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温热论_养阴思想探析

_温热论_养阴思想探析

_温热论_养阴思想探析
_温热论_养阴思想探析

张锡纯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治疗霍乱、脑充血的案例,其意义不仅仅是一方一药治疗某病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新的辨治模式的出现,通过著作的刊行和有效方药的流传以及本人“足迹南至湖北,北至辽宁”等传播途径,对中医界起到示范作用。总之,不管张锡纯的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他的这种辨治模式的改变是对近代中医发展的重大贡献。而且这一贡献要远远大于他在其他各个方面。

2 施今墨运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的模式

施今墨(1881~1969)是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1931年任中央国医馆副馆长,提倡革新中医,用西医检查手段,以西医病名诊断疾病,还研制出中成药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等,疗效显著。由门人祝谌予选辑的《施今墨医案》(1940年刊行),收集施氏医案百余则,按西医疾病系统进行分类,所谓“按西医规律化之分门别类”。如传染系、呼吸系、神经系、消化系、泌尿系、生殖系、血液及物质代谢、运动系、杂病、妇科等,各类下又分列出西医病名,如传染系下列伤寒、副伤寒、霍乱等21种病,神经系下列脑贫血、脑充血、脑出血等11种病。每种病记录一个病案,每个病案有初诊、复诊脉案记录,每次处方都有方义。论病多按西医,举一案,而示人以规矩,反三变通,辨证施治,云:“所论某病,其方剂即单纯专治某病者,读者临床时可随症变通加减”。现以霍乱、脑充血、糖尿病辨治为例,揭示其辨治模式的变化。

关于霍乱,“霍乱又名‘虎烈拉’,原为译文,通俗仍以霍乱称之。本病为传染霍乱菌所致。”鉴别诊断:“通常夏季所见之上吐、下泻、腹痛、烦乱,乃是多吃不洁之冷食,而引起之急性胃肠炎,普通亦名之曰霍乱,其实非也。”临床表现为:“初起轻度下利,继而骤成剧烈之下利及大量呕吐,粪便呈米泔汁样,肠如雷鸣,烦渴,颜貌憔悴,眼窝陷没,颧骨及鼻梁凸出,名曰‘霍乱颜貌’。手指螺纹肚塌下,四肢厥冷,声音嘶哑,心脏极弱,脉搏几不可触得,往往昏睡而死。”治疗:“本病治疗宜早,急用大量强心止呕止泻剂,或能痊愈。”显然施氏是按西医作出的细菌学诊断,并与急性胃肠炎鉴别,治疗思路也是西医的。而所举“赵太太霍乱医案”,则是针对病程演变而言,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辨证用药。且两剂而愈。

关于脑充血,施氏认为,“乃血管扩张,而脑血管聚血甚多也,……此病以神经感动为主因,四十岁以上患者较多,血压一定过高”,临床可见“病者当时自觉一般热气汹汹上涌,不可遏止,即感头目眩晕,不能站立,颜面潮红,且有灼热,颈动脉搏动显明,头痛,耳鸣,恶心,需静待片时,则渐渐清醒,重者亦有不省人事,且呈昏睡之状,然致命者甚少,苏醒后即平复如初矣”。主张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治宜平镇血压,凿通地道,引血下行。”

关于糖尿病,施氏认为,“糖尿病之起于胰脏机能发生障碍,不能分泌分解糖分之特殊发酵素,因之血中糖量增加,由于糖质之过剩,所排泄之尿中遂亦含有糖质,故名曰糖尿病。”即“古人所谓之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脂膏为下消”,究“其成消之因,由于多火”。施氏以为,中医诸论“殊觉不甚适意”,遂“引近世新说,条理清晰”。论治疗,西医“以注射‘因苏林’较有效。中医则对症疗法而已,每每苦于不能根治。晚近盛倡脏器疗法,时贤遂以动物之胰脏,合诸药内,竞能治愈多人。而考‘因苏林’亦为胰脏制。由此可证,中西医界,治法一同,非相异也。”举徐君糖尿病医案随着病情变化,处方用药有所加减,体现出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

