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2学案设计

2.1.2学案设计

2.1.2学案设计
2.1.2学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2课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掌握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实验依据。

3.巩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中和热的测定方法。

自主学习

1.请说出决定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因素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2.2Al+6HCl2AlCl3+3H2↑反应热;

Ba(OH)2·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反应热;

H++OH-H2O反应热。

3.写出实验21所涉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写出实验2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写出实验23所涉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4.阅读课本P32,完成[思考与交流]。

5.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吸热反应:。

课内探究

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

1.【课本实验21】铝与盐酸的反应

结论

(1)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反应过程中你将能看到什么现象?

(3)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4)要明显地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课本实验22】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注意】由于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在短时间内反应充分进行,使体系温度快速降低,将玻璃片上的水凝固。实验中要注意三点:(1)将Ba(OH)2·8H2O晶体研磨成粉末,以便与NH4Cl 晶体充分接触;(2)由于该反应属于固相反应,一定要在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以使它们很快起反应;(3)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会造成学习环境的污染,所以要注意对氨气的吸收。

【分组实验】阅读教材并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二、中和热的测定

1.中和热的概念

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反应生成所释放的热量。

2.中和热的测定

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3.思考与总结

要想提高中和热测定的准确性,实验应注意什么?

4.【学生分组实验23】三个学生分成一组进行实验,其中每个学生做一个实验并记录现象和数据,供组内交流、比较使用,然后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向全班汇报,进行组间交流。

【填写实验记录】

对实验进

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归纳和概

【讨论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

;

三、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

1.时期。

2.时期。

3.时期。

【例1】近年来,科学家正在探索利用铝粉作燃料的可能性,以期铝能成为石油的一种取代物。假如铝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开发利用,关于其有利因素的下列说法,你认为哪项是错误的()

A.铝质轻,便于运输、贮存,且安全

B.铝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大,且燃烧后新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C.在地球上,铝矿资源丰富

D.现代电冶铝的工业技术已为铝作为新能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例2】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而我国东海“可燃冰”的蕴藏量也很可观……“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H4·H2O晶体中水是溶剂

B.CH4·H2O的组成元素有三种

C.CH4·H2O中CH4和H2O的质量比为1∶1

D.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2)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你认为能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还有(至少填写两种)。

随堂检测

1.有关下列能量转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太阳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B.人类使用照明设备是将电能转化为了光能

C.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在能量转化上比在体外发生的一些能量转化更为合理、有效

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反应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3.为减少汽车对城市大气的污染,近年来中国成功地开发出了以新燃料作能源的“绿色汽车”。这种汽车可避免有毒的有机铅、苯和苯的同系物以及多环芳烃的排放,保护环境。这种“绿色汽车”的燃料是()

A.甲醇

B.汽油

C.柴油

D.重油

4.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①④

B.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

5.关于吸热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需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只有分解反应才是吸热反应

C.使用催化剂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CO2与CaO化合是放热反应,则CaCO3分解是吸热反应

6.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

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

D.氯化钠与水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Q1+Q2>Q3

B.Q1+Q2>2Q3

C.Q1+Q2

D.Q1+Q2<2Q3

8.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以现成方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2H2O(l)2H2(g)+O2(g),该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风力是二级能源

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电能是一级能源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1)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若前者大,反应放热,反之,反应吸热。

(2)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的相对大小,若前者大,反应吸热,反之,放热。

2.放吸放

3.2Al+6H+2Al3++3H2↑

Ba(OH)2·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

H++OH-H2O

4.化学反应除伴随着新物质生成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所有的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如铝热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八水合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碳与水(或二氧化碳)的反应、铁和水蒸气的反应、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等

课内探究

一、1.【实验21】铝片表面产生气泡并溶解发热温度升高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1)2Al+6HCl2AlCl3+3H2↑

