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明外国语言学史(前5世纪-20世纪中叶)

简明外国语言学史(前5世纪-20世纪中叶)

简明外国语言学史(前5世纪-20世纪中叶)
简明外国语言学史(前5世纪-20世纪中叶)

简明语言学史教程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语言、语言学、语言学史

1.语言是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

语言是使用最广泛、最灵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功能和演变,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的发展规律。

分类:具体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宏观语言学与微观语言学,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结构语言学与建构语言学。

语言本体研究: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

语言应用研究:语用学。

语言学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3.语言学史是语言学的历史。

梵语语法。中国、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19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称为语文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叫传统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功能语言学)、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美国学派(描写语言学)、伦敦学派(功能结构语言学派)、莫斯科学派(控制结构语言学派)。

转换生成语言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语言学。(1)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相关:①层次语法。耶鲁大学,兰姆(S.M.Lamb)。②法位学。密歇根大学,派克(K.L.Pike)。

③系统语法。悉尼大学,韩礼德(M.A.K.Halliday)又叫“系统功能语法”。(2)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相关:④生成语义学。芝加哥大学,波斯塔尔(P.Postal)、雷科夫(G.Lakoff)、麦考莱(J.MaCawly)、罗斯(J.R.Ross)。⑤格语法。菲尔莫尔(C.J.Fillmore)。(3)功能语法。⑥关系语法。珀尔玛特(P.Perlmutter)和波斯塔尔。⑦词汇—功能语法。布雷斯南(Joan Bresnan),斯坦福大学。(4)与形式语法有关。⑧蒙塔古语法。蒙塔古(R.Montague)。⑨广义短语结构语法。盖兹达(G.Gazdar)、萨格(I.Sag)、克莱因(E.Klein)和普伦(G.Pullum)。

二、本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参考资料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基本规律,语言学主要流派、基本理论和观点、重要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及其功过得失和历史地位,语言学史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三、语言学史的分期

与社会历史的分期有联系,但不等同。

语文学(1816年以前)。语言学依附于其他学科,主要为解释经典服务。

历史比较语言学(1814-1915)。丹麦人拉斯克(1787—1832)《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1816年,德国的佛兰兹·葆朴(Franz Bopp)《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科学的语言学诞生。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1956)。1916年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1975)。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功能主义语言学(1976年至今)。1976年国际功能语言学会成立,1977年《语用学》杂志创刊。

第二章语文学

第一节早期语文学

一、古印度语文学

1.波尼尼的《梵语语法》

公元前四世纪,古印度学者波尼尼(Panini)研究《吠陀》的语法,著《梵语语法》,又叫《波尼尼语法》。

《梵语语法》总结古梵语语法规则近四千条。对梵语的词形变化和词的结构、词类和句子作了精密的分析,对梵语的语音结构和语流音变作了周详的描述。2.古印度的语文学的成就

(1)构词法

区分词根、后缀和词尾,词根又分为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

(2)词类和词形变化

分为动词和名词。还有前置词和小品词。动词有人称、态、式等变位,名词有8个格。

(3)语音分析

根据语音生理属性分类:①依声门开闭:无声音和有声音。②依口腔开合度:元音、半元音、紧缩音和闭塞音。③依发音部位:喉音、腭音、头音、齿音和唇音。

(4)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波尼尼把梵语跟其他梵语方言对比。

二、古希腊语文学

1.“词”“物”之争

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古希腊哲学家之间发生了“词”“物”关系之争。“自

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惯例派”:事物的名称跟事物的本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能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见于柏拉图《对话录》。

公元前3世纪左右,争论的重心转移到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基于“自然派”的学者认为语言没有规律可寻,侧重研究不规则语言现象;基于“惯例派”的学者认为语言是有规律的,着重研究语言的规律,确定各种语法规则。

推动了对语言的本质问题特别是词源问题的研究。

荀子“约定俗成”(《正名篇》)。

2、第一部希腊语语法著作:《希腊语语法》

柏拉图区分了动词和名词。

亚里士多德分出了“连接词”。名词性范畴,动词和名词“格”变化。

斯多葛学派:把“连接词”划分为“有格变化的词”和“无格变化的词”;把格限定在名词、代词上,确定了动词的态、时、体等范畴。

亚历山大学派。形成于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4—前31)的埃及京城亚历山。属“惯例派”、“规则派”。

