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寻隐者不遇(带拼音)

寻隐者不遇(带拼音)

寻隐者不遇(带拼音)

寻隐者不遇贾岛

sōng xiàwan tóng zǐ

松下问童子,yán shīcǎi yào qù

言师采药去。zhǐzài cǐshān zhōng

只在此山中,yún shēn bùzhīchù

云深不知处。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仅仅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但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 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使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 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 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 “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 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个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 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 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 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不但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 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 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不过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 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 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 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 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铁岭学校刘颖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 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

古诗2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 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初解诗义。 1、师范读古诗。 2、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3、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4、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俗逸仙 贾岛寻隐者采药 松下山中云深处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

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贾岛“推敲”的故事千古流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诗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是令人赞叹。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板题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言师采药去这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云深不知处“云深”指(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 (你师傅到哪去了?)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快速浏览《补充材料》第一自然段,结合课前的预习,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贾岛。(“苦吟诗人”出身苦寒一生坎坷“郊寒岛瘦”“荒郊苦岛”)

第9课《推敲》,是一篇略读课文,也与贾岛有关。这个故事中,贾岛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做事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点评:贾岛是大家熟识的诗人,同学们对作者贾岛的一知半晓有助于我们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 二、根据课题质疑: 1、《寻隐者不遇》,课题的意思浅显易懂,谁来说一说? (贾岛寻访隐者而没有见到) 质疑:“隐者”通常指隐居山林不仕的人,诗中,隐者是怎样一位世外高人,令贾岛如此仰慕?贾岛如何不辞辛劳地寻访隐者?寻访的结果怎样?这首短短的小诗会给我们答案。 三、初读古诗: 1、指生读诗。 点评:音色音准流畅程度 2、指导朗读: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标出停顿、重音符号),再指生读。 四、体会寓问与答的方法与作者情感变化: 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 谁答 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寻隐者不遇_古诗教学

《寻隐者不遇》 谈话导入,揭题 1、你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看谁有感情。 2、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很多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等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3、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4、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5、质疑: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教师板书古诗,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重点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节奏。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评议指导 (3)范读,全班朗读。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学生可以结合插图中的情境小组交流。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导语:《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

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_寻隐者不遇贾岛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

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

古诗词教案-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7课时总第 7 课时主备人:曾先进 课题: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了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 2.出示《寻隐者不遇》,自由轻声读。 3.指名读。 4.要读得字正腔圆。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课题? 6.你听出了什么?解释课题。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品行高洁,有才能。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诗中没有说明,但我们能否猜想诗人此去拜访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向往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我们仔细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在这儿会干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学生交流。 4.这位隐士居住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儿的环境。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 (3)你能够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吗? (4)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 理解古诗。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诗人去拜访隐者未遇,和他的书童有了一番对话。你能够设想诗人是怎么问,书童是怎么答的吗? 2.你觉得,在他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 1、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译文赏析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 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仅仅在用字 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 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 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 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 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 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 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毕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足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 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 一句间了。 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 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 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 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 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 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 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 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英译whenIquestionedyourpupil,underapine-tree, "myteacher,"heanswered,"wentforherbs, Buttowardwhichcornerofthemountain, HowcanItell,throughalltheseclouds?"

创作背景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

古诗:寻隐者不遇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2、在语言环境中,学习4个生字“松、言、中、云”,认识笔画“撇折”。能描写“言、中、云”。 3、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松、言、中、云”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通过师生互动的问答,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三首古诗了,谁能来背一背呢?复习《登鹳雀楼》、《草》、《画》三首诗。 2、师: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出示古诗插图,你能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3、师:诗人贾岛要寻访一位隐居在山野中不愿意出来做官的人,也就是隐者(板书:隐者),他正在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板书)。 4、揭示课题,自己借助拼音读课题。 二、听录音,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字字过目跟读古诗。想象图中的小孩是谁?诗人要找的隐者在哪里? 2、学生交流。 三、读古诗,学习生字。 1、出示第一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2、学习“松”。 (1)编字谜:老公公靠在树上休息。 (2)你见过松树吗?谁能站得像松树一样直。 3、诗人想知道隐者在哪里,童子告诉他什么? 4、学习“言”。 (1)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 (2)“言”的意思是“回答”。 5、指导朗读这句话,并试着背一背。 6、出示第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说说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7、学习“中”“云”。 (1)中:读准后鼻音,说说你怎么记住他? (2)云:学习新笔画“撇折”,想一想“云”加上一笔后会是个什么字? 8、指导朗读这句话。 四、师生互答,了解古诗的内容并背诵。 1、师:小朋友,古诗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师生合作问答。 2、同桌合作问答。

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

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课后双横线中的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吟诵中,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生字,读准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根据拼音自学生字,通过诵读理解大意,了解诗情,背诵古诗)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寻隐者不遇》)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

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回马镇)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贾岛寻找隐士而没有找到)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言师采药去”)(板书:采药)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预设:诗人可能问童子:你家先生干什么去了? 预设:从“言师采药去”,可知隐士去山中采药去了。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童子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板书:此) (诗人可能会问:你知道他到哪儿采药去了?)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心想:那到哪儿去找啊!)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三、积累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大班古诗:《寻隐者不遇》

大班古诗:《寻隐者不遇》 XX课件大班古诗《寻隐者不遇》活动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活动准备: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引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初步了解题目大意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教师再次朗诵古诗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教师解释古诗大意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 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XX课件

[寻隐者不遇 古诗全文]寻隐者不遇古诗诗意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寻隐者不遇 古诗诗意 《寻隐者不遇》全诗色调清新自然,色彩鲜明,青山、青松、白云,景物的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隐士的特征。但是诗人却没有寻访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也为他感到惋惜。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寻隐者不遇古诗诗意。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1】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译文2】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译文3】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

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诗意1】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诗意2】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一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诗意3】 是一种洒脱、醉情于自然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意4】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

幼儿园大班古诗《寻隐者不遇》

大班古诗《寻隐者不遇》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

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 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古诗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

古诗寻隐者不遇翻译赏析 《寻隐者不遇》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其全文古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前言】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Org/b/678htm。“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