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钱钟书:二十不狂枉少年三十犹狂没头脑

钱钟书:二十不狂枉少年三十犹狂没头脑

钱钟书:二十不狂枉少年三十犹狂没头脑
钱钟书:二十不狂枉少年三十犹狂没头脑

钱钟书:二十不狂枉少年,三十犹狂没头脑

生活中处处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的结局,破碎在一口老钟报时的余音里。

几小时前,主人公方鸿渐还憧憬着与妻子重修旧好的生活,几小时后,却要一人面对这尴尬凌乱的空屋。生活充满了无奈和讽刺,我们最后都是被命运主宰的凡夫俗子。

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那座围城里颠沛流离,他们或孤傲或软弱,或满腹才情或矫揉造作,最后都是跟着世事动迁的沙砾一起,飘向无可奈何的结局。而一手将这座围城盖起,又引领大家目睹它的坍塌的,是钱钟书。《围城》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是当时的畅销书,但却不是钱钟书的得意之作。他无意做一个小说家,但后人却总爱从主角方鸿渐身上,去找到一些钱老的映射。

他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都流过洋,国文成绩傲人,都得过老丈人庇荫,也都去过穷乡僻壤教书,但他们实在有太多的不同之处。

方鸿渐代表了那个时代里文人的虚荣和软弱,虽有趣却无用,而钱钟书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留下的《谈艺录》、《管锥编》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钱钟书的一生,并没有从变革与危难中生出涕泪,却生出了一种痴气。

只要有书读,国宴也可以不去,只要爱人在旁,手稿每天都

要念给对方听,只要是自家的小猫,和邻居林徽因的猫打起来,也是断不能输的。钱钟书原先名仰先,因为刚满周岁是“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为钟书。而这名字,也奠定了钱钟书一生的志趣。

钱钟书一生下来就被过继给伯父,跟着伯父读书认字,伯父去世后,11岁的钱钟书回到在清华任教的父亲身边,因为想到得到父亲的夸奖,而加倍用功读书。

他读书可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15岁时钱钟书知道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选本,便开始系统阅读。渐渐地,他开始可以为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代写开始,到替父亲书写文章。在钱穆的《国学概论》出版之际,钱父让钱钟书代笔写序。写好之后,父亲没有做一个字的修改。《国学概论》出版时,竟没有人看出这篇序是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代写的。

可钱钟书也有短板,考清华时数学只拿了15分,但因为国文特优和英文满分,让他最终在当年录取男生中排名57。

进了清华后,钱钟书真可谓是传奇人物了,他上课不爱听讲,都是看闲书或画画。有一次班上一名许姓男生,因为暗恋班花而在上课时不断向女生暗送秋波,这一幕幕都被钱钟书用画笔记录下来,更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这画作就被全班传阅,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但仅管如此,钱钟书考试仍是全班第一。来北京念书的孩子,

不免要去著名景点观赏游览,但在清华的四年,钱钟书连玉泉山,八大处都没去过,因为他志在“横扫整个清华图书馆”。不上课的日子,他就在图书馆里泡着,读得起劲时更顾不得那是公共图书,直接用笔在书上画上粗竖线,还要加上评语。钱钟书笔记

对于钱钟书来说,书是永远读不完的,因为他“食肠甚大,粗细不择”,犹如猪八戒吃东西,哪本书他都看的津津有味,包括字典。黄永玉讲,有次他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翻遍所有能找的资料,都寻不到答案。这时他想到了钱先生,便去询问,钱先生的答案,真叫人不得不佩服。

“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很多人都说读的书多了,哪怕不记得,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对于钱钟书来说,遍览群书也不会忘记细节,因为他精于笔记。

每一本书都要中文英文意大利文笔记各做一遍,每天除了读书,读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中文、英文笔记每天都看,周一、三、五再看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笔记。许是父亲早就料到有一天儿子会有如此才学,便早早取字“默存”与他,

希望他“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可钱钟书在青少年时期却是一个自由自在,好臧否古今人物的角色,都说鲁迅讽刺的对象是敌人,而钱钟书讽刺的对象是一切,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没“幸免于难”,于是钱先生也就落得个锐利狂傲的评价。

