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参考资料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参考资料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参考资料
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参考资料

14谏太宗十思疏

◎语林撷英

[课内名句]

1.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相关名句]

“纳谏”名言集锦

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

2.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东汉)王充]

3.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东汉)王符]

4.开收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西晋)傅玄]

5.告我以吾过者,吾师也。[(唐)韩愈]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李世民]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增广贤文》)

8.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

◎诗海拾贝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赏析】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部分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这首诗颇像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与初唐诗坛

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显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像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思考】 诗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加以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档案

青史留名的诤臣——魏徵

一位勤勉辅佐帝王的名臣,

在他终生不渝的劝谏生涯中,因了一位心胸宽阔的皇帝,成就了一个时代的盛世繁华。对于魏徵的功劳,唐太宗是高度肯定的。他说:“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言,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徵而已。”他又以“良工”喻魏徵,高度肯定其直言诤谏的作用:“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魏徵死后,太宗特地为其赋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太宗知道,这个敢言敢辩的刚直大臣所孜孜不倦以求的,正是自己李氏大唐江山的繁荣与永久,所以自己应该深深地感谢他。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李世民的奏章。其中心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唐帝国的统

治。魏徵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进谏,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战乱时代,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他勇武过人,生活俭朴,礼贤下士,很是奋发有为。但他继承了帝位之后,逐渐改变了勤俭的作风,因此魏徵写作此文,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亦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谏与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一、诵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本

本课: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本源,基本

链接: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名词,底本

③若止印三二本.(《活版》)名词,书册,本子

(2)固

本课:①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形容词,牢固,稳固

链接: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副词,本来

④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副词,究竟,到底

(3)安

本课: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链接: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逸,安乐

③安.能屈豪杰之流(《五人墓碑记》)疑问代词,怎么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动词,养,奉养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疑问代词,表示反诘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欲流之远.者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

(2)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

(3)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4)不念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

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情况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必固其根本

..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2)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

[明确](1)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林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固定句式,“况于……乎”:何况是……呢!)

环节二分析文意

5.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B.作者说理时,正反交叉结合,正面运用比喻说理,引出正题,反面申述,语气强烈。

C.“而况于明哲乎!”这句反问,差不多带有“挑衅”的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D.这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明确]选B。B项,先从正面说,后从反面申述,正反并无交叉。

二、诵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能克终.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2)貌.恭而不心.服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7.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本课:①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副词,果真

链接: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副词,确实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古义:指路人。

今义:指走路。

9.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译文:

[明确](1)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固定句式,岂……乎:难道是……吗)

(2)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状语后置句,状语“以严刑”“以威怒”分别置于谓语“董之”“震之”之后)

环节二分析文意

10.下列各句中,属于分析人君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④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A.①③⑤B.①②④

C.③④⑤D.②④⑤

[明确]选C。①指出“人君不能善始善终”这一历史现象;②就这一现象,提出疑问;

③④⑤是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11.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正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B.开头几句,寥寥数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C.“殷忧”与“得志”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D.最后,作者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明确]选A。A项,本段是从反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三、诵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同“毋”,不要

1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名词作动词,统治

可欲: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的事情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3)乐.盘游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5)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6)简能.而任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7)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意见

(8)何必劳.神苦.思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辛苦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带了宾语、补语,或受能愿动词、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一、从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一狼洞.其中。(《狼》)

判断:从上下文意可以推测到,这句话是说一只狼在其中打了一个洞,而句中没有表示

“打”的意思的动词,那么“洞”字便是被临时用为动词“打洞”了。

二、从结构上判断

在下列情况下,名词都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晋军.(驻扎)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②吾师.(学习)道也。(《师说》)

规律小结:“名词+名词”时,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

2.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该名词充当了代词的谓语。例如: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规律小结:“名词+代词”时,句中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3.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修饰或限制,而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一旦结合,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闻名,著名)。(《陋室铭》)

规律小结:“副词(遂、不、弗、已、则、既等)+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副词构成偏正关系。

4.“所”字结构中,“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字一般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结构,如它在名词前,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臵人所罾.(用鱼网捕)鱼腹中。(《陈涉世家》)

