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第30卷第5期2007年9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抽mm0f兀AUIIi娜i哆of嘲口hIlg【18窖凹

Ⅷ.30No.5

SeDt.2007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李光贞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挤南250014)

摘要:“明治精神’是夏目j发石首创,指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十人精神.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开化的时代。这种精神总是与。孤独的悲衰”和。怀疑的地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是整个现代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夏目漱石在其小说中对处于社会动葫转型期的明治时代做了充分且深刻的描写。是那个时代极步教清醒的日本作家之一。

美键词:夏目澈石;明治时代;明治精神;日本小说’

中图分类号:D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22x(2007l05.0105—06

The“MeijiSpirit”inNat轴meS嬲eH’sNovels

ⅡCu“g.zh鼬

(汕萨《№i和LangLl昭曙,SlI蛐doIlgN佃aluDiTer越Iy,Ji呦,sbarIdo唱P肼.,25∞14,chi呻)

Abshtd:The“M嘶i叩疏”,晡gir叫edby№协u血esos出,re矗髓协d把丘储^zldind。peI.demindividI|al叩i血咖PaI_yi吧山ccivili皿妇0f山eMeijiB耐0d.}岫盱,ilI蚰啦血m4砷衄b,democ删c。iⅡs№out”ci讪删∞伽ed伽删时iali北.虮曲晒血蛐alwayBunkedwith。岫∞m坩d础血dc。“。山ehelld哪Pici叩”.眦BkiIld0f目咖婚theren洲∞aflllewhokmod啊I8pi血∞their椭d“.N哟IlmeiScusekilm。oI忙0ftbe血w∞b盯J雌啦Ie坼。f山砒age,曹homadeinhisnovebafuu蛐d弘ofolⅡldd髑吲州锄。ftIle

Meiji蹦oddIlrirIga缸∞idonals砌dupbe打aL

Key邢柑s:N由IlmdsoLlB出;MeijiPedod;M蜘i印i血;J印蛐e"I”vd

0.引言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强国之路。一提起明治时代(1868—1912),人们往往同下列这些说法联系在一起:“开化的时代”“全盘西化的时代”“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时代”等等。更有人指出:“日本所谓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空焕玑,1993:1)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明治维新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但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出发点的文学家夏且漱石,会怎样看待自己身处的这个“文明开化”的明治时代呢?夏目漱石出生于明治维新的前一年(1867年),可以说是明治时代的同龄人,他在小说中对处于社会动荡转型期的明治时代做了充分且深刻的描写,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清醒的日本作家之一。

1.。明治精神”的实质

“明治精神”一词出现在夏目漱石的小说(心)(1914)中。主人公先生在自杀之前的遗书中写道:在盛夏时节,明治天皇驾崩了。那时,我似乎觉得明治的精神,始于天皇.也终于天

皇。

我对妻说:“如果我殉死的话,那是打算殉明治精神而死的呢!”o(212)

十分有趣的是,在日语词汇中,如今只能看到。明治。精神”(明治精神)的说法,而没有诸如“大正精神…昭和精神”或者其他类似提法。这是为什么?也许问题过于复杂,本文在此无法讲述清楚,但有一点必须正视,那就是“明治精神”一词是由夏目漱石创造的。。对于同维新改革一起出生的我来讲,明治的历史就是我的历史”。(夏目漱石,1998:25),拥有这种资格的夏目漱石这位。国民作家”,为日语词汇增添了这个带有特定含义的概念。

收稿日期:2006一12—02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Hrz∞)

作者简介:孝光贞(1962一).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

?106?解放军井国语学院学撮200口年

日本学者认为,夏目漱石“对明治时代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他认为那是一个盲目赶潮流的时代,失去个性的时代。自己只是被裹挟着向前走去”(渡迈京二。2000:17),“充满了不信任和不安”(平川祜弘,2000:98)。较为明显的例子是,在当时全盘西化的日本,政府竟然首先建造了鹿鸣馆,o连日举行舞会招待外国人,把这个鹿鸣馆当成文明开化的象征。像这种只学习西方表面现象的事情,大约发生在明治最初lO年的后半期,正值夏目漱石的青少年时代。夏目漱石对这种只学皮毛的现象不以为然,他或许仅凭某种感觉竟说,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就像“一个不知道香烟是什么滋味的孩子,却吸着香烟并装出一副很过瘾的样子给人看“(夏目澈石,1988:52)。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比喻再恰当不过了,它体现出夏目漱石对日本现实的清醒认识,体现着他的东方文化立场与对客观现象的认识的契台。