可只有一人,能收服的了他,那人便是钱钟书后来的妻子杨绛。乍见之欢,久处不厌,最好的爱情,就是我们徐徐漫步人生路,不用追赶彼此,总能灵魂相慰,大江大海共浮沉。钱钟书具文才,而杨绛也是众人敬仰的“女先生”。

胡河清说:“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两人相识在1932年,那是个澄澈清丽的早春,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钱钟书穿着一件青布大褂,蹬着一双毛布底鞋,戴着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而杨绛“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气质也让钱钟书一见倾心。

谈话间,钱钟书急切澄清:“外界都传我已订婚,此非事实,请你不要信。”

杨绛也趁机解释:“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还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男朋友,这也都不是事实。”

表明各自清白,便对谈文学与故乡,情投意合,钱杨很快坠入爱河。“如此良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这是当年钱钟书写给杨绛的情诗之一。婚后,二人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杨绛曾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她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说,“我也一样”。1935年,杨绛提前一个月毕业,陪伴钱钟书去英国留学,在牛津做起了旁听生。两人还一起前往法国巴黎大学念书,读书、背诗,异国相伴,相互扶持。

钱钟书只会念书,在生活方面完全需要杨绛打理,但他也曾为了水土不服的妻子早起下厨,甚至在床上支一张小桌,让她不用下床就可以随意享用。写《围城》的时候,钱钟书每天只写几百字,每一个字句都要念给杨绛听,杨绛也就总期待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所以钱锺书在《围城》序中特别感谢了妻子:“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

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特殊年代,二人饱受迫害,却从不怨天尤人,后来杨绛说:“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他们不理外事,只是写书翻文,无论是误解或是冷眼,都未

能搅扰他们内心的宁静。

后来,钱锺书写成了文艺史上被堪称“国学大典”的《管锥编》,杨绛翻就了《堂吉诃德》最好的中译本,这个中译本后来还被邓小平当作国礼,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和王后。钱钟书是特别的,他虽言辞犀利,口无遮拦,却透着一股执拗劲儿。

对于大家心中的民国女神林徽因,他是这么说的:“对于她最爱办文化沙龙,“我”不去就是;她最喜欢被男人簇拥,“我”也没追求她;她最喜欢当女主角,“我”爱看不看”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钱钟书的态度就四个字:不以为然。

可别以为钱钟书的“刻薄”只针对他人,对自己他也从不口下留情。别人对《围城》褒贬不一,他说:“其实我也觉得不怎么样。”剧作家柯灵说,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睿智尤其体现在他的创作里,钱钟书写东西字字精妙,他说,“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根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鱼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钱钟书是最爱打比方的人了,这大概也是先生对世界有通感,洞悉了万事万物又都有其深藏的必然。这样的先生,一团痴气,家人最能见得这份可爱。大冷天从被窝里出来,就

为了拿着竹竿帮自家猫和林徽因家猫打架;

妻子睡着时,他便要拿起毛笔在杨绛脸上作画;女儿钱瑗的肚皮也是他的画板,若作画不成,就要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镜子、刷子、毛笔、砚台都往里丢。

钱瑗小时候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钱钟书前半生狂傲,后半生才有些默存的意思。

钱钟书晚年时说,“我年轻不懂事,又喜欢开玩笑,加之同学的鼓动,常常卖弄才情和耍弄小聪明。”都说钱钟书不知人情世故,而他只是淡泊名利,他有自由的意识,且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派人来请钱钟书参加国宴,钱钟书理都不理,说:“我很忙!”

《围城》一版再版,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却说:“如果你吃过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就好,为什么一定要见下蛋的母鸡呢?”

他还有个“怪僻”,不肯参加任何“学会“,也不肯成为任何组织的代言人。

电视台在《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中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他甚至不希望任何人费时费力去研究他。

杨绛说:“钱钟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把自己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低调做学问。”钱钟书活到88岁,幸有爱人杨绛一直陪在近旁。杨绛说:“钟书病中,

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而钱钟书离世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杨绛附在他耳边说的:“你放心,有我呐!”“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的一生是刻在书脊上的,是安放在妻子身旁的,是自由自在的,也是澄澈明亮的。

大师只觉得自己是个凡人,他只是发现了人性里拼命隐藏的东西,便想要拼命呈现出真相来。钱钟书自述:“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有人说,论小说钱钟书的《围城》不是最好的;论思想,他也不是最深邃的;论及待人接物,他更不是最得善名的,但他却是最有趣和独特的。

