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3.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及其传导机制。

(二)难点

1.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二、关键概念

财政政策基础货币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相机抉择补偿性财政政策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2.下述哪一项不是经济的在内稳定器()。

A.累进税率制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C.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方案

3.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4.已知法定准备率是25%,10000元的活期存款最高能够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A.50000元 B.40000元 C.75000元 D.25000

5.财政部向()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

6.1998年我国货币信贷制度完成重大改革,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20%调整至15%。这属于()。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7.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8.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B.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

9.货币乘数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法定准备率 B.现金存款比率 C.超额准备率 D.以上都是

10.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A.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2. 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政策组合可用?()

A.降低税率,提高贴现率,并限制进口

B.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鼓励出口

C.削减政府支出,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鼓励进口

D.提高税率,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限制出口。

3.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是( )

A.降低法定准备率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C.降低再贴现率

D.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

A.减少政府支出 B.增加政府支出

C.减税 D.降低贴现率

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6.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无效 D.财政政策无效

7.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稳定 D.生活质量提高

8.如果某人尚未找到工作,他可能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9.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包括()。

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0.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 B.变动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以上都不是。

(三)判断说明题

1.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2.假如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没发生变化。

3.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小于投资。

4.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5.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包括存款。

6.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7.根据“自动稳定器”的原理,边际税率越高,国民收入就越稳定。

8.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实行充分就业就是要达到百分之百就业。

(四)计算题

1.若法定准备金率是0.16,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下调至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2.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 c=C u/D=0.2,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

试问:(1)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

(2)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3)如果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那么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

3.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

(五)问答题

1.哪些财政政策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它们为何能缓和经济波动?

2.解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机制。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4.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5.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6.央行是怎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给的?

7.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哪些?

8.论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及其必要性。

9.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什么异同?

(五)案例分析题

1.试述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理论对制订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无借鉴意义?请联系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C)

6.(D)

7.(D)

8.(D)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CD)

3.(ACD)

4.(BC)

5.(B CD)

6.(AB)

7.(ABC)

8.(ABCD)

9.(ABC) 10.(ABC)

(二)判断说明题

1.错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三大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操作对于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解析】: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释放大量货币在市场流通,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

2.错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税收乘数的作用大小不同。

【解析】:政府支出乘数K G=1/(1-c), 政府税收乘数=-c/(1-c)。假如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变化△Y=△GK G+△T×K T=△G=△T。所以,均衡国民收入增加,且增加的数量与政府支出增加数量相同。

3.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投资乘数和政府税收乘数的作用大小不同。

【解析】:投资乘数K I=1/(1-c), 政府税收乘数=-c/(1-c)。因为c为边际消费倾向,0

4.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解析】: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增加国民收入,所以可以缓和经济萧条。但同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实现渠道为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增发国债等,会增加政府债务。

5.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西方经济学中货币的定义。

【解析】:简单的货币供给定义为M1,即所有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加活期存款的总和。

6.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

【解析】: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会释放大量货币在市场流通,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右方移动。

7.错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自动稳定器”原理的实际运用。

【解析】: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西方学者认为,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收入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以抑制国民收入的继续下降。但是,边际税率越高,国民收入不一定就越稳定,过高边际税率本身就会导致经济出现问题。

8.错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于自然失业率的理解。

【解析】: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虽然对于充分就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性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在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

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四)计算题

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定准备金率的含义和计算,先求出银行存款,货币供给为银行存款加上现金。

【解析】:(1)D=400÷0.16=2500, M=C+D=1000+2500=3500

(2) D=400÷0.12≈3333, M=C+D=1000+3333=4333

2.【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货币乘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其与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

【解析】:(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r

r r H M mm ++==1, 已知r c =C u /D=0.2, r=0.1,则43

.02.1==++==r r r H M mm 1。 (2)货币供给增加△M=H ×mm=100×4=400亿美元。 (3)已知M =1200,mm =4,根据公式H M mm =

,H =300万,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300万元的政府债券。

3.【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力、失业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析】:(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

(四)问答题

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自动稳定器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

【解析】: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西方学者认为,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收入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以抑制国民收入的继续下降。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西方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计划是为了在个人收入下降到非常低时,为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而向他们提供的。如公共救济款及对有儿童家庭的援助等福利计划和失业救济金。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一大批居民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进行必要的开支,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第三,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自动稳定器。当经济不景气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一般物价不平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时政府根据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制度,按照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收购,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抑制经济衰退。当经济过热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

