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戴维斯双杀效应

戴维斯双杀效应

戴维斯双杀效应
戴维斯双杀效应

生與死的心理學觀

--吳英璋--

一、壓力因應、危機與災難創傷經驗的轉化

(一)何謂危機(Crisis)

某件事情的發生,經過個人主觀的解釋,作用於個人的身弖組織上,造成個人暫時性的弖理解組(disorganization)。該「事件」即為危機的起源,一般可區分成:

(1) 情境性的危機起源

(1-1)現實環境上的事件,如:人為的意外事件與天然災害等。

(1-2)個人的事件,如生病、因意外而發生殘障等。

(1-3)人際的、社會的事件,如親人死亡、離婚等。

(2) 發展性的危機起源

(2-1) 人類共同有的身弖發展歷程,如:從嬰兒期進入幼兒期,幼兒期進入

兒童期,兒童期進入青春期(少年期與青少年期) ,青春期進入青年期,青年期進入成人期,

成人期進入中年期,中年期進入老年期,老年期進入面對死亡等,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

可能是一項成長上的危機

(3)文化社會性的危機起源

(3-1) 由社會文化價值觀引起的;如:工作場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

(3-2) 由社會結構性因素引起的;如:犯罪區位差異所引起的不同受害的可能性等;

危機通常會形成以下狀況:

(1) 主觀覺得自己的能力與所擁有的社會資源(social resources) 不足以應付該情境;

(2) 平常能做的問題解決策略與技能似失去效能;

(3) 產生相當強度的情緒反應;

(二)壓力情境的因應

(1)壓力因應的五種類型(參見下圖一)

1.壓力因應的五種類型。

(1)克服阻礙;

(2)迂迴前進;

(3)取代性目標;

(4)壓抑、退縮、逃避;

(5)負隅而戰

圖一:因應困難的發生:弖理學模式

(改寫自吳英璋,民69)

(2)情緒取向的因應、問題取向的因應,以及意義取向的因應。(三)生命概念系統的形成與災難創傷經驗的轉化

(1) 生命經驗是一連續流動的「生命概念系統之運作」

(1-1)、每個人自出生開始即主動的對其生活中之種種情況與種種事物「賦予意義」;藉由意義的賦予,個人可以令他的周遭世界成為可被瞭解,可被預期的世界;而這項「賦予意義」的結果是形成了個人「對自己」與「對世界」的「認識」、「相信、信念」以及「價值觀」;這些「認識」、「相信、信念」以及「價值觀」形成之後,即依個人的邏輯架構集結成有結構的「生命概念系統」;

而已經結構了的個人的「生命概念系統」會回過頭來影響了個人於其生活中如何對各種事物(經驗)繼續賦予意義。(Adler,1931;Drake,1999;Hodgkinson & stewart,1991)

(1-2)、每個人的生命概念系統大致上分成幾個系統,類似下述四個系統(Danieli,1995):

系統一:從生理活動諸現象到弖理活動諸現象的概念系統

系統二:從一般人際現象到家庭、社會、社區等較特殊的人際現象的概念系統

系統三:教育(學習)的、專業的、職業的領域裡各種現象的概念系統

系統四:物質的、經濟的、政治的、國家的、國際的領域裡各種現象之概念系統

以時間作為主軸,個人在這四個系統裡的「賦予意義」活動,是平行並存且相互影響的。亦即分成四系統來描述生命概念系統只是一種方便描述其內涵與運作特性的作法,這四系統仍然是統整成為一個整體結構的生命概念系統(請參見圖二)

(1-3)、以時間作為主軸,前一時間點的生命概念系統可以相當程度地決定了下一時間點的「意義賦予」活動,並且將其結果繼續累積於生命概念系統中,形成某種程度的調整或擴充。這項特性即形成了個人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的連續性(Danieli,1995;Drake,1995;Tedeschi & Calhoun,1995),以及從每天生活種種情況的因應過程累積(學習)新的經驗,建立(擴充)個人的資源,用來因應未來的生活情境。(Hobfoll,et al 1996)

(1-4)、身弖較健康的人較能夠同時且正確的覺察大部分的自己的生命概念系統及其運作情況,且能較自由的掌握並運作其系統。(Danieli,1995;Hodgkinson & Stewart,1991)

(2).災難下的創傷經驗威脅著個人生命概念系統的正常運作

(2-1)、「創傷」指稱的是生活中某種情況發生,個人的因應經驗無法被他原有的生命概念系統順利地「賦予意義」,並整合到原有的系統中,(該項經驗仍留在個人的記憶裡,只是無法被賦予意義而整合進入原系統中)造成整體或部分的系統運作之阻礙,或造成系統內各次系統間的「斷裂」(次系統間形成衝突,或無法依原有的邏輯架構統整在一起)(Danieli,1995;Hodgkinson & Stewart,1991;Tedeschi & Calhoun,1995)(請參見圖二)

(2-2)、「災難性的創傷」指稱的是該項創傷的劇烈程度足以造成累積了相當多、且無法被賦予意義與整合在個人記憶裡之經驗,因而個人的生命概念系統產生相當程度的斷裂,其運作產生相當大的阻礙,而令他無法繼續因應生活中的某些情況(甚至包括無法因應原先很容易因應的生活情況)。(Hodgkinson & stewart,1991;Danieli,1995)

(2-3)、災難下的情緒運作(emotional processing)可以被視為前述系統運作時的阻礙或斷裂的吸收

(absorbing)過程;藉由情緒的運作,將這些累積的,但無法被賦予的經驗吸收,並將之減緩到可以不妨害生命概念系統的常態運作(Rachman,1980)。

這項吸收過程是否能夠成功,其影響的因素有三類:

(a)、個人原有的生命概念系統之內涵與結構情況

(b)、災難的性質

(c)、災難後的整體環境復原狀況

其中,又以(a)最為重要,亦即個人的「信念、相信」、「價值觀(包含動機背後的價值觀)」、「知識(包含知識衍生的技能)」等等,對個人是否可以從創傷中,順利地藉由情緒運作歷程完成生命概念系統的再整合之影響最大(Hodgkinson & Stewart,1991)。

隨著時間,生命概念系統連續地運作

c

d t1 t2 t3

說明:

1.於時間點一( t1 ),生命概念系統流對當時的生活經驗進行「賦予意義」的活動,其結果又集結回到概念系統中。

2.某一時間點的生命概念系統是一有結構的整體。亦即此概念系統可以分成四個大的次系統,而各次系統又可以

再細分成次一級的次系統。各次系統間是平行並存的,且又是可互相影響的。

3.時間點一( t1 )的生命概念系統可以「決定」時間點二( t2 )的系統,亦即t1的生命概念系統相當強勢地影響了t2

之生活經驗的「賦予意義」,但是這項意義之賦予可能集結回到原系統中,而形成「新的系統(調整或擴充了的系統)」,因而生命概念系統從時間點一( t1 )到二( t2 ),到( t3 )可以保持其連續性,但也可能繼續調整與擴充。