同一疾病,不同医生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也是中医辨治的特点之一。同是霍乱、脑充血,张锡纯、施今墨临证处方用药也不同,上述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建国后,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促进了这种新模式的推广,不少学术著作,乃至教科书都采用这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的新模式。1983年以来,全国中医行业学会制订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有中医病名、证候类型分期和西医病名双重诊断,使得这一模式在临床上流行起来,成为当今中医主要辨治模式之一。

总之,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治疗作为新的中医辨治模式,大致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张锡纯运用于个别疾病开始,到30年代施今墨运用于较多疾病,从民国时期个别医家,到今日被众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教科书、学术著作、乃至病历规范所采用的演进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I D 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 R S)等新发病种的不断出现,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临床这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辨治模式都将会大行其道。这也就是模式演变的重大意义所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00700) 朱建平《温热论》养阴思想探析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是论述温病的一部专著,所论“卫气营血”为温病学体系开山标志。其对温病的证候辨析、治法等思想对后世论治温病有着深远的影响。温病病程中极易伤及津液,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因此,叶氏十分重视养阴生津,多用养肺胃、肝肾之阴之法。其识别温病阴伤、养阴救阴扶正思想更是贯穿全文,这对了解和发挥叶氏温病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其归纳整理于下。

1 养肺胃之阴

叶氏养胃阴的理论首源《内经》:“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再师法仲景、推崇东垣,认为,“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夫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其养胃阴理论不仅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较详的论述,在《温热论》中亦时时体现:首先,他通过证候学识别肺胃阴伤的各种临床表现,尤其在舌象上更是论述颇细;其次再分别根据卫气营血阴伤的不同予以论述。

温病在卫而肺阴伤者,如“若苔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防其就干也。勿忧之,再从里透于外,则变润也。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加养正透邪之药;若神已昏,此内匮矣,不可救药。”对病邪在表肺阴津伤者,加滋而不腻之品以滋养肺津,其作用偏上,故称之“上者上之”,如麦冬、花露、芦根汁等。对湿遏热伏者治当先开泄湿邪,湿开则热透,但泄湿之品多偏香燥,易生耗津之弊,应防其温燥伤津而见舌干,然也不必忧虑舌干,因湿开热透后,津液自能恢复,舌苔自可转润,不可受之蒙蔽,故曰“勿忧之”。若病初起时舌即见干燥,是为温邪伤津液,按法施治即可。但若属素禀津气亏损,所致初病舌干无津者,易导致正不胜邪局面,应特别引起注意。在辨证中要观察神志表现,如未见神昏等险恶证候者,预后尚好,当急予

养正透邪之剂,补益津气,透达外邪。如已见神昏者,属正气大亏,津气内竭,邪热内陷,预后不良。

对温病在气分而胃阴津伤者,如“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对气分胃燥气伤者,在滋润药(麦冬、沙参、生地黄等)的基础上当加用甘草,其意不在甘润养阴,而在取其甘味可补益肺胃之气,使其布津功能得复,津液自生,即所谓“甘守津还”。其用药也不只甘草一味,叶氏仅举此例说明而已。

其实,养肺阴与养胃阴有着紧密联系,对肺阴不足的治疗亦多选用养胃生阴之品,如麦冬、沙参等,正如曹炳章所言:“燥伤胃阴与燥伤肺阴同法,鄙论所谓救胃即为救肺也。”

对温病入营入血而致的胃阴大伤,如“舌绛而光亮,胃阴亡也”,需“急用甘凉濡润之品”,“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者如梨皮、蔗浆之类。”对胃阴衰亡的表现,其治疗不可作热入营分而清营泄热,亦忌苦寒之品,应急投重剂甘凉濡润之品救其胃阴;对进一步入血分胃阴伤,则视阴伤轻重,轻者梨皮、蔗浆之类滋养,重者需用甘寒之品,清气凉营,退热生津,如玉女煎。

另外,通过滋养胃阴来扶正透邪。对“邪始终在气分流连”,既不外解,又不内传营血,一直流连于气分者,邪虽未去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持,“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通过益胃法来战汗透达邪气。益胃主要是滋养胃津,如服用雪梨浆、五汁饮、益胃汤等剂,或多饮米汤等。因热伤津液,津气不足,欲汗无源者,皆可导致邪气流连不解,而通过滋养胃阴津液,不仅可充养津汗之源,而且可化生正气,有助于机体驱邪外达。

