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启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启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启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启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

摘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和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由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而研究二元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以成都为样本,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成都模式

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回顾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技术可以分成使用资本的技术(由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部门采用)。

第二,刘易斯把农业部门看成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部门的代表。因为传统非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这就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只能保持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上。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乡生活费用的差距、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理论成本和用以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额外净收入。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2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

从2003 年开始,成都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和“三农”问

题顽症,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进城乡全面现代化。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是一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试验,其核心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

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2009年底,成都市委对城乡一体化实践全面提升和深化,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融合,以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布局,走出一条科学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新路。

成都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在发展中的一些做法对其它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1 坚持“三个集中”基本原则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既是工业强县又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的双流,为了解决工业布局分散、农村公共配套欠缺、农地零碎低效生产等问题,探索创造了“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委、市政府总结推广双流经验,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确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根本方法。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成都市优化工业布局,将全市分散的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电子信息、软件、汽车、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11个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

成都市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 个中等城市、30 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同时,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成都市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195.6 万亩,占农村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8.5%。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25.5亿元增至2010 年的275亿元,翻了一倍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 年增长111.1%。

实践证明,成都的“三个集中”不仅适应人多地少的客观市情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避免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弊端,而且符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系的规律,有效推进了“三化”联动,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以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显示,成都是全国唯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城市。

2.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成都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除了规划,成都市对只管城不管乡、重城轻乡或城乡分治的市政公用、交通、财政、农业、水利等30多个部门进行归并调整,实行城乡统筹的“大部制”。先后三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起了城乡一元户籍制度。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体制,促进城乡充分就业。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 3.1%,基本实现了无零就业家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增就业15万人。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的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2009年1月出台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现了城乡完全打通和市级统筹,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通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成都市有效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农村410所中小学、223个乡镇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全部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教师、医生互动交流,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教师实行“县管校用”,从“同县同酬”逐步向“同城同酬”过渡。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正在成为中国公民权利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现实样本,通过“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超越了社会公平的范畴。

2.3 土地流转是撬动农村经济的关键

成都市城乡统筹工作在2008年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通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了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对农村集体土地发放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对农村房屋发放房屋所有权证。截至2009年3月,全市共有238个乡镇、1945个村(社区)启动了农村确权工作,涉及农户140.95万户。

在产权确认清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产权流转、耕地保护等改革。成都制定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促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形式的市场流转。通过农民宅基地的集中,将节约出来的宅基地通过“指标增减挂钩”的形式,招商引资,用于重建农民住房、配套设施与就业增收。此外,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各区(市)县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分所,在乡镇设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为农地产权流转提供了正规渠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截至2009年3月,成都市在确权颁证后实现农村产权流转3.89万宗,交易额17.6亿元。

同时,为了保护耕地,以及避免土地使用权流转后出现耕地非农化的现象,由市、县两级财政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并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美平.论中国特色城乡协同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1-74.

2 成谢军.农民还是市民——农民就业问题的二元结构分析[J].三农问题研究,2010.66-67.

3 刘凌,李新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855-859.

4 梁桂全.科学推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转换[J].广东社会科学,2006,(4)

5 刘兴萍.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6 梁小琴.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J].决策导刊,2010,(4)

7 王开泳,陈田等.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8,(4)

8 戴宾.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协调[N].成都日报,2007,(7)

9 韩俊.中国: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J].中国经济时报,2004,(3)

10 张金明.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再思考[J].四川改革,2009,(3)

11 赵海林.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J].宝鸡社会科学,2007,(2)

