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

共讲5节:

第一节:古汉语词汇概说; 第二节: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五节:同义词与同源词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概说

一、古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古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及其演变和发展。亦即由单向复转化过程中构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及其规律。这些规律对复音词的构造方式、表义特点的变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二)研究古汉语复杂的词义系统。如本义与引申义;原始义与派生义,古义与今义,以及每组词义各自形成了依存、互补或转换的关系,而三组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要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的深层结构及规律,注意总结特殊性。(三)研究汉语特有的文字与词汇关系。如字与词的区别,区分到何种程度,对单音词、复音词、连绵字、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词、通假字、古今字等研究至关重要。

(四)研究词与词之间构成的同义、反义、同源关系。以及音同义无关的同音关系。

(五)考察古汉语词汇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之间的关系。

例如:《左传?哀四年》:“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

《左传?襄二年》:“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其中的“门、肉、小”皆语法所谓活用。而从词汇上说可以是“守门、长肉、看轻”之意。再如:

玉――“玉音”,美好言词;“玉食”,珍类食品;“玉容”,美丽容貌;皆由“玉”的美好义得来。

虎――虎劲,虎将。牛――牛劲,牛脾气。

大夫――古代官名,宋代医官设有官阶,分为大夫、郎,医效,祗侯等。于是便成了医生的代称,沿用至今。

二、古汉语词汇学研究方法

古词汇研究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现代词汇学;二是沿用传统训诂学;三是创造新法,各有局限。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借用与创新结合。

客观方法:

(一)历时与共时结合。“综合、立体、动态”是其特点。如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演变与发展等。

(二)综合考察与典型分析相结合。

综合考察指通过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方法,广泛占有材料。典型分析指选用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分析,寻找本质性规律。前者便于宏观把握,后者则使结论更准确。否则,不综合考察,就会出现“言有易,言无难”。例如:“青”,古多指蓝色或绿色。如《荀子?劝学》,刘禹锡《陋室铭》所用。现代汉语指黑色,如“青布”、“青衣”,王力《古代汉语》指出:“古代青字不当黑讲”。误。

《尚书?禹贡》:“厥土青黎。”孔疏引王肃曰:“青,黑色。”

《晋书?阮籍传》:籍善为青白眼。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朝如青丝┅┅。”皆黑色。

典型分析如“行李”一词,综合分析可知先秦为“使者”义,到唐代引申为外行人行装。如:

白居易诗:“闻君每来去,矻矻事行李。”但进一步分析可知:

“行李”又可作“行理”,如

《左?昭3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致。”

《国语?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理,吏也,小行人也。”可见“李”通“理”,“理”义为吏。“理”是本字,由人演变为物的是“行理”。

其他典型分析如:

单音词与复音词――词汇系统及其发展;

词义演变――词本身的发展

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类词――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源词――词之间的历史渊源血缘关系;

声韵与训诂――词的外部生存条件。

(三)比较汇证的方法。

1、比较即对比。

一是古今对比。(古今无定时)如“脸”,古义脸颊,今义面部。

二是正反对比。如:“不举”一词组,义兼“不举乐”、“去盛馔”二义。

《国语·周语上》:“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韦昭注:“不举乐也。”

《左·襄26年》:“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似杜预为是)

《五蠹》:“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似韦昭为确)

进而考《周礼·天官》:“王日一举,鼎有十二,物皆有俎,乐侑食。……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灾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

可见“彻乐”与“去盛馔”二事古本不分,只是在具体场合有所侧重而已。

三是互文对比。如:

庚信《春赋》:“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共、与义同】

2、汇证即用不同材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一是“异文汇证”,用同一文章或古籍的不同版本的异文,或古今引用时写的异文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例《荀子·非相》:“传者久则攻略,近则论详。”俞樾云:“论”乃“愈”之误,“愈”古作“俞”,校者误改为“论”。《韩诗外传》“久则愈略,近则愈详。”

二是异词汇证。即用意义相同的另一个词来求证同义。如“走见”。

《仪礼·士相见孔》:“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郑玄注:“走犹往也”。又:“某地固辞不得命,将走见。”郑玄注:“走犹出也。”【缘文生训,难以信从。】贾公彦疏云:“走见有急往相见”之意,但又“非走骤之义”,自相矛盾。实则互文,《说文》“走、趋”互文。

三是本文汇证。

用本书的文字求证词义。如“归”有“归宁”之义。

《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羽。”毛传:“妇人谓嫁曰归。”笺相同。朱熹集注:“此章遂告其师氏,使告于君子以归宁之意。”以诗下文有“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可见朱注至确,毛、郑误。

三、古汉语词的构成

1、什么是词?

大致可以说:词是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具有独立的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的一种现成的或给定的语言单位。(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词的特点有三:

(一)词是社会约定的音义复合体。(包括约定俗成、音义统一。)

(二)词是用于称谓和造句的现成语言单位。(现成二字,区别于语素、词组。语素是具有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其功能是构词而不是称谓和造句,不能在言语活动中自由运用。词组则不是现成语言单位,而是在古语中临时组合的)。

(三)词在结构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第一是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其他语言单位;第二是不能用其他语言单位替换;第三是顺序不能颠倒。例如:“塞责”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古汉语则是词组。(可倒序,可插入其它词)。

(1)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杨恽《报孙会宗书》);

(2)吾责已塞,死不恨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今母殁矣,吾责塞矣。(《韩诗外传》卷十);

(4)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2、古汉语词的构成(按音节形式可分为:单音节与复音节词)

如:《曹刿论战》为例;

四、古代各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

1、甲骨文时期词汇的主要特点

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所收的字统计,甲骨文字的字数已在四千五百左右(去其多种形体的重复字数),当时能认识的字有九百多,现在已一千出头。这些字主要是记录占卜的,但也不完全局限于这方面。总的看来,它记录语言的功用已经很不小了;它反映出的内容相当丰富,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重要画面。笔者对其中700多个字进行分析统计并进行表意方面的归类,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关于自然现象的32个

关于时令方位的23个

关于数量的16个

关于人体的22个

关于动植物的79个

关于亲属的28个

关于称谓的4个

关于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83个

关于生产劳动和动作行为的222个

关于战争的14个

关于性质状态的91个

关于城郭屋舍囿道路交通的26个

关于生产工具礼器乐器和生活用品的69个

关于饮食的10个

用作虚词的(取其典型的)15个

如果再加上记录商王的世系、干支记日的六十甲子和十多种疾病名称的字,更可以看到当时词汇的丰富性(记录汉语词汇的字增多,当然也表明汉语词汇的丰富)。陕西周原发掘的周文王时代的甲骨文,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情况。

由于甲骨文字还不是殷代的全部文字,已发现的甲骨文字又还未能全部认识,已认识的文字中有些还有争议,因此不可能对甲骨文作穷尽性的分析。不过统计分析以上700多个字,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上古初期的词汇的丰富性,从而可以提出一个结论:上古初期的汉语是单音节语。

古汉语的上限只能推溯到商周,有人曾论及远古汉语、太古汉语,这是不切实际的说法,因为没有语言事实可证明当时语言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上古初期汉语词汇,王绍新写有《甲骨刻辞时代的词汇》一文(《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可参看。

2、西周金文所反映的词汇主要特点

金文旧称钟鼎文,即铸或刻在从殷、周到汉代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周代金内容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约契及奴隶数目等的记录。周初铭辞有长到五百字的,不仅史料价值高,也反映出当时文字、词汇的状况。(西周金文继承殷代金文而有所发展变化)