2 救补肝肾真阴

温病后期,温邪久羁或邪入下焦,耗伤肾精,或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致使肝肾阴伤,特别是阳明邪热不去,阴液耗伤过甚,更易引起本证,如伤而未竭,犹可逐渐恢复而向愈,如伤而已竭,可能形成肝肾阴伤久久不得复之证,甚则可能发生正气外脱而亡。因此,需急予大剂咸寒滋肾补阴之品救补欲竭之真阴,“其有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对于肾阴大伤而致的阴竭阳脱,救补肾阴就有敛阳救脱、防阴阳离决之功,即为“阴复则阳留”之意。

对于阳明胃热斑后热不解,兼有“肾水素亏”者,“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斑出而热不解,是为邪热消烁胃津,致津伤不能济火,不仅胃津大伤,其热难解,而且邪热还易乘虚深入下焦,进一步耗伤肾阴,使病情加重。因此,叶氏指出当验之于舌:若见舌质绛而枯萎,即提示为肾水不足之体,治疗时除用甘寒生津之品以滋养胃津外,还应特别加入一些咸寒滋阴之品,以滋养肾阴,肾阴得充则邪热不易侵犯下焦而使病情恶化,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义。

由上可见,《温热论》是十分重视温病过程中养阴、救阴的。但在运用滋阴生津法的同时也应注意:温病阴液虽伤而邪热仍亢盛者,不可纯用本法,以免留邪助邪。阴伤而有湿邪未化者,治疗时应注意化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不可燥湿而伤阴精,滋阴而助湿滞。素体阳虚及脾胃虚弱便溏者应慎用,防阴过损阳。

在温病治疗过程中,清滋二法多配合使用,起到“清可保阴,清中有滋”,“滋可助清,滋中有清”以及“清而不伤阴,滋而不恋邪”的作用,此外,根据病情还常与其他治法配合运用,如增液通下、滋阴熄风、滋阴解表、益气敛阴等。

纵观《温热论》治疗温病思想,一为透邪泄邪,一为养阴存津,此二法贯穿全书始终。在驱邪外出的同时,步步留意肺胃、肝肾之阴的耗伤,以防患之速变;对肺胃阴津已伤者,酌用清甘之品;对肝肾阴精耗伤者,当急补救真阴。处处以存津养阴为要,可见养阴救阴思想对治疗温病的重要性,这对目前临床温病的论治不无启发,因此,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暨南大学医学院(510632) 刘少勇 刘菊妍雷少逸辨治四时咳嗽特色浅析

晚清名医雷少逸所著《时病论》记述了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症状及治法,因其颇切临床实用,而被近世医家所推崇。《时病论》中涉及咳嗽的内容散见于风温、风热、风寒、冒风、暑咳、秋燥、痰嗽、干咳、冬温等篇章,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出雷氏辨治时病咳嗽的若干特色,以供参考。

1 六气皆能致咳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清虚娇嫩之脏,不耐寒热;肺位最高,为诸脏华盖。不仅外邪易从皮毛、口鼻侵入犯肺,而且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因此,雷氏指出“六气之邪,皆能令人咳嗽”、“四时都有咳嗽之病”。《时病论》依据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的原则(即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候,而别新邪、伏气之疴,更审其体实体虚,而施散补之法),对四时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雷氏明确指出:“是书专论四时之咳,如春令风温之咳,夏令暑热之咳,秋令秋燥之咳,冬令冬温之咳”。同时,雷氏认为,他在《时病论》中论述的咳嗽表面上似不包括五脏六腑之咳,但并不是对《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训的遗漏,因为在雷氏看来“五脏六腑之咳,不过就其见证而分。如胸疼喉痛为心咳,两胁下痛为肝咳,右月去痛引肩背为脾咳……”,这一点也可从其卷八所附“冬温肺胃合病”病案中得到证实,原文为“思《内经》有肺咳之状,咳甚吐血,胃咳之状,咳甚欲呕之文。此显系肺胃受邪,明若观火矣……”。2 辨咳宜分新感、伏气