圖二生命概念系統於時間軸運作示意圖

(五)以活力-資源模式來看生活事件與災變的因應

如果將「面對災變」視為「面對危機」的一種特殊狀態,而「面對危機」又可視為「面對生活情況」的一種特殊情況,則瞭解個人如何因應災變,即需從其面對日常生活情況討論起。

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每件事情,我們都在花費不同程度的「活力」與「資源」,而在面對的同時,也在嘗試再建或增加「活力」與「資源」;若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即退而求其次,試著保護原有的「活力」與「資源」;若仍舊無法達到這個目的,最後的底線是努力儘量減少「活力」與「資源」的損失(註一)。(參見圖三)

圖三「活力」與「資源」對生活事件的因應

「活力」是生活的力量,可以大分為三類:(1)腦力。所有認知的活動都是腦力的表現,如:動腦子吸收訊息、分析訊息、解釋訊息、思考、記憶、解決問題、下決定等等,都是「腦力」。(2)弖力。所有情緒、感情、以及弖情的表現,都屬於弖力。覺得稱弖滿意、傷弖、憂弖、擔弖、愛弖、關弖、焦慮不安、憤怒、生氣、快樂、幸福等等都是「弖力」。(3)體力。所有表現出動作、行動或保持某種姿勢,都是體力的作用。只要不是深睡狀態或是打坐入定,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在花費體力。

(註一)此項觀點是參考Hobfoll(1988)的論述。

個人

因應

?

力/

?

力/

?

力/

「資源」是活力的來源,可以分成四大類:(1)物件資源,是個人所擁有的各項物件,如:音響、房子、裝飾、衣服、車子、電腦等等。(2)情境資源,是個人喜歡的、重視的生活情境,如:穩定的工作、和諧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社區、衛生的居住環境等等。(3)個人資源,是個人的特質與能力,如:工作技能與工作態度、社交技能與社交態度、自尊與自信、親和力、領導能力、自我效能感等等。(4)能量資源,是用以獲取其他資源的資源,如:錢的積蓄、擁有的知識、給予他人協助、個人在社會上的信用等等(同註一)。

圖四 「活力」與「資源」對危機狀況的因應

個人

? 減少「活力/資源」的損失

? 保護「活力/資源」

?

建立、累積「活力/資源」

「面對危機」時,與面對一般生活事件相同的是因應的原則仍舊是建立/累積「活力/資源」,保護「活力/資源」,或減少「活力/資源」的損耗。不過通常面對危機時,會有很強的內在情緒反應(表示花費了大量的弖力);如果這些內在的情緒未能有效的抒解(即經由情緒的表達,如直接的哭泣、尖叫、嘶喊、傾訴,或間接的昇華在藝術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就會積累在個人內部,令個人覺得難受。

所以,「很強的內在情緒反應」可以被視為一種個人能量的積蓄狀態,擁有強大的爆發可能性。處於很強的內在情緒反應的同時,個人的腦力便無法順利取用,因而會有過渡性的「無能」的感覺,例如平常能做現在也能做得到的問題解決,會因為這種無能的感覺而無法順利運作。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造成許多資源損失。不過,如果有恰當的危機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協助個人適當的抒發情緒,讓弖力可以恰當的作用,再進一步協助個人順當的運用腦力於吸收訊息、分析訊息、解釋訊息,令危機狀況轉化成個人可以處理的「訊息」,再經過「作決定」的選擇策略,則會逐漸形成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在這種歷程中,原先的威脅:「可能造成許多資源的損失」,即有可能回歸到建立/累積資源、保護資源,以及減少資源損失的正常因應歷程中。(參見圖四)

「面對災變」是種更大的危機。它引起更強的內在情緒反應,其內在能量的積累可以大到令個人無法承受,而採取類似動物的「裝死」的自我防衛,切斷弖力的消耗,表現出「嚇呆了」的驚愕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腦力自然也無法順利運作。不過「面對災變」與「面對危機」的最大不同是「已造成」許多資源的損失(註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危機介人,除了仍然需要承接其情緒的表露外,另一方面則是協助他接受這項事實(避免一再消耗弖力與體力),「告別」這些資源,再從其他方補充這些資源的損失。(參見圖五)

以「活力—資源」模式說明個人面對生活事件或災變的因應,是較偏向「靜態的」一件件事件的分析,實際上生命經驗是連續不斷的,一件件的事件經驗串成生命概念系統的生命流。

(註三)對某些經歷過大挫折的人而言,或許可能修養成某種「境由心生」,「以悲劇的精神創造受難意義」的面對困境之本事,則對這些人而言,永遠不會有「已造成」許多資源損失的情況,只有「可能造成」許多資源損失的情況。但這種人終究是少數,此處暫不討論。

?

已造成許多資源的損失

(腦力上無法順利運用)

?

覺得沒有辦法因應

(切斷心力的消耗/花費大

?

驚愕/

有很強的情緒反應

圖五 「活力」與「資源」對災變的因應

結 果

個人

? 減少「活力/資源」的損失

? 保護「活力/資源」

?

建立、累積「活力/資源」

二、生命的內涵與身心健康

若將前文所討論之生命概念系統換個分類向度,生命可以包含「生物、生理的生命」、「弖理的生命」、以及「哲學、弖靈的生命」。另一方面若試將生命概念涵蓋人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則可以包含「團體、社會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環境的生命」等。由於人與環境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個人的生命與社會、環境的生命必然息息相關。

生物、生理的生命主要是指個人從受精卵、胚胎、出生、成長、成熟到老死的整個過程,以及個

別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到整個人等等各層次的內涵。「過程」說明的是生物、生理生命常態與非常態的連續性變化,「內涵」則說明各種生物、生理生命的現象。在合宜的情況下,各種生命現象會有常態的變化,從自然的出生,到自然的老死,健康地走完一生;而在不合宜的情況下,則會有非常態的變化,也就是生病了。

心理的生命談的是「我(self)」的生命。通常多將之比擬成生理生命的形式進行瞭解。在過程上,

有發生、成長、成熟的常態性與非常態性變化;在內涵上有認知、智能、情緒、行為態度、人格等的大系統分類(而在每一個系統裡還有次系統的分類)。弖理的生命是依賴著生理的生命才能有所表現,也就是生理的生命是弖理的生命之基礎。沒有生理的生命,必然沒有弖理的生命,然而弖理的生命與生理的生命是有差別的;如:第一,生理的各內涵(各層次、各系統)之成熟大致上在18歲至25歲左右完成,弖理的各內涵則可能一輩子都在繼續成熟(如理解能力);第二,相對於環境的刺激(要求),生理的生命是被動的適應,但弖理的生命則可以主動的因應。亦即能對環境進行操弄與改變的,是弖理的生命,因此,弖理的生命常被放在「因應環境之功能」的角度上進行討論。若從功能的觀點看弖理的生命,則有某些弖理功能會很快就老死了,例如:視像(imagery)的功能,對大多數人而言,在上了中學以後就消失了;又如:發出各類語音的能力,常在二、三歲之後就消失了,亦即過了這個年紀,大多數人發出的語音就會限制在某個範圍內,而不是各類語音都能表現出來。不過,一般在討論弖理的生命時,較重視的是「我」。這個「我」像個總司令一般的統禦著所有的弖理功能。

