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促脉证

促脉证

促脉证

1-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2-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3-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4-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5-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6-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7-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8-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9-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10-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12-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13-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14-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15-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16-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17-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18-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19-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20-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2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22-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2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24-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25-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26-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28-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29-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30-肺癌中医护理方案

3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

32-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方案.

33-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1月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 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6—2014.12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 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1—2015.6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 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6.1—2015.6.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 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

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爱书 副组长:袁法林 成员:焦雪彦武志清王会敏 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焦雪彦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59957689 59957687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丹毒中医护理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 胃癌中医护理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 护理案附录1 护理案附录2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 (试行) 一、常见证侯要点 (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 (一)视物模糊 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 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青盲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郁气滞证:视物模糊,视野中央区或某象限可有大片暗影遮挡;心烦郁闷,口苦胁痛,头晕目胀,舌红苔薄白。 (二)肝肾不足证:双眼昏矇日久,渐至失明,口眼干涩,头晕耳鸣,腰酸肢软,烦热盗汗,男子遗精,大便干,舌红苔薄白。 (三)气血两虚证:视力渐降,日久失明,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 (四)气滞血瘀证:视神经萎缩见于外伤或颅内手术后,头痛健忘,舌暗红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视物模糊 1.做好安全评估,如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评估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2.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协助服药到口,防止漏服、误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肾、眼、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太阳穴、肾俞、肝俞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太阳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光明、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二)心烦郁闷 1.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促脉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

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2015年度中医护理方案总结(护理部)

2015年上半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我院在2014年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开展。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科室共2个,开展中医护方案数13个,各科室每月按时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护理效果评价、中医护理技术效果、依从性、满意度等进行汇总上报,现总结如下: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情况 1.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情况

2.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3.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

通过开展辩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健康指导,综合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4.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各科室患者对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从统计表上分析,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较2014年度有较大提高。 5.各科室护士对方案实用性评价统计 多数护士认为方案中对于病种常见证型的特点、常见的症侯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并对病种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中医专科中的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功能指导、日常保健康复健身操等都有了详细的说明,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临床护理中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规范、科学的应用中医护理技术,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及中医护理技术的欠规

范。 二、各科室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 1. 过多方案在同一科室实施,护理人员对所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掌握不足。 2.护士们觉得在开展过程中,填写表格过多。 3.方案中证型与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师所辨证型部分不符,护士中医护理理论基础薄弱,导致不知如何开展方案。 4.部分中医护理方案尚无主要症状评价量表,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5.部分病种病例数过少,影响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分析。 6.因收治的病种问题,开展的方案数未达年初目标要求。 整改措施: 1.加强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提高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理解与掌握。 2.探索中医护理方案开展流程,尽量进行优化。让护士易于操作。 3.科室加强医、护沟通,统一辩证标准,更好的开展中医护理方案。 4.逐步制定相应的主要症状评价量表,使方案实施后护理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 一、常见证候要点 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 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 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 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心悸 1.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 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

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 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 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 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 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气短乏力 1. 卧床休息,限制活 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计划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持续改进活动的通知精神,我科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2015年我科将凡涉及单病种的必须落实中医护理方案,并填及时写好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5.3月—2015.4,组织全科室培训,充分认识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续完善“中医护理方案”活动,对护理人员通过科室组织学习掌握心衰病、胸痹、促脉征、眩晕病、泻泄病、肺胀、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理论及抽问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7.1—2015.12.31护理人员通过科室组织学习能掌握我科单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通过分阶段检查和考核及时总结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并提出改进措施,奖惩分明,提高工作积极性,使临床中医护理服务进一步规范,病人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12.15—2015.12.31落实实施“护理部中医护理方案”,随时科室自查。通过分全年的检查和考核及时总结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创建活动的经验和成效,并提出改进措施。使大家积极掌握急诊科单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继续完善“中医护理方案”活动,并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