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文献综述]

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完善

专业班级:法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或争论焦点)

(一)写作目的

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亟待解决以及及其重视的问题,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而与就业相关的则必定牵连出劳务关系这一问题,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保护是就业问题的一重大课题。

2008年1月1日开始的实施《劳动合同法》从立法开始就备受争议,在实施过程中更是出现了许多劳务关系的新问题、新争议,从而暴露出《劳动合同法》在立法、实施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合同法,达成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需要进行研究从而不断认识和发现《劳动合同法》所存在的问题,随后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实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意义。

(二)相关概念

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或“劳动协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私人雇主)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达成的书面协议。对用人单位而言,劳动合同是完成一定的生产劳动过程的必要条件;对劳动者而言,是劳动者参与劳动过程、完成劳动任务并获取劳动报酬等权益的保障。《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定义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务合同。

(三)综述范围

本文参考了2008-2010年间发表于《学习月刊》、《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劳动保障世界》、《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法学研究》、《商场现代化》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章,对研究的劳动合同法这一课题有了总体的了解。

(四)相关主题及争论焦点

对《劳动合同法》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劳动合同法》立法价值意义的缺失、其法律文本本身的缺陷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这三个大方面的问题。

就立法价值而言,焦点在于《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在维护用人企业和劳动者关系的地位,因倾斜保护对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影响,以及保护模式是否可取的问题。

就法律本文本身的缺陷而言,其主要焦点为:(1)相关概念模糊的问题。例如成立和生效的混淆。(2)无固定期限合同方面的规定的不足。(3)无效合同的问题。(4)劳务派遣的问题。(5)竞业限制的问题。(6)经济补偿的问题。

就法律的实施而言,主要焦点在于在颁布《劳动合同实施条例》后仍未解决的问题,实施环境的问题以及劳动者和企业对实施的认识的问题。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并于2008年1月1日生效实施。《劳动合同法》的设立开创了劳动合同立法的先河,从其列入规定到设立实施生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98 年国家劳动保障部成立后,便已将劳动合同立法列入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中期的劳动保障立法规划。直到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列入2005年立法计划。《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中,其草案就收到近20万件数的意见,经过三次审议过程中的不断修改,最终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生效。《劳动合同法》从2008年1月1日实施到现在,虽然依据数据体现出合同签订率提高和合同签订的平均期限有所延长,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为取得预期的效果,《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和对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维护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对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议,就从立法价值而言。有的学者认为,于“企业有灵活的用工权利,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职业教育体制”的保护模式不同,《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模式是:“政府社会保障职能不健全的同时,强制企业保障就业稳定”,并且认为这样的模式是不会成功的。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权利予以倾斜保护,但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偏袒劳动者,是该法公正价值的的缺陷。认为其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加重了企业的义务,违法责任分配上偏袒劳动者一方等等。有的学者还认为其在立法理论上存在重大缺陷不具有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劳动关系各种矛盾的正对性在立法上缺乏对劳动法在宏观上的认识和把握。

从法律文本本身的缺陷而言,主要争议在于:

(1)相关概念模糊的问题。《劳动合同法》混淆了成立和订立的概念。其越过了成立径行规定生效,引发劳动合同效力制度的困境。

(2)无固定期限合同方面的规定的不足。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是为了改变我国存在的劳动合同普遍短期化的缺陷,鼓励当事人订立长期的劳动合同。可是有的学者认为其规定本身存在缺陷,表现在订立了书面合同却没有规定期限的合同如果适用法律的问题。有的学者则认为关于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有些规定与现实不符难以实施。有的学者则认为这一规定致使很多用人单位改变合同期限来规避法律的适用。

(3)无效合同的问题。有的学者指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作为无效合同不妥,认为是可撤销合同更为合理。有的学者还指出劳动合同法扩大了无效合同的范围,将劳动合同的有效要件规定得过于严苛,还将无效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解除混为一谈。

(4)劳务派遣的问题。劳务派遣岗位的界定不清,同工同酬的问题,涉及了成本问题,很难被单位接受,实施会存在问题。

(5)竞业限制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的规定是一种进步,但是其缺少违约条款的规定,缺少违约条款的竞业限制形同虚设。

