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商范蠡: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道商范蠡: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内容提要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竟有这样一位奇男子。他前半生从军从政,与越王勾践深 谋二十余年

,最终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越国成为春秋霸主,雄屹天下,在“吴越争霸”“卧 薪尝胆”这些惊心动魄、励志图强的词语背后,闪掠过他智慧、淡定的目光与惊鸿一瞥的 身影。当政治生涯正值巅峰时刻,他却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功成身退、消遥而去,一叶 扁舟,亦商亦游。十九年中,三次富甲天下,财富巨万,却又能散尽家财,救济苍生。由 楚到越,由越到齐,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他以忠事君,以勇克敌,以 智保身,以商致富,曾两度官至卿相,三迁皆有荣名

,让秦相李斯发出了“千载之下,孰 可比伦”的感慨。这个有着完美形象和圆满人生的魅力男人

,到底是谁?他就是范蠡。本 书将带领读者重温2500 年前的“越国复兴梦”,感悟“商圣”范蠡的人生哲学。

书名: 道商范蠡-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

作者: 李海波

CIP号: 255548

ISBN: 978-7-122-25513-6

责任编辑: 周天闻 龚风光

出版发行: 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购书咨询: 010-********

售后服务: 010-********

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7025847.html,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终南先生李海波者,西蜀人氏也。

先生好道学,善独思,喜谋略,守清静,不与俗同。少年远游,自蜀入鄂,投师于汉阳谢先生门下,历十年而得六图,悟其玄趣,渐达真意。常捧读《道德》《阴符》二经,昼夜不倦;长仰慕范蠡、子房之功,人皆言痴。后被青城后山蒋信平道长收纳门下,以“道能护国治天下,不在功名而在德”数语相授,后又师事于沪上道门宿老薛先生,习清微之法。

所谓“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之言“生”者,乃生生不息之意也。生命、生活、生存、生态、生机莫不得其生意而万化无穷。海波先生执其生意,而守之以“一”,故以“道商”而解范蠡,以一人而窥一门,以一法而通万事。初,众学士闻“道商”而讥之:“道,何其尊贵也!以商论之,贱也。大谬!”先生笑而不语,甘守其辱,历数年,众皆效仿而称道,以为妙也。先生笑言:“道尊德贵,此言不假。然‘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之所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天下万事,无道不生,富国大略,无商不活。以商证道,实曲则全之妙法也。”人闻其言,皆以“道商之师”赞之。时年,先生初登而立之年也。

余虽商贾,世居潮汕,亦以习武、读书二事为人生之至乐。数年之前,缘遇先生《势》作,细读之下,深感其书可谓深谋独具,尤能启迪于人,常置案头,捧读研学,神交久矣。后几经辗转,相访于先生,情义往来,遂结为肝胆相照之至交,成一大快事。

《太平经》云:“道者,元首之路也。”章太炎先生于《国学讲演录》中称:“历代承平之世,儒家之术是以守成。戡乱之时,即须道家,以儒家权谋不足也。凡戡乱之辅助,如越之范蠡,汉初之张良、陈平,唐肃宗时之李泌,皆得于老子之道。”今海波先生历时两年完成新作,以老子道学思想深解范蠡治政经商之道,揭秘2500年前发生在中国版图上的“越国复兴梦”。以道之博大,执术之要妙,通于百业、成于人事、无往不利、无往不胜也。其间立身之道、谋职之法、兴国之略、强兵之术、富民之策、逍遥之境,俱集于斯也。

天道循演,世事如棋。读罢海波先生此作,余不禁掩卷长思:2500年前,老、孔二圣所遭遇的道德滑坡,与今之世我们正在面临的严重信仰缺失,是否可以相参照?负能量言论满满的伍子胥,与国人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焦虑与相互埋怨,是否值得深思?在文化产业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被冠以华丽名义的隐态战争手法层出不穷:经济战、粮食战、人才战、健康战、艺术战、娱乐战、贿赂战,我们该如何强化国防安全意识?当“无神论”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时,吾辈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该如何正确对待“神”与“圣”?所幸的是,《道商范蠡-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与解惑。

余曾闻:“世之为病有二:曰人为之病,曰天运之病。人运之病,戾气所钟,所谓‘自作之孽不可活’,唯有权者能医之。天运之病,邪气所逭,所谓‘天作孽,犹可恕’,唯有道者能医之。”