西周金文约有1600多个字,已经认识又为当时常用的,也只有1100多个字。统计分析其中900个字,发现关于生产劳动和动作行为的字由甲骨文的200多个增加到300多个,关于性质状态的字由甲骨文的90多个增加到150多个,特别是表示邦国都邑的字竟达20多个。由此不难看到当时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的某些情况。

西周金文词汇与殷代甲骨文词汇比较,另一个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出现了一小批复音词。比如:

无尤───后来《易经》中写作“无咎”,是平安、顺利、无灾、无过的意

思。

皇天───周族信仰的部落神。

尹氏───史官之类(“氏”是同姓繁衍再分的族号。)

小子───有两个意思:指年青人,一是官名。

拜手───又作“拜首”(“首”是同音别字)

西周金文中共有复词165个(东周金文中复词127个不算在内)。复词在西周已处于萌芽状态。

了解上古词汇,除传世典籍之外,西周金文辞不能忽略。有些人谈上古词汇,甲骨文提一下,马上跳到春秋战国,出现了西周的断裂。对金文辞的了解,至少可以补上这当中的断裂。还有,讲了人秋战国,东周的金文辞也忽视了,这也显得不够全面。

3、从秦汉到隋代词汇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新词的增加以单音节为主”之后,接着说“唐宋以后就不完全是这样了,而是以增加双音节词为主。”其中跳过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八百多年的历史不提。而且这里只说“唐宋以后”,不说“唐宋以来”,究竟包不包括唐宋本身的六百多年呢?未免含糊不清。作为信息的载体词汇是非常敏感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词汇的负荷量很大,势必导致产生许多新词,像“丞相、廷尉、博士、阿房宫、黔首”是秦代产生的;“单于(君主)、阏氏(王后)、左伊秩訾(侯王)”是汉时的匈奴词传到中国来的;“可汗”(君主)是古代西北一带少数民族词语。许多西域音译、意译过来的一般词汇和佛经专用词,极大多数是复音节的。魏晋南北朝更是开拓了复词产生和运用的新领域。佛教刚传入,流行于民间,作为宣传品的佛经也自然倾向通俗。汉代,汉语的言文已经开始分化,佛经由于它独特的内容和通俗要求,不便因袭一般的书面用语来表达,于是佛教用语在正统文言文中少有反映,而在其他渠道广泛流传了。比如“衣钵”这个词出现在《金刚经》里,人们很熟悉,可是文言里看不到,甚至被官方禁止使用,就只好在民间流传了。如果我们能认真统计《史记》、《汉书》、《文选》这三部书的复词,同时把佛教用语和一般外来语中的复词也都统计进去,大可说明当时的语言史实。王力说到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强调外来语的吸收。他说:“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语音简化,第二是外来语的吸收。”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否定不了的,对此不能熟视无睹。唐代诗人张籍的两句诗,也正反映了这一事实。他说“晋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晋语就包含了鲜卑少数民族语的词汇成分(因为当时洛阳语受鲜卑语影响),今天大兴安岭西北还有180人据说是纯鲜卑族后代,生活在森林里(有人说不妨新取名为森林民族),如果有人能去作汉族和鲜卑族的语言对比研究,这对汉语的语音史和词汇史的研究多少可以提供参考,对汉语某些复音词的探源析流也不无帮助。

另外,方俗词的复音化,在这一时期也是相当明显的。西汉扬雄《方言》收集的词历史悠久,抄《尔雅》的地方也不少,是西周初年就沿用下来的。其中单音词多,复音词少;而郭璞的注中双音词多,单音词少,并且单音词和双

音词的比例差距很大:扬雄《方言》中单音词占很大优势,郭璞《方言注》中双音词占很大优势。离开方俗词而仅以文言文为依据来说明词汇发展大势,自然不能如实反映语言词汇的实际,其方法论是不可取的。

第二节古今汉语词汇异同---单音词、多音词

一、古汉语词汇分布情况的历史考察

汉语古今的词语形式,一般说来是古代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合词为主。下面是一些学者对历代单音词复合词存在状况的调查结果。

甲骨文复音词有35个,金文复音词有237个。

《论语》总字数有15883个,总词数1504个,其中单音词1126个,复音词378个,复音词占全部词数的25.1%。在复音词中除去专有性词语、虚词和复音单纯词,复合词有138个,约占全部词数的9%。

《孟子》的总字数有35402个,总词数2240个,其中单音词1589个,复音词651个,复音词占全部词数的29%。在复音词中除去专有性词语、虚词和复音单纯词,复合词有249个,约占全部词数的11%。

《诗经》中出现的单个字数共有2938个,词有4000多个,其中复音词为1329个,复音词约占总词数的30%。复合词有862个,约占复音词的

645,占总词数的近20%。

《说文》收字9353个,其中有不少的字有形无义。有人作过确切统计,《说文》中的复音词有1690个,其中复音单纯词528个,复合词1162个。

《论衡》全书中有复音词2303个。

《搜神记》中的双音节复合词为1967个。

《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有1541个。

根据上面的初步材料,据以上材料,可以基本认定先秦的复音词占到总词语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复合词占常用词语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占有绝对优势、作为汉语词汇的源头和核心而存在的是单音词。甲骨刻辞时代,汉语词汇基本上都是单音词。到先秦,复音词开始得到稳步的发展,复音词与单音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开始了此长彼消的过程。复音词在词汇总数中占的比重日渐上升。这个过程到目前还在延续。

现代汉语中单音词与双音词之间的准确比重关系,一直到几年前通过《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才明白于世。该词典显示按使用度高低排列的前9000个词中,单音词有2400个,双音词6285个,二者数量之比为1:2.5,双音词占优。而出现频率,单音词平均为250个,双音词平均为60个。在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00个词内,单音词占957个,双音词占1020个,也就是说,在最常用的前2000个词中,单音词双音词数量上是基本持平,而使用频率之比却是2.5:1。由此可见,即使现代汉语,单音词在较常见的前9000个词中只占约1/4的情况下,仍一直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之一是单音词的使用频率远比双音词为高。之二是,最常用的1000个词中,仍以单音词为多。之三是,双音词主要是由曾经是单音词或仍可以作单音词用的词根词素所构成。由于单

音词是汉语词汇的原始形态及在词汇系统中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故单音词的研究就成为了解整修汉语词汇问题的源头。

以上是总体考察,如果进一步分析,从古到今,词汇的发展情形怎样呢?我想给大家提供两个认识的角度:

一是从形式上去考察──词的表现方式,词的外壳(语音、字形)

二是从内容上去考察──词的内在含义,词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们根据前者,可以看出古代的词汇与现代的词汇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即(古汉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共有113个词,其中单音节词107个,复音节的仅5个(如曹刿、长勺、牺牲、败绩、勇气)仅占4.4%,有人还考察了其他一

人们据此指出:古汉语中,其主要语言形式是单音节词。它要占绝对优势。

据《韩非子》一书中出现的词这种数量关系,认为:古汉语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词已经和单音节词平分秋色了。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为现象为迷惑,没有注意到它的实质。

的确,从词的绝对数量来说,在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未必占优势,甚至可能出现为《左传》那样处于劣势的情形。然而,对我们涉猎古文献的人来说,似乎仍然觉得单音词多,义项复杂,好象难以捉摸的感觉。不仅我们现代人如此,即使稍后的古人也有同感,他们把词典称为字典,字与词不分家;那么为什么后人会对那样庞大数量的复音节词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呢?