明洽天皇于1912年7月30日去世,9胃13日举行葬礼,乃木希典大将。和夫人乃木静子同一天在自己的家中剖腹自杀殉死。当明治天皇去世、乃木大将殉死的消息传来时,夏目漱石在心灵上肯定是有一定震动的,但这种震动究竟有多大?程度如何?夏目漱石是否赞美这种行动呢?他在给桥口贡的书信中写道:“今天是全国的大丧,所有的人是想吃不能吃、想喝不能喝,真是奇怪的日子。”他在给松根东洋城的信中写道:“葬礼结束后,想必您很疲劳吧。明后天您休息的日子里玩一天如何?”天皇的葬礼被说成“奇怪的日子”,一心想着要去。玩一天”,这说明在夏目漱石心中,对天皇并没有过多的敬重或敬意。o当时的另一位文坛大家森鸥外,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在天皇去世和乃木大将殉死后写道:“本年本月本日发生的切腹事件真是令人窒息的事件。”(松元健一.1954:73)他在乃木大将殉死后仅仅5天,就完成了<与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的小说初稿,寄往<中央公论)杂志纪念乃木大将的“殉死”特刊.来表达自己那“窒息般”悲痛的心情。对明治天皇的去世以及乃木大将的殉死,森鸥外沉重的态度与夏目漱石轻松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夏目漱石心中,明治精神与明治天垒不是一回事。他借小说(心)主人公先生之口说道:

在天皇遗体安葬的那晚,我像平常一样地坐在书房里,听到了安葬时的号炮。在我听来。

好像邢是明治永远去了的通知。后来想想,觉得那也是乃木太将永远击了的通知。(212)

夏目漱石本人的心境与先生“明治精神始于明治终于明治”的感叹是一致的。《心)中的先生因为明治天皇的去世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那绝不是对天皇的殉死,那是对明治时代形成的“明治精神”的殉死。这其中的缘由,夏目漱石在小说中讲得非常清楚:

妻笑着,不来理我。可是不知她想到了什么,突然对我开玩笑说:“那么。你就殉死好

了。”

“殉死”这话,我几乎已经忘了。因为这个词在平常没有必要使用,显然已沉到记忆的

底里,在开始朽灭了。这时听到妻的玩笑,才

想了起来。我对妻说:“如果我殉死的话。那

是打算殉明治精神而死的呢!”我的回答。当

然也不过是开玩笑。可不知什么缘故,好像这

个古老的、用不到的词,又加进了新的意义。

这以后过了两三天.我终于下了自杀的央,o。(212)

先生那个一直。‘想死、想死’念头”的根源就是明治精神,或者说,来自地方到东京求学的先生和朋友K,都喜欢上了“东京人”阿静,在这种三角关系导致的悲剧中,先生虽然如愿以偿地结婚了,但自责和孤独却贯穿他的一生。先生把自己这种孤独的命运冠以“明治精神”之名,这就给。明治精神”一词赋予了新的意义。显然,夏目漱石在此所说的明治精神,就是与明洽时代一同开始的、或者说是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开化的时代,那种精神总是与。孤独的悲哀”和“怀疑的地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是整个现代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反映。这就是夏目漱石所说的“明治精神”的实质。

换个角度讲,背叛朋友并导致朋友自杀的先生,那种“孤独的悲哀”和“怀疑的地狱”并不是在他的心中一下子形成的,而是萌芽后渐渐长大的。但由于明治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一方面追求自由民主,另一方面时时感受到孤独悲哀的。明治精神”,永远也不会成为为自由开放的现代性格。在那个时代,先生并未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对自己旎行的只能是自我处罚,这与失去军旗后的35年问乃木大将活在人世上的意义是相同的。对乃木大将来讲,明治天皇的去世,使自己已失去了“存在1的理由和意义,明治。时代”已经结束,所以,他选择死。对先生来说,因为。想死、想死”的念头一直存在,像上膛的子弹一样随时可以发射,而明治天皇与乃木大将的死,

第5期李光贞试析夏日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107?