(2)铝片表面产生气泡并溶解,温度计温度指数升高。

(3)用手触摸或用温度计测量。

(4)用手触摸感知时不宜太早(放热不够)也不宜太晚(散热太多),用温度计测量时要记录最高温度。

2.Ba(OH)2·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

二、1.1 mol水

2.(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热量的散失

(3)偏小

(4)不相等相等中和热是指生成1 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3.(1)搅拌或倾倒时不要有溶液损失。

(2)准确读取混合液的最高温度值。

(3)溶液浓度不能太高或太低。

4.HNO3+NaOH NaNO3+H2O

H++OH-H2O

HCl+NaOH NaCl+H2O

H++OH-H2O

HCl+KOH KCl+H2O

H++OH-H2O

三、1.柴草2.化石能源3.多能源结构

【例1】解析:铝质轻,燃烧时放热多,在地壳中是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铝矿资源丰富,这些都是用铝作为新型燃料的有利条件,但是电冶铝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这一点考虑,如果没有开发出新的冶炼金属铝的技术,则用铝作为新能源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所以D说法错误。

答案:D

【例2】解析:(1)溶剂是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剂与溶质间没有固定的组成,而CH4·H2O的组成固定,故A不正确。CH4中含C、H两种元素,H2O中含H、O两种元素,故CH4·H2O由C、H、O三种元素组成,B正确。CH4·H2O分子中CH4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C不正确。CH4·H2O可燃是由于分解产生CH4的原因,故D不正确。

(2)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氢能源等。

答案:(1)B(2)太阳能、潮汐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氢能源等

随堂检测

1.D

2.B

3.A

4.D

5.D

6.B

7.解析:燃烧反应均属于放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一定小于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

答案:D 8.C

技术与设计一第一课时学案

技术与设计一第一课时 技术及其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技术的内涵及其性质。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4.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5.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了解在设计中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6.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学习重点: 1.理解技术的性质。 2.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3. .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考点一技术的内涵 自主学习 1.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和的总和。 2.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 技术具有、、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 a. 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b.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c.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3)技术与自然 a.利用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b.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应有合理的尺度。

1.有人说:“技术及其应用有点像锤子和锤子的使用,给小孩一把锤子,他会无 论什么都用锤子去敲。当我们有了一把奇巧的技术锤子时,我们当中就会有这样 的小孩。我们必须谨防自己受不住诱惑,而拿它敲敲这敲敲那,什么都用它来敲。 我们需要锤子,但是不能滥用锤子。”你能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A.我们只要有了技术这把锤子,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B.小孩不会使用锤子 C.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技术 D.技术的未来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 2.中国内地的免疫手段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效果最好的,去年初投入使用的禽流感——新城疫苗重组二联活疫苗,是中国最新自行研制的疫苗,既价格低廉又使用方便,可以用滴鼻,饮水,点眼等多种方式实施,减轻了免疫工作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免疫的风险,更利于免疫工作的开展,这说明技术具有的作用。 A.保护人 B.发展人 C.防范人 D. 限制人 3.1912年,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500多名社会名流在华盛顿隆重集会庆祝。爱迪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出场,他激动的说:“倘若我做的工作给这个社会哪怕只带来一丝的幸福,那我也就因此而满足了……”这主要说明 A.爱迪生对自己的发明很满意 B.技术活动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C.技术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D.技术解放了人 考点二技术的性质 自主学习 技术的性质: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1.技术的:技术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2.技术的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2)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 (3)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地历程。 技术发明与技术革新: 技术发明是创造自然界从来没有的事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技术革新本身并不是发明,而是在别人的技术发明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改进,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适应更新的需要。 三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它的主要标志是的发明。它带动的主要工业产业有: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 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它的主要技术标志的发明。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及汽车与飞机制造等工业。 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技术标志是原子能、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由此兴起的新兴产业有:电子工业、核工业、