医世济民之法,《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管子》亦称:“圉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则过寡也。”今之世,“富强”二字已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非一人一己之富,在均也,在平也。正如本书借范蠡之口言:“执其中则昌,失其中则亡。”“夫天命帝王治国之法,以有道德为大富,无道德为大贫困。名为无道无德者,恐不能安天地而失之也。”(《太平经》)富国之法,必以道治。道行天下,则万事顺理,百业兴旺,民利若能百倍,天下势必归心。

道商始祖范蠡,以天下之共富共利而辅治越国,佐勾践成其霸业,道通于政也;以有无交易于天下之中而三迁皆荣,助猗顿共成富有,道通于商也。以此而论,道学思想若欲造就全球首脑、世界首富,岂非反掌之易?

海波先生以红尘隐者的道家风骨,遵其师嘱,静守不争,和光同尘,修养天心,以一部《道商范蠡》,剖其心智,上溯道商始祖范蠡经世济民之功;道其利害,下探兴越灭吴天下共尊复兴之梦。欲余作序,余亦欣然,遂不揣浅陋,成上述文字,与有缘诸君共话。

以道治国,天下共利!以道辅国,天下共富!以道护国,天下共尊!以此结语。

谨识

(本文作者系深圳正阳集团董事长)

--------

-----

-----------

------壹 天地人和 范蠡之初

春秋:一个自由任性的时代

道学引路者老子

入门之师:低调而神秘的计然

范蠡的转运

敢问路在何方

吴国强盛的前世今生

伍子胥:强大的对手砥砺出人生的光明

贰 承前启后 范蠡入越

允常为何不重用范蠡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檇李大捷:年轻人的侥幸胜利

夫椒失利:战略冲动的惩罚

会稽论道:痛彻心扉的领悟

叁 以道治国 兴越灭吴

不要把自己当成失败者

男人之间不可说的秘密

高手过招,一计定乾坤

天下共富与越国复兴梦

实干兴邦的七大环节

隐态战争的九种武器

西施的美丽不可超越

史无前例的粮食战争

防不胜防的意见领袖

猎鹰计划与伍子胥之死

逆袭的勾践成了天下霸主

肆 道商合一 富传千载

给勾践上的最后一堂哲学课

财神语录:我不求财而财自来

道商五宝:开启以智启财新模式

富传千载的陶朱世家

黄老道学的幕后推手

道商思想催生世界首富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竟有这样一位奇男子。

他前半生从军从政,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最终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诸侯国成为春秋霸主,雄屹天下。在“吴越争霸”“卧薪尝胆”这些惊心动魄、励志图强的词语背后,闪掠过他智慧、淡定的目光与惊鸿一瞥的身影。

当政治生涯正值巅峰时刻,他却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功成身退、逍遥而去,一叶扁舟,亦商亦游。十九年中,三次富甲天下,财富巨万,却又能散尽家财,救济苍生。由楚到越,由越到齐,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他以忠事君,以勇克敌,以智保身,以商致富,曾两度官至卿相,三迁皆有荣名,让秦相李斯发出了“千载之下,孰可比伦”的感慨。

在这位旷世奇才的身上,有太多的桂冠可以加冕:不管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慈善家、商业家、建筑设计大师,还是中国辞官下海经商第一人、中国多元化集团经营第一人、中国思想扶贫第一人、中国慈善第一人、中国第一位旅游达人。他既是中国道商的始祖,也是美女西施钟爱之人。他是学者型官员,其开创的“黄老道学”思想体系与中国的盛世景象密切相关;他是世所罕见的商人,其“以道经商”的智慧理论与“富而好德”的行为风范,被薪火相传,千年延续,代代祭祀不

辍,家家奉若神明。

这个有着完美形象和圆满人生的魅力男人,到底是谁?他就是范蠡。

从范蠡的为人、处世、治国、从政、行兵、经商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范蠡可谓通达事理而又不拘俗礼,深谙谋略而又灵变有度,内心强大而又外示柔弱,情意深重而又逍遥自乐。对范蠡这样一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魅力男人,我们现在了解他、评论他、传颂他,多以其历史功勋和商业成就、道德规范等常规指标来作为判断标准。当我们一次又一次为范蠡的人生智慧所折服、喝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蓦然发现,我们用一切世间的、常规的、符合我们理解认识的规范标准去定义他,常常显得苍白无力,无从下手。我们会迷惑:

范蠡到底是人还是神?如果说范蠡是人,他超凡的智慧又是从何而来?因何而得?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才应该重新审视、深度剖析、立体解读、全新定义范蠡。对于范蠡这样的千古智者,我们应该突破表象,超越技能层面的认知,从范蠡所承传、拥有的学术思想体系和精神世界中,去把握最核心的本质,循于技而求于道,真正地走进范蠡,与“商圣”偕行。

春秋,是一个美丽炫彩的名词:春花秋月,日月轮转;春种秋收,四时迭代;春华秋实,精彩纷呈;春来秋去,虚度几何。

春秋,是一本响亮千古的经籍:春秋大义,贤圣之功;春秋笔法,字字针砭;胸中泾渭,皮里春秋;甘洒热血,著于春秋。

春秋,是一个奇妙澎湃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群星闪耀,动荡不安,惊心动魄。

纵观历史,横观当代,每一位堪称伟大的思想巨匠、政治领袖、英雄豪杰、名士才子诞生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必弄于时势。

而我们的主人公范蠡,则在中国历史上春秋这段特殊时期应运而生了。

“”

孔老夫子之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前722~前481年),计242年,史称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前770~前476年),共295年,为春秋时期。

春秋这个时代的隆重揭幕,其实来源于一场看似美丽的“焰火晚会”。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幽王即位。这位西周的最后一任君主有个爱好,那就是喜欢美女。爱美之心嘛,人皆有之,这本无可厚非,但你爱美女、宠美女到了极端的心理状态,丧失了君王掌握天下公器的神圣性和治理天下的原则性时,这大问题也就产生了。

俗话说,人有无道之心,必有昏庸之行。昏庸无道的周幽王为了博取冷若冰霜的“冷美人”褒姒灿若桃李一笑,听信佞臣虢石父之言,在骊山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下,美人倒是笑了,可是周幽王“倾城又倾国”的噩梦也开始上演了。

冷美人褒姒终于开颜一笑,这让周幽王心里乐开了花,于是大方地以千两黄金为“项目策划费”,重赏给了为他“策划”出这场闹剧的总导演——馊主意创意大师虢石父。如果说,幽王仅止于此,偶尔逗美人一笑,倒也情有可原。关键问题是,幽王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激动之下更忘记了自己是谁。《史记》载:“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看到美人笑了,幽王后来又玩了几次火。假如我们拿“政治是一场游戏”来评说历史的话,这样的游戏就太丧失道德底线了。

骊山上接二连三上演的“焰火晚会”让各路诸侯心存不满。但为了进一步讨好褒姒,周幽王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和王室的反对,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为政者不可任性!周幽王的“废嫡立庶”主张一下子捅了大窟窿!太史伯阳感慨:“祸成矣,无可奈何!”果然,幽王的老丈人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先发制人。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点起来了,可惜诸侯们因前几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在内乱外患的双重打击下,醉生梦死的周幽王带领褒姒、伯服等人携王室珍宝逃往骊山,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命丧黄泉的悲惨下场。至此,西周终于断送在周幽王的手上了。

有人说,幽王之错,错就错在爱错了一个女人,放错了一把火。女人也好,烽火也罢,不过都是遁词。一个女人一把火,哪里有那么大“倾国倾城”的威力。但是,有一个道理我们必须明白,那就是玩火者必将自焚。《史记》载: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周幽王的败局祸根,源于自身的“炼己”不纯。身为一国之君、天下之主,周幽王终日沉溺酒色、不理政事,在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天灾频发的特殊时期,不但不知存恤百姓,反而变本加厉地剥削,并任用奸佞之臣虢石父之流主持朝政,引发内外怨愤。尤其是烽火戏弄诸侯,天子失信天下,盲目废嫡立庶,更直接触犯了申侯等人的根本利益。

人失信,天失序。 最终,周幽王未能逃脱宿命的预言,就像他的谥号一样,成为了刀下幽魂。他的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原来的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拥戴下继天子位,延续周祀,是为周平王。面对着被战火毁坏得一塌糊涂,国库被犬戎抢掠一空的镐京,更为了避免熟门熟路的犬戎在不打招呼的前提下突然“造访”,平王萌生了东迁到东都洛邑(洛阳)的想法。于是,在一场声势浩大的东迁工程中,历史迈进了春秋时代。

