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发五禽戏动功

自发五禽戏动功

自发五禽戏动功
自发五禽戏动功

自发五禽戏动功

梁士丰

自发五禽戏动功是练功者先练静功,运动内气,静极生动,引发外动,自发的表现类似虎、熊、鹿、鸟、猿的声音、情态、外形和动作,以达到强身、保健、治病等目的。“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五禽之戏”,之后繁衍的流派甚多。功法的侧重点有着眼于“内气”、“内”、“外”、“动”、““静”、“刚柔”、“柔劲”、“导引按摩”等等不同,风格各异。

自发五禽戏动功属于五禽戏派生功法,但在练法上与传统功法有很大的差别,它属于一种“自发运动”(有认为是诱发运动),是经入静、放松、意守丹田等程序后,出现自发动作,如拍打、按摩、点穴,或近似虎、鹿、熊、猿、鸟等五禽的动作。功法具有动静兼备、内外双修的特点.其意守、内视的方法都颇有特色。

锻炼方法

练功前首先要把思想安静下来,消除一切烦恼或未解决的问题干扰,还要排除大、小便,宽衣解带,取掉身上各种硬物,如手表、眠镜、钢笔、硬币等,以免思想分散不能入静以及在“外动”时毁坏或碰压受伤。

一、练功姿势:以自然站式为主,如体弱有病或不能久立者,可以采用平坐或仰卧式,或三者交替使用避免久立不能支持而产生头晕心现象。

1.自然站式:两脚开立,脚外侧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体自然正直,微向前倾,两手下垂,置于体前侧,稍离开大腿,头颈稍向前低,使鼻尖对自己肚脐(图1、2)。

2.平坐式:在高低适当的椅子上正坐,两脚平放触地,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之间均成九十度角,两下肢相距与肩同宽,平行向前,两手垂于大腿两侧,小腿垂直于地面,头颈正直,沉肩垂肘(图3)。

3.仰卧式:自然仰卧。

在三种练功姿势中,站式易放松故易于发动,坐式则较难发动,卧式更难动。可根据练功者的身体状况、习惯而选择,亦可按病情需要,随意摆自己感到舒适的自由姿势来练习。

二、练功方法:摆好姿势后,两目轻闭。

1.按压肚脐:用一只手的中指(男左女右)按压肚脐四十九下。按压的力量要适中,以使肚脐有明显的按压感觉为度,但不要按压太重以致压痛了肚脐。按压一下就数一下。按压的速度大约一秒钟一下,按压时要意守和内视着肚脐内一寸的“丹田穴”,意守即是用意识守住某个穴位或部位。内视即是用眼在里面看着某个穴位或部位,只是想象着好象看见,而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同时要想象着气血都集中到内视的部位。以下凡作“内视”均同上述要求。

2.默念口诀 (只是心想,不要念出声音):“我心情舒畅,神态从容;我飘飘若仙,如入云中;我气血运行,经络畅通;我意守丹田,静极生动。”此时就好象自己的思想意境已经达到了口诀的要求一样,觉得心情舒杨,精神愉快,身心爽适,神态从容自若,舒松自

然,一点也不紧张,有象神仙在蓝天白云上腾云驾雾,飘飘然荡来荡去的自我感觉。气血在全身运行,所有的经络、血管、神经都畅通无阻,意守着丹田部位,守到静下来.静到极点就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上述口诀只念一遍就不再念,但练功的整个过程,不管动或不动都要贯彻口诀的意境。当练到能产生外动之后,下次以后的练功就可以省去“按压脐肚”和“默念口诀”这两个程式。当摆好姿势开始练功时,只存思想达到了口诀的意境要求即可,但要注意,下面八个程式则必须做,不能省去,做完下面八个程式才可以任其发动,否则就容易发生偏差。

3、降气放松 (三次):意想气血自头顶百会穴 (见附图4)开始,由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逐渐向下降至脚底,就好象用一桶水从头顶淋下去。水从头顶向四面八方及渗透到里面往下慢慢倾泻下去一样。随气血下行时,内视气血下降经过身体内外每一部位,包括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经络、血管、神经、五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身体所有部位,都被气血流注经过,意想气血每到一个部位,这部位就好象棉花一样的轻松,好象海棉一样的松软,象白云一样的松散,象鸡蛋糕一样的松胀起来,达到了非常放松的思想意境。就这样地反复进行降气血放松三次。但经络敏感而容易产生外动的人,或是练功练到能够产生外动之后,以后练功则只要放松降气一次便可。

4、意守涌泉:上述程式做完后,气血已降至脚底,就想象着气血集注在脚底的“涌泉穴”(附图5)上,内视着涌泉,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

5、意守祖窍:内视两眼之间鼻梁上的“祖窍穴”(附图4)。男的默数三下,女的默数二下,稍停。 (注意,意守此穴时不能数多几下,惹数多了,意守时间过长,这就容易引起气血上逆的“走火”出偏差,轻者会头晕头胀,重者会内气乱窜,大动不已,切不可擅自更改默数的次数。) 在做完上述第四个程式接做第五程式时,只是把意守部位直接转换为守上祖窍穴,切忌守完涌泉后就把气血提升上祖窍。在练整套功任何一个程式或收功等过程中,气血只能让它下降,不能让它提升上冲,气血上冲就容易出偏差。所谓“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菏疾不起,是谓得道。”总之,在任何情况下,若有气血上逆的感觉时就要用意念引导其下降到丹田或涌泉,不使其直线上冲。那些平时容易头晕头胀,或是患有高血压旨,或是经络敏感容易外动者,在意守祖窍穴时尤其要注意不能提升气血或是数多了数,男的只数一下,女的一闪而过就做下面的程式。

6、意守肚脐:内视祖窍穴的气血向下降至肚脐 (附图3),停在脐内意守着它,男的默数七下,女的六下,稍停。

7、肚脐吸气:内视肚脐,然后意想肚脐向后吸气——不是口鼻吸气,而是意想肚脐在吸气。男的分五段 (每段数一下,共数五下),女的分六段 (数六下),吸到肚脐好象贴住脊骨上的“命门穴”(附图6)。以上只是意想肚脐吸气,实际上肚脐并没有吸气或向后收缩,不要在吸气时故意把肚脐向后收,做收腹动作:也不要用口鼻吸气故意配合肚脐的呼吸。初练者不会感到肚脐在吸气,只着重在意想。练功日久,就会觉得肚脐真的有气吸入,五下五段就贴住了命门。练此式时,若肚脐吸气时肚脐不自觉地有点向后收而不是故意收缩肚脐的话,就听其自然。稍停。

8、意守命门:内视肚脐贴住命门不动,气血集注于命门,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

9、肚脐呼气:与第七程式相反。意想肚脐向前呼气,男的分五段 (数五下),女的分六段,把肚脐呼出来,复回原位。

10、三元归一: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肚脐内,默念与意想着:眼内视肚脐 ( 丹田),耳内听肚脐,脑内想肚脐,使眼、耳、脑这“三元”都归到一个丹田的地方,故称“三元归一”。在“三元归一”的基础上,做到了不注意自己的呼吸,精神集中在肚脐内 (丹田),对于来自外界的声音、光线、气味等干扰一点也不去理会它。眼、耳、鼻、口这四道“门户”都好象封闭起来内向着肚脐 (丹田)一样,这叫做“四门紧闭”。就这样反反复复地默念、意守,意识始终贯注于肚脐,久久守候,一直练至十五分钟至半小时,如果没有产生“外动”则练至一小时也可以,这时就可作收功法进行收功。若是外动起束,就让其自然地动、初次动起来若是不剧烈,可以动半个小时。练习日久若仍是轻微的动、可视体力而定,体质好而不疲劳者可动至最长的时间 (二小时)就要收功,体质一般者则不要练得时间太长,若是剧烈大动者的则应控制,初练剧烈者十五至三十分钟甚或五至十分钟就要收功。以上是指每天只练一次而言,若练两次则要减少每次练功的时间。动的时闻多长,剧烈程度多长,都应根据各人年龄、体质或病情不同而定,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不能过度疲劳,同时做到能控制,能收好功才算正确。

三.收功法

1、意想收功:练功练到动起束一段时间而想收功的时候,首先在思想上想着要收功,心想:“让我的动作慢下来吧,我停下来吧,我要收功了。”反复这样默想,动作就会慢下来,甚至停下来。

