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思考

44林业科学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迄今为止最大的生态工程,旨在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确保人与生态和谐相处,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盲目追求利益,无节制的对自然索取,毁林开荒过度,破坏了生态平衡,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土地沙化得不到遏制,从而引起了众多的生态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有针对性的治理沙化耕地,在这些地方通过人工造林的方法,做好植被的恢复工作,还给人民群众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我国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旦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到控制,人类生存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经济发展也势必受到牵连,同时制约子孙后代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大量砍伐森林和开垦耕地,土地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不能有效遏制,沙尘暴、洪涝等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的杀伤力大。历史教训告诉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无节制向生态掠夺只会作茧自缚,生态问题受到国家和全社会关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应运而生。国家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工程资金投入大,牵扯到了众多区域,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从1999年开展以来,退耕还林的面积大,荒山得到有效处理,造林的亩数还在不断上升,国家总投入资金495.9亿元,一部分用于造林补助,另外一部分用来补助农民,提高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退耕还林工程使得山变绿了,改善和保护了生态系统,森林和植被的覆盖率增长了2.8%,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下降,并且林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增产,生态化发展深入人心,绿色产业得到前所未有发展。

2.退耕还林工程突出问题

2.1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

现阶段,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不够全面,部分人员没有充分理解退耕还林工程的内涵和目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在不了解实际情况和分析利弊的下随意扩大范围,生态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急剧增长,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有些超出了承受范围,导致退耕还林工程遇到了较大阻力。

2.2造林质量有待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盲目数量忽视质量,不重视树苗的质量,导致林业发展缺少优质树木。造林热是一阵风,后期的管理未能跟上,大部分树木无人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有些地方造林空隙间种植农作物方式,采取的是粗放管理方法,树木死亡率高,无人管护也就意味着不能及时补苗,退耕还林工程资源浪费严重。此外,有些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中考虑的是经济性,生态林面积少,重点放在经济林建设上,比例失衡,这样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生态任务。

2.3政策未能有效落实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中有一部分用于补救农民,改善基层人民生活水平,激发造林积极性,但是由于管理不严格,补助发放得不到落实,经过层层剥削和贪污,真正拿到补助少,补助粮食的标准下降,中饱私囊,贪污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影响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政策,损坏了农民经济利益,无法保障生态建设稳定发展。

2.4后续产业发展跟不上

浅谈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思考

蒋国颜

(尖扎县冬果林场,青海 尖扎 811299)

摘 要: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大肆毁坏森林和砍伐树木,造成的后果就是土地沙化严重,自然灾害变得频繁并且种类多样,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改善现代人生存环境,而且具有历史意义,是造福子孙的拥有社会服务性质工程,属于生态建设工程。过去几十年里,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成效,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实质性作用,但是依然有不足地方,只有从源头着手解决问题,才能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稳定持续发展。本篇文章主要结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意义,分析了这项工程突出问题,提供了改进的建议和途径,仅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24-0044

·44·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 退耕还林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人们在经济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盲目开荒种田,一直成为难以遏制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沙进人退,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实施退耕还林,改变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的耕种习惯,使地得其用,宜林则林,宜农则农,扩大森林面积,不仅从根本上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而且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基本农