12 周作翰,张英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2020年中国工业化程度_外向型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2020年中国工业化程度_外向型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摘要]本文在介绍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考虑转移成本以后,准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是刘易斯转折点的提前形态,这种提前形态与我国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会产生失衡效应和加速效应,从而促使刘易斯转折点提前到来。本文最后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提出了若干见解。 [关键词]刘易斯转折点二元经济结构外向型工业化失衡效应加速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7-0069-07 一、“刘易斯转折点”与“准刘易斯转折点” 自2003年底以来,从珠江三角洲开始,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了常态,不仅技工短缺,普工同样短缺,而且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部门正好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电子、服装等加工制造业。根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公布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07年第四季度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偏紧,求人倍率为1.46(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即三个岗位只有两个求职者。供需缺口较大的工种分别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求人倍率为3.87)、裁剪缝纫工(求人倍率3.46)、机械冷加工(求人倍率3.42)、普通生产工(求人倍率3.34)和推销展销人员(求人倍率2.80)。(《广州日报》2008年2月14日A16)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二元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人工资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为止。二元经济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在此转折点之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而转折发生之后,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在二元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具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是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被迫转变。中国学者蔡?(2007a,2007b)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民工的来源已经大幅度减少。目前农村只有几千万现成的劳动力可以转移,这几千万人之所以还留在农村,是因为他们转移能力比较低。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面临剩余劳动力短缺的重大转折,亟待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 但也有经济学家(周祝平,2007)质疑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他们指出,中国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都还很低,农村还滞留着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加上城市存在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变得日益困难,非农产业到底有没有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断言中国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为时尚早。还有学者(唐茂华,2007)指出,根据刘易斯的论述,转折应当有两次。第一次转折是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但这种工资上升是由于传统部门变得更加富裕、使劳动力供给的机会成本提高等外生变化所导致,而非源于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为短缺,第一次转折因此可称为工资转折。刘易斯本人认为这次转折是无关紧要的。第二次转折是由劳动力供求由过剩转为短缺的内生变化所导致,可以称为供求转折,这次转折才是决定性的,按刘易斯(1989)的话来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 等。 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精选多篇)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提高农民收入要点的对策探讨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努力乡镇企业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种粮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相关政策,是“三个代表”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xx村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公害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要采取什么对策、措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试作浅探。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冲击主要原因 1、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一九九七年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而粮价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粮食价格是每担三十五银鲈元,九九年是每担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十三年四十元左右。这些数字表明,粮价下降的速度快于产量增长放缓的速度。减慢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创收的现象。 2、棉花科技含量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牧区不是抓好,运用新技术改善农产品改观质量、品种,提高价格、提高效率方面做得不够。我镇的山地开发耕作水果优质水果进展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及有关党政机关部门对调整农业、农牧区经济结构达成了共识,但如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遇到了不少外贸难题。由于信息力不从心等服务工作跟不上,出现明显了盲目性和趋同性,造成了农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供过于求,打击了农民参与农业结构,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3、农民收入渠道一般而言,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需求量过校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在减校由于城市国有企业战略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分析农民收入现状,深入探讨其症结所在,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事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首先,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进而实现全国小康。其次,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小,其消费需求增长受到制约,农村消费市场萎缩。农村市场的疲软使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很好落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第三,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第四,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城乡人民的共同富强和工农联盟的巩固。近几年由于农民收入增加不多,使得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扩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真的会出现两极分化。这显然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逐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不断巩固工农联盟是不相适宜的。第五,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事关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事关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现。只有广大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才能缩小,贫富悬殊才能消除,农村大局才能稳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实。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 1、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的十多年中稳定快速增长,名义年均收入增幅达14.30%。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却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 2、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持续减缓。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无论从名义收入,还是从实际收入看,都出现了持续减缓趋势。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仅为2210元,名义收入比上年增长2.2%,实际收入增长近3.7%,均是近几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 3、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已连续3年下降,农村总体上已陷于农业减收,只能靠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增收的局面,多数纯农户实际已减收。

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的意义 “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没有9亿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只能是一种愿望,不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问题就无从下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农民收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农民是否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是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收入却没有像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势头那样强劲,农民收入没有显著提高,这样的状况对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将发生负面影响。农民因为是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农民担负着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肯定影响农民积极性,势必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减少,不仅制约着农民的生活改善,而且制约着农民再生产的投入。从这个角度说,农民收入问题,也是农业生产问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农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每个农民的生产投入水平。 农民收入还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发展经济主要是要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显然,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农民口袋里的钱多了,购买力自然增加了,农民愿意花钱了,农村经济自然搞活了。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购买力就上不来;购买力上不去,农村市场就打不开,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才能形成购买力,才能使潜在的、巨大的农村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为工业经济的升级发展创造持续的拉动力量,带动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800字3篇