2、降气涌泉,意想着气血下降至涌泉穴,意守着它,配合上述意想收功,这样就会使动作停止。

3、绕脐转圈:做完下述程式后,务必等动作完全停了下来,才作本程式:意想着肚脐内有气,用意想象气自脐部左上角起,向右向下向左向上绕圈成逆时针方向绕着肚脐边转圈,由小圈转到大圈,转三十六圈,绕到最大圈时的范围上不超过肋弓,下不超过骼骨和耻骨,即是限制在腹部的软组织范围内绕圈(附图7),绕完三十走圈就反过来转圈,由大到小,顺时针方向转三十六圈,使气归于原左上角部位,然后把气收入肚脐内。以上是男性做的。女性做的则与男性相反,先从右上角起,由小圈到大圈顺时针方向绕三十六圈,反过来由大到小逆时针方向绕三十六圈,最后把气收入脐内(附图8)。初练者大多数没有气感,练久了便会产生气感,觉得真正有气在绕圈,甚至会感到气动时会推动肠胃在蠕动。初学者若意念很难想象或跟不上气绕圈,可以用手掌或手指帮助按上述顺序规定绕脐划圈,使意念跟上绕圈方向和大小。待意念能跟上后就不要用手帮助了。

4、气散全身;当气已收入脐内丹田部位时,就想象着把气由脐内向全身慢慢扩散开来,使气达于头面手足,四肢百骸,觉得手指尖和脚趾尖都有麻胀的气感。

5、搓手擦脸:张开眼睛,搓热两手掌、手背,以手掌从下巴起经面部向头顶至后枕绕环,不停地连续擦三十六次,擦时要整个手掌贴于面、头、后枕各部,不要离开,连耳朵及整个头面都要经过,擦到。

做完上述五个收功程式,如果是站式练功,时间长感到腿部疲劳,可缓缓徐步放松。本功的“收功”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形式,而是全套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收与不收,收的正确与否对练功的效果或防治偏差均有影响。如果不按上述方法而草草收功,或中途而止,不作收功,或收功不对,不但会削弱练功的效果,而且还会产生头晕、恶心、胸腹胀闷、气堵翳满、手掌肿胀,以及寒颤、手足发冷,余动不止,或大动不已,或内气乱窜等偏差弊病,这是练功者必须注意的。

演变规律

按照上述锻炼程式练习至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不由自主的“外动”现象,这种“外动”是由于体内阳气发动,冲动筋脉和关节而形成的。《内经》说:“清阳发凑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说明人体阳气是走皮毛筋肉的外表和四肢的。外动起初是小动,往往是从患病关节或部位先开始动。渐至大动,再回复大动而停止。动作起初没有规律,锻炼日久就有一定的规律性,会离发地自我拍打、按摩、点穴以及发生一些近似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拳式动作,或发生一些平时习惯做的动

作以及类似体操、武术、舞蹈等各种姿势的动作,动作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千变万化。有时会连蹦带跳或随地打滚,甚至有些平时自己做不出来的难度较高的动作,或是由于自身受疾病障碍而做不到的动作,也会在练功中自发地突然做了出来。还会自发地动出虎、鹿、熊、鸟、猿五种动物的形象和动作或声音。而各人做出的各种动作,包括五禽动作,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没有固定的图解。但一般大致相同的是,发出虎形时,五指会抽搐起来形成五爪形(图4),还会发出“呼呼”的声音和老虎扑抓的动作;发生鹿形时,手指会收成鹿角状(图5),手手从自己头上两侧的角部伸出,并出现鹿的小跑小跳等形象;发生熊形时,则呈举重的手势(圈6),踏步慢走或随地打滚的嬉戏形象;发出鸟形时,会如鸟飞翔轻飘柔和的形象,或发出鸟叫鹤鸣的声音,或出现鸟翼(兰花手。图7),鹤嘴的手型;发出猿形时,会五指撮拢成猿猴的撮钩手型(图8),做出攀树摘果,或抓耳挠腮的形象,或发出猿啼猴叫的声音。五禽各个形象还会表现出相应的脸部表情。有的人还发生喜、怒、忧思、惊恐、悲等情绪和声音。

按祖国医学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中的肺属金,主悲哭;肾属水,主惊恐;肝属木,主恼怒;心属火,主喜笑;脾属土,主忧思。五禽戏又依次以虎、熊、鹿、鸟、猿相配。例如肺气动则发生虎形,或有悲哭;肾气动则发出熊形,或有惊恐;肝气动则发出鹿形,或有恼怒;心气动则发出鸟形,或有喜笑;脾气动则发出猿形,或有忧思。这种理论的科学性究竟如何?有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阐明。在实践中,练功时如果“外动”按五行相生发出,就说明练者健康无病,或是疾病向愈或好转;即金生水,水生木,术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肺金(虎)→肾水(熊)→肝木《鹿)→心火(鸟)→脾土(猿)。若不按以上顺序相应而出,而是相克如:金(虎)→木(鹿)→土(猿)→水(熊)→火(鸟)这样的相克顺序,就说明练者内有疾病,虽然由于五禽已出,病已开始好转,但疾病未能痊愈。

有些人练不出五禽,或是五禽中少出了一禽或两禽甚至更多,则说明不出五禽的所属五脏或与此有生克关系的脏腑有病,健康不正常。例如一位患风湿性心脏病十四年的人,练本功两个多月,发出了四禽,身体情况虽然好转,但还没有发出鸟形(心,火),由此可知其病尚未痊愈;又有一胃病患者,练本功每次都少出了虎形,虎形属金,这反映了木(肝、鹿)过旺克制着土(脾胃,猿)和木反刑金(肺,虎)。于是

作指导的气功师在患者练功时出完了鹿、熊、猿、鸟四禽之后继续“外动”时,用脚踢了他两腿上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陵泉,泻了肝木之气,患者便马上出现了虎形,此后五禽尽出,胃病亦随之渐愈。但有时由于练功日子浅,或每次练的时间不够长,五禽动作也会不出来或未能全部发出,这就不算是病态的反映。假定产生“外动”现象一周以上还未出现五禽动作,则应把每次练功时间加长至一小时以上,这就可能会出现五禽动作。另一方面观察患者练功时先动某个部位和抽、按、点的经络路线和穴位,还可判断出练者该经络穴位所属的脏腑或该部位存在疾病,根据病者气冲病灶和发出“五志”情绪,亦可推想其疾病所主,从而患者某些潜伏的隐患也可能诊断出来。

有的人在外动中先出现五禽,后出现拍打、按摩、点穴动作,亦有人与此相反而出现或交替出现,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有的人练第一、二次就会动起来,亦有人练了较长时期甚至多年也动不起来,所见最长者十年才动出五禽。这是由于各人的入静和意识集中于肚脐的程度不同,或因经络敏感程度不同所致。另外,有些人本来已练习某种气功并成了“定型”的习惯,改练本功就可能一下子不适应,需经相当长的时间锻炼,待适应本功后才能生“动”。上述各种情况,其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意识集中于肚脐,越能意守丹田,则越容易发“动”。我们应特别强调要注意“意识集中肚脐(丹田)上”这点。“动”是必然的规律。迟早会发动起来的。

有的人在初练的一段时期内只有肚脐跳动或内气运转、气冲病灶等“内动”的感觉,而无“外动”动作产生,这是“有内动就无外动”的规律,属正常范围。但经过相当时期的“内动”以后,一定会产生“外动”,这是“内动”推动“外动”的必然反映。

当发出了五禽戏之后,就会出现两掌相合的合掌文经(或称作达摩合十)动作,才进行收动,这也是一种规律。

当外动一段长时期以后,就会动极生静。静下来时除有内气运转,大小周天的感应之外,更进一步深化之时,还可达到虚无的意境,静功上称为虚静功,或虚无功、清虚功。这时,大脑处于高度安静境界,整个人好象己不复存在,只感到丹田或祖窍或涌泉这些主要穴位存在。练五分钟虚无功就相当休息一小时的效应。国外训练运动

员的资料表明:练五分钟的气功,对恢复精神功能的效果,几乎和采用一小时传统恢复手段相同。

练功经静极生动至动极生静之后,最后能达到动静合一的熟练程度。练功前先意识本次练功自己要练五禽动功,则练功时便自然发动;若意识是要练大小周天内气运转或虚无功,则练功时就静止而不产生外动,这是“功夫老到、炉火纯青”而达到动静自如的境界。

练功至较长时期、身体好起来,但出现不思饮食、睡眠少、清心寡欲等情况而精神却很好,这是达到道家气功修炼中的“三全三圆”(即:戒思虑神全,戒言语气全,戒色欲精全。精圆不思欲,气圆不思食,神圆不思寐)卓有成效的佳境。

