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

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形意、八卦、太极是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内家拳术,并且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名家名师,他们对内家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三大传统内家拳在现代中国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师徒隐蔽传承的自身缺点以及十年浩劫的巨大冲击,虽有政府有心发掘拯救,但现代竞技武术又根本上曲解了传统内家拳术,而社会上杂志上各种培训函授班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笔者有感于传统武术现状,不敢再敝帚自珍,希望将自己学习传统形意八卦拳三十余年所体会的内家拳特点、要点和练习方法、注意点公之于众,希望能还得传统武术些许本来面目,而为后学拂尘。

引子:

我们这支形意八卦传承自张兆东先生(张占魁),张兆东先生师从刘奇兰先生学形意,从董海川先生习八卦,是近现代武术届公认的形意八卦集大成者,并完成了形意与八卦的综合,融形意拳之劲,八卦掌之变而派生出以凶悍的劲力著称的“形意八卦”体系。我外祖父竺德和先生便是从张公所学,我自幼便是随外祖父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后又有缘得遇张公一脉内家拳学大师孙振松先生指授。今能借得武魂贵角,自是有幸,不敢造次,希望能将我所学的形意拳和八卦掌作一个认真而系统的介绍。内家拳拳理精深,短短的篇幅,未必能讲的透彻,虽然几易此文,但还不如意,难免有理解体认不深之处,所以也欢迎与同修同好交流学习,并一起为传统形意八卦拳正本清源。

由我自身的练习体会,我觉得对于初学,形意拳相对于八卦拳大概更简单朴实,容易掌握些,所以本系列文章,先从形意拳讲起,分别是:桩功(三体式)、拳架(五行十二形)和形意拳打法。这次就先说说形意拳最基本的桩功--三体式。

正文:大道至简的形意桩功――三体式:

形意拳非常重视三体式桩功的训练,有“万法源自三体式”之说。现在杂志上,网上关于三体式的文章很多,三体式的练法,要领,规矩也被挖掘和描述的越来越细,但对初学形意者,这些条条框框反倒成了阻碍他们入门和进步的障碍。笔者通过自己近三十年习武和近年来教学的经验,三体式桩功的训练应该是大道至简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三体式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点,说法很多,有讲撑筋拔骨的,有讲练下盘功夫的,有讲练气血运行的,诸如此类。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强求的,大家都知道形意拳有明暗化三个次第的修炼,在明劲层,三体式就是培养出整劲,形成合理的间架结构并能承受一定的外力冲击而保持不散架。所以,在我所学这一支,三体式练的对错有个很简单实用的判断准则,正确的三体式,应该是满足“推不动,拉不动,扯不散,打不烂”这四项基本原则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训练目的,做到“推不动,拉不动,扯不散,打不烂”那?暗劲和化劲层的形意拳,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讲。但在初学形意的明劲层,我们就是要打破那些以玄解玄的东西,用现代的力学来解释和指导我们正确的站三体式。所以我以为,

只要调整身形,形成一种非常合理的受力结构――拱形,就能达到“推不动,拉不动,扯不散,打不烂”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拱形是力学结构里面最合理和稳固的一种结构,所以很多要承载重物和巨大外力的建筑,例如桥梁,体育馆,都经常使用这种结构。我们在站三体式的时候,就是要让自己的两腿形成拱桥一样稳定的结构,而上身,就必须彻底放松,做到含胸拔背,虚胸实腹,命门要做到后凸,小腹则要充实,臀要收,档要兜,这样丹田才能充实起来,上身受到的力量也才能传导到脚上去,那么怎样做到这些要求那?首先,两腿脚要形成一个拱形,就必须收臀兜档拧胯跟,如图一的箭头所示,膝盖不能太过弯曲,应该顺着拧胯跟的劲微微外掰,这样,大腿和小腿由于拧力,就合成了一个支撑整体,加上上身的重力一压,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圆拱的结构,是非常稳定的,拳论上说要“如坐高凳”,就是这个理,在练的时候,只要收臀拧胯根,找到“拱”的感觉,就可以了。至于上身,八卦讲背如背锅,太极讲含胸拔背,一身备五弓,都指出后背一定要圆起来,才适合对抗和发力。具体步骤是先放松上身至有点象罗锅一样,深呼一口气,将气沉到并充实到丹田,再微微调整保持身形中正,就可以了。至于头,颈,手,肘,肩等都是末节,关键是大的身形站对了,其他方面的要求慢慢体会,也就自然能“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否则,一开始练习三体式,就是九要十要六忌八忌N法的,只怕是顾前忘后不得法要。但如果站成耸肩仰头,缩颈抬肘,也是不合规矩。本支的三体式入门时要求前手尽量外撑,食指尽力回挑,做到鼻尖角尖食指尖三尖相照,也即在一个垂直面上,后手放在小腹那里,拧裹下压,就可以了。