(6)经济补偿和违约金问题。关于经济补偿的数额限度的规定,有的学者

则指出两倍数额的规定并不利于保护劳动,规定上限的做法不利于保护劳动者,应该借鉴外国的做法而规定下限。有学者指出,劳动合同法对于违约金的规定关于如何使用不明确。

法律的实施也存在问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过程中,因为本身规制设计存在漏洞,实施操作很有难度,在《劳动合同实施条例》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企业规避责任,贯彻实施难,质疑声不断,缺乏良好的实施环境,缺乏配套制度,相关部门又作为不利,致使实施效果不佳。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劳动合同法在立法、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受到的争议颇多。当然,不同的学者对《劳动合同法》也报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学者认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符合我过现阶段的国情,是社会发展的合理产物,具有《劳动合同法》立法好时机的条件。肯定劳动合同法立法的积极性,肯定立法初衷的美好性,给予《劳动合同法》较高的期望值。有的学者则从立法条件、立法公正价值等方面质疑《劳动合同法》存在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认为《劳动合同法》在立法理论上存在严重缺陷,不具有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劳动关系各种矛盾的针对性,其缺少对《劳动法》在宏观上的把握和认识。就法律条文的本身而言更是质疑很多,很多学者都从相关概念模糊、无固定期限合同问题、无效合同问题和劳务派遣的问题、竞业限制的问题以及经济赔偿和违约经的问题等方面指出了《劳动合同法》法律文本所存在的问题。其法律的实施也存在企业规避责任和实施环境不佳,政府作为不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立法开始就备受争议的《劳动合同法》,从2008年1月1日开始的实施过程中更是出现了许多劳务关系的新问题、新争议。在实施过程中更是暴露出《劳动合同法》在立法、实施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初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是因为《劳动合同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对《劳动合同法》一些错误的思想理解,使得其实施的难以实现,甚至与最初美好的初衷相违背,无法达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

劳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笔者认为《劳动合同法》的积极意义和美好初衷是需要被肯定的,其的出台也是对劳动者就业保护的的积极前奏,是对就业问题重视的强调,但是其法律本身也是存在颇多问题的,在立法定位上是需要更深一步的认识的,在法律文本上的缺陷是需要被正视的,其实施的力度和方法以及环境也是需要被重视的。《劳动合同法》的缺陷可能随着其的实施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其存在的缺陷,我们需要完善法律本身存在的制度设置缺陷,严谨法律,设立配套实施制度,以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

1、徐小洪:《《劳动合同法》若干条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一期。

2、张志远:《论《劳动合同法》公正立法价值的缺陷》,《法学研究》2008年第6期。

3、樊华:《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缺陷与解决路径》,《法制研究》2009年第2期。

4、吴穹、张志伟:《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中利益失衡问题的伦理思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5卷第3期

5、郜名扬:《劳动合同成立之殇——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成立的规定缺陷及解决办法》,《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7期。

6、郭阳:《谈《劳动合同法》的影响与待改进之处》,《人口与经济》2009年增刊。

7、常爱芳:《无效劳动合同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法治时空·网络财富2009年3月

8、欧广远:《《劳动合同法》的若干不足及其完善》,《学习月刊》2008年第三期上半月。

9、郑爱青:《《劳动合同法》:个人劳动关系规范的变革与不足》,《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显着。自16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贸易产生分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一观点后,掀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热潮。本文对国际贸易理论、增长理论、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图在浩瀚的文献中找出主流的声音。 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的一般动力、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着。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着重于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上。 (―)国际贸易视角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绝对成本说开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他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的最初思想。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书中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成本没有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经济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应运而生。李嘉图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保证英国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增长均得到提高。 与H-O理论推断相反的“里昂惕夫之谜”揭开了贸易自由化理论的新篇章。约翰.穆勒首先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促使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由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此阶段主要理论有需求偏好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于1958年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认为出口较为单一且大量的开放型发展中国

论《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论《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劳动合同制度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既有稳定性又有流动性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必将对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劳动合同法》中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几个方面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用人单位能够提高法律意识,提升员工关系管 理水平,避免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标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 1 劳动合同签订的新规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将面临严厉处罚。 用人单位与员工形成劳动关系,按照现行《劳动法》的规定就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不签书面合同缺乏强有力处罚措施,同时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往往逃避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降低解雇员工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成本。受利益驱动,实践中已经建立起劳动关系而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针对上述问题,《劳动合同法》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实践作了明确的界定。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仍未订立书面合同,用人单位须向员工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超过一年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员工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上规定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说是非产严厉的。因此,用人单位将来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建立起严格的劳动合同签订规程,防止出现员工不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避免与员工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而引 起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2)引导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新招用的企业员工,实行的是定期合同;90年代开始在已经参加工作的员工中推行全员合同制,并引入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关系到劳动者职业的稳定性,劳动者职业的稳定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性。现行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劳动法》第20条:“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能够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员工范围非常有限,现在企业跟员工签订合同大多是固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完整版