练功相当时期后,内气运转达到一定功夫时,就将会自发打通小周天、大周天,在未通前则会先出现按大、小周天运行的路线进行不自主的拍打按摩。

小周天的循行路线是感到有内气自背后阳经而上,面前阴经而下,只是在上身前后正中的任、督二脉及两侧的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等部位运行流转;内气起自会阴,循长强上尾闾、夹脊、玉枕、百会,向下经祖窍分两股从眼下(鹊桥)至两颧,各分两股,一入口内,顺舌头下腹部至丹田,此时当气至口内时,舌头会自发地顶上上颚,使气通过舌尖而下,达于丹田。此时若是苦尖没有自发地顶上上颚,则练功者就会觉得气不能通向下部,这样就应有意将舌尖上抵上颚,气便能通向下而达于腹部丹田。另一股气则经重楼(锁骨中部),顺胸前而下至丹田,与上股气会合而下返会阴。临床上有例女性练功者初通小周天时,逆经而行,觉得当肚脐吸气时,一股气从任脉直上百会,然后由百会下玉枕、夹脊、尾闾达会阴。经用意识诱导使肚脐吸气时下会阴,再从督脉而上,任脉而下,这样就达到气顺小周天从阳引阴的路线而循环运行。一般练本功的人如能完全按程式去练,小周天是自发地打通的,亦无须诱导其循行路线。

大周天的循行路线是在小周天通达的基础上,当气从会阴循督脉(包括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上至夹脊到大椎穴时,就分开三股气;一股继续上行循小周天运行;两股则分叉向两上臂的阳面而下(手三阳经),经手心劳宫穴,再从手和上臂的阴面而上

(手三阴经),行至重楼与从头面下来那股气会合;又分两股,一般气直下丹田,在丹田由左向右绕脐、腰一周(带脉),回丹田而下达会阴;另一股经两腋下直下会阴,从会阴起,分两股,沿两腿后外侧之足三阳经下达涌泉穴,再由内侧足三阴经而上行返回会阴。以上的大周天循行路线是通过了全身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练本功不必追求大小周天,只能听其自然,倘若自然通了全身之气而不是按上述循行路线而走(如上述小周天逆行一例),则可加之以意识引导使气循上述大小周天顺经而走。

注意事项

一、本功无须注意呼吸,让其自然呼吸即可,但有人由于长期练习某种其它气功,习惯于注意呼吸,如练本功较长时期后仍改变不了注意呼吸的习惯,这时可以把呼吸调整为意想肚脐呼吸,吸时意想肚脐吸气向后(脊柱)收,呼时肚脐呼气向前放出来(注意这只是意想,不是有意将肚脐收缩或放出,肚脐动或不动均听其自然),此亦即“丹田呼吸”。

二、练习本功切勿主动有意识地去追求动,只能听其自然,专心致意练下去,就会动于自发自然。即使暂时没有产生“外动”,也同样能收到练静功的效果,起到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从而修复机体的各种功能的作用。若越是追求外动,则会造成意识分散,不能集中在丹田部位,这样就更难发动,即使能发动,往往动完后会产生头晕或发冷等弊端,这是应该注意防止的问题。

三、外动开始产生时,不要怕丑而不敢让其发动,亦不要害怕,不要受所谓“外动”是“偏差”的观点影响而不敢让其发动,应让它自发自由地动,值得注意的是,要学会控制,避免开头不会控制,造成大动不能自制的弊病。控制的方法是:初动的头几次均不宜动得时间太长,以免大动不已,当动到20~30分钟,就应该逐渐用意识诱导它慢慢停下来,即心中想:“我要停下来,我不想动了。”经过如此反复的意念抑制,就自然会停下来,恢复到平静状态。如果初次动时,或拍打按摩起来很剧烈,这时就应有意识地控制,不要让其动作做得大剧烈,要想着:“慢一些,慢一些。”同时不再意守丹田,而把意识降至涌泉守一会,又把意识分散开来,这样动作就会和缓下来。练习本功应学会控制,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不出现偏差。

四、外动时,意识始终要集中注意于肚脐上,即“意守丹田”,不要分散到外动的动作上。否则,练功的功效就会大减。在实践中,曾有一些人在习惯于“外动”以后,就不意守丹田而让其外动。结果,练功一段时期,病情仍无好转,后来注意守着丹田来外动,病情显著好转起来。

五、外动时出现跳跃而跳得剧烈,就要用意识向下想,两手用意向下垂,把意守丹田部位移向脚底的涌泉穴,想着气血下降至脚底,反复默念“我不跳了,我不跳了”。这样便能渐停下来。

六、外动时弯腰或蹲下站不起来,甚至随地打滚,这都是正常现象。但为避免弄脏衣服和碰撞障碍物,此时应在动作过程中用意将两手向上举,把意守丹田部位向上移到头顶百会穴,并移至上举两手的指尖,两眼往上内视,不断暗示“我要站起来”,这样就能逐渐起立,所产生跳跃或随地打滚的动作,都不必害怕,应让其自然发动,注意运用意念控制即可。

七、外动时,若出现“内气”猛烈向上涌的感觉,就应及时用意念引导气向下降,使气降至脚底涌泉穴,以防止气向上涌,造成头重脚轻而打筋斗或突然倒地的现象发生,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尤须注意这点“降气”要领,假若是胃气上冲或是肺气上涌,则要把气喷出,不需降气。

八、外动时,若出现旋转得厉害,这样容易引起气血上涌,造成头晕或突然倒地,甚至导致功后头晕头胀等不适,因此应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旋转。首先想着要停下来,然后把意守移至脚底涌泉穴。若是向左旋转的话,则意想着向右旋转和停下来,两手同时有意地向右摆,以帮助停止旋转,这样便能逐渐停下来,倘若经过多次如此控制仍然旋转,就立即有意识地慢慢坐下来继续练功,则旋转便可停止。

九、外动时,切勿中途突然收功。若想中途收功不练,必须先以意识诱导,反复默想“我要收功了,停下来吧”。待动作停止下来,再接收功法来收功,否则,可能出现全身发冷,或头昏脑胀,或起鸡皮疙瘩等等副作用。如果受到意外干扰停下来出现副作用的话,可在尽短时间内重新再练功,在练功中会出现拍打按摩或内气运转来自我解除。

十、出现“外动”以后,每次练功时就容易动起来。有的人不等做完开头的意念,意守穴位等程式就任其发动,这样收到的效果远不如按程式做完后的发动,而且容易引起大动不能收功的弊病。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例就如此,结果四个多小时经帮助才能收功。同时,按照前人的说法和经验,祖窍是上丹田,脐内一寸是中丹田,会阴是下丹田,涌泉是底丹田,百会是顶丹田,都是大小周天必经过的主要枢纽,若不按此程式意念与意守,以后则很难自发地能打通大小周天,因此,必须坚持做完开头的程式,才让其发动。

十一、练站功时若觉头晕,应慢慢坐下来,继续练习,以防止突然倒地。

十二、如果练功地方狭窄,障碍物多,外动时可在适当的时候微微张眼视察环境,步幅随机控制,避免意外碰撞受伤。十三、每次大动后,次日如果感到很疲劳则应休息一两天才继续练功,特别是体质差的人,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不要操之过急,原则上以不疲劳为度。

十四、初练时若未有“外动”产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都可适当增多,可于每日早、午、晚都练一次。当“外动”产生后,若只是小动,运动量不大,可每日练二至三次;如“外动”剧烈,则依上条而练。

十五、练功时间可于清晨、睡前、以及饭前后半小时或一小时以外的时间进行。总之,过饥或过饱均不宜练功。

十六、初练者不能控制自动动作之前,应选择在平坦宽阔的地方练习,切勿在凉台,河边,高处边缘地方练习,以防发生事故。

十七、妇女经产期可将本功改练为静功,意守丹田时只轻轻用意,思想上有所控制不让其发动,则可变成是静功的形式,即使动起来也只是小动而已,并无妨碍。

十八、若练完功后觉胸闷,可作逆式深呼吸几次以解除。作法是:吸气入胸中,随呼气时把气下压入丹田,吸气时,两手伸直,从体侧手心向上徐徐举至头顶;呼气时,两手心向下经面、胸前向下压掌至腹前,或下压至地上。

