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校长撰写课题(特色)多次汇报介绍

校长撰写课题(特色)多次汇报介绍

校长撰写课题(特色)多次汇报介绍
校长撰写课题(特色)多次汇报介绍

校长撰写课题(特色)多次汇报介绍

2014.12,在特色项目学校评审会上汇报学校课题(特色)情况。

2015.02,在必须新区组织的迎春诗会上,校长向与会者介绍学校特色情况。

2015.05,实验集团特色展示活动上,校长汇报学校特色建设情况。

“三色教育”塑造个性学生

——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特色建设汇报

夏志强

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地处常熟经济开发区前沿,紧邻苏通大桥南入口。学校经历了百年发展,迈上了教育现代化之路,学校现有占地面积35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918平方米,绿化面积17880平方米。校园划分为教学、运动、生活、劳动实践四大功能区域。

学校能紧紧围绕常熟教育“加快建设现代教育名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和谐、发展、文化、品位”为主题,倡导“做有特长的教师”、“做幸福的教师”,实践“教育、心育、保健”一体的现代教师角色,努力实现“建特色校园,塑乐业教师,育快乐学生,创个性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断优化管理行为,提升管理内涵,提高管理绩效。在教师中倡导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同步提升,强化责任意识、内涵发展意识。以争先创优推进工作质量提高,以校园文化推进学校品味提升,以学习引领推进教师队伍成长,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学校内涵。努力实现“事业稳步发展,资源优质发展,教师主动发展,学生快乐发展,内涵不断丰厚,个性日益鲜明”的农村个性学校愿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指标较好完成,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打造一所有个性的学校”是我们全体师生的共识与目标,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又是我们的教育目标。而我校的办学特色,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初步整合为“三色教育”课外实践教育探索,为孩子个性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特色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决学校在课堂教学外、教材教学外还能给学生发展些什么?“三色教育”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融学校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与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为一体,体现出我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目标,经多年实践形成具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项目。

一、“三色教育”规划思考

传统教育、传统学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无视学生个性存在而采用千篇一律的规模制造式的教育,把考试作为学校教育的手段,把学生成绩看成学校教育目标,把学生打造成惟考试而缺乏灵动个性的生命体。而当下的教育、现今的学校发展已由“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模式进入“特色立校”、“一校一品”的个性化时代。个性化学校建设就是遵循未来人才培养需求发展规律,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的,也成为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目标之一。古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对学习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今有个性化教育(就是弘扬学生独特个性的教育,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都需要我们学校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办学思路,为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配合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我校及时调整了学校发展目标,把打造“农村个性学校”作为我校发展方向之一,把培育与发展学生个性与潜能作为提升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并进一步统一教师的思想,帮助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实施学校的个性发展任务之一就是要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配合个性学校的打造,我们对师生也提出了一些自我发展的要求——“做有特长的教师,育有特色的项目”,“创有特色的项目,塑有个性的学生”。我们将学校的特色培育与教师特长打造、学生个性培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特长、个性”发展体系,并开展了一些尝试。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个性培养实践探索》在《苏州教育》2014年第一期刊登,其中就我校个性化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做法:观念导航,推进师资个性成长;特色引领,丰富学生个性内涵;活动保障,促进学生个性培育;宣传激励,带动学生个性升华。把特长教师的培养与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个性化特色思路也得到了认可。

二、“三色教育”特色形成

近年来,我校在抓实课堂教学,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校园文化引领下,“创设学生个性发展平台,延伸课堂教学触角,培育学生潜能兴趣”的个性教育实践,将学校特长教师培育、个性社团建设、办学特色打造等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农村特色又具现代教育理念的特色项目,做出了一些成绩。

围绕特色建设“人无我有”的理念,构建“三色教育”——“红色阵地教育”(扎实的德育教育——人格培养),“绿色基地实践”(个性的劳动实践——创造实践),“金色园地培训”(丰富的社团培训——个性特长),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992年12月,学校利用校园河滩一片荒地开垦成劳动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种植活动。后又改种成果园,先后种有十来种果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果园”已经成型。

2008年年底,学校北校门改造时又圈入两块河滩荒地,分别改造成学生农业劳动基地和园艺实践基地,分别命名为牡丹园、开心农场。

2010年9月,辅导员杂志社李沧海主编来校了解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我们就将学校近年的办学思路、办学做法等一一作了汇报,参观了学校的红领巾实践基地,了解了校园文化,听取的少先队成果等。在交流中,就我校少先队系列内容整合为“三色园”建设,之后《辅导员》杂志“教育新视点”就以《三色园孕育四好少年》刊出了我校少先队工作总结。并引言“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从‘三色园’入手,积极组织开展少先队体验活动,灌输培养孩子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引导他们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努力实现少先队工作根本任务,坚持用朴实而扎实的教育培育者‘四好少年’”。至此,“三色”成为我校少先队教育的主基调,“三色园”成为我校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