上升,这时政府可以减少收购甚至抛售农产品,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增加的幅度,抑制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农产品价格支付制度与政府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一样,都是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因素,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重要防线。

2.【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机制的理解。

【解析】: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经营存贷业务,并从中创造货币,影响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

商业银行主要是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在吸收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存款后,除了保留一部分现金准备外,其余部分均可用来贷款或投资。银行库存准备金与银行存款的比率,称为银行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不能把吸收的全部存款都贷放出去,而必须有一定数额的现金作为准备金,以应付存款人随时提取他们的存款。当然,商业银行也不必把吸收来的全部存款都作为准备金。

在银行业务较发达的国家里,大部分交易不是用现金而是用支票来进行的。由于支票完全可以同现金一样成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企业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是立即取出现金,而是把这笔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又存入同自己有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在需要支付款项时可以随时开支票使用。这样,银行贷款的增加,实际上就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供给货币的扩大。

例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银行A吸收新存款为1000万元,则必须要有200万元作为准备金,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把新存款中的800万元用于放款。得到这800万元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把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与自己有往来的银行B中,银行B得到800万元的新存款后,按照20%的存款准备率,留下160万元作为准备金,又可以放款640万元。得到这640万元的企业或个人,又将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银行C,再按同样的存款准备率,银行C又将其中的128万元留作准备金,其余的512万元同样用于放款。如此下去,每一笔新存款的形成,都会创造出该存款额80%的新贷款,这笔新贷款又形成一笔新的存款,如此反复。在这一创造存款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是:

1000+800+640+512…=1000(1+0.8+0.82+0.83+…)=100/1-0.8=5000

当然,现实经济中货币创新乘数要小得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个企业或个人都会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支付而保留一部分现金;每一个商业银行考虑到要应付客户的经常性的提取现金而保留一部分超额储备,这样必定会使货币乘数下降。

假定现金漏损率为α,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为β,则货币创造的乘数为:1/r+α+β。由以上可知,一笔新增加的原始存款,最终产生的存款总和为D=R/r+α+β。

3.【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解析】:宏观财政政策是通过经济手段来间接调节经济,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影响到政策效果。包括:

(1)政策效应的时滞

财政政策在完全发挥作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必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称为“时滞”。一般把政策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是指决定并实施某项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后者是指政策发生效应所需要的时间。

任何一项财政政策,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决定采取政策到制定出政策,从政策的实施到完全发生效用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的制订与效果有重大的影响,并根据各种不同的政策而不同。

(2)预期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公众都要对未来的经济进行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决策者的预期决定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公众的预期决定了他们对政策的反应,这些都要影响财政政策效应。政策要受预期的影响,同时,政策本身也会影响预期。因此,在分析财政政策效应时,预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3)其它实际问题

在财政政策实施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要影响到政策效应。首先,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有其正效应与负效应,这就是说,在—项政策实现其最终目标时必然产生某些副作用。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实现充分就业的代价是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会使利率上升,抑制投资,这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减少了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次,政策效应还要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上的政治斗争,国内的政治问题,都要影响政策效应。最后,由于信息不是完全的,这样,也就难免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财政政策效应。

(4)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为了达到某种最终目标,往往不能只采用一种政策工具,为了实现最优的政策效应,必须把各种财政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只有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得当,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政策效应。这种协调与配合当然也有某种规律可以遵循,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相机行事。

4.【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于财政政策工具的理解。

【解析】: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政府的公债政策。

税收既是当今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各国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时,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又可以通过变化税收总量来实现。对于第一种途径来说,主要是在经济衰退时,通过降低所得税税率来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抑制经济衰退;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提高所得税税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降低通货膨胀。

政府公债的发行,既能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又能对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状况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所以,公债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的经济政策工具。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债政策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又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在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时,要注意不能与货币政策目标相矛盾,要使财政政策与政策协调搭配使用,才能达到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

(2)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策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等。

根据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政策,政府购买整个社会的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低,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购买政策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同经济衰退作斗争,降低失业率;相反,当经济过热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政府可以采取减少政府购买支出的政策,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所以,经济学家认为,政府购买支出政策是实现反经济周期、合理配置资源、稳定物价的强有力的工具。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购买支出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政策和政府消费政策。

