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

2、掌握汉语拼音方案

二、教学步骤及内容

1、给《采桑谣》(声母歌)一诗每个字标出声母,给《捕鱼歌》(韵母歌)一诗标出韵母。算一算,汉语拼音有几个声母,几个韵母。

明确:22个声母,包括零声母;38个韵母。

2、根据截取的《康熙字典》的资料,看看《康熙字典》是如何注音的?完成课文中的表格。

3、课文截取的《康熙字典》的资料涉及了哪两种注音方法?

明确:反切法、直音法。

4、汉字每个音节包含哪几个部分?

明确:声母、韵母和声调。

5、什么是零声母?什么是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

6、复韵母iou、uei、uen前面加声母时该如何书写?

7、ī、u、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构成音节时应如何书写?

8、ü行韵母跟声母j、q、x相拼时应如何书写?

9、说说用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应注意哪些规则。

明确:①以词为书写单位②隔音符号的使用③字母大写的要求

10、课后练习指导:重点是第三题。

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

2、了解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

二、教学步骤及内容

1、对联是我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其中有不少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形成妙对的。除了课文的例子外,你能否再举几个?

例如: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

★眼珠子,鼻孔子,珠(朱)子还居孔子上;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相传有个神童,宰相爱其才招为女婿。宰相宴请时,当着满堂宾客出一上联请女婿对:因荷而得藕。女婿手指席上果品,答:有杏不须梅。这里因用了谐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而妙言他意,客人们顿时而悟,连连称妙。

2、同学们,能否举些节日中、日常生活中妙用同音字的现象?也可以举出一些由于同音字词而造成误会和尴尬的例子。

⑴同音相关(妙用):比如婚庆,新人床上要放上枣儿、花生、桂圆、瓜子等,寓意“早生贵子”;送给新人的花,要选择百合,寓意“百年好合”;财神爷骑马的形象寓意“马上发财”。

⑵同音歧义。张某——章某,致癌——治癌,今天yóulún不准进港(油轮、游轮邮轮),机场——鸡场,为什么——喂什么,一对对男女——一队队男女,五香豆腐干——五箱豆腐干。如这些同音词语,在某些交际场合,都可能造成误解。(详见教参41页)

3、同音词有哪些不同类型?

明确:①同音同形②同音异形

4、课后练习指导(见教参43页)

第三节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读错字音的原因

2、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教学内容及步骤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29页第段的词语,看一看你读对多少,想一想读错的原因。

明确:主要是“读字读半边”造成的。

2、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29页第4段的词语,看一看你读对多少,想一想读错的原因。

明确:多音字造成误读。

3、异读词的读音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注意课本30页“异读词的审音和规范”部分提供的异读词的规范读音。

4、课后练习指导(见教参49页)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 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

2,律诗:

(二) ,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

(三) ,关于对仗

(1),何为对仗

(2),怎样\'对\'才算\'仗\'

(3), 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

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

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

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

③,借对

\'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④,流水对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

因课时安排较为紧张,因此前三节的内容可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课题

消灭错别字

№1

知识

能力

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消灭错别字

过程

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做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教学关键

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课型

复习

教学方法

阅读启发

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用生活中出现错别字引出很大笑话导入。课前预习检查:生活中的谐音现象1、“错”字招牌:

课文中举的例子

课外的例子

2、错字“百出”:

一是乱早简化字

是滥用外文字

三是生造网络字

3、概括“错字”与“别字”的区别

4、为什么会写错别字:

A、误用声旁相同的字

B、误用和混淆同音词

C、不了解成语或典故的意义和用法

补充课堂活动:最常见的别字

(见课件)

完成课后“小试身手”

导入

疏导

归纳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消灭错别字

原因:乱早简化字方法:区别读音

滥用外文字区别形体

生造网络字区别意义

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第一节: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了解单义词和多义词的基本概念。

2.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以及词义演变的各种方式。3.掌握常用的多义虚词的词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给大家做一个脑筋急转弯。

师问: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这个脑筋急转弯,主要利用了“生”这个词语具有多义性的特点。“生”可以理解为“长有、产生”之意,也可以理解为“生育”之意。你看,我们汉字是多么的有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关于“意思”的故事(课件显示)。请两位同学表演,另外同学思考每个“意思”表达什么意思。

二、了解多义词和单义词。

1.读读“意思”。

2.查查“意思”。

3.说说“意思”。

4.引出本义、基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思——有些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已不列入义项了。基本义: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思。

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相联系的新义。

三、进一步了解多义词里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

四、学会在语境中判断多义词的意义。(小试身手)

1.请确定“疙瘩”的本义及基本义,并指出哪些义项是借代引申义,哪些义项是比喻引申义。

五、哪些高考知识点涉及多义词的考查?

