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认识到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辩证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乾隆盛世的表现;盛世中隐藏的危机。

难点:从马戛尔尼访华看中西差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介绍乾隆盛世导入

乾隆盛世其实是康乾盛世的一部分。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乾隆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因此被称为盛世。

1、回望“盛世余晖”

结合书本P26四则资料,说说乾隆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展示一段关于乾隆盛世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当时的盛世局面。

2、透视“盛世阴影”

结合书本P27页资料,说说这些资料分别反映了乾隆时期哪些方面的危机?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还有哪些危机?

你认为哪种危机的后果最严重?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

3、从马戛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

出示马戛尔尼图片及简介

问:马戛尔尼使华的时间、目的?

过渡:既然来祝寿,马戛尔尼肯定是带礼物。

出示7样礼物的图片,

问:如果你是马戛尔尼,你会选择哪些礼物作为送给乾隆皇帝的贺礼?

他携带这些礼物的用意是什么?

那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以军舰模型为例,出示图片,

问:乾隆看了军舰模型后有什么反应?

这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渡: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进呈了礼物后,向乾隆皇帝道明了此行的来意,提出了一些要求。问:马戛尔尼提出了哪些要求?

乾隆皇帝是怎样回复他的?

探究:结合书本的观点,说说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马戛尔尼此次访华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失望而归。但他在中国这段时间,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做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留下了第一手资料。阅读书本P28马戛尔尼留下的资料,

说说哪些资料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习俗上的差异?

哪些资料反映的是中西发展程度上的差异?

以上哪些差异会对中西实力对比产生决定性影响?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小结:

教后反思

2020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见学生用书P23] 一、回望“盛世余晖” 1.“乾隆盛世”含义: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乾隆在位期

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__乾隆盛世__”。 2.“乾隆盛世”表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__世界大国地位__。 (2)__农业生产水平__进一步提高,__人口__急剧增长,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3)__经济总量__巨大。 (4)__文化__繁荣。 二、透视“盛世阴影” 1.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 2.表现 (1)__人口增长过快__是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2)官员__腐败__现象严重。 (3)连年出现文字狱,__禁锢了思想__,造成社会恐怖气氛。 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1.__马戛尔尼使团__访华的时间及目的 (1)时间: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1793年,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给__乾隆帝__祝寿。 (2)目的:名义上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__进行殖民扩张__的一个环节,带有__获取殖民利益__的目的。 2.概况 (1)要求:向清政府提出__开放通商口岸__等多项要求。 (2)乾隆帝的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 (3)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马戛尔尼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4)影响:英国使团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资料。 (5)结论与反思: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3.中国近代前夜逐渐落伍的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黑暗腐败。

