限之 道 下达为 德 ,在有限的人和万物中彰显出来,道对其创生的世界不离不弃,长存其中培育之。人由道生,与道同质,故 人 可谓 有限 可谓 无限 ,人从有限性中超拔出来,只要人顺应内在于自身的道,人就可以体认道从而复归于道。在老子这里,没有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的二元相分及对立,没有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思考的那种在背后支撑着现象的、抽去了事物丰富多彩的内容的、能够用概念来把握的空洞的本原。老子眼中的世界是不可以脱离人的而存在的,人也人从来不能把自己从世界中连根拔出来,人与其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人和世界首先作为现成的东西存在,然后才出现了这一关系,而是说人的生存本身就是持续地实现自己,不断生成这一关系。这种关系让人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展开一切认识和生产活动,人要返到这一根基处、持守这一根基并不是向身外去寻找什么,而是去过随顺自然的生活。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2](第56章)此玄同之境,即是 道 的境界,也即人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人与道、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随顺本性即是自然。自然状态即是一种和谐、平衡、圆融的状态, 无为而无不为 [2](第37章),不妄自作为才能呈现最佳的姿态,并与周遭世界和平共处,进而人及天地万物化一,归于道。

恰如马克思认为的世界(对人而言有意义的世界)本应是属人的世界,人与其世界(包括人的内在世界与自然、社会种种)本是一体,理应消除隔膜、和好如初。 一个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的存在物,就不是自然的存在物,就不参与自然界的生活。 [1](168页)二人旨趣皆在 人 ,但着眼点又有不同。在老子看来,人由道而来,人以及世间万物应从道,以回复天人本一的状态,为人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马克思则着眼人化自然、属人的世界,人不单单是其世界或者说其生存场的一部分,而恰是其世界的根基,无所谓主体、客体,而只有人和非人,非人亦是人的、属人的,世界并不外在于人,人和人的世界本就是一。原来所谓受因果律、必然性支配的客体世界由于被设定为与人及其内在世界对立,故而成为对人的内在的、现实的生存的威胁, 在客体化的自然中找寻不到世界灵魂和宇宙的内在生命。因为,客体化的自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堕落状态的、异化的、非个体性的奴役世界 [4]。主、客体对立一旦消解,人所面临的就只是其真实的生存,自然、社会都是人内在的生存,也就没有了奴役、物化、异化,人真正占有自身的生命并享有其个体人格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性, 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1](121页),这即是人的解放,同时也是自然的复活。

对此,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是这样表述的: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1](120页)马克思哲学向人的回归也即是人向自身的回归。这与浪漫主义者的返回自然、脱出理性和文明规范的桎梏的要求完全不同。它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 积极的扬弃 ,其途径即是对 主客二分法 的否定。 已经产生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对象性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创造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 [1](127页)而我们现在因循着西方传统所说的 主客二分法 往往是知识的应用,更确切地说是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的 主客二分法 总是认识先行的,从属于认识论范畴,然后用认识论范畴来解释人类的活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初级的、不完整的认识,当我们深入地、彻底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发现创生社会关系的活动才是人类生存的本来面目。

老子引导人们对 道 的体认与马克思所指的创生社会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处,是真实的人的生存。道既然贯穿于 切过程中,它当然也在每个人自然生命的过程和他的社会生活中,但道乃无限,我们既

17

第5期 杨帆: 玄同 之境与 社会状态 :两种不同的主客超越路向

不不能单纯借助感观经验去认识它又不可凭借有限的理性概念去传达它,又不能以语言彰显之,而只可能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体认道。具体说来,老子提出 无为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第37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2](第51章)。道生长人世万物,却不占有之,内在于人世万物,却无意于为,它没有自己的目的和意志,绝不干涉人世。 无为 是道的最主要特性,人与道同质,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道,故而人应效法道, 无为 就也是人体认和复归道的路径。 无为 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即去除不必要的甚至强加的作为,人与世界既然出于道,那么顺其自然、自由发展就必定是合于道的,而妄为只会破坏这种自然和谐。在老子看来,人对 无为 的体认才是人应为的实践或者说生存, 无为 要求人去除个我的锢蔽,化除人与非人的一切隔阂,让现实生命存在呈现一种敞开的状态,在玄同之境中展开自身的生存,又保持自我、不为外物役,自然而然,回复世界与人的本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第12章)在这里,老子已经看到并揭示了文化发展中的异化现象,并把重返生命本真作为人生终极目标,体认 道 ,人才得以按照其本性生存,自然、社会种种自然契入人,人亦可出离到世界之中,人在持守自己本性同时,亦存在于 道 中。

