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一、犯罪生物学理论

?犯罪生物学理论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体质理论和遗传理论两大分

支。

一)内分泌失调理论(荷尔蒙学派)

?内分泌失调会引起人体某些方面的异常反应,它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尤其是许

多性犯罪的发生与性激素失调有关。因此,可尝试用雌激素降低暴力性犯罪人,特别是性暴力犯罪人攻击性的性驱力。

二)染色体异常理论

?所谓染色体异常,就男性而言就是出现了XYY的配合形式,即多出了一个男性染

色体。一般称这种配合形式的人为“超男性”(猛男),具有特别的雄性特征和超强的雄性机能,具有攻击性,易发生暴力和性方面的犯罪。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

一)挫折—攻击理论

?基本观点: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别是暴力

性犯罪行为的产生。

1、挫折的两种表现形式

1)有目的的行为被打断

2)某种欲望本身遭到否决

2、挫折反应的三种表现形式

1)外罚性反应

?把激怒情绪和攻击行为指向外部(社会、团体、他人)——暴力性犯罪

2)内罚性反应

?对自己进行谴责、虐待——自虐、自残、自杀、暴吃一顿(边吐边吃)

3)无罚反应

?不把攻击指向任何一方,而是将其局限于最小限度或者予以漠视。

二)精神分析学理论

1)潜意识理论——核心、基础

?意识是人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潜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

分,它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出生后产生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2)泛性论

?人的性本能似乎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性本能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被弗洛

伊德称为里比多。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生殖期。这些阶

段的划分,是以动欲区为基础的,它是指在这个阶段获得最大刺激和快感的身体部位。这些阶段的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发展受阻,就会出现固着(停滞于某一阶段)或倒退(退回先前较低的阶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各种精神变态。从而使男性形成恋母情结(奥狄普斯情结,男性的一种亲近母亲反抗父亲的复合情绪),女性形成恋父情结(爱列屈拉情结,女性的一种亲近父亲反抗母亲的复合情绪),使个人在无意识中体验到很深的罪恶感,引起一系列异常行为。

3)本能论

?生的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使人追求成就和享受

?死的本能:使人自我毁灭,最重要的派生物就是攻击

4)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潜在的我):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的我):对欲望进行筛选,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追求道德、宗教、美学价值,遵循至善原则。分为两部分:

良心(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自我理想(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

5)梦论

?梦的四种功能:凝缩、转移、视觉(具象)、加工

?艺术创作就具有这四种功能。

三)母爱剥夺论

?英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犯罪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1907-)提出的有关母

爱剥夺与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理论。

?任何形式的母爱剥夺(在出生后头几年中与母亲的完全分离、部分分离以及母亲或

母亲般人物不断变更)都会导致异常人格和行为,包括少年犯罪行为。

?部分剥夺与焦虑、对爱的过度需求、报复心理、罪恶感和抑郁情感密切相关;完全

剥夺则会损害儿童少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导致病态人格的形成。

四)人格成熟论

?由美国学者哈里·科泽尔(1906-)提出

?基本观点:犯罪是由于不成熟的人格引起的;具有不成熟人格的人,容易进行危害

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中和技术理论(抵消论)

?由美国犯罪学家格雷沙姆·赛克斯提出,这是一种论述犯罪人如何将其犯罪行为合理

化的理论。

?这些中和技术包括:

1、否认责任——“我并不是有意这样的”

2、否认损害——“我并没有伤害任何人”

3、否认被害人——“我是被他们(被害人)制造出来的”

4、谴责那些谴责他们的人——“每个人都跟我过不去”

5、高度效忠群体——“我并不是为了自己这样的”

六)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纳德·克拉克(Nonald V. Clarke)及德里克·科尼什

(Derek B. Cornish)。

?该理论认为:犯罪人是有理性的、会思考的人,犯罪是犯罪人对犯罪所得和损失经

过理智思考或决策之后进行的行为。

?美国犯罪学家罗纳德·克拉克将犯罪情景与理性选择结合起来,从而提出有限理性

论。有限理性论强调,决定是否犯罪,不总是理性的或深思熟虑的,而总会受到有

限的时间、认知能力和信息掌握程度限制。

?英国犯罪学家德里克·科尼什认为,犯罪人的所有决定都是根据期待要花费的精力

和可从犯罪中得到回报,与被抓、被判刑的轻重所比较、平衡后而作出的。

?因此,理性选择论又可视为古典犯罪学的新发展。

七)日常活动理论

?日常活动理论源于美国犯罪学者米切尔·辛德朗(Michael Hindelang)、米切尔·哥特

弗雷德(Michael Gottfred)与詹姆斯·加洛法罗(James Garofalo)三人对犯罪被害的研究,后经劳伦斯·科恩(Lawrence Cohen)与马库斯·菲尔逊(Marcus Felson)的阐发,其理论日趋成熟。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密切相关,人们的一些日常