周平王是幸运的。

当命运冷不丁对他开起了玩笑,当太子的桂冠险些滑落并酿成杀身之祸时,他起于乱军之中,受命于危难之际,借助了申侯和缯国、犬戎的势力而重获尊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史记》所谓平王避犬戎东迁倒真值得考量。犬戎助平王杀父,实乃友而非敌,是大大的好人嘛。

周平王也是不幸的。

公元前770年,当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的带兵护送下东迁洛邑时,携王在虢公的支持下也称王,形成分裂之势。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周王室二王并立,诸侯们互相侵伐。在东周这一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严重动荡不安,各类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各种社会势力都在不断地分化,并在不同时期按照各自的利益寻求新的伙伴关系。伴随着周平王的东迁,西周灭亡,王室迅速衰微,不仅无力中兴,而且原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周景观不复存在。

平王东迁作为诱因,看似“择善地而居”,其实也直接导致了周王室国力的进一步衰微。周平王虽然位居天子之尊,其继位的合法性却受到了诸侯的普遍质疑。虽然到了“二王并立”后期,社会形势发生了剧变,以晋文侯为首的诸侯竟杀废携王,转而拥立平王。但是,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王室盛气不复重现,丧失了实际控制能力的周天子虽名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沦落到还不如一个诸侯国君的地步。

就此而论, 范蠡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这个特殊时代造就的必然。

范蠡是不幸的。因为他生逢乱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权旁落、礼崩乐坏、战乱纷起、诸侯争霸、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人们该相信谁?人们该坚持什么?一切都呈现出急速动荡的变数,未来呈现给人们的更多是迷茫与无知。在乱世之中,许多人都分不清方向,认不清自我,随波逐流,心无所归,到头来祸福无常、身不由己。

范蠡又是幸运的。因为世乱时变,新旧交替,必有天赐良机出现。在这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当四海独尊的天子从高高在上的王权神座上无情跌落时,旧制度、旧统治秩序、旧等级阶层也随之而被打破和颠覆,新制度、新统治秩序、新道德标准正在确立,新生代的阶级力量正在慢慢凸显和逐步壮大。落魄文人可以走向朝堂,荣登尊位;奴隶死囚可以绝境逢生,指点江山;少年童子可以临危受命,官拜上卿;白发老翁可以重出江湖,再振雄风。

孟子有句名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在这动荡不安却又自由任性的岁月里,上天也极其公平地赋予了范蠡绝佳的成功机会,使他不但获得了接受学习教育和思想成长的历史性机遇,成为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场“文化下移运动”的最大获益者,还拥有了草根翻身的人才竞争机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春秋,是乱世不假。但是,春秋的乱中藏福、动中藏机。在这个战火横飞、竞争不绝的特殊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和重视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因为有了强大的外敌和急剧的动荡,以论资排辈来封官定爵的旧体制才会被打破,出人头地、竖子成名的历史机遇也才会神奇般地降临在范蠡这样的平民身上。

这就是春秋!这就是机遇!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当机遇来临时,我们有没有真正地准备好呢?

范蠡,字少伯,曾化名为鸱夷子皮、陶朱公。他是春秋这段历史时期诞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智谋家和经济学家,也是老子道学思想体系的第三代正宗传人,为中国道商之鼻祖,被后世尊为“商圣”“财神”。

《史记正义》曰:“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

《吕氏春秋·当染》高诱注:“范蠡,楚三户人,字少伯。”

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历史文献中,对于范蠡的生卒年份皆未作准确记载。关于这段涉及范蠡“生死”的千古之谜,我个人所持的观点是:范蠡的出生年,应以公元前520年之说较靠谱。

在范蠡自幼的成长环境中,他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贫二代”?他的父母给予了他什么样的支持和期盼?他的至亲在他的生命中为他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他的人生大成是得益于他人的安排还是来源于自我的提升?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第八》曰:“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

范蠡的成功是父母给予了优厚的先天基础条件吗?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范蠡是出生于贫苦农家的子弟,属于典型的“贫下中农”“穷二代”。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范蠡的成功,首先必须感谢他的好父母。

