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视欣赏4

影视欣赏4

影视欣赏4
影视欣赏4

第二编中外电影艺术精品赏析

第四章早期电影经典

第一节蒙太奇手法的最初实践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后来这一术语被引申到电影艺术领域,指电影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蒙太奇不是与镜头画面同一的元素,而是将画面、声音等视听元素进行组装的规则,是影视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基本修辞方法和思维方式。它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镜头画面的组接,还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即电影所独有的“蒙太奇思维”。正因为如此,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才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

认识蒙太奇是理解电影艺术的第一步。蒙太奇作为技巧和思维之存在,有着根深蒂固的人类心理学基础。人类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物体通过我们的视野,视网膜上留下了一连串映像,而视网膜要求视野有变化才能正常活动。当人的眼睛盯住某个固定的物像(如墙上的某个斑点)目不转睛约五分钟左右,这一图像便会变得模糊不清。如果看一眼另外的东西,再回到原先那个图像上,它便又清楚了。这个实验表明,人眼具有不断追寻新的图像的生理本能。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具有一种生理需求:它不会老是停留在一处,而是不断地转移视线,不断地变幻角度去观察世界。影视是用声画记录形象和重现运动的,而蒙太奇的运用,正确地重现了我们通常观看事物时不断追寻新目标的方式,重现了我们在现实环境里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影视艺术家正是利用蒙太奇实现了人类的这一心理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艺术家的才能就是利用蒙太奇手段,使人类的视觉心理节奏在影片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再现。比如在一个安静、和平的场面内,如果画面切换的节奏过快,往往会造成跳动和突兀的效果,使观众不舒服。而翻过来说,假如场面内容是激动人心的,观众会本能地期待快速切换,这时如果剪接得缓慢,就会损害影片令人振奋的内容。那么,画面切换的“快慢”如何才恰当呢?只有由场面的情绪内容来决定才是恰当的,而场面情绪却蕴藏于作品的创作甚至构思过程之中。因此,在完成片中出现的剪接形式,往往是在剧本中就已作了考虑和相当明确的规定。在剧作家写作过程中,甚至在他未动手之前,就已经用蒙太奇眼

光拾取和组织材料,对时空进行分解与组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太奇是贯穿影视创作始终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是影视艺术的基础。

从组合技巧到思维方式,电影蒙太奇经历了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严格地说,早期的电影没有蒙太奇剪辑,没有对时空的分解与重新组合。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的作品实际上只是作为一种新技术的显示而已。他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拍摄影片,即把摄影机对准一个场景,直到把胶片拍完。这是一种缺乏蒙太奇构思的自然主义式的纪录。梅里爱开始把不同场景下拍摄的镜头连接在一起来进行叙事,使电影开始具有“分解与组合”的特征。显然,他比卢米埃尔前进了一步。但整场的戏都是从一个固定机位拍摄下来的,镜头的连接也是一种最简单的连接。这使得他的电影剪接成为了舞台剧的“幕启幕落”的同义语,一个镜头就等于舞台上的一场或者一幕,电影时空相当于舞台时空。在欧洲电影先驱们尝试电影试验的同时,美国导演鲍特和格里菲斯也在寻找电影独特的结构方式。与欧洲电影不同,美国电影一开始就显示了注重叙事、注重娱乐效果的特征。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不仅是第一部西部片,在蒙太奇手法的探索上也比法国的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前进了一大步。在这部堪称美国电影奠基之作的影片中,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平行剪辑,即对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中发生的事件的平行展示,这是对舞台时空的真正突破。正是在鲍特的叙事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第一个为蒙太奇确立规则的大师——格里菲斯。

一、格里菲斯与《党同伐异》

大卫·格里菲斯生于美国的肯塔基州,父亲原是美国内战时期南方军队的上校,在战争结束后破产。家道中落、艰难谋生的经历对格里菲斯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一方面突出地表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与和平主义的理想,作品充满“伤感主义和浪漫精神的天真”,另一方面又在废奴和种族问题上始终持南方种植园主的立场,对黑人、对联邦政府抱有敌视态度。这正是造成格里菲斯的电影作品带有很大的争议性的重要原因。

格里菲斯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之所以在电影史上占据了不可逾越的大师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确立了经典的蒙太奇叙事原则,并由此奠定了电影叙事的基础。格里菲斯喜爱文学、擅长情节剧。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已经与同时期的电影导演形成了很大区别。早在1912年出现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当时一般电影单本镜头总数通常为11一46个,而在格里菲斯同等长

度的作品中竟多达60一100个镜头。格里菲斯意识到:在电影中一个“场面”的实质不仅涉及到表演者和物体在空间中的安排,而且也涉及到各个镜头在时间上的安排。他开始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进行解构,然后重新加以组合,以此来调动观众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在一般导演那里,场面、段落、镜头是一回事,而在格里菲斯这里,场面或段落分别由若干个镜头组成,场面或段落不仅是剧情的连接,而且是作为一种视觉观念在起作用。1908年,格里菲斯的处女作《陶丽历险记》首次使用了“闪回”的手法,打破了固有的顺序式的时空结构,造成了倒叙和插叙的艺术效果。而在影片《黄金迷》中,他又突破了固定机位拍摄的方法,运用机位的变化来造成景别的变化,有了全景、中景和近景的区别。在《冷落的别墅》中,他又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将同时发生的事件交替剪辑,这是“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雏形。格里菲斯兼编、导、演于一身,显示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尤其是在有效运用电影手段方面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在1915年,他摄制了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分析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一个国家的诞生》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此了解格里菲斯的电影观念和他在电影史上的真正贡献。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曾经这样评价:“1915年2月8日,《一个国家的诞生》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几年以后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1《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根据狄克逊牧师的一部赞扬种族主义的小说《三K党人》改编而成。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南方庄园主长子班恩(亨,毕·瓦尔特豪尔饰)和北方姑娘埃尔茵(丽莲·吉许饰)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现了一个在战争灰烬中诞生的新民族。这部影片暴露了自幼生长在美国南方的格里菲斯的思想局限和社会偏见。他认同了原著的种族主义立场,歪曲了共和党人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把黑人描写成为一群盲目的奴隶和缺乏理智的罪犯;相反,把臭名昭著的三K党描写成为由诚实的美国人所组成的一支英勇军队。这种对于历史的阐释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受到舆论的攻击。有的城市甚至宣布禁映此片。可以说,格里菲斯在这部作品中表现的种族主义立场是历来受到谴责的。但是从电影艺术本体的层面来看,这又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在这部长12本,耗资10万美元的影片中,格里菲斯将他在拍摄短片时所获得的经验汇集起来,出色地发挥了电影艺术的分镜头和剪辑的独特表现力,并运用不同景别、多变的角度、机位和移动摄影等方法,运用“化”、“圈人圈出”、“淡人淡出”、“闪回”等技巧,以1500个镜头精心构制了这部长达3小时的作品。银幕上既有恢弘的史诗场景,又有细腻的家

1[法]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

庭空间展示;既有残酷的战争、节奏紧张的营救,又有对田园风光、纯真人性的咏叹。这部影片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的触目的矛盾,使它成为电影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品。

《党同伐异》(Intolerance)

美国联美影片公司1916年出品

编剧:格里菲斯

导演:格里菲斯

《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1916年摄制完成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当人们在对《一个国家的诞生》进行强烈的抨击时,格里菲斯却构思了规模更为宏大的《党同伐异》。这部影片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就至今令人折服。为了拍摄这部巨片,格里菲斯用去了他从《一个国家的诞生》中获得的所有商业利润,动用了6万多位演职人员,将近两年的拍摄时间,开创了好莱坞豪华大片的先例。但这部影片在票房上却遭到了残败,其经济损失惨重,导致了格里菲斯的破产,从此一蹶不振。然而,当我们今天观看这部电影时,却不得不为这部超越时代的先锋之作而震惊——格里菲斯的电影意识远远超越了当时电影观众所能理解的范围,这造成了他在票房上的失败;但他天才的创造力和非凡的叙事才华,却为后来的电影标示了发展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党同伐异》被誉为一部“无时代的杰作”,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它所属的那个年代。

《党同伐异》由4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组成:

1.“母与法”:以斯泰罗夫罢工惨案为基础,是惟一的当代题材的故事。讲述一个工人在工人运动中被警察逮捕,并遭到诬陷。他的妻子为之历尽磨难,四处奔走,在他临被处决之时,得到了州长的特赦令,从而解救了他。

2.“基督受难”:叙述耶酥受难前几个代表性事件,特别是他被出卖后送上十字架的经过。

3.“圣巴特莱姆教堂的屠杀”:描写1572年法国国王在他笃信天主教的母亲——皇太后喀德林的敦促和压力之下,带领天主教徒屠杀新教徒的事件。

4.“巴比伦的陷落”:在古巴比伦王国,一个山女来到首都,爱上了巴比伦王子。此时,波斯军队大举入侵巴比伦。由于人们在信仰太阳神和爱与生殖之神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太阳神的祭司向波斯王出卖了巴比伦王国。山女得知了祭司的阴谋,舍身解救她的王子,但是并未使得王国逃脱陷落的命运。

这四个故事属于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却都含有人类自相残杀的主题。格里菲

斯将这4个故事交织在一起进行叙述,来表现“排除异己和仁爱之间的斗争”这一内容。在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母亲推摇篮的画面“插曲”,暗示着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句:“永不休止推动摇篮,将历史和将来连成一线”,“总是带着人类相同的激情,相同的快乐和忧伤”——格里菲斯以这一视觉形象作为人类党同伐异的时代周而复始的隐喻。

这部影片极为完整地表现了格里菲斯的电影观念。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所进行的探索与实验,体现了一位真正的电影艺术家对于人的价值的理解和对于社会现象的阐释能力。同时,格里菲斯对于电影时空结构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卓越的创造能力,也作为他的观念体系的一部分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对于电影叙事形式的确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党同伐异》的意义首先在于用交替蒙太奇重构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时空。格里菲斯的电影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受到了狄更斯小说的影响,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在《党同伐异》中,镜头或段落的确是沿着特定的情节走向,是遵循着情节发展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表现的。但是与文学、戏剧的线性叙述方式不同,格里菲斯是以电影分解时空的方式,以交替蒙太奇的剪辑技巧,使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事形式明显地区别开来。特别是影片将四个故事的叙事时空随意自如地加以组接,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结构的叙事形式。格里菲斯曾形象地描绘了四个故事交替出现的情形:四个故事开始颇像从山顶俯瞰的四条河流,各自分别、平静地流着。随着河水的不断奔流,四条河流也就愈来愈靠近、愈流愈快,最后终于汇合成一条激情的巨流。这是一种全新的叙事形式。这种在时间、空间和叙事情节上的快速转换完全打破了当时流行的戏剧“三一律”,创造了新的电影美学原则。