在老子那里本无二分的概念,因而老子的路数是引领偏离甚至背弃道的人向道回归。而马克思还需克服两千年来的主体与客体、唯灵与唯物、形而上与形而下等等顽固的二元对立传统。马克思诉诸比老子的 无为 更为积极实践方式 劳动 ,人人都可以参与这个现实活动,但人的活动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即不能够妄为。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劳动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再从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出发去规定和理解自然存在。马克思指出: 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1](126页)这种对象化活动的现实性就在于: 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 [1](167页)也即是说,对象的客体性是属人的客体性,人在自己的现实生存中,把自身外的自然、社会种种实现为自我的世界,又不断以其自身的生存活动把自己遣送到自然、社会中,外物按照人的方式同人打交道,人按人的方式同其世界发生关系。正是因为人的世界是属人的,那么认识世界才成为可能,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1](127页)老子对人能体认道的论证是把人的源头安放于道,而马克思的方法是论证世界是属人的世界,因而有历史性原则的引入。

历史性原则进一步保证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真实性,保证人的活动是真正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人的创生。 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1](169页)在老子,没有对象化概念,没有明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走柏拉图那条弯路,但是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而没有最终达到马克思克服柏拉图主义后所达到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老子的玄同论似是 未完成的人道主义 或者 未完成的自然主义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道德经[M].

[3]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0.

[4]尼古拉 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徐黎明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96.

(英译下转第40页)

2000.225.

[9](日)川端博.文书伪造罪的理论[M].东京:立花书房,

1998.

[10]黄京平,庄敬,赵飞.刑法第280条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A].赵秉志.刑事法判解研究:第1辑[G].北京: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3.

[11](日)岛田聪一郎.代理、代表名义的冒用、资格的冒用

[J].日本现代刑事法,2002,(3):51.

[12]柯耀程.论伪造罪中公、私文书的区别[A].蔡墩铭.刑

法争议问题研究[G].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13](日)大冢仁.刑法概说:各论[M].冯军译.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吴光侠.泰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4.1

[15]各国刑法典汇编:上[G].台北:台湾司法通讯社,1980.

7

[16]史尚宽.论文书印文之伪造[A].蔡墩铭.刑法分则论文

选辑(上)[G].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264 [17]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377

[18]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01

[19]黄明儒.伪造、变造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北京: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2.116

[20](日)大冢仁.注解刑法[M].东京:青林书院新社,1988.

685

On C ri m e of Forging and A lteri ng O fficial Docu m ents and C ertifi cates

X I O NG Y ong-m ing,H u X iang-fu

(D epart m ent of L aw,Schoo l of Law,N anchang U n i ve rsity,N anchang330047,Ch i na)

Abst ract:The object v i o lated o f the cri m e of fo r g ing and alteri n g o fficial docu m ent and certificates is ev i d ence f u nction of docu m ents.The difference bet w een pub lic docum en ts and pri v ate docum en ts is whether the docum ents is m anufactured by pub lic servants and w het h er the docum en t has ev i d ence f u ncti o n.Forgery and alternati o n i n the cri m e co m prise v isi b le fo r gery,v isible alternati o n,i n v isible forgery and i n visi b le alter nation.The subjective content of the cri m e shou l d be confi n ed to have the cri m i n al i n tent fo r the purpose of apply i n g.

K ey w ords:the theory o f ev i d ence function;for gery;a lternation;t h e o fficial docum en;t docu m ent

(责任编辑 刘雪斌)

(上接第18页)

Concepti on of X uantong and Social State Surpassing T rend of the

D ifferences of Subject and Object

YANG X i-fan

(D epart m ent of Phil osophy,Fudan U n i versity,Shangha i200433,Ch i na)

Abst ract:M arx launched the phil o soph ica l revo l u tion i n h is M anuscri p t of Econom 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w hich overca m e the m etaphysical tradition fo r over2000years in the w es,t sur passed the w orld outlook o f dua l oppositeness,and rea lized the return for philosophy to the realm an s wo rl d.It has g reat si m ilarity to t h e conception of Laozi z X uantong,and sur passes Laozi s theory,wh ich refers to the unacco m plished hu m anis m or the unac-co m plished naturalis m .