生活方式往往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些因素包括:

?能够发现适宜的目标,即犯罪或被害与犯罪目标的易袭程度相关;

?缺乏有能力的保卫者,即犯罪或被害与安保力度呈负相关;

?存在着有动机的犯罪人,即犯罪或被害与高犯罪人群相关。

三、犯罪社会学理论

?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理论一般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化过程两个角度研究犯罪问题。一)社会结构理论

?社会是划分为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成员享有的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权利不同。犯

罪即与这种社会结构有关。

1、社会异常论(紧张理论)

?犯罪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

的产物。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罗伯特·默顿。

?个人缓解社会压力与个人心理紧张的社会适应方式:

?先赋地位:依靠自己的家庭优势而获得的地位;

?成就地位:依靠与自己年龄和性别相同的人竞争而获得的地位。

2、冲突论

1)文化冲突论

?由美国犯罪学家桑斯顿·塞林首次提出。

?社会存在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冲突,

一种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必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就可能导致犯罪。简言之,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

冲突的结果。

3、亚文化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艾伯特·K·科恩(1918-)、里查德·克罗沃德

和劳埃德·奥林等人。

?亚文化:指隶属于某一主流文化的较小的组成部分,且这一组成部分具有某些相异

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亚文化类型

?违法型亚文化:主张追求物质利益

?冲突型亚文化:主张通过暴力行为来获得社会地位

?逃避现实型亚文化:主张放弃习俗的角色和目标,逃避现实,沉溺于吸毒和酗酒之

二)社会化过程理论

?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低层成员身上,认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更易

犯罪。

?社会化过程理论则注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认为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个地区

的人都有犯罪的可能。

?社会化过程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各种社会化机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

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社会学习理论(差别交往论)

?该理论是1939年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1883-1950)在其

教科书《犯罪学原理》中正式提出来的。

?埃德温·萨瑟兰(1883-1950)对美国犯罪学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差别交往理论、职业

犯罪理论、白领犯罪理论,故被誉为“美国现代犯罪社会学之父”。

?社会学习理论(差别交往论)的九个命题

九个命题

◆犯罪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犯罪行为是在与别人交际过程中相互影响学会的

◆犯罪行为最主要部分的学习发生在有密切的个人关系的群体之中

◆犯罪行为学习包括学习犯罪技巧与犯罪动机\欲望\心态等方面

◆犯罪动机与态度的习得与人们对法律正反两方面的解释有关

◆如果助长犯罪的解释压倒抵制犯罪的行为模式,个人就会犯罪

◆不同接触的效果因频率、持续时间、先后顺序和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学习犯罪行为的过程包括了对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起作用的全部机制,而不是简单

的模仿过程

◆不能用一般需求和价值来解释犯罪行为,因为非犯罪行为也是这些需求和价值的反

◆质疑:该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罪犯的妻子没有成为罪犯。

2、社会控制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1935-),其代表作

《少年犯罪的原因》(1969年)。

基本观点:

?研究人为什么没有犯罪比研究人为什么会犯罪更有意义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犯罪的可能,都是潜在的犯罪者

?如果没有社会约束,又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一个人肯定就会犯罪

各种社会控制因素包括

?依恋: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感情联系(如:父母、学校、同辈朋友)

?奉献:将时间、精力和努力使用于传统的活动内容上(如:向成年人身份的转变、

接受教育、获得地位更高的职业)

?参与: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传统的活动(如:传统的工作、劳动、娱乐、业余爱好、

与学校有关的传统活动)

?信念:对共同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观念的赞同、承认和相信

上述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人对是否犯罪的选择

3、标签理论

?基本观点: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当

一个人被一些对其具有影响的他人,如:教师、警察、邻居、父母或朋友等贴上标签,称之为犯罪者时,他就真的会逐渐从事犯罪活动,成为犯罪者。

?该理论还从“初级越轨”向“次级越轨”的转化来说明标签化对犯罪形成过程的影响。

?初级越轨:行为人已经实施了一定的不良行为,但还未被固定地作为越轨者来看待,

行为人也未形成越轨者的自我概念

?次级越轨:行为人已经实施了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并已被固定地当作越轨者看待,行