2011年年初,常熟市启动乡村少年宫项目,我校在常熟市乡村少年宫启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之后,结合我校传统的兴趣小组活动,成立了“含真少年宫”,以博文楼重点活动阵地,整合学校原有的学生社团,更加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活动。为了丰富和打造个性鲜明的社团设,我校提出了“争做特长教师”的师资提升策略,结合地方文化传统先后成立“含真诗社”、“含真风筝队”等,为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孩子个性取得一点成绩。

2012年,我校在正式确定以“三色教育”为我校的特色主题,将深化《生本化取向学校“三色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申报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并为此制作《“三色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专题宣传片,在全校播放,并利用电子屏向家长宣传。之后,学校加强阵地建设,新辟三块主题园:法治园——正心、心育园——悦心、经典园——润心;完善三块学生实践园:果园、花园、菜园劳

动基地。

学校以“三色教育”为载体,创新德育工作,扎实实践活动,丰富社团建设,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多样化地平台。

三、“三色教育”重点项目

1.劳动实践项目:

结合我校地处农村、学生源自农家的特点,传承我校农业实践的经验,开辟适合学生实践锻炼的空间,努力在实施课程改革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放大学校自主教育的附加值,提高学校教育个性化含量。“传承地方农业传统痕迹,继承农民优秀品质,体验农家娃生活乐趣,探讨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这是我校劳动实践教育特色建设的思路,这也是我校劳动实践教育建设的目的。

自九十年代开始尝试以“劳技教育”到今天的“劳动实践教育”为个性发展的抓手以来,近年学校结合教育局特色建设的总体要求与学校实际情况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分阶段扩充与改造学生实践场所,丰富学生在校劳动实践锻炼的内容。现学校学生实践基地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与完善,不断增容与增色,不断美化与深化。学校能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原有在特色建设方面的基础,合理选择突破口,目标定位合理、明确。现有实践基地有3000多平方,且布局合理。

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与课程开发,在2004年开始至今没有间断其发展轨迹,在多任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08年底增辟了“开心农场”,09年规划了“牡丹园”,10年对菜园、花园外围打上篱笆并美化,为了保障基地的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吸纳一批富有农耕经验和手工特长的教师成为辅导员,明确各年级、各学科的实践内容,编写适合校园实践活动内容的教材,形成了紧扣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劳动与技术》《劳动与实践》。

学生的天性好动,而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在此特色项目建设中,我校以教育活动作为特色发展生命,结合基地植物种养的节令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如春赏花、秋赏果、冬防冻,除害虫、摘果子、挖山芋、做试验等。结合课程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进基地,认识教材中的植物(语文)、开展植物研究(科学)、土地丈量(数学)、情景会话(英语)等。在活动中逐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落实特色教育的精神。

2011年《姑苏晚报》9月27日整版报道了我校劳动实践教育活动,10月25日《常熟日报》也宣传了我校特色建设内容,10月27日常熟电视台《今日传播》栏目也报道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情况。2013年上半年,学校还承办了苏

州市劳动与技术评优活动,我校徐宇玲老师也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劳动实践教育特色凝结了学校几届管理者的智慧,凝聚着全体教师的团队力量,反映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了农村学校独有的个性,更融合了学校提出“快乐教育”尝试的理念。

2.诗词文化项目:

浒浦江花诗社成立有近三十年历史,聚集着一批年轻的诗词爱好者,诗词也就成了碧溪的传统文化。2011年,我校借力江花诗社,率先成立学校小诗社——含真诗社,以江花诗社成员徐晓益老师为辅导员,发动、吸纳三至五年级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徐老师对诗词的热爱,辅导学生更是精心尽力,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与积累,他定期带领诗社成员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生活享受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们对周围事物再认识、触景生异情、由感出诗景。三年时间,学生创作一批古体诗作,并有上百首优秀诗作在诗词专业刊物发表,赢得了专家们肯定。

2012年7月,学生诗作首次被专业刊物《诗词》“新花集”录用(四首)。之后,连续四期均有学生诗作发表。

2013年3月,学生诗作被《中华诗词》“校园诗稿”录用(四首)。

(至今《江海诗词》《东坡赤壁诗词》《诗词报》《深圳诗刊》等刊物陆续发表诗社学生作品。)

学校诗词组的成绩又带动了学校的诗教工作,弘扬古诗这一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经典学习、吟诵、积累工作。碧溪新区争创“省诗词之乡”活动中,我校的诗教工作成果展示在省、市诗协专家们眼前,得到了一致好评。而在这些活动中,诗词爱好者们又感受到拥有个性与特长的自豪。含真诗社接受了“碧溪新区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现场验收,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周道中、省诗词协会副会长苏州市诗词协会会长魏嘉瓒、省诗词协会秘书长王海清等来校指导,高度评价我校诗词文化建设及诗教工作。

2014年6月,学校收集教师日常诗作二十多首,学生发表作品一百首,结集编印《吴小诗词》专辑,分发给学生也读,培养孩子们对诗词文化的兴趣。

2014年8月,全国诗词学会副会长赵京战等在江苏省诗词学会、苏州市诗词协会领导陪同下来校检查,并对我校的诗教工作给予肯定,并欣然题词“今日吟诗作赋,他年北大清华”。9月,我校被江苏省诗词学会命名为“诗教先进单位”。