1.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2.多义成语。

3.文言实词

4.文言虚词。

六、词义的演变

1.词义扩大。如江、河、菜等。

2.词义缩小。如臭、宫、子等。

3.词义转移。如走、去等。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节:同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义词、同义词之间的异同

2、通过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在讨论中逐步将同义词剥离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据说一个在学中文的外国人看到“wife”的同义词,几乎要吐血而亡。(见课件)

“婆娘”、“婆姨”“糟糠之妻”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一种表现,但太多的同义词对学习者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要说老外,就是我们学了那么多年汉语,天天讲中国话的人遇到一些同义词的辨析也会晕头转向找不到北。那么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如何产生的?同义词之间又有怎样的差异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辩一辩同义词的兄弟姐妹。)

二、阅读课文“课堂活动”:一双眼睛百种“看”法

三、课堂活动:让世界充满爱——藏在心中多少“爱”

1、写出与爱有关的词语(我们分成两大阵营,看一看究竟哪一个阵营能写出更多关于爱的词语来)

2、划分跟爱有关的词语的小类(同学们都写的很好,那么我们也仿照书上的形式来分一分爱的小类吧)

四、同义词的作用

1、表义准确、精细。

2、突出强调,加强语气。

3、避免重复呆板,使语言富于变化美。

五、同义词不可误用(

六、同义词辨析及运用

一).词义方面

1、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2、词义轻重的不同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

二).用法方面

1、适用对象不同如“严厉”与“严格”,“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

2、词类和功能不同如“发现”与“发觉”,发现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而“发觉”往往只做动词

3、搭配关系不同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三).色彩风格有差异

1、感情色彩不同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语体风格不同"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

七、特别说明:

1、正确理解词义是辨析的基础。

2、要充分分析句子的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九、高考链接

十、课堂小结(总之,辨析同义词既需要我们平时有丰富的积累也要求我们注意从语境去认真分析选用词语,当然也要注重掌握一定的方法,让我们再一起记一遍同义词辨析的要领)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对象有区别、词类有差异、搭配有不同、色彩有褒贬

十一、布置作业:完成课后“小试身手”练习和常规训练第161页

第四节:熟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二)课堂活动

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三)知识拓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分组讨论)

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震天动地

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

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

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

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2、总结概括熟语的特点(学生根据熟语不同类型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1、结构上的稳固性2、意义上的整体性3、各自有特殊的形式

五、课堂巩固(见课件)

六、布置作业

第五课:言之有“理”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

(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一)阅读81页,思考:“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用法?

1、“的”的用法: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助词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与“什么”组合,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语气词:陈述语气,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常与“是”连用,“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

(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②师范学校③生活习惯④夜晚记日记⑤天平不准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

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4、链接高考:判断下面句子括号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结构,加“的”后变成偏正结构。②的主语位置需要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④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答案:B

五、课堂活动:“一身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②在哪儿工作呢?不在图书馆。

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④跟谁说过话呢?跟着这个人。

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⑥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

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

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

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

参考答案: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

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六、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

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B 考理科?(A、或者B、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B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B、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A 看了一阵。(A、又B、再)

解析:

1、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如“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遍吧”;“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

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比。

七、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1)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3)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4)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解析:

例(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

例(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3)“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

例(4)这句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关于”常放在句首,“对于”可放在句首或句中。

总结: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

八、链接高考:

(1)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的虚词正确的一组。

①人家的进度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

②你不了解情况就大发议论,太主观了吧?

