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1

(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1

(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1
(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1

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1

【模拟试题】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

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

2. 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

缆()揽()陪()赔()

毫()豪()

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

(2)达观:

(3)心安理得:

(4)悲天悯人:

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一段:从到。

论点:

第二段:从到。

论点:

第三段:从到。

论点:

三个论点间的关系:

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

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二. 强化阅读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0. 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11. 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12.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10字以内)

13.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14.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15. 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三、链接课外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6.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17. 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18.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19. 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

20. 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

《最苦与最乐》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略

3. 略

4. (l)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2)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3)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4)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5. (1)设问(2)引用(3)反问(4)对比

6. C

7. 第一部分包括l、2自然段,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点是:人生当勇于负责,不能逃避责任。前两个论点谈“是什么”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谈责任对于人的意义,第三个论点谈“怎么办”的问题,在前两个论点基础上加深论述。

8. 略 9. 略。

二. 强化阅读

10. 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11.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2. (1)不尽责任,丢开不管;(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3. 人人必须尽责任。

14. 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15. 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三. 链接深外

16. 人要常存善念。

17. 通过善恶对比,阐明人要常存善念,而不可存有恶念。

18. ①导向作用②推动作用③积累作用

19. 第一层:写善念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层:写善念的形成与来源。第三层:写如何做到常存善念。

20. 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时常反思,以便做到弃恶扬善,唯善是举。

七年级语文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及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 〈一〉基础知识 一、名句默写 1.树木丛生,。,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风正一帆悬。 4.乡书何处达?。 5.乱花渐欲迷人眼,。 6.,绿杨阴里白沙堤。 7.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8.夕阳西下,。 9.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10.《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11.(2012·邵通中考)“诗魔”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描写莺燕报春的勃勃生机。 12.(2012·遵义中考)《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二〉能力提升 13、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4、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7、《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创新 阅读文章,完成5~8题。 18.(2012·娄底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答: 19.(2011·来宾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2.答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答案:潮平两岸阔 4.答案:归雁洛阳边 5.答案:浅草才能没马蹄 6.答案:最爱湖东行不足 7.答案:小桥流水人家 8.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9.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2.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最苦与最乐》

第15课最苦与最乐 四川德阳五中肖冬编写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技巧,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习作者选择论与运用论据的方法。 3.理解作者关于责任的观点,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运用略读的方法,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样做到人人笔下无而人人意中有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要求用着重号标出作者的观点,用[ ]标出论证的部分,用波浪线标出作者扣论点议论的文字,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达观(dá guān):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纵然(zòng rán):纵使,纵令、即使--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纵使 契约(qì yuē):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xún huán):以环形、回路或轨道运行;沿曲折的路线运行;特指运行一周而回到原处 趣味(qù wèi):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2017_2018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习题新人教版

15* 最苦与最乐 01 积累运用 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困为越是圣贤毫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缆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圣贤.(xián)②悲天悯.人(mǐn)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 ①“毫”改为“豪”②“缆”改为“揽”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A.建设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任重道远 ....的责任,我们青年要立志为此奋斗终生. B.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兼职,如释重负 ....,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 C.这个人海阔天空 ....地谈了半天,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 D.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因为他们有悲天悯人 ....的胸怀. (解析:A项“任重道远”是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的意思,本身包含“责任”的意思,与后面的“责任”语意重复.)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 关系不大. (解析:B项根据文中的“又说”“还说”两词,可知孟子和曾子的话都是做论据.) 5.学完本文,大家都想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此,你所在的班级将开展一次以“责任在我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 [示例]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有人根据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 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总理,读书为中华之崛起 下联:匹夫,[示例]责任关天下之兴亡 (3)有的人认为,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劳累,不轻松,不潇洒,你怎样看? [示例]作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讲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和人