格里菲斯天才地意识到:一幅图画是普遍的象征,而一幅动的图画(指电影)则是普遍的语言。在格里菲斯之前,电影的构成单位是摄影方位固定不变的场景,这就使得电影无法摆脱戏剧美学的范畴。格里菲斯则从场景中细分出不同景别的镜头,从而改变了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在《党同伐异》中,每一个段落通常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成。而每一个镜头虽然只表现了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却都同时服务于银幕世界的整体视觉印象。我们知道,摄影机的自由运动是电影区别于戏剧的根本特点,这一自由就体现在不同镜头之间或者同一镜头内拍摄方位、距离、节奏的变化上。由此才有时空转换的自由,才能产生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影片的构成单位从场景到镜头的变化,是电影艺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是格里菲斯把电影从戏剧美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正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在格里菲斯以前电影只是一些拼凑的字母,而从格里菲斯这里,电影开始有了银幕的句法。

此外,格里菲斯十分注重电影叙事节奏的表现,被人们称作“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蒙太奇就是其中最好的范例。这在他的短片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都曾使用过,而在《党同伐异》中表现的更为精彩,成为他的作品在节奏形式上的一大特征。格里菲斯在这一技巧的使用中,还发现了不同节奏剪辑会产生复杂的情绪变化,诸如:缓慢的切换能够造成安静和悠闲,快速的切换能够造成紧张和急迫,主观上的切换能够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意图,等等。影片通过剪辑所造成的节奏和速度,可以产生悬念和戏剧性,可以富有含义和理性。

格里菲斯对于电影叙事形式的诸多方面的贡献,使他最终成为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和诗人。然而,史诗般的《党同伐异》既成为格里菲斯艺术创作的高峰,同时也成为他的艺术创作的终结。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之后几乎是在以毕生的精力偿还着这笔债务。《党同伐异》虽然不能为当时的美国电影观众和商业原则所接受,却成为世界电影艺术史上有口皆碑的“辉煌的失败”。格里菲斯所表现的为电影艺术献身的精神,也激励了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电影的造型和叙事语言进行进一步探索。

二.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

尽管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这两部杰作中把蒙太奇技巧应用得非常纯熟,但却从来没有把他的蒙太奇思想条理化。他主要是凭直觉和一种不能言传的对电影手段的热爱来从事创作,并未对蒙太奇原则加以观念上的确认。他认为蒙太奇只是生动地表现戏剧故事的最有力的助手,从本质上说,他还没有理解蒙太奇的基本性质和它的全部潜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分析了格里菲斯等人的创作经验,根据新生苏维埃政权对电影艺术的要求,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把蒙太奇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苏联蒙太奇学派。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格里菲斯主要集中于如何处理两个戏剧场面之间的关系,而苏联导演却更多地想到镜头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表达的语义。

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认为,电影的实质不在于单镜头内部所记录的内容,而在于镜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即蒙太奇)甚至比镜头本身更为重要。著名的“库里肖夫实验”(又名“莫兹尤辛效应”)就是在这种认识下进行的,也是对这种观念的有力支撑。根据普多夫金的回忆,库里肖夫是从库存的废片中,找出沙皇时代一位男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个没有任何表情的面部特写镜头,然后将这个镜

头与其它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在第一个组合中,莫兹尤辛的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这个镜头显然表现出莫兹尤辛是在看着这盘汤。第二个组合是,使莫兹尤辛的镜头与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当库里肖夫把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一些不知道此中秘密的观众看的时候,效果是非常惊人的。观众对艺术家的表演大为赞赏。他们认为,他看着那盘忘在桌上没喝的汤时,表现出沉思的心情;他看着女尸时显得沉重悲伤;他在观察女孩玩耍时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微笑。但事实上,在这三个组合中,特写镜头中的脸都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镜头内部的意义被镜头之间关系的意义掩盖了。根据这个实验,库里肖夫得出了结论:使电影观众产生情绪反映的不是单镜头内部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外部关系;影片的结构来自于镜头的组合——蒙太奇。

1920年,库里肖夫做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电影实验,他把从不同影片中截取的如下片断组接起来,它们包括:

(1)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2)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3)他们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点着。

(4)一幢有宽阔台阶的白色大建筑物。

(5)两个人走向台阶。

这样连接起来的片断在观众眼中变成了一个不间断的行动:两个青年在路上碰见了,男子请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实际上,每一个片断都是在不同地点拍摄的。表现青年男子的那个片断是在国营百货大楼附近拍的。女人那个片断则是在果戈里纪念碑附近拍的。而握手那个片断是在大剧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筑物却是从美国影片上剪下来的(它就是白宫)。走上台阶那个片断则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结果,虽然这些片断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可是在观众看来却是一个整体,在银幕上造成了库里肖夫所谓的“创造性地理学”。这里利用人们的错觉把不同时空的片断构成一个整体,蒙太奇的分解组合功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但是苏联学派不仅仅停留在蒙太奇的叙事性方面,他们还进一步研究蒙太奇的表意功能。普多夫金认为从某一个拍摄点拍摄下来的、然后放映在银幕上给观众看的每一个物像,即使它在摄影机前曾经是活动的,但它仍然只是一个“死的”对象。只有把这个物像和其它物像放在一起时,只有当它作为各个视觉形象组合的一部分而被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物像才被赋予了生命。

库里肖夫实验成功地证明,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涵义,从而具有语言性功能。这个试验为后来爱森斯坦的电影实践与理论奠定了基础。爱森斯

坦高度概括了蒙太奇的这种表意功能。他说:两个镜头并列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是一个新的创造。他认为,摄影机拍下的未经剪辑的片断既无意义,也无美学价值,只有按照蒙太奇原则组合起来之后,才能将富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视觉形象传达给观众。

谢尔盖·米哈尔依洛维奇·爱森斯坦(1898——1948)出身于一个建筑师家庭,从小就受到俄罗斯古老文化艺术的影响。他兴趣广泛,青年时代就读于彼得格勒工程学院,学习修路架桥,同时又对帝俄时代的造型艺术和戏剧艺术十分关注。1918年,他参加红军走上了国内战争的前线,做过美术宣传工作,后来又被派往总参谋部研究东方语言,学习过象形文字,这和他的后来电影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他认为,蒙太奇与象形文字之间十分相似,两个象形文字在一起能构成一个表意文字,如“犬”和“口”在一起合成“吠”,两个文字加在一起不是一加一的和而是它们的乘积。此后,爱森斯坦当过舞台导演,编导先锋话剧,并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杂耍蒙太奇”的理论。1924年他开始了电影创作,拍摄了第一部作品《罢工》。而拍摄于1925年的《战舰波将金号》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电影大师的地位。

《战舰波将金号》

苏联国立中央照像电影企业公司(第一厂)1925年出品

编剧:谢尔盖·米哈尔依洛维奇·爱森斯坦尼娜·阿加疆诺娃

导演:谢尔盖·米哈尔依洛维奇·爱森斯坦

影片由五个章节组成:

(1)“人与蛆”:在1905年,俄国出于沙皇统治之下。波将金号战舰是帝俄海军的精锐部队,但是水兵们受到非人的待遇,他们的食物异常粗

劣,其中竟有长了蛆的腐肉。船上的医生说:“用温水洗干净是可以吃

的。”一些士兵因此抱怨,受到军官处罚,拒绝进餐的士兵竟然被军官

下令用帆布盖起来,要“象狗一样射杀他们”。

(2)“甲板上的戏剧性场面”:军官的暴行引起了水兵们的哗变。执行队拒绝服从军官的命令,倒戈相向,使军官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战舰被

起义的士兵们占领。起义的策动折瓦库林楚克在战斗中牺牲了。

(3)“死者激发人们”:起义中牺牲的水兵瓦库林楚克的遗体安放在敖德萨港。人们纷纷前来悼念他。市民们从四面八方给波将金战舰送来给养,

整个城市都与起义的士兵站在一起。

(4)“敖德萨阶梯”:一排枪声响起,沙皇军队屠杀前来给波将金号战舰送行的手无寸铁的群众,血流成河,人们四散而逃……

(5)“与舰队相遇”:战舰波将金号开炮还击。黑海舰队的12艘军舰被派来镇压起义。起义的士兵在黎明时分登上甲板,迎接战斗。但是,当

两边舰队逐渐靠近的时候,一片欢呼响彻云霄——被派来镇压的水兵

拒绝向波将金号战舰开炮。战舰波将金号穿过层层舰队,在欢呼中胜

利地驶向大海,战舰上红旗飘扬。

《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第一部以革命的人民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塑造了革命人民的群像。电影自此不再只是一种娱乐手段,同时也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虽然这是一部默片,爱森斯坦却运用影像语言营造了诗歌和音乐的节奏和效果。这部影片放映时间只有97分钟,镜头的数量却多达1346个,它们快慢、缓急的组接充分体现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思想,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电影不同于通常的以旧好莱坞为代表的影片样式。首先,它没有中心人物,而是塑造了一组群像。与人物相比,激情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主人公。其次,爱森斯坦没有采用完整的起承转合的剧作结构。编剧尼娜·阿加疆诺娃创作出剧本《1905年》,但是爱森斯坦只采用了战舰士兵起义这一插曲,并且无意于叙事。影片的情节极其简单,但传达给观众的感受极其丰富,而这一效果的实现,主要是来自于爱森斯坦对蒙太奇手段的天才运用。