论康乾盛世

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历史研究与评论论 康 乾 盛 世 周 武 帝国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 1644年4月25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皇宫后的煤山上吊自杀。一个半月后,摄政王多尔衮以“为明复仇”的“义师”之名,亲率八旗子弟在京城耆老的“迎视”之下神速地占领了北京,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10月9日,年仅6岁的顺治帝正式从盛京移驾北京。于是,雄居关外的大清国遂由一个边地汗国一跃而为中原王朝,帝国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立即面临两大严峻的挑战:一个来自中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另一个则来自满汉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冲突。就前者而言,满人一向被视作蛮夷,因此,他们的入主中原在正统的视野中是“以夷猾夏”,并不代表“天命”所归。就后者而言,满人是一个少数民族,汉人占绝对多数,以少数统治多数,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纯熟的运作技巧。面对这两大桃战,清初统治者一方面致全力于中国的再次统一,并通过建立和巩固对“天下”的统治,来赢得和保持“天命”。这个过程总体上说相当顺利,除了在江南遭遇比较持久酷烈的抵抗外,基本上是所向披靡,“传檄而定”。随着长期军事征服的结束,以及“华夷联合”体制的确立,从康熙中期起,清朝便快速地步入一个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鼎盛时代。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18世纪来华的英国人曾比较中西,推断当日中国的“国家收入”是“英国总收入的四倍,法国瓦解前总收入的三倍” 。而1750年间,“中国一地所出版的书籍就比中国以外整个世界的总量为多” 。这种量比,从一个侧面写照了盛世的国力和盛世的恢宏。 然而,这又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实际上,从乾隆中叶开始,这个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了。1799年,乾隆驾崩,绵延百余年的盛世便随之一去不复返了,并急遽地进入了一个“四海变秋气”的时代。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语)。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狂飙突进的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不仅使其本国历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迁,而且使各民族独立发展的分散的历史逐渐变成整体的世界的历史。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和使节在通商和传教的目的驱使下急速地向东方走来,但是,盛世中的君主却对外部世界的历史性变动浑然不知,更不屑于去知,甚至因“恐外人之交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练习题: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 《红楼梦》 B. 《永乐大典》 C. 《四库全书》 D. 《康熙字典》 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忽必烈统治时期 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为乾隆皇帝庆寿 B.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出现文字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嘉庆 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 乔治三世 B. 伊丽莎白 C. 维多利亚 D. 乔治六世 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朝的闭关政策 B. 清政的文化专制 C.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 乾隆的自夸 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撂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 中西方文化差异 B. 中西方人种差异 C. 中国文人的偏见 D.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1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2)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说说明清时期隐藏的“危机”.

乾隆盛世闭关锁国

乾隆盛世闭关锁国 1760年,乾隆发布法令,从而彻底地将大清帝国的大门关上了。 1793年,为了开拓市场,为了两个帝国的正常交往,英国决定趁着乾隆八十大寿之际,以祝寿为名,派一个庞大的亲善代表团,前往中国,商谈商务贸易问题。代表团团长选定马戛尔尼,他率领七百多人,包括官员、贵族、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翻译等等,还带去了许多礼品,这些礼品是英国工业成就的展览样品。而且,中国根本没有这些东西,如望远镜、天文观测仪器、地球仪、载人热气球、卡宾枪、加农炮等各种武器。 马戛尔尼到了北京后,乾隆正在避暑山庄,他又跑到避暑山庄。首先在礼仪上纠缠了好多天,乾隆认为马戛尔尼是蛮夷之人,见到天朝上国的皇帝必须要撅着屁股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则认为,自己只跪上帝,其他人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跪。最后他提出交换条件:中国官员在英国女王画像前行叩拜之礼,他就向中国皇帝行同样的叩拜之礼。双方相持不下,乾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蛮夷不开化,不懂礼仪,恩准其免三跪九叩。使团的天文学家把望远镜架起来,想要乾隆看一看天外有天。乾隆只看了一眼,就撇嘴说,这不过是儿童玩具。马戛尔尼见乾隆对天体不感兴趣,赶紧献上水晶灯,乾隆看了一眼,笑道:这玩艺好,给我挂起来。天文望远镜,给我扔了。天朝上国儿童玩具多得是。马戛尔尼提出搞热气球表演,乾隆摇头,升天?神仙才升天呢。你们凡夫俗子上天干什么,免了。马戛尔尼简直要疯了,他拿出地球仪指给乾隆,告诉他自已的国家在哪里。乾隆看了大怒,我天朝上国,乃世界的中心,你怎么把我的国家弄得这么小?还是圆的,你能在球上面站着吗?这是对天朝上国的侮辱,让人把地球仪踢开了。 这位英国使团团长见皇帝简直和白痴差不多,但他不相信整个大清国都是白痴。他找到了大将军福康安,请他观看自己带来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火器操法。这位愚蠢的大将军却冷淡地回道:“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啥稀罕!” 马戛尔尼屡屡受挫,他真有点对自己带来的礼物怀疑了,这些东西是不是真如其他国家所言那么好?既然火枪没有什么稀罕,那么大炮总可以了吧。当他把这种想法说给乾隆听时,乾隆说:“不用,我天朝有的是炮手,自会放。” 五十年后,英法联军用这种大炮,轰开了北京城。当他们跑到圆明园放火时,发现了这批五十多年前的大炮和炮弹,原封不动地躺在箱子里。 马戛尔尼把该演示的礼品都演示完了,开始谈正事,希望乾隆能多开放几个通商口岸,这样进行贸易不但方便,而且互利互惠。乾隆对“互惠互利”,大摇其头,说,想要让我们开放,没门!我们天朝什么都有,没这个必要。 马戛尔尼带着疑惑走了。他认为,既然不能用和平的平等方式跟这个自大的帝国谈生意,那么只能用大炮来代替和平与平等了。他走之前,乾隆给他的国王写了封信,大意是想要开放,绝不可能。我大清就是以闭关为特质的国家,你能拿我怎么样?! 马戛尔尼是不能拿他怎么样,但五十多年后,英国人拿大炮进来,拿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中国后来被人欺负到狗都不如的程度,是谁做的孽?乾隆不但把国家的大门关上了,还把整个民族关在了世界民族之外。 马戛尔尼走了,但他把当时的所谓康乾盛世写进了他的书中。他写道,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康乾盛世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侵略中国 二、材料分析论证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戴逸指出:“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质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摘自《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语卷》问题: 1、被迷雾笼罩着的“康乾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实质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木乃伊般的天朝上国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后果是写道:“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第3页) (1)“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指的是什么?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这种“与外界隔绝”政策得以在中国推行的根源何在? (3)怎么理解这个“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自然要解体”? (三)、“中国文化热” 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 简述欧洲“中国文化热”出现的背景。(3分) (2)“当时的中国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从何时起中国开始失去世界领先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国内国际原因有哪些(5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菜布尼茨和伏尔秦为何推崇中国文化。(4分)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04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识记: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 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手工:兴盛。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表演情景剧) 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 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认识,还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去体会。问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下综合探究《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配套精选练习.doc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基础达标 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 ?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丛书是() A.《红楼梦》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康熙字典》 3.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乾隆盛世” C. “开元盛世” D.忽必烈统治时期 4.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为乾隆皇帝庆寿 B.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5.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实行闭关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③官员腐败④连年岀现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英王为清朝哪一位皇帝祝寿的()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庆 8.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A.乔治三世 B.伊丽莎白 C.维多利亚 D.乔治六世 9.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的闭关政策 B.清政的文化专制 C.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乾隆的自夸 10.范小静在《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朿,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但一个士兵就可以摺倒他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中西方人种差异 C.中国文人的偏见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套试运用 11.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O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论康乾盛世