只不过为先生扣了一下扳机而已。令先生产生“想死”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的原因,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旧的已去新的未来的动荡年代,在社会大潮下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这是自由和独立的精神、怀疑和孤独的精神的一次太爆发。从这个层面上说,先生的自杀与其说是对“明治精神”的殉死,倒不如说是对“现代精神”的殉死更为准确。K的自杀亦如此。K的自杀只不过是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立自由精神的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孤独情绪下,比先生先走一步的悲剧,因为K是比先生更加无法忍耐那“怀疑和孤独”的人。K在遗书的末尾这样写道:。早就应该死啦,为什么要活到今天呢?”(199)这听来莫名其妙的话,喻示着K早就有自杀的念头,他身上更多传统文化的素质使他比先生更加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

对现代精神的殉死,曾袭击过朋友K,现在又向先生袭来:

我终于逐渐怀疑K不要也是像我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寂寞得没有办法,结果才突然自

尽的吧。这样,叉使我凛然一惊,因为我也是在K走过的道路上,像K一样摸索前进,这个预感,那时像风一样开始掠过我的?心头。(202)

先生所要面对的,是在自由和独立的现代精神出现后。在社会转型期、现代化过程中的那种无可奈何、怀疑和孤独的感受,这同<行人>中哥哥长野一郎的情形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处在苦于不被人理解的寂寞中,他们都已经站在了宗教的门口。对于一郎来说,对妻子贞操的怀疑,只不过是他对现代失落的一个借口。这同《心>中朋友的背叛之于K、天皇的去世之于先生情形是相同的——具体的事件并不重要,它们都是引发主人公悲哀失落、失去生活勇气的导火索。长野一郎有过这样的内心告白:“我从前就喜欢大自然,大概是跟人台不来,不得已才潜心大自然的啊。”还有这样的感受:。不仅是在社会上,在家庭中是一样的孤独。”这一切只有从“明治精神”的角度上来看,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长野一郎作为现代精神的拥有者,不得不忍耐那种怀疑和孤独:“山也好.海也好,我感到崇高的瞬息间的大自然就是神。此外,还有什么神?”(张正立等译,19“:425、549、553)把大自然当成神灵,以此来推翻传统社会的神灵崇拜(包括天皇崇拜),这种怀疑和孤独感毫无疑问来自于明治精神对他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夏目漱石在描写这些事情时,实质上描写了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失落,他把对这种失落的描写忠实地反映在个人身上,于是诞生了描写现代人病情的现代小说。

2.“明治精神”的终结

夏目漱石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虽然生于日本长于日本,但毕竟在英国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把自由、平等、独立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他在1916年7月20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晚看到天皇重病的号外。号外上说天皇因尿毒症已陷入昏迷状态,并告知大家因天皇病危,传统的开山活动停办。天皇还未去世没有必要停止民间活动,因天皇生病而波及到一般百姓的生活,真为当局者的无知感到震惊。”这种不愿因天皇生病而影响百姓生活的态度,透漏着夏目漱石与其他日本作家的明显不同,他把明治天皇与明治精神分开了。例如,著名的“拒授学位事件”就折射出夏目漱石这种可贵的独立人格。夏且漱石在《博士问题始末)中指出:“如果赋予博士制度的价值只是让世上觉得好像不是博士就不是学者的话,就会使学问成为少数博士的专有物,少数几个学者贵族掌握学术大权。而使其他未当选的人受到冷落,讨厌的弊害层出不穷。”(何少贤。1998:11)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天皇崇拜是一种远远超过16世纪、17世纪欧洲神权君主论的绝对主义”(若规泰雄,1999:437),在当时的历史情形下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夏目漱石批评和抵制当政者的文化政策,拒绝来自当权者授予的最高学位,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明治政府的批评,表明夏目漱石已经具备当时比较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1909年,夏目漱石在<关于“战后文坛趋势”的谈话》中指出:“日本就是日本,日本有日本的历史,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特点,模仿西洋未必就正确,不是只有西洋能成为榜样,我们也能成为榜样。不可能输给他们。”(南宁.2001:42)。1911年,夏目漱石在和歌山做了题为《现代日本的开化)的演讲。这对夏目漱石如何认识所处的时代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说:“一般的日本人对(开化的)意义没有真正地理解.……西方的开化(即一般的开化)是由内到外,而日本的开化是由外到内。……在锁国闭关二百多年后,突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史无前例,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日本的开化,因这种史无前例的冲击而变得急剧疯狂起来。即一直处在由内到外自发地文明开化的日本,突然强制性地被推向开化。因为是强制性的开化,个性也就在开化中失去

-10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

了。”(夏目澈石,1988:53)