为人也形成了越轨者的自我概念

?从初级越轨向次级越轨的转向,不是突然实现的,而是逐渐地、交替地进行的。在

标签论者看来,这种转化就是贴标签的结果

4、整合理论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浅论犯罪学方法论

浅论犯罪学方法论 <内容提要>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犯罪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也有自己的方法论,但是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并不象其他刑事科学一样清晰,所以犯罪学的方法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本文中作者分析了实证方法和思辩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田野调查法。 <关键词>犯罪学方法论实证研究思辩方法田野调查法 方法,在古希腊语中,即“通向正确的道路”之意。所谓方法论就是指解决本学科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路线及方式、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方法论尤为重要。“只有当一种理论懂得了个性和理性是社会的产物,才能使他们的问题得到解释,使他们的生存得到理解”。①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即方法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学科的对象即领域决定了学科的性质,同时方法论也是为本学科的目的服务的,例如法学方法论,是指对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法律研究包括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操作的研究,而后者又包括: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思维方法。所以法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1)价值评判方法2)逻辑分析方法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 犯罪学通常认为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的科学”。所以犯罪学也有它的研究方法。以下简要论述: 一; 犯罪学的基本问题 无法否认,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又一个新的犯罪高峰期,这也是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表现之一。所以犯罪学的研究也尤为重要。犯罪学作为一个学科,尽管与其他学科有着相互交叉,但它也有本学科的方法论。“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论,是指借以揭示所研究的犯罪现象的规律、形式及内容的各种方法方式的总和。”②每门学科的方法论都与学科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犯罪学方法论是内在地包括与犯罪学理论体系之中的,而不是游离的,超然于犯罪学理论体系之外的。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犯罪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研究目的: 基于犯罪活动③的增加,人们首先用实证方法对犯罪活动加以研究,犯罪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犯罪。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犯罪产生、发展变化及其消亡的客观规律,进而寻求减少预防及至消灭犯罪的道路。④ 2、思维进路:也可叫研究路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通常认为,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其中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和犯罪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结。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的结果,是一种表浅、直观的经验事实。而近代犯罪学史基本上就是犯罪原因学说史。近代犯罪学兴起始于对犯罪原因的研究,狭义上的犯罪学即犯罪原因学,即使广义上的犯罪学也以犯罪原因理论为核心部分。同时,罪因理论的基本价值体现在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的关系上。二者的关系常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_陈谦信

犯罪学体系是指在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各个部分间的结构关系,即犯 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它是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反映和系统形式。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1]7犯罪学体系关系到犯罪学的成熟与发展,关系到犯罪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在对其具体内容体系的划分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旨在对我国犯罪学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犯罪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概括性梳理,尝试选取相关论点进行阐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一、犯罪学教科书体系 1. “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认为,依照犯罪的自然过程,应将犯罪分为罪前、罪中、罪后三个阶段来研究,并以如何消除犯罪为整个犯罪问题的归结。此体系说将犯罪学理论体系划分为三篇,即“罪前篇”、“罪中篇”和“罪后篇”。“罪前篇”共有四章,分别为“犯罪与犯罪学现状”、“犯罪行为”、“犯罪分类”和“犯罪原因”,以“犯罪原因”为主章,其余三章为辅论。因为原因论虽是犯前阶段主要论题,但必须从现状与行为谈起,使初学者有一个认识基础,才能进一步探究犯罪原因,也才能使初学者认识 到犯罪分类理论的实质。“罪中篇”共有两章,以“犯罪实施”为主章,辅以“年龄、性别的犯罪学意义”一 章,因为“犯罪实施”是犯罪学的一个新增论题,是研究犯罪活动规律的论题,而犯罪是有年龄与性别的特点的。“罪后篇”共有三章,以“犯罪预防(犯罪的防治)”为主章,辅以“罪后诸问题”与“犯罪行政”两章,因为探究犯罪预防必先从罪后诸问题开始,并以犯罪行政为助力。[2]前言 “罪前篇—罪中篇—罪后篇”体系说,按照犯罪 的自然过程来构建犯罪学体系,形成“罪前—罪中—罪后”的体系,这符合事物最初的存在形态。从这个 意义上说,这种体系说有其合理之处。这种体系中除了关注“犯罪原因”外,还将“犯罪预防”纳入到犯罪学体系中来研究,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这种体系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只是对犯罪最初形态的一种阐述。此外这种体系中对犯罪现象的研究过于薄弱。 2.“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绪论—犯罪原因—几种主要犯罪—犯罪预防”体系说认为犯罪学由以下三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组成:第一,我国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犯罪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第二,我国犯罪现象存在的原因,这是犯罪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第三,我国社会的犯罪预防措施。故而,此体系说主张犯罪学理论体系可以这样建构: 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述评 陈谦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犯罪学体系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结构关系。它有两种含义,即作为犯罪学教科书的体系和作为犯罪学学科群的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犯罪学体系研究30年的发展史,说明了我国对犯罪学体系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关键词:犯罪学体系;教科书体系;学科群体系;述评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72(2010)01-0092-05收稿日期:2009-09-10作者简介:陈谦信(1981-),男,福建长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犯罪学研究。 第12卷第1期石家庄学院学报 Vol.12,No.12010年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an.2010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原因,进行犯罪 预测、预防和控制,其狭义和广义之争并不妨碍这一目的的实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受学科发展状况、研究目的和学科话语霸权的影响。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研究对象的狭义说和广义说进行考证,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仍应足于狭义说,并兼顾广义说。 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学科建设;话语霸权;历史 一、问题、思路和观点犯罪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是其发展水平还不尽人意。 这个现象与不同学者在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的 分歧密切相关。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狭义说认为 ,在学科发展日益精细化的今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有它特定的研究领域 ,不应将所有与犯罪 有关的心理学问题都囊括进去 ,如果这样 ,犯罪心理学将是 一个内容庞杂而又无法构成统一体的学科 ,其基础理论的发 展将会因此受到阻碍 ,故犯罪心理学只能以犯罪主体的心理 为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其他主体的心理活动不应做为研究对象 ,只能在法制心理学的框架内加以研究。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①持广义观点的学者认为 ,如果犯罪心理学研究采用狭义观 点 ,就无法以更宽的视野来了解犯罪人与刑事司法部门互动 的情况 ,从而无法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因 此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还应包括与犯罪主体有关的办案人心理、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 ②我们知道 ,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它必须具有独立的研究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0、由美国司法部出版的犯罪统计资料是 A.《统一犯罪报告》 B.《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C.《犯罪白皮书》 D.《杀人犯罪补充报告》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是 A.犯罪人的人生观 B.犯罪人的认知能力 C.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D.犯罪人的需要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人分类表述错误的是 A.以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 B.以情绪状态为标准,分为预谋犯罪人和激情犯罪人 C.以反社会程度为标准,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职业犯 D.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分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13、犯罪现象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体现的是 A.犯罪规律 B.犯罪状况 C.犯罪特点 D.犯罪属性 14、我国犯罪结构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犯罪类型结构中,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是