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但其力度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当经济萧条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不足,失业会增加,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当经济繁荣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较高,政府可以减少社会福利保障降低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减少,使经济降温,通货膨胀率下降。所以经济学家将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作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和反经济周期波动等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分为两类,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政策。

5.【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解析】: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的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2)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是表示基于某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3)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上述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例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如果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的政策手段和目标发生冲突,就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果,甚至可能偏离政策目标更远。其次,政府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时机把握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政策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经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

6.【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

【解析】: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分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

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政府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等到期偿还本金并在发行后至到期前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借款凭证。政府发行债券的保证是它通过税收取得收入的能力。和其他证券比较,政府债券的风险很小,它的持有者总是有利可图。购买政府债券的主要是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等。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联邦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这样,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存入联邦准备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券以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把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增加准备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联邦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联邦准备银行付款。这样,商业银行的支票就进入联邦准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在商业银行中的准备金中如数扣除。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买进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就会减少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减少准备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减少也使利率上升。

7.【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供给政策的范围和内容。

【解析】: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增加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增加总供给的政策。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总需求政策只能用于对付通货膨胀,而不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供给政策是增加产出、减少失业的有效方式。它强调经济自由的优越性,建议采取以市场竞争为取向的政策,其中包括:取消管制、推进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政府官僚机构、降低政府支出和税收、建立更具伸缩性的市场其中也包括劳动市场等。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这种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

(1)降低政府支出。庞大的公共部门往往缺乏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管理这些部门的负担,促使政府支出增加。因此,削减政府支出并不只是减少货币供给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供给的一项策略。此外,作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巨大。社会福利开支尽管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2)减税。高额的税率阻碍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投资积极性。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主张大幅度减税,以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投资积极性。在减税的同时,他们也认为,税收应该是公平的,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扭曲了价格作为资源稀缺性的信号,也增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因此在减税的同时,应取消各种税收的优惠。

(3)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在劳动市场上,工会的作用往往使得工资(至少是工会会员的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率,导致失业增加。同时,较高的工资率也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从而降低工资率,不仅是增加就业的措施,而且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促进投资。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量的措施,比如制定工资上限。

(4)鼓励市场竞争。这方面的政策包括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和引入市场关系、取消管制、推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如资本流动政策等。

总之,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侧重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潜在产出水平,而尽可能地减

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8.【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及其必要性。

【解析】:(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之间有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都能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状况进行调节,但无论是在调节目标的确定、调节方式和手段的选择、调节作用的发挥机制上,还是在调节的侧重点、调节的效果等方面,二者之间均有很多差别,而且在许多差别上,又往往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由此决定了二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各行其是,而必须相互配合。具体地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二者的调节目标有所不同,从最终目标上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经济稳定发展为其最终目标。但在具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二者的直接目标仍有一些区别。财政政策往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则往往以货币稳定为第一目标。而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目标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扩大投资规模,企业增加投资,就必然会扩大贷款规模,而贷款规模的扩大,就很有可能引起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量增加,超过经济对其的客观需要量,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反过来,货币稳定的政策目标很可能对企业的投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正视二者之间在调节目标上的这种差异,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货币稳定的“度”,避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发生冲突现象。因此,财政政策有必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相配合。

其二,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通过税收政策,如税种的选择、课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率的确定,财政可以直接对微观经济组织以及居民等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社会总需求的形成产生作用。银行信贷虽然也是对货币资金所进行的一种再分配活动,但它并不直接参加国民收入的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由此决定了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形成。

其三,二者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上的功能存在—些差异。财政政策对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均有较强的作用,但相对而言,对供求结构的调节较灵活,社会和政府所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短线产品的生产,所涉及到的只是社会经济的局部,不会对直接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所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数量也不是很大。而财政对供求总量的调节,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财政本身的影响也很大。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导致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非正常化扩大,其结果往往是使政府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当经济出现转机,需实行盈余性财政政策时,却由于难以压缩已形成的支出规模,再加上偿还债务的需要,致使盈余性财政政策无法推行。因此,财政政策的功能偏重于调节供求结构。相反,货币政策在供求结构的调节上,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它的调节功能侧重于供求总量的调节,因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货币总量的调节来对供求状况产生影响的。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需求总量的扩大或缩小,而不会引起需求结构的改变。就货币政策而言,欲改变需求结构,只能通过政府开设的政策性银行向国民经