雷氏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提纲,将时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在《时病论》中不仅记载了四时新感咳嗽,而且记载了发于春冬二季由伏气所致的咳嗽,因此,对于四时咳嗽的辨证也应分清新感、伏气,特别是春冬季咳嗽。

春季咳嗽发病之初即见口渴喜饮,是有伏气内潜,如脉数有汗为风温咳嗽,脉紧无汗为春温咳嗽,脉浮沉俱盛兼见表里皆热症状的为温毒咳嗽;发病初期无里热症状的为新感咳嗽,如脉浮大或弦紧,汗出不多是风寒咳嗽,如脉来浮数,汗多苔黄是风热咳嗽,如脉濡滑兼见微热、恶风、鼻塞、声重是冒风咳嗽。

冬季伏气咳嗽分为痰嗽和干咳。痰嗽表现为:胸闷不舒,痰白而稀,口不渴,舌苔白润,脉弦滑或微紧,右寸关必较余部不调,此为秋湿伏气致咳。干咳表现为:咳逆乏痰,喉间干痒,脉沉而劲,舌苔白薄而少津,此为秋燥伏气致咳。冬季的冬温咳嗽为新感咳嗽,表现为:咳嗽口渴,不恶寒而恶热,阳脉浮滑有力。

感受暑热的暑咳,感受秋令燥气的秋燥咳嗽则属于新感咳

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

第一章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政治生活 1.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党要坚持民主执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简述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工作决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D.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四者关系: 中国共产党冀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爱的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第五章法学基础理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运用证据规定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搜集证据。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只要其他证据确凿,同样可以判决其有罪并处以刑罚。 2.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先予执行: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吴根友】试论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 20世纪戴震与乾嘉学术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能够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戴震哲学的论者还属于少数。李开先生在《戴震评传》中开始了这一研究,但并未由此看到这种语言哲学的出现对于整个清代哲学的转向意义。本文则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着重考察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转向,形成了不同于宋明理学,甚至也不同于清初哲学形态的人文实证主义哲学思考方式。这一新哲学思考方式使中国传统哲学初步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明晰性。在追求先秦儒家经典原意的历史还原主义的旗帜下,展开了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而扩大到对先秦诸子典籍的文本考察,对于重新认识先秦经典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哲学运动虽然并没有带来19世纪后半叶中国哲学形态的新变化,但由这一实证哲学精神所培养起来的“求真”“求实”精神,为中国人培养近代的科学精神提供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其中,以戴震为代表的哲学家,还为新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的资源。当然,由于这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研究为起点的,而且其理论目标带有鲜明的复古主义倾向(尽管戴震本人是托古言志),因此,其理论上的自身矛盾及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语言虽然能够通向道,但毕竟不是道本身。经典中蕴含的思想虽然可以通过语言来把握,但对经典中的思想研究也不完全是一个语言问题,其中还应该有言说者的背景、说话意图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尽管戴震的理想是通过语言、制度、名物、训诂的综合研究来把握经典的原意,但即使如此,人文学的研究还有超越这些实证方法之外的东西。而戴震本人对儒家经典中理、天道、道、性、命、仁义礼智、诚、权等概念的定义,也并非如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恰恰相反,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戴震本人的理解,并不具有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的客观性。所以,我们看到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者所开创的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并未完全取代其他哲学家的思考,其中,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学派对戴震及其学派批评,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当中肯的。由于本文的主题所限,此处我暂不讨论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及其对戴震的批评。[1] 不过,我们应当特别重视戴震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戴震对自己所讨论的理、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以及善、欲、私等概念和无欲与无私一对范畴皆有明确的定义,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的明晰性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传统的语言哲学主要包括“名实之辩”、“言意之辩”两大部分内容。在乾嘉考据学时代,中国的语言哲学又有新的发展,其纲领性的表述就是戴震提出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言能通意的“阶梯式”言意观。在这一纲领性的表述中,“字”具有现代汉语中所说的字(词素)和词语两层意思。词,又作辞,即是现代汉语中的言语。而戴震本人的语言哲学思想可以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名实之辩,第二,通过句法分析达到对传统哲学命题的重新解释;第三,通过句子和经典文本的语言脉络分析达到对传统哲学思想的还原性解释;第四,在言能达意的基本哲学立场上的所阐述的字→词→道的“阶梯式”言意观。这种语言哲学与20世纪西方世界兴起的语言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己任的目标非常的不同。[2]不仅如此,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还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他以孟子“辟杨墨”,挽救世道人心自况,说道:“孟子辩杨、墨;后世习闻杨、墨、老、庄、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乱孟子之言,是又后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苟吾不能知之亦已矣,吾知之而不言,是不忠也,是对古圣人贤人而自负其学,对天下后世之仁人而自远于仁也。”[3]这也是以戴震为代表的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哲学家们与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家们的另一个不同之处。一、“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戴震对名的分类 戴震将名分为两大类,一为“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二为“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他说:“学者体会古贤圣之言,宜先辨其字之虚实。今人谓之‘字’,古人谓‘名’,《仪礼》云‘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周礼》云‘谕书名,听声音’是也。以字定名,有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有称夫纯美精好之名也。曰‘道’,曰‘性’,曰‘言’,曰‘行’,指其实体实