身为“贫下中农”的范蠡父母,虽然没有让我们未来的财神一出生就拥有显赫耀眼的身份、衣食丰足的生活,却赐予了他一份无可估量的财产,那就是一个好名字。

蠡音lí,其字本意就是用葫芦做的瓠瓢,也有人说是用大贝壳做的“舀水瓢”。此后,还衍生为蠡勺、蠡见、蠡酌管窥等词语。

据部分资料记载,范蠡在后来做了越国大将军时,曾发明了一种防矢石的军队盔帽,因其形似瓠瓢,又名蠡帽。在经商时,范蠡还发明过一种容量为一升的瓢,被命名为蠡升。至唐宋时期,把螺号也常称为“蠡”“大蠡”“蠡角”,如《旧唐书·音乐志二》载:“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南蛮,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域,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和吴、越曾被中原诸国称为南蛮。)“蠡角”此物,似乎和中国历史上那场最紧张、精彩的吴越争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范蠡”这个名字隐藏至深的内在含义。

范蠡的父母为什么要给他取名叫“蠡”?或许,当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来到这个纷繁动乱的人世间时,他的父亲正在用家中大贝壳做的“舀水瓢”取水;闻听家中添丁,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欣喜之情,应景而命名。或许,是父母希望这个小生命的未来人生,能够像蠡勺一样,宽容虚怀,成为有用之才。

其实,“蠡”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那就是从中国汉字独有的意蕴结构上来理解。蠡,从彖,从双虫。什么是“彖”呢?《说文解字》上说:“玉篇作豕走悦也。恐是许书古本如此。周易卦辞谓之彖。爻辞谓之象。辞传曰:彖也者,才也。虞翻曰:八卦以象告。彖说三才。彖者,言乎象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非常喜好《易经》,曾序彖系象而说卦文言。“彖辞”,就是《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是对卦象的吉凶断定,与“爻辞”相对而言。所谓“彖说三才”是指天、地、人三才,这是告诉我们,先仰观天,以知道天文及天时、天子的信息;次俯察地,以知道地户、地势及地理的信息;再综观于人,以知道天下大众民心向背等人心、人文、人事的信息,然后把这三种信息综合在一起分析、判断就能决断事情。故《周易正义》讲:“彖,断也。”断一卦之义,断一事之动,断一战之决,断一国之谋。皆名为彖。

这是彖的第一层意思。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范蠡父母对儿子的期待,希望他能够观天地人三才八卦之象,悟吉凶祸福进退显隐之机,而成为一个可以谋断大事的人。作为中国春秋时期第一谋士,范蠡果不负此名。

“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半包边的猪嘴,取其拙意。我们可以猜测范蠡的父母在对儿子寄予成才的期望后,也希望他能够慎用智慧,守拙示愚。范蠡在兴越灭吴后,能够主动放弃功名富贵而急流勇退,同时选择了当时最为卑贱的商业存身创业,苦力戮身以治产,诚信公平而经商,这在很多人眼里看似愚蠢的举动,实乃深得“面带猪相,心头瞭亮”的大智若愚境界。

“蠡”,“彖”字下面有双“虫”。虫在古代一是指蛇(喻小龙),二是指老虎(大虫)。能把龙与虎都镇压其下的,想必定是天神降世、智冠群伦,忠正善慈、雄霸天下之人吧。

我们再来看看范蠡的字。范蠡,字少伯。在古代,伯同霸,是诸侯联盟的首领。或许,降龙伏虎,霸领诸侯,这才是父母对范蠡的真正期望与要求吧。

范蠡,果然没有让自己的父母和天下人失望。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道德沦丧的时代背景下,少年范蠡并没有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卑微而怨天尤人,更没有因为父母早逝而失去信念。在他

幼小的心灵中,一颗智慧的种子正在开始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文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静则与阴合德,动则与阳同波。”父母的期盼与祝愿、认定与赐封,这才是我们人生中最不可估量的真正财富。而子女对父母的尽孝,则是开启这座财富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一旦父慈子孝,地天交泰,源源不断的祖宗福德与天地机运,便如泉涌而至,不竭于人生。

“静与阴合德”,这是黄老道学中不可告知与示秘的真正枢机所在。

有时候,我们实在是百思不解而又窥测不透。这究竟是一对怎样的农民父母,他们隐遁于红尘俗世,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与智慧见解,却甘心专务农耕,乐享清贫。他们将满腔的抱负、一生的智慧倾注“加持”于二子范蠡身上,寄予厚望与重托,希望他能承担起匡扶天地、一展雄才的历史使命。

圣智之人降诞于世,必占天时,得地利。范蠡是哪里人呢?在成长过程中,地理环境及地方文化对于范蠡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史记集解》引《太史公素王妙论》曰:“蠡本南阳人。”

《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五户之虚。”

楚国在哪里?宛又在哪里呢?这是一片怎样的神奇土地,竟然孕育了中国道商的始祖范蠡?

