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鞠发军,闫培华,唐公杰,蔡自强【关键词】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脑肿瘤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l6层螺旋CT扫描机,对经证实的20例脑瘤患者(脑膜瘤9例,胶质瘤7例,胶质瘤术后复发4例),先行CT平扫,选定感兴趣区行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经灌注软件处理,计算出局部血容量图trCBV)、局部血流量医(rCBF)、表面通透性(PS),并与对侧相应脑组织灌注参数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或经MRI证实。部分病例联合CT增强扫描。结果:脑膜瘤、星形细胞瘤和胶质瘤术后复发三者中rCBV、rCBF、PS值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其中脑膜瘤最高,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的rCBV、rCBF、PS值与肿瘤的MVD呈正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在脑瘤的诊断、术前术后的随访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关键词: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脑肿瘤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MSCT Perfusion Imaging in Cerbral Neoplasmas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MSCT perfusion imge on the cerbral neoplasmas of glioma. Method: Using GE lightspeed 16spiral CT scanner, to carry out CT even sweep toward the 20 confirmed patients of acute cerbral neoplasmas (including meningiomas 9 cases astrocytoma 7 cases,glioma post-operrati on recurrent 4 cases) in advance. The color map of regio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region cerebral blood flow(rCBF) mid pcrmeability surfiace(PS) was obtained by perfusion software,and rCBV rCBF and PS were calaculated in different areas. Parts of cases consociation CT strengthens to scan. Result: The values of CBV rCBF anti PS of the three diseases meningiomas,astrocytoma, and glioma post-operration recmrent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rain organize. The meningiomas is the highest in the three. The values of rCBV rCBF and PS of the highe grade astrocytoma tumor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lee grade astrocytoma tumors.There were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VD and tumor rCBV rCBF and PS.Conclusion: MSCT perfusion imge can reflect the cerbral neoplasmas changes of blood flow. It may offer useful information diagnosis,the frot-operation and post-opration follow-up of cerbral neoplasmas. Key words: Mulit-slice spiral CT; Cerebral perrinsion imaging; Cerbral neoplasmas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计算方法的改进,可以进行多层同层灌注扫描,使以前主要应用于脑梗塞的诊断研究的CT灌注成像,也可以用于有血脑屏障破坏的脑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以及疗效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功能性影像检查方法,反映的是组织微血管的功能状况,在脑肿瘤的定量定性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对20例脑肿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CT增强扫描的研究,探讨其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价值。[!--empirenews.page--] 1 材料与方法 1.1 本组20例脑瘤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16~72岁,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恶心、呕吐、癫痫、头痛、复视、肌力减退、肢体活动不灵等。本组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均经CT平扫及灌注扫描。 