我们为这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第一,从这些复音词所记录的语言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古代的名词术语,亦即(历史词汇),诸如古人名、地名、职官名、山川树名、鸟兽虫鱼名等,我们随意以《左传》词典十画的831个词进行分析:其中单音节词223个,复音词608个(其中名词572个)占95%,动词22个,形容词10个,共占5%。而在这95%的57个名词中,人名289个,地名、氏族名109个,其它名词168个,

单是专有名词就占名词总数的71%。

又如《左传》1-4个画的词共1689个,其中单音节120个,复音节1569个,单是人名就有892个,占复音节的57%。

上述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它说明古汉语中复音节词的绝对数量并不少,但这些词,尤其是专有名词,如果不是搞历史的考据的话,一般不会造成我们理解古文献的障碍,我们没有必要把古人的名字一个一个地记住,正如同我们不需要把现在中国十一亿人口的名字都记住一样,因为这种记忆多少与汉语词汇的掌握是无不禆益的。

第二,正因为这些复音节词多是专有名词,所以它们具有义项比较单纯、语法功能(即充当何种句子成分)固定、使用频率低及多是历史上的死词等特点。以大字起头的左传名词:

人名:大子友大子壬(楚昭王)大殊(蔡侯朱)太子光(世子光)大甲

地名:大行陉大林大厖大冥大夏大陵大陸

职官名:大尹大史大司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大岳大师大傅

天文历法:大火(星宿名)大梁(十二星次之一)

音乐:大吕(钟名)大武(舞及车名)大夏

大牢:大神、大祥、大牲、大蔡(大龟)

军事、御射:大屈(宝弓名)大阅

寝室、车马、服饰、玩器:大路(大车名)大带(腰带)大帛、大寝(天子诸侯之正寝)大品大璧

以上这些词一般义项都是单一的,在句子中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也是固定的,不存在活用的问题。同时又都是历史上的死词,其唾在后世的字典词书中、市场上是罕见此物的。再从其使用频率看:一般都比较低,如从“大”起头的复音词,除了大事、大夫、大子、大国这几个词使用次数较多以外,其余均出现次数较少,有的甚至一见。如:大别、大陆、大隧、大野大行、大饥、大祥等等。(《春秋经传引得》)

当然,上述这些词,有的也会成为我们阅读古书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古书记载中出现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

如:同名异物:

(1)太师:(见《词典》)

A、载在盟府、大师职之。鲁官名,主管档案

B、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文六)晋官名,执行政策者

C、使为大师,且掌环列之尹。(文一)楚官名

D、使大师效巧言之卒,大师辞。(文一)(乐官)

E、夫齐、甥舅之国也,而大师之后也。(成二)(姜太公)

F、不如復大师。(文一六)大队伍、大军。

(2)大事:见《春秋左传词典》

A、凡物不足以讲大事。(隐五)(祭祀)

若之何其病败君这大事也。(成二)(战事)

B、能行大事乎?(文一)(杀君或政变)

C、大事奸义。(定一)(为王筑城)。

D、子奉君命,以会大事。(昭25)(救王室)

E、冯简不能断大事。(襄31)(外交策略与辞令)

F、武不才,任君之大事。(襄30)(国政)

G、日旰矣,大事未成。(襄13)(盟会)

同物异名者:

大子般蔡灵公,蔡灵侯、蔡侯斑、世子般;同为一人

大了圉,晋怀公,怀公,子圉,圉

女叔侯,如齐,司马侯,叔侯。

以上复音词之变异,数量甚少,但也应引起注意。这属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问题。

要言之,古代复音词排除去上述名词之后,所剩为数不多了。正如上面列表所见,左传十画的复音词,动词仅22个,形容词仅10个。

动词:倍奸、借助、剖分、哭泣、屏布、振动、效尤、流亡、流行、陟降形容词:冻馁、宴安、差池、振振、神圣、兹益

排除其写史的因素,如果换成文学作品,或诗歌辞赋,可能会相对多一些,但总体上看,其数量仍不很可观。

而单音节词,相对于复音节词来说,虽然词的绝对量不大,但我们如果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它的相对量却是惊人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确占着绝对的优势。

二、古汉语单音节词的特点:

我们把古汉语的单音节词与复音节词相比较,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1、高频性。

我们用抽样调查、计量统计的方法,同样可以看出来。如:

根据《韩非子》中的[b]声母的词共208个,其中单音节与双音词词数比

而其中尤以虚词的使用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2、多义性

出现频繁高,意义关系必然也相对复杂。这里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词频繁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滋生新义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因此就出现大量的多义词。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A、乘

a.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僖3)(乘坐)

b.使公子彭生乘公。(担18)(帮助上车)

c.公与之乘。(庄10)(乘车)

d.命子封师车二百乘以伐京。(隐元)(一辆车谓之一乘)

e.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贺车之鸟)(僖2)

f.楚人乘我。(宣12)(凭凌,掩杀)

g.晋帅乘和。(成13)(车上甲士)

h.乘其饮酒也。(文17)(趁)

i.有马百乘。(哀2)(四马曰乘,凡四亦可曰乘。)

B、原

a.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弓尔,其犹可扑灭。(隐6)(平原)

b.武夫力而拘诸原。(僖33)(战场)

c.兽臣司原。(襄4)(田猎)

d.拔木塞原。(昭9)(源)

e.西周国名。东晋国先轸后代之氏族。

f.晋色名。晋臣“原叔”简称。

C、家

a.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定9)(一户,有夫妇者回家)

b.诸侯立家。(担2)(郷大夫回家)

c.女有家。(担18)(女婿丈夫回家)

d.而弃其家。(僖15)(夫谓妻回家)

e.苦成叔家其亡乎?(成14)(一氏一族)

f.杀成与彊,而尽俘其家。(襄7)(家众)

g.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庄30)(家财,家产)

d、师

1、军队;

2、众人;

3、官长;

4、教师;

5、率领者;

6、乐师(师旷)

7、周易卦名

一词多义或一形记多词由上述数例可见一般。

考《汉语大字典》,“上”字收38义项。

《辞源》收“一”字:13义项,“中”字,15义项。

A、如何体现?具体语境。离开词义赖依存在的句子,则无单音词词义而言。

例如;族 a.家族——《左·僖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

b.灭族——《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

c.种族——《淮南子·真》:“万物百族”

辞 a.辞谢——《战国策·齐策》:“因请相之,靖郭居辞。”

b.推辞——《左·僖30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辞别——《史记·项羽本纪》:“今者出,未辞也。”

【t19】B、如何区分?