短短几年,一位教师就将个人的特长转化为学校的一块特色阵地,并让更多的学生接触诗词、了解诗词、创作诗词。再结合碧溪“诗词之乡”创建活动,我

校的诗社活动又上升为学校诗词文化的建设,如校园建有了诗词园、古诗廊,开展学生经典吟诵、师生诗词创作等活动成为制度,编印师生诗作《含真诗词》,校本教材《品读诗韵》(古体诗部分、现代诗部分、优秀诗作赏读三部分)正在编辑中。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将滋润我校学生文化素养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诗词文化已成为我校又一鲜明的亮点,现已列入学校“十二五”特色发展重点培育项目。我们已努力将诗教工作融进了学校发展规划,融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构架,诗教工作已成学校多元化文化发展抓手之一,诗词教学与德育工作、诗词教学与素质教育、诗词教学与特色发展、诗词教学与师资提升,诗词教学与美誉教育、诗词教学与学生素养等都紧紧相连、融合共生,积极实现着诗教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知识融汇一体,全面提高,实现着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和人文环境建设。

3.非物风筝项目:

2009年碧溪新区又以传统文化——“上鹞灯”成功申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这一文化能传承与发展,我校又在碧溪新区文化部门关心下,2011年暑期成立含真风筝队,之后学校开始打造风筝文化项目实践,风筝对成为“含真少年宫”又以新成员。

组织建设:成立风筝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搭建管理团队,安排三名教师参与风筝文化研究与实践,结合劳技活动挑选有艺术素养好、动手能力强、美术基础佳的一批学生成立学生风筝研制小组。在学生队员中分为绘画组、制作组、放飞组等。

阵地建设:在校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腾出一间教室作为风筝活动室,搜集了风筝演变、风筝历史、风筝意蕴、风筝诗词等资料制成展板陈列其中。在当地风筝爱好者的支持下,风筝室内布置了一些传统风筝渲染气氛,如龙鹞、沙燕、蝴蝶、八仙、老鹰等风筝成品。让参与活动的小队员走进基地就能感受到风筝的魅力。

师资培训:在常熟市和平风筝俱乐部风筝爱好者支持下,学校选派的三名教师能利用休息日参与风筝放飞与制作训练,并“以赛促训、以赛促趣”,经过近一年的学习,教师的放飞技艺进步很快,先后参加了2012年如东举办的江苏省风筝赛、2013年山东潍坊国际风筝邀请赛,2014年如东国际风筝赛等,并多次获奖,展示了他们的风筝水平。2014年暑期,三位教师还参加了再浙江岱山举行的全国运动风筝培训活动。每次放飞竞赛,选手们都将学生制作的长串风筝参与比赛,放飞孩子们的智慧与梦想。

学生风筝:学校将风筝文化作为一个特色项目进行研究与实践,组织学生了

解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项目,了解风筝的发展历史以及风筝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了解风筝活动的发展等。学校还将风筝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尝试着和孩子们进行简单风筝的制作——给风筝画画。将画上同学们所喜欢的图案的素材制作成一只只可爱的小风筝,再经过老师的整理连成串,现已经制作成一千多米的串类风筝,并在全国风筝放飞比赛中获得特色风筝最长类项目奖。

……

四、特色建设几点体会

1.特长教师引领社团提升:“特长教师”激活了一批学科教学之外“有一手”的教师,现学校有一些特长教师正发挥着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学校赢得了一些声誉。还有像数学老师徐宇玲发挥手工制作特长,组建学生手工制作组,并兼任劳技教师,近年两次参加苏州市劳技教师教学评优活动分获一、二等奖。再有语文教师黄旦红等几位老师,通过同事间相互传授和自学掌握古筝演奏特长,组建了学校“含真琴社”,多年来指导学生学习古筝演奏,近年我校学生古筝演奏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屡屡获奖。特长教师推进了学校个性教育的实践,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更为学生个性成长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平台。

2.依托地方特色传承文化:学校近年开发的几个特色社团就是依托了当地传统资源,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对选拔与提升师资水平有坚强的后盾,使得这些活动的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如含真诗社与江花诗社的结合,邀请江花诗社成员来校辅导,组织小队员到江花诗社体验,缩短了学校含真诗社孩子们的成长期,所以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尝试写诗出成绩。风筝队与和平风筝队结对,由风筝活动的专业人士指导同样能迅速成长,在实践训练中个人的技艺迅速提高,借助和平风筝俱乐部的影响力参加各类邀请赛,使风筝特长教师们在高水平竞技中提升,扩大了学校风筝文化的影响力。

3.多元文化平台深化特色内涵:我校的“特色、特长、个性”发展策略有助于师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学校个性化发展。在尝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与矛盾,但我们坚信,只要能对师生有益、有利,受社会、家长认可的办学策略一定会收获更多的自信与硕果。多元文化平台搭建也多方位吸引着不同兴趣的孩子,更促进学生个性多元发展。“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校在三色教育园地中,一定能催开孩子们个性的百花,形成万紫千红的特色之春。

二〇一五年五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