1.2 检查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CT增强扫描的方法,首先对病人用GE Lightspeed l6层螺旋CT扫描机行常规颅脑扫描,120kV/160mA,颅底层厚5mm、间隔5mm,以上层面层厚10mm、间隔10mm连续扫描; 根据CT 平扫图像,选择合适的病灶扫描层面行脑CT灌注检查,扫描层面选择4层,每层5mm连续扫描。灌注CT检查方法:经肘静脉由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50ml注射速率4ml/s,注射后5s 扫描,扫描方式cine、层厚5mm;80kV、200mA;1s/层。检查完成后,继续经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50ml,同时从颅底至颅项行增强扫描,层厚7.5cm螺旋扫描,可根据实际情况延迟3~8min后再行延迟扫描。行颅脑CTA检查时,须延时至少30min以上。检查完毕后,将图像发送至GE 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从软件选项中分别选择CT Peffusion 3脑肿瘤灌注分析软件和CTA血管成像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灌注成像其工作流程分以下4个步骤:①选取

灌注图像;②图像校准处理;③选出感兴趣区,包括流入动脉、流出静脉及病灶;④计算分析灌注图像及灌注参数。分别汁算出局部脑血容积(region cerebral bloo dvolume,rCBV)图、局部脑血流速度(region cexebral blood flow,rCBF)图、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lace,PS);并且通过选定区域进行镜面rCBV、rCBF、PS值的对比测量。 2 结果 2.1 本组所选择20例患者中,年龄22~73岁,男16例,女4例,脑膜瘤9例,胶质瘤7例(其中I~Ⅱ级2例,Ⅲ~Ⅳ级4例),胶质瘤术后复发4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2.2 本组病例中6例脑膜瘤患者病灶区早现高灌注,rCBV、rCBF、PS均显著增高,PS值明显增大,其中3例CTA示病变周围见丰富肿瘤供血血管;2例脑膜瘤患者病灶区呈轻度高灌注,PS值升高。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Ⅳ级)及脑瘤后复发rCBV、rCBF、PS均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Ⅰ~Ⅱ级)。本组资料显示PS是脑肿瘤灌注研究中最重要的评价参数。所有肿瘤的最大PS 值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瘤复发的差异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明显,脑膜瘤的差异最大。在脑膜瘤、星形细胞瘤、脑瘤术后复发三者中,脑膜瘤明显高灌注,PS值最大。在本组病例中4例CTA显示病灶与大血管关系密切,部分邻近血管受压推移、中断。

3 讨论目前PET被认为是反映神经性疾病灌注和代谢的“金标准”,但由于受设备昂贵,空间分辨率低等因素的影响而应用受限。MR灌注成像得到的是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而MR 信号强度变化与对比剂浓度不是线性关系,影响检查的准确性;回波平面成像技术(EPl)的顺磁性伪影也会导致血流动力学参数出现误差,这些因素限制了MR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SPECT 检查须放射性核素。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具有简便快捷、准确、图像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成像数学模型的改进和多层司层技术的应用,使得CT灌注成像的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empirenews.page--]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它是在静脉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多次连续扫描,以获得相应层面内每一象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然后依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rCBV、rCBF、MTT、Ps等多种脑血流灌注参数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CT灌注成像使用的数学模型上要有非去卷积数学模型和去卷积数学模型两种。在20世纪末,脑CT灌注的数学模型逐渐发展成去卷积数学模型,它的优点是计算偏差小,注射速率要求不高(一般4~5ml/s),容易被推广使用。Cenic、Nabavi[1,2]等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CT灌注技术的有效性,其早期主要应用于血脑屏障相对完整的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随着灌注技术的改进、软件的发展,使对有对比剂外渗的组织及脑肿瘤的灌注成像成为可能。脑肿瘤的诊断、肿瘤术后的复发历来是CT及MRI鉴别诊断中的难题。CT灌注作为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它可以定量测量组织微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可以提供常规CT所无法获得的肿瘤的血液动力学信息,揭示脑肿瘤的病理解剖和生理学特征,补充其形态学信息缺[1][2]下一页陷,提高脑肿瘤定量诊断的准确性,对肿瘤的定性诊断、疗效及预后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影像学信息。临床中常依据肿瘤的强化程度判断肿瘤的级别,而肿瘤的强化受对比剂用量、扫描延迟时间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偏差较大[3]。