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运动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或过程 ....,标志事物变 .....。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动不居的动态过程 ....。 2.联系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 3.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 ..、幅度 ..、范围 数量界限 ....。(是对事物量的规定性) 4.假象假象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是第一 性的。(区别于错觉) 5.价值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即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主体性,是为人的,在实践中形成) 6.思维具体亦称理性具体,指在思维中把握客观具体对象的各个方面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和相 互作用。(是思维逻辑行程的终点) 7.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或社会意识形态,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科学构成社会意识,阶级社会中,社会文化结构,又成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8.社会的文化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等社. 会意识的连接方式 ........。(主要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人要面对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人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并改造世界。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突出表现:(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由此产生了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依据,属于本体论研究)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属于认识论问题)——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贯穿于本体论中。

论傅斯年

论傅斯年 王戎笙 【专题名称】历史学 【专题号】K1 【复印期号】1995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1994年04期第154-161页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我国史学界兴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因其主张“考史而不著史”,故有人称之为考据学派;又由于其考据方法不同于乾嘉,有人称之为新考据学派;由于其主张“史学本是史科学”,故有人称之为史料学派;又由于其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故有人称之为科学派;还因为他们主张历史学就是搜求史事,又有人称之为史事搜求派。这个学派的领袖是傅斯年,学派的中心是傅斯年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简便起见,本文称之为史料学派。 一、傅斯年的学生时代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1896年3月26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生。少年时代,在私塾攻读《四书》、《五经》。1905年春,入东昌府立小学堂。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夏毕业,升入中国文学系本科国文门。1918年1月,傅斯年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发表了《文学革新申议》一文,提出了他对文学革命的主张。他说:“中国今日革君主而共和,则昔日文学中与君主政体有关系之点,若颂扬铺陈之类,理宜废除。中国今日除闭关而取开放,欧洲文化输入东土,则欧洲文化中优点为中土所无者,理宜采纳。”1918年秋,约集同学罗家伦等发起成立新潮社。在酝酿过程中,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和图书馆长李大钊等的支持。参加该社的还有杨振声、俞平伯、汪敬熙、冯友兰、段锡朋、孙伏园、何思源、高尚德、张嵩年、顾颉刚、朱自清、周作人等等。他们“抱着一股热情,要为文学革命而奋斗”,为此仿效《新青年》筹备发行一种杂志,蔡元培还从北大每月四万元的经费中拨出两千元支持他们。杂志定名为《新潮》,以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作为它的英文译名。创刊号于1919年1月1日出版。在《新潮发刊旨趣书》中说:“对于学术负责任,则外物不足萦惑;以学业所得为辛劳疾苦莫大之酬,则一切牺牲尽可得精神上之酬偿。”《新潮》月刊是继《新青年》之后公开主张文学革命的又一刊物,在青年中很有影响,其发行量常在1万份以上,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刊物。《新潮》初创时,李大钊、鲁迅等都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五四运动前,反对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五四运动后,开始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西方文化。1922年3月因经费困难停刊,共出版三卷。《新潮》社还出版过几种丛书,其中有《蔡孑民言行录》、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呐喊》、冰心的《春水》、胡适的《尝试集》等等。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期间,傅斯年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他是此次运动的北大学生代表之一。五月四日那天,他曾带领一群同学冲进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1919年夏,傅斯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同年秋,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旅欧留学生活。 1920年夏,进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从史培曼(Spearman)教授研究实验心理学及生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评析谭嗣同