作为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在这部影片中对蒙太奇手段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冲突蒙太奇”是爱森斯坦在创作中的核心理念,他是从辨证思维的高度来认识蒙太奇的性质的。简单地说,爱森斯坦认为,两个单质的元素相互冲突,可以迸发出新的概念。而蒙太奇就应该表现这种冲突。“冲突”首先表现在《战舰波将金号》的命题之中。前述影片五个章节的主题,第一章节是人与蛆的对比,第二章节是镇压与反抗的对比,第三章节是沉痛哀悼与愤怒抗议的对比,第四章节是联欢与屠杀的对比,第五章节是不安的期待与欢庆胜利的对比。最大的冲突存在于沙皇的政权和革命力量之间,这构成了情节设置上的基本冲突。而这种意义上的冲突被显现于镜头的组接当中,外化不同镜头之间的冲突,在蒙太奇中越来越强烈地爆发,不断地把情绪推向高潮。

繁复的蒙太奇隐喻和象征是爱森斯坦作品的又一特征。瓦库林楚克牺牲后出现的绕船飞翔的海鸥形象,以及影片末尾被特意染红的旗帜,无不起到了很好的象征作用。而“三个石狮子”更是电影史上蒙太奇隐喻的典范。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摄影师偶然在沙皇宫殿的石阶上发现了三只石狮子雕像,一

只沉睡,一只苏醒,一只正在爬起。经过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处理,将这三幅画面加以快速组接,在影片中我们就看见了这样的语段:当战舰波将金号愤然向敖德萨城开炮还击时,画面上依次出现了一个石狮子雕像,它从熟睡中睁开眼睛,昂首怒吼。这一组合完成了对革命力量崛起过程的视觉化表述,也因此成为后来政治电影的语言范本。

作为爱森斯坦蒙太奇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也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敖德萨阶梯”的段落。爱森斯坦将沙皇士兵步步进逼的步伐、血迹斑斑的阶梯、一辆载着婴儿的摇篮车滚下阶梯、死去的母亲、流血的眼睛……这些具有强大视觉震撼力的镜头交替剪接在一起,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这是无声电影剪辑中最杰出的例子,明与暗,直线与横线,长镜头与短镜头,特写与全景,静态与动态交替性地出现在一起,把屠杀的时间过程不断地在心理上延长放大,从2分钟延长到10分钟,在事件的整体描述中不断插入细节性展示和重复性剪辑,用无数“刺激人的瞬间”构成了血腥悲惨的屠杀场景,使人们为之震惊。

《战舰波将金号》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和赞誉,并两度在“世界电影十二部佳作”的评选中排名第一,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爱森斯坦先后还拍摄了《十月》、《总路线》、《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等多部电影,同时,他也是一位电影理论大师,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理论著作。他从一开始就把艺术实践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断将理论上提出的创见在实践中加以映证,另一方面又将在创作中获取的灵感应用于理论的假设,在两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至今仍昭示着来者。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爱森斯坦试图通过蒙太奇把形象思维同逻辑思维沟通起来,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力图以电影体现人的理性活动,加强电影的哲理化倾向。这本是十分可贵的。但爱森斯坦把蒙太奇的作用强调过了头,认为电影应当象历史科学那样,用蒙太奇手段来解释现实,可以避开人物塑造直接表达思想,甚至打算将《资本论》搬上银幕。结果他的某些影片形象破碎,晦涩费解。在五六十年代,长镜头得到了普遍的运用,特别是电视的报道手法更助长了这一倾向。类似于《公民凯恩》等作品的复杂的纵深场面调度在故事片中日益得到发展,这种场面调度不需要更换动作地点,这就改变了传统蒙太奇的性质。电影理论界认为,这种蒙太奇的演变标志着电影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因此在五六十年代,西方一些电影报刊上不时出现“蒙太奇消亡”、“蒙太奇的末日”等预言。但实践证明,没有蒙太奇就没有电影。即使在长镜头中,也存在着一种镜头内部蒙太奇(场面调度)。蒙太奇也存在于电视中,即使是向电视

观众直播当场发生的事件——比如轮船下水、体育比赛、直播晚会等等,也是要经过现场剪辑的。这种现场剪辑要求电视摄影师和导演具有特殊的素养,能立即发现并准确地表达事件实质,需要更敏锐的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眼光。爱森斯坦等苏联学派代表人物对电影蒙太奇理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节卓别林与无声电影

一、无声电影与美国电影喜剧学派

在电影尚未真正诞生的时候,爱迪生在“电影视镜”中展现的杂耍内容已经向人们昭示了电影可能具有的喜剧因素,而卢米埃尔兄弟的短片《水浇园丁》则是利用电影来制造噱头,成为喜剧片的鼻祖。电影这个出身低贱的“一分钱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娱乐价值逐渐获得观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声电影发展的历程,也就是无声喜剧电影发展一以贯之的历程。

法国的麦克斯·林戴把舞台上的滑稽表演带进了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喜剧明星。但真正使得喜剧电影取得辉煌成就并占据默片时期的统治性地位的,是美国电影喜剧学派。无声喜剧电影的奠基人是美国的麦克塞纳特。他是格里菲斯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剪辑的技巧,尤其是“最后一分钟营救”所制造的疯狂追逐等观赏效果。他又综合了梅里爱的电影特技手段,林戴的喜剧表演风格,开创了一种具有美国特点的喜剧样式。由于他创办了启斯东制片厂,这种喜剧因而得名“启斯东喜剧”。这种喜剧的主要构成方式是冲撞、扔奶油蛋糕等杂耍表演,依赖于动作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十足的闹剧。利用电影机械特技制造的“电影魔术”是这种喜剧的另一个卖点。比如“倒放”的特技:一辆汽车紧贴着一个人的身体猛然停住——这个惊险画面并不是实际拍成的,而是在实拍时让汽车从紧挨着人的地方退出去,然后把拍出的胶片进行倒放,就造成了紧急煞车的惊险效果。此外,通过“慢放”、“快放”所造成的“快动作”、“慢动作”效果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喜剧手段。

美国无声喜剧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四大师”:查尔斯·卓别林,勃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哈莱·朗东。“在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卓别林的天才首先给这个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电影史学家把1912-1930年这段时间称为“美国电影喜剧最伟大的时代”。2尽管喜剧电影

2[法]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第244、248页

在很大程度上是好莱坞制片人制度之下的产物,是遵循严格的创作方法和生产程序制作出来的一种电影样式,但是在卓别林等人的努力之下,这种样式既赢得了高额的票房回报,又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由于声音技术尚未介入电影,此时的喜剧电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是一种纯视觉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一形式最初自然地袭用了舞台哑剧的表演,演员的表演才能成为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滑稽的人物造型,富于表现力的身体动作,对道具的喜剧式处理等等,形成了一系列的语言程式,为全世界的观众所喜爱。无声喜剧“四大师”都是自导自演的全才,他们的创作实践从不同的侧面发展和丰富了这种喜剧样式,但将其推向艺术顶峰并获得世界级声誉的,无疑是卓别林。

二.喜剧大师卓别林和他的电影

他不是军人,却荣获法国军团荣誉勋章;他没有受过正正规教育,却接受了牛津大学的学位;他出身寒微,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头衔;他被赶出好莱坞,却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这就是被大文豪肖伯纳称之为“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的卓别林(1898-1977)。1898年,卓别林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贫民区。他父亲早逝,童年生活极其困苦,进过孤儿院,像囚犯一样被关了18个月。卓别林的母亲曾经是一位职业演员,所以他常常将自己的表演才能归功于母亲。卓别林很小就学会了表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由于生活所迫,卓别林年仅十岁就开始独立谋生,进了当时著名的卡尔诺滑稽剧团,从事舞台表演。1913年,卓别林来到纽约,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一生中拍摄了80部电影,其中绝大多数是无声电影。他编剧、导演和作为主演的《淘金记》、《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作品,都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以《淘金记》为例,来探讨卓别林电影的艺术成就。

《淘金记》(The Gold Rush)

美国卓别林电影制片厂1925年出品

编剧:查尔斯·卓别林

导演:查尔斯·卓别林

主要演员:查尔斯·卓别林

十九世纪的美国阿拉斯加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淘金者来到这里冒险,想要实现他们的梦想。流浪汉查理也在其中。

一场大风雪中,查理和淘金者胖子吉姆、逃犯拉森不约而同地走进一座小木屋

躲避风雪。饥饿使他们相互猜疑,险些自相残杀。拉森想独占吉姆的金矿,却不慎摔落悬崖。吉姆在打斗中失去了记忆。查理飘泊到一个小城,爱上了美丽的姑娘乔治亚。在几番追求成为泡影之后,失落的查理与吉姆重新相遇,帮助吉姆找回了金矿,两个人都成了百万富翁。

在轮船上,查理与乔治亚不期而遇,被错当成偷渡客。尽管他衣衫褴褛,乔治亚却朝他表示了真挚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9世纪在阿拉斯加的淘金者食不果腹,只好吃皮鞋为生。从通常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悲剧性的题材,但卓别林的不同凡响之处就是要运用这个素材来做一部喜剧。卓别林认为悲剧和喜剧实际上是不可分的。他的喜剧作品大多选取悲剧性题材,如靠杀人骗财来维持一个温馨家庭的《凡尔杜先生》,被大机器生产折磨得精神崩溃的《摩登时代》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悲剧意识,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卓别林喜剧电影的灵魂。他的影片之所以区别于那些浅薄搞笑的喜剧,而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原因正在于此。人们把卓别林的喜剧称之为“含泪的笑”,《淘金记》正是这种喜剧的杰出代表。

先谈人物。卓别林的电影成就与一个不朽的银幕形象紧密相联,这就是流浪汉查理。卓别林的流浪汉系列影片被人们认为可以与莫里哀相提并论。这一人物已经在亿万人心目中熔铸成一个代表某种概念、观念和思想的完整形象。与过去电影喜剧中一味挨打出丑的丑角形象截然不同,卓别林在查理可笑的言行举止背后发掘到了一种现实生活中小人物所特有的、具有普遍性的悲剧色彩,使这个人物表现出越来越深沉的情感。卓别林自己说过:“人类不是由英雄和叛徒组成的,而是由普通的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在《淘金记》中,查理是一个身材矮小的、贫穷的、孤立无援的小人物。与那些描写开发西部的美国“光荣往昔”的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查理实在是渺小卑微得可笑。但是这个小人物身上又有很多动人的东西。