因为手外撑而食指回挑,前后的劲就都有了,肘也自然会有下坠之力,并有撑筋拔骨之效,三尖相照,也就保证了头、颈的正确姿势,并合住了整劲,外力就很容易通过身体传导到腿脚形成的拱结构上,这样就站对了。我曾常听人说站桩是个系统工程,殊不知很多前辈出身朴实,哪里懂什么系统工程,只是简简单单一站,就出了后人门不能企及的功夫,为什么?就是因为大道至简,只要用心专一,抓了主要矛盾,自然能成功,否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随着桩功的练习和进步,三体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支三体式,刚开始要求开展,所以两脚距离要迈大,两手要尽力撑起,练的是整劲加撑筋拔骨,如图一所示。然后将两脚距离逐渐缩小,重心也微有提高,但间架结构和整劲还是不能丢,如图二所示,最后要将膝盖内拧,形成顶门杠结构,这是为了在后面的打拳和技击中能快速地直打直进作准备,而上身上肢,也开始回收,因为这个阶段要求紧缩,学会把劲含住。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前面拱结构形成的整劲之上的,所以即使外形起了变化,整劲一样不会丢。其实,不论在某个阶段,三体式也不是死桩。有很多人将三体式说成是技击的预备式,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桩功练习,是为了保证高强度的对抗中做到身形不散,同时也是保证自己不受伤或少受伤。打个比方,一条凳子,如果螺丝梢钉拧紧了,自然牢固,摔打一下,也不容易受损,否则,不用说摔打,就是受点重压,立马散架不说,还容易折断了梢钉螺丝。对人而言,倘若没

有整劲,在击打受力中很容易散架受伤,尤其是腰部颈部等关节。所以本支形意在站三体式时,需要旁人不时施加不同方向的外力,而练习者要学会微微调整身形,尤其是腰胯,将对方来力传到脚底,“力由足底生”,我们要在受力时维持自己的身形,就只有向大地寻求平衡力。

那对自己是否已经有整劲是否有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那?拳论说“被人跌出如雀跃”就是讲的这个方法,大家可以看麻雀在地上的时候,若要移动身体必是整个身子平动着双脚蹦出去的,而不是踉跄着脚步出去的,这就是有整劲在里面了。练习者在站桩时,可请人猛击你前手,或者猛推你的身体子,若是能保持三体式的架子不散,就是有挨打的整劲了,当然,此时身体应该是放松的,如果细致去体认,练习者应该感觉到丹田处有如同充气了的皮球一样,受压膨胀。若是做的好,别人打你的力量比较脆,整个人会向皮球一样蹦起,此时,整劲就可以算基本合格了。

形意拳入门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 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眼 , 下颏回收;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 与前脚成 45 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 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这就是“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 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 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 ③ )。 要点下按时, 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 两手下按, 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 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 前膝向前, 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提肛, 不得突臀, 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 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 不用拙力。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附1~@正面) 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 ,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期、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脚时要腰催胯、胯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7906968.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7906968.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摘录]尚氏形意拳三体式要领及练法