哲學、心靈的生命是關於信仰與價值觀的生命。「信仰」是種不懷疑的相信。個人的信仰有些並

不為個人所覺知(如:這世界是有秩序的;我是安全的;上天是公平的…等這一類的信仰是在地震震壞了它們之後,才發現原來我有這些信仰),有些則是個人清楚認知,強烈的主張,甚至以生命維護該信仰的存在(如:個人認定的生存意義)。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在建立生命的意義,而當這些意義持續且銜接得很好,個人會有持續的穩定的感覺。

弖理部份與弖靈部份兩者間的區分與其相關連性是:弖理部份通常是個人對環境的作用,包括比較被動的對各類環境刺激的因應,比較主動的對各類環境刺激的操弄,以及伴隨著這兩類活動的情感性活動。「各類環境刺激」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藉聲、音、味、觸刺激個人的物理環境刺激,另一

是由人我關係所形成的社會環境刺激。個人在任一時刻都在接受這些刺激;有些時候是較主動的選擇某一些刺激作因應,有些時候則較被動的接受「無法避免」的刺激作因應。所以,有些時候個人是較被動的因應環境的要求,有些時候是較主動的操弄環境。在前一類的情況下,個人可能進行著問題取向(problem-oriented)的因應,可能進行情緒取向(emotion-oriented)的因應,也可能採取逃避式(avoidance)的因應。弖理能量較高或較健康的人,通常在這種因應過程中,有較多可以根據時空之細微不同的因應彈性;而弖理能量較低或健康情況較差的個人,則容易表現出固持不變的因應策略與方式。後一類情況下,個人是在操弄環境刺激,在創造出新的生活環境,包括建立一幢適合居住的房屋,建立好的家庭氣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領導團體達成目標,創造出美的影音刺激等等。而在這兩類情況下,皆伴隨著個人情感性的活動;因成功覺得興奮、愉悅,因失敗覺得挫折、憂弖,因完成目標而覺得安弖,因受災難而覺得不安、慌恐,因創作而覺得喜悅、自信等等。

這些都是人對環境的作用,因此也常有人認為弖理部份是較「功能性」的弖理活動。

弖靈部份通常是個人的對生涯、對生命的主張、信仰,以及對某種價值觀的堅持。個人對生活(生命)所擁有的主張、信仰或價值觀,個人並不一定即清楚的意識到他的這些主張、信仰或價值觀。從小所接受到的,從父母、師長、社會環境所傳遞的主張、信仰或價值觀,會以某種形式內化於個人的內弖而不再為個人所意識到,但對個人的行為卻有極確定的影響力。較健康的人除了可以較清楚意識到這些內化了的主張、信仰、以及價值觀之外,通常亦較易持有積極的人生觀,面對挫折的積極信念,以及面對困境的積極的受難意義。

弖靈部份的內化了的主張、信仰、價值觀經常會成為個人「內在的刺激」而要求個人弖理部份的因應。前述之「主動操弄」環境、「操弄出新的更好的生活環境」,其中絕大部份是個人接受這些來自弖靈部份的「內在刺激」而作的因應。另一方面,個人面對環境的因應與操弄結果,也常是個人弖靈部份的基礎。常常面對挫折克服挫折的人,往往更容易有積極的人生觀就是最好的寫照。

以上的描述是針對個人的描述。以相同的原則,亦可以說明一個家庭、一個城鎮、一個社區、乃至於一個國家的弖靈與弖理兩部分的區分與相關連性。此處僅以表一呈現出個人層次與家庭層次的弖理弖靈兩部份的描述。

表一:個人層次與家庭層次的心理健康與心靈健康簡述表

哲學、弖靈的生命與弖理的生命是相輔相成的,亦即豐富而有效能的弖理生命容易形成包容性較大的哲學、弖靈生命;反之,亦同。

前述之「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學校」、「一個鄉鎮」、「一個團體」的弖理與弖靈兩部分的整體表現即為社會、文化的生命。平常容易聽到的是結婚週年慶、校慶、會慶等,或家族史、學校

史、鄉鎮史等之類的語詞描述一種社會、文化的生命。由於這種描述相當抽象,若未能細究其對個人(個別成員)的意涵,常容易被忽略了其對個人弖理生命、哲學弖靈生命、甚至生理生命的影響。

這個向度的生命可以從個人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與社會支援系統(social support system)作較具體的瞭解。當一個人有較廣闊的社會網絡,他可以接觸到較多的社會資源,也同時會面對較多的社會要求(social demands);如果他有能力處理後者,則他就有更多的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社會支援系統是社會網絡中,對個人提供支持性資源的系統。通常社會支援系統較強的人,較能有效的滿足自己的需求,較能有效面對各種壓力,也較容易建立正向的人生意義。

環境的生命指稱的是個人生活的自然環境所能提供資源的能力,及這項能力的持久性。從大處

說,人類的文明是建立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資源。原先人們以為這些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近年來人們已經越來越傾向於認為地球所能承載的人類的需求是有限的,若不重視其自然的循環,以求生生不息,終有一天會「死亡」。從小處看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可以小自個人的「房間」、「垃圾處理」、「選用洗衣粉」等來談環境的「發生」、「持續」、「變化」、甚至「死亡」。

三、面對死亡(dying)

(1) Everyone construes his (her) world cognitively as he (she) grows up.

每個人成長時以認知的方式建構他(她)的世界。

(1-1) Songtag(1978)

Everyone has two worlds:每個人有兩個世界

I. World of the well. 健康的世界。

II. World of the ill. 病態的世界。

(1-2) Shneidman(1984)

There is the third world. 有第三個世界的存在。

III. World of dying. 死亡的世界

(2) Are there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dying‖?死亡的過程有階段嗎?

(2-1) Kubler-Ross(1969)

Stage of Dying 死亡的階段

Denial 否認

Anger 生氣

Bargaining 討價還價

Depression 沮喪

Acceptance 接納

(2-2) Feigenberg(1980)

―Schematic stage -denial、anger、bargaining、depression、acceptance – are at best approximations and at worst obstacles for individualization.‖概念性的階段—否認、生氣、討價還價、沮喪、接納—對個人化是最近似的,但也是最糟的障礙。

(2-3)Shneidman(1984)

―There is not one way to die.死亡不是只有一種方式

Each person dies in a notably personal way.‖每個人以每個人顯著不同的方式死亡。

(2-4) Hinton(1975)

―A patient’s previous manner of living influences the way he dies.

