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工业基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

老工业基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

老工业基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
老工业基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

2010年7月中州学刊July,2010第4期(总第178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4

【经济理论与实践】

老工业基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

徐江平

(洛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如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是老工业基地的选择之一。当前,政府和企业在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上主要存在四个误区,制约着制造业的转型。老工业基地的政府和企业要走出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一要解决的问题是达成认识上的统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服务型制造业的内涵;二要客观认识各种政策工具的长短,科学确定政策的着力点;三要坚持“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切忌采取任何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卵”的做法,在环境建设尤其是相关政策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服务型制造业;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053—03

在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中,以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为主的城市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老工业城市的振兴面临着一个突出的共性难题,即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转型问题。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消费潮流的转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和现实。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日益加强,制造业的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制造业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其内部生发。也就是说,随着制造业技术的进步、分工的深化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制造业对中间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促进,共生发展,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因此,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从我国的现实看,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5年多来,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改造的重点大多放在了制造企业的“减负”上,即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安置下岗职工、清欠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进行增值税改革等,在推进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方面,取得的实质性成效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对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企业战略的调整。具体分析,主要有四方面的表现:

一、第一种误区:服务型制造业=制造+服务

这种观点认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合理分工、同步发展的基础上,服务型制造业模式就可以成型了。在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就是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相关政策的支持。从当前老工业基地已经出台的规划和政策看,强调更多的是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对物流、金融、信息处理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视不够,政策力度也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服务业在各地均有一定的规模,发展基础好,门槛较低,管理水平的提高相对容易,政策的成效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物流、金融、信息处理等现代服务业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较高,拥有现代技术知识的员工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在国内属于稀缺资源,存在着较大的供应缺口,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所在城市。从专业化分工角度理解,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分工发展,忽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作进步、日益融合,有可能导致政策作用点的选择不当。

实际上,对制造与服务的融合趋势的认识,在学术概念

收稿日期:2010—03—17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洛阳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模式及对策研究》(082400420270)。

作者简介:徐江平,男,洛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35

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包括基于服务的制造、服务导向的制造、面向服务的制造等若干阶段。到今天,随着制造与服务尤其是生产性服务的更深一层次的融合与嵌套,服务与制造已经很难被完全割裂开来,这正是服务型制造业的基本内涵。因此,推进服务型制造业模式的形成,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老工业基地区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工,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作和融合环节。具体讲,政府应该整合区域内的服务资源,重点规划和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对物流、金融、信息处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形成区域服务网络,提升区域的吸引力,进而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二、第二种误区: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就是加强

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这种看法认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老化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无市场行业无出路。通过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大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延续老工业基地的技术优势和加工优势,加之区域内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重新焕发青春,重新占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利润,企业活了,行业转型就容易了。如果分析一下老工业基地近几年的投资结构就会发现,在已经完成的投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增长速度依然较快,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明显不足,高新技术转化所急需的风险投资、市场建设、中介服务等活动明显滞后。

应该说,行业的转型要立足于产品和市场,最终要挖掘出市场的需要。服务型制造业既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又是面向服务的制造,它通过从事制造活动的企业与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渗透,以“产品+服务”的形式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服务型制造业竞争力的来源不仅仅是提供产品,而是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没有客户价值的创造和最大化,服务型制造业的形成是不可能的。

传统制造业在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时,偏好于产品的改进和换代,售货服务的改进和强化,营销手段的改进等等,客户所能体验到的服务大多是制造企业单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服务型制造业不仅包括传统制造业创造客户价值的内容和手段,而且更偏重于客户的认同和参与。也就是说,服务型制造业的立足点已经由产品本身转向客户价值,由提供产品的过程转向客户价值的生成过程,在与客户共同创造客户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产品制造的价值。产品为载体,服务为核心,企业的增值来源于服务型制造业中的服务属性,借助于服务增值活动,使得依附于产品的价值大大增加,产品的价格得以提高,增加企业获取价值的能力,并逐渐将服务因素打造成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第三种误区: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就是进行业务分离,实施业务外包战略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转型确实面临着战略的选择问题,诸如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及其增长的分析、区域内制造企业生产体系内部分工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机构的改革、生产性服务活动与制造企业的基本工艺加工活动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等等。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制造企业的组织战略调整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因此,制造企业的发展有一种必然趋势,就是将制造企业生产体系内部的运输、信息处理、售后跟踪、维护和修理、零部件提供等基本服务项目适当的分离出去,对与制造过程相关的工程设计、物流管理、设备的全面管理等高级支持功能则更多地采取外购的方式。从我国老工业基地的现实看,占比重较大的国有性质的制造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功能体系和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较弱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国有制造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的内在需求和冲动。