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盛世”铨释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鼎盛时期,史称“康(雍)乾盛世”。什么叫“盛世”?学术界确有不同认识和不同的解释。毋庸讳言,“盛世”是封建史家对历史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概括,他们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实有严格的内涵规定。译成当代的话,“盛世”乃“最好的历史时期”之谓。总观中国历朝历代,“盛世”的内涵,应包括: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局稳固、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等。当然,这不是封建史家规定的“盛世”标准,也不曾作出过规定,但他们所肯定的“盛世”,无不包含了上列各项“指标”内容。在清以前,为史家所共识的“盛世”有:西汉“文景之治” 至武帝而极盛、唐“贞观之治”至开元而成盛唐局面、

明永宣之治而至盛。还有一盛世,即为史家所忽视,也为孔子所哀叹“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以上“盛世”,都是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时期。应当指出,史家所指康乾“盛世”,既不是与清朝衰败相比较,也不是只与前一朝的末世相比较而言的,而是史家从中国历史的全局即对各朝各代进行比较后作出的判断。 “盛世”成因 清朝以前的几个“盛世”,皆从大乱走向大治。清康乾盛世也不例外。清承明末天下大乱,入关以来,经几代人不间断地奋斗,最终将清朝推向鼎盛。 清朝自顺治元年(1644年)进关,历经18年统一战争,削平大顺、大西及南明诸政权,除台湾,全国归于一统。以摄政王多尔衮、世祖为首的统治集团所作的一切努力,为清朝全面实施大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烨即位(圣祖)后,又经20年进一步治乱,以康熙二十年(1671年)平定吴三桂8年之乱为契机,乘胜收回台湾,圣祖首次南巡,亲临治黄工地,阅视河工,标志国家全面转入经济建设,从而拉开盛世的序幕。 康熙朝开创了全新的盛世局面。雍正朝继其后,继往开来,继续把盛世推向前进。乾隆朝集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