规律小结:“所+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5.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6.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宾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规律小结:“名词+后置的介宾短语”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介宾短语应提到这个临时的动词之前。

7.名词与动词之间有“而”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因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例如:

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规律小结:“名词+而+动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8.动词与名词之间有“而”时,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因为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例如:

执敲扑而鞭笞

..(奴役)天下。(《过秦论》)

规律小结:“动词+而+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下

本课:①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虽在下.愚,知其不可名词,下等的

③代下.司职名词,臣下

(2)其

本课: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难道

②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

链接:③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代词,自己

④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副词,还是

⑤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副词,表揣测,大概

1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文:

(2)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文:

[明确](1)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被动句)

(2)(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省略句)

环节二分析文意

16.下列对第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是对唐太宗的忠诚告诫。

B.“十思”可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戒纵欲;“虑壅蔽”“想谗邪”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戒赏罚不公。

C.做到“十思”,人君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致的。

D.本段以整句为主,间以散句,诵读时要一气呵成,节奏又要有所变化。

[明确]选C。C项,“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臣闻 求 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 欲 流之我听说想要求得树木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

远者, 必 浚其泉 源; 思国之安者, 必 积其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

德义。道德仁义。????

??长(cháng ):高。固:使动用法,使……稳固。浚(jùn ):疏通。德义:这里指道德和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

德不厚而望 国之治,虽 在 下愚, 知其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

不 可,而 况 于 明 哲 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虽:虽然。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

??谦辞。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国君承担着君主的重要职责,在 域 中 之大,将 崇 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保持永无止境

之休, 不 念 居 安 思 危,戒奢 以俭,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

德 不 处 其厚, 情 不 胜 其欲,斯亦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

伐 根以求 木 茂,塞 源而 欲流长者也。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林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当:承担,承受。神器:指帝位。居域中之大:语出《老子》: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凡百元首, 承天 景 命,莫不(古代)所有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

殷 忧 而 道 著, 功成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

而 德 衰, 有 善 始 者实繁,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有的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善终的(却)非常少。????

??凡百:所有的。承天景命: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岂 其取 之 易而守之 难乎? 昔 取之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

而 有 余, 今 守 之 而 不 足, 何 也?夫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

在 殷 忧, 必 竭诚 以 待 下;既得志,常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

则 纵 情 以 傲 物。 竭 诚 则 吴就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

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

??殷:深。傲物:轻视他人。物,指自己以外的人。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国家。行路:路人。 虽 董之以严 刑, 震之以威怒, 终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有的人)最终

苟 免 而不 怀 仁, 貌 恭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

而 不心 服。怨 不在大, 可 畏 惟人;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

载 舟 覆舟, 所宜深慎。(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

?

??董:督责。震:威吓。苟:苟且。怨:怨恨。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引《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指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奔 车 朽 索,其 可 忽 乎?疾驰的马车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难道可以轻视大意吗?

君 人 者,诚 能 见 可 欲,则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

思 知足 以 自戒;将 有 作, 则 思 知止

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

以 安 人; 念 高 危,则思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

谦 冲 以 自 牧; 惧 满 溢, 则 思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

江海 下 百 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

度; 忧 懈怠,则 思 慎始而敬终;虑 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

壅 蔽,则 思虑心 以 纳 下;想 谗 邪,则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想到坏人会乱政,就

思正 身 以 黜 恶;恩所加, 则 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

思无 因 喜 以 谬 赏;罚所及,则 思 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

无 因怒 而 滥 刑。 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见可欲:语出《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里指看见想要的

东西。作:兴建。冲:谦虚。牧:约束,修养。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下:居于……之下。盘游:娱乐游逸,

指从事狩猎。三驱:语出《易经》“王以三驱”,指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敬:慎。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

???塞、蒙蔽。黜:排斥。总 此 十 思, 宏 兹九 德,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德行

简 能 而任之,择 善 而 从之, 则 智 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

者 尽 其谋,勇 者 竭 其 力,的人就能充分贡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

仁 者 播其 惠,信 者 效 其 忠; 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 武 争 驰, 君 臣无 事,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