这种批评并非是对明治时代的片面认识.夏目漱石对现代化无疑是持肯定态度的,只不过是要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要丢掉传统.耍保持个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在(我的个人主义>中提出要把握住“自我本位”.即自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也是自己行动的责任者。西方入重视自我.认为如果失去自我,人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日本在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家长制的束缚下,人们没有自我,其开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有个人从心中接受现代化之后,这样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在日本生根开花。因此,夏目漱石才对明治时代的现代化充满不信任和不安,才在<我是猫>中对大唱大和魂的人迸行讽刺和嘲笑,才在<三四郎)等作品中借主人公之口。对日本肤浅的“开化”进行无情、深刻的批评。

在夏目漱石的文学生涯中,<其后>是一篇有着承上启下意义的小说,正是长井代助这类人物的出现,夏目漱石的小说才开始走向现代小说。从<其后)之后。其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均是这种。由外到内开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矛盾性人物。换句话说,《其后>之后的小说,全是描写当时社会矛盾反映在具体人物身上的现代小说,这与森鸥外从‘与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之后转向历史小说的创作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如此,夏且漱石对“由外到内开化”的批评,也是从明治42年(1909年)<其后>这部小说才开始的。中村光夫在题为。近代日本的超克”研讨会上,在以<对近代的困惑)为题的发言中指出:“一般说来,明治、大正时代是消化吸收西方文化的时代。但因为是急速的来自外部的强制性吸收,对一般的日本人来讲,是一个消化不良的时代。夏目漱石借代助之口说当肘的日本是同牛竞争的青蛙,并说‘你的肚子已经裂了’。对现代日本人的病情傲彻底描写、解剖的作家,夏目漱石是第一人。”这种认识无疑抓住了夏目漱石小说的精神本质。

那么,夏目漱石究竟对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的病情”做了怎样的描写呢?

长并代助之后出场的人物是(门>(明治43年)中的野中宗助、<行人)(大正元年至2年)中的哥哥长野一郎、<心)(大正3年)中的先生、‘道草)(大正4年)中的健三、<明暗>(大正5年)中的津田由雄……,仔细探究、推敲一下他们的性格,就会发现他们是在同一条主题线索上的系

列人物。而<野分)中的中野辉一和‘虞美人草>中的小野清三则是这些人物的前身。夏目漱石在他的作品中,把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类人物及其病情、病因,放在日本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察。例如<门>中和妻子阿米过着平静、和睦生活的野中宗助,关心妻子,表面上过着很有规律的上班族生活。留给读者一个“好男人、好丈夫”的印象。但他的年轻时代却不是这样:

宗助是拥有相当资产的东京人的子弟。在学生时代,他就同其他东京人子弟一样,肆无

忌惮地追求种种时髦的嗜好。在服饰、举止、

思想等所有方面,他悉如当世纨绔而无愧,昂

首阔步于市内而为所欲为。他的领子雪白。长

裤的翻脚熨得平直美观,足穿开司来的花袜

子。与这身打扮相表里,他的头脑里装的也奎

是时髦货色。(昊树文译,1988:619)

但就是这样原本失去独立个性、一味追求时髦的人物,通过某一事件也能重新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继而陷入“孤独”,其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当时“明治精神”的影响,当然,这些人都是思考型的人物。《心)中的先生同野中宗助一样,也曾经是一个浮躁但有才华的年轻人,也是因为某一事件才开始产生“怀疑”、陷入“孤独”的。这里所说的“某一事件”,在不同小说中或许有所变化。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从赶风潮、赶时髦的文化人状态中,通过某一个事件,通过人格裂变,成为了有现代意识的人。如野中宗助、先生等,他们在年轻时拼命追赶潮流、失去自我的那一段时间,都是从友人那里夺走他们的恋人.在精神上或肉体上把友人置于死地。后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然,这种从“无我”到“自我”的转变过程,在一般具有守旧思想的人来看,是毫无道理的。<心)中乡下的父亲,对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人“我”说道:“‘叫人研究学问,人就动不动爱讲道理,这不好。’父亲除此以外没有说别的话。我却在这简单的一句话里.窥见了父亲平素对我不满的全豹”(82)。这保守和现代的对立,只不过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体验到的历史的一个单元而已。但通过这样的体验,“我”获得了现代自我的意识,显示出与一般人不同的一面。三角关系也罢,背叛也罢,在这些戏剧性、故事性极强的小说中,夏目漱石笔下的主人公通过各种事件,在加深这种体验。夏目漱石把那种“怀疑”和“孤独”、‘那种因怀疑而孤独的无奈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5期事光贞试析夏目嗽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109-

<门’中对喜欢赶潮流的野中宗助发生变化后的样子这样描写道:

在这段时问里。宗助下了决?o要排除万难挺起胸来生活下去。钟敲3点的时候。宗助是处在朦胧中,好像听得好像又没有听得。而敲4点钟、5点钟、6点钟的时候,他已一无所知

了。但是宗助梦见了人问在扩大,天空在波浪起伏地一伸一缩,地球像一只用丝线吊着的圆

球,沿着弧度很大的轨迹在空间移动——一切都在恶魔的控制之下。七点钟过后,宗助才猛

然从梦中醒来。(是树文译.1988:658)

这一段写的是野中宗助从朋友那里夺走阿米并同阿米结婚后,两个人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但现在这平静的生活就要被打乱了:阿米以前的男人安井即将再一次出现在他家附近,他无法面对安井,也无法想象和安井见面的样子,他为此而苦恼,而痛苦。野中宗助的这种苦恼和痛苦,同中野辉一的苦恼不同,中野辉一是因为赶不上潮流而苦恼,野中宗助的苦恼则是人格裂变时期的苦恼。如果说在学生时代背叛朋友、导致朋友自杀的先生是令朋友从肉体上消失的人,那么,野中宗助则是在精神上置朋友于死地的人——他们其实是相同性格的人——先生自从朋友死后,每个月都要去给朋友上坟,从不问断,那种渴望赎罪的罪恶感正是野中宗助那种苦恼的延续。

明治时代是社会的转型期,当时的日本人一方面具有那种刚刚成为先进国家的兴奋和激动,另一方面,由于在这动荡的年代里,旧的去了,新的未来,又总是具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安,而且说不出这种不安来自何处,夏目漱石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这样一些不安的人。’

其实,夏目漱石在明治天皇去世之前就已经意识到“明治精神即将终结”,明治天皇的去世只不过是在现实时间上给他增加了一个佐证而已。夏目漱石在明治40年(1907年)创作的<野分》中。借白井道也之口说道:“明治加年是史无前例的40年”,这其实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对明治精神的确认。小说中又写道:“明治已经过去了40年,40年已不算短,明治的事业是告一段落的时候了。”即在明治天皇去世(1912年)的前5年。夏目漱石已经意识到“明治精神”已到应当终结的时候,。夏目漱石的精神作为分身,也同明治时代的结束一起埋葬了”。(佐藤泰正.2000:29)与夏目漱石的这种意识遥相呼应的是,随着国家的进一步现代化,其作品中丧失独立人格的人物形象相继登场:《野分)中的中野辉一、《虞美人草)(1907)中的小野清三等都是丧失独立人格的人,正是他们体现了“明治精神“的终结。夏目漱石敏锐地发现了这些人物,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小说的主人公。

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社会“白上而下”改革的急剧转型,必然出现一批既存留封建意识又吸收现代意识的。多余的人”。具有现代精神的夏目漱石在小说《其后)中通过塑造长井代助这一人物,对明治社会提出了批评:

为什么不想干?这不是我不好。说得明白些,是社会不好。说得曼为扩大些。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太令人失望,所以我不想干什么了。别的且不说,你不妨看看,还有什么国

家像日本这样穷得一身是债吗?这些债何时才能还清呢?当然,这些外债总会还清的。但是光指望借债总是不行的。日本这个不向西方国

家借钱就无法自立的国家。竟然要以一等大国

自居,硬是要挤进一等大国中去。所以。它只好削足适履,限制各方面的深入发展。从面上铺开一等大国的规模。如此勉为其难的样子,更令人感到可悲,不啻是青蛙同牛逞强。你想想看,当然要撑破肚子啦。……驰目整个日

本,能找到一寸见方的土地是洙浴在光明中的吗?这可谓暗无天日哪。我置身其间,一个人再怎幺想有所作为.又何济于事呢?(昊树文译。

1988:324—325)。

长井代助的这段话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悲愤,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向社会,而是运用“青蛙同牛逞强”这一来自伊索寓言的故事,用这一比喻真切表现出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以及现代化导致某些人丧失个性的悲剧。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矛盾,这里主要是指日本发动了旨在对外扩张的两场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在此。长井代助所痛斥的,也即夏目漱石所讽刺的,就是当时所特有的“明治政府精神”吧。