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2018全文 一、总则 1、《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的“等组织”不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等其他依法登记注册成立的单位。 2、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分公司,经用人单位授权或同意,可以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当分公司不能履行对劳动者的义务时,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3、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招用除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以外的劳动者,即与其建立了劳动关系,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法所指的劳动者,应当年满16周岁,且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 5、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家庭直接雇佣的保姆以及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等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6、用人单位招用与外单位保持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7、用人单位招用自主择业转业退伍军人,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8、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应当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并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9、用人单位招用港、澳、台地区的人员,应当办理港、澳、台人员就业证,并依法订立劳动合同。 10、外国企业驻华办事机构、外国使领馆、国际组织驻华机构招用劳动者,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11、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经过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后,由用人单位决定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实施。 12、总公司以下发文件的形式要求子公司执行总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子公司在履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的程序后,该规章制度才能作为子公司用工管理的依据。 13、用人单位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或决定的重大事项,自动适用于新招用的员工,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公示或告知义务。 在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若新招用的员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

《劳动法》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劳动法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程,以及劳动法的体系框架。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劳动关系的 主体、内容与客体。 重点与难点:在实务中,能够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熟悉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和证据范畴。 教学方式:讲授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一、课程简介 二、劳动法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1、产生的前提 2、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3、我国劳动法的概况 三、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1、劳动法的概念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

(2)劳动法律 (3)劳动行政法规 (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和地方劳动规章 (6)其他法律中关于劳动方面的规定 (7)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 2、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几部分:劳动就业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基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四、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1、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概念 (2)劳动关系的特征 (3)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4)劳动关系的分类 (5)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关系主体的确定 2、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 3、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五、劳动法律关系 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产生的结果。 重点:注意区分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同:1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则是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劳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3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双方形成劳动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 担义务的当事人。)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的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4)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及消灭

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职业教育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许金龙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545004)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展开了文献述评。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古典学派的传统就业观点。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供给、财政政策或者其他支出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持久的影响。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能够维持充分就业。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指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能够刺激经济,并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产出和就业水平。凯恩斯提出了相应的就业改善理论与政策。凯恩斯主义者坚信,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总需求,进而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改善就业。马克思的就业理论。马克思的就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劳动力的二重性来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马克思把就业与失业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矛盾,同时揭示了其剥夺人性之本质,科学展现了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另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值得借鉴的毕业生就业经验,如美、日、德、法四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模式。美国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不包分配的情况下,学校提供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实现自主择业。日本的模式和做法是采取巨资投资优先发展教育的明智策略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立法也是日本政府对教育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的模式是一方面政府加快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毕业生就业,再一方面就是政府提供就业服务培训。法国的模式是主要通过刺激企业投资,增加工作岗位;采取就业灵活的方式,工人的工作时间缩短,并对其提供鼓励性补贴,从而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因素探讨。 文东茅(2005)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2006)研究得出不同求职阶段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变化不大;不管在信息收集阶段还是在求职进行阶段,潜在帮助者人数、专业、党员、学生会干部和父亲主要领导干部阶层五个因素对求职者选择非正式渠道都有显著正影响。 钱明霞,任蓉蓉,张舒华(2008)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次要因素。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几乎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而不同的高校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度是有差异的。 (二)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岳昌君,丁小浩(2004)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的研究,并进行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指出,经济和教育两方面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魏捷,付春新(2006)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西安5所民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李炜,岳昌君(2007)基于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首先对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然后对求职结果、起薪水平和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研究,并且与2003年和2005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充分对比分析。 阎凤桥,毛丹(2008)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5年6月对全国34所高校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大学生毕业走向、大学生就业落实率、起始薪酬和工作满意度受社会资本影响的关系。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陈海平(2005)提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认真构建公平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曾庆双(2005)提出了加强心理辅导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加学生对人才需求的了解,改革就业培训机制,增强高校课程设置和调整的灵活性等对策和建议。 李昌林(2007)指出目前需要从社会、高校、大学生三个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是完全可能的。 张立波(2006)结合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及实际调研结果分别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义、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 涂晓明(2007)指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借助的家庭关系资源和学校的就业努力、就业服务等社会资本成为其获得就业机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并指出,作为传统的毕业生人力资本质量的信号的学习成绩,依然普遍得到社会的认可。 刘永君,李宇遐(2007)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解决毕业就业问题的多元主体构建及加强其功能塑造、人才市场的培育、就业氛围的营造、用人单位转变人才观念和走出招聘歧视误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三、文献述评 纵观以上文献,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可谓文献缤纷,对于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且提出的对策建议也适应了就业发展的形势,但是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尤其是某一具体区域的毕业生就业的系统研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系统的区分不同区域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许金龙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文献综述 22228/2011