[摘录]尚氏形意拳三体式要领及练法 [摘录]尚氏形意拳三体式要领及练法 2011-11-17 10:02:30|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尚云祥先生强调的三体式要领:拔背、沉肩、坠肘、并膝、提肛、裹胯、三圆、三顶、三扣。 三圆是对掌型的要求,手心圆、手背圆、虎口圆。 三扣是齿扣、手扣、脚扣。 三顶:头上顶、舌顶上腭、手(前)顶(若有推山之功)。四平:1、头顶要平;2、两肩要平;3、前臂要平;4、两足抓地要平,助长发动下肢筋梢,使桩步根实,杜绝因后腿并膝裹胯而影响后腿的平实。四象就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站三体式时,前膝要求向前微挺,后膝要求里扣,但常因后膝里扣而使上身也随之转向前方,这样就无法求得裹胯之劲,影响腰部发劲,也使上下肢"三催"之劲不能顺达。因此学习"龙折身"至关重要。当后膝里扣,上身能以反拧而顺胯,形成腰腿的抻拔,使上体成为似正非正,似斜非斜,腰顺劲催,这就是"龙折身"。 要想找到"夹剪"之劲,还必须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才能构成完整的"夹剪"之劲。三体式第一步,

姿势和动作都正确。 第二步,对"意"的训练,追求内意之"动"。这一步的前提是:要能精神内守。先用意内视于皮肉之间,以求意气达四肢,再意注丹田,以固灵根。但皆应在周身放松毫不用拙力的情况下,以意来作媒引,运之周身。具体做法如下:1、意注上肢梢节---手,在拔背、沉肩、坠肘的配合下,用意念去找掌指和劳宫穴之"动",会有麻胀感,或有热流和气感,以至指关节时有吱吱响动。 2、意注下肢。在前膝前挺、后膝里扣,以及"龙折身"的配合下,会发现膝关节之"动",亦有麻胀感,或热流和气感,以至膝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进而整腿亦有气感,渐至贯及脚心涌泉穴。 3、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生"动",亦有热流和气感。唾液增多咽之,用意引入丹田,乃有腹鸣,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 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当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把明劲打好,练到刚健之至,则"刚至柔生",以及向"柔极自化"的阶段迈进时,站三体式就该有更高的要求,我们把它列为桩功的第三步。要以"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 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 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 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 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 、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 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 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

,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 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 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 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 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 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 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 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 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 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

历代武林前辈都对站桩情有独钟,不惜耗费数年心力站桩。一般来讲,自拜师入门,至少要站桩三年,三年内基本不学套路,每日早晚苦练站桩,师傅满意后,才始学它拳。 站桩固然能够稳固周身、坚实根基,但是不能决定步法的灵活,而步法的水平直接影响拳术水平的高低。步型是步法的基础,步法是步型的衍生,二者相辅相成,练拳时不可有厚此薄彼之心。步型稳固而步法不灵,实战时不能及时上步,必贻误战机;步法活而步型不稳,飘浮无根,站立尚且不稳,何谈实战?所以,既要练步型稳固,又要练步法灵活,达到“起如风,落如钉,把势走动如猫行”的境界。 笔者在多年的习武生涯中,受启蒙恩师、山西省太谷县车派形意拳名师程联友所传三线步及山西省灵丘县新子母绵掌传人范品师父所传子母绵掌步法的启发,改变传统三体式站桩方式,创新了四种活步三体式,演绎出三种风格的五行拳,分别对应四种活步三体式。 定步三体式包括正异两种三体式。 一、正三体式 正三体式就是寻常意义上的三体式,各流派形意拳练法大同小异,其本质相同。此处单论笔者所习山西太谷车派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 1.预备式:自然正立,双足略分,两臂自然下垂,收颏顶头,口齿微合,舌顶上腭,双眼平视,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心无杂念,身体放松,忌用拙力,宜和顺自然,然后深呼吸数次(图1)。 2.自然桩:双手手心翻向上,身体略蹲,左足上步前落,双手同时于身体两侧提起,至与额头同高时收回,双手随提升而翻为手心向下。然后双手下按,两手手指相对,按至腹部丹田处。同时,右足紧跟上步,与左足并齐,两足相距与肩同宽。身体还原,自然站立,手足协调一致,提手上左足时深吸气,落手上右足时深呼气,至手落丹田处完成一次深呼吸。然后,身体静止,全身放松,双目微合,双眼下视,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至丹田有热感后,以意导气,循行丹田,此为养丹田之功,即形意拳气功的初步功法(图2)。 3.左三体式: (1)身体微下蹲左转,目视左方。同时,右手随右足向右横撤半步,右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右手过胯与右足合,右足足尖向左方(图3)。 (2)左足收至右足前,虚步点地,身体微蹲。右掌同时由后向前推出,高与胸齐,扭身正膀,左手收于腹前,手足一致,目视左方(图4)。 (3)上左足,两足横距同足宽,两足平行,足尖正对左方。同时,右手收至腹前,左手翻起为阳掌推出,两手交错,左手由右手虎口出,变为形意掌,高与胸齐(双掌阳起阴落,动于身体中线,也叫打怀花)。两手成形意掌,十指分开,拇指外撑,食指上挑,余指自然弯曲,虎口圆撑,掌心内含,塌腕顶掌。右足略动,调整身体稳定性。左手指尖、左足尖、鼻尖三尖相对,目视左方,此为左三体式(图5)