司拉克斯(公元前170—前90),亚历山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希腊语语法》。总结了希腊语研究的成果,发现了一些新的语法范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语法体系。句子“表达一个完整思想”。划分八种词类: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名词有五种语法属性。动词有八种语法属性。《希腊语语法》是第一部系统的希腊语语法著作,也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语法书,成为传统语法学的理论基础。

三、古罗马语文学

1.第一部拉丁语标准语法:瓦罗的《拉丁语研究》

古罗马瓦罗(公元前116—前27),公元前三世纪,著《拉丁语研究》,第一部拉丁语标准语法。多套用司拉克斯的语法模式。瓦罗区分屈折构词法和派生构词法。发现拉丁语的格范畴比希腊语多出一个“夺格”。

2.古希腊、罗马语法学集成之作:普里西恩斯的《语法惯例》

公元5世纪末六世纪初,普里西恩斯撰《语法惯例》。用司拉克斯等人的语法体系分析拉丁语法。把司拉克斯的冠词换成了叹词。《语法惯例》是古希腊、罗马语法学集成之作,中世纪拉丁语语法学的权威。

四、古希腊、罗马语文研究的缺点

第一,研究限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没有对不同语言或方言进行比较。

第二,对词的结构的认识还处于浑沌状态。

第三,罗马人借鉴、模仿希腊语语法时多机械照搬。

第二节中世纪及近古语文学

一、中世纪语文学

中世纪:公元476年—15世纪文艺复兴。

思辨语法:代表人物托马斯著《论思辨语法》。思辨语法从逻辑的角度研究语法,提出了普遍语法的概念,在西方语言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句法理论。对普遍唯理语法有影响。

二、近古语文学

近古:文艺复兴至18世纪。

1.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研究概述

世俗语言、异族语言受到关注。

主要成就在语法方面。代表人物是彼得罗斯·拉穆斯(Petrus Ramus,1515-1572)。拉穆斯被称为现代结构主义的先驱。他以语法形式为依据,反对依靠意义或逻辑研究语法关系。

2.17、18世纪的语言研究概述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对英语语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写和分析,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霍尔德。他对元音、辅音作了科学的分析。

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维。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催生了法国的唯理语法学派。

18世纪历史比较法产生,为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唯理普遍语法》

1664年,法国的阿尔诺(Antoine Arnaud)和兰斯洛(Lancelot)合著《唯理普遍语法》(《普通唯理语法》、《普遍唯理语法》、《波尔·洛瓦雅尔语法》)。以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认为“理性是普遍的”,强调语言结构是“理性”的产物。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语法是逻辑的表现。用逻辑的原则和方法研究语法。语法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语法的普遍原则。把词看作是概念的符号,把句子等同于判断。其实,语法与逻辑的关系也不像唯理语法学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不同的语言里,或者在不同时代的同一语言里,逻辑范畴跟语法范畴并不都是完全一致的。《唯理普遍语法》成为传统语法的又一重要著作。

4.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和历史比较法的成功运用

俄国女皇伽德邻(1762—1796)于1787年编定了《全球语言的比较词汇》。共280种语言。

赫尔伐士(1735—1809)1800年出版《语言目录》。包含300多种语言材料。

威廉·琼斯(WillianJones)(1746—1794)于1786年9月27日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论文,指出梵语跟希腊语、拉丁语等欧洲语言无论在动词词根还是语法形式上都有显著的相同点,推断这些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是历史比较法的成功运用,标志着语文学向语言学的转变。

世界语言标本的搜集与梵语材料在语言比较中的运用,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5.洪堡特——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洪堡特(Wilhelm V 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人。论著《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论述了语言与精神、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论述了语言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首次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将世界语言划分为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三类,代表了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洪堡特继承了普遍唯理语法的传统,从哲学的高度深入探讨语言诸问题,奠定了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语言学的先驱。

第三节语文学的缺陷

(1)主要是为解释经典服务,依附于其他学科。

(2)对希腊语和拉丁语之外的语言注意得不够。

(3)忽视口语。

(4)规定性语法,不重视语言事实和使用习惯。

第三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

又称比较语法。通过亲属关系语言的比较研究,探讨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共同母语。