研究对象有哪些

研究对象有哪些? 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2、犯罪学的作用是什么? (1)认识犯罪 (2)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 (3)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4)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3、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 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统计研究法 5、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选题阶段 (2)制定研究计划阶段 (3)实施阶段 (4)对资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 (5)提出研究成果 6、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思想。 (1)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 (2)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 (3)认为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7、贝卡利亚认为有效的刑罚应具有哪几个原则? 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

8、菲力的犯罪三原因论。 人类学因素、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因素 9、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 10、犯罪研究中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哪些? 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11、犯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 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 12、犯罪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1)受客观条件的制约,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随着犯罪产生的过程而出现 (3)复杂多样性 (4)累积而非淘汰式发展 13、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的规律是什么? 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起伏率、消长率、辐射率三大规律 14、犯罪的起伏率表明什么问题? (1)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 (2)犯罪对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依存性 (3)犯罪起伏具有潜伏周期和时间上的持续性 15、犯罪的消长率表明什么问题? (1)影响和制约犯罪率、发案率高低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即诱发犯罪的消极因素和遏制犯罪的积极因素,它们构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始终处于激烈的斗

论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与发展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迎来了法学发展的春天,为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进而介绍了我国犯罪学的研究现状及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提出了21世纪犯罪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加强犯罪学理论研究,为更有效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广泛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开展应用理论研究,为与犯罪作斗争的实践服务。 「关键词」犯罪学,现状,理论研究 一、新中国犯罪学创建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是,回顾建国近50年的历史,不可否认,我国犯罪学研究是走了一段曲折道路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面对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种种破坏和颠覆活动,开展了“土改”、“镇反”、“肃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急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这不仅为我国从根本上铲除犯罪产生的原因开辟了道路,也为我国确立刑事司法制度和用劳动改造手段改造罪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50年代初至中期,我国在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也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将许多经验上升为理论,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与犯罪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经验及其理论认识,在“左”的思想干扰下,又受到苏联对犯罪学、社会学等学科所采取的否定、取消主义的思想影响,所以我国在建国后的30年内没有建立一个对犯罪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机构,更没有一所政法院校开设犯罪学课程,人为地阻碍了这一在国际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在十年动乱期间,不仅犯罪学研究被列为禁区,就是法学研究都遭到了完全否定。这段历史背景,归纳起来说,正是由于,(1)我国法学研究的传统,一向是偏重于现行法的解释或论证,对于现行法之外的学科研讨,不甚热烈,甚至是忽视的。(2)法律虚无主义的作祟。(3)林彪、“四人帮”较长时间的干扰和破坏,法学领域禁区之多难以想象,致使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工作处于落后、停滞状态,作为法律科学之一的犯罪学更是多年无人问津。这是中国法学研究、特别是犯罪学研究一直处于落后停滞状态的重要历史原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法学领域空前活跃与兴旺发达,犯罪学、特别是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开始从各自为战发展为各方面的结合,再发展为全国性的结合,很快建立了一支可观的理论队伍,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研究,犯罪原因与预防犯罪的研究也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开始于80年代初,它首先是从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的。青少年犯罪在这个时期之所以成为我国犯罪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因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其犯罪率急剧上升,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为此,1979年,党中央转发了中央宣传部等八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要求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政法工作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研究,探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其规律,更好地指导预防违法犯罪的工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者和政法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物学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对我国青少年犯罪及其他犯罪问题的历史、现状、特点、趋势、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一)