修改病句学案教案.doc

修改病句学案 《考试说明》要求:辨析并修改 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两大题型:辨析选择题(结合成语,选句填空一段文字为载体) 修改主观题(结合得体考点以应用文为载体)【2018年新增考试形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并掌握《考纲》中规定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 2、过程与方法:给出知识点,讲练结合,逐步掌握。 一、高考题引路: 1、下边一段话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需保持原意。 ①现在的重庆夜景,随着光彩工程的实施,现代科技的运用,更加璀璨夺目,已进人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②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点点灯火流光溢彩,宛若天上的繁星散落,把山城打扮得如梦似幻,仿佛人间仙境。③有人将夜晚的山城形容为灯山,这是因为山城轮廓分明、层次清晰;又有人将绕城的两江比喻为灯河,这是因为江中碧波倒映出满城灯火。有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分) 针对语病的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二、总结基本原则: 总结方法: 三、课堂练习 1下面这段广告词中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四处地方并加以改正。 我厂生产的这种型号的水泵,质量优异,小巧玲珑,携带方便,深受广大用户所欢迎。它广泛适用于城乡建设、工矿企业、农田水利、环保绿化。在今年全国同类型产品评比中,该水泵囊括了第一名。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用户使用它,选择它,喜爱它。 2、下面一段话有的地方有语法错误,有的地方用词不当,有的地方欠简明,请找出四处进行修改。

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1..定语从句where、when、why(The Attributive Clause --- where, when, why.) 2.学会使用定语从句(Use the Attributive Clause with prep.﹢which or the Relative Adverbs: where, when,and why.) 3 学会写一篇关于伟大人物的文章( .Learn to write a passage about a great person.) 3.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词汇:period, advise…on, continue, fee, fare, gold, be worried about, out of work, stage,vote, position, accept, violence, as a matter of fact, blow up, put in prison, equal,make + O + adj, imagine, in one way, blankets, degree, allow sb to do, guard, stop from, educated, come to power, beg for, terror, fear, cruelty, reward, rights, be proud to do. ②句子※The time when I first met Nelson Mandela was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of my life. P34 ※Sadly, I did not have it because I was not born there, and I worried about whether I would become out of work. ※He told me how to get the correct papers so I could in Johannesburg. P341. ※We were put in a position in which we had either to accept we were less important, or fight the Government. ※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only then 此处引起倒装句) ③语法:when, where, why引导定语从句 where 表示地点,只能跟在表地点或场合的名词后。 when表示时间,只能跟在表时间的名词后。 why表示原因,通常跟在reason后引导定语从句。 ④话题:◎谈论Nelson Mandela ◎谈论学生自己心中的名人是怎么样的 2.过程与方法:①问一些关于名人的问题,展示一些名人的图片和资料,引出主题;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2011-11-25 22:24 一江春水正人生|分类:学习帮助|浏览6022次 分享到: 2011-11-28 16:12 网友采纳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点击 包括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其中,我们在写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教参上的直接搬过来,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要把这些语言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探究(文本解读) 把本课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比如讲《压强》这节,我可以把 本节分为三部分:压力、压强、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依据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展开。 如果说展示的内容里边包括演示实验,可以分成1、大胆猜想2、设计并进行试验3、观察并记录现象4、归纳总结5、反思交流6、学以致用这几个环节。比如说:燃烧条件的探究,1、大胆猜想,燃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设计并进行实验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白磷红磷,说明水中的白磷说明。这些内容可以以天空的形式来填。4、归纳总结: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5、反思交流:水火不相容,那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水里燃烧?6、学以致用: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忽遇暴风雪,将火柴丢了,如何生火做饭?在这里咱们还可以有个温馨提示:利用透镜聚光。这样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观察,总结,这是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 若为文本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解读文本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提问、解答、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讲解压力,咱们可以这样来写:你想过这些事么:你站在水平地面上,你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么?当禅把口器插入树皮时,