他虽心心念念自己没有写成的《百合心》,但《围城》却已算是一本大时代下的人间指南。

他虽写了许多讽刺世人的字句,却在历史中留下了一个狂狷坦荡的身形。

他虽阅书成痴,看似不问世事,却最深谙个中道理,人生的底色就是悲哀,我们做很多事情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冲淡这悲哀。从来没有终满,一切都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写成什么样的书,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你都自觉被某座围城围困。

哪怕我们知道冲破那道篱墙后的世界,不过是另一座围城,

我们也将不断引领自己靠近,那个所谓自由的边界。

先生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很无奈,但那又如何,它不会妨碍我们靠近自由的快乐。

钱钟书先生教案

六钱钟书先生 上海成功教育东沟实验学校方晴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钱钟书翻译讲义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江苏人 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 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大学就读,曾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化境”作何理解?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 《管锥编》中有一段翻译,以极简省的语言说明一位盲人与一位腿脚不利落的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8:549〕。 译文形式整齐,格律铿锵,琅琅上口,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基本没有增减,与读原文获得的感受没有什么差异,可谓翻译得非常巧妙。在另一场合,钱钟书又提及蹩、盲二人的两句经典对白,十分富有机趣。两人都对自己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而对话暗藏机锋:“盲问蹩:‘您行吗?’蹩答盲:‘您瞧呢!’”相信许多人读后会心一笑,称道盲、蹩二人的机敏,同时更折服于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殊不知,这是钱钟书译自18世纪德国文家的谑语。该译例是钱钟书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翻译“化境”的一个具体体现。 Fie wr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 / 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 To make itself, in thee, fair and admired!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钟书论

钱钟书论 胡河清 文艺理论不管怎么说,无非也就是谈文艺的而已。然而我认为最好的文艺,总是渗透着人生的感怀;如果谈文艺的理论文章一概都写得如同哲学家的著述,一点点汗臭或者酒香的味儿都嗅不出来,那也未必就算顶高明的理论境界。我先前特别喜欢的一篇文艺理论的大文章,便是柏拉图的《斐德若篇》。看那篇文章,不但领教了不少文艺理论方面的道理,且又能见识到如许希腊哲人高谈雄辩时的风采。当代戏剧讲究推倒“第四堵墙”及观众的参与意识。我读《斐德若篇》的时候,也觉得那“第四堵墙”荡然无存了似的,有时竟忍不住想开口狠狠刺一下那位自以为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要是当初斗胆敢只身去“会饮”,恐怕十有八九会被苏格拉底大人的收发室赶出艺术的宝殿的。 知趣之余,还是谈谈咱们东方吧。咱们中国的钱钟书先生,也是以辩才著称的,且又写过艺术的大著作如《谈艺录》、《管锥编》及其它。不过到底是诗书礼义之邦的老先生,态度气象上是要比苏格拉底谦虚了许多。比如那《管锥编》的“管锥”也者,钱钟书在此书的一开场便解释:“锥指管窥”的意思。这样低调的题目对有着雄赳赳的希腊格斗士那般姿态的、专爱作总结发言的苏格拉底大概是不大会起的。但据说钱钟书先生是江苏无锡人氏,而老话则有“刁无锡”之说,意谓无锡人说话口气是很“刁”的。大凡“刁”者必喜“锥”人也。如此看来,钱钟书之谈艺,从书的标题上便露出自己的脾气来,也比不得新星们之高深抽象的。 为什么说到艺术理论,便单单先举出个钱钟书来呢?因为,中国历代的文论、诗论乃至画论极多,其中还有不少被后人当作“名山文章”,但我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尽管钱钟书称他著的也是“诗话”,却与传统的诗话大有异趣存焉。依我看来,传统的诗话文论类文章其中固然不乏警语佳句,但也有些不及钱钟书的地方。 传统诗学作品的品类之一,是一味地高玄。比如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文字就极狷洁明净。我原先颇欣赏他的《典雅》一品:“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想想做人若能永远如此悠哉游哉,消遣岁月,真是其乐无穷。由此之故,已能将此段文字倒背如流。但既熟诵之后,不满也就渐渐生了出来。人生在世,总有些七情六欲十二万枯槁奇想在此,而若是一生老坐在竹子丛里稳稳地“人淡如菊”,那岂不太辜负了那风起浪作,苦乐兼并的人间世?乃至于生死的大畛域亦难辩矣。对于此类雅得过分的文字,现代的人谈起来,若一味地咏叹其风雅,未免就不露出些遗少的迂曲可笑之处。我们现在若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之类,那一个个托钵老僧坐在松柏之间,左右修竹,双目似开还闭,真似蝉蜕凡骨超入梵天了。哪知道当时禅门中的斗心机,实在比得水火之难容。禅宗的祖师慧能就因为得了一件达摩的袈裟,而差些被同行拿了头颅去的。所以范文澜先生揭此辈雅人的老底说:“成佛的最初戒律是不杀不偷,而教人作佛的禅师却是杀偷兼备,甚至要杀死人的头。不管禅宗大师们口头上说得多么空、多么净,在争夺名利时,终究是禅师即强盗,无二无别。” 而钱钟书对这些假超脱的释子们似乎看得更透些。如韩愈扬儒宗而谤佛。释门中人南宋释志磐对此评曰:“今人有能少抑盛气,尽观此书,反覆详味,则知韩公之立言皆阳挤阴助之意也。”对此钱钟书议论道:“盖辟佛而名高望重者,如泰山之难摇,大树之徒撼,则释子