浅谈对退耕还林的认识

浅谈对退耕还林的认识 【摘要】森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忽视了对林业的重视,从而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使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受到打破。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温度普遍升高,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也开始重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着力于林业建设,国家也颁布了具体的措施,将部分耕地退出耕种,发展林业,采取诸多措施来大力发展林业,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分别对退耕还林中的规划、设计、补助及工作人员的经费及工作负荷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规划;补助;工作经费;负荷 1.退耕还林的规划和设计工作需要完善 1.1年度计划下达时间较晚,影响了基层退耕工作的安排 按照相关规定,退耕还林的规划和计划在上报后审批完成后则都要到年底的时候才到下达到各县市。这样各基层林业部分在进行退耕还林工作计划编制和设计过程中由于抢时间,所以就会很仓促,同时这些计划编制完成后要落实到具体农户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对大小不一的地块进行重新测量和核实,还要进行调苗等工作,同时进行退耕还林工作的落实时还在采取农民自愿的原则,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再加之一系列准备工作,所以工作量过于集中,使各基层林业部分应付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即使在春季能进行造林工作,也很难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同时在我国北方,一些冬小麦大多于十月份就已播种于地里,退耕还林还不允许进行林粮间作的形式进行,所以让农户毁掉青苗进行还林则具有较大的难度,而在农户收成后进行造林,则已进入秋季,成活率则较低。因此基层林业部门即要保证具体政策的落实,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处于这种二难境地,所以很难开展工作。这就需要上级部门在退耕还林的具体规划和设计下达的时间上要具有一个提前量,给基层林业部门充足的准备和实施政策的时间。 1.2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规划原则,慎重发展经济林 目前在退耕还林的规划中,即要以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关系。所以在一定规定中对于一些兼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用树种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认定为生态林,对于生态林国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无论是农户还是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考虑都愿意种植经济林,所以在现在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所栽种的林地都以兼用林为主,即此种林即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可被认定为生态林。在这种兼种林中,其具有生态意义的林木较少,树种具有非常大的雷同性,影响到了生态建设的发展进程。这主要是由于农户为了使栽种的林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林地管理过程中会进行松土、施肥、除草等作业,从而使林下的植被受到破坏,退耕还林没有抑制水土流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建设成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 ]10号)和《退耕还林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经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工程。 第三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要全面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等重要环节,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第四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脱贫致富及地方经济发展; (二)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三)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注重实效; (四)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林种、树种、品种和造林方式,实行乔灌草相结合,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相结合; (五)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第二章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第五条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由主管副秘书长、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省林业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成员由省计划、财政、林业、畜牧、粮食、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局,工程区各市、县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本地的退耕还林工作。 第六条各级政府是退耕还林工程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是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工程管理实行政府分级负责制和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国家确定到省的退耕还林工程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逐级分解到市、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把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干部和班子进行年终考核的主要指标,严格检查和考核。 第七条各级政府职责分工:省政府对退耕还林负总责,负责全省退耕还林任务的组织落实,研究制定全省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和办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市政府负责本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安排落实、督导检查等工作,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制定适合本地的政策和办法等。县政府负责将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到乡、村、农户,组织工程实施、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

退耕还林汇报材料

云田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汇报材料 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也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田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顺利完成了退耕还林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云田镇辖区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52个社,5110户,23620人,耕地面积85993亩,(川台地14546亩,占17%,山地71447亩,占83%),户均16.8亩,人均3.7亩。2010年种植全膜玉米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2%,其中沿川6个村共2823户、1.32万人,耕地面积4万亩,人均种植1.4亩,共计1.8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浅山区7个村共计2270户、1万人,耕地面积4.6万亩,人均种植1亩,共计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种植洋芋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种植中药材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10元。 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亩,其中经济林亩,占 %;生态林亩,占 %。 2003年,退耕还林亩,退耕还林涉及个村民小组户农户,其中、

亩;、、亩。全镇退耕还林及荒山造林中经济林占 %,生态林占 %。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退耕还林工作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及严肃性、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镇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织镇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委会及村组干部反复、认真学习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法等法规、文件。 2、强化宣传力度。 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林业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和水平,调动广大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镇工作队深入每块退耕地,检查成活情况,同时,镇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广泛听取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造成目前种植成活率低,难以见到效益的原因,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根源所在,切实加以解决,确保退耕还林稳步实施。同时,将林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入村到户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位,让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