可以尽 豫游之乐,可 以 养 松 乔之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

寿, 鸣琴 垂 拱, 不 样长寿,(皇上)弹奏琴瑟或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

言 而 化。 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教化了。???宏:扩大,弘扬。兹:此。九德:语出《尚书·皋陶(yáo )谟》,

“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

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 ???强而义。”简:指选拔。垂:垂衣。拱:拱手。何 必 劳 神苦思,代 下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 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翻译句子要注意固定句式

[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是反问句,“其……乎”相当于“难

道……吗”。全句译为: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疏忽大意吗?“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岂其……乎”相当于“难道……吗”,“岂”“其”连用,加强反问语气。全句译为: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是假设关系复句,“诚……,则……”相当于“如果……,就……”。全句译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翻译时须套用一定的格式,否则就会翻译错误。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庸……乎”是固定结构,表反问,意思是“难道……吗”“哪里……呢”,此句译为“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一些固定短语也可构成固定句式,如“所以”“奈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为“用来做……的”,此句可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业、解答疑惑的”。“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所以”意思则是“……的原因”。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它们都有一些固定形式,如“为……所”(“被……”)“有……者”(“有……的”)“其……之谓也”(“大概说的就是……”)等。

考查固定句式,是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时有考查,考查形式一般是包含在翻译句子中,很少单独考查。

[指津]方法归纳:

1.积累常见的固定格式例句,举一反三。如记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就可以理解“何功之有”“何后之有”了。

2.翻译时要把固定格式的意思代入原句中,看意思是否符合。如记住“……之谓也”的意思,套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就是“懂得一点道理,就以为没有超过自己的,这话说的就是我啊”。

3.了解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中的“……者,……也”句式和“乃”“则”“为”“是”等为标志的句式;被动句中的“为……所……”“……于……”“见……于……”为标志的句式等。

[考题印证]

(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

(2)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译文:

[解析]句(1)“不亦……乎”为反问句,句(2)“独……乎”为反问句。

[答案](1)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2)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作为食邑。晏子谢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刻意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要先想到国君而后才考虑自身,安定国家后才安居自己的家,尊重国君而后安处自身,怎能说难道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

◎课内挖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犯龙鳞”“触忌讳”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并不多见,所以唐太宗将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魏微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也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这是魏徵的幸事,也是太宗的幸事,更是天下百姓的幸事。

◎课外激活

1.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是历年全国两会上的热点人物,耿直的性格、犀利的语言也让

他有了“葛大炮”的称号。他直言中国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术腐败问题的处理是“零作为”,致使学术腐败现象在中国内地愈演愈烈。两会上,在参与教育部讨论时,他直接“插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教育部对全国考研湖南泄题事件作出答复,并向全体考生道歉。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他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显出惯有的率真,他认为高考改革方案治标不治本、多考定终身反增考生负担,针对高考公平、高校学费涨价、去行政化、招生腐败等热点问题,葛剑雄依旧“火力十足”。做了六年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年年都能提出问计于民、毫不含糊的政协提案,并且追问到底、负责到底。

[激活]一个人,敢于站在正义的一方,站在弱势的一方,用正义说话,用事实说话,便是真正的勇者。

2.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1)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宋)司马光]

(2)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清)唐甄]

(3)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苏)高尔基]

(4)能保有着高贵与正直,即使在财富地位上没有大收获,内心也是快乐和满足的。(罗兰)

[激活]正直敢言,不是愤青的愤言,不是恨世嫉俗,不是无理取闹,是正义的发言。

◎运用范例

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徵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徵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海尔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微软比尔·盖茨也常常提醒自己:“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居安思危是保证个人成才的前提,是实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条件。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亡。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夫差之于勾践、项羽之于刘邦……国家如此,个人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唐朝有位才华出众的宰相魏徵,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徵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太宗接受魏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为什么要居安思危?由于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还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学生,在生活无忧的时候,也不忘记考虑一下未来人生的艰难考验。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辛酸。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人生的格言。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危的人,必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是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佳作赏析]