一要理顺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如“治”——a.治水;b.管理;c.处理和进行某项工作;d.安定,太平。其关系为:

二要注意的句子地位及与其他词语的关系。(上下文)例如:

日:a.白天或昼夜——《国语》:“日以继夜”。

b.状语,每天,一天天——《孟子》:“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c.往日(状

语)——《左·昭7年》:“日君以夫公孙殿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

【t20】三要注意词在句子中的词性。例如:

贼:a.残害、杀害——《墨子·非儒》:“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b.坏人、强盗(名)——《周礼·秋官·土师》:“二曰邦贼”。

c.殊忍、狠毒(形)——《游侠列传》:“(郭解)少对阴贼。”

这些单音词大多是基本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从古至今,汉语词汇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这些词中。

【t21】3、词义关系复杂性

从阅读古文献的角度而言,这些词是我们注意的重点,因为一词多义最易致疑,必须加以区别,否则可能会以今释古,似是而非。例如:

A、弱,今常用软弱。

《新华字典》收其义项:1、力气小,势力差,跟“强”相反;

2、(古)年纪小。

3、丧失(指人死)。

而古书中的用法,仅以《左传词典》所收义项则为:

a.强弱之弱。

b.年少,仍叔之子来聘,弱也。(桓5)

c.丧失、丧亡。又弱一个焉。(昭3)

d.欺凌使我服从。楚欲弱我也。

e.弱小国家。兼弱攻昧。(宣12)

f.侵吞华臣弱臬比之室。(襄17)

g.失败被俘。颉遇王子,弱焉。(襄26)

h.衰微。姜族弱矣。(昭3)

i.周人

j.邾臣。即“丘弱”。

B、徒【t22】

a.空手,无所获。齐师徒归。(襄25)

b.党徒、部下。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乱。(僖9)

c.步兵彼徒我车。(隐9)

d.同“塗”道路。原、屏、咎之徒也。(宣12、2)

e.仅,只,徒欲厌私。(昭20)

C、时【t23】

a.时间,时间必是,时也。(僖5)

b.时机相时而动(隐11)

c.时节闰以正时。(文6)

d.合于时书,时也。(桓16)

e.命运,时运。死亡短长,时也。(外13)

f.指示代词“此”。遵着时晦。(宣12)

g.时时,时常。玩好时至。

D 疾【24】

a.宋穆公疾(隐3)

b.憎恨。疾之也(隐4)今作“嫉”(37)

c.坏人,为患害者。走出其疾矣。(桓8)

d.病人。居疾于虎牢(襄9)

e.急于从某事。晋疾,楚将避之。(襄11)

f.厉害请侯之伐我必疾。(襄11)

g.犹言罪恶而盖其疾也。(僖2)

以上数例,皆为常用词,今仍用之,而其义未必常用义,有许多意义必须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这就很容易“多歧亡羊”。

【t25】我们分析这些多义单音词,可见在这些词内具有以下关系:

A、纵横关系

徒:步行-)步兵—)【门徒、徒众、服劳役】…(横向)

-)空

【t26】B、普通与特殊关系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指帝位)

《韩非子·定法》:“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术指君主制之权术)。

《梁书·刘杳传》:“自居母忧,便长断腥。”(忧·母丧事)

杜甫《早发》:“早行篙师怠,席挂风不正。”(席:船帆)

【t27】C、泛指与特指关系:

辰:《荀子·礼论》:“星辰以行,江河以流。”(星辰)

《左传·昭元年》:“迁伯阏于商丘,主辰。”(特指二十八宿之心宿)

机:《战国策》:“公车俞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机械)

《史记·甘茂列传》:“鞭母投杼下机,墙下走。”(特指织布机)

匠:《庄子·马蹄》:“陶匠善治填木”(木工)

《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泛指一切之匠)

项:《魏其武安侯列传》:“籍福起为谢,案灌天项令谢。”(颈后部)张衡《西京赋》:“修额短项”。(泛指脖子)

【t28】4、词义灵活性

一词多义,在上下文中让读者选择,这种现象,我们可称之为古汉语单音节词的词义灵活性。由于它们本身没有自我说明的作用,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显示意义,这也是单音节词劣于复音节词的地方。如:

古:兵今:兵器,土丘,兵法,甲兵,兵力…。

古:书今:书写,书信,书简,书籍……

古人编纂的词典多是用一词释一词,致使有些词义很难捉摸。如:《说文》中对词义的解释:

谈,语也;语,议也;论,议也;议,语也。

逆,迎也;迎,逢也;逢,遇也;遇,逢也。

逊,遁也,遁,迁也;迁,登也;登,升也。

这种解释结果,要么是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要么是让人走进了歧途,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那么,怎样理解这些具有灵活性的单音词呢?

【t29】我们认为:当一个词处于句中,其具体含义与概念之间可形成以下三种关系:

A:与概念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守:

(1)《左·僖28》:“不有居者,谁守社稷?”【防守、守卫】

(2)《公羊·僖21》:“子归守国矣!”【防守、守卫】

(3)《汉书·卢绾伟》:“(陈)将守边,招致其客”。【防守、守卫】

(4)《左·襄29年》:“吴人越获俘焉,使守舟。”〖看守、守护〗

(5)《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守冢三十户”。〖看守、守护〗

(6)《汉书·刑法志》:“墨者使守门。”〖看守、守护〗

【t30】B:超出概念界限。例如:

(7)王粲《公宴诗》:“见眷良不翅,守分岂能违。”()

(8)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9)《汉书·蒯通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

以上三例有“守护”义,超出守护范围,又有安于某种状况义。

【t31】C:小于概念内涵。例如:

(10)《韩诗外传》:“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11)杜甫寺:“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以上二例有“守护”义,但无守护的具体对象。(小于概念)

【t32】有些特殊语境中的单音词更有特殊含义,灵活性更大。如:

发:《孟子》:“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赵歧注:“发仓禀以用赈救之。”(包括:动作、对象、目的)。

《辞源》义项只有开发、打开义,没有具体对象。

【t33】三、单音词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单音词的结构和形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汉语词汇中稳固的核心地位。但并不因此而掩饰它那日益突出的在语言表达和交际上的局限性。单音词在语言交际上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具体词义满足不了人们的认识日益概括、抽象的需要,【难以概括】宽泛词义满足不了语言交际日益精密、准确的需要;【不够准确】

有限的词形结构满足不了与时俱增的词汇增长的需要。【供不应求】

这三点局限相互贯通,其原因就在于单音词自身的词义特点。古汉语中经

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普通的词,但在文中用的是那一个义却颇费思索。例如:

“忍”:1、“生则朝周,死则叱之,不忍其求也。”《战国策》【“容忍”】

2、“弗忍荼毒”(《尚书》)【“容忍”】

3、“志忍私然后能公。”《荀子》【“克制”】

4、“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新书》)【残忍”】

【t34】“求”:5、“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探求”】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尚书》)【“乞求”】

7、“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求助”】

8、“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要求”需要”】

历来对一些文言中的词语理解总是难以统一,词义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主要原因。同时这三个局限恰恰也就是单音词向双音词演化的内部原因。

所以我们在此问题上应注意两点:

【t35】第一,注意选择合适的现代复音节词去理解古代的某些单音节词。

对于这些为人所司空见惯而古今又有差异的单音节词,就是我们学习古汉语词汇的重点所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一词数解,不得确诂,甚至为此打笔墨官司的局面。例如:

1、《史记?太史公自序》:法要严而少思。

严,包括严肃严明(襄)严厉(程度重)严酷(贬)

2、《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定,安宁,安静,安乐,安逸,舒适,在此指什么?