十九、练功后,感到全身发冷,可作低位静立半蹲1分至5

分钟,就能全身发热而冷自除。动作是两脚开立扎成马步,大腿蹲平,两手抱拳收紧于胸侧。

二十、练功后若觉腹部胀满,内气不散,可用“肚脐内气绕脐加力转圈收功法”(见前),则胀气便可解除。

二十一、练功后感到头晕、乏力,这是由于练功时间太长,动后剧烈或旋转太多之故。此时应静坐意守脚底涌泉约10分钟,再搓手擦面36次,并以拇指按压两侧头部的太阳穴,后枕风池穴和头顶百会穴,每个穴位左右转圈按压36次;最后做“击拍四肢”动作:以一只手掌拍击另一手臂,从上至下,前后左右皆击拍均匀。然后两手掌齐拍下股,从上至下,前后左右地拍打,症状便可缓解至消失。

二十二、卧式练功,若练至入睡,则无须作收功法。

二十三、当练功至熟练地产生《五禽戏》之后,就可减去练功方法中的第1、2点,只存思想意境达到集中肚脐内一寸的丹田部位以及口诀的要求便可。但其他程式则必须做,不能减少,以免出现偏差。

练功的效应

一、练功中若口中唾液分泌增多,这是练功取得效果的反应。应把唾液咽下,并内视其直下达丹田。

二、练功中有时会感到气冲病灶而疼痛,此时应予忍耐,经多次练功而气冲病灶,病灶便有可能逐步消除。

三、练功中凡出现酸、麻、冷、热、胀、痹、压重、虫行蚁走、皮肤搔痒,肌肉跳动、筋脉抽搐窜动,关节作响、精足阳举等感应,是练功有效果的反应,正如针灸学上的“得气”一样,起到通经络、活气血的治疗作用。故对产生这些现象不必害怕,

亦不要有意地追求,如觉得难以忍耐时,练功中亦可有意地用手作局部按摩,使这些现象缓和下来。

大动不已的收功方法

本功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锻练,绝大多数人便可自然地收好功。但有极个别的人由于经络特殊敏感,或是有些人没有完全按规定程式去练,就可能收不好功;有些人不是练本功的静功,由“静极生动”而引起大动不已,这就容易造成所谓“走火入魔”,严重者导致精神失常、舞蹈病类型,则急需采取如下方法,防止偏差出现,做到完全收功。

一、意念与意守升降收动法

当大动不已,不能收功停止时,青先要意识上不要害怕,思想镇静地按如下十方法进行:先是想着自己要求动作停下来,默念“我要停下来,我要收功了”,如此反复多次。同时把意守部位由肚脐丹田穴降至脚底涌泉穴;稍停,守候约5秒至10秒钟;然后把意守部位转为头顶百会穴;稍停,守候约5秒至10秒钟,如上法把意守部位反复升降数次(要注意,意守方法要两眼内视该穴,意想着气血都集注于意守部位上),这样,动作便会慢慢停止;倘若还未能完全停止,就将意守部位移至肩井穴上,好象有一个重担压于肩上,动作便会自然停止,然后进行肚脐内气绕圈,搓手擦面等法收功。

二、点穴强制收功法

假定上述方法还未能全部停止动作(此时必然是动作己大减和缓慢了),除继续作意念,意守升降外,自己则有意识地用手按压、抓捏肩井穴,或由别人按压、抓捏肩井、天宗等穴位,这样,动作便可停止。然后做肚脐内气绕圈和搓手擦面动作收功。

三、逆呼吸收功法

若经上法动作停下来后,但还有些少余动,有时还想动一下才舒服,这时就可作逆呼吸收功法以调整;即是站式或坐式,两手手心向上,由体侧向两边慢慢上举,随即两脚跟徐徐离地,提起使脚尖着地,同时作深吸气入胸中,当两手上举伸直至头顶,两掌心相对时,深吸气已尽,不能再吸;就把两掌经面前,掌心向下按至腹前,与此同时作深呼气,两脚跟慢慢降下落地。深呼气时把气下压至丹田里,如此反复作几次逆深呼吸,则余动便可解除。四、内气绕脐加力转圈收功法

若以上收功法做完后,余动还未能完全停止,就重新做一次肚脐内气转圈,左右三十六圈。内气转圈时,腹肌有意用力地一收一放地配合内气转脐上和脐下,当收腹时气向上绕脐,舒放腹时气向下绕。若是意识未能控制和指挥腹肌的收放,就用右手按压着腹部,左手盖于右手背上,用手加轻力按绕脐周,余动即可停止。

五、辨证论治收功法

当上述各项收功法做完后,动作基本上能够控制,但身体上某个部位还有微动或不适,此时则应根据辨证论治给予按摩点穴。如微动而且觉腰部酸痛,取昆仑、承山、委中、环跳、腰眼等进行点穴按摩,继则点按华陀夹脊位置,运摇手足,然后让练者睡觉半小时左右。这样,所有外动产生大动不已者均可消除。在大动不已以后,应休息三天,停止练功。三天后重新再练,练功时必须完全按照程式去做,练至20分钟,出现大动时便开始进行收功。这样经过两三次训练后,便可自我控制自如地收功。

五禽戏全部教程-图解

五禽戏图解全攻略(组图) 五禽戏:华佗的养生修身之道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由浅入深因人而异中华瑰宝《华佗五禽戏》全攻略图解(组图) 五禽戏是一套动功保健疗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强身防病的目的。将五禽戏整理总结成一种疗法的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华佗。《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禽为鸟兽之总称”由此得名的“五禽戏”。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防治,而且对癌症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一)虎戏:手足着地,身躯前纵后退各3 次,接着上肢向前下肢向后引腰。然后面部仰天,恢复起始动作,再如虎行般前进后退各7 次。锻炼法如图示:做虎戏时,手脚均着地,模仿老虎的形象(图W-1)身体前后振荡,向前3 次,向后3 次,即前后、前后、前后(图W-2)做毕,两手向前移,伸展腰部,同时抬头仰脸(图W-3)面部仰天后,立即缩回,还原(图W-4)。按照以上方法继续做 7 遍。 (二) 鹿戏:手足着地,头向两侧后视,左三右二。然后伸左脚3 次,伸右脚2 次。锻炼法如图示:做鹿戏时,手脚仍着地,伸着脖子往后看,向左后方看3 次,向右后方看2 次,即左后右后、左后右后、左后(图W-5);继而脚左右交替伸缩,也是左3 次,右2 次(图W-6)。

(三) 熊戏:仰卧,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右侧分别着地各7 次。然后蹲地,双手交替按地。锻炼法如图示:做熊戏时,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图W-7)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再向右侧滚着地,左右滚转各7 次(图W-8)。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7 次(图W-9)。 (四)猿戏:如猿攀物,使双脚悬空,上下伸缩身体7 次,接着以双脚钩住物体,使身体倒悬,左右脚交替各7 次。然后以手钩住物体,引体倒悬,头部向下各7 次。锻炼法如图示:做猿戏时,身体直立,两手攀物(最好是高单杠),把身体悬吊起来(图W- 10),上下伸缩7 次,如同“引体向上”(图W-11)。在两手握杠、两脚钩杠的基础上,做一手握杠、一脚钩杠,另一手屈肘按摩头颈的动作,左右各7 次(图W-12)。手脚动作要相互配合协调。 (五)鸟戏:一足立地,另一足翘起,扬眉鼓力,两臂张开如欲飞状,两足交替各 7 次。然后坐下伸一脚,用手挽另一脚,左右交替各7 次,再伸缩两臂各7 次。锻炼法如图示:做鸟戏时,双手臂向上竖直,一脚翘起,同时伸展两臂,扬眉鼓劲,模仿鸟的飞翔(图W-13、图W-14)。坐在地上,伸直两腿,两手攀足底,伸展和收缩两腿与两臂,各做7 遍(图W-15)。 注意事项:1 本疗法全套操练时运动量较大,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具体应用时应按体质情况量力而行,不可勉强。2 癌症患者中多为中老年人,因此,在作五禽戏锻炼时,应该先作准备运动。准备运动多取站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做3~5 次深呼吸后,继续所选禽戏项目的动作。3 一般情况下,可选练其中一套。操练中要做到神情专注,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行腹式

【健身气功】五禽戏古法锻炼(珍藏视频)

【健身气功】五禽戏,古法锻炼(珍藏视频) 《军师联盟》里华佗一出场就把五禽戏传给了司马懿 然后,平时有事没事练练五禽戏结果就活到了七十多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笑到了最后。五禽戏相传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2011年5月23日,华佗五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依法锻炼,活到90多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达到百岁高龄。华佗的弟子樊阿时常联系五禽戏,据传他活到了100多岁,这在今天依然是高寿,特别是在东汉时期兵荒马乱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高寿更是世所罕见,极为难得。具体功效练熊戏调理脾胃人出现滞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妨练练五禽戏中的熊戏。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习练熊戏有健脾胃、助消化、消食滞、活关节等功效。练虎戏缓解腰