第一节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1)资本主义市场的繁荣使得不同语言的接触变得频繁。

(2)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使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3)达尔文“进化论”印证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科学性。

(4)各种语言资料的广泛搜集和整理为语言的历史比较准备了材料。梵语在语言比较研究中的成功运用提供了现实契机。

第二节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

奠基者:拉斯克(R·Rask)、葆扑(F·Bopp)和格里姆(J·Grimm)。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第一个奠基者:拉斯克

拉斯克(1787—1832)丹麦人。

《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1814年)。第一次提出日尔曼语属于印欧语系。明确提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语法的比较对研究语言系属有重要价值,最不可少的一些基本词汇(如代词、数词)及其语音对应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发现日尔曼语中的“辅音大演变”:

希腊语日尔曼语

b、d、g p、t、k

ph、th、ch b、d、g

“拉斯克—格里姆定律”。

二、葆朴的《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和《比较语法》

葆朴(波普。1791—1867),德国人。

《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1816

年):找出了其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关系,证明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梵语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1833年),第一本比较语法著作。建立比较语法学的第一人。忽略了语音的发展及其规律。

三、格里姆定律

雅可布·格里姆(格林。1785—1863),德国人,《德语语法》(1819—1837年)。第一部研究日耳曼语发展史的比较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的辅音对应及其演变规律,即“格里姆定律”:

印欧语的清塞音p、t、k变成日耳曼语的清擦音f、?、h,印欧语的浊塞音b、d、g变成日耳曼语的清塞音p、t、k(有例外),印欧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变成日耳曼语的浊塞音b、d、g,称为第一次辅音音变。

第一音变

清擦音浊塞音

清塞音

兄弟十女儿西腊语phra t or d eka th ygater

哥特语bro?ar t aihun d auntar

他还提出了“变音”术语。认为古日耳曼语只有a、i、u三个元音。发现日

耳曼语言中存在“转音”现象。

第三节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一、波特的词源研究

波特(A.F.Pott,1802-1887)德国语言学家,《印度、日耳曼系语言领域内的词源研究》(1833—1836年),通过分析语音和词形变化来寻求词源。

二、施莱歇尔的语言理论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施莱歇尔(施莱赫尔)(August Schleicher。1821—1868)德国人,早年学习生物学。《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1861年)。

1.自然主义语言理论

提出了“语言有机体”理论和语言生命“两个时期”说。语言是生命有机体。语言生命有增长期和衰老期。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恢复印欧“母语”的原始状况。语言之间的接触和矛盾犹如动物之间的生死斗争。语言是由低级向高级自然发展的。语言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表现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

2.“重建”印欧始源语

通过“重建”构拟印欧始源语。重建的语言形式在其左上角标示星号(*)。

原始印欧语希腊语拉丁语

*

构拟的方法是解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间的差异、推断其历史演变行之有效的方法。任何重建的语言形式都不能理解为语言的真实存在。

3.建立了语言“谱系树”

最大贡献是建立了语言谱系树。把原始语看作一条树根,所有同系的其他语言都是从这个树根依次不断分蘖而形成的枝条。

克意

立勒大希伊印

陶斯特利腊朗度

宛拉语语语语

语夫

语南阿

斯欧利

拉语安

夫语

日立阿

耳陶利

曼宛安

语语和

北南

欧欧

语语

使语言之间的发展演变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它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且这种分化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突变。

施密特(J·Schmidt)提出“波浪说”修正之。

三、新语法学派

1.新语法学派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期,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形成了以布(勃)鲁格曼(K.Brugmann。1849—1917)为代表的由一批青年语言学者组成的一个语言学派。“青年语法学派”。“Junggrammatiker”。《形态学研究》(1878年)地创刊标志着青年语法学派的正式成立。

2.新语法学派的语言观和功过

(1)否定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强调个人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忽视语言的社会性新语法学派否定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关于语言有机体理论和语言生命两个时期的假设。强调语言是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语言的变化是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造成的。语言的一切变化都是在个人的言语活动中完成的。忽视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2)注意探寻语言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侧重研究活语言和方言,重语言事实,轻语言理论

认为在原始印欧语时期存在着方言,各个古方言有不同的发展,他们对构拟原始母语的真实形式不抱希望。注重研究当代语言和方言。重视对语言事实的调查和分析。但轻视语言理论。