③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敏捷。

A、马上不免更加

B、马上未免更加

C、立刻不免越发

D、立刻未免越发

解析:“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一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如:看到你们,不免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自己。“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必须用“更加”。

(2)判断下列句子划横线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B、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

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儿片,没劲。”

解析:正确选项:C。“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

九、小试身手一、(见教师用书p152-153)

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复句的内部关系,并熟悉常见关联词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层次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有四句话,请用关联词把它们连成一句话:

(明确: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但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学会了针灸。)

二、认识单句和复句:

1、概念: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相对而言,结构和意义比较简单,一般由一个主谓成

分构成。

2、要点:不是所有的单句都是结构简单的句子。这主要是由某些复杂的句子成分造成的。明确:①有着复杂的状语成分,从而是句子变得复杂;②有着复句一样的宾语成分。

3、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的句子。所谓分句是指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

三、复句的类型:

1、从句子层次上分可以分成一重复句和多重复句。

所谓一重复句就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所谓多重复句是指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

2、从句子关系上看,可以分成二大类11种。(P85)

A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B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C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D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

E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F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G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

H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I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

G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K让步复句——介乎转折和假设之间的一种复句,正句不顺着偏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相反的方向,同时,前面分句所陈述的又是一个假设的尚未实现或证实的事实。它包含着退一步着想的意思。

3、复句中常用的关联词(P86)(从略)

活动一:填填关联词

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复句结构层次分析法:

一重复句间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可以判断,但我们日常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大多是多重复句,其中的关系复杂多变,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

活动二、复杂句子“装配图”

参照课本P84给下面句子划分层次

A、我们纪念他,│②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③是个伟大的文学家,||④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革

因果并列并列

命的急先锋,|||⑤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

递进

B、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转折解说并列

C、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好土,|||便没有好花,│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并列假设并列假设解说

重要。

D、课后练习二

小结:分析复句的步骤

a 找出分句的个数

b 找出关联词,或者补出关联词,明确分句间的结构关系

c 分析各种结构关系的层次——由大到小:先确定第一层,将复句一分为二,然后依次类推;

由小到大:找出关系最紧密的,然后依次向上递推。

五、高考链接:

相关题型

a 和实词一起选择填空

b 句群填空。如2006全国卷1——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语言的形式,①能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⑤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这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明确:①之所以②因为③所以④也⑤尽管⑥但是

c 病句考查

d 短文改错

e 句式变换——长短句变换(完成课后练习一)

陈述对象变换如:2006江西卷

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明确: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

等等。

f 语句衔接(选择和排序)如2006山东卷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街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①雪落在城外,也落在城内。

②温暖的房间里,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

③隔着结冰的河流,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

④杯勺碰响的和声里,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遇开来,难起多少鲜艳的回忆。

⑤蜜是花的情感,是融化的琥珀。

⑥这是当天从资料人那里买来的。

明确:③①②⑥⑤④

六、课堂小结,明确课堂学习重点。

七、布置作业:完成专节练习。

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掌握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一、导入新课

二、查找病句

(一)、课件出示名人病句,辨别句子正误

师:要修改病句先得正确辨别病句。也就是说一句话摆在你面前,你先得判断出它的表达是否正确。

现在就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句话,它们的表达都正确吗?

1、45个秋天呵,正是中国电视第45个华诞。―――赵忠祥03年获优秀节目主持人感言

2、我无数次参与过春节、建台纪念日、香港澳门回归等大型活动。―――周涛03年获优秀节目主持人感言

3、一瞬间的激动过后,我开始拥有一种深深的担忧。―――白岩松《痛并快乐着》

4、(甘肃敦煌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半夜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余秋雨《沙原隐泉》

(二)、归纳辨别方法

1、语感审读法:靠的是大家在长期语言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也是辨别病句的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2、成分紧缩法:一个句子有主谓宾、定状补,先压缩简化句子,把主谓宾提炼出来,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没有,再检查定状补,看看这些修饰语是否能恰当的修饰和说明中心语。这样一层层的检查下来。这种方法是最万无一失的,使用这种方法,任何语病都难逃你的火眼晶晶。

3、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就可以仿照句子的结构再造几句话,经过比较,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4、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看看它是否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是否符合生活常理。

三、分析病因并修改

师:光会找病句还不够,这只是完成修改病句的第一步。修改病句的重点和难点是寻找病因,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首先要查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病句常见的病因有几种类型呢?