【t36】3、《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至之仪。”

偏有不正义,可为偏向,偏祖,偏祖,偏极

4、《左·隐元年》:“可矣,厚将得众。“(此众指民心)。

5、《僖5年》:“虢,虞之表也。”(此指外面的屏障)。

6、《论语·学而》:“传不习乎?”(本指传授,此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泰伯》:“土不可不弘毅。”(弘本为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

【t37】第二,不要将古代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复音节词。

例:a.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革卦》(变革天命)

b.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僖24)

c.颠倒衣裳。《诗·东方未明》

d.杨行密入宣州,诸将争取金帛。《资治通鉴》

e.霍光与左将军结婚相亲。

【t38】地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特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

宣言:廉颇宣言曰:

山东: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t39】颜色、形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指示:譬有瑕,请指示王。

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睡觉:云鬓半偏新睡觉。

痛恨:先帝在时,每与臣说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t40】判别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着眼于单音词,从两个单音词的意义上去考虑。

第二,不要用现代复音词去生搬硬套。

第三,利用词不离句的原则,从前后词语的语法结构上去判别。

【t41】四、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的成因:

1、是汉字表意性、独立性等特点相适应的必然结果。(单音词与单字一样可以表意)。

2、上古书写条件决定的。书写困难要求文字、文章越简单越好。

3、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分离造成的。

上古汉语的口语不得而知,而书面语却十分简略,以至《尚书》殷盘诘屈聱牙。《周诰》产生于周成王时代,约公元前十世纪,《春秋》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两书相差300年,而语言而天壤之别。《左传》成书公元前四世纪,《史记》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也相差300年,而两书语言没有多大差别,说明这种差别不是语言发展速度快慢不一,而是《尚书》是当时的史官极简略的记录,是当时口语的简略地记录,并不代表当时口语真实面貌。因而可以说,书面语与口语一开始就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分离的。

【t42】五、复音词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复音词的一般情况

在前面我们讲到从上左到中右近古,单音词所占的比重由多到少;

向熹《诗经》中的复音词一文分析:《诗经》有4000个词,单字2938个,复音词1329个,占总词汇的30%弱。

《左传》与韩愈、柳宗元文比较,:篇幅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韩柳的复音词是《左传》的2.5倍。

【t43】东汉王充《论衡》21万字,双音词2300个(包括专有名词)1:91;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6.1万字,双音词1541个(不包括专有名词)1:40。

由上可见,从上古到中古,复音词的运用越来越多,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是古汉语词汇演变的基本事实。

【t44】2、古汉语复音词发展的因素

(1)同义近义单音词的连用。在古汉语复音词中占三分之一。

A、疆场、正直、负担、罪戾、财贿、怠慢、灾祸、斧斤、邪僻、容貌、才能、坟墓、婚姻、道路、地方、恭敬、盗贼、恐惧、挠乱、边陲

B、寻常、伯仲、布帛(近义)

C、寒暑、作息、狗马、风雨、公姥、褒贬(偏义复词)

【t45】(2)古代书面语的变化与发展。例《史记·晋世家》替换《左传》单

音词例。

a.君梦[梦见]齐姜。

b.归胙[荐胙]于公。

c.公田[出猎]。 b.十二月戊申,[申生]缢[自杀]于新城。

【t46】古代注释家常用复音词解释单音词。如《左传》注、疏:

a.蔓难图.也。疏:“图谋”。

b.凡物不能讲.大事。疏:“讲习”。

c.晋桓庄之族偪。注:“逼迫”

d.不慎,寘

...薪焉。注:“谨慎”。

e.余嘉乃勋.,应乃懿德。注“功勋”。

f.举正于中,民则不惑.。注:“疑惑”

【t47】有人统计过:《柳子厚墓志铭》、《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段太尉逸事状》。共计复音词140个,先秦已有的占45%,汉以后唐以前的占15%,其余40%基本上可以断定为唐代产生的新词。

【t48】(3)不断吸收口语。

如《世说新语》:“局陈(阵)料理,托大,寒士,天分,分别,礼拜,债主,阿堵。

又如《朱子语类辑略》:“大凡,虚心,一意,正文,见解,文字,一般,新奇,譬如,说话,意见,如此,理会,注解,意味。

【t49】(4)与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关。

A、比喻:心田——喻内心深处鱼肉——期凌、践踏。

水火——喻暴政领袖——喻代表人物

B、借代:绅——指士大夫朱门——大户

东宫——太子

C、割裂: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命——五十知天命

友于——惟孝兄弟

D、用典:墨守——见《墨子·公输》,表示固执己见。

矛盾——《韩非子》

渔利——鹬蚌相争之典推敲——贾岛吟诗之典

垂青——阮籍为青白眼之典,后改造为重视某人

中青——《庄子》按经肯綮之未尝后转指切中要害

东道主——《左传》之典。烛之武遇秦师

染指——郑灵公宴大臣,而不给公子宋吃,公子宋大怒染指于鼎,

尝之而出。

E、委婉:不穀,小人,陛下,更衣,阿堵等

【t50】(5)外来词

A、来自西域:蒲陶,未利,石榴,琉璃,烟支

B、来自佛经:菩萨,比丘,罗汉,沙门,阎罗,罗刹,佛图

C、意译佛经:世界,因果,觉悟,圆满,动德,庄严等

【t51】3、由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方式:

A、在单音词上添加一个意义相连、相关的单音词,组合为一个复音词。

败:衰败、失败、破败、败坏

犯:触犯、冒犯、违犯、侵犯

悲:悲哀、悲伤、悲病、悲惨

技:技术、技巧、技能、技艺

【t52】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的单音动词,到白话中要变成一个动宾词组来表达。这种现象,吕淑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已经指出,意思是古代一个动词(单音节)相当于现代一个动宾结构的复合词。如:引——走路颔——点头线——送行眠——睡觉

怨——怀恨言——说话招——招手揖——作揖

冠——戴帽

《说文解字》中对有些词的解释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沐——濯发也沫:洒面也洗——洒足也

盥——洒手也:断耳也。劓——刖鼻也

【t53】B、把古代的单音词改成相应的现代复音词表达,义项多的单音词甚至可用几个不同的复音词分别表达。

鄙:边境、浅陋、轻视诣:告诉、叫做、认为

毒:危害、祸殃、怨恨盈:充满、满足、增长、有余

嗣:后代奕:下棋廉:便宜

【t54】C、在原单音词前边或后边加词缀(虚词素)杨成双音词

子:鼻子、桌子、旗子、老子

儿:盆儿、口儿、事儿

头:石头、木头、前头

老:老家、老虎

阿:阿毛、阿娘、阿姨

头发、耳朵、云彩、巴掌(近似虚词素)。

【t55】六、复音词的分类

上古汉语复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相比,有很大不同。例如:古汉语复音词中联合式合成词所占比重相当大,几乎成了复音词的主体,而述宾式、述补式先秦极为少见,汉代以后才多起来,主谓式先秦几乎没有,汉代也极为少见;加前缀合成词汉代刚刚萌芽,加后缀的合成词先秦两汉为数也不多。按其发展方向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

(1)连绵字:

A双声:参差、栗烈、发、流离、匍匐、黾勉、鸳鸯、蟋蟀、容与

B叠韵:崔嵬、逍遥、窈窕、偃蹇、共、勺药、果赢、辗转

C非声韵:睢鸠、鸠、鹦鹉、梧桐、滂沱、噫嘻、吁嗟

(2)叠字(叠词)—重言词:丕丕、块块、肃肃、居居、交交、夭夭、言言、语语、冲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

(3)同义复音词:疆场、正直、负担、罪戾、财贿、怠慢、灾祸

【t56】第二阶段:并列复音词(联合式):(秦汉)

A近义复音词:a.寻常、冠冕、伯仲、布帛、国家、仃

b.干戈、春秋、刀笔、牺牲

B反义复音词:动静、本末、男女、进止、出入、首尾、消息、左右、休

寝、朝夕、乾坤、往来、上下、园圃、云霓、饥寒、寒暑、作息、公姥、褒贬

C同义复重词:社稷、聪明、股肱、面目、甲兵、爪牙、干戈、山川、兄

弟、子孙、手足、春秋

【t57】第三阶段:主从复音词:(汉代以后)