形意拳内功练法

形意拳内功练法 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对古传形意拳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 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张鸿庆的形意拳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张子兰、李存义师承刘奇兰。这一支形意拳属于李洛能传的。河北派。传到李存义这一辈时,已经很讲究气法的运用和练法上的灵活性了。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 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 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 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

形意拳桩功 三体式 之 五五步 与 三七步

形意拳桩功三体式之五五步与三七步 简谈形意拳三体式 作者:牛胜先 谈起形意拳,行家里手都知道是万变不离三体式。三体式是进形意拳大门的总机关,三体式站不好、练不对则永远也进不了形意拳之大门。但三体式有五五步三体式和三七步三体式,究竟哪种为更佳呢?我学拳时,老师曾对我说:“这个三体式,老一辈形意拳家改来改去,就改成三七步这种站法为最合适。”姜容樵先生在他的《形意母拳》一书的“贴拳说”中披露了这个秘密。姜容樵先生说:“闻李存义、张兆东(占魁)两先生云,形意拳至郭云深先生一变,不用双重腿,惟今之传者,皆双重腿,取其易习耳,录之以备参考。”校阅姜容樵所著《形意母拳》一书的有钱砚堂、李景林、张兆东、尚云祥、姚馥春、韩慕侠、黄介梓、刘锦卿诸位先生。姜容樵先生所说的双重腿,就是五五步,即站三体式是五五步,练五行、十二形、连环、杂式捶均是就五五步而言的双重腿。姜容樵先生又言“惟今之传者,皆用双重腿,取其易习耳”。郭云深先师改五五步为三七步至今已百多年了,去世都103年了,回过头来看“今天练五五步双重腿的依然占练形意拳人数的大多数,关键还是五五步易而三七步难练习。 我习练形意拳三体式时,老师问我能站多少分钟,我回说五分钟。老师说:“好,我看你怎么能站五分钟。”我站着三体式,老师看着表,十秒,三十秒,一面数秒,一面给我纠正动作。我竟没站下两分钟来。站到一分45秒时,我的后腿就热、涨、酸、痛、麻得忍不住了,如同给自己上了刑具一样的难受。但我从此找到下功夫的要领和努力的目标。从此以后,我天天练,由站不到两分钟,到能站三、五分钟; 由站三、五分钟,到能站七、八分钟乃至练得能一次站二十五分钟,只站得后腿麻木,周身发抖,但桩功有了明显的进步。老师说能站七、八分钟,桩步就基本够用。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站得一般人推不动,拉不动,抬不起前胳膊,拉不开下面紧贴腹间的胳膊,前胳膊如有数百斤重,身体如有五、六百斤重,下面的胳膊如同胶沾一般,基本上达到老师对我的要求。 常听不少形意拳家说一个三体式能站一、两个小时,我感到吃惊,我从没超过40分钟。1982年我在东城武术馆教形意、八卦高级班。那些一次能站半小时的学员,原来站的都是五五步。我让他们站三七步,竟没一个能站下两分钟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能站一、两个小时的老师们站的也是五五步,三七步和五五步竟有这么大的区别,果如姜容樵先生所言,双重腿易习罢了。 郭云深先师是一位对双重步改革的大家,在一百多年前就不站五五步。他一个崩拳打遍南北,总结了双重步比武实战的弊端,大胆改革把五五步改成三七步。这是他实战的总结,我们后人一定要好好的继承。郭云深先师否定自己,改革创新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这前三后七的三体式要站出八个字来,即一顶、二扣、三圆、四敏、五抱、六垂、七曲、八挺。 这八个字,每字又有三项要求: 一曰顶。顶有三顶,即:1.头向上顶,才能提起精神,有冲天之雄姿。头是周身之统帅,头上顶,则后三关尾闾、夹脊,五枕才能通畅,肾气才能上达泥丸(百会)。2.手掌外顶,如有推山之劲,则使气贯周身,劲力以达四肢。3.舌要顶(姜容