文章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反复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处在安全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要有随时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文章内容引人思考,极富感染力。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标题用了对比的手法,旗帜鲜明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学开头

由名言入题,以张瑞敏和比尔·盖茨的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

3.学举例

列举古代事例,有详有略,说明“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4.学排比推理

作者运用排比句由商人“留一半清醒”到农夫“抬头看一看老天”来推理学生也要在生活无忧时考虑未来人生的艰难,逻辑力强,描摹生动,促人清醒。

(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22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简:挑选,选拔

解析:选C。C项,冲:谦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

B.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

C.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D.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解析:选D。A项,“善”,做得好;好的意见。B项,“大”,重大的地位;大小。C 项,“长”,高;长远。D项,“念”,考虑,想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解析:选C。A项,使动用法,“使……安定”。B项,使动用法,“使……端正”。C 项,意动用法,“以……为乐”。D项,使动用法,“使……光大”。

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何厌之有B.震之以威怒

C.为巡船所物色D.终苟免而不怀仁

解析:选B。B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臵。A项,宾语前臵,“何厌之有”即“有何厌”。C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D项,省略句,省略“免”的宾语“刑罚”。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二、阅读提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十渐不克终疏(节选)

魏徵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

..,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①。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

..,大拯横流③,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④,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擢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于左: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⑤。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注】①贻厥孙谋:为传留给子孙作打算。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传留。厥,他们的。②垂拱岩廊:安静地坐在朝堂。岩廊,高峻的庙堂。③大拯横流:大力把天下从祸乱中拯救出来。指李世民青年时代参加反隋斗争,夺取天下。④时方克壮:那时正是壮

年。⑤晋武焚雉头之裘:晋武帝时,有太医给皇帝贡献一件雉头裘,武帝认为是“奇技异服”,在殿前烧毁,并下令禁绝此类事发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贵忠良而鄙.

邪佞 鄙:轻视 B .重谷帛而贱.

珍奇 贱:便宜 C .年甫弱冠..

弱冠:二十岁 D .受图定鼎..

定鼎:创立国家 解析:选B 。贱:轻视。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皆欲传之.万代②贞观之.初 ?????③必先淳朴而.抑浮华④所为而.

人必从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选C 。①代词,指国家;②结构助词,的。③连词,并且;④连词,那么。

8.下列叙述,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道理。

B .文章第二段谈了君臣当初之志,接着文笔一转,提出渐不克终的问题。

C .文章第三段从言行两面讲,二者不统一。听言超过前代圣明君王,观行则赶不上一般帝王。

D .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善始克终的方法途径,言语恳切。

解析:选D 。文中无此内容。

9.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3分)

译文:

(2)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3分)

译文: 答案:(1)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

(2)陛下贞观初年,无谬举私欲,清净的教化远播边疆。

我看自古以来帝王创立国家,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的子孙。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贵忠良而轻视奸邪谗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附课内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 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 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 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b5E2RGbCA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 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 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 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 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1EanqFDPw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 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 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DXDiTa9E3d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 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RTCrpUDGiT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PCzVD7HxA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 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jLBHrnAILg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 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 思”及意义。 xHAQX74J0X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班级:姓名: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2 、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3.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疏浚()壅()蔽谬()论黜()恶无()因怒而滥刑人君当()神器之重 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10分钟) 疏通,深挖)大) 监督)能够) 建造,兴建)修养)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1)修改

《谏太宗十思疏》强化练习 一、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谏. ⑵逡.其泉源 ⑶求木之长. ⑷乐.盘游 ⑸壅.蔽 ⑹谬.赏 ⑺滥.刑 ⑻黜. ⑼塞.源而欲流长也 ⑽载.舟覆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通 ) 3.重点实词 ⑴谏太宗十思疏.: ⑵凡百..元首: ⑶克.终者盖寡: ⑷殷忧..而道著: ⑸董.之以严刑: ⑹奔车朽索....: ⑺则思三驱..以为度: ⑻虑壅蔽..: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5.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6.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引申义,重要的。 ⑵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现代汉语中“纵情”是“尽情”之意。 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 ;今义:“以为”常用于“认为”义。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 ⑴ 恩所. 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 洗 ⑵ 必竭诚. 以待下 诚. 能见可欲 ⑴ 求木之长者. 则智者.尽其谋 ⑶ 终. 苟免而不怀仁 克终.者盖寡 ⑵ 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⑷ 信. 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⑸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 . 人 ⑹ 欲固.其根本 根木固. 而求木之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如哉 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 闻达于诸侯 ⑻