钱钟书 经典美文翻译详解

钱钟书经典美文翻译详解(2008-04-25 10:45:09) 标签:钱钟书名篇翻译译注名师教育分类:园丁四季之歌 出场人物:申雨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一逐句分析: 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题目中的这个窗字,包含的意思较为丰富,使人有多种联想,因此译成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又是春天 It is spring again 中文是无主句,英文没有这样的句子结构,因此用It is...句型。原文里“又”用在句首,但是英文如果也把again放在句首,这个词就太突出,分量太重了。所以again一词在译文中放在句末和原文“又”放在句首分量相当。

窗子可以常开了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用定冠词the 加单数名词window来代表所有的窗子。英语里表示“全部”可以有几种方法:1)复数名词,2)不定冠词a/an+名词,3)定冠词+名词。这里就是用的第三种,更侧重其一致性。“常开”不能译成can open often或can be opened often。因为原文是从人的角度说的,人们什么时候想开窗都行,所以用了one would like这样的说法。 春天从窗外进来 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这句把春天拟人化了,英文也用同样的结构就行。窗外:out of the window。但是,如果把“从窗外进来”理解成一个过程,用through表示就比较好。 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 破折号之间的形容词短语说明人们在屋里坐不住的原因。bear:忍受,后面既可跟-ing动词,也可跟不定式动词。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这里的“贱”,是说春天多阳光,以多为贱,中外同理,用cheap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处是阳光 for the sun shines on everything 这里和上一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用了连接词for来说明原因。最好不要译成the sunshine is everywhere。因为阳光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说照耀在所有的一切上面,因此说shines。 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 and so does not seem as bright as that which shoots into the darkness of the house 用seem是指屋里屋外阳光是一样的,只是环境的反差使阳光显得不同罢了。as...as是表示屋里屋外阳光的比较。that指the sun。

钱钟书先生

六、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进行学习。由学生先对文本进行点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书笔记,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评比。“白描”知识点如何落实,教师可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 练习举隅 1.制作一期主题为“我心目的大师”的手抄报,选取你喜欢的一位作家,以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作家生平、主要作品、学术成就、轶事掌故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2.在现代作家中,鲁迅先生也是一名“白描”能手,在他的小说《故乡》、《孔乙己》中都有精彩的白描描写,选择一个文本中的白描片段进行分析,说说这种表现手法对人物刻画的可取之处。 提示:《故乡》中(闰土的)“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显示了其生活的艰辛。《孔乙已》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他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长衫主顾”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很特殊。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不相称,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的,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3.推荐阅读:《黄永玉,大师之境》 2008年第24期《读者》 4.推荐阅读:《比我老的老头》黄永玉作家出版社 / 2008年