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一) 坦言犯罪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一如福柯所言,当你从重重迷宫走出时所遇到的目光是你永远不想再见到的。但人类理性就是不断探问问题所在,因此,全面解读犯罪事实并寻求对策,可以减少因无知、轻慢而导致的错误。 一、对国内犯罪学理论框架与研究状况的整体评价 目前,国内犯罪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说,以犯罪行为产生原因为主导的犯罪研究,以及以犯罪原因为基础的犯罪预防策略与措施的研究,构成了犯罪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1995年出版的《犯罪学大辞典》,以5400个条目、22个分类、370万字数的宏大规模,权威地反映了这一框架特点。它以“犯罪是什么”为切入点,深入成因分析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应付犯罪的策略研究2]。 (一)这一框架下的犯罪学研究视野开阔,并形成总体结论 首先,国内犯罪学理论普遍重视对当前犯罪数量、种类、危害程度、犯罪人构成特点以及社会转型期间犯罪演变规律等做较为系统的分析,由此完成对犯罪趋势的宏观预测。其二,注重对犯罪成因的多维立体透视,进而揭示了政治经济状况、社区环境、文化传统与犯罪的关联;从人的需要或心理生理特性,解释理性人的犯罪渊薮或犯罪的原始冲动;从自然环境因素入手再现刺激犯罪发生的情景与条件。其三,在展开现象、成因与对策主线时,国内犯罪学者普遍认同以下说法:犯罪概念是以刑法学的犯罪概念为基础,包括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在内的事实现象;犯罪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病症”;犯罪原因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综合的、变化的、彼此互为作用的相关系统,它包含社会、心理、生理、自然环境及其文化等多种因素3]。 (二)“以承认犯罪不可避免为逻辑起点”4],犯罪学学者证伪制度预防的模式揭示了社会发展与犯罪共存的客观真实 首先,人性作为犯罪之源表明犯罪无法根除。因为人性需要在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会成为理性人的犯罪之源。由于引发个人行为的终极动因是趋利避害,经济学家曾经坦言:“我们并不能从屠夫、酿酒者或面包师的仁慈来祈盼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的自利考虑。我们不要诉诸他们的人道,而诉诸他们对自己的爱,永远别向他们提到我们的需要,而要向他们提到他们的利益。”5]由此不难推知,除非是放弃发展,社会必须确认犯罪不可避免。此外,驱使个人行为的终极原动力是趋乐避苦,即感性人可能无视社会规范而只是追求满足刺激、冒险需要或高峰体验。可见犯罪之于社会犹如痛苦之于生命。难怪犯罪学家告诫人们:“任何刑法典,无论是和缓的还是严厉的,都不能改变人的自然的不可征服的倾向性。”6]其二,由社会结构紧张和社会冲突直接诱发犯罪质疑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由于“人们被迫要在日益扩大的活动空间和日益强大的客观强制之间,在自治和分裂之间,在继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和风险的民主化作用之间做出选择和决策”7],个人越轨与社会变动的关联变得极为微妙。目前,国内学者从社会越轨行为中看到了深层问题:比如权力市场化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圈内转换8];随着经济体制转型,进入类似民营企业的工人失去了政府帮助而明显处于弱势;现阶段规模较大的困难群体存在,严重损伤了普遍受益的重要原则;农民负担加重和干群矛盾突出现象正在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9];“机会与风险、成果与代价的分离,社会身份、起点不公正本身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与破坏”10];等等,都在促使犯罪指数不断攀升。其三,从新旧价值碰撞和文化冲突,揭示犯罪成因。犯罪学者已经告诫人们,“个性彰扬”和“人是目的”的观点虽然表达的是进步的道德观,却无法阻止个人行为的极端化,它“折射出人们在社会方案上的二难选择”11]。加上中国特殊背景下,世人惯于外力约束而缺乏自律,其从禁欲到纵欲的反弹,也在不断加大机会性、情绪性犯罪的风险系数。 (三)犯罪学背靠社会学的发展,令其在法学领域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犯罪学者通过数据实证分析,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系统观察解释犯罪,他们不必像决策者