(3)提出语音规律无例外和类推原则

语言的发展源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1)语音规律没有例外(2)类推作用。语音变化是语言变化生理方面的原因。类推:以某些词或形式为标准,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联想,改变另一些词或形式来与之看齐。

a→ai(重音的a在m/n前变成ai)

字例《广韵》反切规律音

贷他代切 tài dài 代d-

觇丑廉切 chān zhān(俗读)占、沾、粘……zh-

疴乌何切ē kē可k-

液掖腋羊益切 yì yè夜-e

类推源于联想,类推作用反映了语言变化的心理机制。

但对语音规律和类推作用强调过头。

3.布鲁格曼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上的贡献

古印欧语存在两个可以自成音节的做领音的鼻音n、m,有两个不能自成音节的做领音的流音r、l。

梵语bhara-mi(我带)e-mi(我去)dada-mi(我给)

希腊语pher-o(我带)ei-mi(我去)dido-mi(我给)

四、维尔纳定律

维尔纳(1846—1896),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俄语教授。《第一次语音变化的一个例外》(1875年),揭示了“第一次语音变化”中的一个例外是由于古代重音位置的不同:希腊、拉丁语的p、t、k,凡与哥特语的v、?、h相对应的,其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前;凡与哥特语的b、d、g相对应的,其重音都在这个音之后。

五、社会心理学派

1.概述

社会心理学派是青年时期的索绪尔及其学生组成的语言学派。反对新语法学派的个人心理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变异是社会变化的结果,主张语言研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

2.梅耶的理论及其贡献

梅耶(Antoine Meillet)。《印欧系语言比较研究导论》、《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等。主要贡献:借助于历史比较法,阐明了印欧共同原始语的系统及历史,重视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化所起的作用,揭示和研究语音变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经典入门著作:(1)阐述了历史比较法的一般原则。历史比较法的客观依据是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和亲属语言之间有规律的语音对应。从形态、语音和词汇三方面确定语言同源关系。(2)将谱系树理论和波浪说一同纳入历史比较研究的框架。谱系树理论着眼于语言在时间上的发展,波浪说则着眼于语言在空间上的扩散。(3)提出了混合语的概念。(4)论述了语言历时演变的普遍现象。

夸大形态和历史比较的作用。

第四节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不足

一、主要成就

(1)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勾勒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

(2)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语音发展规律。

(3)使语言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注意到口语的研究。

二、不足

(1)单纯从语言角度出发构拟出来的(印欧)始源语不过是一种科学推测。

(2)语言研究缺乏系统观念,采用“原子主义”方法。

(3)较深的机械模仿。

第四章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一节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

一、索绪尔其人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出生在瑞士日内瓦。《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由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根据他的讲稿和学生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索绪尔是现代最伟大的语言学家,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现代语言学创始人。

二、主要观点

1.区分了“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

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之一,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出发点。

语言不同于言语。语言是为社会群体所接受的一种特殊的“惯例”或规约。语言具有社会性、规约性、隐性、稳定性、抽象性等特点。言语是个人对语言的运用。言语是个人的、显性的、可变的、具体的。

语言和言语又是相互联系的。语言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语言可以脱离言语而存在。言语却不能脱离语言。

(2)与个人思想相一致的对语码的个人运用。

索绪尔强调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或者说,语言学应当是语言的语言学。2.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体系。外部语言学研究跟语言相关的社会、民族、政治、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索绪尔强调语言学是内部语言学。

3.区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要素在某一历史断面上的“静态方面”,也叫静态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要素在某一历史跨度内演化的动态方面,也叫演化或进化语言学。

索绪尔强调共时语言研究比历时语言研究重要。

4.语言是符号系统

索绪尔区分了“能指”和“所指”。“能指”是指语音形式(“音响形象”)。“所指”是指语义内容。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结合成的统一体。“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

语言系统是符号之间的关系系统。价值来自关系,关系构成系统。

语言系统有两种基本的关系:组合关系(句段关系)和聚合关系(联想关系)。

(组合)

Y

组合关系是由不同单位前后组合而成的横向的线性关系。聚合关系是由可以相互替换的同类单位类聚而形成的纵向的联想关系。组合关系是现场的、显性的;聚合关系则是联想的、隐性的。