第24 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堂同步训练[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 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A 、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 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下面哪个不是() A 、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 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 .贞观之治 B .康乾盛世C.开元盛世D.忽 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 ,商人的地位升高。下列解释不 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 .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D .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 .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 .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下面不是被打垮原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乾隆“盛世”的洪仁辉事件

乾隆“盛世”的洪仁辉事件 未来是难于预测的,这几乎是所有人可以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但美国哈佛大学汉学家孔飞力这样认为:“历史就是这样,未来的一切尽管不可预测,但是构成未来的种种要件却正存在于现在的各种要素之中”(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沉浸于现实种种客观局限中的人们,会说未来难于预测;但纵观故往历史的进程,人们会承认孔飞力的观点是正确的。一部清末挨打史,正是清初历代先皇规划的;而清初几代皇帝的规划,正如许多史学者说的,它承继了封建时代传统“中原之国”明朝的统治成例,是这个“天下”的游戏规则。这也是史学者常说的“历史局限性”。 积极的史学观认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吸纳了众多的民族文化;但封建皇朝的史实决非以如此单一的面目呈现出来。清朝入鼎中原之际,指责的正是汉文化的“排外”观。清初数以千例的文字狱,大都便是针对了汉民族的“夷夏之辨”。翻一翻雍正皇帝杰作《大义觉迷录》,他正以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之矛攻其博大又排外之盾。百年之后,当西方列强跨海而来之际,曾经被清朝异族统治者斥责的“夷夏之辨”、“夷夏之防”,再一次成为了所谓“满汉同治”官僚体系攻击“西夷”的牙慧。说清朝上层统治者多么相信夷夏之辨,就其入统汉民族的传承观而言,是值得质疑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倒是真实的。从清朝初期的“以汉制汉”到清朝晚期的“以夷制夷”伎俩,是一种传承的羁縻策略。对于后者,义和团时期的英国驻京公使窦纳乐在信函中曾以不屑的态度说:和我们玩这一手,正是找正了对手。从这种渐变的轮回中,后人应该觉悟到,它决非是所谓夷和夏的文化差异问题,而是这个“天下”的治权即游戏规则问题。 清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现代学者称为“其实质就是关起门来称大王”(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此言概括了落后封建皇朝时代“大王”的性质。这种对“大王”的定性,也是传统中国社会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皇帝也攸关国计民生;有人认为:废话,不关国计民生如何统治?但根本攸关的是唯我利权。中国历史社会任何“军阀”几乎都没有留下好名声;但专门研究“军阀史”的学者却持有这么一种观点:军阀之所以能成为一方霸主,没有一定的伎俩和智慧,是万难成为军阀的。这其实正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有着共性之处。唯一的差异,成王败寇的历史观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康雍乾三朝作为“盛世”,由民国初年几位清朝遗老编撰的《清史稿》定调而载入史册。但现代有近代史学者揭示,它是指皇朝权力层面,而非指现代概念中的社会方方面面。康雍乾盛世所表达的权力概念,实质与清末慈禧太后擅权所谓“同光中兴”表达的从汉臣手中夺回太平天国造反时失去的清廷地方政权与军权,是同一个意思。中国社会有一种“兴、盛、衰”周期循环的历史观,但是,如果“盛”之后导致的结果是“衰”,那么这种“盛”是值得打上疑问的,或者是片面而具有假象的。有学者著作说,乾隆朝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出衰象,而这种衰象,仅是乾隆皇帝这位“十全老人”一人失误造成的吗?不会的,是康雍“盛世”时代早已埋下的伏笔。 乾隆朝是西方国家商贸团第一次来访时期,即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于1793年抵华。对此,乾隆皇帝承继了康熙皇帝傲视西方的对外策略:排拒。“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1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和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了解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的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察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用列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理,知道我国现阶段坚持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观念,并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归纳概括“乾隆盛世”的表现和分析“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着的各种危机。 2.难点:通过马戛尔尼的视角,利用史料,从多方面分析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步落伍的具体原因。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讨论。2.采用史学材料分析法进行教学,针对史料,指导学生归纳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想。 3.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客观对待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原因。 4.教师准备:制作《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学习探究,并、单补充相关的史料。 5.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整理已学资料和补充资料,针对对课前分析列表所整理乾隆时期与历史上汉、唐、宋、明等盛世之际的人口、疆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学会判断“清朝(1840年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衰朽阶段”的评价是否准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合作互动过程 略 五、板书设计 略 六、布置作业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 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生答:略。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