背痛如果你有腰背疼痛的症状,练虎戏能增强挟背穴和督脉的功能,能缓解颈肩背痛、坐骨神经痛、腰痛等症状。练鹿戏缩减腰围很多上班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导致腰围增大,习练五禽戏的鹿戏是个不错的缩减腰围的好方法。因为鹿戏主要是针对肾脏的保健来设计,它的各个动作都是围绕腰部来做运动,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我们腰部的脂肪大量消耗,并重新分配,有益于缩减腰围,保持苗条身材。练猿戏增强心肺功能习惯于乘坐电梯的上班族如果爬上几层楼梯,不少人都会累得气喘嘘嘘,这其实在提醒你,你的心肺功能需要加强了。猿戏中的猿提动作遵循“提吸落呼”的呼吸方式,身体上提时吸气,放松回落时呼气。上提时吸气缩胸,全身团紧;下落时放松呼气,舒展胸廓,这组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缓解气短、气喘等症状,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练鸟戏预防关节炎关节炎是冬季的常见多发病,但是近几年来,炎炎夏日,在医院的骨伤科,也会遇到不少肩周炎、关节炎患者因犯病而求医。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患者使用空调不当,或者长时间吹电扇,导致关节疾病的发作。练鸟戏时,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活动筋骨关节,可预防夏季关节炎的发生,而且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三

五禽戏

最早记载了“五禽戏”的正史是后汉书、以及三国志。其后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也有提到五禽戏。 后汉书之卷八十二下册——方术列传、以及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均载明此五禽之戏的源流。 华佗、字符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榖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为导引之事,熊经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注一: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鸱顾,身不动而回顾也。庄子曰:“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也。” 注二:佗别传曰:“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普今年将九十,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

考据自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导引图”的内容,足以证明五禽戏并非华佗凭空发明而成,而是收集了中国古代先秦各家之导引术,以中医学经络学原理,将零散的导引动作,精心设计并贯串而成。 五禽戏的动作名称由来[编辑] 五禽戏由五种类似动物的动作组成,分别为虎、鹿、熊、猿、鸟。 早期的一种说法是,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最新的说法是,五禽戏本来就是一连串的类似体操动作,开始并无名称,只以五种动物的型态加以分门别类,而分别对于人体的五脏五行产生养生的好处。这样的说法便是由于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导引图"的内容,因而得到了考据上的支持。 之后为了教学上的方便,郭廷献先生便以各种动作,以类似某些动物的型态,加以编上名称。 五禽戏的版本[编辑] 现流传于世的五禽戏有多种版本。 中国大陆地区[编辑]

五禽戏动作要领

2011-08-24 08:04 健身气功-五禽戏分解教学 健身气功-五禽戏分解教学 五禽戏,模仿五禽神韵,肢体动作输通经络,调解心里健康。 功法教学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创编而成的健身气功功法。 预备势 两脚分开,松劲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起势调息,动作可以配合呼吸,两手上提时吸气,下按时呼气。两手上提至与胸同高,掌心向上,屈肘内合,掌心向下,按至腹前,速率要均匀、柔和、连贯,可以起到排除杂念,调合气息,宁心安神的作用。 虎戏 虎戏的手形是虎爪,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模拟老虎的力爪。练习虎戏时要表现出,虎的威猛气势,虎势眈眈。 虎戏有虎举、虎扑两个动作。 虎举: 掌心朝下,十指张开,弯曲,由小指起依次屈指握拳,向上提起,高与胸平时,拳慢慢松开、上举、撑拳,再屈指握拳,下拉至胸前,再变掌下按。两掌上举时要充分向上拉长身体,提胸收腹,扶托举重,下落含胸松腹,如下拉双环,气沉丹田;两掌上举时,吸入氢气,下按时呼出浊气,可以提高呼吸机能;屈指握拳,能增强掌指微循环功能。 虎扑: 两手经体侧上提,前伸,上体前俯,变虎爪,再下按至膝部两侧,经体侧上提,向前下扑;换做右势,两手前伸时上体前扑,下按上提时,膝部先前顶,再髋部前送,身体后仰,形成躯干的蠕动。虎扑要注意手型的变化,上提时握空拳,前伸、下按时变成虎爪,上提时再变成空拳,下扑时又成虎爪,速度由慢到快,劲力由柔缓刚。

容易犯的错误是:两手前伸时容易弓腰、低头、膝部弯曲。 纠正方法是:抬头前伸,臀部后顶,踏腰伸膝,对拉拨长腰部。虎扑动作注意下扑时配合呼气,以气推力,力贯指尖,虎扑使脊柱伸展折叠,锻炼了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和伸展度,起到输通经络,活跃气血的作用。 虎戏结束,两手自前上提,内合下按,做一次调息。 鹿戏 鹿戏的手形是鹿角,中指、无名指弯曲,其余三指伸直张开。 练习鹿戏时,要模仿鹿轻灵安闲,自由奔放神态。 鹿戏是由鹿抵和鹿奔两个动作组成。 鹿抵:练习时以腰部转动,来带动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先练习上肢动作,握空拳,两臂向右侧摆起,与肩等高时,拳变鹿角,随身体左转,两手向左后方伸出;再练习下肢动作,两腿微屈,重心右移,左脚提起向左前方着地,屈膝,右腿蹬直,收回。 易犯的错误有,落步时脚尖朝前,没有外展,身体侧屈不够,未能注视右脚后跟。 纠正方法是,落步时脚尖外展,接近90度,身体稍前倾,左肘压紧腰侧,右手充分后伸,展开右腰侧,增加腰部旋转,使眼睛通过左肩上方看到右脚后跟。 提腿迈步,两手划弧,转腰下势,收回。 鹿抵主要是运动腰部,经常练习能提高腰部肌肉力量,和运动幅度,具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鹿奔:左脚向前迈步,两臂前伸,收腹弓背,重心前移,左脚收回。注意换脚,在五禽戏的左右势动作转换中,只有鹿奔才有这个小换步。注意挽部动作,两手握空拳向前划弧,最后屈挽,重心后坐时,两手变鹿角,内旋前伸,手背相对,还要含胸低头,使肩背部形成横弓,同时尾闾前扣,收腹,腰背部形成竖弓,重心前移成弓步,两手下落,换右势,注意小换步,收左脚,脚掌着地时,右脚跟提起,向前迈步,重心后坐,再前挤。鹿奔动作使肩关节充分内旋,伸展背部肌肉,运动了脊柱关节。鹿戏结束,两手侧前上举,内合下按,做一次调息。 熊戏 熊戏的手形是熊掌,五指弯曲,大姆指压在食指、中指的指节上,虎口撑圆。大自然的熊表面上笨拙缓慢,其实央在充满了稳健、厚实的劲力。 熊戏是由熊运和熊晃两个动作组成。

读《五禽戏》的一些心得

读《五禽戏》后一些心得 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五禽戏是华佗在观察了很多动物之后,以模仿虎、鹿、猿、熊、鹤(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达到舒展筋骨、畅通经脉目的的一种健身方法,盛行的太极等传统健身方式,最初都源于五禽戏。 五禽戏是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所编成的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的健身气功功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深受健身人群的欢迎。五禽戏结合“形、神、意、气”,每一个都要把握的很好。比如说“形”,其实指的是姿势和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做到位,比如说鹿戏当中鹿抵一节当中出脚的角度,角度一定要到位,角度到位后眼睛才能看到后脚跟,要不然看不到后脚跟,腰也扭不到位,效果也不太好,第二个就是神,神就是神韵,那就是要演虎像虎,学鹿像鹿。第三个就是意,也就是指的是意境,在练习五禽戏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思想集中,心静神凝,再有一个就是气,也就是调息,在练习五禽戏时,一定要呼吸自然,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够太过、太大,一定要不疾不慢,这样才能起到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 以下是练习的心得:(1)虎举(2)虎扑虎戏的动作做起来威猛有力,虎虎生风。在呼吸吐纳之间,刚柔并济中将老虎的威风展示得淋漓尽致。虎举、虎扑使得自己的上半身的筋骨不断得到展伸。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练习虎戏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维持脊柱生理