A、偏正式:黄泉、大夫、中原、先生、先进、夫子、布衣、后土、不毂、

不偻、不朽

B、述宾式:将军、用事、伏尸、首、亡命、执事、尽心、司寇、用命

C、述补式:扑灭、刺伤、招至、去败、推堕、杨箸、矫正

D、附加式:畴昔、有方、有政、阿母、第一、喟然、油然、率尔、男子、

童子

【t58】七、复音节词特点:

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复音节词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多数复合词意义单一,不假借为别的词,少数复合词有引申义。

二是复合词词根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句法关系,既是语法学要讨论的,也是词汇学要讨论的。

三是构成复合词的词根一般是常用的单音词或基本词,其中有些单音词构词能力特别强,形成了词族,仅《左传》就有“卜人、大人、妇人、庶人、府人、封人、夫人、国人、贾人、商人、寡人、库人、隶人、民人、一人、庶人、寺人、兽人”等,达三十五个之多;

【t59】往后不断扩展,直到现代,达三四百个之多。如:

本人别人病人超人成人仇人蠢人大人单人敌人

动人犯人非人夫人妇人个人工人坏人佳人巨人

客人美人蕉主人公仙人掌类人猿人才人格人证人种

人贩子人行道人生观人性论

【t60】八、古代复音词的几个问题:

1、叠音词:古人称之为“重言”,重言形况字,或叠字。

《诗经》一书,用“重言词”330个。例如: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t61】如果从《语法》角度与分类:

迭音词一般是形容词。联绵词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例如:

a眠中惊起跳踉,如与人相打。《晋书·诸葛长民传》(动词)

b婉贞挥刃奋斫,所当无不披靡。(动词)

c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动词)

d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关睢》(形容词)

【t62】e敌弃炮仓皇遁。(形容词)

f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孟子·告子下》(形容词)

g蝃蝀在东,莫之敢指,《鄘风·蝃蝀》(名词)

h春日载阳,有鸟仓庚。豳风《七月》(名词)

j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为刑劫。《韩非子·三守》(名词)【t63】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当然刘勰是在分析诗人用这些词的原因及作用。

【t64】实际上也对这些词作了分类(按作用分)

一是写气类:拟声音——迭音象声词。如:喈喈,喓喓。

再如:关关,坎坎,萧萧(风声,马鸣声)滚滚、喁喁(细语声,蝉鸣声),咻咻(嘘气声)

二是图貌类:即摹物状——迭音形容词。如:灼灼,依依,杲杲,离离(茂盛)

【t65】此外,还有些词形式与之相同,而作用却不同,我们称之为重叠词。如: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小雅·蓼莪》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邶风·燕燕》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

“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这类重叠的名、动、代词与叠言形容词,除了书写形式相同外,其内涵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叠音词一般不单用,如果单用与叠用对意义也完全不同。音节重叠,属于构词法的问题。而重叠词可以单用,且单用叠用意义基本相同。当然也有些附加意义,如叠名词表示统括,叠动词表频率,这是属于用词方法问题。在《尔雅·释训》中就有近500条叠言词被解释。

如灼,(烤),依(靠)关(动词)坎(土坎)

【t66】2、联绵词

A、何为联绵词?联绵者,连续不断也。其音相连续,义亦相同,不可分开解释。亦即:由两个音节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意义的双音节单纯词。

例如:“徘徊”,指来回行走。不是“徘+徊”的意义之称。

“容与”行动舒缓。

王国维云:“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就一字也。”

这种现象,我们古人称为讠连语、连语、联绵字。

最早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加以研究,集而成书有: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关联词语造句大全 60句

关联词语造句大全 60句第1段: 1.媳妇,从今天开始,我便领教了你的个性,你有你的内在美,但你爱生气,这也是大多数女孩的通病,希望你在以后的生活当中,逐渐淡化,相信你会成为更加有个性的漂亮女孩,但生气之后,希望你不要因为生气永远都不要再不理我了,因为这对我来说就是煎熬,我希望你能改正,我会给你时间,也许是一年、两年,或者一辈子都行,谁让我选择了你呢! 2.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 3.如果可以,我愿在回到那个年代,再去重温一遍,因为我很在意,你们是不是把我放在了心底。会不会也像我这样,不经意的就把你们想起? 4.一洼洼的不是稻田而是油烟。一片片的不再是树林而是污染,一丛丛的不再是小草而是渣山。一条条的不是小路而是垃圾练成串,爱护环境,刻不容缓,下一代的梦想,这一代的明天,不要因为今天留下遗憾。 5.置身于幸福中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并不幸福,因为他们都过着幸福的日子,对于陌生的幸福已适应了,就变得没有特殊的意义。渐渐被遗忘,渴望自己拥有更多与众不同的幸福,渴望会一直延伸下去的。这时幸福的魅力又重现,不过这一切都会变得平凡、平淡、平静。 6.你给我一个眼神,我为你神魂颠倒!你给我一个声音,我为你心乱如麻!你给我一个信息,我为你一夜无眠!因为情人节无人陪我,等你请我吃饭。 7.天真孩童式的爱情: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情: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爱情: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8.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 9.春天在学校里,春天到了,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学校也热闹起来了,他们坚信,春天的播种,秋天必有收获。因为有播种的时期就有收获的时候。春天让学校更加生机勃勃,小朋友们啊,脱下了冬装,换上了薄薄的衣裳。 10.不再因为任性而不肯低头,不再因为固执而轻言分手。你敢天长,我就敢久。最后坚信一次,一直走,一直走,就可以到白头。 11.史莱慕掀开新娘面纱要亲吻新娘时,吃惊看?到一双红彤彤的眼睛。此时洛奇再度出面解围。他说,新娘是因为在婚礼前太过兴奋,才整整一个礼拜都没有阖眼。于是,史莱慕使命手下将锤子取来以便在进行婚礼时放在新娘的怀中。 12.不要因为努力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到头来忘了最真实的自己。 1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小学生成语造句大全

小学生成语造句大全 导读: 小学生成语造句大全 1、学习中不可有守株待兔心理,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 2、井底之蛙:妈妈对我说:要多读好书,才能有更多知识,不要做井底之蛙。 3、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4、暑假里,凯力哥哥带我去捞鱼,捞了半天,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真是徒劳无功啊!。 5、在晚托班,我做作业总是比吴梦飞快,因为我是专心致志的。 6、家长说的话小明都不听,真是不可救药。 7、井底之蛙: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这样的人。 8、熟能生巧:我折一只青蛙,折不好,经过多次的练习,我便折的又快又好了。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结果! 9、半途而废:风车我总是做不好,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对我自己说:不要半途而废。最后我终于做成了。 10、一个人做事情如果半途而废了,那这件事情就等于没做成。 11、我们作为学生一定要多读书,多看报,学习更多的知识,不要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 12、一鸣惊人:我做泥塑手工的时候,手眼并用,希望以后能