我们以“查理吃靴子”这个著名段落为例,来分析查理这个人物,进而理解卓别林喜剧的内涵。查理和吉姆用靴子充饥——这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提供给卓别林的素材。值得追究的是卓别林对这个片断的表现方式:查理在桌子上铺上雪白的餐巾,磨亮了刀叉,把它们整整齐齐放在盘子边,他甚至点起一支蜡烛——那阵势如同一场盛宴即将开始。而最终我们看见查理端出来的“大餐”是一只鞋子。甚至连鞋帮也被大吉姆夺去,他盘子里的只是一只鞋底。接下来是查理吃鞋底:他围上餐巾,动作十分优雅地切割鞋底,如同吃一条鱼,然后象吮吸鱼骨头那样把鞋钉也吮吸干净。

观众看到这里已经忍不住发笑了,但是在笑的背后,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力量

在撕扯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无法以一种彻底的轻松快意来面对这个场面。这个段落中,以吃大餐的方式从容优雅地吃靴子——这种怪诞的行为构成了表层的令人发笑的噱头,但在更深的层次上,我们看到的是查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种非人的境遇之下,一个小人物如何用尽一切办法保持做人的尊严。他无时无刻不在与那种人人习以为常的崇拜金钱、仗势欺人的世俗观念进行抗争,他把人格看得高于一切,然而周围的环境总是使他显得格格不入,剥夺了他做人的尊严。这种表现在卓别林的电影中比比皆是,如《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喝汤”、“机器舞蹈”等,既是利用现成道具进行哑剧表演的神来之笔,又在表层的“喜感”中揭示了深度的荒谬。观众为这个小人物不合时宜地强调自己的尊严而感到好笑,但这些笑声将同时提醒观众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不协调,从而反省出于同样的境遇中的自己。喜剧贵在通俗,但拒绝庸俗。庸俗和通俗之间不仅仅是艺术手法和风格的问题,而首先是艺术家的人格魅力问题。正因为如此,《淘金记》这部描写苦难、下层生活的喜剧电影能够显示出一种优美高雅的气质。

“伟大的哑巴”——无声电影,为卓别林提供了发挥他的演技才华的天地。熟悉卓别林电影的人都会发现,他的作品使用镜头的方式十分干净简洁,大量采用的是中全景镜头,这正是为了准确地展现卓别林的肢体语言。卓别林自己说过,他的身体动作和他的表情对于电影来说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对哑剧这种表达人类思想最简单也最复杂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和创新,以及对蒙太奇等艺术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发展,卓别林用独特的艺术力量把善与恶、义务与情感、人的尊严与反抗、社会的正义与非正义等因素对立起来,并通过这些冲突把善与美的美好人性加以抒发和颂扬。

卓别林的蒙太奇手段同样展现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既是构成喜剧情节的因素,也是深化作品思想内涵的因素。有理论家指出,卓别林的喜剧是“人与不人道的社会之间的冲突”,3可谓一语中的。卓别林的流浪汉电影充分调用蒙太奇语言,来展示查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以及这种追求与现实环境之间的悖谬——这是喜剧,同时也是悲剧。通过这种方式,卓别林不发一语地完成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歌颂。电影因此成为艺术家批判、揭露现实的工具,表达人类崇高理想的工具。流浪汉不管如何被蹂躏却依然纯真和善的目光,使得每一个观众在他面前都感受到那种非凡的灵魂之美。1952年,美国国会众议院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卓别林进行了公开调查,将他驱赶出了好莱坞,不准他入境,卓别林不得不定居瑞士。但卓别林所赋予电影的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和他在创作和表演上的大胆创新,使得电影这一艺术样式第一次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3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

卓别林的喜剧成就主要属于无声时代。在声音技术运用于电影之后,卓别林、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曾经强烈谴责使用电影对白的做法,认为对话的出现伤害了电影语言的纯洁性。尽管在今天看来,电影技术的进步是一个谁也无法阻挡的潮流,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电影技术的进步与艺术的进步并不完全是同步发展的。有声电影的出现,在增加了电影的表现力的同时,又打破了默片电影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语法规范,在一段时期内造成了对话的泛滥和影像语言的倒退。美国电影无声喜剧学派作为一个时代电影成就的杰出代表,“四大师”的命运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在声音出现后,除了卓别林之外,其他三位大师再也没有拍摄过佳作。而卓别林在长时期内依然顽强地坚持拍摄无声电影,直到有声电影出现十余年后,才审慎地拍摄了有声的《大独裁者》。但从此以后,他永远地放弃了查理这个流浪汉形象。无声的好莱坞喜剧片主要凭借的是演员的夸张表演和摄影机的特技“魔术”所造成的超出物理定律的奇妙景象,导演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演员才是真正的创造者,四大师都是自导自演——这个现象绝非偶然。当对白成为电影表意的依托之后,动作性的表演自然就受到削弱。有声电影发展到三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步建立了以情节为中心的新的喜剧样式,这才是我们今天通常看到的喜剧电影。

卓别林电影虽然是一个技术阶段下的产物,但其鲜明生动的银幕形象、深刻的社会批判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却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尚的象征,许多作品会很快地风靡一时,也会很快地趋于沉寂。但是卓别林的作品知道今天仍然发人深省,使热爱它们的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感日趋高尚。甚至是相当落后的技术条件也没有对它们造成限制,没有使它们变成电影史上无人问津的历史文献。在七十年代,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仍然高度赞扬卓别林为电影艺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将他誉为“心灵的统治者”。这就是真正艺术的不朽力量。

第三节早期好莱坞影片模式

20世纪初,美国独立制片商发现了洛杉矶郊外一个长满橡树的小村庄,那里阳光充足适于拍摄电影,制片商因而把这里作为拍片基地,并命名为“好莱坞”,意为“常青的橡树”。此时他们尚不曾想到,这里会很快成为美国的电影中心,并且进而成为世界电影之都。无数的艺术家在这里献出了毕生的才华,无数的企业家投入了这个充满梦幻色彩的产业,无数的电影明星在这里冉冉升起又悄然陨落。许多人在这里发家,又在这里破产;源源不断的电影胶片在这里摄制完成,流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管人们对好莱坞电影作出怎样的评价,谁也不能否认它是全世界

最盛大、最令人注目的电影现象。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梦幻工厂”,好莱坞把电影“白日梦”的娱乐功能推向了极致。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差异,好莱坞电影一方面支配着世界电影的潮流,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谴责。许多人指责它思想浅薄,内容空虚,脱离现实,尤其是人文传统深厚的欧洲,往往把好莱坞电影的美学原则作为攻击的对象。的确,好莱坞不是艺术创作的中心,更不是天才艺术家的天堂,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电影生产、销售一体的文化工业体系。这个体系一方面吸纳和承传着格里菲斯、卓别林、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这样个性突出的大师的成就,另一方面又在百年电影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思潮、观念、流派的冲击下保持着稳定和繁荣。有人说,电影艺术存在的历史,很像是生物学上的共生现象——它总是和电影作为产业的历史互为表里,相互纠结。在电影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电影事业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好莱坞电影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对象。

在这一节里,我们主要讲述电影史上称为“旧好莱坞”或者“经典好莱坞”的早期好莱坞电影。从20世纪初到五十年代中期,尤其是在三十和四十年代之间,好莱坞创造了它所独有的工业模式、电影样式,并由此创造了票房奇迹,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代的支柱是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以及这些制度所催生的类型电影。在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大制片厂制度的崩溃,这个电影神话也随之终结。当前的好莱坞类型电影是在原有影片模式的基础上变异发展后的产物,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加以详细论述。

要理解好莱坞经典影片,首先应该理解产生这种影片的工业体制——大制片厂制度。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喜剧的创始人麦克·塞纳特是这种制度的始作俑者。这个铁匠出身的喜剧演员兼制片人对电影艺术的贡献并不大,但他却在自己的启斯东制片厂里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影片制作制度。他对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作出了细密的分工。如编剧这个环节,由专门的剧作部门负责,在这个部门中又进行细分,先由“出主意者”提出一个基本的创意,然后由“剧本委员会”来设计符合这个创意的基本人物和情节框架,等到情节确定之后,再由“噱头部”专门添加笑料和滑稽场面。于是,通常意义上的个人化的文学创作,在这里被分解成了一个流水生产线,创作者如同专门生产某个零件的技术工人,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生产组装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启斯东制片厂剧作部门的实质就是把艺术创作的过程工业化了。它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分工,最终由控制资金的制片人决定一切,个性、风格在这里并不重要。这一制度的影响十分深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大制片厂制度,成为好莱坞的全盛时期中美国惟一的制片方式。

我国的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先生概括了大制片厂制度的四大特点:第一,大而全的垄断性企业。每一个制片公司都是从生产到放映一条龙的工业巨人,规模巨大,工种齐全,这是好莱坞拍摄豪华大片的基本条件;第二,内部分工精细,个人的作用被完全消解在集体的作用之中,形成传送带式的标准化生产方式;第三,制片人专权。导演、演员等艺术主创人员并不是影片生产的中心,而是由把持经济大权的制片人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影片生产;第四,以演员为市场号召,形成明星制。明星制的建立是出于商业化的需求,对电影演员进行人为的包装,制造一批批明星偶像。这并不是电影本身所要求的,而是为了使得明星成为影片的商标,使观众们不是根据影片的质量、而是根据影片的明星阵容来买票——只要有了明星,影片的票房就有了保证,这就是明星制诞生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一种生产制度之下,一个一般水准的艺术家是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事实上,个人化的创作在好莱坞几乎从未受到过鼓励。这个电影工厂的主流产品就是标准化、模式化的电影。在旧好莱坞时期,发展成熟并占据突出地位的主要有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幻想片四种影片模式。喜剧片由于卓别林等人的杰出贡献,已经具有了超越模式和体制之外的意义,因此我们在上一节进行了专门讲述。此处着重分析后三种模式。