因此本研究在脑灌注的同时进行了CT增强扫描和CTA,CT增强扫描临床中已经应用比较成熟,在此不再重复;CTA可以有效地评价肿瘤:灶内的血供情况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这几种方法有效的结合,为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所有脑肿瘤灌注参数中,PS值是灌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单位是ml/min/100g,代表单位重量的组织单位时间内对比剂通透到细泡外液的量。正常脑组织血脑屏障完整,脑白质的Ps值接近零。灌注图能直观的反映脑组织中血流灌注的相对多少,并用不同颜色表示。在rCBV、rCBF图上正常脑组织灌注成像伪色彩染色均匀、对称,灰质区血流灌注较白质区丰富,表现为有较多红色伪色彩的灌注区,白质表现为偏紫蓝色伪色彩,灰白质分界明显。rCBF和rCBV图能够较准确的反映病变区血运情况,本研究显示脑肿瘤的rCBV、rCBF、PS均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呈下相关性;临膜瘤属于脑外肿瘤,血供

丰富,呈明显高灌注,PS值最大: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肿瘤后复发PS值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差异明显: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肿瘤后复发的肿瘤新形成血管越丰富越幼稚,通透性也就越高;因此PS值能够准确反映血恼屏障破坏情况,根据脑肿瘤之间表面通透性的不同,可以应用PS值来区分脑瘤的良、恶性和脑内、外的鉴别。据研究,肿瘤局部rCBF和rCBV比肿瘤周围组织高,肿瘤周围组织rCBF和rCBV又高于正常脑组织[2]。CT脑灌注成像对于肿瘤恶性程度分级也很有帮助,恶性程度越高,血流灌注率越高。放化疗较好的肿瘤,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率降低。而残存的活性部分或复发肿瘤的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率升高。从脑组织灌注的绝对值来讲,CT灌注比IvlRl更准确。另外对于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常规CT和MRI很难鉴别,而CT灌注成像能显示坏死灶呈低灌注。肿瘤为高灌注区可以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据研究发现[4,5],放射性脑坏死rCBV低,肿瘤复发rCBV及PS升高,其rCBV 值与正常脑组织rCBV值的比值大于2.6,因而能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残留,提高脑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指导临床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 [!--empirenews.page--] 总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准确、便捷,可重复性强的检测脑肿瘤血液动力学的工具。脑灌注成像与CT增强扫描及CTA的联合应用将会为脑肿瘤的诊断、术前、术后的随访,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影像学检查新方法。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杨贞勇谢学斌郭汉霖 Yang Zhen-yong Xie Xue-bin Guo Han-li 澳门镜湖医院影像中心 Department of Imaging, Kiang Wu Hospital, Macau SAR, China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10)04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6~2010.2期间139例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病例,男75 例,女64 例,年龄43~76岁。图像品质评价分4级:优秀(4分),无伪影,完全可进行影像学分析;良好(3分),轻微伪影,有良好的诊断品质,可进行影像学分析;尚可(2分),中度伪影,能满足诊断分析;差(1分),严重伪影,不能满足诊断分析。狭窄程度评价方法:血管狭窄程度=(狭窄血管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狭窄近心端血管直径×100%;冠状动脉狭窄分级:轻度为管径狭窄<50%,中度为≥50%且≤75%,重度≥75%,血管闭塞(100%)。结果139例冠状动脉成像,137例显示良好(2分以上),符合诊断要求。CTA成像成功率98.6%,发现血管异常85例,其中冠状动脉斑块所致狭窄70例,冠状动脉肌桥32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5例(4例为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1例为冠状动脉起源于冠状动脉窦上方),主动脉瓣结节1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双侧上腔静脉1例。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病人17例,符合率94%。结论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提供满意的图像及可靠的诊断结果,以其无创性优势可作为冠心病的首要筛选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字: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DSCTCA).