(一)、课件展示学生搜集的病句,并由搜集者做分析,从而归纳出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

1、这次会议对节约原材料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2、古代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

3、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使我的体质增强了。

4、众多的小学生们不仅崇拜大牌明星,也像尝试一下穿名牌球衣的滋味。

5、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出去玩。

6、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春叶、板蓝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7、市场上有许多的水果,如西红柿、菠菜、香蕉、茄子、梨等。

小结:病句类型

(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

(4)表意不明(5)结构混乱(6)不合逻辑

四、重点讲解三种类型的病句

(一)表意不明:指句子意思表达不明确,令人费解。

1、例子讲析

例1、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05年全国卷)

例2、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05天津卷)

例3、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全国卷Ⅱ)

发现规律:当句中出现代词、多义词、数量词的时候,要多多留神,看看,是否出现了表意不明的毛病。

2、以法解题:下面句子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B)

A.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04高考卷)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几个办公室的老师都在篮球场上打篮球。

(二)结构混乱:常见的结构混乱指的是句式杂糅——指一个句子套用了两种句式结构。

1、例子讲析

例1、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分析:这句话可以有这两种表达: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能有好成绩,这是反问句。你不认真学习就没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这是陈述句。修改时,只能保留一种。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01年全国卷)

分析:这句话有两种表达方式。“其根本原因是…”或“是…在作怪”。改的时候就保留一种表达方式,去掉另外一种。

发现规律:当大家感觉句子不通顺时,查查不通顺的这句话,看看句子的两头是否用了两种句式。

2、以法解题

1、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枝术。(这是“本着…的原则”和“以…为原则”两种句式的杂糅)

2、一个人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

(第一句话可以这样表达:一个人之所以变坏或一个人变坏的原因)

3、如何才能让大家富起来?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问题在第二句,可以表达为:关键的问题是知识或关键是知识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三)、不合逻辑:就是语法上没有毛病,但在事理上说不通。

1、具体分类

(1)概念不清

例1、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05年全国卷)

“和”应该连接的是并列关系的短语,但是“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是包容关系。生活用品是大概念,床上用品是其中的一个小概念,并列不当。

例2、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小说等之间用、和以及连接,表示他们是并列关系,可事实上,他们是交叉关系,外国名著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散文等等。

概念不清是因为对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内涵及概念间的关系误解而造成的误用。大家要多多关注有并列成分存在的句子。

(2)照应不周

例1、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分析:前面是“好坏”、“优劣”、“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是表达肯定的一面,前后不一致。

例2、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06年全国卷Ⅰ)

分析:前面“是否”包含“收”和“不收”两个方面,而后面的回答无法使“收”和“不收”的意思明确。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出现好坏、优劣、高低、是否这样的同时表现正反两方面意思的词,我们把他们叫做两面词。一般说来,句子前后的内容应是对应的。如果把一面性的词语与两面性的词语搭配,就会造成意思表达的混乱,这时我们就说它犯了照应不周的错误。

(3)自相矛盾

例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分析:他到底死了吗?应改为:多少个死难者,他是幸免的一个。

例2、我们曾经在一起回忆着那战火纷飞年代的许多往事。

分析:“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与“曾经”矛盾。

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有矛盾,彼此冲突。

(4)否定不当

例1 、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分析:“谁也不会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事实。删除“不”字。

例2 、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分析:“难道你能否认吗?”+ “你不应该刻苦学习。”= 你承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

注意:反问语气相当于一次否定。

注意一句话中否定词的个数,奇数个否定词表示否定意思,偶数个否定词表示肯定意思。当一个句子既是否定句又是反问句时,尤其要慎重辨析。

(5)主客颠倒

例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分析: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会造成关系错位,表达混乱。

(6)强加关系

例1、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

分析: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可以推断“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一件事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前因后果的,如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那就是强加的。

小结:不合逻辑包括六种情况:概念不清、照应不周、自相矛盾、否定不当、主客颠倒、强加关系

2、以法解题:下列病句错在哪?

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栏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06年江西卷)

2、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06年四川卷)

3、难道能否认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了吗?