一、西部片

西部片是最能说明好莱坞早期电影模式的一种影片样式,同时,它也最能集中体现美国电影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倾向。西部片顾名思义是以美国西部为故事发生的主要空间,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疆野土地为题材的影片,因此,西部片是美国所独有的一种影片样式,与其空间环境、历史情境和民族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美国人对西部荒野的征服是一段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美国人来说,它象征着文明对野蛮的征服,秩序对暴力的战胜。这是印第安人被武力驱逐、甚至遭到没顶之灾的历史,也是白人移民为了争夺金矿、土地、水源和草场相互残杀的历史。但是最终,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建立了现代美国的秩序和文明。当然,西部片并不是开发西部的历史实录,相反,它是利用这样一个历史情境来制造电影神话。

最早的西部片是埃德温·鲍特拍摄于1904年的《火车大劫案》,这部影片奠定了西部片讲求紧张的动作、追逐等可看性因素的外观。代表西部片最高成就的是约翰·福特,他一生导、演了100多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西部片,其代表作是《关山飞渡》和《铁骑》。此外,《红河谷》、《正午》等都是西部片中的经典之作。

西部片作为一种成熟的片种,有非常容易辨认的符号。首先是类型化的主人公——西部英雄,或称“牛仔”。宽边帽、紧身裤、英俊威猛的牛仔形象是西部片典型的人物造型。除了这种视觉上的标志之外,这一形象的性格内涵同样是类型化的,无一例外地是正义和道德的集中显现——牛仔的胜利就是正义的胜利。正因为如此,这一片种不可避免地诞生了许多定型化的牛仔明星。如约翰·韦恩、贾利·古柏等,都是终身扮演此类角色的演员。西部片的第二个符号是马和来复枪。这是由西部片的动作性决定的,马上的追逐,原野上的枪战,是西部片不可或缺的动作元素。第三个符号是荒原。西部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往往是一个大远景,展现一望无际的西部边疆,峰峦起伏的群山,从而奠定影片的史诗氛围,也为西部英雄的传奇故事铺垫了恢弘的背景。骑马的牛仔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出现,在镜头的仰角拍摄中立马扬鞭——这就是经典西部片惯用的镜语方式。

二、犯罪片

犯罪片泛指一切通过犯罪题材来反映社会或者进行社会评论的影片,它包括人们通常所谓的警匪片、侦探片、强盗片等样式。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罪案为什么会成为电影热衷于表现的题材。从中西方电影发展的历程来看,在早期引起轰动的影片中都不乏以罪案为展现题材的作品,如中国的《阎瑞生》等。而在美国,有人说强盗片的历史就是美国的犯罪史。犯罪故事所直接牵涉的对立面——警与匪,正与恶,构成了这类影片在剧情上的激烈冲突;同时犯案或破案的紧张和悬疑,也是电影最擅长的叙事方式。而从深层心理上说,犯罪片在三十年代美国的盛行与当时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令人压抑的社会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们喜欢看到不法之徒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作出的反抗——哪怕这种反抗本身也是不合理的,却是对长久压抑在人们心中的对社会的不满的宣泄。

这类影片通常以现代都市为叙事空间,以一桩罪案的发生始末为剧情框架,以一个罪犯为主要人物。情节往往并不复杂,多取材于时事新闻,展示罪犯犯罪和落网的过程,用半记录风格进行拍摄。

犯罪片同样有其明显的标志。一是城市硬汉型的主人公,他们强悍、孤独,武艺高强,风流倜傥,但最终难逃法网而命运悲惨。亨弗莱·鲍嘉、爱德华·罗宾逊等演员是这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强盗明星;其二是三大现代工具:枪、汽车和电话。犯罪片虽然一般取材于真实案件,却绝非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将真实的素材处理为惊险、紧张的动作和情节,因而这三大工具成为这类电影不可缺少的道具;第三个标志是城市的环境,这一点是犯罪片与同样强调动作的西部片的重要区别。当代都市城市不仅是罪犯活动的舞台,也是最为观众所熟悉、最有切身之感的

空间,发生在这个空间中的故事不再具有西部片式的神话和史诗韵味,而化作了无处不在的惊悚和刺激场面,使观众为之惊心动魄。

犯罪片在三十年代最为流行,仅在1931年就拍摄了五十多部。但持续时间十分短暂,原因是它们对犯罪现象的描绘触怒了上层社会和宗教界人士,它们对暴力过于残酷的展示也引发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但是,这类电影在后来不断调整、修正的过程中形成了最能体现电影本性的惊险片样式,并诞生了希区柯克这样的电影大师。

犯罪片的代表作品有茂文·利洛埃在1930年拍摄的《小恺撒》,1932年拍摄的《我是一个越狱犯》;霍华德·霍克斯于1932年导演的《疤脸大盗》;威廉·威尔曼1932年导演的《人民公敌》等。

三、幻想片

幻想片这种模式包括今天的科幻片和恐怖片。这种模式表现幻想,描写现实中并不存在或者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它具有最浓重的技术主义特征,为酷爱电影想象和电影魔术的人提供了最大的用武之地。

科幻片和恐怖片在经典时期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两种影片样式。因为恐怖片里的怪人、怪物、超自然现象等,常常带有“科学”色彩,而科幻片的想象中也常常出现令人惊恐的人物或现象。幻想片的创始人是法国人乔治·梅里爱,他的幻想影片中既有天真如“儿童的梦”的美丽幻境,又有人头离肩的恐怖场面,这是恐怖片和科幻片合流的开端。其故事情节、人物和视觉形象设计成为后来好莱坞幻想片的原始基础。

幻想片在好莱坞的极盛时期是三、四十年代。1931年的《弗兰肯斯坦》描写一个疯狂科学家制造科学怪人的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科幻恐怖电影。这部电影包含了后来好莱坞科幻恐怖电影的基本主题:对科学的恐惧。科学一旦逾越了传统的价值坐标和信仰,就会失去控制,向恶的方向发展并给使用它的人类带来灾难。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美国出现这样的电影,有其内在的文化心理基础,这正反映了日益上升的物质文明与日益堕落的人类道德之间的矛盾。

早期幻想片也有它的视觉形象图谱,如精神空虚却智慧超群的科学家,光怪陆离的实验设备,阴森恐怖的室内景观等。由于幻想片的想象区间极其广阔,观众要求它不断提供新奇的视觉效果,所以各种幻想形象从史前怪兽到天外来客无奇不有。这些形象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创新。

早期幻想片的代表作还包括《当星球相撞的时候》、《禁入的星球》、《它来自外层空间》、《来自火星的侵略者》、《畸形人》、《隐形人》、《木乃伊》、《弗兰肯斯坦的

新娘》等。许多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少反响的作品,却由于其提供的想象区间,成为今天高科技电影手段关注的对象。如近年来引起轰动的《木乃伊》、《龙卷风》等,都是重拍作品。这也说明了技术对于幻想片这一片种的决定性作用。

总的说来,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原则是技术主义美学的集中体现。这种美学原则的核心就是用人为的技术来改变现实。摄影棚里的豪华布景取代了真实场景,考究的布光取代了自然光效,烘托出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流光溢彩的电影明星取代了本色演员,在银幕上搬演带有强烈假定性的故事;叙事多采用单线索的戏剧性结构,形成一个封闭自足的整体,“大团圆”的结局使观众获得一种想象性的满足;影片的剪辑也完全按照符合观影习惯的“零度剪接”,使观众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观赏电影。电影的真实本性、电影反映现实的功能是被完全排除在这种美学追求之外的。

在五六十年代,随着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改变,世界电影美学变革的影响,尤其是新兴媒体——电视的冲击,大制片厂制度逐渐失去了它的优势而成为电影发展的障碍,这种“传送带”式的生产方式因而渐渐被淘汰。尽管好莱坞第一个“黄金时代”所创造的电影神话至此宣告终结,但这个由成熟的工业体制和商业文化智慧支撑的电影巨人并未丧失生命力。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酝酿,广泛地吸收现代电影艺术发展的成果,并将之在体制内加以调用和整合,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更新,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影视鉴赏作业一参考答案

作业一(占形成性考核20%) 作业详情 ? 1 1927年10月,好莱坞电影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摩登时代》 B 《爵士歌王》 C 《关山飞渡》 D 《小叛逆》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答案解析: 考察电影常识 ? 2 1、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映。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里昂贝尔库广场》 B 《婴儿的午餐》

《水浇园丁》 D 《火车进站》 正确答案:D 学生答案:D 老师点评:修改 ? 3 视听同步使用的剪辑技法,有时空舒缓法、情绪呼应法和。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拖声法 B 捅声法 C 内容紧凑法 D 声画分离法 正确答案:C 学生答案:C 老师点评:修改 ? 4 音响,分为现实声音、表现性声音和。 满分: 2分得分: 2分

扩张性声音 B 超现实声音 C 虚拟声音 D 伸缩性声音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 5 从视听媒介的表现形式划分,影视中的声音可以分为有声语言、音响和。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音乐 B 乐音 C 声气 D 声源 正确答案:A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修改 ? 6 光学镜头按焦距一般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

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电动伸缩镜头 B 长焦镜头 C 远摄镜头 D 鱼眼镜头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修改 ?7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满分: 2分得分: 2分 A 《空中小姐》 B 《过把瘾》 C 《动物凶猛》 D 《永失我爱》 正确答案:C 学生答案:C

影视鉴赏答案完整版

“影视鉴赏”考试卷答案 “影视鉴赏”这个说法很怪异,如果说“节目分析”还靠点边。经常有同学问“影视鉴赏”。。。。。,这里正好有一个考试卷,拿过来用下。作为“实战派”“理论”薄弱,随便看看、答答,大家一笑,千万不要作为标准答案,后果自负。。。。。 一.名词解释(20% ) 1、影视鉴赏 就是对节目的表达方式及创作思路进行分析。应该改名叫“节目分析” 2、蒙太奇 法文音译,“剪接”的意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就是两个镜头接在一块的方式,广义就是组镜头句式结构的意思,就是如何通过一组镜头的排列来说明事情。一般有叙事型、表现型两种蒙太奇句式。 3、景别 主体在摄像机画框中的大小。远、中、近、特、全 4、镜头 用官方说法是两个含义,一是物理概念上的透镜镜头,通常包括“标头”、“广角”、“长焦”、“变焦”几种。另一种是节目制作中的镜头,摄像机按下rec到stop就是一个镜头。镜头的类型可以分为“静态镜头”、“移动镜头” 5、主观镜头 影视剧中主体眼中的世界就是主观镜头,对应于客观镜头。 二.填充(20%) 1、电影电视的特性为