济紧缺部门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等手段来实现,这种手段的适用范围往往很小,只限于极少数国民经济中极度短缺的部门和企业,其调节范围和力度都很有限,对于绝大多数经济组织来说,融资是在市场上进行的,在条相同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对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不可能厚此薄彼,因而也就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对供需结构产生调节作用。

其四,二者均具有局限性。无限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自身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政策实施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和受政策时滞的影响(参它本章第二节)。货币政策也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局限性,其中有与财政政策相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不同之处,具有互补性。一方面,货币政策在实际调节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也存在着差距甚至背离的问题。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与财政政策一样,中央银行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实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利率等政策,其目的是扩大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刺激社会的投资积极性。但此时由于贷款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往往会“惜贷”,从而使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往往由于与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相左而受挫。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时滞上,货币政策受到的局限与财政政策有所区别,且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集中掌握的两种量重要的经济杠杆,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两者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必须协调配合,以发挥聚合效应和互补效应。

第一,政策目标的协调配合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第一要素,也是政策调控的依据和归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聚合效应。同时,还要根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政策目标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政策调控功能。

财政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税收、政府预算和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结构调控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通货紧缩、市场疲软和经济增长乏力,从表面上看是个总量失衡问题,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但在总量失衡、总需求不足的背后,却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失调问题。收入分配失调一是指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居民收入不足导致需求不足。二是指收入分配差距增大,高收入阶层消费需求饱和后结余了大量消费能力,而低收入阶层消费欲望强烈,消费能力不足。潜在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总消费能力过剩,总消费需求却不足。经济结构失调是指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导致无效供给过剩,不能创造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不足,不能吸纳有效需求。因此,要有效抑制通货紧缩,尽快启动经济,不仅需要财政的总量调控。而且还要财政对收入和结构的调节。

另一方面,财政的一收一支乃至全社会的货币收支都要通过银行信贷收支反映到货币流通上,而中央银行则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也是控制社会总需求的总闸门,因此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通过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补效应,实现各自的重点目标,最终全面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

第二,政策方向的协调配合

政策目标明确是实施政策调控的前提,而政策方向是否对头,则是政策调控能否取得成效、能否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应是反经济周期的逆向调节,以熨平经济周期。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处于高峰期时,应实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向但与经济周期逆向),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处于低谷期时,应实行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向但与经济周期逆向),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紧缩;在经济的平稳发展时期或在经济高峰期与低谷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则可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具体情况相机抉择,实行总体上中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总体而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方向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即双紧政策、双松政策和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人们称之为拉动经济的两套马车,二者同向而行将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调控效应,二者背道而驰,则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宁可使一种政策不发挥作用,也不能使其与另外一种政策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第三,政策力度的协调配合

在政策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政策力度即“松紧度”的强弱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随着经济运行情况的改变而适时予以调整,决定着政策调控成效的大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政策力度上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始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大“收紧”或者“放松”的力度,以足以克服上一轮经济周期过热或者过冷的运行惯性,从而有抑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或者有效遏止经济下滑、通货紧缩。

其次,在经济运行中,应根据经济走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以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负效应。一般地,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中,当经济走势开始出现由扩张转向收缩的变化时,就应逐步调整“双紧”财政、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避免因紧缩过度而使经济持续下滑并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回升,逐步调整“双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乃至政策方向,以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9.【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异同点。

【解析】:(1)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认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后,首先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再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利率的变化又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引起投资的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又会以乘数的方式影响总支出与总收入。用符号表示为:

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市场利率,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利率的升降,然后才是投资和总支出的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一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能使利率发生多大的变化;(2)一定的利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程度;(3)货币乘数的大小。

上述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没有表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后来一些学者对局部均衡分析进行了补充并发展成所谓的一般均衡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如果总需求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和

产量的增加。同时,由于产量的增加使货币需求增加,当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时,会使利率有所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接着,利率的回升又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进一步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这一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2)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用符号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量→总支出→总收入

该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由于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中不包括货币供给的因素,即货币供给量是作为外生变量出现的,这样利率就会下降。但这只是暂时的,利率下降后会刺激投资,使产出量的收入增加。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货币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利率开始回升,又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总支出的总收入水平,而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水平。