形意拳内功经解

形意拳内功经解(一)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

形意拳入门 桩功三体式

1.周身放松.自然直立:两臂下垂,两掌自然靠于腿外侧;头正自然拔起,下颏回收;眼平视;齿扣,舌顶上腭;前脚尖朝前,脚跟靠于后脚的里踝骨;后脚尖外展,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图l~1)。 要点: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姿势正确,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2.两前臂贴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图1~②)。 要点抬前臂时既要贴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侧贴于“心口”旁。这就是“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手摩内五行”的技法要领。不得耸肩、亮肘,更不要提气,用拙力。 3.两前臂及掌根拇指侧贴身,随呼气自然下按,停于小腹前;两腿同时屈膝下蹲(图1~ ③)。 要点下按时,上体自然正直、头顶、项直、沉肩、坠肘;呼气时,两手下按,边下按边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气亦随之下沉入丹田。两肘抱于两胁,拇指横平靠于丹田。两腿下蹲要跪膝、压踝,前膝向前,后膝紧靠于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提肛,不得突臀,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 4.两掌握拳,两拳与两前臂同时贴身由里向上翻转,拳,心朝上(图1~④〉. 要点握拳时要先从小指依次卷握,成实心拳,自然,不用拙力。向上翻转两拳要有拧拉之意,使两拳停于脐之两侧,两肘,必须仍抱贴于两肋(图1~④、附1~④正面)

5.左拳及左前臂贴身上钻,至“心口”上颏下处(图1~5)。 要点拳及前臂上钻时,必须沉肩、坠肘,又要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这就是拳经所指的“先打顾法后打人”的“虎抱头”,是“亦顾亦打蓄力待发”的技法窍要。 6.上动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继续上钻,从颏下钻出,拳心朝上,高不过眉;同时左脚进步,形成前三、七的夹剪步(图1~⑥、附1~⑥正面)。 要点左拳贴身从频下、嘴前钻出,即“虎抱头”的具体运用,亦即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洞”是指人嘴。钻出的拳要向外拧,有横劲却不见横形,眼看小指窝。出拳时要肩催肘,肘催手,顺腰拔背,上体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脚时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尽管不是向远进步,也要一动步就要有“三催’,之意与劲,并要于脚齐到,也是为给动作打基础。前脚跟对后脚里踝骨,相距不小于两脚长,两脚抓地扣实。前膝微前挺,后膝里扣,拧腰顺膀,重心前三、后七。 7.上式站稳后,两拳变掌,掌心朝上(图1~⑦)。 8.三体左式(母式)。附1~@正面)。 ①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窝;使肘窝不变,将手前臂向下、向内翻转于掌和前臂,变为掌心朝下,掌高与“心”齐; ②同时后手前臂亦向里翻转,掌心朝下,掌根靠脐,拇指侧贴腹。这就是“三体式”的