K ey w ords:M arx;Laoz;i dual oppositeness;wo rl d;w ay;natura l state

(责任编辑 王能昌)

宋代社会风貌的探索历史教案

宋代社会风貌的探索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 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 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 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 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 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 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 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 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 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 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 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 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 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两种制度比较

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优缺点谈谈我们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浏览次数:354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0-12-19 10:49 |提问者:雯雯流水 最佳答案 我认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没有缺点。但关键是我们怎样定义社会主义。 如果硬要把过去的单一公有制定义成社会主义,那么当然它有许多缺点——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或者说真正的社会主义不是这个样子的,邓小平就针对这一点强调过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我认为社会主义就应该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当然在初级阶段它显得不那么完善,有许多问题和缺点,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它刚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对于我们中国,则是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脱胎出来),它必然带有许多旧社会的缺点和弊病,如果没有倒是很奇怪的事情了。到了社会主义的中级或者是高级阶段,这些缺点或弊病才会大大减少或降低。 其实,社会主义并不等于单一公有制。 我们看一看邓小平先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他并没有提到公有制,这不会是他的疏忽,应该是他认为社会主义并不等同于公有制。 借用他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说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公有制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公有制;私有制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制。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按照小平同志的论述,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所有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任务,自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是首要任务,即“发展是硬道理”;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一个任务,但它是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逐步地消灭剥削,逐步消除两极分化; 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目标。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最终”二字。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目标不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或者中级阶段能够达到的,而是要经过整个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达到的。等我们达到这个目标,实现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开始进入我们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 从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指望刚一进入社会主义就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初期,不能采取单一的公有制体系。 根据对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存在着剥削和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社会,但它也是一个逐步消灭剥削、逐渐减小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既存在着按劳分配,也存在着按资分配的社会,但它还是一个按劳分配逐步增加、按资分配逐步减少的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直至最终彻底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也就彻底消除了按资分配(或者说私有制)。这时,也就开始进入我们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讲,把单一的公有制等同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复杂的,它充满着变化,一个社会的所有制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从历史上看,现实的社会都很复杂,它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这些生产关系的变迁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和单纯。 例如:在奴隶社会末期,诞生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它在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但即使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在地主与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这种最主要的生产关系的主导下,也还残存着仆人、丫鬟与购买他们的主人这种接近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在鸦片战争后,我们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程度也并不相同,在它的前期,封建的程度多一些,后期则是殖民地的程度更多一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英国的“光荣革命”也只是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是在与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在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它的黑奴制度也还残存了很长时间。 由此可见,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形态中总是会包含很多种生产关系,有比较低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残余,也有比较高级阶段生产关系的萌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生产关系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旧的生产关系并不情愿退出历史舞台,新的生产关系也不会那么轻易就能确立自己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引领这个社会向前的生产关系一定会逐渐发展、壮大,而落后的生产关系残余则不可避免地

第3课 盛唐气象学案修订版

第3课盛唐气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 3.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包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学习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农业方面发明重要的生产工具________和________;重视兴修________。 2.手工业:(1)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______工艺水平最高,_______冠于全国。(2)越窑的_______、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__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___________的统治。 5.唐蕃和亲促进了_____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周边各族尊奉其为为各族的“________”。 7.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________,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8.(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 的美誉。(2)杜甫的诗歌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________”。(3)白居易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9.(1)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__、柳公权和欧阳询。(2)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________等。(3)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二、合作探究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时改进和创制的新的生产工具有() A.水排、筒车 B.曲辕犁、筒车 C.灌钢法提花机D.翻车、提花机 2.唐朝手工业发达,下列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B.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 C.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非常有名 D.唐三彩由三种颜色制成,色彩艳丽

宋代社会风貌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执教:章林(镇江市丹徒区谏壁中学) 背景介绍: 本校是地处市郊的一所三星级中学,初中学生的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偏上。本课题出自人教版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 与本课教学内容类似的历史课题,在以前的历史教材中均没有出现过。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为此我设计了一堂以先讨论,再探究的授课过程。由于历史发展的相承性,我们现在生活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历史中寻得起渊源。因此,在本课的讲述过程中还应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授课过程: 展示材料:宋代著名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全貌)。 师1:大家能否看出这幅画是何时的作品? 生1:宋代。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局部放大。 师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画面? 生2:一座大桥横跨在河上。桥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桥下,有一条大船,船上的人们有的在撑船、有的在放下风帆、有的指挥船过桥。 生3:挑担、抬轿、骑马、乘轿的人匆匆赶路。 生4:河边遍布饮食摊、刀剪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生5:街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人,有穿短衣的老百姓,有妇女,有官员。房屋和店铺也很多,很繁华。 教师活动:在学生作答过程中,老师可以稍加介绍。 师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画的一幅长卷。真实地描绘出北宋都城汴京的街景市貌。同学们想更多的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我们就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师4: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生(齐):衣、食、住、行。 师5:除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宋代人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 生(齐):娱乐、节日。 师6:上堂课我给大家布置了搜集宋代关于衣食住行、娱乐、节庆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查找到了许多资料,下面我们将它们分类进行观看。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自觉地与现代生活进行比较,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如:服饰方面要注意它的质地、颜色、款式。食物方面注意它的品种。住的方面注意它的居住条件和建筑式样。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并不时进行交流。 师7:现在大家就刚才看到的资料,并联系书本。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请一个人作记录,把观看的感受记下来,看哪个组感受多而且有新意,讨论的时间为5分钟。每个组讨论时侧重一个方面。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气氛活跃。