尽管上述两种理论在具体分析时存在分歧,但出存在着一些基本的东西:货币供给量变化以后,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由于利率发生了变化,才进一步刺激了企业的投资的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欲望。当投资的消费发生变化后,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水平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这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五)案例分析题

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要点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制订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情况分析。

【解析】: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当前的收入量和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存在递减趋势,加之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引起灵活偏好的加强,使利息率经常居高不下,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是不足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就是不足的,正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引起了就业不足和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而要解决就业不足和经济危机问题,就必须做到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以便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息率,以便扩大投资需求。但是,上述两个方面仅靠私人力量不足以实现,只有扩大政府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干预,从这两方面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失业和危机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张调节总需求,即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不过,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凯恩斯更注重前者的作用,认为后者只起辅助作用。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而间接起作用的,不如财政政策来得直接而有力。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因而其经济政策主张也都是针对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危机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失业问题已不再像30年代那样严重。所以,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经济政策不能总是一个基调,而应当根据经济中繁荣和萧条的更替,交替地使用紧缩和扩张政策,即“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最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则要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并求得繁荣与萧条时期的相互补偿。据此,政府在确定财政预算时,就不能把平衡财政收支这一传统信条作为准则,而要按私人支

出的数量来安排政府的预算,使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的总额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由此导致的财政赤字可以用繁荣时期政府紧缩开支所产生的盈余来弥补。换言之,只要萧条时期因扩大政府支出而发生的赤字能够被繁荣时期政府紧缩开支而产生的盈余所抵消,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实现,就不必强求财政预算年年平衡,只需在一个经济周期内达到收支平衡就可以了。但是,要想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长期稳定增长,仅有“补偿性”财政政策是不够的。萨缪尔森根据IS—LM模型又提出了“补偿性”货币政策,其基本含义是:中央银行可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放松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可以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息率,以抑制投资和社会总需求。总之,所谓“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经济的一盛一衰,交替使用紧缩政策和膨胀政策,其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萧条时期设法使经济繁荣,以消灭失业;在繁荣时期又要抑制过度繁荣,以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经常运用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平抑经济的大幅度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了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从1998年开始,我国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用财政政策的手段筹集资金,其代表性事项就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筹集资金以后,投入国家重点建设,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间,又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项目的兴建和完成。199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增发了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在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每年都增发1000亿~1500亿元的国债,累计达到9100亿元。其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

同时,央行还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到2003上半年,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三项核心内容:一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中央银行的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更新,为有效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创造条件。从具体运作来看,主要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努力实现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199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以来,先后两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7000多亿元。从1996年6月以来连续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2个百分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400亿元。降息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先后9次降低外币存贷款利率,使本外币利率更加协调,促进了货币调控目标的实现,促进了经济的积极发展。近几年,通过增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扩大再贴现业务及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证了金融稳定,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四、考研试题精选

(一)计算题

1.某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3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1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非个人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现金漏损率(现金、活期存款)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5%,而非个人定期存款比率为50%。试求:

(1)活期存款乘数

(2)货币乘数(指狭义货币M1)

(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东南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中南财大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简述政府的财政政策原理。(对外经贸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中南财大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一)计算题

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活期存款乘数、货币乘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以及与货币供应量、存款、现金通货之间的关系。

【解析】:已知r d=0.15,r e=0.05,r c=0.25

(1)活期存款乘数k=1/(r d+ r e+ r c)=1/(0.15+0.05+0.25)≈2.22

(2)货币乘数M/H=( r c+1)/ (r d+ r e+ r c)=(0.25+1)/ (0.15+0.05+0.25)≈2.78

(3)狭义货币M1=C u+D=2.78× (C u+R d+R e)=2.78×(100+300)=1112

(二)问答题

1.答案参见习题问答题第1题。

2.【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政府财政政策原理。

【解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课税以及支出的行为,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并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种政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收入,刺激总支出,以解决衰退和失业问题。相反,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时候,政府要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总支出,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当失业率连续两三个月超过一定数值,或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两三个月下降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反之,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政府就要考虑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3.【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解析】: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这种政策是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等政策以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等政策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谋求整个社会经济有效需求的增加。