我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取得的五方面成效

我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取得五方面成效:发展改革委 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2008年—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前各项建设任务进展良好,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4年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退耕农户口粮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退耕农户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有了基本保障。 过去4年,我国不断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区补植补造力度,使4亿多亩退耕林木得到有效保护。 据统计局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工程区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达到98.9%。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和补植补造,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进一步增加,风沙危害不断减轻,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碳汇能力显著提高。 截至去年年底,项目区累计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口粮田2653万亩,参加基本口粮田建设的退耕户人均累计建成1.48亩,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解决了近2000万退耕农民的吃饭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退耕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7年以来,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25%,对退耕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5%。 目前,项目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129万口,节煤节柴灶(炕)127万台(铺),太阳能灶71万台,太阳能热水器33万套,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消费方式逐步成为农村能源消费的新亮点。据估算,由于能源结构的改善,保护了2000多万亩森林资源免遭砍伐破坏。 退耕还林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批农林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截至2011年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累计建成优势林果茶业和种植业4199万亩,发展特色畜禽养殖1733万头(只)。 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项目进展不平衡,部分项目进展较慢;个别地方项目和资金管理存在漏洞。主要是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擅自调整建设任务计划、虚报或多头申报骗取资金、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部分地方工作经费和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补助标准相对偏低;后期管护难度加大。抚育、护林防火等后期管护任务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沼气池等建成后使用率不高。

浅谈建立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流程

浅谈建立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流程 【摘要】建立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空间信息的查询管理、动态监测及数据更新、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统计分析、制图制表等功能,提高劳动效率,将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里程。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标准数据采集 地理信息系统(Ge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它可以迅速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退耕还林及三北防护林地理信息系统结构与流程: 1.技术标准 标准化的作用是为了获得在硬件、软件和系统上的综合投资效益,首先具备可移植和互操作性。信息往往是一个由多种计算机平台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有了标准,可以促进用户从网络的不同节点上获取数据,即从不同硬件环境中获取数据和实现各种应用;其次是可伸缩性,为了适应不同的项目和应用阶段,必须以相同的用户界面在不同大小级别的计算机上运行;第三是通用环境,标准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系统应用环境,如提供通用的用户界面和查询方法等,利用这个通用环境形成与国家数字地球并轨。 1.1数据组织 为便于计算机管理和应用,如存储、检索、分析、图形再现和数据交换等,数据库分基础数据库(即基础地形图)、专题(图)数据库等,每个数据库由若干数据层构成。各库主要信息如下:基础数据库,图层点状层线状层面状层境界层各种界线的注记国界、省界、地区界、县市界、林业局界、乡镇界、林场界、成图界、林班界、小班界、村屯界各种界线的彩色边水系层河流、渠道等注记河流、渠道、堤岸、水涯线湖泊、水库等。图层点状层线状层面状层林业区划层林业区划注记特种用途林、防护林种区、作业区界林班层(村)林班号、面积等注记林班线林班面小班层小班号、面积等注记小班线小班面地类符号层省址、市址、县址、林业局址、乡址、林场址、国营农场、林业站、检查站、防火站、农田、沼泽地。 1.2采用统一的分类编码 保证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数据共享。运用山海经纬软件,结合手工绘制图的经验及林业图示标准,规范数字图标准,制定出点、线、面符号库。 1.3质量控制

xx县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XX县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概况 根据《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市财政局XX市农业局XX市水利局XX市林业局关于下达2015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精神,下达XX县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建设规模为:⑴后续产业发展5000亩、开展技术技能培训300人;⑵农村能源建设安装太阳能500户;⑶补植补造2000亩。 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⑴后续产业发展5000亩、开展技术技能培训300人;⑵农村能源建设安装太阳能500户; ⑶补植补造2000亩。 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 ⑴已于2014年1月完成后续产业发展5000亩、已于2014年1月完成技术技能培训300人; ⑵已于2015年12月完成农村能源建设安装太阳能500户;⑶已于2014年1月完成补植补造2000亩。 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 项目的经济性 项目开支基本符合预算规定,支出总额没有超预算。 项目的效率性 该项目经费按期100%完成支出任务,支出效率很高。 项目取得效益 项目的实施,最大的效益便是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技术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促进林农增产增收,提高了林果产量,改进了果树抚育管理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太阳能的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林业生产效益。 三、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根据项目特征及具体情况,将该项目绩效指标划分为4项一级指标、下设7项二级指标和25项三级指标,并依次设定各项目指标的分值分配。投入、过程、产出、效果。本次绩效实行百分制,即各项指标分值之和为100分。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1.前期准备。 计划任务下达后,XX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以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产业发展规划、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现状和退耕农户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组织技术人员历时20天完成了外业调查,编制完成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XX县2015年林业项目作业设计说明书》。根据作业设计对新增种植业和补植补造进行了项目招投标工作。签订了造林合同,明确了造林质量和成效。 2.组织实施。 我局3名相关技术人员组成评价工作组,具体为:何树丽李君段青。 3.分析评价。 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绩效评价,即在对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分,然后根据考评得分,评定项目的绩效级别,评价等次根据综合考评得分确定为优良中和差等4档,同时出具详细的综合考评结论。