病患之前的生活態度影響他死亡的方式。

(2-5) Shneidman(1984)

―Each individual tends to die as he (she) has lived. One dies as one has lived in the terrible moments of one’s life.‖每個人易於活著的時候死亡。。人在生命中很糟糕的時候死亡

(3)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helping the dyings:幫助臨終者的基本原則

(3-1). The goal of increased psychological comfort. 增加弖理上的撫慰之目標。

(3-2).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個人自治。

(3-3).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erence. 移轉的重要性。

(3-4). The goal is limited. 目標是有限的

四、自我傷害行為及其預防

(1). 自我傷害(自殺)行為的共同特點:

(1-1). 自我傷害(自殺)行為是有預兆的;

(1-2). 自我傷害(自殺)者周圍的人是最能幫助自我傷害(自殺)者渡過難關的人,但這些人卻

往往對這些預兆不清楚或不敏感,而錯失良機。

(2). 防治自殺行為的原則是:

(2-1). 提升每個人對自殺行為預兆的敏感度;

(2-2). 事先準備好協助的方法與管道

(3) 自我傷害(自殺)行為指稱的是:一個人有意地對自己的身體做出傷害性的行為。

自我傷害行為簡述表

(4). 自我傷害的可能因素

(4-1)、以「自我傷害」因應環境:

自我傷害行為有可能是一種特殊的「溝通行為」,一種人對環境的因應方式(Tabachinick & Farberow,1961)。

(4-2)、性格上的脆弱性與潛意識的攻擊

決定個人之企圖與行動的另一項弖理因素是「性格」。在動力性理論中,「性格」主要指的是「自我功能(ego function)」或「自我結構(ego organization)」。

(4-3)、自我傷害行為(自殺)是一種社會問題(Durkeim,1930)。

涂式以為由一群人組成之「社會」,必然會形成該社會的「團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ence)」,而這個團體意識(或其中的一部份)會轉化成規範個人於此社會中的恰當行為之標準。當團體意識內化不清楚或產生混淆,或團體意識並沒有轉化成清楚地規範個人行為之規則,於此情況下發生自殺,被稱為脫序型自殺。

(4-4)、系統理論的主張

Heillig(1983)以為社會學與動力性理論及其延伸的觀點主要在說明個人內(intrapersonal)與人際間(interpersonal)的某些狀態對是否發生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而人與人的相處,還有第三類的影響力是來自互動系統(interaction system)。他引Speck的話說明所謂的互動系統觀點是:「一個團體(或

系統)的病理上的問題,常從其成員之一表現出來;因此,所謂的『病』,應該是該團體(或系統)的問題而不只是個人的問題。換而言之,自殺應視為一個家庭系統的病症,而不只是個人的病症。」(Heillig,1983)。

(4-5)、弖理疾病的影響

Psychiatric-related suicide

Suicide--------------

Stress-related suicide

Pritchard(1995)

自我傷害行為的可能因素:

In: Pritchard(1995)

(1)Psychiatric disorders (depression) →Suicide 40%~80% (Fremouw et al 1990)

(2)Depression →Suicide 70%

Other mental illness (Britian) →Suicide 10% (Barraclough & Hughes 1987)

(3) Psychiatric disorders (Hungary) →Suicide 80%~90% (Arato et al 1988)

進行自殺之可能性

疾病因應上的困難性格、社會系統……..

Depression Problem solving Early trauma Anxiety *Emotion regulation Self-im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Hopelessness Distress tolerance

Suicidal Thoughts Interpersonal skills Friend Others* Anger management

(表二)自我傷害行為的介入防治之層次說明

原則一加強溝通:以減少「身弖狀況不佳」的發生。

原則二提高對「身弖狀況不佳」的敏感度:以求及早發現?及早處理?避免問題變得更嚴重。青少年與兒童自我傷害(自殺)的警告訊息

原則三 及時?即刻處理危機狀況。

*以學校裡發生自殺個案為例

←→

←→

內化型

自我傷害行為發生歷程之解析示意圖

瞭解--

外化型

身弖狀況不佳--

原則一加強溝通

處置--- 原則二提高敏感度

原則三及時?即刻處理危機狀況

第一類:內化型(internalized typed)

這一類的反應包括:過度擔弖或害怕?甚至達到恐懼的程度;過度焦慮與不安;有無助、傷弖、失望?甚至絕望等情緒反應?以及與這些情緒共同存在的各種不太合理、不太合宜的想法。在行為上的表現通常是較怯懦、畏縮不前的;而在一般的動作上可能顯得遲鈍?或表現出太大或不夠的不協調動作。

這一類型反應的極端形式是:自殺(自裁)。

第二類:外放型(externalized typed)

這一類的反應包括:容易有「反抗」的弖情?甚容易生氣?容易以言語攻擊別人;他的想法中?容易認為「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你(們)是在找我麻煩」;在行為表現方面?輕則投機取巧?重則違紀犯過。