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质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同样具有局限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第一,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的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时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结果。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息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1/60)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以______为中心。 A.经济建设 B.结构性改革 C.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制度 下一题 (2/60)单项选择题 第2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______。 A.科学发展 B.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 D.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一题下一题 (3/60)单项选择题 第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______。 A.创新 B.协调 C.开放 D.共享 上一题下一题 (4/60)单项选择题 第4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______。 A.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处理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上一题下一题 (5/60)单项选择题 第5题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______,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A.10% B.20% C.30% D.40% 上一题下一题 (6/60)单项选择题

第6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______。 A.标准化、均等化 B.社会化、规范化 C.科学化、法制化 D.信息化、服务化 上一题下一题 (7/60)单项选择题 第7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______考核。 A.社会保障 B.新增债务率 C.地区生产总值 D.人民健康状况 上一题下一题 (8/60)单项选择题 第8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______为目的,坚持走文明发展的道路。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资源节约 上一题下一题 (9/60)单项选择题 第9题 当经济达到潜在产出水平时,总支出继续扩大,将会由于经济资源已经被充分使用,最终引发______。 A.结构性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需求型通货膨胀 D.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型通货膨胀 上一题下一题 (10/60)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PMI作为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控指标体系之一,其荣枯分水线为______。 A.20 B.30 C.40 D.50 上一题下一题 (11/60)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第八章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宏观经济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概述 一、基本分析的概念 分析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据此预测证券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判断证券内在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基本分析的内容 基本分析注重于证券价值的发现,力图用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动. 宏观经济分析 基本分析作用 宏观经济分析 内 在 价 值 向 投 资者提 供 未 来 收 益 对未来的基本经济要素及其供求关系的预测 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象 预测证券市场的中长期走势 基本分析作用 宏观经济分析 行业分析 公司分析 概述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基本变量 意义和方法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关系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股票市场的供求分析

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 中短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对我国这样的新兴股票市场,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即由一定时期股票的总量和 资金总量的对比力量决定。 (一)证券市场的供给方—股票的数量 证券市场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由已上市的老股票和新上市的新股票构成。 股票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 (二)证券市场的需求方 ——证券市场投资者(资金数量) 1.使得证券的发行有了保证,直接融资渠道得以建立。 2.证券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保证了证券市场资金和证券转换的连续性。 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自然人,指从事证券买卖的居民。 机构投资者:一切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法人机构。 股票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股票市场供给——上市公司数量 市场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 制度因素 上市公是质量 机构投资者具有资金与人才实力雄厚、投资理念成熟、抗风险能力强等特征,因而其发育程度被视为评价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股票市场的需求 股票市场资金的数量 宏观经济环境 政策因素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 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壮大 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