五个学时教学设计

《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教学思想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读、演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相声音频、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下列两组成语,让学生朗读。 啰里啰唆废话连篇拐弯抹角婆婆妈妈寡淡无味 简明扼要斟字酌句直截了当言简意赅风趣幽默 师:读了这两组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如果有人和你谈话,你喜欢怎样的表达?为什么? 2、师:看来,说话得讲究艺术。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文——《打电话》,再次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了解相声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文章内容。 2、师:读过课文了吗?文章里出现了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你会读吗?课件出示: 嗞嗞呃耗子啰嗦嘚儿啷甭 指名读。 师:“嗞嗞”是象声词,老式电话拨号声音。“呃”是语气词,“耗子”是什么意思? 师:“甭”这个字最有意思,是个会意字。看到它。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 齐读。 3、师:老师也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它有点怪,跟我们以前的课文不一样!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 生:都是人物对话!文章的内容是一段相声。

教学设计包括对本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对本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有情景设置(引课)、新课、巩固等环节,不做统一规定,是否选用表格形式自定。要写出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以及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和说明。注意:教学设计(教案)不同于教学实录。请教研员和一线的教师给下面的教学设计(教案)打分或评价。】 一、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四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动脑来选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文中的小朋友思考。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画?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二、教学理念 1、架设教学与生活的桥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也让语文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显得丰富多彩,富于生趣。 2、倡导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朗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示范读等)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尤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句子,读懂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切身体会到遇事善于质疑、思考、解疑带来的无穷乐趣,并树立起自信,同时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海边农村,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吹着海风长大的,对风特别熟悉,理解文中人物对话较容易,但语言的感受、感悟性还不够敏捷,因而在体会人物情感与心情方面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指导朗读为主,来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体验提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情感与乐趣。 四、学习资源 跨越式资源网站(补充《小水滴的一天》、《小水滴旅行记》、《小水滴的梦想》等阅读资源;补充灌溉、浇水、洪水等图片);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打写创作的留言版。 五、教学设计 (四)、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学案教案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 学习目标 1.经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过程,体会根据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法。 2.体验实际功率跟实际电压的关系,领悟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 3.会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的功率。 课前准备 复习课本P74页实验:测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1.说明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画出电路图。 3.怎样正确地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 4.连接电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查你连接的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活动1:怎样知道用电器的电功率 说出你有哪些办法? 1. 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 。 活动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提出问题 如果给你额定电压分别为2.5V和3.8V的小灯泡各一只,你能测出它们的电功率吗?说明: 从生活走向物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用一个活动复习并引入新课 说明: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是九年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 ①用 表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 表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 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功率。 ②你能画出测量的电路图吗? ③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根据灯泡是否发光,电 流表、电压表检查你连接的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 ④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⑴额定电压为2.5V 的小灯泡 ⑵额定电压为3.8V 的小灯泡 级物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结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了解实验原理,知道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画出电路图,选择需要的器材,进而完善电路的设计。 指导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制定出完整 的实验方案是本节的重点。引导学生与伏安法测电阻相对比,让学生明确测量的物理量,画出电路图, 伏安法测灯泡的电功率与伏安法测灯泡的电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都是根据公式设计实验测量物理量,所测物理量、所用器材、电路图、连接电路的方法、