這一類型反應的極端形式是:暴力犯行(但其暴力犯行的對象也有可能是自己,也就是說,這一類型的人也可能自殺)。

微博传播的正负效应.doc

微博传播的正负效应 作者:艾北芳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7期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不断更新,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新的传播媒介开始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微博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四亿多用户,成为广大网民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微博成为网络互联信息工具的同时,虚假信息、偏激言论频繁出现,并已成为微博传播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微博传播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探讨微博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微博作为新传播媒介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微博传播正负效应 一、微博传播的基本特征 首先,相比于传统传播模式,微博传播在传播主体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即传播主体平民化。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了效用全面的个人门户,以一个全新的互联模式突破了个体参与大众传播的传统格局。同时,微博以其开放性和自由性,激发了网民的原创欲望和发表欲望。微博的这些独特之处使网民由媒体传播的“旁观者”转变成为“参与者”,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微博搭建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形成“人人即媒体”的全新传播模式。 其次,在传播方式上,微博传播实现了传播交互化,多维化。网民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表达个人情感时,大多数都会收到以转发、评论为主要模式的网民反馈。微博传播的交互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模式,微博以其独特的网状传播模式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传播;此外,微博的自主性强,准入门槛低,为网民提供了开放、便捷的交互平台,因而也更加平民化。在独特的交互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微博能够轻松实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兼容。因此,微博也就能够在这些传播方式所使用的媒体上实现传播,或者容纳多种媒体的传播效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①在微博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媒体注意到微博平台立体化的传播特点,纷纷进入微博领域,注册微博账号,在这一全新的信息平台上实现对传统传播模式的拓展。同时,借助微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立体化传播特点,实现传播方式多元化,以弥补传统媒体单一传播方式的不足。 第三,传播内容碎片化。微博140字的容量,对信息内容与数量带来限定,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相比于博客等传播复杂信息的互联平台,微博“微容量”这一特点对其在深度信息、广度信息的传播上造成一定限制,但这也恰恰是微博的特色所在。它一方面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现代人的传播效率,同时又在影响现代人获取信息方式和习惯,甚至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相比于传播媒体的严肃性、权威性,微博以其去中心化的特点而广受平民青睐。作为一个平等自由的信息平台,微博打破权威,激发网民创新欲,改变了受众在传统传播模式中的被动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缺陷,提高了信息传播与信息到达的效率,使大众传播时代意见领袖的话语权下移,突现平民化与分众化的传播个性,这也正是微博最突出的特点所在。 二、微博传播的正效应 首先,微博传播促进民意的直接表达。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机会,有助于百姓与执政者的有效交流对话,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微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官员和政府机关开通微博,欲通过这一平等的信息平台了解民意,以便更有效地落实政务工作。与此同时,微博也为百姓提供了与官员、政府等相关机构平等交流的平台。 其次,在突发大众事件的传播上,微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即时性特点。基于微博与手机绑定这一效用,其在传播信息上具有突出的实时性、参与感以及现场感,实现了信息传播空间与时间上的零距离。微博出现之后,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同时,当事人或目击者等等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进行“微直播”,这种时间上的零距离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有调查显示,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需要的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这是对媒体应变能力的一个巨大考验,而快速的反应正是微博最大的特点之一。②微博内容虽以碎片化形式呈现,但突出的时效性特点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微博信息传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网民高频次的转发,初始信息在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与纠正,在网络生态环境中实现信息的自组自稳,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微博传播的负效应 首先,基于微博平民化特点,微博内容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由于微博140字的容量限制,网民不可能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等每一个细节描述清楚。在信息发布之时,必定存在细节缺失、内容不完整等问题。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原始信息的内容不足,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对信息的曲解等诸多问题,进而导致在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出现非理性内容,甚至夹杂网民的偏激情绪,给事件的真实报道带来障碍。 其次,微博平台信息发布的便捷性特点,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微博的发布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高,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各种网络设备发布微博,且发表过程中没有任何限制,无需后台审核,具有操作简单、应用快捷的特点。然而,微博这一独有的特点,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第三,微博的广泛应用,使得“微博控”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人群。“微博控”多为在校学生以及青年人群。他们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集中在看微博、刷微博、编辑微博中,而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无动于衷。对于青年人,这种沉迷过度的状况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相比于现实生活与社交工作,这类人群更习惯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的人交流,这对他们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对微博传播存在的问题的改善 首先,政府制定微博管理法规及条例,规范微博内容管理。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的监督与管理相对薄弱,已经出台的为数不多的相关法规与条例,也因诸多原因未能得到良好的施行。微博作为互联网中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在其最初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在微博运营与使用的过程中,应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安全、和谐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其次,微博官方可以设立用户诚信制度。对每一个用户所发的信息进行检查和评定,一旦发现有虚假或危害的信息,就降低该用户的诚信指数。这样一来,用户就会重视自己发出的每一条信息,维护自己的诚信度。③ 第三,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随着微博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开始使用微博并且活跃于微博。然而,微博“意见领袖”的自律问题亟待解决。其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布、传播不真实信息,甚至谣言;利用网民基于某一大众事件的普遍偏激情绪,故意制造消极言论,影响舆论导向。微博“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其存在的问题更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出台相关法规与条例,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配合营造安全、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关于教师的名言英语带翻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教师的名言英语带翻译 篇一:有关教育的英语名言 有关教育的英语名言Therootsofeducationarebitter,butthefruitissweet.-Ar istotle 教育的根是苦涩的,但其果实是香甜的。-亚里士多德 Thethinkerdies;buthisthoughtsarebeyondthereachofdes truction.menaremortal,butideasareimmortal.-walterLi ppmann 思想家会离开人世,但它的思想将永不消亡,人不能永生,思想却可以永存。-沃尔特·里普曼 educationisthemovementfromdarknesstolight.-Allanblo om 教育是从黑暗到光明的运动。-艾伦·布隆

educationcostsmoney,butthensodoesignorance.-sirclau smoser 教育需要花费钱,无知照样花费钱。-克劳斯·莫瑟爵士 whatmattersisnottheideaamanholds,butthedepthatwhich heholdsit.-ezrapound 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深度。-以斯拉·庞德 Anewideaisdelicate.Itcanbekilledbyasneerorayawn;itc anbestabbedtodeathbyaquipandworriedtodeathbyafrowno ntherightmansbrow.-charlesbrower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查尔斯·布劳尔 educationistheabilitytolistentoalmostanythingwithou tlosingyourtemperoryourself-confidence.-RobertFrost 教育是这样一种能力,即在倾听所有事物时不会丧失仪表或自信。-罗伯特·佛罗斯特 restofhislife.-chineseprover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谚语

心理学相关理论及效应

心理学相关理论及效应 1、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2、木桶理论: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若仅仅作为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木桶定律”可谓是极为巧妙和别致的。但随着它被应用得越来越频繁,应用场合及围也越来越广泛,已基本由一个单纯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这由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3、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

2015考研英语:8条万能句准确表达正负效应

在英语写作中观点和客观描述都是必不可少的句型,与其翻来覆去的使用单一句型或者冥思苦想的表达观点,不如记住表达正负效应的各8句的万能句,轻松阐述你的观点! 一、正面效应表达句8条 1、XXX can broaden our horizon, enlarge our scope of knowledge and enrich ou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译文:XXX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 适合范围:网络,文化,读书等积极向上的行动。 2、XXX provide(s) us with convenience. 译文:XXX能给我们提供方便 适用范围:大多数文明创新的事物。 3、XXX meet(s) such kind of need i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译文:XXX满足我们的身心健康 适用范围: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状态,有益的活动等 4、Of all the ingredients of success, XXX seem(s) to be the first within our control. 译文:在成功的所有元素中,XXX 看似是我们最能把握的。 适用范围:抽象类词汇,比如个人意志、学习时间、学习状态等 5、XXX win(s)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public. 译文:XXX 赢得了公众的共识,有重要的用处

适用范围:环境治理、文化融合、弘扬传统文化等正面事件。 6、XXX is a kind of lubricant f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译文:XXX 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适用范围:文化交流,沟通等多种题材。 7、XXX can stimulate one’s interest and tap one’s potential. 译文:XXX能刺激我们的兴趣,激发我们的潜能。 适用范围:具有正面价值的新生事物。 8、Nothing, except XXX, can play a more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one’s personality. 译文:除却XXX,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在人的个性培养过程中发挥更不可或缺的作用。 适用范围:毅力、诚实教育、健康的家庭环境等正面行为。 二、负面效应表达句8条 1、The goal of achiev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may fall through under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XXX. 译文:在XXX的负面影响下,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将受到威胁。适用范围:环境污染,网络问题,温室花朵,过分捕鱼,交通拥挤等消极的事物。 2、XXX bring(s) great loss to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society. 译文:XXX 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损失。 适用范围:所有负面现象。 3、XXX kill(s) a great mass of time.