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比率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 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 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均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均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但不稳定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10.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数量与最初的存款和法定准备金比率都成正比。()1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12.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13.在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14.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5.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A.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 B.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 C.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 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2.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 A.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3.挤出效应发生于下列哪种情况?() A.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B. 减少政府支出,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C. 增加政府支出,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 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附答案)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古典主义极端凯恩斯主义极端 二、判断是非题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T ) 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F ) 3、若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强的 刺激作用,则该项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T ) 4、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二曲线相交,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 F ) 5、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完全不会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 ( F ) 6、LM曲线不变,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T ) 7、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则有效果(T ) 8、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不存在挤出效应(F ) 9、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极大(T ) 10、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毫无效果(T ) 三、选择 1、下面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的是(A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h越小越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2、LM曲线的斜率越大(越陡峭),则(AD ) A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 B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 C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D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3、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里(B ) A 财政政策无效 B 货币政策无效 C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效 D 财政政策有效 4、下面哪种情况货币政策将是有效的(C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 C 利率对货币供给是敏感的,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是敏感的 D 以上情况都是有效的 5、如果IS曲线与向右上倾斜的LM相交,投资对利率不是完全没弹性,那么财政政策 ( C ) A 如果单独采用将更有效 B 是无效的 C 如果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联合使用会更有效 D 不能用来刺激经济,因为它会导致利率上升 四、简答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就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5.什么就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 6.什么就是货币乘数,它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就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 20.货币就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宏观经济学-第11章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洋 1.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几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 解答:在某些情况下,指市场机制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即无效率的结果,这就是市场失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 2.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解答: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第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3.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解答: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时,他就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 第二,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存在外部不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 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4.如何看“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适用吗?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适用吗? 解答:第一,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明确。但是,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 第二,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可以转让。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等,财产权并不一定总是能够顺利地转让。 第三,即使财产权是明确的、可转让的,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转让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不一定为最优。 第四,分配财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5.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解答:第一,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 第二,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总为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 6.什么是公地的悲剧? 解答:当某种物品具有竞用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即是所谓的“公共资源”时,每个人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都会尽可能多地去利用这种物品,使它很快地被过度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情况被西方学者称为公地的悲剧。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15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5章练习答案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⑴3;⑵3;⑶1;⑷4;⑸3; 2、假设LM曲线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情况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答:(1)由IS曲线y= 950亿美元–50r和LM曲线y=500亿美元+ 25r联立求解得,950–50r=500+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将r=6代入y=950 – 50r得均衡收入为y=950 – 50×6 =650,将r=6代入i=140-10r得投资为i=140 – 10×6=80 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 由IS曲线亿美元和LM曲线亿美元联立求解得y=500+25r = 800 – 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 将r=6代入y=800 – 25r=800 – 25×6 = 650 代入得投资函数得投资为i=110 – 5r = 110 – 5 ×6=80 (2)若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对于1) 2)而言,其IS曲线都会发生变化.首先看1) 这种情况;由y=c+ i+ g,IS曲线将为y=40 + 0.8 (y -t) + 140 – 10r + 80 =40 + 0.8 (y - 50) + 140 – 10r + 80,化简整理得IS曲线为y = 1100 – 50r,与LM曲线联立得方程组 y= 1100 – 50r y=500 + 25r 该方程组的均衡利率为r=8,均衡收入为y=700,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y=c + i+g = 40 + 0.8 ( y -50) + 110 – 5r + 80 化简整理得新的IS曲线为y =950 – 25r,与LM曲线y=500 + 25r联立可得均衡利率r=9,均衡收入y=725。 (3)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这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在1)这种情况下,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较小,IS曲线比较平坦,其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比较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向右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也较大,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少.在2)这种情况下,则正好与1)情况相反,IS曲线比较陡峭,投资对利率不十分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右移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较少,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多。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90亿美元+0.8y d,t=50亿美元, 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90 + 0.8y d ,t=50 , I =140 -5r ,g=50 和y=c+ i+g 可知IS曲线为: y=90 + 0.8yd + 140 – 5r + 50 =90 + 0.8 ( y - 50) + 140 – 5r + 50 =240 + 0.8y – 5r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利用IS—LM模型,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种类、作用机制和作 用大小的决定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 种类、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种类、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种类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往往不能兼得。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进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提高社会福利。 2.宏观经济政策种类 (1)需求管理政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总需求过多,导致物价上升,经济膨胀。需求管理政策就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供给管理政策 另一些经济学家相信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失业是由总供给不足引起的。而总供给不足的原因在于税率过高,挫伤了人们储蓄、投资与工作的热情。只有降低税率,才能增加总供给,增加就业。供给管理政策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上述政策目标。供给管理包括控制税收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放松减轻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鼓励自由竞争等等政策。 (3)国际经济政策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国际经济政策,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本章集中精力介绍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九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九章 1.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城市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生产基地。 A.大 B.中心 C.大中 D.沿海 答案:B 解析:P184.(二)中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4.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解决缺水问题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放在突出位置的方针。 A.开源 B.节水 C.治污 D.治理 答案:B 解析:P186.(一)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发展节水产业,建立节水社会。 2.我国2l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向()转变。 A.高应用、高污染、低效益低应用、低污染、高效益 B.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 C.高污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低效益、高消耗 D.高应用、高效益、低污染低应用、低效益、高污染 答案:B 解析:P178.(二)目标和任务。 3.中部地区的加快发展以长江、陇海、京广、京九、()等沿线地区为重点,壮大沿线地区城市规模,充实中心城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 A.京沪 B.京哈 C.京包 D.黄河 答案:B

解析:P184.(二)中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4.对矿区废弃地进行复垦的原则是()。 A.谁管理、谁复垦 B.谁破坏、谁复垦 C.谁开采、谁复垦 D.谁愿意、谁复垦 答案:B 解析:P189.(二)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 5.我国工业污染治理的主线是推行(),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 A.资源综合利用 B.先进的生产技术 C.清洁生产 D.节能降耗 答案:C 解析:P195.(四)工业污染的防治,控制和治理。