ieueer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ieueer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ieueer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ieueer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3.播放古筝曲,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三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 师:耳朵能帮我们干什么呢?(听故事,听老师讲课……) 师:看哪位小朋友用好自己的小耳朵了,认真听了。 2.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最后一位拼音朋友就是er,耳朵的“耳”读第一声就是它的名字。请小朋友们跟我读er(生读) 3.出示特殊韵母er,讲解: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我们之前学的复韵母都是由两个单韵母组合而成的',但这位小er很特别,它是由 e和r组合在一起,他不像其他韵母喜欢跟声母交朋友,他喜欢独来独往我们叫它“特殊韵母”。它发音时舌头要往上卷。 4.指导学生跟读,练读,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 5.师:瞧,他带着帽子走来了。(带调读er的四声) 出示:ērérěrèr 6.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联系生活来说话吗? ①老师上课经常说:“小耳朵,仔细听。” ②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③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 7.小结:er发音时舌头往上卷,是个卷舌音。它只能单独做音节,不和声母相拼,用法很特别,所以叫它“特殊韵母”。 四、巩固练习 1.师:今天,咱们在拼音乐园认识了不少拼音朋友,该回家了。咱们来点一下名,送他们回家吧。出示:ieeereue开火车读,齐读。 2.加入新成员的《拼音休息操》是什么样的呢?一起背一背吧!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 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w。 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e、i、u、ü、ai、ei、ui、a、u、iu、ie、üe、er。 站要直,做要正,我们来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shi、ri、zi、ci、si、i、wu、u、e、ue。 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3.下面的韵母都是双胞胎,看谁很快地认识认识它?比一比,读一读。 ie---eiei--eriu---uiie---üe 4.游戏:“看谁听得清,找得快”。拿出自制的复韵母卡片,老师找一位同学读韵母,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剩余没有写完的内容。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模板(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第3单元课时1教学设计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

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 [实验1] 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 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 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 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 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青春期学案教案

青春期学案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 设计人:宁阳三中张大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青春期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青春期中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和交流,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学习重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 学习难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把男女同学分开,讨论:近来身体和心理上发生变化的例子 二、自主探究: 1、学习任务一: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描述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通过资料分析和练习1中图表,认识男、女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2)讨论:资料分析中4个问题 (3)讨论:为什么青春期会出现遗精和月经的现象 2、学习任务二:通过观察、讨论,能描述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懂得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1)观察课本中插图Ⅳ-14,讨论:遇到类似情况,应当怎样正确处理 (2)中学生中有“早恋”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讨论:怎样才能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三、合作共建: 1、为什么说青春期是“黄金时期” 2、青春期出现遗精和月经现象是“倒霉”的事吗 3、练习第3题 四、系统总结: 五、诊断评价: 1、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显着特点。 2、进入青春期的时间,男孩一般比女孩两年。 3、在青春期中,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孩出现,女孩出现。 4、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也开始萌动。青春期正是学、长、树立、塑造 的关键时期,因此,应把精力集中在和培养高尚情操上。 5、关于青春期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身高迅速增长 B、体重迅速增加 C、、身体迅速发胖 D、生殖器官开始发育成熟

平面图形的认识 一 学案教案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1)线段、射线、直线(1) 【教学目标】: (1)理解点、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的意义,了解线段、直线的性质,理解线段中点及两点间的距离等概念。 (2)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并探索点和线的性质。 【重点难点】: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预习指导】: 1.你能完成下表吗 2.出示教材图6-1.提问:从甲地到乙地有3条路,你估计哪条路相对近一些?从甲地到乙地能否修一条更短的路?如果能,你认为这条路应该怎样修,请在图中画出这条路。 基本概念: 1.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其中,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线段: 射线: 直线:

1.如图:点B、C在线段AD上, A B C D (1)图中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多少条? 图中以B为端点的线段有多少条? (2)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请您分别表示出这些线段。 2.从常州到上海,共经过无锡、苏州、昆山三个车站,请问一共可产生多少种车票? 3读句画图: (1)过点A、B画直线AB (2)过点C、点D画线段CD.(也叫连结CD) (3)以E为端点过点F画射线EF。 (4)点A在直线l上,而点B在直线l外。 (5)三条直线a,b,c都经过点M。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条线段只有两个端点 B .过两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C .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D .直线AB 和直线BA 表示同一条直线 2.一条直线上取5个点,可以确定 条线段, 条射线, 条直线。 3.依据“射线AB 和射线AC 是同一条射线”画图,其中正确的是( ) 4.在线段AB 上再添 个点,能使线段AB 上共有15条不同的线段。 5.平面上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少有 个交点,最多有 个交点。 编写者:秦燕 B A C B C A C A B B A C