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800字3篇 篇一: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800字 俗话说:“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是的,这句话一点不错,通过五年级那件事后,我的感触更深了,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五年级期末考试的事了。那次考试由于我的全面发挥,考了个不错的分数,幸而登上了年级第二的宝座。我很兴奋,爸爸妈妈也很高兴。但那作为“职业教师”的妈妈,还是对我说了一大堆让我不能骄傲啊,要谦虚呀之类的话。可我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妈妈的话我事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予理睬。上学放学走在路上,总听见许多同学在窃窃私语:”呀,他就是年级第二啊!”“就是,听说第一名只比他多0。5分呢!”我听了这些话后便开始自大起来。上课吃零食,开小差,不是和同学说话,就是到处传纸条。更有胜者,有时我还用语文、数学书挡在外面,在下面看漫画书。>同桌老是提醒我,我也是置之不理。一次,同桌见我老毛病又犯了,便开始劝我:你,你在看,我就告老师。”“去吧,去吧,反正我是年级第二,谁怕谁啊!”我狂妄的说道,因为我知道他胆小,不敢告老师,果然,他没有告老师。 时间飞逝,转瞬之间半学期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去了,同桌也不在理我。又到期中考试了。因为前几次小测试我都拿了高分,这让原本自大的我更加狂妄了,考试完全不放在心上,自认为一定事高分,结果一下来没我数学只考了81分,连全班30名都排不上号,一项是“语文强人”的我只考了90分,排在20多名。老师叫我去办公室谈话。一进办公室,老师便开口了:“张琛,你怎么了,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呀,是不时有什么事啊,搞诉老师好吗?听了老师的话,我心中一阵惭愧:老师还是信任我的啊。于是,我把半学期的学习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老师听了,意味深长的说:“老师送你一句名言,希望你记住它,不要违背它。这句话你应该听说过,就是:‘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我点点头,开口说:“只要虚心,什么事都能成功;如果骄傲,什么事也不会成功。”老师满意的点点头。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这句话讲伴随我一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篇二: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800字 说到名言,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天天在学校读的、学的、背的,多的很,我们张口就能吐出来,什么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而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给我的启示最深刻。 刚开始接触作文,我的写作水平就不好,总是因为写得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写作文时,我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内容不精彩,太单调,像没有馅的包子一样,没有滋味,所以老师总是让我重写。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作文写好,写精彩。首先,我反思自己为什么写得不好,内容还很少,是因为我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是因为读书少呢?我就去问我们班的那些尖子生和“大文豪”。他们都说要多看书,积累好词好名。于是,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目前统计部门将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来源不同,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其中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来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呈下降趋势。1990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此后一路下滑,2008年这一比重降为%。由于受到农业结构不合理、经营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今后一段时期,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仍会呈下降趋势。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且较为稳定。近几年,虽然由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但二者之和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始终未能超过10%,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不大。 工资性收入即劳动报酬收入,是农民受雇于单位与个人,依靠出卖自己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在非企业中的从业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中从业收入;三是本地常住农村人口在外地的从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

1997年以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使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85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007年为%,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仍达到1 85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在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仍达%。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会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加强和对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力度的加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单位工资率会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还会快速增长。我们应适应这一变化趋势,深入剖析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积极为农民工资性收入乃至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务工经商的自由,但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一直存在,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许多企业却把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参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焦敏1,王红梅 2 (1.内蒙古宁城县天义镇财政所,内蒙古宁城024200;2.内蒙古宁城县五化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阐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对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 本思路。 关键词收入;农民;必要性;现状;制约因素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 作者简介 焦敏(1974-),女,内蒙古宁城人,经济师,从事会计工 作。 收稿日期2012-01-21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1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实现农村稳定,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1.1 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 大市场有效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 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 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民购买力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1.3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 追 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2个目的:①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②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 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 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 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2 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6977元,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这些年医疗、教育、农资的支出增长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很慢。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 全国50%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如果从局部来看,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警戒线。从城乡差距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从农民的就业选择看, 纯农业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 加入WTO 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 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3 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 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 农技服务,2012,29(2):233-235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启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

摘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和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由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而研究二元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以成都为样本,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成都模式 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回顾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技术可以分成使用资本的技术(由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部门采用)。 第二,刘易斯把农业部门看成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部门的代表。因为传统非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这就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只能保持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上。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乡生活费用的差距、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理论成本和用以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额外净收入。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研究

在新的历史阶段提高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三农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及有效供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何有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紧迫的问题。结合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应从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应、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好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发,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可持续增长。 标签:新的历史阶段;农民收入;长效机制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开篇便明确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①,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②。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无论对我国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是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成效 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14年发布了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为指向的一号文件,对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重大部署。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趋势,2004—201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36元增至12363元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農民收入总量稳步增长,收入来源结构稳定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整体上保持了显著的增长趋势。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6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6.2%,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④,对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已形成以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主的收入来源结构⑤,四部分收入构成在这些年均有各自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2.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在农民收入中占比最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全球制造、全球商品中国制造等大环境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市场空间,也提供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在农闲时走出农村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提供了可能。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民通过向单位或者个人出售自己的体力劳动而得到的回报,每年增长幅度都很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资性收入由2004年的998元增长到2016年的5022元,增长约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4.41%。同时,工资性收入在农民