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 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 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 M,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 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 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 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

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 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 确的答案) 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D、收入分配合理化 E、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 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试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 一、判断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2、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3、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很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美国官方的货币分类,应归入 M之中。(×) 1 4、大众持有现金的偏好增强,货币创造乘数会下降。(√) 5、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创造乘数也就越大。(×) 6、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 7、如果一个存款者从银行提取了现金,那么,银行的准备率就会下降。(√) 8、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率,那么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证券。(×) 9、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下降,国民收入上升。(√) 10、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11、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比实现财政平衡更为重要。(√) 12、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3、在物价水平不变使,中央银行决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得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4、当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 响最大(√)。 15、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利率上升,只会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16、当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峭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D )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2、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D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投资; D、活期存款。 3、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D )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4、商业银行的储备如低于法定储备,它将( D ) A、发行股票以筹措资金; B、增加贷款以增加资产; C、增加利率以吸引存款; D、收回部分贷款。 5、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B ) A、吸收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对象;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 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 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 ——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1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万亿元。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1999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1999年至2001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1998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2000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过去4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公里、复线1988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至今稳健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比重会不断下降,预计明年将降至2%左右。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 货币政策

第九章 宏观经济调控

第九章宏观经济调控 第一節宏观经济调控和必要性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 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宏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并予以干预和一系列政府行为。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一)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二)市场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平 (三)对具有长期性和社会以总量性的国民经济活动市场很难有效调节。 PS: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3)生产要素可以充分流动、(4)完全市场信息、(5)所有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在化。 第二節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一、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及总目标 (一)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防止出现生产过剩和供应不足 (二)优化经济结构,即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商品、劳务的供求都保持平衡 (三)兼顾公平,即调节收入的公平分配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体系 (一)经济增长的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的内涵:宏观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速度的概念,而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而且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经济 增长应该是均衡的增长。 2.经济增长目标的表现 (1)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2)保持经济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的条件下健康发展。(3)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经济稳定的目标 1.经济稳定目标的构成: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大方面 2.经济稳定目标的内容: (1)充充就业的含义:就是指凡需要就业者均可有一个合适的工作。或者说,凡是有工作能力并且原意参加工作的人都可以随时找到一个适当的工作。 (2)物价稳定的的内容。物价稳定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它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的平衡。 (三)经济公平的目标 1.经济公平目示的内涵:狭义理解:经济公平指的是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广义理解:市场机会公平、竞争条件公平和 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2.经济公平的衡量:(1)基尼系数、(2)贫困指数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内型 1.经济调控手段:是指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引导市场主体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调控手段主要有产业政策、财 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2.法律调控手段:是指利用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等来调控社会经济活动。 3.行政调控手机: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的力量,采用行政命令、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条例等方式调控社 会经济活动。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 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 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A.企业减少对耐用设备的投资B.股价下跌,劳务需求下降 C.税收收入增加D.失业补偿支付增加 11.以下哪种因素不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课后练习答案 (2)

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课后练习答案 1.下列( B )不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A.减少税收B.制定物价管制政策 C.增加政府支出D.增加公共事业投资 2.下列哪种情况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带来的后果(A )。 A.产出下降,利息率下降B.产出下降,利息率上升 C.产出上升,利息率下降D.产出上升,利息率上升 3.“挤出效应”发生于( C )。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政府支出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4..在政府的财政政策中,属于内在稳定器的是( C )。 A政府公共工程支出B货币供给 C税收D政府购买 5.下列有关“流动性陷阱”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LM曲线是垂直的,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B.LM曲线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C.LM曲线是垂直的,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D.LM曲线是水平的,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6.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 B )。 A.卖出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B.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C.买进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D.买进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7.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C )。 A.银行贷款意愿越大B.货币供给越大 C.货币乘数越小D.物价水平越高 8.坚持货币政策操作应该“相机抉择”的是( B ) 。(金融联考2009年) A.货币学派 B.凯恩斯学派 C.理性预期学派 D.古典学派 9.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C ) A 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 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 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 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10.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C ) A 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 B 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C 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D 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11.市场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会( A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