《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孙剑云

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法 孙剑云 我国著名的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在传授拳术时,十分重视基本功法的练习。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他常讲:“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母拳,拳中变化万端,但基本上离不开三体式。”他还说:“世间练拳者多如牛毛,为何成道者却凤毛麟角呢?这是因为许多人不知形意拳中的内劲究竟是什么,却只是在形象处猜想,有的以为心中努力,有的以为腹中运气,这种错误不胜枚举,其实都是抛砖弄瓦,以假乱真。这三体式则是形意拳的基础,只有日日练习,持之以恒,由微而著,此中绝无捷径,也难取巧。”所以孙禄堂先生对前来向他求学形意拳的,他都严格要求他们认真练习三体式桩法。 所谓三体(旧时称作三才,即天、地、人),在拳术中则是把人体分头、手、足三体。三体又分为三节,如:头为梢节,背为中节,腹为根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各节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则,如:顶头,塌腰,松肩,坠肘之类。练习三体式,使周身上下内外筋骨肌肉,无一处不受到锻炼。此乃前辈拳师们积累的宝贵经验,后学者切勿轻视。要细心体会,悟通真谛,逐步提高,才能获得健身功效与攻防技能。站三体式时,从预备式到定式,初练者必须按三个过程动作的要领去做,才能将三体 式动作完成得正确。反之,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三体式练法: 一、预备式:身体直立,眼向前看,舌顶上腭,口唇虚合, 下颌微收,两肩垂平,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五指并拢靠在腿部, 两腿直立,膝盖后挺,两足尖向外撇,足跟靠拢,成九十度,意 识集中。(图1) 二、转身半面向右,移动左足,脚尖向前,脚跟靠住右脚内 踝,成四十五度,平视前方。(图2) 三、两小臂徐徐抬起,两肘靠肋,两肩松垂,两手心朝下,抬至与胸平,左手食指向前, 平直在下,右手中指向前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手向上抬 时,两腿徐徐向下蹲屈。此式要点:头往上顶,腰往下塌,抽胯, 身体正直不可歪斜,心中要虚空,排除杂念,切不可有丝毫怒气。 此式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之称。 鸡腿:两腿前虚后实,有似金鸡独立之势。 龙身:身体三折,如龙之盘叠曲折。 熊膀:顶直肩圆,如熊之威严。 虎抱头:两手相抱,有虎欲离穴之势。(图3) 四、左足向前开一步,顺直落地,后足不动,两腿弯曲,前虚后实,重心在后腿上,此谓单重。步子的大小,以练者两脚之长为度。臀部要与后脚跟上 下垂直,左脚膝盖要与左脚跟上下垂直。前腿暗含有向后夺劲, 后腿有暗含向上蹬劲,两膝向内扣,脚跟向外拧。当左足前迈时, 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向前推,右手向回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 左手向前伸不可太直,肩至肘一段成斜坡形,肘至腕一段成水平。 左手高与胸平,五指张开,虎口撑圆,大指横平,指尖微屈,掌 心内圆,肘尖下垂,坐腕向外撑动。右手拉至小腹处,大拇指跟 紧靠肚脐,食指向上挑,眼平视左手指梢。(图4)

形意拳(三体式、十练)

装订线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 三体式是所有武术门派都有的入门基本功,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阴阳相争,阴阳相生,矛盾统一。外形由母腹中的胎形(先天)向出生后的立形(后天)交合而成。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

装订线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

装订线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基本要领:

装订线 三顶者何,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臂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二曰三扣 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

装订线 三曰三圆 三圆者何,背骨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是谓之三圆。 四曰三敏 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