新版劳动法概述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就我国而言,广义的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 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 2.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 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国劳动法》。 3.劳动法上的劳动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 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 4.我国于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5.劳动法的渊源: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门规章;e.地方性法规和 地方性规章;f.国际劳工公约;g.规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h.其他。 6.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 的社会关系。 7.劳动关系的种类: A.以用人单位的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划分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 机关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劳动关系。 B.以劳动关系是否具有涉外因素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划分为:国劳动关系、涉 外劳动关系

C.以劳动关系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标准劳动关系和非标准劳动关系 8.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围包括: A.我国境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劳动关系 B.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 C.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 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包括三类:一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公务员法;二是实行聘用制人员的劳动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三是工勤人员及实行聘任制无特别规定的人员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 D.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 E.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与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9.农场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自然人用工等性质的劳动关系仍不属于 劳动法调整的围。 10.劳动关系的特征: A.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 B.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中 C.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 D.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互相交错的特征 E.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容 第二节: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 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 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 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 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 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 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 ne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 formatio 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 nance Mcha ni sms [J].The Acco 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一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 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 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 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 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 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后改革时代”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及治理

“后改革时代”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及治理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确定是劳动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内涵、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及其历史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政府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市场因素、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与供求不匹配是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提出治理的对策:应着力在初次分配强化“劳权”,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再分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问题。 标签: 劳动力;收入;分配不公;成因 我国已进入“后改革时代”,社会和谐、共同富裕、关注民生和质量增长是“后改革时代”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据统计,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统计显示,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从2000年的60%多下降到了2007年的50%,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三是居民工资性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6.76%下降到12.19%,10年间下降了4.57个百分点。解决劳动收入分配不公应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从后改革时代的要求出发,重新解读马克思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性,坚持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原则,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一、文献综述 对劳动收入分配不公的研究须基于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清晰认识。国内学者对劳动力商品价值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上,形成了差异化的观点。陈永正认为,劳动力价值除马克思所说的三部分内容以外还应该加上劳动者受教育而形成的新价值,因为教育是在劳动力价值形成过程中凝结成“隐含劳动力”在劳动力支出时表现出来。谭运进则强调,马克思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构成,而现代劳动力价值是一般构成,应该在最低构成上加上劳动者享受性消费资料的价值。吕君奎则认为,除马克思所说的三部分内容以外,由于活劳动投入能够形成较大的劳动力价值,因此,劳动力价值还应该再加上家庭对劳动者的活劳动投入。上述代表性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现代劳动力商品价值应包含更丰富的构成内容,应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价值进行新的解读,这种解读既不应脱离时代背景,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关系的影响 07法学沈晨 44号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的多元化,各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劳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纠正失衡的劳动关系。本文分析了劳资关系的现状以及《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并提出如何有效改善劳资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劳资关系劳动合同法影响劳动者企业 一、劳资关系的定义和《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资关系的规定 劳资关系,是指劳工和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透过劳资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契约和团体协约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对劳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是指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劳动法》从法律的角度确立和规范劳资关系,是调整劳资关系以及与劳资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新《劳动合同法》体现劳资关系方面的有关政策: (一)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新《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宗旨就是规范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义务,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劳动合同订立的有关规定 1 规定了劳动合同订立的时间与形式; 2 细化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签订的有关条款, 3 加强了试用期的法律规定; 4 与员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规定 二、《劳动合同法》对新旧劳动关系的影响 《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关于“《劳动合同法》令我丢饭碗!”、“《劳动合同法》将致裁员潮?”、“警惕《劳动合同法》‘法律准备期间’企业异动”之类报道充斥媒体。这是因为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或增加新规定增加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如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时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时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加修改原规定加重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如违反法律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问题研究 一、选题背景 2001年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随后发生的世通、南方保健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造假丑闻,使得美国政府迅速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情况及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同时其审计准则中也明确了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2010年,我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文件,执行内控规范的企业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目前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倍受关注同时它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点,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所以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和认定成为重大难题,是因为上述规范体系中在对内控缺陷识别和认定做了原则性规定之后并没有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机构只能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进行内控缺陷的识别和认定。这种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自我选择性的影响。 在企业构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基础,其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而当前有关部门没有出台具体标准,相关规定较为模糊,导致企业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为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因此,对于内控缺陷本质的理解应该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主要从偏离控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及影响后果来识别和认定内控缺陷。 二、文献综述 杨有红、李宇立(2011)从内部控制缺陷与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关系出发,认为对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的识别应分别采以以偏离目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作为衡量缺陷严重性的标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word版