弧度、防治腰部疾病等。练虎戏时,手足动作与呼吸要协调一致。两手翻掌向外按出时,两脚同时向前进步,此时宜稍用力,速度稍快,以显示虎扑是的敏捷、勇猛。(1)鹿抵(2)鹿奔鹿戏表现了鹿鹿轻盈安闲、自由奔放的神态。鹿戏锻炼可起到强腰补肾、强筋健骨和振奋阳气等作用。在呼吸方面,一定要呼吸自然,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够太过、太大,一定要不疾不慢,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鹿戏要求闲适的感觉,要做到不急不慢,要循序渐进。在“鹿抵”动作中,要把握“迈步、转腰、还原”三个环节,做到清晰明了,规范到位。在“鹿奔”动作中,要把握“上步、后坐、收回和换步”四个环节,做到轻灵祥和,神态安舒。(1)熊运(2)熊晃熊的动作笨拙拖沓,而熊戏却笨中生灵,蕴含内劲。熊戏仿效熊之沉稳,力求表现出松劲自然的神态。练习熊戏,不但能防治腰肌劳损和软组织损伤,还可引导内气运行,调理消化系统。熊给的感觉是笨笨的,但是很可爱,我很喜欢。当小熊在晃动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怎么会这么可爱啊。(1)猿提(2)猿摘猿戏仿效猿之灵巧,习练时,外练肢体的轻灵敏捷,内练精神的宁静从容,从而达到“外动内静”“动静结合”的境界。猿戏给我的感觉是快速敏捷,猿猴的机灵敏捷跃然于眼前。猿猴的可爱机灵,动作的灵敏,给我的印象十分的深刻。(1)鸟伸(2)鸟飞鸟戏取形于鹤,仿效鸟之轻捷。习练时,要表现出昂然挺拔、悠闲自得的神韵。锻炼鸟戏,可起到改善呼吸功能,疏通任、督二脉经气及提高人体平衡力等作用。鸟的轻盈,美丽,在动作中,展现出来啊同时五禽戏也深受中医理论的影响,因为它的创始人华佗也是一

五禽戏功法

五禽戏功法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 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 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 五禽戏在练习时不宜太累,以出汗为标准,适可而止。 预备式:两脚分开,松静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起式调息:配合呼吸,两手上提吸气,两手下按时呼气,两手上提至与胸同高,掌心向上,曲肘内合,转掌心向下按至腹前,速度均匀柔和、连贯,排除杂念,宁心安神。 虎戏:手形是虎爪,手掌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摹拟老虎的利爪,练习虎戏时,要表现出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虎戏由虎举和虎扑两个动作组成。 虎举:掌心向下,十指张开、弯曲,由小指起依次曲指握拳,向上提起高与肩平时拳慢慢松开上举撑掌。然后再曲指握拳,下拉至胸前再变掌下按。动作要领:两手上举时要充分向上拔长身体。提胸收腹如托举重物,下落含胸松腹如下拉双环,气沉丹田。两手上举时吸入清气,下按时呼出浊气,可以提高呼吸机能。曲指握拳能增加循环功能。

传统气功五禽戏养生的机理探析

传统气功五禽戏养生的机理探析 石建东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一种导引术,据资料考证,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直接取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的六禽戏(熊径、鸟伸、尧浴、猿理、鸥顾、虎颈六个术式)加以发展的。华佗五禽戏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取导引吐纳之所长,把练神、练形、练气揉合在一起的完整的导引套路五禽戏离医理于动作之中,寓保健康复效益于生动形象的“戏”之中这是五禽戏区别于其它导引术的显著特征。本文就“五禽戏”发展由来、健身养生思想、健身养生机理对人体不同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五禽戏养生健体生理机制阴阳肺腑 1.五禽戏的概述 一千多年前东汉医学家华佗(公元145-208年)创制的华佗五禽戏,是我国优秀民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它最初的动作主要是由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神态通过模仿这五种禽兽中虎的雄壮威猛、鹿的轻捷舒展、熊的憨厚刚直、猿的灵活敏捷、鸟的轻盈潇洒组编而成的一套动作,同时又把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此法不仅能强壮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调息五脏六腑。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意思是说,活动是保持健康最有效的方法。经常通过肢体的运动活动,便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环畅通无阻疏通了脉络。华佗五禽戏就其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功效而论,历来都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发展到今天,它以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不但可以强健人的体魄而且可以健全人的身心。 1.1.五禽戏的发展由来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 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 创编的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仿生类导引术。对华佗编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记载: 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四曰猿, 五曰鸟。亦以除疾, 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健身气功.五禽戏在传统“五禽戏”的基础上,仿效“五禽”的动作和神态,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 结合传统气功“调身、调息、调心”的作用,融入现代科学健身理念和时代特征所编创的新型导引术。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的特点, 通过引伸肢体, 动诸关节,外导内引,达到以形导气、以意引气、气贯周身、呼吸顺达,使习练者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目的。 1.2.五禽戏的定义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刻意》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熊径、鸟伸、尧浴、猿理、鸥顾、虎颈,是养形之人也”的说法,而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随着时间的推移,辗转传授,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五禽戏又被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因其动作模仿虎、鹿、熊、猿、鹤 5 种动物而得名,具有强身和医疗的显著效果。 2.五禽戏“形、神、意、气”的涵义 2.1.形, 即练功时的形体姿势。古人说: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 意不宁则神散乱。这说明姿势在练功中的重要性。开始练功时, 头正体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 使身体个部位放松、舒适。习练每戏时,

中华民族传统健身气功——五禽戏的保健作用及练习方法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保健作用及练习方法 概述 健身五禽操, 虎鹿熊猿鸟, 形神兼具备, 长练永不老。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 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据说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华佗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者,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法。最早记载了“五禽戏”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但也有人认为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五禽戏的保健作用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做,并配合气息调理。 虎戏主肝,练习虎戏时模仿虎的动作要有虎威,形似猛虎扑食。威生于爪,要力达指尖,神发于目,要虎视眈眈。爪甲与目皆属肝,用力时气血所至,可以起到舒筋、养肝、明目的作用;加上做虎举与虎扑的动作时身体舒展,两臂向上拔伸,身体两侧得到锻炼,这正是肝胆经循行部位,使得肝经循行部位气血通畅。经常练习自然使肝气舒畅,肝系疾病与不适得到缓解。 鹿戏主肾,鹿抵时腰部左右扭动,尾闾运转,腰为肾之腑,通过腰部的活动锻炼,可以刺激肾脏,起到壮腰强肾的作用;鹿奔时胸向内含,脊柱向后凸,形成竖弓,通过脊柱的运动使得命门开合,强壮督脉。肾藏精,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肾脏与督脉功能得到改善可以调节生殖系统。 熊戏主脾,熊运时身体以腰为轴运转,使得中焦气血通畅,对脾胃起到挤压按摩的作用;熊晃时,身体左右晃动,疏肝理气,亦有健脾和胃之功。脾胃主运化水谷,其功能改善不仅可以增强消化系统功能,还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经常练习熊戏,使不思饮食,腹胀腹痛,便泄便秘等症状得到缓解。

五禽戏动作讲解

五禽戏动作讲解 预备式:两脚分开,松静站立,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起式调息:配合呼吸,两手上提吸气,两手下按时呼气,两手上提至与胸同高,掌心向上,曲肘内合,转掌心向下按至腹前,速度均匀柔和、连贯,排除杂念,宁心安神。 1、虎戏:手形是虎爪,手掌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摹拟老虎的利爪。练习虎戏时,要表现出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虎戏由虎举和虎扑两个动作组成。 虎举:掌心向下,十指张开、弯曲,由小指起依次曲指握拳,向上提起,高与肩平时拳慢慢松开上举撑掌。然后再曲指握拳,下拉至胸前再变掌下按。动作要领:两手上举时要充分向上拔长身体。提胸收腹如托举重物,下落含胸松腹如下拉双环,气沉丹田。两手上举时吸入清气,下按时呼出浊气,可以提高呼吸机能。曲指握拳能增加循环功能。 虎扑:左式,两手经体侧上提,前伸,上体前俯,变虎爪,再下按至膝部两侧,两手收回。再经体侧上提向前下扑,上提至与肩同高时抬左腿向左前迈一小步,配合向前下扑时落地,先收回左脚再慢慢收回双手。换作右式,动作和左式相同,唯出脚时换成右脚。动作要领:两手前伸时,上体前俯,下按时膝部先前顶,再髋部前送,身体后仰,形成躯干的蠕动。虎扑要注意手形的变化,上提时握空拳前伸,下按时变虎爪,上提时再变空拳,下扑时又成虎爪。速度由慢到快,劲力由柔转刚。容易犯的错误:两手前伸时容易拱腰低头、膝部弯曲。纠正办法是抬头前伸,臀部后顶,哈腰伸膝,对拉拔长腰部。虎扑动作注意下扑时配合快速呼气,以气催力,力贯指尖。虎扑使脊柱形成伸展折叠,煅炼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和伸展度,起到舒通经络,活跃气血的作用。虎戏结束,两手侧前上提,内合下按做一次调息。 2、鹿戏:鹿戏的手形是鹿角,中指无名指弯曲,其余三指伸直张开。练习鹿戏时,要摹仿鹿轻盈安闲、自由奔放的神态。鹿戏由鹿抵和鹿奔两个动作组成。 鹿抵:练习时以腰部转动来带动上下肢动作。上肢动作,握空拳两臂向右侧摆起,与肩等高时拳变鹿角,随身体左转,两手向身体左后方伸出。下肢动作,两腿微曲,重心右移,左脚提起向左前方着地,曲膝,右腿蹬直,左脚收回。 容易犯的错误:落步时脚尖朝前,没有外展,身体侧曲不够,未能注视右脚后跟。纠正方法是:脚跟落地,脚尖外展接近90度,身体稍前倾,左肘压抵腰侧,右手充分向左后伸,展开右腰侧,增加腰部旋转,使眼睛通过左肩上方看右脚后跟。 整体动作:提腿迈步,两手划弧,转腰下势,收回。鹿抵主要运动腰部,经常练习能提高腰部肌肉力量和运动弧度,具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鹿奔:左式,左脚向前迈步,两臂前伸,收腹拱背,重心前移,左脚收回。注意腕部动作,两手握空拳向前划弧,最后曲腕,重心后坐时手变鹿角,内旋前伸,手背相对,含胸低头,使肩背部形成横弓。同时尾闾前扣,收腹,腰背部开成竖弓,重心前移,成弓步,两手下落。换右式,注意小换步(换右脚,在五禽戏的左右式动作中,只有鹿奔才有个小步,)。收左脚,脚掌着地时右脚跟提起,向前迈步,重心后坐再前移同左式。