当个泥塑家,一鸣惊人! 13、一鸣惊人:小明平时写作业效率很低,今天半个小时就把全部作业做完了,真是一鸣惊人啊! 14、小宝宝又哭又闹,哥哥给他讲道理,可是小宝宝不知道,真是对牛弹琴! 15、熟能生巧:我弹琴弹到难的曲子时,妈妈鼓励我多练习,熟能生巧。 16、大家有灾难的时候,贪生怕死的人总是最先逃跑的那一个。 17、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饰自己往往说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18、人类请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最后的还是自己。 19、我们要多读书,多接触别的地方,不能做井底之蛙。 20、我们不能学狐狸狐假虎威,伤害别的小动物。 21、我有的时候喜欢狗,我有的时候又怕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2、我在电视上看见一名叔叔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儿童。 23、小红和小文是同桌,小红语文成绩好,小文数学成绩好,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学习成绩不断在进步。 24、惠惠姐姐看书多,积累的成语、词汇丰富了,写一篇优美的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 25、螳螂捕蝉--我们玩抓人游戏,陈雨扬引胡纪元过来,我在后面螳螂捕蝉。 26、我到表弟家玩,他爸爸在的时候,他敢打我,这是典型的

小学低年级常见词语造句大全(实用又全面)

小学低年级常见词语造句大全(实用又全面) 1.有趣 ★吹泡泡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看一本有趣的漫画书,笑得我肚子都疼了。 2.终于 ★经过努力,我终于考了100分。 ★经过老师耐心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题目。 ★经过努力,我终于顺利跑到了终点。 3.也许 ★他到中午也没来上课,也许是因为病了。 ★爷爷没有准时来接我,也许是忘了。 4.好奇 ★我看见新鲜的东西都觉得很好奇。 ★我看到路上有个黑色的袋子感到很好奇,想看看到底是什么。 5.一会儿……一会儿…… ★秋天来了,大雁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像可爱的动物,一会儿像美丽的仙女,真是千奇百怪。 ★动物园里的猴子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窜下,可调皮了。 ★春天的天气像娃娃的脸,一会儿晴,一会儿雨。 6.一本正经 ★班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我的语文成绩在年级得了第一。 ★爸爸说话总是一本正经。 7.自言自语 ★爷爷总是自言自语,看起来很孤独。 ★小明上课总是自言自语,管不住自己。 8.甚至 ★今天作业不但多,还很难,甚至做到了9点还没做完。 ★他品行不好,总是骂人,甚至打人。 ★他很爱学习,周末一整天都在屋里看书,甚至都忘了吃饭睡觉。 9.仿佛(好像)(似乎) ★天空中的白云仿佛是一只只绵羊。 ★美丽的草原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蓝蓝的天空仿佛是一片没有尽头的大海。 10.欢蹦乱跳

★猴子们欢蹦乱跳地在树林里玩耍着。 ★小鸟在枝头欢蹦乱跳的歌唱。 11引人注目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全年级第一,格外引人注目。 ★她今天穿得像个公主,特别引人注目。 12使劲 ★上坡了,我们都使劲推着车。 ★孩子高兴极了,使劲地亲了妈妈一口。 13.果然 ★妈妈说明天会下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 ★昨天小明说今天考试,今天果然考试了。 ★帮助小明的好心人果然是小红。 14.居然 ★刚才还是晴天,现在居然下起了倾盆大雨。 ★平时他的学习不好,这次语文考试居然得了全班第一。 15.一…….就……… ★这家店一开,就有很多人来。 ★我一回家就马上做作业。 ★我一紧张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16.直到……..才…….. ★直到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才乖乖拿出这节课要用的书。 ★直到考试成绩出来,小强才知道平时学习要努力。 17.垂头丧气 ★这次数学才考了80分,我垂头丧气的回到家里。 ★骄傲的兔子输掉了比赛,它垂头丧气的离开了赛场。 ★妈妈让我买醋,我没买到,我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家啦 18.尽管……但…… ★尽管风雨交加,但我还是坚持按时到校上课。 ★尽管今天作业很多,但我还是完成了。 19.不是……而是…… ★他的第一名不是好运气,而是不断地努力换来的。 ★我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而是这次考试时没看仔细题。 20.是……也是…… ★我们的校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漢語題庫詞匯部分 一、填空 1.古今詞義的演變在詞義範圍上有__、__、__、__几種情況。 2.“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中“塘”的本義是__,這裏用的__義。 3.詞的本義是__;引申義是以__引申出來的,更正確地說,是以__發展出來的;假借義,假借的意義和本義是__的,用朱駿聲的話說,即所謂“本無其字,依聲托事”。 4.從其與本義的關係看,引申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叫__,一類叫__。 5.古漢語同源詞是指 ____ 。 二、選擇 1.“兵”的本義是__。 a 士兵; b 兵器; c 戰爭; d 軍事2.“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齊發”中“書”的意義是__。 a 書籍; b 書信; c 書寫; d 文字 3.“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句中,“過”的意義是__。 a 錯誤 b 責備; c 過失; d 超過 4.“故中禦而從齊侯”中“從”的意義是__。 a 跟隨; b 聽從; c 追趕; d 隨從 三、解釋下列各組詞,並標出各項意義之間的引申關係 1.發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暮見火舉而俱發。 雷乃發聲。 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 2.舉 後刺史蔣榮,舉臣秀才。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也。 獲諸侯之師,舉地千里。 3.理 有理人之制,而不要郡邑。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4.書 秦昭王聞之,遺趙王書。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 5.封 封王子比干墓。 宿不敢封殖此樹。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6.報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我報路長嗟日暮。 7.誠 是故非誠賈不得食于賈。 今陛下矜憫愚誠。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8.當 今人主之於言也,悅其辯而不求其當焉。 當食不歎。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 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 9.信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公不見信於人。 10.益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褘、允之任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雖殺之無益。 雍水暴益,荊人弗知

常用成语造句大全及解释

常用成语造句大全及解释 导读:常用成语及造句大全: 【马到功成】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 朋友要去参加考试我发自内心的祝她马到功成。 【安常守故】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糊口,保保守的一套。指保守不知厘革。 他持久以来安常守故,缺乏锻炼,故而经不起挫折。 【挨门逐户】挨家挨户,一家也没有遗漏。 倾销员挨门逐户地倾销产物,可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买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悍然不顾地干到底。 只要咱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进修上的各类困难。 【大千世界】三昧,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充满了抵牾。 【空手发迹】一切靠自己艰辛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王董事长空手发迹,如今是王氏集团的总裁。 【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这次角逐虽则表现不佳,但我决定明天卷土重来。 【晨钟暮鼓】古代梵宇中晨敲钟,暮伐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每当我想坏事时,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晨钟暮鼓的叮咛。

【力争上游】起劲争取长进求学做人都要力争上游,不要自满於近况 【投笔从戎】一小我私家抛弃文职而插手卫国的行列。 大伯父高中结业后投笔从戎,步入军校就读,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前车之鉴】比喻前人的失败,可以作为后人的借鉴。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下次出门一定会带雨具。 【金石为开】至诚可感动任何事物。 表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成意一定可以感动王小姐的。 【勤能补拙】指勤勉起劲能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勤能补拙,只要你多付出心思,一定有乐成的机会。 【揠苗助长】揠:拔起。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操之过急,反倒坏事。 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能任其自然。 【闻鸡起舞】听见鸡鸣就起身,比喻人发奋勇前进修,励精图治。 老爷爷在乡间修养,天天闻鸡起舞,打太极健身。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饥寒交迫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一片凄凉。 【联袂登台】同台演出 今晚的演出听说会有两位名角联袂登台献艺。 【使人咋舌】令人惊讶

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奔向,趋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在门外快步走。(《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向,趋向。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在中厅疾行。(《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在大路上疾行。(《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渡深过膝的水。(《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跄:有节奏的走动。《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跕:托着鞋走路。《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跑:急走,奔逃。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徙:步行。《易经贲》:“舍车而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邋遢:行走的样子。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关于词语但是的造句大全