语言是符号系统: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语言系统中关系最要紧,“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三、影响

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等,明确了语言的本质,规定了语言学的任务,把语言

作为一个单位系统和关系系统,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始,开创了20世纪的语言学。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和方法论还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缺陷:忽视外部语言学、言语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的研究。

第二节布拉格学派

一、概况

古典结构语言学派(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德(泰)修斯。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1929年,发表《布拉格论纲》(《语言学现代研究的行动纲领》),全面阐述该学派语言理论和方法原则,首次提出音位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功能体系。又称布拉格音位学派、功能语法学派。其突出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代表人物:特鲁别茨科依、雅可(科)布逊等。

二、结构—功能语言观

1.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论纲》指出语言二功能: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提出语言三功能:描述、表达、召唤。雅科布逊语言六功能:所指、表情、意动、沟通、后语言、诗歌。

2.语言是一个开放的不完全平衡的动态系统,语言系统的不平衡及其运动来自语言的交际功能。

3.研究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标准语和民间语言。标准语的功能及其语体:交际功能——日常口语

实际专用功能——公文事务语言

理论专用功能——科学语言

诗歌(美学)功能——诗歌语言

4.“句子功能展示成分”分析。研究句子各部分在交际中的作用即句子的实义切分。句子功能展示成分:表述出发点(主位)、表述核心(述位)、过渡。

Ⅰ、主位——过渡——述位(客观词序)

这套时装真漂亮

Ⅱ、述位——过渡——主位(主观词序)

真漂亮,这套时装

5.三个平面的句法理论。捷克学者达(丹)内施提出。

语义平面语义句型

语法平面语法句型

句子功能展示成分平面句子功能展示成分句型(交际句型)

John wrote a poem. 语义句型:施事-动作-目的

语法句型:主语-动词-宾语

交际句型:主位-过渡-述语

6.交际力。捷克学者费尔巴斯提出。

①宾语(前面没有提到)﹥谓语动词。

I have read a nice book.

②地点状语(独立于上下文)﹥行为动词。

I didn’t know you were hurrying to the railway station.

③主语(①②)﹥谓语动词、宾语及地点状语。

A man broke into the house and stole all the money.

④存现句主语(独立于上下文)﹥谓语、时间或地点状语。

An old man appeared in the waiting room at five o’clock.

⑤存现句时间或地点状语(待传信息)﹥主语(已知信息)、谓语动词。

The war between them broke out in 1846.

⑥动词不定式在句首比在句末时交际力要大些。

He went to Prague to see his friend.

In order to see his friend,he went to Prague.

⑦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中靠后的交际力大些。

He gave a boy an apple.

He gave an apple to a boy.

⑧表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的比放在动词后的交际力要大些。

He ate it up hastily.

He hastily ate it up.

交际力基本分布:一个序列中,第一个成分交际力最小,然后逐步增加。

三、广义“比较”方法论

历史比较法。发生学。

结构比较法:亲属语言与非亲属语言、历时与共时等。语言类型学。

四、提出了“语言联盟”理论

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往往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这种共同特征未必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语言的区域联盟”,简称“语言联盟”。“语言联盟”论为语言的共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成为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五、音位学研究

(一)鲁别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

1.区分语音学与音位学

语音属于言语,音位属于语言。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的物质特性,音位学研究语音在体系中的功能价值。语音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音位学用语言学方法。2.音位及其确定

音位是某种语言中具有辨义功能(即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1)对立:两个音不能相互替换,或者替换之后就会改变词的意义或把词歪曲到不能辨认的程度。两个音位。

ba51爸(巴吧罢……)

pa51怕(帕)

(2)非对立:两个音在同样的位置能相互替换而不改变词的意义。同一音位。

[i-n](烟),a和?。

3.音位的聚合关系

音位的聚合关系:音位在系统

..中的相互关系。

元音特征:(1)部位特征(唇化元音、非唇化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唇化前元音、唇化后元音、非唇化前元音、非唇化后元音);(2)开口度特征(开元音、闭元音);(3)共鸣特征(纯元音、鼻化元音等)。

辅音特征:(1)部位特征(舌根—舌背音、舌尖—齿音、咝擦音、唇音、边音、颚音、舌根音、喉头音等);(2)方式特征(塞音、擦音和响音);(3)共鸣特征(口音、鼻音)。