有关于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450字_周记作文

有关于一句名言的启示作文450字_周记作文 篇一:一句名言的启示 在美好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从名人事迹和名言中获得许多启示,从而取得进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名言就给我莫大的启示。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心情非常舒畅,感觉爸爸比平常和蔼;妈妈比平常更美丽;小狗也显得那么的可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在家里的黄冈试卷测试中得了一百分。 明天要单元测试,但我一点也不紧张,心里得意地想:“反正我连黄冈的测试中都能打满分,单元测试还不是小菜一碟吗?”正因为这种想法,根本就没花心思复习。 第二天要考试了,我一点都不担心和紧张,以为自己肯定会得满分,考试时我的心根本就不在教室里,早就不知道飞哪去了。 要发试卷了,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得很清楚。同学们的眼睛都瞪得圆圆的,而我却不一样,得意洋洋地笑着。然而但老师报到我的分数时,却是90分。这一刻,我感觉心要裂开了一样,十分难过。 回到家后,我走进自己的房间,锁上门,哭个不停。妈妈不知道我是怎么了,她突然看到了我的试卷,一切都明白了。她走到门口,隔着门温和地和我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次的考试你是不是骄傲了?以后只要怀着进取的心去做一件事,就能获得成功。”我打开门,扑进妈妈的怀里。 是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让我们怀着谦虚、进取的心去面对生活吧! 篇二:一句名言的启示 我的书桌上有一句名言警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我的座右铭,说起它,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哩! 记得在三年级时,有一天教师突然说要期中考试了,让我们回家好好复习,我却不以不为然,心想有什么了不起的,考就考呗!反正我都会,谁曾想到了第二天考试时,监考官把试卷一发,我顿时傻眼了,但我很快又镇定下来说:“没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肯定会做,题根本不不难,我会做,我肯定会做。 说完我便拿起笔,开始答题,一道、二道、三道……不一会我便做完了一张,舒了口气又开始做下一张,不一会我完全做完了,心里不由自主的舒了一口气,想:”看来题也不难吗!害我白白的担心了一场,哎吓死我了,不过这次我会考几分呢,96、97、98、99,还是100分,想着,想着,我的心情变的高兴起来,担心和检查卷子的事,早就忘到脑门后面了,过了一会儿监考官对我们说要收卷子了,我才发现我还没有检查呢!可为时已晚,哎!没办法,只能把卷子交了,过了几天,老师说要念分了,我顿时紧张了起来,当老师念到我时,我顿时脸色全白了,我竟考了80分,天哪!真没想到,从那天起我便下定决心,果然在期

农民负担过重原因与对策研究

目录 1、摘要 (2) 2、体制上的原因 (3) 3、农业生产自身的原因 (3) 4、农村经济体系的不健全 (4) 5、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的不断上涨 (4) 6、农业人口的流失 (5) 7、教育医疗的投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5) 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6) 9、城市的扩张 (6) 10、中央应出台积极财政倾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 (7) 11、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 12、大力发展大力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科技兴农 (9) 1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9) 14、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10) 15、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 (10) 16、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1) 17、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医疗、保险制度 (13)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中国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负担过重的状态,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自身的原因、农村经济体系不健全、以及对教育医疗的投入不堪重负,并且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原因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首先要采取对农业倾斜的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各项保障措施,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负担、过重、原因、对策。 200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经过60年的辛勤努力,共和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个方面都硕国累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可以自豪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崭新又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巍然地屹立于东方大地。60年建国大业,30载改革浪潮,我国在各条战线上的成就都彰显着中国的力量,听之让人振奋。但是,一些影响着国计民生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我们为胜利而欢呼的时候,如何切实解决这些制约社会发展的难题,已成为现阶段国家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其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建设的日新月异,成就斐然,农业综合简略大大增强,农业生产技术也大幅提升,广大农民从食不果腹,到基本温饱,再到向小康社会迈进,生活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难题。农民负担过重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基础牢固了,相应的上层建筑才能稳定。作为在中国人口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农民,一旦负担过重,将会给整个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还将是一个政