评析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每每看见这番话,总觉凄壮,想想梁启超、康有为逃赴日本的身影,再看看谭嗣同毅然决然地赴死,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英雄还是莽夫? 谭嗣同的父亲曾任清政府郎中、道台、巡抚等官职,生母出生贫寒,勤劳朴素,自小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10岁时他拜浏阳著名的欧阳中鹄老师为师,并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爱好,产生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之后他不断学习中国典籍、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他读书务求广博,经世济民,很有才华,他的诗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境界恢弘,笔力遒劲。 早年的才华横溢似乎也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勇。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他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 仍记得谭嗣同奉诏进京,启程前,朋友为他践行时,为他分析了当前中国的形势,面对种种不堪设想的困难,顾及变法的路上布满荆棘,不容乐观。他却对妻子说,此次赴京,凶险未卜,要“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悲无喜,所其自然”。这却也是何其的豪迈啊! 1898年9月,光绪皇帝召见了谭嗣同,并破格赏识谭嗣同等人。让他们在军机处上行走,参与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事过几日,谭嗣同急匆匆的向袁世凯所在的北京的驻地法华寺走去。此时,他身上正肩负着变法成败和光绪皇帝、维新派命运的重任,去说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要求他在慈禧太后即将发动的政变中保护皇上,维护变法。然而袁世凯的狡猾在于他深知慈禧的力量比光绪的力量大得多,他投靠慈禧,才能实现他更大的野心。变法失败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山”,留下一句话,他便匆匆走了,也留下一个永恒的疑问:他的选择对吗?他是英雄还是莽夫? 儒家圣人观造就了谭嗣同的政治人格,于是便有了谭嗣同心中的“圣君情结”,在时代变革的风云之际,就会产生受命感、成圣王感、破坏感和改造感。然而这么多情感产生的依托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现实中的圣君。因为“成圣人精神最终得落实在政治事功上,而政治事功必涉及国家政治的具体问题。”这似乎是旧式文人的一个既定政治思维模式。于是乎,再崇高的政治理想一和这种既定思维结合,便会陷入到马基雅维里式的权谋和强势之中,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戴震论“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其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戴震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性的生成阶段 戴震论“性”,首先把“性”描述为一个生成的过程。戴震的这一思想完全是来源于《周易》。《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戴震通过对《周易》这段话的诠释,实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意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戴震是借由疏证、诠释儒家典籍来表达展露自己的思想。从这种借由“经言”外衣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来看,戴震与中国所有思想家并无本质的差别。 对《周易·系辞上》的这段话,戴震认为它正好表征了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戴震这样说:“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①]何谓“顺?”戴震解释说:“言乎自然之谓顺”,“上之见乎天道是谓顺”。由于戴震认为性本之于天道,所以把“天地之顺”看着是人性生成的第一阶段,生命现象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如何解释“继之者善也”这句话?戴震认为“天地之常”是“继之者善也”的内容。所谓“天地之常”是指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一个由天道蕴涵“性”内容之变化演化到人生内容之变化的过程。戴震说:“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以是见天地之常。三者咸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②]戴震在这里是以“生”释“仁”,“仁”是人生命存在的道德内涵,有生命便有条理,有生命便衍生出仁、义、理等道德内容,道德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人性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其进入社会领域,戴震认为人性生成的第三阶段是“天地之德”。他说:“言乎人物之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资始曰性”。[③]人性的内容就存在于日用事为之中,日用事为即指社会生活。戴震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生成第三阶段的内容。这三个阶段,既是戴震对《周易·系辞上》这段话的新的理解和诠释,也是戴震对人性生成阶段的概括和总结。因此,戴震便由“性”的生成进到了对“性”的结构的剖析。 人性的自然结构模式:才、性、命的内在统一 “性”作为沟通与连接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从逻辑上说,它必然在内在结构上既包含有天道方面的一般特性,也包含有人道方面的一般特性。 才、性、命是戴震自然人性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戴震义理之学之主旨核心即在于“理欲之辨”,而自然人性论正是其“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戴震把才、性、命称之为“天性”,他说:“所谓性,所谓才,