关于词语但是的造句大全 但是这个词语用在后半句,表示转折的语气,如何用但是造出比较好的句子呢?接下来网为您带来但是的造句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但是的解释释义:1.只要是,凡是。 2.只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 但是的精彩造句1) 常常去运动。做个安静的林妹妹固然很好,但是身体健康更重要。 2) 我们前进的脚步虽然会让挫折绊住,但是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坐在绊脚石的面前唉声叹气而耗尽了自己。让我们学会微笑着用有限的生命来超越无限的自己!我坚信,挫折让我更自信,更成功! 3) 穿有质感的衣服,找有质量的男朋友。他不一定很有钱,但是一定要能让你有安全感和开心。 4) 天真纯洁很好。但是不分场合的天真就会成为白痴行为。 5) 柳树在我的家乡,不但是最为普遍的树,也是极容易成长的树。一棵柳树,特别是古老的垂柳下面,它在乡下常常是人们歇脚午睡的好地方,垂下的柳条慢慢地拂动,替你赶走了人间最讨厌的苍蝇。 6) 在寒冷的冬季腊梅花开的最旺盛,下过雪后,在雪

地里可以清晰的看见腊梅花的身影。腊梅花虽然在其他季节没有被人们看到过,但是它还是无怨无悔。在最寒冷的冬季绽放自己最精彩的瞬间,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一份色彩。 7) 看着杜鹃花,它是那么的普通平凡,没有菊花牡丹那么高贵受人欢迎,但是它同样装点着春天,装点着大地,很执着地开花,为校园添几分生气。 8) 大象虽然体型庞大,但是动作不快,就像笨重的坦克,它总是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移动着。 9) 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可异议的。但是,河有狭有宽有平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浑浊有温暖等现象,而人也一样。托尔斯泰 10) 你可以去爱一个男人,但是不要把自己的全部都赔进去。没有男人值得你用生命去讨好。你若不爱自己,怎么能让别人爱你? 11) 乡村里还有平整的稻田,老黄牛在田里干活。这黄牛虽然没有荷兰牧场的黑白花牛漂亮,但是它却很勤劳,和家乡里的人一样。 12) 玫瑰树篱笆上有一朵花,一朵所有的鲜花中最美丽的花。夜莺对它唱出他的爱情的悲愁。但是这朵玫瑰一句话也不讲,它的叶子上连一颗作为同情的眼泪的露珠都没有。它只是面对着几块大石头垂下枝子。 13) 人不是神仙,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人也不是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词语担当的造句大全

词语担当的造句大全 担当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承担并负责任有魄力的意思,你会用担当造句吗?以下是给大家带来担当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担当的意思词目:担当 拼音:dān dāng 词义: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勇于担当重任,不计得失。担当就是专门做某事的人。比如:营业担当,意思就是专门负责销售的人。 用担当造句1)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2) 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 3) 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4)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5) 不幸的遭遇可以增长人的见解,改善人的心地,锻炼人的体质,使一个青年能够担当起生活的责任,同时能够

知道怎样享受人生,这是在富裕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万万不能达到的。 6) 做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自己责任;做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才能堪受人生担当。 7) 对自己有信心,敢担当;对同事要虚心,肯求教;对单位要忠心,愿付出;对工作要尽心,能尽责;对客户要诚心,讲信誉。祝职场顺利! 8) 微笑不仅能让自己感受到巨大的力量,也能波及到他人。让他人感受到信任和担当。西方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只用微笑说话的人,才能担当重任。这句话表明:微笑可以化解人们交往中的芥蒂,让人们产生信任感,从而委以重任。 9)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10) 也就是这一年的国庆,现任董事长沙晓明正式走马上任担当当时的如皋市制卡和会员卡制作机械厂厂长。 11) 参加夏季班或者在工作中或业余活动中担当领导角色,对你的申请书有画龙点睛之妙。 12) 责任趋向於有能力担当的人。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多音字词造句大全

多音字词造句大全 本文是关于多音字词造句大全,感谢您的阅读! 导语: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单(shàn)老师说,单匈奴族首领单(chán)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hē)十二碗。”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野外测量(li 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à)之色。 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过早不好,糖烊(yáng)了都卖不动了。 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舞。 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ó)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臭(chòu)气熏天的臭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xiù)的臭是泛指一般气味。 度老师宽宏大度(dù),一向度(dù)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人。 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ōng)而散。 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ǎ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气。 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古汉语词汇学

小议“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读《古汉语词义论》有感 文学院对外汉语系10级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学过古代汉语的人都对词类活用这一现象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古代汉语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类活用?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学生,古代汉语是专业必修课程,又因为自己对于古典文学始终偏爱有加,所以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虽然没能学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而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更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汉语历经了千年的岁月,虽始终没有出现断代,但时光还是给了它很多改变。这些变化涵盖了方方面面,如字形、语法、词汇系统、语音等等。那些古代典籍,如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有所理解,同时不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没有偏差。而正确理解古代典籍,对词义的正确把握是必要的功底。 《古汉语词义论》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对古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和印象最深的便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活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收获谈谈对词类活用的认识。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要掌握词类活用,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同词类活用常会一同出现的词有“转化”、“兼类”、“引申”等。很多人都混淆了这几个概念,下面我就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谈谈这几者的区别和关系。 其中“转化”和“引申”的关系较为亲近,它们同是字或词从旧义产生新义的途径,但不尽相同。它们的不同在于:引申是通过语义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通过义素的增减变化而产生新义。如果是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总有共同的义素,但一般说来不会是旧义的全部义素整个的进入新义;如果是间接引申,那么旧义与新义之间可能没有共同的义素。由引申产生的新义,可以与旧义属于不同的词类,也可以和旧义属于同一词类。“转化”则是通过语法变化的手段产生新义,即:是一个词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使它改属另一个此类,从而也就使它的词义发生改变。有转化所产生的新义,其词性一定是与旧义不同的。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左传·成公十七年》:“我师师于刍扬。”

小学生常用成语及造句大全

小学生常用成语及造句大全 导读:常用成语及造句大全: 【一拥而入】拥:拥挤。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来 体育场的大门刚一打开,球迷们就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形容非常生气。不知为什么,他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 【聚精会神】聚、会:聚集。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 在路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里自言自语。【千钧一发】形容情况十分危急。 就在要撞车的千钧一发的时候,司机紧急刹住了汽车。【精兵简政】简:使简化 有些单位必须精兵简政,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一到夜晚,五光十色的灯把厦门装扮得更加美丽。【雨后春笋】形容新生事物大量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 【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事物。 那里展出的的东西琳琅满目,使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非常高大,气概豪迈。 他大公无私,真是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千方百计】方】方法。讲】办法。想尽和用尽各种办法。 老师千方百计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津津有味】津:口液;唾液;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的样子。 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漫画书。 【争先恐后】争:争着;先:前面;恐:唯恐;后:后面。比喻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在跑道上飞奔起来。 【如饥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就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 【兴高采烈】兴:兴致。采:精神。烈:旺盛。形容非常高兴的神情。 庆“六一”的游园活动中,同学们兴高采烈地玩了许多游戏。 【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他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擦干净,轻轻地放在书桌上。 【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形容旧的面貌改变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看到我们班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校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沁透心脾】原指吸入芳香气味、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等时,感到舒适和愉快。也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美好与感人所给予人的清新爽朗的感受。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