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人力资源被视为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由于人力资源的自身特点,造成了企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和成本,而企业投入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往往是从成本角度在报表上体现,因为企业发生的成本容易计量且耗费少,所以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目前既有实际操作性又有理论研究意义的课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支点,而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要重点进行确认、计量、核算的。并且反映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的数据和账务处理,使企业正确做出决策。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分析和了解,根据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基础,首先简单介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实际应用中所处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账务处理 1 绪论 1 - 1 I 可题的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规范,绿色经济进入人们视野,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淘汰和转型,第三产业的崛起促使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需求加大。但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在理论界存在诸多分歧,而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发挥它相应的作用,因此,在需求与实际应用不成正比的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一门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基础、所处的现状、在应用中存在的六个问题 , 并相应的提出解决问题措施,以有利于更好地履行会计核算职能,实现单位价值最大化。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三产业的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得到了逐步的提高,这就导致了企业需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的人才。由于以前的理论不能对现在的经济现象做出相对符合现在实际情况的解释,所以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经济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人力资本论和人力资产投资理论。现在,知识经济起着主导地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发展,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重要的因素,日益被企业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资更多的金钱在发展人力资源上,以期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还可以增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进行研究,弥补了传统的财务会计的缺陷,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被很好的引入到传统的财务会计中,这就使得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更加全面。另外,人力资本理论被导入到人力资源成本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会计信息在经济方面的含义,也将人力

政治经济学参考文献(期刊类)

政治经济学参考文献(期刊类) 1.程恩富:《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2.程恩富、伍装:《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与海派经济学的构建》,《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3.程恩富、齐新宇:《重建中国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财经研究》1999年第7期。 4.程恩富、张建伟:《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经济学家》1999年第3期。 5.程恩富:《充分认识哲学对经济行为分析的积极效应》,《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6.程恩富、沈敏:《学术与思想的追求——程恩富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7.程恩富:《追求真理的圣地》,《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3期。 8.程恩富:《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八大辩证思维》,《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期。 9.周肈光:《关于“张五常热”的理论反思——海派经济学家程恩富访谈》,《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1辑。 10.徐永禄:《革命与综合的新尝试——评程恩富等的〈经济学方法论〉》,《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4辑。 11.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载 12.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吴易风:《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团结在一个旗帜下?》,《真理的追求》1996年第7期;载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蒋学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论>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 15.宋涛、胡钧、刘凤义、马晓强:《〈资本论〉(中文版)的翻译、理论传播及其运用和发展》,《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16.卫兴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结构和学习的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17.王振中:《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0期。 18.郭冠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重新解读》,《海派经济学》2003年第2辑。 19.奚兆永:《申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答胡世祯、郭冠清并论“生产关系与交换”的翻译》,《海派经济学》2004年第5辑。 20.伍装:《经济学家能超越价值判断吗》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 21.程恩富、汪桂进:《价值、财富与分配“新四说”》,《经济经纬》2003年第5期。 22.程恩富、马艳:《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财经研究》2002年第9期。 23.程恩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24.程恩富:《科学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25.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9春东财《劳动合同法理论与实务B》在线作业三

(单选题)1: ()是指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负有义务而向劳动者一次性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费用。 A: 违约金 B: 经济补偿金 C: 定金 D: 赔偿金 标准解题: (单选题)2: 经济补偿金的性质有()。 A: 补偿性 B: 惩罚性 C: 兼具补偿性和惩罚性 D: 惩罚性突出,补偿性较弱 标准解题: (单选题)3: 下列哪个属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行政部门违法相同的处罚() A: 罚款 B: 记过 C: 警告 D: 没收非法财物 标准解题: (单选题)4: 劳务派遣一般在()辅助性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A: 长期性 B: 固定性 C: 流动性 D: 临时性 标准解题: (单选题)5: 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一方必须为( )。 A: 自然人 B: 企业 C: 民办非企业单位 D: 个体经济组织 标准解题: (单选题)6: 关于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适用空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驻外国的领事馆聘用的工勤人员适用我国劳动合同法 B: 在公海行使的插有我国国旗的船只聘用的外国水手适用我国劳动合同法 C: 从我国始发的国际列车上聘用的外国乘务人员适用我国劳动合同法 D: 在国外受聘于跨国公司的我国公民 标准解题: (单选题)7: 王某与某公司签订四年期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工作地点在市区中心,在6个月