超音质特征:重音、音高、音长等

用以区别不同音位的语音特征称为区别性特征。

/P/:双唇、清、塞、不送气

/P?/:双唇、清、塞、送气

俄国学者雅可布逊归纳出12对区别特征: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浊音性/清音性、鼻音性/口音性、延续性/非延续性、紧张性/松弛性等。

4.音位的组合关系

音位的组合关系:音位在组合时的相互关系为。

(1)在某一位置允许出现什么音位,不允许出现什么音位;(2)这些音位在该位置的排列顺序;(3)在该位置允许出现的音位组合中所包含的音位的数目。

(二)历时音位学

历时音位学研究引起语音结构变化的音变。

语音演变的根本规律在于音位对立和相关性。相关性是指对立音位中的区别性特征束在音位系统中再现的频率。

双唇·舌尖·舌根

/p/:/t/:/k/

/b/:/d/:/g/

/m/:/n/:/?/

相关性的大小差别谓之“功能值”。功能值大的音位或语音成分不易发生变化,功能值小的容易发生变化。

第三节哥本哈根学派

一、概况

1931年,乌尔达尔、布龙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等人成立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派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又叫语符学派。

布龙达尔《结构语言学》。

乌尔达尔《语符学纲要》。

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理论导论》(1943)。

二、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语符学理论的主要创始人。

《语言理论导论》要点:把语言作为一种由关系所构成的形式整体加以研究,用高度抽象的代数式来描写和分析各种语言现象。

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语言形式是实体存在的必要前提,只有分析形式才能揭示实体背后的语言体系。

叶尔姆斯列夫提出了表达和内容两个平面的理论。两个平面各有形式和实体:表达实体(具体语音。语音学)、表达形式(某一语言使用语音材料的方式。音位学)、内容实体(思想与事物。语义学)、内容形式(某一语言特有的调整与组合思想的方式。语法学)。表达形式和内容形式才是语言学的真正对象。

形式即关系。

依存关系决定关系并存关系

过程(语言运用层面)协同关系选择关系联合关系

系统(语言层面)互补关系说明关系自主关系

“语义因子”。

母马:马+阴性。

公牛:牛+阳性。

三、主要贡献及其局限

(一)主要贡献

1.丰富和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和语言形式观

2.形式化的研究使得语言学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对西方现代语言学以及计算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二)局限

1.片面强调形式,对实体绝对排斥,使语言研究失去立足点,变得空洞而不可接受

2.没有提出对语言进行形式描写和分析的公式,无法用来计算

第四节美国学派

一、概述

美国语言学始于结构语言学,仅一百多年。

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动机:记录正在迅速灭亡的印第安土著语言;为了传教和战争而开展语言教学。

第一阶段:较浓的人类学色彩。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描写方法。鲍厄斯、萨丕尔。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理论和描写语言学方法结合起来。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哈里斯和霍凯特。

特点: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

二、萨丕尔和《论语言》

1.关于语言的性质

符号和功能。“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2.关于语言的成分

有意义的成分:词根、语法成分(词缀)、词、句子。

3.关于语言形式

语法过程:

(1)词序。

(2)复合。

(3)附加。

(4)词根内部变化。

(5)重叠。

(6)重音区别。

语法概念:

(1)基本概念。

(2)派生概念。

(3)具体关系概念。

(4)关系概念。

4.关于语言的结构类型

(1)简单纯关系语言。

(2)复杂关系语言。

(3)简单混合关系语言。

(4)复杂混合关系语言。

5.关于语言的演变

语言演变趋势:(1)消除主语形式和宾语形式的区别。(2)用词在句中的固定位置来表达词之间的句法关系。(3)减少词的变体或派生,使词和概念的关系呈现简单、直接的对应关系。

语音变化三股动力:(1)总趋势。(2)调整倾向。(3)保守势力。

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Uhorf Hypothesis)

由萨丕尔提出、经他的学生论证和发展的一种语言决定论的世界观。核心观点:语言形式决定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人们按语言描写世界的方式观察、认识和分析世界;语言模式决定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一个民族的文化。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语言模式与思维模式相关的论题,揭示了语言对人的认知甚至行为的作用和影响。

但证据不足,结论过于绝对和武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