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9 and February 2010,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DSCTCA) was performed in 139 cases (male 75, female 64, age from 43 to 76 years). Image quality degrees: excellent (Score 4): no artifact; good (Score 3): a little artifact that does not affect the diagnosis; satisfaction (Score 2): moderate artifact that does not affect the diagnosis significantly; poor (Score 1): serious artifact that affect the diagnosis significantly. Stenosis degrees: mild stenosis<50%,50%≥moderate stenosis≤75%, serious stenosis≥75%, occlusion (100%). Results The images of 137 of 139 cases (98.6%) are satisfied or above. There are 85 abnormal cases of 139 found. Among them, stenoses are found in 70 cases, myocardial bridging in 32 cases, abnormal arising position in 5 cases (RCA originates from left coronary sinus in 4 cases, both RCA and LCA originate from the points above coronary sinus in 1 case), nodule at aortic valve leaflet in 1 case, both RCA and LCA -PA fistula 1 case, both SVC in 1 case. 94% got the same diagnosis in 17 cases that were also examined by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Conclusion Dual-source computed

多层螺旋CT的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应用 解放军总医院蔡祖龙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是现代技术的结晶,是CT技术领域里的又一重大突破,也代表着当今CT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MSCT在1998年度RSNA上由部分厂家所推出。此后,其诸多优点和发展前景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公认。短短两年多时间,MSCT的发展惊人。我国近两年来掀起了一股引进MSCT的热潮。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初步应用,取得了一定经验。可以相信MSCT在我国以更快的速度推广。 一、MSCT的主要技术特点 (一)多排探测器阵列 多排探测器阵列是MSCT的核心构件。MSCT中,将单层螺旋CT(Single spiral CT,SS-CT)的单排探测器(900个左右的探测器单位)改进为几排甚至几十排探测器,即MSCT在Z轴方向上有8-34排探测器,其总数达数万个,呈二维排列。 按探测器在Z轴上的排列方式主要有两类,即对称性的和非对称性的。前者以GE公司为代表,其探测器是对称等宽的。探测器宽度相当于层厚1.25mm(即探测器准真宽),材料为衡上陶瓷。Toshiba公司的探测器基本上也属等宽型,只是中央部有4排宽度为0.5mm,外周30排为1m m等宽探测器。Marconi和Siemens公司的MSCT探测器属不对称排列。为8排,每排探测器厚度不等,分别为名1、1.5、2.5、和5mm。 多排结构的探测器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来确定扫描部位的层厚,以GE公司的Lightspeed QX/I型为例,如有4排探测器可得到4层1.25mm;如用8排探测器可得到4层1.25mm,用16排可得到4层5mm层的图像,或2层10mm的图像。(二)数据采集系统(digita ascquisition sy stem,DAS) DAS 是CT机中将穿过人体的X线信号转变为供重建图像所需的数字信号的重要部件。传统的C T中经准直器后宽度较窄的扇型X线束经人体后被探测器接受,经DAS 转为数字信号,而MSC T采用可调宽度的锥型线束进行扫描,根据拟采集的层厚来选择锥型线束的宽度,后者则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可获得多层图像,在探测器与DSA之间设有电子开关回路,开关由球管侧的裂隙同步控制,用来变换体轴方向上探测器的数目,以此来控制扫描层的厚度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亦即由各排被激发的探测器所采集的不同信息组合来决定厚度(未被激发的探测器处于关闭状态),每排探测器都有各自的开关控制,并同时控制准直器的宽度来控制扫描层面厚度,因此,SSCT的层厚由X线束准直宽决定,而MSCT的层厚则经上述特殊的DAS由探测器组合数决定,公式为:D(X线束准直宽度)=N(探测器列数)×D(探测器准直宽),因而MSCT探测器的准直宽为1/N倍的X线束准直宽,例如4列探测器的宽度为1.25,则N为4,d为1.25mm,X线束宽则为5mm。目前的MSCT的数据通道均为4组,故一次扫描360最多可同时采集4层图像数据,产生4幅(层)图像。MSCT扫描层厚的选择和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层厚可在0.5-10.0mm之间选择。 (三)、重建算法 目前由优化采样扫描(optimized sampling scan)和滤过内插法(filfer inferpolation)相结合而组成的。 1、优化采样扫描: SCT 一次扫描的范围取决于扫描时间和进床速度,因扫描时床在运动,每次扫描的起点和终点并不在一个平面,如将扫描数据连接重建图像,就会产生运动性伪影和层面错位。