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2、根据视距镜头可以划分 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3、美国威廉姆.H..菲理普斯在《电影分析教程》的著作中把影片分析分成五部来完成。。。。。。,这本书没看过 4、最能体现爱生斯坦理论的作品是《战舰波将金号》,他确立了爱生斯坦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主帅的地位 5、1905 年初夏,北京丰泰照相馆主持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6、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用手动的摄影机放映了世界1部电影,它的内容为《火车到站》。 7、由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电影,在1985年摘取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桂冠,首开中国故事片在竞赛性国际电影上荣获大奖的纪录。 8. TV三大制式:NTSC: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大部分美洲國家以及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SECAM:法国和俄罗斯;PAL:德国研制,PAL-I 英国、香港、澳门,PAL-D 中国。 9.电影电视是综合艺术的结晶,表现在三个方: 这道题抱歉了,电影电视不是综合艺术,而是声波、光波的传输来表现时间、空间的变换。 三. 选择题(20%) 1、用来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引导观众将被摄主体放置在一定的参照环境中进 行观察常用(B)镜头表示。 A、镜头 B.推镜头 C. 甩镜头 D.俯视镜头

电影作品的四大鉴赏方法

电影作品的四大鉴赏方法 领略内在的主旨 我们曾经说过,欣赏电影首先要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悲欢,引起情感的共鸣。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拘泥在作品中而不能自拔,也就难以识得作品的真面目。因而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通观全局,理解作品主旨。这在电影艺术欣赏中是至关重要的。 主旨是一切作品的最高指挥,是其灵魂所在。电影的人物、情节、细节、对话、表演、结构乃至各种表现手段都统帅于其麾下,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没有对主旨的深入理解就无法体味出作品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失去了对主旨的依附,我们对于其他元素的理解也必然失于空泛、流于肤浅,甚至曲解原意。以影片《人生》、《廊桥遗梦》为例,它们都描写了爱情,却都不仅仅为爱情而写爱情,都在以爱情为依托,表现更深远的思想。 把握整体构架 不同的结构往往体现着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构思。结构的优劣对于影片的成败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爱森斯坦曾说过:“如果一部影片中充满了良好的建筑材料,但却没有组成一个建筑艺术的整体,没有得到技术上的合理安排,那就不必指望有什么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影片正是通过结构把人物情节加以合理安排,主次分明、和谐匀称地构成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因而了解了作品的结构,我们也就能大致把握其整体的框架,进而从细处开掘,领会导演的艺术构思,理解影片的主题。 探求连接意趣 不停运动着的画面构成了电影,也造就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魅力。这些画面如同散乱的珠子,需要一条隐含的“红线”将它们穿接起来形成一串精美绝伦的项链,其艺术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就要求观众能够连点成线,在变幻不定的画面中,细心寻找出贯穿前后的内在线索,对那些形式上散落的却又一脉相承,丝丝联系的情节点,加以整体把握,才能体会出导演独特的艺术匠心。 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前面我们提到过影片的欣赏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要入情入境达到“情动于中,默会于心。”这就要求欣赏者在掌握基本的电影常识的基础上,发幽探微,深入细致地感受构成电影作品的种种因素与细节,从细微之处体味出作品的内在主题,探求其对总体风格的影响与作用,从而构成对影片的整体印象。对作品细处的把握是进行欣赏的前提与基础。任何忽视细节与局部的欣赏都是不完善的,同时也难求深刻,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此,我们必须先从细处着手,把握影片的内在神韵。 第一,画面

《影视鉴赏》

校级选修课《影视鉴赏》学习要点 主讲教师: 孙景曾 1、课程性质 《影视鉴赏》是盐城工学院艺术审美类校级选修课之一。1998年秋学期首开该课程,是教育部推荐的高校公共艺术主干课程。也是我校选修课特色课程。 24学时,八讲。 2、教学目的 该课采取理论修养与鉴赏能力双重并进、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影视艺术的流派、语言、类型、结构、导演、表演、文化等内涵,并把握方面的或综合的鉴赏评价作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 3.教学特点 解析式――流派、类型、语言、结构、导演、表演、文化等方面鉴赏 练习式――讲理论、看作品、作练习 以下列32个学习要点解答★ 第一讲影视鉴赏绪论(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认识影视艺术的特质、影视艺术鉴赏的意义、影视艺术鉴赏的层次和途径,把握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了解课程学习的要求,从而有效进入课程的学习。 ★影视艺术的特质是什么? 影视是人类知道其创造日期的新艺术门类,被称为"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影视艺术是我们形象地有效地深刻地反映我们所感知和表现的主客观世界的手段载体和窗口. ★影视艺术四大特质是什么? 运动性镜头的运动、画面的连贯、时空的真实再现 造型性人与物动态形象可视,是影视叙事的最重要手段 假定性一旦假如,必有果然;同时艺术逼真来自舞美化妆表演及制作的特殊创造逼真性镜头前、画面上比真实还要真实 ★影视艺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1.生活娱乐意义 2.文化认知意义 3.艺术审美意义 4.文艺评论意义 5.思想教育意义 ★影视艺术鉴赏的层次和途径有哪些? 层次1.艺术技巧层次 2.艺术思想层次 3.文化内涵层次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差不多信息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28/2/1.5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0 授课时间:2018-2018学年第二学期授课地点:艺术楼A301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任课〔/助课〕教师姓名:诸小妮职称: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课余时间、艺术楼A202、面谈 【二】课程简介 影视鉴赏课是从文学、社会学、美学角度动身研究影视艺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的侧面,展现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客观世界,从而使学生了解影视表现是怎么样一门艺术。这门课程既表达了电影、电视美学的独特艺术,又表达了电影与文学、社会、历史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差 不多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进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了解影视进展的历史,结合美学理论知识, 用艺术的眼光鉴赏电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展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们 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影视鉴赏课程能够运用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去观赏影视艺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明美的生活。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作为美育课,本课程与《艺术观赏》课程是点与面的关系。《艺术观赏》为本课程提供了艺术特征、鉴赏方法等,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程的理解;《美学原理》为分析影视艺术现象及作品等提供观点与方法上的参考,是本课程更加 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影视鉴赏》,李中会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2、推举参考书:《影视艺术鉴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表1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 次 教学主题要点与重点要求学时 第一周次影视艺术概说 中国电影的产生与进 展、世界电影的历史进 展 要点:影视艺术的概念、中国 与世界电影的历史 重点: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及 能力培养、中国与世界电影历 了解:影视艺术的含义与 过程、港澳台及国外电影 进展状况 掌握:影视艺术鉴赏方 2

经典英语影视赏析

《经典英语影视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经典英语影视赏析 课程名称(英文):Appreciation of English Classic Films and Television Plays 课程类型:历史与文化类适用范围:贵州大学各专业本科生 学时数:3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无 周学时:2 学分数: 2 考核方式:考查 制订单位:外国语学院制订日期:2014-07-10 执笔者:张涛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各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选修课程。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经典英语影视为对象,通过“视”、“听”、“说”、“写”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论文写作的形式,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从文化层面上更好的把握语言这门艺术。 【教学任务】 此课程教学旨在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对西方的电影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 1.阐述当代原版电影的一般知识,即通俗地介绍电影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同时比较完整地介绍英美电影的历史和特点。 2.精心挑选了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影片作为读解素材,其中大部分影片曾获得过奥斯卡奖。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领略电影作品从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性格所展现出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 3.介绍部分当代英美电影的著名导演和演员,了解各种电影手法和创作技巧。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 英语影视课的教学既要注意结合各门课程所学内容,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要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西文化的差异,处理好欣赏和批判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接受西方文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利用音像环境所提供生动的英语语境训练听力和口语,分析英语经典影片,长、短片结合。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视”、“听”、“说”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先修课程要求】 以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等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Andrew Lynn Appreciating Cinema 《英语电影赏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年参考书: 徐志英邓杉赵蓉英语电影视听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

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单选题】()类电影尤其具有“窗户”功能。 D喜剧风格 2 【判断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对 3 【判断题】电影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 1 【单选题】理论家波德里亚认为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不包括()。 窗体顶端 A、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 B、影像是现实的反映 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 D、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电影就像镜子,因为我们会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西蒙妮》讲述的是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根据麦克卢汉提出的“一切媒体都是人体延伸”的观点,电影是人类()的延伸。窗体顶端 A、想象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我的答案:A得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好莱坞电影中“奇观化”法则指的是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会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并互补。所以一般形象思维比较好的人逻辑思维就比较差。()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根据库勒的“游戏冲动说”,能够缓和感性和理性冲动间矛盾的游戏是()。

A、阅读和体验 B、艺术创造 C、社会交往 D、辩证思维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只有电影()的时候,电影才开始被看成是艺术的。 窗体顶端 A、有自己的语言方式 B、具有戏剧性 C、被社会大众接受 D、成为全方位的欣赏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关于“摄影机如自来水”,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窗体顶端 A、它是电影理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 B、这句话主要是强调摄影师对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C、由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提出。 D、意思是运用摄影机语言漂亮流畅地表达思想,叙述故事。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4 【多选题】电影中属于文学性的是()。 窗体顶端 A、舞蹈设计 B、对话设计 C、故事设计 D、人物关系设计 我的答案:BCD 窗体底端 5 【判断题】王家卫的包括《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在内的电影,诗性特点是非常强烈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电影之所以被称为“第七艺术”,主要是因为其出现与()密切相关。 窗体顶端 A、社会文明 B、科学技术