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

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 本指导思想 【标题注释】本文系作者于1999年9 月在湖南长沙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发言【作者】储槐植【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内容提要】刑事政策是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文阐述了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刑事政策合理化等四个问题。【关键词】刑事政策/刑事政策结构/刑事政策功能/刑事政策合理化去年(1998)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海口市年会上我讲的题目是《犯罪与刑法》,今年“会议通知”要我讲第四个论题“变革中发展的犯罪形态与司法运作”。在基础理论研讨会上我不打算讲很具体的问题,只想把握论题的基本要点。问题的中心是犯罪与司法。对此,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我想从较深的理论层面来透视本论题——刑事政策作为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运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意大利和德国学者为主体形成的刑事实证学派(或译称“犯罪实证学派”),其起始点是犯罪原因研究,进而提出刑事政策,归宿到刑法制度和刑法理论的创新。这一历程可以看出,刑事政策建立在犯罪学研究基础上;犯罪学研究对刑法的指引和影响是以刑事政策为中介。至今有些国家的学者在认识上,将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划等号。关于犯罪控制方略,虽然提出“综合治理”口号,但在当今世界的社会发展阶段,犯罪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仍然是国家的刑法运作。本世纪,刑法界形成了一项共识——刑法刑事政策化,刑事政策是刑法的灵魂。当前,“严打”未能遏制犯罪,犯罪率上升,大案要案增长。原因何在?刑事政策是否恰当?不严打而采宽松刑事政策行不行?刑事政策要不要调整?如何调整?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首先需要科学认识刑事政策并进而研究刑事政策。研究刑事政策之目的在于影响和指导国家的刑事政策。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和犯罪学界对刑事政策研究取得的具有创新价值的高水平的成果实在太少。犯罪学基础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投入力量研究刑事政策。借此机会,讲讲“刑事政策”这一范畴的有关基本知识,以期引发同行学者对刑事政策研究的兴趣。拟讲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以及刑事政策合理化等四个问题。一、什么是刑事政策刑事政策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德国古典刑法学家费尔巴哈(1775 —1833)的著作中,但没有下定义。可以这样认为,至今几乎所有关于刑事政策的著述,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刑事政策定义。中外学者给刑事政策下了种种内涵互有差异的定义。“最大公约数”是:刑事政策是有效地与犯罪作斗争的方略。它反映了刑事政策的核心内容,但作为定义过于笼统含糊。根据当代世界对惩罚和预防犯罪的认识和实践,刑事政策定义应包含以下要素: 1、刑事政策的主体——有两层含义:决策主体为国家(有时为执政党),执行主体是国家以及社会。 2、刑事政策的对象——有两层含义:认识对象为犯罪态势;实践对象是犯罪行为和犯罪人。 3、刑事政策的目的——具有双重性: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 4、刑事政策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刑罚是重要手段,还必须有一系列非刑罚处遇措施,诸如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等等互相配合。手段多样性与目的双重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目的和手段的载体——就内容而言,指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方针、方法、战略和策略,在语义上可简要统合为“方略”;就形式而言,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如政府文件、政党决议或执政纲领

中国犯罪学学会2013年年会优秀论文奖励决定

中国犯罪学学会2013年年会优秀论文奖励决定 来源:中国法学会作者:佚名日期:2013年12月23日浏览:216 为加强犯罪学的学术研究,鼓励犯罪学研究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中国犯罪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对2013年年会提交的论文经过认真评选,决定对如下优秀论文予以奖励: 一等奖(2篇): 师索:《何以自反:犯罪控制的结构性风险》 林君、刘婷:《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主体实证解析与防控研究》二等奖(5篇): 杨士隆、郑凯宝:《情境预防理论在犯罪防控上之应用》 单勇、吴飞飞:《从罪犯到地点:犯罪空间防控的兴起》 马岩、张鸿巍:《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董士昙:《犯罪预防模式探析》 王雪鹏:《北京市昌平区女性犯罪现象调查报告》 三等奖(16篇): 陈慈幸:《台湾地区性侵犯刑中矫治及刑后治疗处遇现况之实证探究》孙春雨、杜邈:《新形势下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李春雷、崔富鹏:《我国贪官外逃现状及防控对策探析》 郝家英:《来京流动人口重大刑事犯罪防控研究》 张应立、殷东伟:《流动人口毒品犯罪实证研究》 张开骏:《杀亲的犯罪学分析》