。明治政府精神”一词可能是笔者独创,因为它不同于。明治精神”。“明治精神”一词出现在小说<心>中的结尾部分,在先生夫妇的谈话中首次被提及,这次谈话后,先生下定了自杀的决心。失去故乡、失去朋友的孤独之人先生在。明治精神”一词出现后,终于也决定要离开自己的妻子——“东京人”去追随那个先自己而去的朋友K了。由此可见,先生的自杀是同明治精神一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他特别强调殉天皇而死与殉明治精神而死是不一样的。小说中写到了四个人的死:已经

tll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摄2007车

死去的明治天皇,跟在明治天皇后面殉死的乃木希典大将,躺在病床上即将自然死去的父亲,要自杀的先生。这四个人虽然身份各异,但都是某一方面的统治者。先生的自杀和乃木大将的殉死同明治时代的终结交叉纠缠在一起,说明。明治精神”与“明治政府精神”也不可能完全分开.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的。

3.结语

夏目漱石生活的明治时代,日本以。和魂洋才”的姿态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取得了奇迹般的进步,并赢得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引起世界的广泛瞩目。但是,明洽政府在推行富国强兵等一系列政策时,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矛盾的产生。中村光夫曾说:。漱石思想的独创性,在于他意识到发源于欧洲的文明,在移人日本后引发了在欧洲不曾发生的问题。”(黄小丽,200I:107)夏目漱石小说中的诸多人物。都背负着这样的时代矛盾。演唱着各式各样人物的人生悲歌,不仅能够引起当时读者们的关注,也给当今找寻生活新方式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

注释:

①本文夏目漱石小说的引文均引自(心-路边草),周太

勇、柯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文中只注页码,恕不再一一注出。

②笔者译。除标明译者外,本文的其他译文均为笔者译。

③建于1883年,明治政府欧化的标志性建筑。

④乃未希典(1849—1912)是明清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

后被夏目漱石写进小说‘心>中,作为他对传统武士道文化或多或少不以为然的一种象征。

⑤夏目漱石1913年(大正2年)12月在第一高中(现在

的东京大学教养系)所做的讲演‘模仿与独立)中,对乃木希典的殉死不以为然。他说道:。出现了鼹着别人去死的人,不明白乃本疴死的真正意义何在?”见<摸做2独立)‘漱石全集16眷)。他对武士道的态度与他对天皇的看法有关.日本学者发现,在夏目谳石的所有作品里。撒石对明治天皇并没有什么敬爱的语言描写。”见山内昌之‘漱石上乃木将罩>,载《支芸春秋’乎成12年12月特别版,第106页。

⑥1911年,日本政府决定授予夏目漱石文学博士称号,但

是他认为这是国家权力对学术的严重干涉,政府靠自己的权力,人为地制造权威.是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国策。夏目漱石当时正因病在床,他不顾身体的虚弱。发表声明:。小生以前一直只吼平平常常的夏目某混迹于世上,希望夸岳仍然以平常的夏目某身份生活下去。,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并写文章对当时日本的学位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参考文献:

[1]高宁.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J].外国文学评论,2001,(2):42.

[2】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日漱石[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11,

[3】黄小丽.夏目漱石的近代化观[J].日本学刊,2001。

(6):107.

[4]金焕玑.日本近代文学史[M].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鳄3.?

[5]张正立,等,译.夏目漱石小说选(下)[M].长抄:期南人民出版社,1984.

[6】渡迎京二.漱石E明治[J】.文芸春秋,2000.(12):16一19,

[7】平川幸占弘.漱石E明治天皇[J】.文芸春秋,2000。

(12):98—100.

[8】若规泰雄.日本的战争责任[M】.赵自瑞,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l辩.

[9]松元健一.明抬tlj何℃玉々允加[J】.国文学.1954,(5):73—75.

[Io】夏目澈石.文埴乃超势CM】.柬京:集摩齑房,1988,

[zI】夏目漱石.琨代日本的掰化[c】//吉田精一.夏目漱石全集10.柬京:篥摩害房,1988.

c12]夏目散石.爱情三部曲【箍).吴糟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3】夏且漱石.博±周题力成行[c】∥三好行雄.教石文明翁集.柬京:岩波言店,1998.

[14]夏目漱石.々一p甲少先生力‘日本雁史)[c】//三好行_雄澈石文明嚣集.束京:岩渡善店.1998.

[151佐藤泰正.明治力雁史}{鄹与余。匿史T南6[J】.文芸春秋,砌,(12):29—32.