五禽戏步骤

华佗五禽戏 预备式 动作一:两脚并拢,自然伸直;两手自然垂于体侧;胸腹放松,头项正直,下颏微收,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动作二:左脚向左平开一步稍宽于肩,两膝微屈,松静站立;调息数次,意守丹田。 动作三:肘微屈,两臂在体前向上、向前平托,与胸同高。 动作四:两肘下垂外展,两掌向内翻转,并缓慢下按于腹前;目视前方。 重复三、四动作两遍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侧。 功理与作用: 1、排除杂念,诱导入静,调和气息,宁心安神。 2、吐故纳新,升清降浊,调理气机。 第一戏虎戏 “虎戏”要体现虎的威猛。神发于目,虎视眈眈;威生于爪,伸缩有力;神威并重,气势凌人。动作变化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生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具有动如雷霆无阻挡、静如泰山不可摇的气势。

虎戏第一式:虎举 动作一:接预备式。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二、随后,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两拳沿体前缓慢上提。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三: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动作四:两拳下拉至肩前时,变掌下按。沿体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撑开,掌心向下;目视两掌。 重复一至四动作三遍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功理与作用: 1、两掌举起,吸入清气;两掌下按,呼出浊气。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气机,调理三焦功能。 2、手成虎爪变拳,可增强握力,改善上肢远端关节的血液循环。 虎戏第二式:虎扑 动作一:接上式。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上提至肩前上方。 动作二:两手向上、向前划弧,十指弯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俯,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时,两手向下划弧至两膝侧,

校园五禽戏--《小学版》

校园五禽戏(小学版)教学设计 利辛县师范附属小学楚殿帅 一、设计理念 此套校园五禽戏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生动、有趣、易学。校园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结合各年龄段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创编的新型健身操,通过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形态,配以调身、调心、调息的要求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身健体的功效。 二、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激励的语言和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和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校园五禽戏的动作要领及动作的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做好校园五禽戏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整连接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参与练习,在愉悦中掌握技能,学会健身方法。 四、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想象力丰富的身心特点,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本课以教学挂图及教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练习等组织

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课题校园五禽戏(小学版)这一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戏虎戏;第二戏鹿戏:第三戏熊戏;第四戏猿戏;第五戏鸟戏。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姿势正确,方向清楚 2、进一步体会和感受健身气功动作要领和技法 教学难点:1、方向的掌握 2、动静分明 七、教材分析与结构顺序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水平二的水平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从而发展学生学习校园五禽戏的积极性。本课最大特点是突破以往健身操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的的学习方式贯穿全课,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本人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1、通过原地的一些简单的基本步伐和拉伸练习充分热身。 2、对校园五禽戏(小学版)进行特点介绍,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 垫。 3、通过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在优美的放松音乐萨克斯曲“回家”伴奏下,学生进行动作舒缓的放松动作,进行身心的放松。 八、教学过程

健身气功《五禽戏》口诀及图解

健身五禽操,虎鹿熊猿鸟,形神兼具备,长练永不老。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 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 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华佗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者,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法。也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 仿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熊运熊晃

猿提猿摘鸟伸 鸟飞 五禽戏锻炼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岀来;练虎戏时要表现岀威武勇猛的神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常练五禽之戏,可活动腰肢关节,壮腰健肾,疏肝健脾,补益心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佗尝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岀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 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弓I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 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岀为度,有汗以粉涂身, 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图解)

八段锦健身操 兩手托天理三焦, 調理脾胃單臂舉, 左右開弓似射鵰。 五勞七傷往後瞧。 背後七顛百病消。 双手托天理三焦(见图①) 直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松垂身侧,然后徐徐自左右侧方上举至头顶。双手手指相叉,翻掌,掌心朝上如托天状,同时顺势踮两脚跟,再将两臂放下复原,同时两脚跟轻轻着地,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作用:拉长脊椎、颈肩部肌肉,还可调理气血,稳定情绪。 左右开弓似射雕(见图②) 直立,左足跨出一大步,身体下蹲作骑马式。双臂在胸前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眼看左手,然后左手握拳,食指翘起向上,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接着左臂向左推出并伸直,头随而左转,眼看左手食指,同时右手握拳,展臂向右平拉作拉弓状。动作复原后左右互换,反复进行数次。如配合呼吸,则展臂及拉弓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作用:可减轻胸闷与肩颈酸痛等症状。 图二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见图 ③)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右手翻掌上 举,五指并紧,掌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动作复原后,两手交替反复进行,反复多遍,如配合呼吸,则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图一双手托天理三焦

作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酸过多、手脚冰冷或四肢酸痛的症状。 五劳七伤向后瞧(见图④)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心紧贴腿旁,然后头慢慢左顾右盼向后观望。同时配合呼吸,向后望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作用:缓解肩颈僵硬、落枕等症状,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 图三调理脾胃须单举图四五劳七伤向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见图⑤) 两足分开,相距约三个足底长度,屈膝半蹲成骑马势。两手张开,虎口向内,扶住大腿前部。头部及上体前俯,然后作圆环形转腰,转动数圈后再反方向转腰。 在转腰的同时,适当摆动臀部。如配合呼吸,则在转腰时吸气,复原时呼气。 作用:去心火,避免长暗疮、暴发青春痘、流鼻血、情绪暴躁等情况的发生。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动作较复杂,可量力而为。 两手攀足固肾腰(见图⑥) 直立,并足,两膝挺伸、上身前俯,以双手攀握两足趾,头略昂起。然后恢复直立姿势,同时双手握拳,并抵于腰椎两侧,上身缓缓后仰,再恢复直立姿势。重复几遍。本式采用自然呼吸。 作用:可使腹直肌以及脚内侧的经脉得以伸展,透过手的热量对肾脏进行按摩。双手如攀握不到两足趾,可不必勉强。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在人类文明史上,养生可谓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寻找如何养生的途径,企望以此达到完美人生应至的生存状态。五禽戏即是华佗养生探索实践的结晶,不仅为历代民众的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后世的健身养生功法,特别是健身气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见五禽戏在中国养生健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以历史资料为线索,参照相关文献及现代健身理论,对华佗五禽戏蕴涵的文化机理加以揭示。 一、以动物为模型是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 天道自然观是汉魏之际的社会主流思潮, 是冲出了“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后,所产生的科学的自然观。所谓天道自然,就是指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乃是它们各自的“自然”;而按照自然本性去行事就是合乎“天道”,即“法则自然”。 按照天道自然观,运动导引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即健康长寿,因为人在不断地偏离自己的自然本性。要想恢复它就得法于道。“物类相致”,人所应有的自然本性,在与人相类的物那里也应该有。自然界中具备健康长寿之特性、与人的生命特征相类的,自然就是那些可以呼吸的动物了。因此,通过效仿那些动物的行为特征,自然就可以帮助人恢复自己的本性。据此推测,华佗以动物为模型创编五禽戏,就是从动物的活动特征中获得了启示。 当然,这种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的方法并非起源于华佗,在其前的《淮南子》中就有模仿六种动物活动特征的导引方法。而早在《庄子·刻意》中也已提到“熊经