所以要对原始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 断价值 摘要目的在临床诊断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硬化斑块过程中,探讨使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所具备的价值,并且探究并发糖尿病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确诊患者,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A组(糖尿病)和B组(无糖尿病),每组50例,均进行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脂比例、斑块发生率等数值。结果A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以及高血脂比例均高于B组(P<0.05);A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的斑块发生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明确显示出患者颈部动脉的斑块,同时还能定位斑块的位置并且进行性质分析,另外,并发糖尿病对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有影响,甚至很可能会促发其形成。 关键词双源CT血管成像;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颈动脉斑块 在当前医学领域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一种具有高致残致死率的世界性难题。患者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已经变成了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之一。颈部动脉形成硬化斑块最主要的一点产生原因就是血管内膜受到损伤[1]。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来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所具备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且探讨并发糖尿病对于硬化斑块的作用,为未来预防心脑血管类疾病打下理论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就诊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确诊患者,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 2.41±16.21)岁。将100例患者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A组(糖尿病)和B 组(无糖尿病),每组50例。两组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均已经过本人以及其家属的知情和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方法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仪器选择为Siemens双源CT机,模式选择为双能扫描,具体扫描的范围是从患者的主动脉弓下部到头顶部,从足侧到头侧缓慢进行扫描。之后使用注射器从患者的肘部静脉入针,注入碘海醇50~70 ml(藥剂浓度:350 mg/ml)。借助双源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得到图像之后,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运用各种软件进行处理,并进一步确定颈部动脉内的斑块位置,进行重建。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体重、高血脂比例、斑块发生几率等数值。硬化斑块分成稳定性斑块和易损性斑块,具体如下:稳定:①钙化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操作规范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操作规范 一、颅脑 非外伤者:只拍头窗,以Axi图像为主,范围自穹窿至乳突下缘,定位线平行于听眦线,必要时做Cor或Sag重建,以病变为中心,并插入定位像,Cor定位线垂直于听眦线。 图像数4×6,1张。 外伤者:拍头窗及骨窗,重建方法相同,上半幅为头窗,下半幅为骨窗,骨窗必要时锐化处理 图像数6×8,1张。 VR图像:体位为:前后位、后前位、左右侧位、头侧位、足侧位(除去下颌骨和颈椎)、其它特殊体位。 图像数2×3=6或3×3=9幅,1张。 二、颅底: 骨窗 1. Axi:自筛板至乳突尖,定位线平行于听眶线 拍片数:6×7=42幅,1张 注意: 1.疑有脑脊液鼻漏 1)Cor:自额窦前壁至鞍背,定位线垂直于鼻道 2.疑有脑脊液耳漏 1)Axi:包括颞骨,定位线平行于听眶线 三、眼眶 眼眶外伤以骨窗为主,其它以软组织窗为主。 Axi图像:自眶上缘至下缘,定位线平行于视神经管,图像数20 Cor图像:以病变为中心重建,定位线垂直于听眦线,图像数20 Sag图像,必要时,以病变为中心重建 图像数:6×7=42、6×8=48,1张 VR图像:前后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其它特殊体位。 拍片数:2×2、2×3,1张 当疑有眶内占位性病变时,要分别以Axi、Cor、Sag或斜面重建,以显示病变与眼球、视神经和眼肌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做必要的测量。 四、鼻骨 以骨窗为主,软组织异常者加拍软组织窗 Axi图像:自鼻根点至鼻棘点,定位线垂直于鼻背,骨窗必要时锐化处理,常规图像数40幅 Cor/Sag/CPR重建:以病变为中心,常规2幅 图像数40+2=6×7,1张 五、副鼻窦 骨窗 1.Cor图像重建范围:自额窦前壁至鞍背,定位线垂直于鼻道,图像数5×6=30幅 六、中耳乳突 骨窗 1.Axi:自岩锥上缘至乳突尖,定位线平行于听眶线(图像数20)