101思想政治理论考什么

101思想政治理论考什么 五门课程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荞运动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六)中华民族的杭日战争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八)社会主义基木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墓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第四讲,史料略 ①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华寺访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9月20日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9月21日,政变遂起。9月25日被捕,9月28日与林旭等5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一、填空题: 1、由开创的关学, 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 ,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 二、改错题: 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春秋》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 “天下号曰新义” , 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三、名词解释 : 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 3、《太极图说》。 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5、一物两体。

6、关学学派。 7、荆公新学。 8、耦。 9、剥落。 10、简易功夫。 11、鹅湖之会。 四、简答题: 1、《皇极经世书》的主要思想。 2、拭勾勒二程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轮廓。 3、王安石思想的基本内容。 4、元代思想状况。 五、论述题: 1、周敦颐的思想特征是什么?有那些重要内容? 2、张载的理学思想反映在那几个理论环节中?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理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4、与理学思想比较起来,陆九渊心学思想有那些特点? 5、陈亮、叶适如何通过针对性地批评程朱理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

第七章明代及其明清之际的思想与思潮 一、填空题: 1、明初思想界的代表人物有(试举五人 :、、、、等。 2、明代中后期形成的王学派中影响较大的, 是以王畿 (龙溪、钱德洪 (绪山的和王艮的。 3、的准备工作和部分编写工作, 在“学案体”学术思想史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4、在《东西均》中提出的的命题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二、改错题: 1、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三部《大全》是指《六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书。 2、真正实现明初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的代表人物是吴与弼。 3、吕留良的《无何集》是把王充《论衡》中批判谶纬神学的言论加以分类编排而构成的论文选集。 三、名词解释 : 1、三部《大全》。 2、静中养出端倪。

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考试题及答案

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考试题及答案 1.可以看出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呈现出哪五个方面的新特点?(填空题) 答案:(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级和多级的矛盾仍然很尖锐;(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发展,它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动力;(四)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上升,国际安全形式更加复杂;(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2.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所谓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主要表现在哪三方面?(简答题) 答案:(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向更加健康完善发展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二)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严峻考验。(三)我国正处在新世纪与时俱进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团结一致继续开拓新局面的严峻考验. 3.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填空题) 答案:(一)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点明了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名词解释)

答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作的系统而完善的理论概括。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答案: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邓小平理论,其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是围绕最广大人民利益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三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6.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五项主要内容是什么?(填空题) 答案:(一)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四)关于建设创建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的理论. 7.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呢?(简答题) 答案:这是因为: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官方发布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 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50分 Ⅳ.考查内容

国学经典解读 叔世硕儒 戴震

国学经典解读叔世硕儒戴震 叔世硕儒戴震 (1723—1777) 作者:杨世文 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篇:几番科场坎坷一代朴学大师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生于清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休宁这个地方向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戴震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很见过一些世面。

文献记载戴震大器晚成,10岁时才开始说话。为他作《年谱》的戴门弟子段玉裁解释说“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在这一年,他去拜师读书,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他的记忆力非常出众,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境界,每天能记诵数千言甚至更多些。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养成了独立思考、盘根问底的学习方法。当时学子都要读《四书》、《五经》。《大学》是《四书》之一,宋代理学家极力表彰,朱熹并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并移易旧文。从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云:“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对于朱烹区分经传,虽然有人提出过怀疑,但五百多年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说法。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有一天塾师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塾师回答说:“此朱文公所说。”又问:“朱文公何时人?”回答说:“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

思想政治模拟试题

思想政治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工卷4页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4页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第1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1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都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3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根据国家空防要求和维护空中飞行秩序的需要,宣布划设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 A. 南海 B. 东海 C. 渤海 D. 黄海 2.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A. 长城站 B. 中山站 C. 昆仑站 D. 泰山站 3.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带来诸多影响。观察下图,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为尽量抵消菜价变动对其经营带来的影响,某快餐店最有可能减少推出的菜品是( )