榆林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对策

榆林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对策 摘要介绍了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及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成果;发展对策;陕西榆林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之一,也是其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开展迅速,从1999年进行试点,2000年即在全国25个(市)自治区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对改善我国环境,促进经济、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生态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局部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陕北榆林市的北部属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区,南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广种薄收,几十年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3]。 1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主要成果 1.1 明显改善生态状况 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造林面积累计增加超过了22.67万hm2,森林覆盖率增长达到8.6%。同时,由于坡耕地的退耕还林,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状况。因此,退耕还林能够明显改善榆林市的生态状况。 1.2 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通过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国家给予农户现金补贴,不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创造了就业途径,有效解决劳动力,并且为发展副业和外出务工提供了良好条件,进一步拓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据统计,绥德县每年因实施退耕还林而外出务工的人数约8.5万人,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3 促进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而把土地平缓、土质肥沃的留作耕地,使农林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良好耕地劳作中,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农业收入稳步增长,使传统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多收。榆林市通过退耕还林,增速发展特色经济林逾5.33万hm2,占退耕还林总面积30%左右。尤其是核桃、红枣、仁用食用杏、良桑、苹果等特色经济林纳入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范围内,大大提

《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范文》

《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范文》浅谈退耕还林与禁牧 齐鑫 【摘要】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吴起县从xx年开始就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截至目前,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30多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全县的林草覆盖率由xx年的19.2%提高到62.9%。十多年前,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吴起县“山像和尚头,干沟水不流”。如今的吴起依靠本地不断好转的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旅游景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旅游。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偷牧、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社会问题凸显、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使封山禁牧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农民稳步增收,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关键字】 :封山禁牧问题原因建议 党的封山禁牧是指各级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严格禁止农牧民进入规定区域放牧从而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政府行为。截至目前,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山西6个省区市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27个省区市的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封山禁牧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巩

固林业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从xx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整体封山禁牧,现在,全县的退耕面积还林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各级政府坚持把封山禁牧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与此同时,封山禁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及时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禁牧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起县封山禁牧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吴起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1]。禁牧当年,由于实行圈养,而家里缺少饲料,全乡出现不少卖羊的情况,羊只总数骤然下降。很多由于资金、劳动力和耕地状况等因素无法转向圈养的农民,经常冒着被罚款的危险违规放牧,出现“白天入舍晚上放,中午入舍早晚放,紧时入舍松时放,小群入舍大群放,近处入舍远处放,昼伏夜出”的情况,使政策宣传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效益分析评价