形意拳站桩秘法

形意拳站桩秘法 [转]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上)...大森林木 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国术,在龙形。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余云:“拳也者,不可片时辍也,可辍非拳也。”国术真入道者,人练拳如鱼得水,人辍拳似鱼离水。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2郭西金 是拳中规矩吗?拳是天地能养人,拳是美酒能醉人,拳是知音能解人,拳是仙佛能渡人。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国术习练之初基,在专而不在博也,形意之五行拳,劈拳一通,诸拳皆通;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业随身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形意、八卦、太极是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内家拳术,并且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名家名师,他们对内家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文:大道至简的形意桩功――三体式:形意拳非常重视三体式桩功的训练,有"万法源自三体式"之说。因此初步练拳入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为什么要从站三体式入手? 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ymgsxyh 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形意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的佼佼者,以其显著的功效而闻名于世,其属于中国功夫中的传统的内家拳体系,有很好的健身养生和技击的效果,下面就郭云深的文章"形意拳三体式"让大家了解下形意拳的特点: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即练精化气;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 壽關順老師對《身邊的武林》作者老師的答問天地虚怀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张鸿庆传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沪派心意拳] [回复] [引用回复] [表格型] [跟帖] [转发到Blog] [关闭] [浏览 620 次] -------------------------------------------------------------------------------- 用户名: 拳中称霸王 民国年间天津的形意拳家张鸿庆(其师承张子兰、李存义。属刘奇兰一脉。)对古传形意拳 谱讲的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般拳师教学生练形意拳,都是以刚 猛起步,求刚、求快、求整,硬打硬进无遮拦,而张鸿庆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先让学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劲道,调整好每个动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练、练气、摸劲。张鸿庆传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 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 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 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 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 流水。 张鸿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主要在内涵的感悟发掘上)。在长期的修炼与教学过 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 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 方法。三体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桩式,初习者以站三体式入门,可以换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练 气养气,进一步体会体内产生浑元一气之感。此功法也是形意拳家终身修炼之法。功深者只 要一举手投足,全身腾挪之气感即出矣。但本门不主张死练站桩.站三体式常与五行拳配合 练习。一动一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初站三体式桩一次以3~5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延长时间,但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要求左右轮换练习)。劈拳在操练时. 头顶项竖,下颏微收。前 脚落地要有下踏劲,前腿要戳住,后脚用力蹬劲。松胯曲膝,塌腰正脊。五指自然分开,梢 节微扣,其形如勾,虎口撑圆,劲力到指,掌心内含。肩要松沉,肘要下垂,齿要轻扣,舌 顶上颚,眼向前看。 两手向后捋带要暗含抓拿劲。手脚起落要上下相随,齐起齐落。起钻要暗含拧裹之横劲,落 翻要暗含劈落之竖劲。手护心肘护肋,两手出入紧贴肋。手起气也起,手落气也落。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紧:一蓄一放;内气鼓荡,如水之翻浪。两手的起落钻翻横竖之变化,加之丹田海底的鼓荡澎湃,练之日久定会打出形意拳所特有的翻浪劲来。 前拳上钻时吸气,气至中脘,同时提肛缩肾,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两穴;后手 向前劈出时呼气,内气自云门沿胳膊内侧直达少商,充于五指。发力时,随着手掌向前翻落,前腿要撑住劲,后腿蹬劲,两膝要先随腰胯松沉而屈。尔后合扣而挺劲,但膝不可直(始终保 持弹性之劲不丢)。塌腰正脊,含胸拔背,头顶长身。手向前发劲时,肩要向前松劲,肘向下坠,手心空含,要有吸劲。 前肩撒开,后肩合扣,小臂贴靠肋部。胯要正,身要似斜似正,臀尾向下垂劲。上身要虚空,下身要坚实,胸中空荡荡,腹内沉甸甸。

三体式图解

形意三体式

三体势,俗称弓势,是因其形状与劲力而得名。三体势既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桩法,又是形意拳中的根本桩功,久站三体势可以稳固周身,坚实根基,通行气血,实内坚外,是内外兼修的功夫,所以站立三体势,一可以增大上肢的支撑劲力;二可以增加下肢肌肉、骨骼、经筋的坚韧性;三可以使腰脊增大劲力;四可以有助于两肋的开扩;五可以通行气血于周身,通奇经八脉及十二经络;六可以储气增力,从而达到内壮外坚、洁内华外之目的,所以说:万法出于三体。其原因就在于此。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主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千,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臻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1、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度;眼向前看。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以紧张。 2、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度,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要点:左脚向右转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户部歪斜。 3、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右手盖在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指)两肘徽屈;眼仍平看前方。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出,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4、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右腿;同时或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 要点: 1,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度。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颏略向内收。 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 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 4,两胯略向后收缩,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想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 5,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 不少初学者对三体势的桩功不太重视,或者说很不重视,认为站三体势是一件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志认为站立三体势没有什么实用意义,因此只求外表的形象,而不求其中之内在的深刻含意,所以只要求会站,象那么个样子就认为是学会了,再不去进而求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者有急于求拳的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学者尚不了解小立三体势的重要意义,能及站立三体势的要领、尺寸、角度、劲节和站立三体势的种类、目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千里之堤起于一土,万里之行始于一步。没有基本的桩功,根基难稳,动作起来就会对华贸易墙上的芦苇,头重足轻根底浅,萍草无根难得坚。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一、标准站立 三体式根据出手出脚的不同,可分为左式三体式和右式三体式,下面我们以出左手出左脚的左式三体式为例进行讲解。 标准站立: 1. 两脚站立的位置:我们讲拳的方位仍用中国人习惯的东西南北来表述,根据需要有时也用角度来表述。在地上南北方向画一条直线;你面向南,左脚踩在这条直线上,既然是踩,就一定要踩正了。右脚成45?贴在左脚的后边,右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左脚后边相切。我说的是脚,若穿着鞋,鞋底比脚大出一圈,则右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身体的状态:两脚按规矩站好位置后,把身体站直,站舒服了,这时头向南,胸向西南,身体要挺拔,就是要立如松。按前边武术试验“含胸拨背”、“肩胯相合”的要求,这种站立姿式你应该已经形成习惯了。 3.头的状态:头要尽力向上顶,下颏要往里收着点,两眼平视,注视前方,使自己有一种像牛犊一样、梗着脖子盯着正前方的感觉。按前边武术试验“虚领顶劲”的要求,你也应该形成习惯了。 千万不要小看了标准的这一站,要做到要练拳了,虽然还没开始练,往那儿一站就绝对标准,透出一股精神气,使自己、使他人都感到为之一振。学习孙式武学,这一站是非常关键的一课。 编者提示:右式三体式