4、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训练之中。(01年全国卷)

五、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如何修改病句,首先,我们得用四种方法正确辨析句子的正误。这四种方法中,语感审读法和成分紧缩法比较常用,受到同学们的青睐。接着,我们要会正确分析病因,对症下药,这是修改病句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归纳出了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重点讲解了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三种。同学们,实践证明,病句是无限的,病句的类型是有限的。掌握病句的类型对于发现病句和诊断病句是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牢牢记住。只有找准病因,你才能对症下药,正确的修改病句。

六、布置作业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抽选一种病句类型出2—3道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附:修改病句的方法(原则)

1.检查文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如何辨析和分析语句歧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导入

1、做脑筋急转弯题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错”)

2、猜字谜“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子”“一”)

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是语言的多义现象,运用得当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如:唐时汪伦想邀请诗人李白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游玩,于是寄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喜欢游山玩水和饮酒的李白,听汪伦说那里有遍地桃花,又有万多家酒店,十分向往,于是欣然赴约。谁知到达之后却看不到桃花,也见不到一万多家酒店。你说这是为什么?(原来酒店老板姓万,桃花潭方圆十里)

但大多数情况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歧义,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

先看报刊上的几个标题

A、四个三峡历史之谜被破解?(《文摘周报》)

B、京城工地打工人(《中国青年报》)

C、销售女强人(《湖南日报》)

D、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病句分析(《语文月刊》)

、考点: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

三、考查内容:

1、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

2、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

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

四、产生之因

一)、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

1、这个人好说话。(“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

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

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

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89年高考题)

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

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人都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说)

8、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2004年全国卷一)

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9、这种食物中含有治癌物质(致癌?)

10、产品全部合格(全不?)

)多义词引起歧义

11、这真是好球。(即可指球的质量优良耐用,又可指精彩的进球)(名词多义)

12、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即可理解为“回忆”,又可理解为“希望、打算”)

13、他倒了一杯水。(“倒”可指“泼掉”,也可指“斟上”)

14、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

15、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可指“瞧不起”,也可指“无条件看”)(以上为动词多义)

16、船已启程,日即到。(可指“两天”,也可指“号”)

17、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个学生。(可指“这一边”,也可指“每一边”)(数量词多义)

18、他的笑话说不完。(可指“他讲的笑话”,也可指“有关他的笑话”)(短语多义)

三)兼类词构成歧义

19、我要炒肉丝。(形容词或动词)

20、饭不热了。(动词,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形容词,饭凉了)

21、他原来住这里。(名词,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副词,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22、县里通知,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只能在15日这天去县里。)

23、楼下有辆自行车没锁。(动词或名词)

四)结构不明产生歧义

24、新的国家的领导人(形容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5、围剿土匪的部队(动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6、两个朋友送的小花瓶。(数量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7、教师节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2004年全国卷四)(副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8、哥哥和弟弟的朋友。(连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9、对他的帮助(介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30、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1996年高考题)

31、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2003年高考题)

32、我们要学习文件。(结构相同但关系不同)

五)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33、我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请假去照料。(1989年高考题)

34、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2004年高考题)

35、那些人连我都看不起。

36、她的花棉袄罩着红上衣。

37、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六)指代不明引起歧义

38、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一)

39、当他把证书发给小张时,他对他笑了笑。(他对小张笑,还是小张对他笑?)

40、李明告诉张伟,他爸爸出差了。(谁的爸爸?)

七)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41、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1992年三南题)(谁来到这里?孩子们,还是李大伯?)

42、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1992年三南题)(谁在医院工作?他,还是儿子?)

43、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谁提包?张原,还是老人?)

44、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八)语序不当引起歧义

45、两个中学的老师

46、昨天,这位原河海大学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顾宏玉已办好一切手续,正式就任琼花集团总经理。

47、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2004年全国卷一)

九)误用标点引起歧义

48、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五、消除歧义的方法

1、补充语境法如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

2、更换词语法如45、两个中学的老师可改为:两所中学的老师或两位中学的老师

3、调整语序法如45-47题

4、增删词语法如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可改为:他已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或他还欠1000元(人民币)。

5、补全省略法如41-44题

6、改变结构法如25、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7、明确指代法如38-40题

8、增加标点法如8、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如48、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

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六、练习

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分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B.走进新建的师范学院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D.他的父母是中学教员,他妈妈就在其母校任教,这次作为校方代表,千里迢迢也赶到北京来了。

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此浩大、迅速的城建规模,是广州建国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

B.国务院有关官员最近强调,要在分配体制上实现突破,逐步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C.我一定说服妈妈和你一同去,这样你在路上就有个伴儿了。

D.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搞计划生育,任何错误都可以补救和纠正,人一下子多出好几亿,谁有本事予以“纠正”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