多层螺旋CT螺距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的计算公式:P=S(mm)/D(mm) P:螺距 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 D:为X线束厚度 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 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 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 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还是16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的出现是CT技术革命性进步,各厂家相继开发出了4层、8层及16层螺旋CT。与传统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成像原理、技术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改进,本文介绍如下。 1 多层螺旋CT原理 1.1数据采集通道 数据采集通道数是决定X线管球旋转1周所能获得的图像层数, 目前各厂家推出的机型有2通道、4通道、8通道和16通道。有关专家估计,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今后传统CT甚至单层螺旋CT将逐步被多层螺旋CT所取

多排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的区别

多排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的区别 时间:2009-01-23 17:04:36 来源:作者: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是指扫描一圈所得到的图像数,如4层CT就是扫描一圈出4层图像。 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或Multi-row CT)是指组成CT的探测器排数,如16层CT有的是 24(Siemens,Philips,GE),有的是40排(Toshiba). 从理论上说,组成多层螺旋CT的排数约接近层数越好,这样可以减少探测器的间隔,减少噪声,但层厚的选择就少了。所以现在的多层螺旋CT的排数都大于层数(双层除外) 16层采集的螺旋CT设备继1999年的4层采集、2000年的8层采集设备问世之后一年度GE。PhilipS、Siemens和Toshiba四家公司均推出了16层采集的螺旋CT设备。 16层CT设备的探测器仍分为对称型(GE)与非对称型(PhilipS、Siemens、Toshiba)但采用非对型探测器的厂家在设计上已经与原4层和8层的设备有别如loshiba公司原来的设计是中间 05minx4列两侧分别为lmmxl5列,共34列【16层的设计为中间0.5mm x 16列两侧分别为lxl。。112列,共4D列。PhilipS和Siemens公司原来设计是中间1mmx2列,1.5mmx2列,Z.5mmxZ 列,5mmx2列,共8列;16层的设计为中间0 75mm x 16列,两侧分别为15mm。4列,共24列。 根据上述设计,最薄的采集层厚分别为0.5mm(Toshiba)。0.625mm(GE)和0.75mm(Philips 和SIemen。).最薄层厚将决定Z轴分辨力而层厚则依赖于每列探测器宽度的设计O 16层CT探测器设计有不同的侧重。选择尽可能薄的层厚者目的在于实现真正的各向同性体素采集(0.smm x 0.smm x0.5mm)从而达到最佳的各类重建效果;采用略厚层厚者的目的在于在保持基本的各向同性体素采集的基础上适应16层采集中的锥形线束采集与重建方式及达到更好的曝光剂量效率(exposure dose efficle。-cy).如Siemeel。公司的材料显示,4层采集时的曝光剂量效率为70%075mm层厚的16层采集时曝光计量效率则为85%。 16层设计的采集时间一般为0.5描(全周扫描),最低可达0.42秒,以一个身高155cm 的病人为例,以 2.5mm层厚采集将可在19-22秒钟完成全身的扫描明显提高了扫描的单位时间覆盖率。对包括心脏在内的动态器官全部可以实现一次屏息采集、这是4层采集的CT尚不能完全实现的。(二)和16层采集的螺旋CT相关的技术进展 1 锥形线束算法随锥形线束覆盖的探测器列数与宽度增加,螺旋扫描中信息采集的几何学误差会进一步增大因而锥形线束地影会比4层和8层者更严重。为此已发展了相应的16层采集锥形束扫描重建算法。如为了对应采集平面的位相而采用的倾斜成像平面采集算法2螺旋滤过伴交叉校准算也非线性插入重建算法;一次采集16层的原始数据然后作逐层二次重建算法等。这些新的重建算法目标在于减少锥形线束伪影;保证Z轴上的分辨力和保证采集速度。 2 降低扫描剂量和最初厂家介绍多层采集的螺旋CT设备时谈到的重要优点一“因采集层面呈4的倍数增加故射线剂量将减低相应由于多层采集时采集层厚很薄每次扫描覆盖的范围通常比单层螺旋CT大,以及采集中的剂量效率因素等,放实际的病人受线量在扫描范围内会明而增加而不是降低尽管和4层扫描设备相比8层设备的扫描剂量有所降低(约30%)但16层设备的扫描剂量则明显增高。在16层扫描设备上采用了以下降低剂量的措施: (1)智能滤过技术根据扫描方案,采用智能方式自动设置X线滤过当增加smm铝当量的钛滤过片时,在不降低图像锐度的情况下可使X线剂量不仅不增加,反而降低达一半,巨图像噪声也下降。(2)自动mA调制根据开始扫描后检测器反馈的信息,自动调节m输出以达最低剂量的技术,可降低15%左右的扫描剂量。(3)自动mA设置不再使用正位定位像,仅采用侧位定位像来决定身体不同部位的扫描mA值,包括设法降低敏感器官的剂量大约可降低25%左右的扫描剂量。(4)可变速扫描和期相选择性曝光技术二者均是用于降低心脏扫描剂量的技术。可变速扫描技术是去年已经提出的,根据病人的心动周期特别是心律不齐者,调节扫描速度的方式。期相选择性曝光

多层螺旋CT螺距