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具有广泛的欣赏性一部优秀的作品能让人得到美得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假如要真正的去看懂一部电影,就需要进行电影的鉴赏。鉴赏一部影视作品,是体会一部影视作品文化色彩、艺术技巧和视听感受的过程。影视作品的特色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所呈现的艺术特征。鉴赏一部影视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有影视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影视文学角度、影片制作的角度、影视的地域板块特色角度等等。本文着重论述如何从影视文学和影视制作角度鉴赏影视作品。 影视文学是以听觉和视觉设计为着重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设置情节结构、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一种文学样式。要赏析一部电影作品,除了理解它的主题,抓住影片的中心思想,还应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这样才能感受到影视作品的独特的文学色彩。 一般来说,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法有:画外音连接式手法,即用画外音来连接不同的画面;象征主义手法,将前后两个镜头画面处理得相似,然后加以连接,产生象征意义;渲染技巧把众多性质相同的镜头,积累起来,然后组合,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平行交叉式,即将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的事情交替连接起来,相当于记叙中的“平叙”等。 电影《可爱的骨头》的导演彼得?杰克逊把一个在荧幕上经常表达的主题——亲情的可贵和人对死亡的认知——又拿了出来,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内心的震撼是不同于同种题材的其他影片的。这源于导演在影视艺术上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使电影凸显空灵、悬疑、神秘、唯美的特色。具体分析如下:这部影片在故事讲述的角度上运用了画外音连接式的影视文学手法。这部影片是从女孩的视角和口吻展开的,以充满想象力的镜头为女孩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人间与天堂的交界,在这里发生的事与现实形成呼应,给人以更为强烈的震撼。再比如,该影片还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父亲在得知女儿身亡后黯然神伤,独自摔破所有的漂流瓶模型。在女孩所在的另一个世界,巨大的漂流瓶模型在海边破碎搁浅。这种将前后两个镜头的画面处理得相似,然后加以连接,就产生了象征意义。我们看到女孩在天地交接的世界里和现实世界徘徊,这也象征女孩的死给家人带来的无尽的悲痛。渲染技巧在影片中也很好地得到了运用。女孩在另一个世界发现众多被凶手杀害的女孩的尸体,这些镜头的性质相似,将其积累起来,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 2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3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4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5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6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7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 8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9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10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价值观 11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12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13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14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5 英语毕业论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报价策略 16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1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18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19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20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21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 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22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23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24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25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2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27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28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29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30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31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32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33 探究希腊神话对英国戏剧及诗歌的影响 34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 35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36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 37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38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39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40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教程文件

影视欣赏与语文课文的契合 附:课程说明 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教育部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近来报刊杂志上抨击影视网络冲击教学的文章不少,然而我认为就影视网络对语文学习而言,的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1]首先,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其次,影视网络的综合性和交互性有利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拓展。第三,影视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化有利于教学时空的拓展。第四,影视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更重要的是影视网络的直观性教育性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程设计背景 现实依据: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2]运用影视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文字和影视两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影视的许多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学情分析: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学生不喜欢看外国小说,却喜欢看外国电影;不喜欢读古诗文,却喜欢看古装片和历史记录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影视选修课。将影视文学引进教育,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 二、课程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程设计背景的分析,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进行参照比较,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欣赏影视作品,在认识中初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 2、通过欣赏影视作品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让学生在影视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展开影视的评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围绕学习课文的内容,广泛搜集整理能够支持和帮助这一课的相关影视,并对影视资源进行整合。 2、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参照比较,并加以教师的指导来欣赏影视作品。 3、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观看与欣赏,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心得体会交流,并对观看的影视作品作出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2、对影视作品的接受,避免了学生在封闭、独立的领域里学习语文,使他们采取开放、

影视欣赏学学习心得体会

每个周末看一部电影,这是我在大一时给自己定下的计划。到如今三年过去了,每到周末,一个人一盏台灯静静地看一部电影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对影视的热爱让我一直对影视欣赏学这门课情有独钟,却直到大三下学期才有幸选修了这门课。一直以电影迷标榜的我,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电影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了解,也让我们对所欣赏影视作品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影视鉴赏基本理论以及电影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影视鉴赏课程并不是单纯的放一部电影就了事,而是将授课和电影欣赏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而且都会为这个主题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并且会在放映前讲一些电影知识或对所看电影的一点分析。比如,从前我对微电影的概念很模糊,但在影视鉴赏的课堂上对微电影有了全面的认识,学习到了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的优点等等。同时,对我感兴趣的纪录片也有了更好的了解。影视欣赏的课堂氛围很轻松,互动性很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说,看到有趣的地方可以笑。老师是一位心理学知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的人。在课堂上会和我们分享一些她的生活经历,常常让我深有感悟,她也经常鼓励我们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看一部相同的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在交流中促进相互学习和刺激感悟。 其次,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欣赏到了很多部各种题材的优秀影片,开拓了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去欣赏一部影片的真正灵魂所在。比如,我之前就看过的两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在此之前我只是单纯地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但再一次在影视鉴赏的课堂上欣赏这两部电影,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了思考电影背后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对于在不久的将来要走上教师岗位的我而言,感悟颇大。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用爱心去教育,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我想这才是这两部电影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学期的影视鉴赏学习,让我了解到看电影不要光认为票房高不高,好不好看,还要去理解它,深入了解,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精神层面的享受。通过影视鉴赏可以帮助我们领略比电影更深层次的道理,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视鉴赏提高了我的艺术欣赏尤其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能力,让我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最后,我想说说对影视欣赏这门课程的一个小小建议。影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希望可以在影视欣赏的课程中加入一些实践的环节,比如小组拍摄有意义的微电影,拍摄生活中精彩难忘的片段。我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去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和美丽。 这些就是我学习影视鉴赏的收获,同时,我要感谢影视鉴赏心理学老师的谆谆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坚持对影视的热爱,并将努力做一个真正懂影视的人。

选修 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尔雅网课15年影视鉴赏课后答案1 电影具有“窗户”功能,尤其是()类电影。 ? A 幻想风格 ? B 喜剧风格 ? C 惊悚风格 ? D 现实风格 2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 3 某种角度上,贾樟柯的电影具有社会活化石的作用。() ? ? 4 以下哪一部电影属于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 A 《杜拉拉升职记》 ? B 《英雄》 ? C 《三峡好人》 ? D 《小时代》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1 下列关于电影《摇尾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部美国电影 ?B、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 ?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 ?D、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 我的答案:B 2 下列关于电影与现实关系的说法中,不属于理论家波德里亚观点的是()。 ?A、影像是现实的反映 ?B、影像掩盖和篡改现实 ?C、影像掩盖真实的不在场 ?D、影像以符号的形式包围着现实 我的答案:D 3 电影像镜子,是因为我们把电影里的人生和自己进行比较。() 我的答案:√ 4 电影《西蒙妮》讲述了一个导演通过电脑技术虚拟出了一位完美男主角的故事。()我的答案:× 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1 根据麦克卢汉“一切媒介都是人体延伸”说,电影是人类()的延伸。 ? A 视觉 ? B 听觉 ? C 想象 ? D 触觉

2 电影具有艺术的特质,但不完全是艺术的产物,它还受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 ? 3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奇观化”法则指电影要表现出现实生活当中难得一见的东西。() ? ? 4 电影所代表的形象思维,它与逻辑思维相互对立和互补,因此一般形象思维好的人逻辑思维则比较差。() ? ? 影视文化的负面价值 1 电影中不属于文学性的是()。 ? A 人物关系设计 ? B 对话设计 ? C 舞蹈设计 ? D 故事设计 2

影视赏析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镜头:(1)摄像机的物镜,(2)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记录的内容(3)入点到出点的一段内容(后期编辑)。 2同期声:拍摄时与画面一同记录下来的声音。画内同期声:能听到声音,看到声源。画外同期声: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声源。 3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为风景镜头,用全景、远景表现。后者为细节描写镜头,用近景、特写表现。 4蒙太奇:法语montage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之意,借用到影视领域中则是形式与内容组合、构成的名称。广义:选题、故事本。分镜头、拍摄、制作、包装等整个节目制作流程的方法、手法、技巧。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1)在影视文字稿本的创作中是反映现实的构思方法——独特的形象思维的方法,即蒙太奇思维或蒙太奇原理。2)在分镜头稿本的创作中是影视片的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技巧3)在后期制作中是影视片剪辑、声画合成的具体技巧和技法。狭义:画面、声音、色彩等诸元素的排列组合方式 5剪辑点:即镜头之间的连接点。A动作剪辑点B视线剪辑点C声音剪辑点D内容剪辑点E情绪剪辑点F节奏剪辑点G因果联系剪辑点 6轴线规律?为什么遵循轴线规律?轴线规律是影视摄制中保证空间统一感的一条规律。它规定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的时候,摄影的总方向必须限制在轴线的同一侧(如果轴线是直线,则各拍摄点应规定在这条线的同一侧的180度以内)原因:为了剪辑的流畅,叙事的连贯并不破坏时空 7轴线:指被摄主体运动(包括位移、视线运动)或交流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线,它是制约摄像机水平拍摄方向的界限。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大致包括运动轴线、方位轴线和关系轴线、对话轴线四种 8蒙太奇句子主要有以下三种句型:(1)前进式句子:将情绪气氛推向高潮(2)后退式句子:将情绪气氛逐渐减弱(3)循环型句子:1+2或2+1(4)跳跃型句子(特写+远景):两极镜头的剪辑能加大对观众视觉的冲击力,引起观众的注意,振奋观众的情绪,用于制造特殊气氛,加快叙事节奏。 9技巧转场:指利用电视特技制作设备,对两个电视画面的组接进行特技处理,以完成场景转换的方法。常用的技巧转场方法有以下几种:(1)淡出,淡入,又称渐隐,渐显。(2)化出,化入,又称叠化,融变(3)划像,又称划、划变,可分为划出,划入(扫出,扫入)(4)定格(用于强调细节)(5)翻转(6)多画面 10无技巧转场:指用无技巧组接,即画面间直接切换手段实现转场的方法。段落转换处画面的合理过渡因素,1)相似性2)逻辑性3)比喻性4)过渡性。常见的无技巧转场方法:1)同体转场2)相似体转场3)特写转场4)两极镜头转场5)同景别转场6)出画、入画7)挡黑镜头转场8)主观镜头转场9)空镜头转场 10)接动作转场11)运动镜头转场12)承接式转场13)隐喻式转场14)声音转场11主观镜头,画面内人物的主观视线镜头,所表现的画面是人物所看到的东西。 12剪辑点:即镜头之间的连接点。A动作剪辑点B视线剪辑点C声音剪辑点D内容剪辑点E情绪剪辑点F节奏剪辑点G因果联系剪辑点 13轴线的分类:对话轴线、方位轴线、关系轴线、运动轴线14.1927年10月,《爵士歌王》的拍摄成功,正式宣告了完全有声片的诞生 15电视声音一般分为语言,音响,音乐三大类。语言以表义和传达信息为主;音乐以表情为主;音响以表真为主。 16.1920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兄弟,在上海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天宫》,20世纪30年代,上海拍摄的黑白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 17电视语言和画面的组合关系有声画合一、声画对位、声画对立三种。 18拍摄人物采访时拍摄高度应与被采访者的眼睛同一高度 19编辑的分类,一对一编辑、二对一编辑、多机编辑系统 20根据性能指标的不同视频接口可分为,广播级、专业级、家用和商用级 21音响:又称现场声,包括环境声、自然声、人的欢声笑语等。 提高新闻时效行应该从几个方面努力? 1实行消息类新闻节目的直接和滚动播出。 2对已经发生并正在发展的重要事件,用连续报道不断播发最新动向的消息。 3用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及时把最新消息传播出去。