(责任鳊辑梁利)

试析夏目漱石小说中的"明治精神"

作者:李光贞, LI Guang-zhen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7,30(5)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1条)

1.高宁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 2001(02)

2.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 1998

3.黄小丽夏目漱石的近代化观[期刊论文]-日本学刊 2001(06)

4.金焕玑日本近代文学史 1993

5.张正立夏目漱石小说选 1984

6.渡辺京二漱石と明治 2000(12)

7.平川祐弘漱石と明治天皇 2000(12)

8.若规泰雄.赵自瑞日本的战争责任 1999

9.松元健一明治とは何であったか 1954(05)

10.夏目漱石文壇の趨勢 1988

11.夏目漱石现代日本的开化 1988

12.夏目漱石.吴树文爱情三部曲 1988

13.夏目漱石博士問題の成行 1998

14.夏目漱石.マードック先生の日本歴史 1998

15.佐藤泰正明治の歴史は即ち余の歴史である 2000(12)

16.周大勇.柯毅文心·路边草 1988

17.笔者译.除标明译者外,本文的其他译文均为笔者译

18.建于1883年,明治政府欧化的标志性建筑

19.乃木希典(1849-1912)是明治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后被夏目漱石写进小说《心》中,作为他对传统武士道文化或多或少不以为然的一种象征

20.山内昌之漱石と乃木将軍 平成12(12)

21.1911年,日本政府决定授予夏目漱石文学博士称号,但是他认为这是国家权力对学术的严重干涉,政府靠自己的权力,人为地制造权威,是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国策.夏目漱石当时正因病在床,他不顾身体的虚弱,发表声明:"小生以前一直只以平平常常的夏目某混迹于世上,希望今后仍然以平常的夏目某身份生活下去",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并写文章对当时日本的学位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霞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濑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的夏目漱石-科教文汇

2007,""(19)

1904年至1908年是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从事专业创作的前期.1905年,夏目漱石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以<我是猫>为起点,夏目漱石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凭着冷彻的头脑和犀利的笔触,向日本反动统治阶级勇猛地开战,为日本近代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2.学位论文梁懿文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2009

剧。关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明治精神的追思相互交织,贯穿于小说始终。

本论文以“先生”这个关键人物为主线展开论述。

一、考察了他的成长经历,认为其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对其伦理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先生”在儒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传统思想受到强化的同时,学习了西欧追求自由、独立、自我的近代思想。这两种思想的矛盾,造成了“先生”思想上的困惑,这种困惑伴随其一生,成为“先生”精神上痛苦的根源。

二、考察了“先生”在恋爱中的表现,探讨了他的“洁癖”、他的爱情观、他的猜忌和犹豫不决,认为他的恋爱悲剧与其性格有很大关系。

三、探讨了“先生”与K的关系,从亲密无间的好友,到势不两立的敌人,爱情的竞争导致友情的破裂,体现了充满个人主义的西方近代精神对“先生”的影响。

四、探讨了“先生”与“我”的关系,认为在年轻的“我”身上,寄托了“先生”对未来世代的期望。

五、探讨了“先生”的自杀与明治天皇去世的关系,认为明治时代的结束对于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人是致命的打击。

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先生”的形象在明治时代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得到了凸显。他的生,以及他的死,反映了明治时代日本社会复杂的现实和思想状况。

3.期刊论文吕兴师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愤怒的夏目漱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10(3)

1904年至1908年是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从事专业创作的前期.在此期间,他重视文学的伦理性,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他发扬江户文学的“劝善惩恶”的传统,坚持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我是猫》、《哥儿》等一系列富于批判精神的优秀作品是前期代表作.他批判明治初年的所谓“文明开化”,揭露明治时代黑暗的教育制度,把锋芒直指混合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血液的明治社会.其创作风格迥异于风靡当时文坛的自然主义流派,形成了前期“愤怒的漱石”的形象.

4.期刊论文马英萍非人情与禅——论夏目漱石的《草枕》-江淮论坛2006,""(4)

夏目漱石在<草枕>中提出了"非人情"的文学创作理论."非人情"的提出及其含义与禅宗思想有着紧密联系.在广泛学习和模仿西欧的明治时代,漱石提出"非人情"的文学创作理论,旨在呼吁日本作家创造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对夏目漱石<草枕>的个案分析提示我们,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今天,弘扬民族文化尤为重要.

5.期刊论文夏爱元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时代文学2009,""(19)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着重剖析明治时代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和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表现出特有的知识分子情结.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知识分子定住和对知识分子的偏爱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6.期刊论文郝杰论夏目漱石"个人主义思想"的特点-时代文学2010,""(6)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是漱石文学的思想核心,它同西方的个人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还充满了日本明治时代的特点.