2016年秋季版2017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练习

15 最苦与最乐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惠.(huì) 缠.着(chán) 契.约(qì) 招lǎn(揽) 循.环(xún) xiè(卸)却监dū(督) 死而后yǐ(已)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 (1)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3)悲天(悯)人: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心安(理)得:自认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3.(南京中考)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观察日记。 ×月×日星期三小雨转多云 今天早晨,我在小区运动场玩,①忽然看到双杠上挂着一幅蜘蛛网。②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③仔细观察后发现: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自行车车轮,从“车轮”的中心伸出了许多细丝,我数了数,哇,有25条!它们又被一圈圈蛛丝连起来,就成了漂亮的网。 ④谁能说蜘蛛不是不厉害呢! (1)第①句中量词使用不当,应将“一幅”改为“一张”。 (2)第②句啰嗦,应改为:“我以前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或“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 (3)第③处标点不当,应将“许多细丝”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4)第④句有语病,应改为:谁能说蜘蛛不厉害呢! 4.(北海中考)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5.按要求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全集》。梁启超(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设问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自己的观点——背着未了的责任最苦。 6.(武威中考改编)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热播,引发国人对河西走廊的关注,学校开展以“关注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搜集材料 材料一至材料六是组内同学搜集的,请你从所学过的知识中挖掘一则与河西走廊有关的材料,作为材料七。 材料一: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出土于甘肃武威,是我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品中无与伦比的珍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 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

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生难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处世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掌握相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处世的态度。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掌握相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以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媒体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有一种责任,需要用生命去完成。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像往常一样驾驶大客车,当车行驶在沪宜高速上时,突然一个长方形刹车片砸中他的腹部和手臂,他忍着剧痛停稳大客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的安全。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也为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有一位思想家,他认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他就是——梁启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去看看梁启超的责任观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有《饮冰室合集》。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乏哲人志士精彩的论述,也不乏平常老百姓深刻的思考。而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则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出了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3.知识链接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正确、鲜明地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几个分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恩惠. (huì) 契.约(qì) 监督.(dū) 如释. 重负(sh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 却(xiè) (2)多音字 落????? (luò)陷落(là )丢三落四(là o )落枕 得????? (dé)心安理得(děi )得亏(de )办得到 (3)词语释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君子有终身之忧:语出《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契 (qì )约揽 ( lǎn ) 大抵( d ǐ)悲天悯 ( mǐn )人 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 ①不得志。失意 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如释重负 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悲天悯人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无入而不自得 三、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自由诵读) 读完后告诉老师: __未尽责任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尽责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负责任_____,而不能 ____逃避责任______ 。 文章结构: 一、(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重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二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明确:先指出未尽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二自然段的“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又将未尽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最后再次照应第二自然段:贫、病、老可以靠达观排解,而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四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

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课后练习含答案

15最苦与最乐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惠.()缠.着()契.约() 招lǎn() 循.环( ) xiè()却监dū() 死而后yǐ()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 (1)如(释)重负:。 (2)任重(道)远: (3)悲天(悯)人: (4)心安(理)得:。 3.(南京中考)按要求修改下面的观察日记。 ×月×日星期三小雨转多云 今天早晨,我在小区运动场玩,①忽然看到双杠上挂着一幅蜘蛛网。②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蛛网。③仔细观察后发现:它看上去像是一个自行车车轮,从“车轮”的中心伸出了许多细丝,我数了数,哇,有25条!它们又被一圈圈蛛丝连起来,就成了漂亮的网。 ④谁能说蜘蛛不是不厉害呢! (1)第①句中量词使用不当,应将“”改为“”。 (2)第②句啰嗦,应改为:“。” (3)第③处标点不当,应将“”改为。 (4)第④句有语病,应改为: 4.(北海中考)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花儿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身处高山还是匍匐低谷,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乌云密布,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雍容华贵还是暗香浮动,________;让我们做一朵花儿吧,无论是枝头绽放还是凋谢飘零,________。 ①都浸透着优雅与高洁的气质 ②都展示着昂扬与淡定的气度 ③都能无喜无忧,从容安然地面对 ④都能宠辱不惊,恭敬自如地生活 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 5.按要求填空。 (1)《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分层训练(新人教版)

最苦与最乐 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坟墓.(mù) 赔.礼(péi) 海阔.天空(kuò) B.契.约(qiè) 卸.却(xiè) 悲天悯.人(mǐn) C.循.环(xún) 恩慧.(huì) 揽.在身上(lǎn) D.检督.(dū) 纵.然(zòng) 如释.重负(s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听到医生说父亲已无大碍,我们都如释重负 ....。 B.通信行业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通信频道采访时指出,打击治理电信诈骗任重道远 ....。 C.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 ....,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 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设问、排比) ②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引用) ③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对偶) ④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反问) ⑤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对比、对偶) 4.根据提示修改病句。 在众多的“两地书”中,记者发现该校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二旅学员李强与父亲的通信很有代表性。这两封书信,语言质朴,情真意切。①父亲的“吃苦也是福”那句让人印象深刻。追逐强军梦,需军民携手共同奋进。军校学员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也离不开学员家长的教育。②这两封书信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书、家庭教育对年轻人成长的巨大。 (1)句①语序不当,应改为:父亲的那句“吃苦也是福”让人印象深刻。 (2)句②成分残缺,应改为:这两封书信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书、家庭教育对年轻人成长的巨大影响。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5课《诫子书》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被称为“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三、理解文言文 【注释】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怠忽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于是就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问题归纳 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此题可用定向—分析—归纳法。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5课