但是,业务外包战略实施的基本出发点是,在确定外包的业务上,企业自身不具备比较优势。企业通过资源的整合,选择核心业务和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进行专业化发展,把比较优势锻造成绝对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非一概外包之。也就是说,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实施服务业务外包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制造企业,在某些生产性服务活动的提供上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特大型矿山设备的产品设计、安装调试、相关的工程设计等方面),企业完全可以自行组建生产性服务企业,独立发展。据世界银行2006年的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从事服务业的企业占56%,特别是一些老牌的制造企业,正在迅速转变为服务提供商。IBM每年的营业收入中,有50%以上来源于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提供等服务业务。因此,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企业也可以向服务型制造业商转变,加大客户服务的分量,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为服务型战略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第四种误区:发展服务型制造业

就是自建和强化售后服务网络

传统制造业由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后,销售环节的服务诸如免费安装调试、售后跟踪等活动早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的制造活动,因为是按照客户的需要进行的订单生产,服务的增值功能已经完全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和交易过程之中。因此,有些制造企业就认为,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的重点工作就是对售后服务网络

45

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

的控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售后服务。

作为一种货物的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中间服务功能,其活动过程不仅涉及加工装配过程的不同阶段,而且延伸到上游的活动(如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交易、售后跟踪)。

从组织形态分析,服务型制造业所提倡的是,制造企业向服务领域的拓展(如DELL的直销模式)和服务企业向制造领域的渗透(如沃尔玛对制造企业的控制)两个方向的并行不悖;从商业模式分析,服务型制造业既包括制造企业面向中间企业的服务,也包括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服务。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网络,只是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内容之一。

从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现实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更新换代慢,是制造企业的“通病”,直接制约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比较而言,制造企业对上游活动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远远高于对自建售后服务网络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出于知识更新周期、产品研制成本和风险的考虑,更倾向于采取外部交易的方式解决上游服务活动的需求。

五、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通过对近200家制造企业的调查发现,制造企业在开发服务业务时,存在着“服务投资陷阱”,即对服务业务的实际投资在导致服务投入和成本增加的同时,并不能产生相应高的服务收益。进一步的跟踪调查发现,“服务投资陷阱”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企业开展服务业务时,缺乏定义清晰的服务战略。

如上所述,服务型制造业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现实中的政府和企业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颇,制约着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转型。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政府和企业要走出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达成认识上的统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服务型制造业的内涵;其次,政府要客观认识各种政策工具的长短,科学地确定政策的着力点。例如对“大而全”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引导和鼓励制造企业将货物储运、产品信息服务、物流方案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务实施外包,而对物流、金融服务等服务企业则是引导和鼓励其提升服务水平,由单一的运输、担保向提供物流方案设计、进行投资项目分析等综合业务转变。同时,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要准确,对策安排要兼顾眼前和长远;再次,从我国老工业基地的现实看,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政府必须坚持“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切忌采取任何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卵”的做法,在环境建设尤其是相关政策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

参考文献

[1]甄峰等.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31-38.

[2]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65-71.

[3]杜秀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江苏论坛,2007,(3):73-75.

[4]王春芝.制造企业服务业务开发的战略安排研究[J].技术经济,2008,(11):24-28.

[5]徐江平.政府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职能定位及角色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4):8-9.

责任编辑:伊人

55

老工业基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认识误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