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初步评价 (一)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效益突出。工程累计实施造林27.73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5.23万亩,森林覆盖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4.8个百分点,达到31.54%,通过工程建设,在我区“南-南”线、鱼洞至圣灯山自然保护区沿线等建起了一条条绿色生态走廊,在木洞等库区镇街长江沿岸建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实施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95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5.1%,其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达44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2.3%,占幅员面积的26%;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7493吨/平方公里〃年,通过工程建设,直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88平方公里,年拦蓄泥沙约22万吨,工程区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等级明显上升,同时在抵御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被广大群众誉为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耕地产力,农民得到了实惠,工程经济效益明显。在我区已初步建立了以花椒为主的香料林产业基地、以二圣镇为中心的茶叶产业基地、以界石和跳石镇为中心的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以木洞为中心的蚕桑产业基地。这些基地的建成,为调整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花椒基地投产面积达3.5万亩,年产值达800万元;特色花卉苗木基地投产面积达0.6万亩,年产值达2400万元;茶叶基地投产面积达0.5万亩,年产值达500万元。 (三)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的实施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拉动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业的大发展,社会效益显著。工程实施一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了坡耕地高投入低产出的窘境。二是促进了项目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据统计,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区退耕还林项目区,退耕前劳动力转移人数为7491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6218人,就地转移人数1273人,转移劳动力人平均收入2500元/年。退耕后劳动力转移人数为50467人,占退耕还林总人口25.6%,其中外出务工人数39633人,就地转移人数10833人。全区平均每年每户从国家领取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90.5元,增加劳动力就业4582个,促进了社会稳定。 五、退耕农户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退耕地预期效益未实现 由于退耕农户管护意识不强,对造林地管护不到位,造林成效较差,多数地块仍需要补植补造,导致预期效益未实现。涉及面积达45823亩、涉及农户20116户、人数58002人,分别占退耕面积的30%、农户的29%、人数的28%。 (二)少数退耕户粮食不能自给 由于实施退耕还林,种植面积相应减少,导致少部分退耕农户出现少量缺粮,缺粮部分从其他收入中进行购买。涉及农户3588户、人数10846人,分别占退耕农户的5%、人数的5%。 (三)退耕户生存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少数退耕户多年来以种植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土地依赖程度较高,实施退耕还林后,极少数退耕户对退耕后产业发展未作思考,产业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滞后。涉及面积达3240亩、涉及农户1504户、人数4237人,分别占退耕面积的2%、农户的2%、人数的2%。

浅谈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

浅谈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总的来说进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全面规划,退耕地的选择比较零散,不利于与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协调配合;工作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作;重要性 0.引言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总的来说进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全面规划,退耕地的选择比较零散,不利于与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协调配合;工作经费迟迟得不到落实,退耕还林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造林树种普遍单一;退耕还林补助期太短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简要阐述。 1.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保持国家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退耕还林工程涵盖中西部25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区旗),涉及1330万农户、5300万农民。工程建设和政策兑现年限较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效益、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它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造成重大影响。客观上需要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2有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退耕还林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有的地方把退耕还林单纯地作为扶贫工程,忽视生态目标,致使江河两岸、水库湖泊周围的陡坡耕地等重点区域得不到保障;有的地方把退耕还林当作单纯的植树造林,没有把生态目标与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问题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从长远看,退耕还林的成果也难以巩固。二是有的地方尊重自然规律不够,不能因地制宜确定造林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种乔木,致使造林成活率低,劳民伤财。三是少数地方补助的粮食、资金兑付不及时,出现摊派、克扣和兑付不合格粮等问题,甚至弄虚作假,挤占、挪用、截留、虚报冒领补助粮食和补助资金。上述这些问题都亟待以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和解决。 1.3有利于我国居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退耕还林对中国的影响