24.2.2(第2课时)学案设计

第二十四章圆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内容,并会运用它进行切线的证明. 2.能灵活选用切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学习过程设计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1.圆的直径是15cm,如果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分别是(1)5.5cm,(2)7.5cm,(3)15cm,那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分别是(1),(2),(3);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依次是,,. 2.你有哪几种方法判断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 二、信息交流,揭示规律 1.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得出: 作图:在☉O中,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作直线l⊥OA,已知OA=r.那么,(1)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 (2)直线l和☉O的位置关系是. 归纳: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并且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请依据上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切线的判定定理: 判断:(1)过半径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过半径的端点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总结:到此为止学习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共有: (1); (2); (3) .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已知一个圆和圆上的一点,如何过这个点画出圆的切线? 2.如图,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3.已知点O为∠BAC平分线上一点,OD⊥AB于点D,以O为圆心,OD为半径作☉O.求证:☉O与AC相切.

课堂小结 若证直线是圆的切线, 1.当该直线过圆上一点时,则连接,再证; 2.当没有指明该直线过圆上一点时,则过作,再证. 四、变式训练,深化提高 1.如图,在△ABC中,AB=AC,AO⊥BC于点O,OE⊥AC于点E,以O为圆心,OE为半径作☉O.求证:AB是☉O的切线. 2.已知:△ABC内接于☉O,过点A作直线EF. (1)如图1,AB为直径,要使EF为☉O的切线,还需添加的条件是(只需写出两种情况):①;②. (2)如图2,AB是非直径的弦,∠CAE=∠B,求证:EF是☉O的切线. 五、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第四节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学案与教案)

第四节有机合成教学设计 车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有机合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消除和衍变及碳骨架增减的方法。 (2)、了解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3)、能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反应及衍变关系,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2、过程与方法 经过合成路线的设计,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深刻体验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的认识。 教学重点:常见官能团的引入、消除和衍变及碳骨架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反应及衍变关系,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教学策略:引导多向分析、启发思考、练习强化 教学进程 【课前研读】(提示:请同学课前务必完成!) 一、有机合成的过程 1.有机合成的概念 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2.有机合成的任务 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各种转化 3.有机合成的过程

4.有机合成的原则 原料价廉、原理正确、路线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产率高、成本低 二、有机合成的方法 核心工作:①官能团的引入、消除和衍变 ②碳链的增长或缩短 1.官能团的引入 ①双键的引入 a、某些醇或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b、炔烃的部分加成 c、醇的氧化(羰基) ②卤原子的引入 a、烃与X2的取代反应 b、不饱和烃与HX或者X2的加成 c、醇被HX中的X取代了羟基 ③羟基的引入 a、烯烃与水的加成 b、醛、酮与氢气的加成 c、卤代烃的碱性水解 d、酯的水解 2.官能团的消除 ①加成反应消除不饱和键②消去、氧化或者酯化反应消除羟基 ③加成或氧化反应消除醛基④水解或者消去反应消除卤原子 3.官能团的衍变 ①利用官能团的衍生关系进行衍变 醇→醛→羧酸-OH → -CHO → -COOH ②通过某种化学途径使官能团数目发生改变 CH3CH2OH → CH2=CH2→ CH2OHCH2OH ③通过某种手段,改变官能团的位置等 CH3CH2CH2Cl → CH3CH=CH2→ CH3CHClCH3 4.碳链的增减 ①增长:有机合成题中的增长,一般会以信息形式给出。 ②缩短:烃的裂化裂解、脱羧反应等 三、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 1.顺(正向)合成法(框图题居多) 此法采用正向思维方法,从已知原料入手,找出合成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的中间产物,逐步推向目标合成有机物,其思维程序为: 原料中间产物产品 2.逆向合成分析法(使用广泛,题型丰富多变) 逆向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时常用的方法,它是将目标化合物

教学设计(学案设计)