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首都经贸大学阳泉研究生班二班 董晖

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东剧变后,在全世界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前途问题的讨论。针对二十世纪以来,资本主义阵营出现的新情况,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如何应对,是当代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迫切关心的问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现象及其长期性 世界在不断更新,资本主义也在发展和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不少新现象、新特点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是18世纪中叶至I9世纪中叶发生的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二次是19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以发电机、电动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从本世纪中期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第三次技术革命。 (二)新的科技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在就业人员的结构方面,白领工人、脑力劳动无产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蓝领工人、体力劳动无产者所占比重则显著下降。 (三)垄断有了新发展。集中和垄断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特征,但与二战前相比,垄断有了新的特点。第一,在生产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私人垄断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垄断对整个经济生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更大的

发展。第三,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和增长,某些行业的巨头为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的跨国公司所取代,成为主宰。 (四)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缓和了劳资矛盾。二战后,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垄断资产阶级通过企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良措施,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增加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发给失业救济金,实行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缓和了劳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的社会职能增强了,国家进一步社会化。 (五)殖民主义采取了新的形式。由于国际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许多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独立和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以直接占领殖民地和对殖民地进行赤裸裸暴力统治和掠夺的旧殖民主义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代替它的是新殖民主义。它表面上承认殖民地附属国的政治独立,实际上通过备种手段从经济上、政治上间接控制这些国家。 (六)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调大大加强。它们建立了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地区一体化组织,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国际会议,直至每年一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协调其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关系,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困难,努力在应付国际危机和国际冲突方面协同一致,并力争在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方面达成共识。 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也在发生变化,民主更加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 媛媛 13034026

人际关系的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我将这九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 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其主要理论容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 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 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 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 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2.场合交往理论 交往中的个体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景,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场合交往轮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重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然而,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简单化,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过分夸大了情境、场合的作用。 3.自我呈现论 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暴露问题。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1)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假设,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梅奥认为,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为其行为准则,它忽略工人的感情因素,因此容易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其行为准则,其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和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这些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3)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梅奥认为,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薪酬只是第二位的。工人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是生产效率就越高。 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

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 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 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 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 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 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 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 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 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 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 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EltonMe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 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 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 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 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 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 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 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 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 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 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 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 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言,重个人情 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 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 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 的进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 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表现领 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原有的多 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 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 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原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原文 篇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读《邓小平文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有 感 本文是邓小平写于香港回归七年之前,全文精炼的概括咯中国在解决香港等领土问题所提出来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关于港澳台将来回归之后当地社会制度的实行与大陆主体 制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告诉我们中国主体上上实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这主要是为了当地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发展。 很多人可能在之前不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制度,可能认为有反社会主义的倾向,这种想法是存在那些不了解此制度的实质的人。此制度的提出很明显的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实事求是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处理领土回归问题上的和平解决的想法,对大陆主体,对香港都是有利的,这不是我们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玩弄手法,确实是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与世界的形式。 邓小平说:“遇到新问题就是要用新方法解决”,这体现

了他的创新性思维,从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看出他的创新精神。当代的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立足,我们个人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文中还提到我们要有信心,对中国政府要有信心,同时大陆人也要相信港人的能力,港人更要有信息自己能管理好自己,抛弃西方资本主 义的殖民统治。相信我们的政策对咯,社会会有发展,我们中国人自己可以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列强插手。信心,在当今社会依然很重要,如果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那就办不成事情了。 即使有部分港人不是很赞同社会主义,但是最起码我们要爱祖国,爱香港。我们一定要明确“一国两制”的前提。把握好大方向,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也是一样,我们即使不能把握每件事,但是我们依然要明确自己走向前的大方向。 当我们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在实施过程中是避免不了困难的,我们要树立信心,把握方向,大胆的走下去。 篇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840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为的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实现祖国