鸟伸”;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中,也有题为“鹞背”“龙登”“熊经”等的导引图谱,种种事实说明仿生养生的现象已普遍存在。华佗同样选择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祛病的方法,正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刚从“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中走出,天道自然观重新获得生机的历史锲机有关。 二、中医理论是创编五禽戏的思想源泉 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意思是说人应当多用力和动作,但不能达到极限或过度,这样就可以保持肌体的健康了。这是针对“静”而提出的“动”以养生的思想。动静关系正是阴阳关系的体现,而体现人体阴阳关系的中介是“气血”。 汉代时期,阴阳观念成为了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认识论前提。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本质。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通过筋脉舒和与气血通畅的状况表现出来的。若气血失畅,脏腑经络之气闭阻不通,日久则百病丛生。要使气血通畅、筋脉舒和就应该运动。如《吕氏春秋·尽数》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是在强调“动”的作用。这里的“动”是对过度“静”的修正,是用“动”来平衡“静”。动静平衡,也正是阴阳平衡的思想体现。 既然动静之间有个平衡,那么“动”就应有个“度”,或者说有个外在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出汗。当然,出汗也有标准,如果汗出不透或出汗之后受风、受湿邪也会发病。因此,华佗提出运动的标准是“沾濡汗出”,且出汗之后要“因上著粉”。粉,不仅有令人舒爽的感觉,还有收敛、杀菌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风、湿的侵犯。

道家秘传五禽戏理法略述

道家秘传五禽戏理法略述

道家秘传五禽戏理法略述 云石居士撰 五禽戏源自太上,演于华佗仙师,经过历代增演,体系完备,法简效宏。其法于自然,通过模仿鹤、熊、虎、鹿、猿五种动物而达到圆满身心,与自然融一的境界,具有良好的健身和养生作用。 道家五禽戏经过数千年演化,更加与道家丹道理法融为一体,通过一气之升降、开合、吞吐、屈伸,完成自身上药三品精气神的涵养与补足,初级可以达到健身养生之目的,极则可与道家丹道修行接轨,达到身心的全面升华。 本次所论之道家五禽戏是传自武行的系统功法,其属于道家内家拳体系,在步法、吐纳和运动上与内家拳法保持了全面的一致性,不但是养生良方,更是内家拳基础。 下面就道家秘传五禽戏之理法做简要论述: 一、论吐纳 行立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

唇齿着力学龟息,龟息洗心圣人知; 四个橐龠八卦炉,不知不能立丹基。 解说:此节点名五禽戏修持,呼吸之重要。实在讲,三教修持,皆从呼吸入手。人之生命就体现在平常的一呼一吸之间。《修道全指》云:“三教修道唯有息中求,一句天机道破无言说。”可见呼吸对于内功修持之重要。善于摄生者,必是善于调息吐纳者。“行立坐卧任呼吸”者,乃言融摄生吐纳于生活,刻刻不离,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也。丹法之秘,在于火候,火候之秘,在于呼吸。正阳真人曰:火候者,刻漏也;刻漏者,一呼一吸也。故言“一呼一吸立丹基”也。 “唇齿着力学龟息”是说呼吸的修持方法。人之能言能语,首先靠呼吸器官的气流动力,再靠唇齿和舌不断地调整发音共鸣腔的形状,始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五禽戏法五种动物,对应五脏,在调息上和六炁诀配合紧密,故而此处点明“唇齿着力”。“学龟息”是说,调息吐纳的目的,先运炁,再伏炁,从而至于鹤胎龟息。从而也说明,五禽戏动作吐纳导引的极则为伏炁,从而至于“立丹基”。“龟息洗心”是说至于伏炁,可达真正意义上的“心息相依”,此时如同

五禽戏

本文引用自心诚则灵大道至简《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健身气功功法国家定式动作(图解)》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健身气功功原文作者:心诚则灵大道至简 原文地址:引用乾坤之门的几套气功功法与国家定式动作(图) 八段锦定式动作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弯弓似射雕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第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练法“四意” 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首先要掌握松静自然、准确灵活、练养相间、循序渐进等基本要领,旨在使周身关节放松,疏通经络,强化下肢功力。待功法习练要领掌握后,再进入“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用意阶段。否则,急于用意,往往欲速则不达,顾此失彼。下面谈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四种用意方法。 一、点、线之意。首先要领会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的基本之意。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多是以“点”、“线”内外旋转的

互化构成。行功运势、各种动作运行线路,皆由若干“点”构成抛物线,即旋转弧线,由弧线合为圆,再由圆转化为点—线—旋转弧线—圆,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就人体内部结构而言,可理解为点、线、圆结构。肩两端的肩髃与大椎穴三点连成一条水平线;百会、人中、中丹田、会阴穴构成前中心竖直线;尾闾、命门、大椎、玉枕再至百会构成后中心竖直线,前后两条竖直线(即任、督二脉)连接起来构成弧线圈;水平线与竖直线相交构成了人体内的自交叉平衡线;就弧线圈而言,可理解为“三平一竖”四大圈。三平一竖四大圈的分工,肩圈可主人体平衡,腰圈可主人体旋转,胯圈可主人体进退,丹田之立体圈可主人体发力。无论方位如何变化,体内交叉线务必保持中正平衡。 二、旋转之意。行功中指、掌、臂、胯、腰、颈等各部关节,始终处于旋转缠绕绞拉之中。旋转方式多为内旋、外旋,至于其他形式无不由此变通。 其一是指、掌、臂的旋转,八段锦每式几乎都运用此动作,它是通过旋转性动作实现健身作用的。如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中的左臂内旋左拳变掌(旋之一),左臂外旋(旋之二),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向左旋掌缠绕(旋之三),变掌心向上后握固。此式就有三个旋转缠绕的动作。又如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的动作一: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同时左掌上托,左臂外旋(旋之一)上穿经面前,随之臂内旋(旋之二)上举至左上方,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同时右掌微上托,随之臂内旋(旋之三)下按至右髋旁,肘关节微屈,力达掌根,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动作略停;目视前方。动作二: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慢下降;两腿膝关节微屈,同时右臂屈肘外旋(旋之四),左掌经面前下落于腹前,掌心向上;右臂外旋(旋之五),右掌向上;目视前方。这是指、掌、臂的旋转。 其二是腰、胯、颈、项的旋转。如:健身气功?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动作三:身体重心向上稍升起,而后右移;上体先向右倾,随之俯身;目视右脚。动作四:上动不停。身体重心左移;同时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目视右脚。动作三、四是转在腰松胯旋转身体动作的同时摇头旋颈,眼也跟着旋转,尾闾也跟着旋转。此式人的腰、胯、身、尾闾、头、眼六部位含旋转之意。 三、开合之意。开合之意乃导引功法的重中之重。开后必合,合后必开;开始即“合”始,合始即“开”始;开即合,合即开。一般展则为开,缩则为合。行功中,凡开时要意想全身各部关节放松,不仅身开,心亦开;凡合是要意想全身收缩,不仅身合,心亦合。开时,内气自下而上发,起于腰眼,经脊骨,聚于背,经大臂、小臂,形于指尖;合时,内气自上而下收,经小臂、大臂、肩背,收于腰眼。练开合之意时,可意想两膊至脊部,似有一根富有弹性的猴筋,一端通于指尖,一端系于脊骨,行功中始终伸缩这条猴筋,有效地进行开合。 健身气功的锻炼就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也就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要求肌肉、骨节、内脏器官在内部活动起来,配合身躯四肢的外部运动,动作开时内外俱开,动作合时内外俱合,神气贯通,周身完整,浑然无间,久而久之自然达到健身效果。 四、吞吐之意。吞即为呼吸的“吸”,“吐”即为呼,贯注于动作的开合中即可。初练功者,以自然呼吸为主。进入用意阶段后,随着功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地将自然呼吸变为逆腹式呼吸,有意识地以吞吐配合动作的开合。开呼,要用吐意,小腹可凸;合吸,要用吞意,小腹可凹。每动一开一合,腹部一凸一凹,由此经过反复习练,力求使呼吸与开合动作有机的配合。如此为之,呼吸自然会深、细、匀、长,久而久之,呼吸与动作则协调一致。 综上所述,四种用意虽有区别,但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习者应循序渐进,分别体味,切莫囫囵吞枣,更不可浅尝辄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