由一篇文章引发对退耕还林的深思 发改委:耕地休养生息对粮食减产影响"可控" 耕地休养生息,会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30日说,根据测算,退耕休耕对粮食减产的影响最高年份是1500万吨,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耕地草原河湖有序休养生息的目标和路线图。 吴晓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单产水平,都将对粮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1500万吨产量低于近年来粮食平均年产量的2.5%,对粮食供给影响不大,完全在可控范围内,这也是进行耕地休养生息的前提条件。”他说。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周建春说,耕地休养生息以保持一定数量耕地为前提。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18.65亿亩,退耕、休耕、轮作都以这个数量为前提;二是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2020年基本农田要在15.46亿亩以上;三是加大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完成8亿亩,力争10亿亩;四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吴晓说,增加农民收入是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长远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有利于增加产量、调整结构,不但不会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吴晓说,我国将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补助政策,落实中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支持试点地区农民转移就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增收渠道。 来源:新华社 来自新华社的一篇关于发改委:耕地修养生息对粮食减产影响“可控”报告。由本文结合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况发出些许观点。 先就本文而言,一是粮食减产影响“可控”。通过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单产水平以确保影响可控。自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国粮食粮食产量仅2003年出现负增长率(-6.14%),以后一直保持十二连增产,而2003年以前我国粮食产量都是有正增长也有负增长,试问在自2003年以来退耕还林一直持续至今,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为1.39亿亩,而至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试问在耕地面积锐减的情况是什么高科技把单产量提升到如此高水平?

退耕还林政策

退耕还林政策 一、退耕还林的范围 退耕还林指水土流失严重和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标准是: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度在6度以上、农民已经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区;风沙危害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已经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备条件、农民自愿,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可作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二、退耕还林优惠政策 1、要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人承包的政策措施,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的主要环节,集中连片,形成规模,达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2、补助政策 退耕地还林补助标准 粮食:黄河和海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200斤,长江和淮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300斤。补助粮食一般为小麦原粮,不同地区确需调整粮食供应品种的由省政府确定,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补助年限:还草补助2年,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现金: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补助年限和粮食补助相同。 种苗和造林费: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 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沙造林补助标准,只补助种苗和造林费,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 3、免征农业税。对应税耕地,自退耕之年起,不再征收农业税。 4、退耕地造林后,禁止间作粮食和蔬菜。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竹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模式,实行立体经营。 5、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经济林比例不得超过20%。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含梯田)、水土流失严重或泛风沙严重、及一切生态地位重要地区必须营造生态林,要按照先陡坡后缓坡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林后实行封山管护。在雨量较多,生物生长量高的缓坡地区,可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对超过20%的经济林地,只补助种苗费。 6、退耕还林粮款补助对象为实施退耕还林的个体农户。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荒滩地造林,只给予每亩50元的种苗补助。 7、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宜林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发放林权证。 8、对退耕农户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发放;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发放形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尊重退耕户的意愿,其费用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 9、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还林后,由县或乡统一组织,应继续在宜林荒山、荒沙、荒地造林。

浅谈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浅谈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7-11T14:59:15.5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49期供稿作者:陈凤英 [导读] ——以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王家沟村为例 陈凤英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621000 摘要: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王家沟村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厚度40cm范围内,同一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均有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坡耕地>苹果地>刺槐林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同,总体上看,平均土壤含水量刺槐林地>坡耕地>苹果地。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含水量延安市 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分是制约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它是“箍桶”效益的短板。土壤水分是调节植被群落演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半干旱地区的植被长期处于水分亏缺状态,从而影响了水土保持的效果。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到底有什么影响,本文应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已退耕地与坡耕地土壤水分的比较,探讨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一、研究区概况 王家沟村位于宝塔区冯庄乡政府以北3公里外的拐沟内,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前后沟长3公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差,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2℃,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全村总人口414人,流域面积7800亩。1999年以来,该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坚持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并重、栽植与管护并重、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灌草混交、多林种搭配方式。 二、样地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1.样地的选择 刺槐、苹果树是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因此在王家沟境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刺槐林地和苹果地,并与坡耕地进行对比,对研究该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水分影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选取的样地退耕年限有所差异,其中刺槐林地退耕5年,郁闭度为52.1%,苹果地退耕10年,郁闭度为30.8%。刺槐林地坡度18°、坡向正北,苹果地与坡耕地的地形条件基本一致,坡度19°、坡向正西。记录的主要项目有植被的郁闭度、林下植被的覆盖度、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进行取土采样。分别在各样地内,挖掘采样的土壤剖面,按由上往下的顺序采取0-40cm的土壤,在每一基本单元的同一深度上采土样两份,称重封存后带回实验室测定。在实验室运用烘干称重法(在75℃下持续烘24h)测定土壤水分。 三、结果与分析 1.同一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 同一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显著变化。 (1)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在0-20cm深度内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在0-10cm范围内土壤水分增长很快,而在10-20cm范围内土壤水分有所下降;在20-40cm深度内,土壤含水量基本没有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0-20cm的土壤与大气的水分交换十分活跃。受其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其中,在0-5cm的土壤表层,由于采样前土壤受蒸发影响大,土壤水分易散失,因此土壤含水量较小。在20-40cm深度内,土壤水分被刺槐根系吸收消耗,但由于土壤上层水分的下渗补给,致使土壤水分在20-40cm内随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 (2)苹果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苹果地的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出增长趋势,并且增长明显,出现了一次最低值,两次高值。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 退耕还林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全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优选稿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退耕还林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眼前利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控制水土流失、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 从长远利益看,退耕还林更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看到上述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林业生产力