穿越去“乾隆盛世”

47 April 2012 | 漫谈 穿越去“乾隆盛世” 此时的中国如一个在日渐拥挤的平原上悠闲前行、失去了任何进取心的老 者。鲍志道所看到的民众生活,与千年前的汉唐以及数百年前的宋元相比, 除了人口急速膨胀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如 果有机会重新回到18世纪末期的中国,人们将看到一番怎样的工商图 景?也许,我们透过一位商人的眼睛,可以完成一次小小的“穿越”。 他的名字叫鲍志道,生于1743年,1801年去世,一生走过了整个“乾隆盛世”。 鲍志道是江春的歙县同乡。鲍家世居歙县棠樾村,早在晋太康年间,鲍氏始祖就从中原南下到偏远的徽南,从此耕读人间,聚族而居。从明洪武年间开始,鲍家有人外出经商,十二世祖鲍汪如和很多徽商一样从事盐业,运米贩盐于南部的云南一带,家业稍富。明嘉靖年间,鲍家又有人在科举上有了收获,十六世祖鲍象贤考中进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算是光宗耀祖的第一人。从此,经商、科举,鲍家子弟兵分两路,各取所需。 徽南有民谚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鲍志道是鲍象贤的九世孙,幼年读过私塾,到11岁时,就跟他所有的同族子弟一样,背着一个小包裹,出外经商。 此时的中国如一个在日渐拥挤的平原上悠闲前行、失去了任何进取心的老者。鲍志道所看到的民众生活,与千年前的汉唐以及数百年前的宋元相比,除了人口急速膨胀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广袤的乡村,农户使用的生产工具仍然是汉代就已普及的水排,而纺织技术从黄道婆以来就没有得到改进。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至今,跨越明清两代,前后400余年,在10多位汉人和满人皇帝的不懈努力下,开放坦荡的中国“如愿以偿”地转型为一 ANECDOTE 个封闭固守、对外部世界毫不关心、如散沙般平铺的社会。 少年鲍志道到过中国南方的很多地方。与汉唐相比,他所看到的清代城市的规模不是扩大了,而是在缩小。西汉时候,全国包括县、邑、道、国四类的县级单位共1587个,其后两千年间,到清代中后期,府、州、县级单位也只有1700个,几乎没有增加,其中超过万人的县城仅289个。 大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易发生在那些更靠近乡村的市镇,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市镇,比如制瓷的江西景德镇、冶铁的广东佛山镇、织布的江苏盛泽镇、纺纱的浙江南浔镇等,各类市镇估计总数有3万个之多,有些市镇的规模超过了府城,出现了“镇大于市”的现象,如浙江湖州府就有民谚曰,“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在这些繁荣的市镇里,鲍志道可以四处遇到徽南老乡,从清初开始,就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他们控制了长江流域的米业、木材业、制墨业,还与浙江及山陕商人在布庄、钱庄、盐业上展开竞争。很多年后,鲍志道的一位徽州老乡、民国思想家胡适还曾很自豪地写道:“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20岁时,鲍志道来到了扬州。他应聘到一个吴姓盐商家做学徒,考试当日,吴盐商请大家吃了一碗馄饨,第二天,他突然向众考生出题:昨日吃了几只馄饨?有几种馅?每种馅各几只?众人都答不出,唯有鲍志道给出了答案,其人心细如丝, 让吴盐商大为赏识。在当了几年学徒后,鲍志道自立门户,终于在老乡云集的盐业打出一片天地,成了一位总商,任期长达20年。据载,他曾经发明过一种类似“保险金”的“津贴制度”,当时淮盐水运各地,常常发生盐船沉没事件,鲍志道倡议设立一项基金,“以众帮一”,对遭到沉船损失的盐商进行补贴,此议一出,就得到了众商的响应,鲍氏名声传播两淮。 鲍志道的钱赚得越来越多,可是他的安全感却越来越少。千百年来,尽管每代都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成功商人,然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培育出一种“商人精神”,而造成这一景象的最根本原因是,从知识精英到他们自己,都不认同商人是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的阶层意识。这是最具悲剧性的一点,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透过鲍志道的故事,无比悲伤的是,像中国这样早慧而发达的工商经济,却保持了长达千年的“高水平停滞”。当世界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之后,它竟远远落后,受各国欺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更让人困惑的是,在全球经济规模第一的国度里,从事工商业的商人阶层却成了一个被妖魔化、边缘化的族群。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自《史记》之后,正史之中几乎没有完整的记录。甚至连司马迁也因在《史记》中专写《货殖列传》一章,而遭到后世学者的诟病。以工商业最为繁华的宋代为例,有名有姓的商人寥寥无几,在史书上,连妓女的名字都远远多过商人。 (转自《芭莎男士》,作者吴晓波)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注:2000年6月19日,《学习时报》以头版整版篇幅发表了署名本报编辑部的文章《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这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的文章一经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外几十家报刊予以报道或转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5717371.html,/246680.htm。这是社论-政论式的文章,免不了宏大叙事,不必求全责备,其中的忧患精神还是值得我们体会的。)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1661-1721) 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然而,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 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 16页) 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90页) 这段历史太值得后人警醒。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今天,当我们即将跨入一个新的世纪、面对一个更加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国际环境的时候,把康乾盛世放入一个世界性的范围来看,尤为发人深省。 盛世辉煌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见学生用书P23]