7.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乐盘游②必固其根本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④何必劳神苦思 ⑤宏兹九德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8.文言句式 ①震之以威怒。②董之以严刑 ③三驱以为度 13.背熟全文,名句填空 ①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③怨不在大,;,所宜深慎。 ④诚能见可欲,;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惧满溢,;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则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 14.自主翻译重点句子。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三、能力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奢.侈(shē) 疏浚.(jùn) 谦冲.(chōng) B.壅.蔽(yōng) 黜.恶(chū) 堵塞.(sāi) C.装载.(zǎi) 繁茂.(mù) 懈怠.(dài) D.垂拱.(gǒng) 谗.邪(chán) 殷.忧(yī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guàn)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 分析课文第一段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浚.其泉源()塞.源() (二)重点字词解释 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浚.其泉源()积其德义 ..() 臣虽下愚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 ..之大()塞.源而欲流之远()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而况于明哲 ..乎() 4、居安.思危.() (四)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今义()古义() 2、人君当神器 ..之重今义()古义() (五)一词多义 1、固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大?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高大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居? 1)居域中之大:据有?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4、以 戒奢以俭(动词,用、行) 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示目的) (六)判断文言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高中语文 谏太宗十思疏优化训练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奢.侈(shē)疏浚.(jùn)谦冲.(chōnɡ) B.壅.蔽(yōnɡ)黜.恶(chū)堵塞.(sāi) C.繁茂.(mù)懈怠.(dài)装载.(zǎi) D.垂拱.(ɡǒnɡ)谗.邪(chán)殷.忧(yīnɡ) 思路解析:A项无错误;B项中的“黜”应读“chù”,“塞”这里应读“sè”;C项中的“茂”应读“mào”,“载”这里应读“zài”;D项中的“殷”应读“yīn”。 答案: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明哲:明哲保身的人。 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C.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管理职事。 思路解析:本题需要解释的词语,课文都加有注释,安排本题的目的在于检查预习效果,养成认真阅读注释,借以理解课文的习惯。A项中“明哲”应理解为“明智的人”。 答案:A 3.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1)安:①安全,安定。②奉养,享受。③怎么,哪能。④安逸,舒服。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当:①承担,担当。②对着,面对。③将,将要。④应当,应该。 A.木兰当.户织( ) B.当.立者乃公子抚苏( ) C.人君当.神器之重( ) D.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思路解析:文言实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一直是文言学习的重头戏,其中多义现象又是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重点。 参考答案:(1)A③B①C②D④ (2)A②B④C①D③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魏徵劝谏太宗“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路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文中第三段的内容和层次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自戒”(克制物质欲望),不纵奢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除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文分析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doc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

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 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 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 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 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 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背景。 2.疏通文句句意。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 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 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 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 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 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 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 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 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 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a)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

“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课文阐述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2.学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观点的方法。 3.了解主要的文言句式。 二、课文分析 (一)解题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后来他渐渐领悟出,魏征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这篇奏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二)内容与结构 课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并背诵全文,并翻译难懂语句。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学习流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谊)等。 三、课前预习 (一)正字正音 载.舟(zài )殷.忧(yīn )懈怠 ..( xia dài )浚.其泉源(jùn )黜.恶(chù)谗.邪(chán )戒奢.以俭(shē)谬.赏( miù)壅.蔽(yōng)垂拱.(gǒng) (二)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三)古今异义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 古义:指树木的根。 ②凡百元首 ..。 今义:不仅指帝王,也指国家最高领导人。 古义:帝王。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 今义:认为。 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做”。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