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相关资源

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

(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理清思路,提取要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在概括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尊严。

2.串联情节,标题概括

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概括法。巧用标题概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巧用词语,辐射感知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

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

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根据题目,教师问:辩是什么意思?谁和谁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各自执什么意见?这样质疑追问,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浮出水面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同样,《学弈》《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也是如此,题目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二、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架设

我们可以从各学段教材导语表述中清晰地发现,不同年级,对主要内容掌握上的用词是不一样的。中年级段侧重在“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并逐步教给他们方法;而高年级段则重在“把握”和“理解”,在实践中基本达到能够自主概括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上也要因段而异。

(一)中年级段,先扶后放

【案例一】:人教版三(上)《科利亚的木匣》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读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出示:科利亚五岁的时候_____,四年后_____。)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埋了木匣,四年后找到了。

师:他是怎么埋木匣,又是怎么找到木匣的呢?

生:埋木匣的时候,他数了十步,可是四年后他长大了,所以教了五步就找到了。

师:科里亚从什么地方开始数呢?

生:家门口向前。

师:现在你能把你补充的内容也填到横线上去吗?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在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了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找到了小木匣。

这个案例是三年级上册的,这个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教师要体谅学生刚刚起步的特点,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高年级段,大胆放手

【案例二】: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1: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

师: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前后两个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生2:前一部分主要是用对话来写的;后一部分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师:现在,请你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3: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此案例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中段的初步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提问,让学生自主概括,在师生对话中逐步掌握主要内容。

当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段意归并法、句子摘录法、问题串联法等等,而且不同文章的概括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概括,我们都要始终明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需要长

期训练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并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真正实现独立阅读的目的。^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

(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理清思路,提取要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在概括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尊严。

2.串联情节,标题概括

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

概括法。巧用标题概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巧用词语,辐射感知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

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

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根据题目,教师问:辩是什么意思?谁和谁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各自执什么意见?这样质疑追问,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浮出水面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同样,《学弈》《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也是如此,题目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二、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架设

我们可以从各学段教材导语表述中清晰地发现,不同年级,对主要内容掌握上的用词是不一样的。中年级段侧重在“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并逐步教给他们方法;而高年级段则重在“把握”和“理解”,在实践中基本达到能够自主概括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上也要因段而异。

(一)中年级段,先扶后放

【案例一】:人教版三(上)《科利亚的木匣》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读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出示:科利亚五岁的时候_____,四年后_____。)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埋了木匣,四年后找到了。

师:他是怎么埋木匣,又是怎么找到木匣的呢?

生:埋木匣的时候,他数了十步,可是四年后他长大了,所以教了五步就找到了。

师:科里亚从什么地方开始数呢?

生:家门口向前。

师:现在你能把你补充的内容也填到横线上去吗?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在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了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找到了小木匣。

这个案例是三年级上册的,这个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教师要体谅学生刚刚起步的特点,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高年级段,大胆放手

【案例二】: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1: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

师: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前后两个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生2:前一部分主要是用对话来写的;后一部分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师:现在,请你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3: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此案例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中段的初步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提问,让学生自主概括,在师生对话中逐步掌握主要内容。

当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段意归并法、句子摘录法、问题串联法等等,而且不同文章的概括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概括,我们都要始终明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需要长

期训练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并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真正实现独立阅读的目的。^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

(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理清思路,提取要素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在概括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尊严。

2.串联情节,标题概括

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

概括法。巧用标题概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巧用词语,辐射感知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

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②以一串词语辐射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上过四(下)的一篇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字词检查关的第二次出示了这样一组词:

在纠正学生字音后,徐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神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通过人物关系的箭头标示,再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降低了概括的难度,也实现了词语的活用。

(二)说明性文章,善用表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说的是什么事物、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说明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概括。对于这类文章,运用表格进行概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文言类的小古文,巧借题目

文言类小古文,语言凝练。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借助题目,从题目着手,进行扩展。

人教版六(下)第一组课文中有一篇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根据题目,教师问:辩是什么意思?谁和谁争辩?他们在争辩什么?各自执什么意见?这样质疑追问,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浮出水面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同样,《学弈》《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也是如此,题目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二、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架设

我们可以从各学段教材导语表述中清晰地发现,不同年级,对主要内容掌握上的用词是不一样的。中年级段侧重在“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并逐步教给他们方法;而高年级段则重在“把握”和“理解”,在实践中基本达到能够自主概括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上也要因段而异。

(一)中年级段,先扶后放

【案例一】:人教版三(上)《科利亚的木匣》

师:同学们刚才都认真读了课文,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出示:科利亚五岁的时候_____,四年后_____。)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埋了木匣,四年后找到了。

师:他是怎么埋木匣,又是怎么找到木匣的呢?

生:埋木匣的时候,他数了十步,可是四年后他长大了,所以教了五步就找到了。

师:科里亚从什么地方开始数呢?

生:家门口向前。

师:现在你能把你补充的内容也填到横线上去吗?

生:科里亚五岁的时候在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了小木匣,四年后数了五步找到了小木匣。

这个案例是三年级上册的,这个阶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教师要体谅学生刚刚起步的特点,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并适当引导,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高年级段,大胆放手

【案例二】: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1: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

师: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前后两个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生2:前一部分主要是用对话来写的;后一部分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师:现在,请你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3: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此案例是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中段的初步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提问,让学生自主概括,在师生对话中逐步掌握主要内容。

当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段意归并法、句子摘录法、问题串联法等等,而且不同文章的概括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概括,我们都要始终明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需要长

期训练的一项基本功,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并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真正实现独立阅读的目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