一、回望“盛世余晖” 1.“乾隆盛世”含义:经历清初倒退逆转之后,清前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__乾隆盛世__”。 2.“乾隆盛世”表现 (1)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__世界大国地位__。 (2)__农业生产水平__进一步提高,__人口__急剧增长,国家安定,社会稳定。 (3)__经济总量__巨大。 (4)__文化__繁荣。 二、透视“盛世阴影” 1.在盛世繁荣中,社会危机隐隐浮现,给盛世投下阴影。 2.表现 (1)__人口增长过快__是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2)官员__腐败__现象严重。 (3)连年出现文字狱,__禁锢了思想__,造成社会恐怖气氛。 三、从英国使团来华看盛世危机 1.__马戛尔尼使团__访华的时间及目的 (1)时间:1792年,英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1793年,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给__乾隆帝__祝寿。 (2)目的:名义上是代表英王乔治三世为乾隆帝祝寿,实际上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__进行殖民扩张__的一个环节,带有__获取殖民利益__的目的。

2.概况 (1)要求:向清政府提出__开放通商口岸__等多项要求。 (2)乾隆帝的态度: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 (3)结果:英国使团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马戛尔尼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中国。 (4)影响:英国使团在访华过程中,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并作了详细的记述,为我们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独特的资料。 (5)结论与反思: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视马戛尔尼为“贡使”,未能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未能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而几乎是坐待西方殖民势力日益强大,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 3.中国近代前夜逐渐落伍的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黑暗腐败。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4)文化科技:统治者狂妄自大而又愚昧无知,文化专制,科技落后;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较低。 (5)国际方面: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通过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 4.中英近代前夜历史对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