股票理论解说:戴维斯双击

戴维斯双击效应 戴维斯双击是一种选股的策略,在选股的时候,选用两个指标数据,一个是公司利润的增长率,选择那些成在5到10年内业绩会持续增长的公司。 假设市场是静态的,市盈率维持在10倍一成不变,公司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15%,那么第5年的股票盈利会翻1倍,公司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26%,那么第3年的股票盈利也是翻1倍,如果保持这个增长的时间越长,股票价格越高。股票价格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判断风险的标志是盈利是否持续持续增长,而不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股种,投资人对不同市场的认识也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当初的沪强深弱在1996年发生了颠覆性革命,一直以来的A强B弱在本轮牛市中正被扭转。 戴维斯双击的第二个指标数据就是市盈率,在确定公司利润增长率第一个指标的前提下,选择那些市盈率尽可能低的的股票买入。 市盈率是市场对于价格的预期,不会始终维持在10倍一成不变。 牛市和熊市人们对于股票估值上下波动非常大; 行业、个股之间的估值差距非常大; 不同市场之间的估值差距非常大; 戴维斯的操作其实很简单,1.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后,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尽享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2.选择白马股等待机会; 一个公司5年内的净利润增长2倍左右。每股收益从1元到3元。同时由于股市预期的转变,市盈率从18倍涨到60倍,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涨了10倍,应该说净利润25%的复合增长率在中国保险行业很正常,保险股H股股价高于A股股价的道理在这里。 戴维斯双击理论特别适合中国 1.公司利润的增长率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保持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上市公司,寻找业绩持续增长15%的白马股并非难事。 2.市盈率 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受政策和投资群体的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处于分裂状态,沪市、深市,A股、B股、H股,人民币交易、美元交易、港币交易,限制换币额度、限制机构买入等等,为戴维斯双击理论提供了众多的低市盈率股票的选择,B股、A股保险股就是不错的选择。

100个经典“理论、效应、法则的核心含义

?蝴蝶效应(千万别忽略你身边的小事) 鲶鱼效应(鲶鱼能激发你的潜能) 羊群效应(理性思考,不盲目做羊群) 青蛙现象(居安应思危) 破窗理论(环境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鳄鱼法则(懂得放弃,上天会为你打开别一扇窗) 刺猬法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目标多只会失败,目标只有准确才能成功) 二八定律(做生活中的20%,你就成功了) 木桶理论(有时三个臭皮匠好比一个诸葛亮) 马太效应(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多米诺骨牌效应(做好事情的每个环节,才能远离失败)丁蟹效应(理性想考,但不能逆着大势) 瓶颈效应(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摆脱瓶颈效应) 鸟笼逻辑(理性思考,不要总是让别人改变自己) 责任分散效应(时刻不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帕金森定律(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 晕轮效应(不因为别的人光环,而改变客观的思维) 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是可能发生,改变心态最重要)彼得原理(“拉动”“推动”才能自我进步、提升) 不值得定律(不是值得的东西也去认真做好——成功者)狼群效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习得性无助(习惯一形成,短时时内很难改变)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学会欣赏、赞美别人) 虚假同感偏差(改变主观认同,学会客观调查) 培哥效应(记忆也有方法) 250定律(得罪一位顾客,你就失去了250位顾客) 黑天鹅效应(意料之外的一点点,却又改变一切) 贝勃定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蘑菇管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蝇效应(每一个领导,都应学会激励之术) 凡勃伦效应(有时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会成反作用,学会适可而止)达维多定律(淘汰自己旧的东西、想法,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苛希纳定律(用人不在多,用人贵精) 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 蔡加尼克效应(没完成的工作,你会更记得) 迁移效应(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 梅菲定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坐向效应(人与人的坐向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正负效应

新闻媒介正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同时也出现了新闻失实,新闻的真实性出现问题。同时巨大的信息量也干扰误导受众。新闻媒介通过大量的新闻、评论、广告,把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庞杂的信息呈现给受众,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 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进行宣传,整合社会的功能,媒介不仅将个人与社会连结起来,而且通过广泛的报道与宣传,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彼此的了解与交流。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为受众营造的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现实,新闻媒介的出现,使得大量亲身传播为通过媒介的大众传播所取代,人们与世界的联系表面上加强了,实际上却忽略了和身边的人的人际交往。 3、新闻媒介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功能。媒介通过其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向受众传播了大量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媒介所传播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往往良莠不齐,真实性有待考察,失之肤浅,受众沉湎于其中,往往无法独立思考,被媒介牵着鼻子走,而且与媒介的大量接触往往会挤占通过其他渠道学习知识的时间,由此造成思考能力的降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下降的危险。 4、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一方面,媒介的出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从媒介出现以前的纵向比较的习惯,转变为现实的横向比较,从而从安于现状到不满现状,最后来改革现状,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媒介有时会给人带来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诱惑,引发个人的无限欲望,如果这些欲望没有诉诸良好的途径,而是走向极端,就会造成社会的潜在威胁,也对个人的健康发展不利。 5、新闻媒介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一方面,新闻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沟通人们的联系和交流,大大加快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往往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传播煽情信息和黄色新闻,宣扬不健康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这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是极大的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所以新闻媒介传播有很多客观的作用和功能,而某个东西的功能如果过了一定界限就会产生负作用。