随着多层螺旋CT 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 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 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 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的计算公式:P=S(mm)/D(mm) P :螺距S :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 D :为X 线束厚度 因多层螺旋CT 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 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 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 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 其中:N 为探测 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 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 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 pitch ),将从三个方面考虑:( 1)扫描范围( 2)扫描时间 ( 3) 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 B 时,其速度v 与 B 之间成θ 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 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 25.4mm )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 螺旋CT 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 pitch,P )。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 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 还是16 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 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 的出现是CT 技术革命性进步,各厂家相继开发出了 4 层、8 层及16 层螺旋CT。与传统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成像原理、技术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改进,本文介绍如下。 1多层螺旋CT 原理 1.1数据采集通道数据采集通道数是决定X 线管球旋转1 周所能获得的图像层数,目前各厂家推出的机型有2 通道、4通道、8 通道和16 通道。有关专家估计,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今后传统CT甚至单层螺旋CT将逐步被多层螺旋CT所取代,尤其是性价比有优势的双层螺旋会更加普及。 1.2探测器

多层螺旋CT螺距完整版

多层螺旋C T螺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 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螺距的计算公式: P=S(mm)/D(mm) P:螺距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D:为X线束厚度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 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还是16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的技术概况

多层螺旋CT的技术概况 [摘要]多层螺旋CT(MSCT)是CT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它的巨大优越性已体现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方面。合理恰当地应用MSCT一定需建立在对其技术的系统了解之上。文内介绍了MSCT的技术要点。 滑环技术引入CT设备而使得螺旋CT(spiral or helical CT)常规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但在许多病情(如肺动脉栓塞、某些脏器多时相动态研究、CT血管造影以及创伤等)时力求短时影像显示,须所谓容积扫描覆盖速度(volume coverage speed)的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临床需要,目前多层螺旋 CT(multislice CT,MSCT)的涌现即为实现上述目的迈出的巨大一步。 MSCT是“宽探测器多层采集螺旋CT”的简称,也被称为多排探测器CT(multidetection-row CT,MDCT)、探测器阵列CT。它是1998年度RSNA上推出的螺旋CT换代产品,为世人瞩目。 一、MSCT的技术要点 MSCT与以往单层螺旋CT(single slice CT,SSCT)相比较,其特点在于它在探测器结构和数据处理系统(DAS)两方面作了根本性的改进,也是与SSCT的主要区别点。 (一)多排探测器阵列 多排探测器阵列可谓MSCT的心脏。MSCT中将SSCT的单排探测器(900个左右的探测器单位)改进为几排甚至几十排探测器,即MSCT在Z轴方向上有数万个探测器呈二维阵列,目前的设计为8-34排。 目前拥有MSCT的四家公司(GE,Toshiba,Marconi,Siemens公司)所进行的探测器设计在Z轴排列方式主要有两类,即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排列方式。GE公司的MSCT设计的16排是对称等宽的,探测器宽度相当于层厚为1.25mm(即探测器准直宽),材料为稀土陶瓷。 Marconi 和Siemens公司的MSCT探测器排列为8排,每排探测器厚度不等,分别为1、1.5、2.5和5mm。Toshiba公司的探测器共有34排,基本也属等宽型,只是中央部分有4排宽度为0.5mm,外周30排为 1mm等宽探测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