我们先来说说楚国。

楚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最大的诸侯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及湖南、重庆、广东、安徽、江苏、河南、江西部分地方。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其先祖出自黄帝,国君为熊氏,这在我国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后来,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起初,楚国在诸侯国中等级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西周后期,楚国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遂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在政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楚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无论是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精彩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楚文化富矿,并最终汇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了传播自家学派的思想以达到扩大自身影响的目的,各个学派的学者都去各诸侯国游说、到各地讲学。相应的,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地。出于史官的道家对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深刻的影响,道家的清静、平等、宽容、思考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楚文化。

司马迁说:“蠡,本南阳人。”南阳“宛”,三皇时代就读“yuān”。宋代语言学家陈彭年、丘雍合著的语音专著《广韵·元韵》篇对“宛”的注释:“宛,於袁切,古县名,宛、宛县,在南阳。”

范蠡,在楚国这片底蕴深厚、文化浓郁、教育发达、贤智辈出的土地上生活成长,自然也就求学有路、成功在望了。

“”

范蠡的成功绝非偶然,他是在天地人时空演变中“独占其机”的宠儿。他的成功既有天道时运的契合,也有环境地理的暗助,更有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等人和要素的推动。春秋时期的混乱时局,吴越争霸的强弱势变,为范蠡天赐了需求机遇;楚国的社会风气,南阳的人杰地灵,为范蠡提供了人文机遇;殷切期望的父母、默默奉献的兄嫂、慧眼识人的文种、言听计从的勾践、齐心合谋的同僚、无怨无悔的西施……这一切都在为范蠡的“证圣封神”之路,默默付出,全程支持。

当然,以上这些条件都是“外缘”。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道德虽广,不度无缘之人。生命的真正力量,其实来自我们的内心。真正让范蠡变得智慧而强大的,则在于他通过身与心的不断修炼,让自己的人生获得螺旋式的上升与进化。

或许,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范蠡就已经懂得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培育天才,逆境造就英雄,思考成就圣哲。

作为一名农村待业青年,范蠡在少年时代即聪明颖悟,博闻强识,精通“六艺”,抱负远大。在“生”“养”自我内势的过程中,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心钻研了姜太公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策略。当时著名的道学思想家、经济学家文子计然到南阳云游时,范蠡还拜他为师,学习经济知识和阴阳哲学。

范蠡的成功更在于他从小就拥有与众不同的好思维。

《越绝书》记载:“其为结僮之时,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

在春秋那个时代,范蠡还没有受到学术“独尊”造成的思想禁锢,显然不属于“固化”教育的受害者。范蠡的性格中,携带着与生俱来的孤独、异俗反常的反叛、匪夷所思的创新这些难能可贵的自然天性。

少年时代的范蠡,自父母去世后,便跟随哥嫂生活。虽家境贫寒,出身卑微,却从不用为日常生计操心,而是读书游学,不事耕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众乡邻实在无法理解这个出身底层而行为怪异的年轻人,更对他的人生战略和远大抱负嗤之以鼻,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在其他族人的眼里,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个傻子、疯子、神经病。

由此看来,有着“小疯子”绰号的范蠡,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首例被载入史册的“被精神病”者。

装傻是一门学问,是人生的艺术课。一个人要真傻,并无难度,难就难在装傻。所以郑板桥说,“由糊涂变聪明易,由聪明转糊涂难”。装傻而非傻,示拙而存真,这绝对是拥有大境界的高人。

“一痴一醒”这个词很值得考量。这并不是说范蠡的精神病反复发作,备受折磨。“痴”的意思绝非傻,亦非呆,更非笨。

“痴”的第一层意思是“痴心”。

当一个人高谈阔论其人生理想、未来愿景,且又脱离实际时,我们通常笑斥为“痴心妄想”。但是真理往往无声地告诉我们:朝菌不知晦朔,秋蝉不知经年,鸿鹄壮志,燕雀怎知?当我们的人生战略和抱负超越了表象的束缚,超前于大众的认知,窥其先机、目透未来时,无法理解的常人只能站在自己狭隘的立场视之为“痴”。

范蠡从小就表现出来的远大志向,让许多安于现状的地方前辈们指指点点——这小子疯了!这小子脑子烧糊涂了!