的试用期即将届满时,因公司业务需要进行了岗位调动,将王某调至郊区分公司,此时王某的做法正确的是()。 A: 不能解除合同,只能与公司进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申请劳动仲裁 B: 不能解除合同,因为王某正处于试用期中 C: 可以即时解除合同,无需通知用人单位,并可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D: 可以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金 标准解题: (单选题)8: 在人事代理中,因人事代理而发生争议的,适用()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A: 劳动法 B: 合同法 C: 民法 D: 行政法 标准解题: (单选题)9: 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只约定劳动者离职后的竞业限制却没有约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时,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是()。 A: 有效 B: 无效或部分无效 C: 效力待定 D: 可撤销 标准解题: (单选题)10: 在订立集体合同中,集体协商时,单位未建立工会的,职工一方的首席代表从()中民主推举产生。 A: 协商代表 B: 全体职工 C: 职工代表 D: 单位负责人 标准解题: (单选题)11: 王某为某单位职员,签订的是难年期劳动合同,初到单位,单位就为王某支出了易万元的专门培训费并约定服务期,在合同履行至两年时,王某因家庭原因而向单位提出解除合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位如果同意解除合同,则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给王某经济补偿金 B: 单位如果同意解除合同,则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给王某赔偿金 C: 单位可以不同意解除合同,因为合同尚未到期 D: 单位如果同意解除合同,可以要求王某支付违约金 标准解题: (单选题)12: 某单位一女职工在怀孕期间,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到期,此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怎样做才不违反法律()。 A: 终止劳动合同并给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B: 必须与该女职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需给付经济补偿金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与债务融资成本文献综述 (一)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展开。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侧重于研究公司特征、公司治理结构、高管特征和信息披露等对债务成本的影响。诸多实证研究表明,规模大、资产负债率低、盈利能力强、成长性高、资产有形性高、利息保障倍数高、市场风险低的企业可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Bhojraj和Sengupta,2003;Bradley和Chen,2011;Minnis,2011)。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显示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降低债务成本(肖作平,2007;蒋琰和陆正飞,2009),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与董事会独立性显著负相关(Anderson等;2004;崔伟,2008),Bhojraj和Sengupta(2003)、Elyasiani(2010)研究发现较高的机构持股比例有助于公司获得更低成本的债务融资,Khwaja和Mian(2005)、李广子和刘力(2009)发现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较低利率贷款。在高管特征方面,一是基于债务代理成本假说,研究权益类薪酬和债务类薪酬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通常认为权益性薪酬容易使高管冒险,与债权人利益不一致,导致更高的债务成本(Beladi和Quijanno,2013;Kabir,2013),而债务类薪酬使高管与债权人利益一致,债务成本较低(Anantharaman等,2014)。二是从银企关联角度来看,Burak等(2008)、Ciamarra(2012)、邓建平和曾勇(2011)的研究发现企业具有银行从业背景的高管,代理冲突和融资成本通常较低。在信息披露方面,于富生和张敏(2007)、李志军和王善平(2011)通过实证发现较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从企业外部因素来看,货币政策会对债务成本产生影响(郑军等,2013)。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使会计信息质量高的非国有控股公司以更低的融资成本取得债务融资(燕玲,2014)。此外Firth(1978)、张纯和吕伟(2007)的研究发现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所得到的银行贷款利率更低。魏志华等(2012)研究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较低成本的债务融资,并增强审计意见的风险揭示功能。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oyle等(2007)、孙芳城等(2011)、刘启亮等(2013)均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内控重大缺陷会导致较低的应计质量(李万福,2014),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较差(齐保垒等,2010;Beng等,2011;方红星和张志平,2012)。二是内部控制缺陷对外部审计的影响,杨德明等(2009)、杨群辉和王玉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内控更容易收到清洁的审计意见,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则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Elder等,2009;杨德明和胡婷,2010)。还有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