7.期刊论文史小华浅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以"先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文教资料2008,""(7)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其所创作的众多作品对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长篇小说<心>于大正三年在<朝日新闻>上连载,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的可怜、可悲的内心世界.对主人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入木三分.

8.期刊论文夏爱元.XIA Ai-yuan晦涩家庭中的孤苦学者--试析夏目漱石《行人》中的一郎形象-湖南城市学院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3)

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之一<行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集中塑造了找不到精神家园的学者一郎的矛盾形象,着重剖析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可怜、可悲、可叹、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和空虚无奈的生存状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写作特色等方面来看,一郎这一形象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9.期刊论文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外语研究2003,""(4)

长篇小说<心>是日本近代文坛巨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三部分内容的描写把明治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剖析得淋漓尽致.它在日本近代文坛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心理小说.

10.学位论文王海夏目漱石の「自己本位」について试论夏目漱石的“自己本位”思想2003

夏目漱石是日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置身于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期,由于自己的独特人生经历,形成了"自己本位"思想."自己本位"思想可以说是漱石文学的思想核心,是贯穿于漱石作家生涯的基本出发点.该文主要将就何谓"自己本位"、"自己本位"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的作用等展开论述.我想这方面的探究将对更深刻地理解漱石的人生及他所处的时代是很有意义的.众所周知,夏目漱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其作品几乎全部集中于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因此,要研究漱石的思想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他从事文学活动的这段时间.该文将就"自己本位"思想的形成分为①幼年时期的影响②汉学修养的影响③伦敦留学的影响④明治时代的影响四部分来论述.幼年时的漱石在家中是一个多余的人,缺少父母的关爱,更有被送作养子的痛苦经历.毫无疑问,这段经历对漱石来说是不幸的,但对漱石以后思想的形成却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自己本位"思想的萌芽由此已初见端倪.漱石从幼年起就喜爱汉文学.要探究漱石的"自己本位"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考虑汉学修养的影响.漱石的汉学修养在二松学舍时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漱石有了对抗西洋文明的有力武器,在激烈的文明开化中,汉学成了漱石的精神支柱.漱石的汉学修养为"自己本位"思想的获得,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伦敦留学对漱石的文学活动以及人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留学经历对漱石来说已成为其人生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福泽谕吉曾经说过:"以伦敦留学为契机,漱石经历了两次完全不同的人生."漱石在《我的个人主义》这篇著名的演讲中,回忆起伦敦留学时,这样写到:"我自从获得了'自己本位'后,日益感到自己强大起来,心中升腾起他们算老几的气概.……这时作者的不安完全消失了.作者以愉快的心情,注视着阴郁的伦敦." 因此,二年充满苦恼和不安的留学生活成为漱石"自己本位"思想诞生的重要原因.假若漱石没有伦敦留学的经历,很可能终其一生都只是一名英国文学的研究者. 漱石的"自己本位"思想强调:要有鲜明的自主性,建立自己是主,他人为宾的立场,要避免盲目地模仿他人.而且在发挥自己的个性,尊重自我的同时,也应认同他人的自我及个性,做到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实际上"自己本位"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它与以自我为中心,压制他人发展的利己主义,以及专制的国家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作为漱石人生观、文艺观的"自己本位"思想,在当今仍对我们有着启示作用.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要实现文明开化必须全盘否定日本的传统文化,相信全盘西化才会使日本强大.于是,无条件、无批判地模仿西方的风气盛行一时. 此时的漱石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自己本位"的独特视角关注着西洋文明及日本对西洋文明的摄取.这从他的演讲、小说、书信等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漱石对日本前途的深深忧虑、对日本所谓的文明开化的批判和敏锐的洞察力都是同时代其他作家所不能比拟的. 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和魂洋才",本意是以日本精神和西洋技术来治理国家.但是,不久"和魂"就被人们抛到脑后,变成了"无魂洋才".借用漱石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外发性的文明开化.受此影响,日本国民始终处于一种空虚、不安的境地.漱石的"自己本位"思想是不能脱离这一时代背景的. 自培里率舰队来航之后,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一直困扰着日本.对此,夏目漱石早在九十年前提出的"自己本位"思想,至今仍不过时,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问题.漱石的"自己本位"思想,对于我们探讨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如何融合异质文化,也具有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自己本位"在我们当今生活的现代社会,仍是被漱石所不断追问的永恒的课题.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8716000.html,/Periodical_jfjwgyxyxb200705018.aspx

授权使用:淮阴师范学院(hysfxy),授权号:8969ce0e-6703-43b9-823f-9e12009573a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