浅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

浅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 发表时间:2011-09-28T15:44:22.500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张紫娟 [导读]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于国于民都是一项非常受益的工程。 张紫娟 (河南省渑池县林业局办公室河南三门峡 472400)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2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理论基点,其次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再次指出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最后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浅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理论基点分析问题建议 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仍然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对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福利和发展生产力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所以说,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于国于民都是一项非常受益的工程。 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理论基点 1.政府制度是作用于社会,用于约束、激励和保护利益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 2.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政府制度中,根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将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 3.政府制度是衡量我国退耕还林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退耕还林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的分析 1.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利益主体有国家、政府、政府人员、管理人员、种植户和其他利益主体。 2.各利益主体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主体。 3.退耕还林必然是由政府供给的,必然要接受政府的监管或监督。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对我国退耕还的林利益关系进行探讨: 1.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政府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其会强力推动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2.在政府和种植户中,政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种植户进行限制,使其有效地进行退耕还林。 3.只有当政府补贴大于种植户的利益所得时,种植户才愿意与政府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我国退耕还林工程。 4.政府只有通过合理的监管或监督,才能使退耕还林工程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1.监督是一种权力,如果监督者不能规范地使用这种权利,那么退耕还林工程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完善和落实。 2.由于监督者后面隐藏着超额利益,因此,就会有种植户以某种购买方式购买权力监督者手中的权力。 3.由于种苗供给方式的不合理,使得种植户不能自由地完善和促进退耕还林工程。 4.由于监督者和被监督的“串通”,也是致使退耕还林工程不能如实、如期、有效地完善或实施。 5.在现有的制度中,普遍缺乏对监督者的监督。 四、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1.退耕还林既然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其对种植户的利益补偿必须大于传统种植利益才能使种植户积极进行退耕还林。 2.加大对退耕农户的补偿力度,真正建立和健全退耕还林的利益补偿制度;只有让农户切实获取退耕还林的利益,真正实现“谁付出,谁受益”,才能使我国退耕还林工程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最终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3.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尽量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市场化运作;虽然退耕还林必须要通过政府才能实施,但是要实现政府指导和监督下的市场配置机制,能市场化的尽量市场化,这样就从根本上根除了政府人员寻租的可能,从而将整个由政府人员主导的寻租和串谋格局打破,实现我国退耕还林的市场化运作。 4.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和激励;在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建立激励奖惩机制;为防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掌握者)串谋,对监督者的监督权可以交给人民大众,并给以保护和奖励。 5.强化对其他利益体的监督和惩罚,并通过诱导使其行为规范。 6.在完善监督条件下切实提高政府人员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7.实现政府(人员)行为公开透明制度,使政府(人员)行为接受大众的监督,那么,退耕还林工程绩效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8.实现各个利益主体权利的制衡。制度中权利失去制衡,其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必定相左,权力制衡越小,实际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相差程度越大。制度只有实现了权利制衡,才能提高其行为绩效。而行为绩效与预期绩效的符合度是衡量一项制度安排的重要标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