课题:第3单元编辑和修饰工作表 §3.2 格式化工作表 §3.2.1 格式化单元格 学案设计:冯志明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在工作表中格式化单元格常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掌握格式化单元格的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工作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学习重点】Excel中格式化单元格常用的命令和方法。 【学习难点】保护工作表(或工作薄)的操作方法及其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复述回顾 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复述回顾以下内容(要求:第一题组员给组长讲,第二题组长给组员讲,互相补充纠正)。 1、在Word中,我们学习过哪些常用的格式化单元格的方法? 2、简要叙述上节课学习的编辑工作表的方法并进行温习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回顾,唤醒旧知引出新知,一来可以降低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打消学生学习时的畏难情绪,二来用于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第42页内容,经过实践体验后总结并回答以下问题,二人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导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

三、实践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任务,实践探究旧知新的用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新知(大组长检查并指导组员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探究,以对比的方式加以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发现旧知新的用法,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 四、合作交流 先由二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分享,感悟并总结操作经验使其转化为技能(由大组长或组内推选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气氛走向高潮。 五、展示点拨 通过学生示范操作或教师演示讲解,解决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存在的共性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展示,发现学生学习中创新的闪光点或是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学生陈述或教师讲解的方式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教学设计—导学案

Unit 3 Types of sports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后,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总结与运动相关的词汇。. 2.完成导学案的合作探究部分,规范书写。 3.必须熟记本单元与运动相关的词汇的用法。 【Learning aims】 1.To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words and phrases. 2.To learn how to use them freely in real life by self-directed study and cooperation. 3.To have fun learning and enjoy the pleasure of expressi ng yourself in English.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1.Are you interested in sports? 2.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3.What sports are mentioned in the video? Step2. Sports garden

Step3. Competition One student use body language to describe a sport, other students guess it. ________:It’s a ball game. One player tries to kick a ball into the othe r team’s goal. ________: It’s a kind of physical exercise done to music. ________: The sport of fighting with a long thin sword. ________:It’s a sports competition. The person has to run, swim and cycle long distances. ________: It’s a sport of t rack and field. The first people run to pass the stick on to the second one, ________: It’s a ball game, played by two teams of five players……Step4. Presentation 1.Read Part A (P46) and find all the clubs. School clubs: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Part C What kinds of suggestions does Zhou Ling give to her friend ? ●If you want to have some fun with your friends, he could

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文化生活学案教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第七课 第一框、永恒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和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3.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 、、、的伟大民族精神。 4.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这个主题。 5.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和本质上是一致的。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6、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和 ,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的历程中,体现在的各个时期。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浓厚的、鲜明的和。例如,、、、、 ,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和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4.当前,面对世界各种思想的相系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把 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是、的必然要求。是 的需要。 6..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Unit1 Great Scientists-Grammar 学案教学设计

Unit1 Great Scientists-Grammar 学案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Unit1 great scientists gra mmar

Unit1 Great Scientists-Grammar 学案教 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英语作为在许多国际组织或者会议上都是必需语言,几乎所有学校 选择英语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英语教学涉及多种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词汇学、句法学、文体学、语料库理论、认知心理学等内容。本教案根据 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 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过去分词作定语和表语-- look at the excited boy! why is he so happy?-- he has go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ntest.-- no wonder he is excited!一、过去分词作定语 1.前置定语被动意义:an respected guest 一位受尊敬 的客人how many finished products have you got up to now?=how many products that have been finished have you got up to now?到现在为止,你已经得到多少成品?完成意义:a retired worker 一位退休的工人the children are cleaning the fallen leaves in the yard.=the children are cleaning the leaves that have fallen in the yard.孩子们正在打扫院 子里的落叶。总结:________的过去分词作定语,通常放在被修 饰的名词之______, 作前置定语。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的意义。

《囚绿记》课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囚绿记》课时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两课时) 一、词语积累: 瞥见了截爽直涸辙急不暇择揠苗助长淅 沥婆娑简陋烽烟四逼 二、课文暸望: 《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 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 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4、“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点击: 1,我为什么要“囚绿”?最后“我”又什么让“绿”恢复了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文章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历史背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怎样理解“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