关于盛唐开放的社会风貌

关于盛唐开放的社会风貌 盛唐指的是从贞观到天宝这一历史时期,这是唐朝的鼎盛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经济社会空前繁荣的局面,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呈现出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特点。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一) 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唐。秦王李世民执政后,以隋炀帝穷奢极侈、不恤百姓而身死国亡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他推行偃武修文方针,政治上任人唯贤,虚心求谏,健全法制,中央官员由2000余人精减为600多人。经济上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去奢省费,释放3000多名宫女,提倡节俭。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友好相处。隋末丧乱而造成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残破局面迅速改观。至贞观四年(630年),出现了物价低廉(一斗米仅四、五文铜钱),马牛遍野,外出不必带粮,夜不闭户(全国全年判死罪者仅29人)的空前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高宗即位后,在其父托孤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佐下,继续推行贞观前期的治国方略,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有贞观遗风之誉,而且大唐国威超过了太宗时代。然而,高宗体弱多病,御国大权逐渐落在精明皇后武则天的手里。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废黜其子中宗、睿宗,从后宫走上朝堂,垂浅紫色帐听政。她任用酷吏,无

情镇压反对者,以降服烈马的手段驾驭群臣。天授元年(690年),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选拔治国英才;设置武举,录取勇武之士;不拘一格地任用拥护她的人;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奖励屯田戍边;收复安西四镇,维护丝绸之路畅通;重视文化,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她实际掌权的几十年间,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作为农耕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标志的人口,从太宗、高宗之际的380万户,激增为615万户。从综合国力和人才储备等,为开元、天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被赞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杰出封建政治家。 青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的临淄王李隆基,在结束武则天逊位以来近八年的混乱政局后,在名相姚崇、宋璟辅佐下,锐意革弊布新,澄清吏治,禁用珠玉锦绣,不许臣下进贡求媚。改府兵制为募兵制。重视农桑,减轻封户租税,命部分僧尼还俗生产,抑制土地兼并,招抚流民,大力开荒,兴修水利。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籍户口猛增至906.9万余户。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全面发展繁荣。据学者研究,天宝年间人均粮食多达700斤。人们普遍知书达理,三尺童子以不言文墨为耻。诗歌、书法、绘画、雕塑、乐舞等成就辉煌,全国上下呈现出歌舞升平的“盛唐气象”。京城长安,是人口逾百万的国际大都市,王维著诗曰“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大帝国。盛唐文明居世界文明前列,是世人向往的中心。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

2020届高考历史习题:第十一讲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斗争

第十一讲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 的共存与斗争 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2018辽宁大连一模)“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这种观点认为“该计划”( ) A.客观上促成了欧洲一体化 B.加速了欧洲摆脱美国控制 C.稳定了战后资本主义阵营 D.有利于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 A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推断该计划是马歇尔计划。该计划“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促成了欧洲一体化,故A项正确。 2.(2019陕西咸阳模拟)1972年,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1 710枚,苏联2 358枚。这一协议( ) A.表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 C.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 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时,美苏两国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这种限制军备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美苏之间的协议与冲击两极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四川凉山三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两洋战略:一方面联合欧洲,利用北约的东扩,从大西洋向东挤压;另一方面利用同日本等地区盟友的双边关系从太平洋向西挤压。美国实施两洋战略的主要条件是( ) A.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舒茨认为,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有三个向度: (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2、舒茨将行为反应分成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 3、由需求和行为反应,可以得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

唐代社会风貌终审稿)

唐代社会风貌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着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什么是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二)

一、选择题 1.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 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解析:A 题目的问题是“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因而要从杜鲁门的角度出发;“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因而A项正确;而B项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真正根源,但不符合题干中“杜鲁门认为”的立场限制,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杜鲁门强调美国发动冷战是迫于共产主义扩张的反应,而非控制苏联,排除C项。D项不是冷战的根源且无材料支撑。 2.(2014西安五校二模)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 )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D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意味着冷战秩序的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强调了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悖。B项曲解了材料含义。 3.有学者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 ) A.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C.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D.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美元的霸权地位,既是霸权,必是能控制其他国家,故D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的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体系,马歇尔计划不是其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本身没错,但不能说明马歇尔计划与美元霸权的关系,故不选。 4.(2014年福建文综,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

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联系香港问题思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单来说即是“一国两制”,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背景之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名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985年3月,“一国两制”被正式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另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在面对香港回归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指出:“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 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在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强调了历史和现实,强调了中国自己的情况。邓小平同志说,“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它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五大原则用于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打破了阶级矛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它一方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招股历史实际与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巧妙地尽量避免了武力统一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努力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富哦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领土同于与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一国两制让我想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同样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建立在具体实际之上,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它们同样具有历史范畴,领导人坚持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策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都有其不同的形式,适应于基本国情的形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