[收入,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思考 摘要: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当前制约莲花镇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有多方面,本文通过对莲花镇农民收入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分析;途径 莲花镇是厦门市同安区主要农业镇之一,“三农”问题一直是钳制该镇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问题追根溯源是农民收入问题。几年来,莲花镇的农业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同期其他行业收入而言,农民收入不仅水平明显偏低,而且增幅也过于缓慢。 一、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二)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不明显。近年来,一是受农业科技转化率提高影响,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加上国外农副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农产品流通渠道受到严重制约,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二是由于社会消费量萎缩,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农民增收难度增加;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受规模、地域和市场需求等限制只能带动一部分农民增收,加上基地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对农民的普遍增收带动、辐射作用不大,农民收入增长优势体现不出来。 (三)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近年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来安排农业生产,但面临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可以赚钱和短缺的农产品越来越少,出现了农产品一年涨、二年跌、三年四年全灭绝的现象。加之受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大规模有效转移无法实现,农民收入增收渠道不畅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非农经济收入。 (四)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未落实。近年来,虽然中央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生猪养殖户、农民购置农机具等的补贴力度,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区、镇财政困难,对农村各种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持续发展,加上由于户籍、医疗、社保和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还不显著,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进展。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减少农民非生产性支出 当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一定时,减少农民非生产性支出其实质就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大力扶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

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基本假设, 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 业为代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雇佣劳动追求利润,不仅包括城市制造业而且包括种植园和矿山, 后者以农业为代表,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本,不雇佣劳动(而是自我雇佣)的谋求生存的部 门,不仅包括乡村个体农户也包括城市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自谋职业者(张培刚, 1997)。 ②传统部门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传统部门的实际工资率不变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0。 ③传统部门的工资等于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无关,现代部门则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均衡 点决定着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 ④现代经济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 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相应地也就实现了传 统经济转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上图所示(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品),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只要按稍微高于传统部门平均产品的现行工资,就可以获得 大大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表示工业劳动数量,纵轴表示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工资数 量,MPL 线代表边际劳动生产力曲线,维持生存工资为s w ,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为i w ,工 业部门利用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 曲线的那一点,因此,P 点为最初的均衡点,在这 一点,劳动力利用数量为M ,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为i NW P ,假设资本家将利润全部用于投 资,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因此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线MPL 向右移动到下一阶段的11N P , 就业上升到1M ,利润规模上升到11i N W P , 这会进一步使MPL 线向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所有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使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并与现代部门 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达到图中的0P 点,即刘易斯拐点。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及增长状况调查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2010级02班姓名:蒙清新指导老师:邓李林学号:20100342048 摘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如今改革开放的航船已驶过三十几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本文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内江市的农民收入现状及增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内江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制约内江市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充分说明农民工收入状况造成的严重影响及需要迫切解决的紧迫感。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收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情况增长问题影响改变 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郯城人民的命运。30年前,人们住的都是土房,房顶连瓦片都没有,下雨天,人们可就遭殃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有时墙壁也会掉土。还不时听见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人们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穿的都是粗布衣,补丁罗补丁,家里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一直穿到实在不能穿了,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穷,念不起书,都没有上过学校。即便上了学校,一两年也就辍学了。交通工具就更没有了,出门全是步行。小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收割机,播种机,全部是人工,每当农忙时节,你便会看到地里忙忙碌碌的,大人小孩,手操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的收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冒着炎炎烈日,时间就是生命啊,若遇上大雨那一年的功夫就化为泡影了,那时完全是靠天吃饭。现如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也不断优化。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拼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今天,在衣、食、住、行、用等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直接反映了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以来,我国提出的农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跨入小康社会,而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农村超市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超市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院(系)××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农村超市营运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农村超市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提出了未来我国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双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农民消费观点和习惯、加强超市的管理、低价策略和积极营销、资全筹集、物流配心等营运模式构建的设想. [关键词]农村超市困境及原因具体对策 引言 2005年国家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此我国农村连锁超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村过去有合作社,没有现在形态的超市存在。超市在农村的大环境之下是个新鲜的事物。 本文主要介绍农村超市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前景,农村超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前人已经有过农村超市方面的很多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很零碎,不够全面,很难详细具体说明农村超市遇到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相应对策。本文从面对现实出发提出问题,然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未来农村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农村在经济的增长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给超市经营方提出了他们可能面对的农村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相比前人的研究,本文更加详细和准确,对发展农村超市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农村超市发展的现状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 是上世纪 90 年代引入我国的。到 2006 年,超市的销售额已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5%左右。[1]乡镇超级市场是指设在小集镇或农村人口流动性大的交通便利地带,根据农村经济水平的不同,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及其他商品的自选商店。[2]自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农村超市已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以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消费网络,对繁荣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3]农村具有发展超市的天然条件,随着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购买力的逐步增强,刺激了农村商业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而目前城市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大,许多有远见的超市已悄然进入农村市场。[4]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中国超市发展的起步相比较西方国家起步很晚。中国是个后发展的国家,要想在农村超市方面有所成绩,国家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来#政府积极致力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了多项惠农措施#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税减免、家电下乡等增强了农民的消费信心。2005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后,各地方也分别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村超级市场的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