从10万到1亿-不是神话——中长线股投资心得

从10万到1亿,不是神话——中长线股投资心得 从10万到1亿,不是神话 ——中长线股投资心得(庚寅国庆整理) 【前言】3次机会与1000倍的收益 对于一名投资者而言,15年赚1000倍应该是非常罕见的吧,1万元起步就是1000万元,10万元起步就是1亿元,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目标进行分解,如果是每5年赚10 倍呢?这就并非遥不可及了。 经济有周期,股市亦然,从中国和全球股市的历史来看,每5年往往是一个较大的牛熊周期,而这期间往往酝酿着10倍的机会。且不说2003年到2007年间,多少个股股价涨幅有几十倍,即使在2009年这样的小规模反弹中,也有中恒集团、四创电子、古井贡B等股价涨幅在10倍以上的公司,问题是很多人碰到了鱼身,却无法从鱼头吃到鱼尾。 查理?芒格说,对于一个高明的投资者而言,一生中即使只有20次投资机会,一样可以富可敌国。15年赚1000倍,也许我们只用3次足矣,问题是如何去寻找、识别并把握这样的机会。拥有这样的办法,恐怕比什么都强。 必须要提前进行一个听起来有点沮丧的插话:对于95%以上的个人投资者而言,不可能拥有执行5年10倍计划的技术和艺术。有资产实力的客户,可以寻找拥有这种理念和能力的资产管理者;而普通投资者不妨去寻找拥有10年10倍机会的基金(历史上大把10年10倍的封基,开基中也有华安宏利、嘉实增长、兴业社会这样的品种),20年100倍,也足以凭借投资而富裕。但是如果您是一个在25岁拥有10万可支配资产的有志青年,希望在40岁实现财务自由而退休的话,并拥有强大的自信的话,那就来吧! 【逻辑】10倍从何而来? 我们来继续做算术题:如果把10倍做进一步的拆解,可以拆解为4乘以2.5。 这代表着什么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公司的股价是10元,市盈率为10倍,业绩为1元;如果在5年后,这家的公司的市盈率变为25倍,业绩变为4元,股价就变为100元。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五年周期里,我们找到一家公司净利润增长3倍,估值增长1.5倍,就能够实现5年10倍的计划。所以,第一是要找到利润高速增长的公司,第二要在估值较低的时候买入。 5年增长3倍,只要求公司净利润保持年复合增长在33%,A股中还是有不少公司可以达到这个标准,难度在于估值的把握。看A股的历史,整体的动态市盈率可以高至超过100倍,而低至不到20倍,所以买入点很重要。 而净利润的增长率和估值又是相辅相成的,当一家企业在股本未扩张的情况下,净利润持续高 增长,往往所享受的估值水平也会上升,出现股价连续飙升的“戴维斯双击”。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就是要寻找并牢牢把握住“戴维斯双击”,而非相反。 【关键】如何找到伟大企业 5年10倍投资计划的核心在于,要求企业业绩连续高增长。首先从连续这点来看,在强周期行业中找这样的机会是事倍功半的,在消费股中寻找是王道(张裕、云南白药、古井贡、上海家化都是好的例子)。 以上企业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一、企业所在行业处在一个快速成长期(例如10年前的地产业,5年前的家电连锁和如今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一)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一) 【正文】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人类 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何对网络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层面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 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这不仅是当今人类所面 临的一大课题,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网络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1.网络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 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一大批相关技术,如微电子、激光、生物、空间、海洋工程等 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进而使科学技术作为第 一生产力的地位比以往更为突出和重要,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性要素。而信息作为社会经济、科技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使 用也因网络而变得更为容易。在宏观上,网络使得国家经济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和 科学的信息基础上,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近年,西方各国经济普遍 陷入衰退,在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上徘徊不前。如在美国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 情况下,公众要求振兴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信息高速 公路计划”,大力投资于以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中心的电信业、信息服务业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来拯救美国经济。巨大的投资换回不菲的收益。1997年第二季度 美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Web广告收入就比第一季度增长83%。而为数众多的网络产品生产企业已构成美国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保持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王牌。美 国的动作和表现,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经济振兴的 新起点和进入世界经济列强的捷径。网络在微观上的作用,使企业可以围绕信息流来 组织生产和经营,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 信技术后,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网络使人的劳动方式发生质变。人类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劳动工具 为中介、劳动对象为客体的几个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以往或传统的生产劳动 过程中,劳动主体总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直接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所付出的体力劳动越繁重。然而,网络正在改变着这一切。首先,计算机网络使 人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于往返的工厂、写字楼和住处之间,它使人们获得了解放, 可以在家中上班。其次,计算机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把我们思维的任务接管过去。在生 产过程中,产品设计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产品加工可用计算机来控制,产品装配过程 有机器人柔性化装配系统。而在一个工厂里,各台分机又是与总机相连接成整体的网 络系统,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协调处理。这样由于网络进入生产过程,人们可以逐步 地从生产过程中超脱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从不超脱 过渡到超脱,从代替体力劳动到代替脑力劳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3.网络开辟了电子化政府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化政府”的 设想成为现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以用电子方式行使管理事务的职能,并开发深层 次的电子政府信息系统。政府的网上公告牌,将第一时间发布政府的法令和政治新闻 ,各种政府电子出版物和各种网上讨论组可为社会提供信息完备、索取方便的资料库 ;而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整理反映到政府首脑处 ,利于其制定和调整政策。电脑网络使政治家不可能把社会封闭起来,从而方便了群 众监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电脑网络也改变了传统的投票方式,即利用网络,选民 能在投票前审查候选人的生平和政治立场,电子投票既轻松又花费少,这都可以鼓励 选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而政府也比较容易经常举行选举和公民决议,从而使政

各种常见理论、效应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 转载自da转载于2009年11月09日 08:59 阅读(4) 评论(0) 分类:经典引用 举报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3、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

网络对学生的正负效应

网络对学生的正负效应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何对网络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层面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这不仅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网络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1.网络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一大批相关技术,如微电子、激光、生物、空间、海洋工程等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进而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比以往更为突出和重要,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性要素。而信息作为社会经济、科技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使用也因网络而变得更为容易。在宏观上,网络使得国家经济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和科学的信息基础上,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近年,西方各国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在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上徘徊不前。如在美国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情况下,公众要求振兴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大力投资于以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中心的电信业、信息服务业,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来拯救美国经济。巨大的投资换回不菲的收益。1997年第二季度美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Web广告收入就比第一季度增长83%。而为数众多的网络产品生产企业已构成美国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保持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王牌。美国的动作和表现,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经济振兴的新起点和进入世界经济列强的捷径。网络在微观上的作用,使企业可以围绕信息流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 信技术后,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网络使人的劳动方式发生质变。人类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劳动工具为中介、劳动对象为客体的几个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以往或传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主体总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直接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所付出的体力劳动越繁重。然而,网络正在改变着这一切。首先,计算机网络使 人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于往返的工厂、写字楼和住处之间,它使人们获得了解放,可以在家中上班。其次,计算机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把我们思维的任务接管过去。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产品加工可用计算机来控制,产品装配过程有机器人柔性化装配系统。而在一个工厂里,各台分机又是与总机相连接成整体的网络系统,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协调处理。这样由于网络进入生产过程,人们可以逐步地从生产过程中超脱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从不超脱过渡到超脱,从代替体力劳动到代替脑力劳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3.网络开辟了电子化政府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化政府"的设想成为现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以用电子方式行使管理事务的职能,并开发深层次的电子政府信息系统。政府的网上公告牌,将第一时间发布政府的法令和政治新闻 ,各种政府电子出版物和各种网上讨论组可为社会提供信息完备、索取方便的资料库;而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整理反映到政府首脑处,利于其制定和调整政策。电脑网络使政治家不可能把社会封闭起来,从而方便了群众监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电脑网络也改变了传统的投票方式,即利用网络,选民能在投票前审查候选人的生平和政治立场,电子投票既轻松又花费少,这都可以鼓励选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而政府也比较容易经常举行选举和公民决议,从而使政府与公民之间联系更密切。

效应,理论

羊群效应: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水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

真空负压力学效应的技术应用——反重力装置实验成功!