《心声》教学设计 头闸中学九年制学校王文林 【标题】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课《心声》 【正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对课文内容 进行欣赏评价,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 2、通过自读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读音,并继续巩固小说知识,知道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描写人物主要有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等方法,知道心理描写具有揭示主题,反映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归纳文章的中心,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3、讨论文章所暴露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讨论中分析中培养学生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特别是李京京身上所 具有的重友情、重亲情,遇到困难不沮丧,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心声》是一篇很难得的反映校园生活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在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幅较长,情节清楚,线索分明,所以理清情节,把握内容,列出情节提纲,并指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让学生从感情形上初步感知这篇在塑造人物上,尤其是采用心理描写方法,它真实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德,在表达主题和塑造形象上,用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方法,这些方法在表达主题和人物情感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用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也为学生学会怎样阅读小说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小说,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程老师公开课上的作法值得关注,通过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全面理解老师的作法和所反映出的问题,文章中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的心理描写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 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最苦与最乐》,听听梁启超认为什么是“最 苦”,什么是“最乐”。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二、作者简介: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 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 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精讲点拨巩固检测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便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五、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时同步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游览了白塔、钓鱼台、五亭桥和很多风景点。 B.旅鼠不去大量繁殖,就可以不避免这种悲剧。 C.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估计,使用汽油和柴油,每年都导致3万名美国死亡。 D.经典之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是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 2 .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它被公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美”的作品。 B.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的区别,像寡人、舍妹、鄙人、愚兄等是谦称,垂询、尊君、贤侄、家慈、足下等是敬称,而“若屈伸呼吸”中的“若”则只是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 D.我们这学期学的《皇帝的新装》《女娲补天》《蚊子和狮子》等童话故事都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增长智慧。 3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4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 ②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

15 《最苦与最乐》练习

15 《最苦与最乐》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赔礼(péi) 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 缠着(chán) 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 大抵(dǐ) 心安理得(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喧腾蹂躏海枯石滥慧心未泯 B.喑哑眩耀芊芊细草瘦骨嶙峋 C.奢望弥漫心旷神怡窸窣作响 D.静谧虐杀闲情逸至轻飞曼舞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茶,滚滚红尘中偶尔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荡漾不是而是歇息 B.环绕荡漾不是就是栖息 C.环绕飘扬不是而是歇息 D.缭绕飘扬不是就是栖息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雾霾任重道远,什么时候蓝天才能成为生活常态? B.在这场英超比赛中,曼联在主场3∶0战胜了斯托克城。赛后林加德说:“这场比赛让人如释重负。” C.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5、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6、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7、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8、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Ⅰ.《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译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

15、《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15、《最苦与最乐》(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略读文章,把握观点; 2. 理解“责任”,树立“责任感”; 3.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酌情取舍)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三要素; 2.略读文章,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责任”,树立“责任感”;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

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8岁学为文,9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中国近代是一个中西交汇、新旧杂糅的历史转折时期,时代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要求。梁启超在政治、文学、思想、学术等领域的显著功绩,使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字词过关(详见课件) 四、初识“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 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和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15、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4、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难点】 1、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2、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 任务一:了解作者情况。 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

《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作于1922年九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学校兼课,作为一位曾经领导过维新运动的领袖,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自学检测一: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几句话是()的名言。 2、梁启超,字(),号(),别号(),近代()、 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梁启超是清末最优秀的学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优秀人物,其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等。 任务二:学习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lǎn()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2)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qì()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 心便时时刻刻监dū()在后头。 (3)这种苦乐xún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4)古语说得好,rú shì zhòng fù();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5)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hǎi kuò tiān kōng (),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6)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bēi tiān mǐn rén(),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