关振海:《平等保护涉罪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机制研究》 白云飞:《流动人口犯罪缓刑适用调查分析》 莫洪宪、罗纲:《腐败存量特赦的理性思考》 贾洛川:《对打造监狱警察反腐制度笼子的思考》 卢勤忠、黄敏:《检察机关介入重大事故调查制度之评价与完善》汪明亮:《提倡在犯罪治理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 董邦俊:《环境监管失职犯罪之侦防研究》 刘晓梅:《实现外来人口更好融入城市问题的对策建议》 傅跃建:《社会管理创新与腐败问题的科学治理》 杜国强:《当前流动人员犯罪状况、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市外来流动人员犯罪为切入点》

犯罪学自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20、亚文化:P173是小于主文化的局部文化与特定人群的文化。 21、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22、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23、犯罪动机:P208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 24、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25、被害的诱发性:P228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动性。 26、被害的易感性:P228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 27、被害的受容性:P228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28、犯罪预测:P252指利用预测学的原理和技术,根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因素,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原因、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29、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犯罪学复习题及答案

《犯罪学》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 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 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 气质类型的居多. 4.精神病患者在及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 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 工具条件和侵害对象等. 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和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 A.强制性B.确定性C.均衡性D.即时性 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 A.社会解组论B.犯罪生态学C.犯罪同心圆论D.不同接触论 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 ) A.个体犯罪B.团伙犯罪C.集团犯罪D.有组织犯罪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 A.青少年犯罪增多B.女性犯罪上升C.流动人口犯罪突出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5.智能障碍是指在认知方面出现的障碍,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 ) A.遗忘B.虚构C.怪癖D.精神分裂 6.犯罪的相关因素是指与犯罪的发生存在某种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 ) A.天气B.工具C.季节D.昼夜 7.犯罪预测的方法主要有: ( ) A.趋势外推法B.比较研究法C.心理分析法D.专家评估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犯罪预防 3.犯罪原因 4.犯罪条件 5.犯罪学 6.被害预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8分,共32分) 1.犯罪被害人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有哪些? 3.举例说明犯罪现象的相对性. 4.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犯罪学研究课程内容及就业前景解析.doc

犯罪学研究课程内容及就业前景解析 剑桥大学的犯罪学研究中的哲学硕士课程提供了突出的犯罪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犯罪学知识领域的基础教育,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呢?毕业后的学生将会掌握哪些技能呢?看看的我为您带来的内容吧。 一、课程概述 犯罪学研究课程的基本目标是: 提供最新和高质量的学位课程,向学生介绍犯罪学中一些最重要的理论,方法和研究; 为那些渴望攻读博士学位和/或从事犯罪学或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提供良好的学术基础; 为希望在广泛的刑事司法机构,法律专业或其他专业或志愿组织工作的人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基础。 犯罪学研究中的哲学硕士课程提供了突出的犯罪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犯罪学知识领域的基础教育。关于犯罪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必修单元使学生熟悉历史和当代犯罪学思想和研究。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可选的研讨会,涵盖广泛的犯罪学主题。提供的内容因年份而异,但近年来包括刑事司法,警务,预防犯罪,有组织犯罪,惩罚社会学,监狱生活社会学,精神病学和犯罪,发展犯罪学,神经犯罪学,社会背景等主题。犯罪与跨文化比较犯罪学。 犯罪学研究中的哲学硕士课程要求实证研究作为最终论文的一部分,因此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心包括分析和高级研究方法的实践培训。 二、学习成果 该课程毕业的学生将会获得以下技能: 了解核心犯罪学和刑事司法理论; 对该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争论的认识;

批判性地评估与犯罪学和刑事司法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的技能; 在新环境或新问题中综合和运用犯罪学知识的能力; 能够创造性地和独立地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的工作,包括他们的实证研究; 向专业和非专业观众传播犯罪学知识的技能。 全面了解犯罪学中使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利用获得的知识提出新假设,识别和解决研究问题的能力; 能够批判性地评估研究设计,并开发自己的稳健设计; 将研究能力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 独立获取和解释与研究相关的其他知识的能力,包括他们自己的知识; 了解满足同行评审所需的工作质量。 三、继续阅读 该研究所强烈建议那些希望升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首先申请犯罪学研究硕士学位。升读博士学位需要在犯罪学研究课程,合适的研究课题和提案以及可用的主管上有很好的表现。 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课程涉及在犯罪学研究年期间进行的单独申请程序。我们鼓励未来的博士生在犯罪学研究年期间尽早与他们的犯罪学研究主管讨论他们的课程。犯罪学研究所网站上的课程页面了解更多详情。 四、教学方式 犯罪学研究硕士课程围绕两个教学术语,学生参加两个核心课程,两个选修课程和一个研究方法培训课程,其余部分专门用于编写基于研究的论文。 犯罪学研究课程的基本目标是:

中国犯罪学研究之现状

中国犯罪学研究之现状 徐敏学号:2008070022 摘要:中国犯罪学研究走过了极不寻常的道路。目前,中国犯罪学研究在犯罪的概念、犯 罪原因、犯罪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中国的犯罪学研究应加强犯罪学性质与地位的研究;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并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犯罪学者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犯罪学研究;犯罪学性质;犯罪学地位 犯罪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犯罪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形成,大约在8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借鉴或者说是初创。进入90年代,我国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犯罪学著作。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为我国犯罪学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以来,我国的犯罪学基本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犯罪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犯罪学研究的对象是犯罪学的生命,它决定着犯罪学学科性质和地位,从而决定它的发展前途。我国犯罪学界对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形成共识,即认为犯罪学是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对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科学。 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在国外,除了犯罪原因外,其他问题都存在不同认识。犯罪学要不要研究犯罪现象,要不要研究犯罪对策,都存在严重的分歧。而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当然,在犯罪现象和犯罪对策的具体内容上,还有不同的认识。 二、关于犯罪学研究的犯罪概念与刑法上的犯罪概念异同问题。犯罪学研究的对象首要问题是犯罪概念问题。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到底如何定义,这在国外的犯罪学研究中是个最为困难和混乱的问题。国外的犯罪学家,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犯罪概念。这不仅影响了犯罪学的学科地位,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犯罪学的犯罪概念如何定义,我国也有不同意见。但是,基本上取得了共识,或者说有比较接近的认识。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既有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首先,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所包括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上的犯罪,都是以刑法的规定作为依据的。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哪些行为不是犯罪行为,都是由当权者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以国家的意志形式来加以规定的。在这一点上,犯罪学学上的犯罪概念与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是相同的。其次,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中所包含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它不仅危害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且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与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是具有共性的。但是,确定违法行为所依据的往往是其他法律法规,并且往往由于情节轻微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第三,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包含有不良行为,其目的:一是为了更完整地把握犯罪的发展进程;二是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应该从小抓起和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以便更有效地预防犯罪和治理犯罪。总而言之,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是刑法规定的、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就这种意义上说,它是狭义的犯罪概念。而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是在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刑法作为依据,但它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它还包括其他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就这种意义而言,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是广义的犯罪概念。 三、关于犯罪学研究的犯罪现象的内涵问题。把犯罪作为个人行为,还是作为社会现象,这对犯罪学来说,是个原则问题。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扩大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开阔了研究的视野,可以找到正确的犯罪根源,可以找到犯罪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找到有效的预防犯罪的措施。相反,如果把犯罪作为个人行为来研究,就缩小了犯罪学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影响犯罪学学科的发展,无法实现犯罪学的学科任务。但是,如果只把犯罪现象视为社会现象,也是不全面的。因此,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现象的内涵——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

犯罪学——答案

犯罪学试题 一、简答 1.简述犯罪黑数及形成原因 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或刑事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犯罪黑数的主要原因: ①立案不实,警方不破不立、隐瞒不立、立而不统、立案不准等。 ②受害不报,被害单位、群体和个人,因担心名誉受损、害怕遭到报复、不信任警方等种种原因没有投诉,不愿或不敢报案。 ③犯罪知情人因为害怕打击报复,顾及连带责任而持与己无关、消极观望等不作为心态不报案。 ④犯罪行为人为逃避刑罚制裁,隐姓埋名,流窜作案,制造现场假象嫁祸于人,以对抗警方打击,抵赖受害人、知情人的检举、控告等。 2.简述促成犯罪发生的主体因素 一、心理学因素 1、本能因素 2、人格因素 3、感情因素 4、智力因素 5、能力因素 6、认知发展因素 7、社会适应不良因素 8、精神疾病 二、心理学因素 1、年龄因素 2、性别因素 3、体型因素 4、遗传因素 5、神经生理学因素 6、生物化学因素 3.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 是在正常情况下,犯罪现象的总量以及增减幅度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的规律。 犯罪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自然犯罪还是法定犯罪,其总量都是继续增长的,但各年度之间有升有降,呈波动式变化,这些变化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会累积成为一系列真正的犯罪浪潮。 4.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P344) 1、法制原则 2、人道主义原则 3、调动公众参与原则 4、具体化原则 5、统筹协调原则 6、科学化原则 7、动态性原则 5.简述犯罪现象的3个层次 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该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首先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