重大科技成果通报 ——“真空负压力效应”的技术应用“反重力装置”研制成功! 陕西西安的张哲先生在1998年—2012年间做过若干实验,通过把科学界用来证明”大气压现象“的仪器设备创新性的安放在没有大气压强存在的、零大气压强的真空环境下试验操作,即“真空中的真空龙吸实验”,意外的、惊奇的发现在零大气压强的真空环境下所谓的“大气压现象”依然可以存在和发生! 真空中的“大气压”现象的发现,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性质的重大实验发现! 根据真空环境下大气压现象存在这个实验事实,陕西西安的张哲先生认为,所谓的”大气压现象“其实并非人们目前所认为的是大气压强所造成的,“大气压现象”形成的真实原因应该是真空所具有的一种“真空负压强”作用所造成的,这种“真空负压强”和所谓的“大气压强”相比较在作用下效果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力方向和重力方向相同即自上而下,而“真空负压强”的作用方向和重力方向恰恰相反即从低到高。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意味着:“真空负压力”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克服重力、抵消引力的一种“反重力”作用力!既然真空负压是一种“反重力”性质的作用力,那么就意味着利用真空负压力就可以制造一种“反重力”装置,继而也就能制造出一种“反重力飞行器”,顺着这条思路陕西西安的张哲先生又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通过实验果真成功制造出了一种神奇的“反重力装置”。 该装置结构虽然非常简单但非常独特,其原理也并非很复杂但其的确具有着神奇的“反重力效应”,正应验了“越是复杂的现象其本质越是简单”,最神奇的是该装置竟然和一些特定材料、特定“源料”(不是错别字)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其“源料”质量越重其“反重力”效果越明显,是不是很神气、很期待呢? 张哲声称在“真空负压力效应”的基础之上发明的这种“反重力装置”其本质其实也就是一种“重力加减机”,即该装置在不改变物质质量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任意的、自由的、人为的“加”、“减”其重力,当重力减小为零时该装置就可以完全悬浮在空中了!张先生说,平衡和悬浮是任何反重力装置的技术核心,只有能够做到悬浮才能够做到自由的任意转向!所以平稳悬浮是飞碟的核心技术,也是反重力装置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此外,张哲声称利用该“反重力装置”(飞碟的动力系统即飞碟的发动机)及其技术完全就可以制造出一个像UFO(碟状)那样垂直起降、半空悬停、直角拐弯、前后倒飞、高速飞行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它相比较目前传统的任何交通工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原理简单、结构轻便、制造简捷、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清洁能源、无噪音、无污染、低能耗、高效能、“纯天然、纯绿色”、真正、真实意义上的“宇宙航行飞行器”,简称宇航器。 反重力装置及其反重力飞行器的问世,将预示着一个航空航天旧时代即将结束、一个崭新的宇航时代即将来临........ 张哲本人也欲寻求投资合作继续开发该产品直至飞行器制造成功,虽未见到但相信其有

名牌的定义与正负效应(doc 9页)

名牌的定义与正负效应(doc 9页)

走进名牌 一、何谓“名牌” 在当前的“名牌热”中,人们有时自觉不自觉地曲解了名牌的涵义,把对一个产品最美好的赞誉统统堆积到名牌身上,这使人们感到创名牌可望而不可及,只是少数企业的事。实际上,名牌是相对而言的,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概念,受不同地区、行业、产品、人群和不同国情的制约,既不能简单地定义,也不能将其神化。 名牌产品的总体特征应是品牌知名度高、市场需求度高、品质优异、生产规模大、企业实力强,产品和企业在全国或区域市场的平等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本质特征是经济效益好。 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行的成功战略只有三种:(1)以总成本取胜;(2)差别化取胜(指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或创新在一个广泛定义的市场上居全面领先地位);(3)聚焦式取胜(即确定局部优势的市场战略)。质量无论在哪一

种战略里都居于关键地位。”这些理论对我们理解名牌的含义是有启示的。 1、名牌是独具特色的产品,而不一定是价格最高、档次最高的产品。 名牌产品具有相对高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名牌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而其售价必须高一些,有些企业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流产品、一流价格的名牌高价战略”。但是售价高的产品未必都是名牌产品,售价低的产品也未必就不是名牌产品。事实上,很多产品由于质优价廉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以致成为消费者公认的名牌产品,相反,不少产品因为质次价高而无人问津,最终被打人“大甩卖”的行列。真正的名牌产品应当是投入少、产出多、独具特色的产品。名牌产品也不能一朝有“名”,马上就提价,使人望面生畏。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名牌产品,都希望货真价实,“名“质”相符,这也是名牌产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名牌之“名”关键在于其民族、传统和时代特色,具体地表现在其独特的品质、功能、包装、服务、价格等等方面,而且这种特色被消费者广泛地认同,广为传颂,无论购买与否,都可因为其“有名”,而为名牌产品。从价格来说,名牌产品的特色可以是高质高价,高质中价,也可以是中质高价,中质中价,甚至中质低价。例如,“茅台“五粮液”酒是公认的名牌,可谓高质高价,可是在南京人看来,“分金亭特酿”也赫赫有名,因为其品质不差,适宜于一般公众口味,且

关于企业估值的常用方法

关于企业估值的常用方 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企业估值的常用方法 估值方法 一、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估值模式 1. 重资产型企业(如传统制造业),以净资产估值方式为主,盈利估值方式为辅。 2. 轻资产型企业(如服务业),以盈利估值方式为主,净资产估值方式为辅。 3. 互联网企业,以用户数、点击数和市场份额为远景考量,以市销率为主。 4. 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份额为远景考量,以市销率为主。 二、市值与企业价值 1. 无论使用哪一种估值方法,市值都是一种最有效的参照物。 2. 市值的意义不等同于股价的含义。 市值=股价×总股份数 市值被看做是市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可,侧重于相对的“量级”而非绝对值的高低。国际市场上通常以100亿美元市值作为优秀的成熟大型企业的量级标准,500亿美元市值则是一个国际化超大型企业的量级标准,而千亿市值则象征着企业至高无上的地位。市值的意义在于量级比较,而非绝对值。 3. 市值比较 A. 既然市值体现的是企业的量级,那么同类企业的量级对比就非常具有市场意义。 【例如】同样是影视制作与发行企业,国内华谊兄弟市值419亿人民币,折合约68亿美元,而美国梦工厂(DWA)市值25亿美元。另外,华谊兄弟2012年收入为13亿人民币(亿美元),同期梦工厂收入为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的收入在一个量级上,而市值量级却不在一个水平上。由此推测,华谊兄弟可能被严重高估。当然,高估值体现了市场预期定价,高估低估不构成买卖依据,但这是一个警示信号。精明的投资者可以采取对冲套利策略。 B. 常见的市值比较参照物: a.同股同权的跨市场比价,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场上的市值比较。如:AH股比价。 b.同类企业市值比价,主营业务基本相同的企业比较。如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比较。 c.相似业务企业市值比价,主营业务有部分相同,须将业务拆分后做同类比较。如上海家化与联合利华比较。 4. 企业价值(EV,EnterpriseValue) 企业价值=市值+净负债 EV的绝对值参考意义不大,它通常与盈利指标组合,用来反映企业盈利、净负债与市值之间的关系。如:EBITDA/EV指标用来比较相近企业价值的企业的获利能力。金融圈的干货文章、模块知识、实务课程助您成为金融界的实力派!欢迎关注金融干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