在那个想象力严重缺失的年代,当社会中鼓励想象力、回报想象力的“土壤”流失时,绝大多数人只能不断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禁锢自己的思维,挤压自己的幸福,长此以往,也就真的逐渐变得呆板、无趣了。

“痴”的第二层意思是“痴迷”。

一个人对于知识学问的热爱程度,对哲理的研究深度,对生活万事的领悟广度,对技能工艺的思考力度,都可以用痴迷、执着来形容。道家醉心于对自然的研究,尤其对循环的现象感兴趣,如四季的往复和生死的交替,以及宇宙和生物现象中一切周而复始的变化,所以他们更容易被变化的问题所困扰。就像庄子那句震撼世俗的发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我们普通人看到天色深蓝,就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就是天的本色。但事实上是吗?或是因为天太远太高,我们看不到它的边际和本色呢?

道家认识自然,不仅仅是通过“清静内守”的“静观论”来认识大道本体,获得“感而遂通”的唯心认识,还善于把握“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逆向思维法则,通过“玄览论”来认识大道的变易,从而了解变化、顺应变化。老子认为,宇宙是逝逝不已、无穷往复的历程。自然万物,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无一刻停息。所以,我们认识宇宙总规律和认识一般事物的方法应该不同,不但要通过“静观”向心灵深处悟道,获得灵感和智慧,更要掌握“反者道之动”的演变规律,与变化同变化。

人一旦有了“观天之道”的想象力和愿景,就必须具备“执天之行”的脚踏实地精神,否则难免留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诟病。思想的解放与开悟、学问的广博与透彻,显然不是朝夕之功可以成就的,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有铁杵磨针、磨石为镜的勤奋精神,像春蚕吐丝一样绵绵不绝,像啄木鸟一样勤奋,炼心如金石之坚,不为外物所动。

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亡若存;下士闻道,大笑之。”范蠡对自然天道的无限痴迷,和对那种足以改变突破人力本身限制的技术创新的热爱与琢磨,也让身边的人想不通了。

“痴”的第三层意思是“痴傻”。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去假存真、完善自我,把人从私欲之海解脱出来、走向精神自由王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就是放弃与割舍。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把太多的心思花在取悦和依附别人上面,所谓的圈子、人脉都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内功修为。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前来依附;只有自己是梧桐树,凤凰才会来栖息;只有自己是大海,百川才会来汇聚。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子,而不是倒过来搞关系求捷径。故而摒弃私念,清静身心,严格自律,恪谨修为,超越现象,感悟无形,求人之所不求,为人之所不为,行人之所不行,以自胜之心求自强之道,是道家人士的重要功课。

独立的思想有时是一件奢侈品。如果你恰巧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那么就要小心了,因为绝大多数没有思想的人,会固执地认为有思想的你是一种奇怪而可怕的怪物。人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耐力,有手段,有时间,通过大量口水来说教你、解救你,直到你也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作为一个“士”,我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是人生的大方向。人一旦太聪明,太有心,就会被私欲蒙蔽智慧,被妄念左右道德,陷入无休无止的利益争夺中,戕害身心,荼毒精神,颠倒是非,丧失真性。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与科技研发中,人们到底该坚持什么?该放弃什么?该追求什么?该减损什么?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并身体力行。

我们这个时代,显然需要更多的“痴儿”。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独见之明”的范蠡,面对着族人乡邻异样的目光,眼见“俗人察察”“俗人昭昭”,却始终保持着智慧淡定的微笑,不偏激,不浮躁,守柔弱,能示愚,“处众人之所恶”,不予争辩,任人评价。他反复咀嚼思考着楚庄王韬光养晦、一鸣惊人的故事,回味感悟着老子提出的“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精彩言论,八风不动、目光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我独昏昏”“我独闷闷”。

发现自己,正视自己,磨砺自己,坚持自己。 “炼己”功夫若纯,成就自己,只在当下。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