A.清炒青菜 B.平菇炖豆腐 C.蘑菇烧肉 D.糖醋排骨 4.日常生活中,我们到经济实惠的小餐馆去吃饭,到农贸市场去买菜,到家门口的小店去买生活用品……为我们提供这些方便服务的往往是活跃于城乡的“草根经济”群体,“草根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组成部分 B.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实施者 C.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导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5.亲子真人秀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状况百出、喜感十足的爸爸和宝宝们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制作方乘势推出同名电影,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以后成为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这体现了( ) A.消费决定生产 B.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C.生产反作用于消费 D.消费与生产互为动力 6.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于2014年3月15起正式施行,此次修法赋予消费者网购“后悔权”,网购可七日内无条件退货,同时强化经营者义务,加大了惩罚性赔偿力度。这将有助于( ) A.培育消费者勤俭节约意识 B.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C.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D.转变经营者的经营范围 7.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对冒用他人证件、使用伪造证件乘车等逃票行为,可将有关信息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其目的是( ) A.增加企业利润 B.树立诚信意识 C.完善公民信息 D.反对牟取暴利 8.下列举措中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 ①国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走近傅斯年(论文)

走近傅斯年 【摘要】傅斯年,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传奇人物,或许在众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对傅斯年的印象大抵是出色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以及爱国者,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以后你将会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傅斯年,而我将会从他的生平、贡献、文化观点以及透过他人对傅斯年的评价让大家真正走进傅斯年的世界。关键词:傅斯年,五四运动领袖,一团矛盾 一、生平经历 傅斯年,字孟真,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幼年丧父,由祖父及母亲抚育成人。 1909年傅斯年在其父之学生侯延塽的资助下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而在两年之后就顺从家长与聊城乡绅丁理臣长女丁馥翠结婚;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顺利升入文本科国文系。1918年春夏傅斯年受胡适与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与罗家伦、毛子水等20余人组织新潮社,仿效《新青年》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与北京大学国粹派论战,影响颇广。傅斯年也因此成为著名学生领袖。而就在五四运动的发展时期,傅斯年急流勇退,于1920年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留学生,负笈欧洲,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1927年春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次年,其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在担任史语所所长期间,先后兼任北大教授、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及台湾大学校长等职。1948年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立法委员。在他担任主持史语所22年间,所征聘及造就的研究人才,先后在所研究历史、语言、考古、人类诸学之学仁近百。而在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曾在会上猛烈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傅大炮”的美誉。 但可惜的是,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享年仅54岁,从此,学术界与教育界又丧失一位大师。 二、文化观及史观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傅斯年的文化观,其实他的文化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在已有的研究上甚少有人提及傅斯年的文化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言行中窥得一点蛛丝马迹,用王汎森先生的话来讲,傅斯年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就是“一团矛盾”1。至于缘由何在,我们看以下几个时期傅斯年的变化自然不言而喻。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他热爱中国传统学术。傅斯年从小就接受古典教育,进入北大学习后他更选择了文科,还被黄侃和刘师培看作最有前途的学生,将会 1王汎森著,王晓冰译.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52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 【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 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着作及其影响 一主要思想教育思想: 1,但却,“人虽有智有愚”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大致相近”,。“虽愚必明”乎圣人之神明”。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以适于化理。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他说:”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名,亦不期后世之名。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哲学思想2“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并且说:道。. 真实内容。、“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变,“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必然”、。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即“理”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天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于是,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就事求理”主要理学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种:?的自然观。“气化即道,理到气中”“理欲统一”的伦理观。。的认识论。“自然人性论”,训诂学思想3“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提出“故训、音声恒相因”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主要着作二、《声类表》《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方言疏证》《原象》《原善》主要着作有:、《戴东原集》等。《东方文集》主要影响三戴震义理思想在江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为清末民初再次掀起研究戴学的高潮奠定了他们的思想对各自的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发展,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他将考据学的朴学提升为哲学的朴学,这种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朴学成为乾嘉时期的学术 思潮,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有人称戴震是古代孔孟、朱熹之后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是十八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