影视赏析

电影艺术欣赏 电影的制作过程 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影片的构思通常由书面形式开始发展。在此阶段,工作人员还必须开始筹募电影的制作、宣传及发行资金。 一、制片人 制片人的工作包括由剧本发展出整个制作计划、筹募资金、安排人事等。制片人的职务主要与财务及组织有关。 二、电影文学剧本文学部——电影导演 1、自编自导式 2、介入式 3、接力棒式 三、分镜头剧本:对未来的影片拍摄作出详尽的总体设计,为各部门创作提供依据。 四、选择外景与演员 1、景 外景的选择,往往会对导演的形象思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演员 “明星制”“本色演员”、“性格演员”群众演员 拍摄阶段 拍摄阶段:在此阶段,就进入影像及声音的制作。更明确地说,工作人员此时即开始拍摄“镜头”。一个镜头是一系列连续拍摄的画格组成。同时,摄制人员还记录或制造声音。 一、各项准备阶段 美工布景:内景、外景 二、实拍按场景分次,颠倒情节流程。 场记:写下每个镜头的场次编号、记录细节、“拍板” 耗片比、抢拍、偷拍 后期制作 一、剪辑 1、“化整为零”、“聚零为整” 2、粗剪:依顺序将影片串接起来,不含任何声音效果或音乐。 定剪 3、三度创作 a、减法 b、加法 c、挪位《黑炮事件》 4、节奏 二、混录 1、录音方式: a、先期录音 b、后期配音 c、同期录音 2、混录是最末一道工序: 三条声带——一条声带——双片(审查)——拷贝 电影的历史 外国电影史 电影的诞生 第一节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一、电影诞生的基本原理: “视觉滞留”——“心理认同” 二、电影诞生日: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影片—— 《火车到站》、《工厂大门》 第二节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一、创造了戏剧电影:固定摄影机 二、创造了特技摄影:

完整版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艺术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手段,以其生动逼真的视觉效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亿万观众 ,其影响力、感染力之大是其他艺术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能够真正感受到电 影作品的艺术匠心,精当的品评其优劣得失并非一件易事。马克思说:“对不辨 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于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电影艺术, 不仅需要“辨音律的耳朵”,还需要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这样才能在艺术规律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内涵,探求艺术的“真谛”。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 电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 ,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并加深对社会 生活面貌及本质的认识,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单纯的娱乐或不假思索的 接受并非真正的欣赏。“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欣赏的过程是严肃的,是 需要细心品味的。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的结合 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 造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感觉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艺术家 的区别。”这虽然是对作品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界定,但也道出了电影艺术欣赏的 内在要求:求得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家用电影 作品来传达他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内心的种种感受,而观众通过欣赏充分地感受并 力图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加以理解以达于某种程度的同一。“夫缀文者情动而 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和其它艺术的欣赏一样,欣赏电影也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一方面艺术 形象唤起观众的种种审美感受和情感活动;另一方面欣赏者又根据其生活阅历、 思想认识对电影艺术作品加以理解、丰富甚至补充。西方谚语中说:“一千个观 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千变万化,而是指观众根据 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一形象的不同理解。同样,对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 人爱,有人厌,也都基于人们对这一形象的不同感受。这些形象已不再是纯然的 作者的创造,而蕴含着观众的再创造的内容。 以上是把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无差别的艺术形式进行欣赏时具有的特点。电影 艺术引起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欣赏的特殊性。作为一种融 会着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性艺术,电影欣赏具有更大的丰富性。无论是《黄土地

影视文学欣赏选修课结业测试题答案

影视文学欣赏选修课结业测试题答案 标签: 教育 经贸高中影视文学欣赏选修课结业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 1、艺术的七大门类分别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书法。2.电影诞生于1895 年的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有声电影的出现是1927年;彩色电影的诞生是1935年。 3、我国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由聂耳作曲。 4、艺术的三大作用是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 5、中国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导演是谢晋;电影《英雄》的导演是张艺谋;日本电影《罗生门》的导演是黑泽明。 二、选择题 1、新中国的第一部是(C ) A、《中华儿女》 B、《钢铁战士》 C、《桥》 D、《八女投江》 2、中国古代作品《道德经》的作者是(A ) A 、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墨子 3、《诗学》的作者是(A ) A、亚里士多德 B、柴可夫斯基 C、莱辛 D、莎士比亚 4、《义勇军进行曲》曾出自于我国三十年代的影片(C ) A、《大路》 B、《渔光曲》 C、《风云女儿》 D、《桃花劫》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做高权利机关是(B ) A、中华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D ) A、诺曼底战役 B、敦刻尔克战役 C、珍珠港事变 D、斯大林格勒 7、世界电影史中,50年代末的电影“新浪潮”运动缘起在(B ) A、意大利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史记》的作者是(A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老子 D、孔子 9《生活与美学》的作者是(C )

A、马赞 B、塞尚 C、车尔尼雪斯基 D、爱因汉姆 10、影片《林家铺子》的导演是著名电影导演(A ) A、水华 B、汤晓丹 C、崔嵬 D、郑君里 三、简述:(任选一道) 1.简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答: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2)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 (4)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2.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你认为目前存在什么样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答:主要问题: (1)选材上存在刻板、符号化、模式化、个人倾向严重,与观众欣赏角度脱离等诸多问题。(存在着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问题,把主旋律理解得很狭隘,将主旋律题材化,认为只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英模题材、国家重点工程题材才是主旋律,还有把主旋律与多样化对立起来,把主旋律与作品的群众性、普及性割裂开来,认为主旋律作品不需要市场检验,导致一些作品根本没有可看性。) (2)发行渠道的闭塞导致无法完成产业化经营,既无足够的回报,则难有更多资本投入以支持创作。 (3)缺乏精品意识,创作方向缺少竞争力。难有突破,少有创新。 (4)评奖机制欠佳,既无由国际影响力的奖项,又无有观众基础的、符合观众心理的权威。 四、论述题 1、任选一种影视文学评论类型,评论一部电影

影视欣赏考试参考资料(重点版)

远景的含义及其艺术功效? 远景:即镜头在距离被拍摄对象比较远的情况下所拍摄的广阔空间和广大人群。其特点是画面开阔,景深悠远,一般用来交待环境,渲染气氛。 远景的艺术功效: A.描写环境。许多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和人物传记,一般都要进行环境描写。在许多影片的开头,便常用远景 和大远景交待故事发生或人物生长的时代背景或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氛围。 B.营造气势和气氛。战争片、灾难片一般会多处用到远景拍摄,用来营造不可阻挡的气势和恢弘的场面。 特写:即视距最近的景。它是影视艺术中进行细节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用来突出地表现某一细节及细节动作的。它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给这种情绪以形象性的强浓度表现。就像音乐中的重音一样,通过给观众以较强的刺激和震撼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写作用:将主体的某一局部都充满画面,重视提示对象内在的动感和本质。有利于刻画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情况。 常被用来做转场组接时的过渡画面。 镜头角度:狭义地理解就是指摄影(象)机放在什么地方来拍摄的意思。实际上,影视中的摄影(象)角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拍摄方向,这三者彼此相关。 镜头角度分类:正面拍摄、侧面拍摄、侧反拍摄、俯角拍摄、仰 角拍摄和顶角拍摄等六种 仰拍的定义和作用:仰拍:定义:摄影机低于被拍摄对象 作用:是被拍摄的对象高大挺拔有力,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势。仰拍空中的飞行的物体,画面重的线条不自觉的向上集中的效果,表现被摄物的运动方向和轨迹,从而使画面产生视觉上的压迫感觉,形成紧张气氛。 推镜头:指被拍摄对象处于某一固定位置,镜头由远处向拍摄对象逐渐推进的拍摄方法。这样拍摄既可以表现出空间层次的递进变化,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又可以引导观众更具体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变化的内心活动。突出场景内起重要作用的人和物,以及他们的情感、细节、使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有使观众接近被摄对象进行观察的效果。 拉镜头: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与推相反,即将摄影机从近处拍摄向后拉开拍摄方法。因为对被摄对象做特写和近景拍摄,能进入画面的景物范围是十分有限的。若要展示出一定的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得把画面拉开。作用是展示镜头开始时画面上的人物或事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空间位置。这种逐渐展开的环境,对烘托主体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色彩的作用:渲染气氛,增进叙事;刻画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主题,象征暗示的作用。一美观 .视觉表现中的色彩.二.在心理生理上的作用.三.在交流构通上的作用.四.作为象征的作用。1、可以传达意念,表达某种确切的含义,如交通灯上的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放行的意念,已成为全世界所了解和承认的一种视觉语言。 2、色彩有明显的影响情绪的作用。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 3、色彩有使人增强识别记忆的作用。如富士彩色胶卷的绿色,柯达的彩色胶卷的黄色则成为消费者识别、记忆商品的标准色。 4、彩色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充分地表现对象的色彩、质感、量感。 5、色彩能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色彩远较黑、白和灰色更刺激视觉神经。具有良好色彩构成的设计作品,能强烈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加强艺术魅力。 空镜头:即画面中没有出现人物的镜头。 其艺术功效,主要是通过景物或道具来揭示某种思想或抒发某种感情。巧妙地运用空镜头,对揭示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有着巨大的作用。 影视音乐作用: a、抒发情感: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的起伏、运动。抒情是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突出功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