1. 两脚站立的位置:仍面向南,右脚踩在这条直线上,一定要踩正了。左脚成45?贴在右脚的后边,左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右脚后边相切。这里同样要注意穿鞋时左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 身体的状态:除方向外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3. 头的状态: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二、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正前方与下蹲高度 正前方: 有了标准的站立就要提及练拳时两眼注视的方向和出拳打击的方向,也就是正前方。 正前方是这样定义的:通过自己的鼻尖假想一个伸向正前方的垂面。这个假想的垂面与地面会有一条相交的直线,这条直线肯定与你标准站立姿式下前脚踩着的直线是平行的,而且距离很近,但究竟相距多远还是重合在一起,我没有计算或证明,总之相差不多,大约是一寸左右。 通过鼻尖指向正前方的这个垂面就是你练拳的正前方。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两手都要沿着这个面向前打击。手的高低可以改变,不管出手是与心口同高、与眉同高、还是与脐同高,但手向前打击都应当在这个假想的垂面上。中国人说自己时都是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尖,你的假想敌就在你的对面,打击方向指向鼻尖的正前方肯定没错。 下蹲高度: 在熟练掌握了三体式预备式站立的基础上,在一面墙壁前,背对墙壁按照左式三体式预备式的规矩与要求站好。所谓背对墙壁是以头的朝向为依据,因此你的身体和墙有45?角。逐渐向后退与墙接近,由于你的身体曲线,首先和墙接触的是你的右肩和右臀。这时你的右脚与墙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正是你的臀部凸起的高度。每个人右脚与墙的距离是不同的,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练法

形意拳三体式站桩练法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把人体各部按照形意拳的要领安排成一个圆满完整的姿势,所有形意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姿势的基本法则。各种拳路尽管变化万端,但原理和要领与三体式是一致的,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具体练法如下。 一、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头要端正;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外展成90。眼向前平看(图2-1)。 要点:精神集中,头颈自然竖直,面部要自然,口要合闭,舌尖抵住上腭;不要挺胸或拱背,全身任何部分都不可紧张。 二,右脚不动,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扭转45。,同时身体半面向右转;两臂仍垂在身体两侧,眼仍看原来的方向(图2-2)。 要点:左脚向右转动时要和身体的转动一致,避免身体左右摇摆或肩部歪斜。 三、两腿慢慢向下弯屈,身体成半蹲姿势,体重偏于右腿,随即左前臂经体前向上提起,左手停于胸前(偏左),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右前臂也随之向上提起,右手盖在左手背上(右手食指对准左手中 指),两肘微屈;眼仍平看前方(图2—3)。 要点:身体不可俯仰,两肩向下松垂,两肘紧靠在两肋外侧, 头要向上顶劲,胯部要缩,膝部要屈,腰部要塌,身体要稳定。 四、身体方向不变,左脚前进一步,两脚脚跟前后相对,相距约两脚长,两腿屈膝,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前伸,肘部微屈,掌心向前下方,五指分开,掌心内含,高与胸齐;右手后撤落于腹前,拇指根节紧靠肚脐,手腕向下塌,眼看左掌食指(图2—4)。 要点: 1 .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 度,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颊略向内收。 2.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左臂(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 3.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 4.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心偏重右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