钱钟书翻译实践论

聂友军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3期 钱钟书翻译实践论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translation as an art)[1:111]两个术语;《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钟书对翻译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热门问题,从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的性质、方法、规则到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功用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本文拟对钱钟书翻译实践的不同层面进行梳理,以期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思路。 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2:410]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书名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赏识,誉之为“雅切”[3:1]。钱钟书在书评中将《中国评论周报》的一个栏目“Intimate Portraits”译作“亲切写真”,把温源宁描写吴宓的一句话“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译作:“入得《无双谱》的;见过一次,永远忘不了”[4],真乃神来之笔。 选用雅言还是俗语、文言抑或白话,除了学科、文体的客观要求外,还取决于作者的偏好,然而“至精之艺,至高之美,不论文体之雅俗,非好学深思者,勿克心领神会”[5:107]。正是基于这一公允的认识,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许多人对钱钟书《管锥编》的写作与翻译使用文言不明就里,甚至口出怨言。钱钟书在1934年就曾指出:“一切学问都需要语言文字传达,而语言文字往往不能传达得适如其量;因此,不同的学科对于语言文字定下不同的条件,作不同的要求。”[6:331]本文认为:从目的看,学术著述既不同于普及读物,与小说等文学创作也大相径庭;从对象看,“作者选择了什么读者,什么层次的读者,他的语言便随之而变化。”[7:239]从内容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典籍,用文言行文,直接深入到古人的语言天地里去,省却古汉语今译的麻烦,况且许

论钱钟书的《围城》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十分凸显的,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作品以留法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的生活、工作、婚姻恋爱等方面所遇到的矛盾和纠葛。作者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含苞待放 纵观整部作品,其独特的讽刺艺术与比喻艺术是最为突出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围城》将钱钟书独特的讽刺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运用漫画式的笔法、调侃式的行文、微妙至极的心理讽刺来达到讽刺的效果。就艺术表现而言,尤以比喻使用得最多最精彩。《围城》的故事情节只好比一幅画的简单线条,而语言修辞则是它的色彩,比喻却是其中最亮丽的颜色。这种语言修辞艺术贯穿了小说全篇,将各人物的性格、心理与行为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以下对这两个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围城》的讽刺艺术 (一)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钱钟书在自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而这一类人物,就是当时的病态的知识分子。《围城》中常用诙谐的锋刃刺向这些所谓的“无毛两足动物”。这主要表现在: 1、漫画式的笔法 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进行了一番讽刺描绘。令其形神毕露。例如:那位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他的名气是靠同外国著名哲学家通信和会面猎取来的。当他沾沾自喜,吹嘘他同罗素会面的对话时,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再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的老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其实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他本身就是那所黑暗腐败的大学的化身……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物,在钱钟书的笔下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漫画式的幽默。 2、调侃式的行文 作者常用半讽刺半悲怜的口吻调侃“芸芸众生”,他联想特别丰富,思维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他总是尽情地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贯中西,联想无穷的、超越具体描写对象、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部分 测试题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0204 (二) 本部分共有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择最佳答案完成句子。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0分) 11.“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_______提出的。 A.鲁迅 B.瞿秋白 C.茅盾 D.郭沫若 12.杨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______。 A.任何一种翻译 B.文学翻译 C.诗歌翻译 D.汉英翻译 13.“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是______的论述。 A.林纾 B.巴尔胡达罗夫 C.泰特勒 D.费多罗夫 14.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______。 A.因此连词用得较多 B.因为主从结构用得较多 C.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D.联结成分十分需要 15.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______。 A.一定要保持原文的形象 B.一定要脱离原文的形象 C.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D.一定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0207 6.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_______,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A.意合法 B.形合法 C.意合法和形合法 D.省略法 7.在被动结构方面_______ A.英语被动句用得少,汉语被动式用得多。 B.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 C.英语多用主动来表示被动。 D.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用的都很多。 8._______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 神韵”。 A.郭沫若 B.杨宪益 C.茅盾 D.钱钟书 9.1954年_______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 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A.郭沫若 B.钱钟书 C.茅盾 D.杨宪益 10._______ thought in translating one should aim at “translating sense,not words". A. Saint Jerome B. Cicero C. Tytler D. Nida 0304

九年级语文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先生之今天就让我 课文,思考:文章一共写了钱钟书先生几件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 拒绝江青之邀

读《伊索寓言》——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著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

钱钟书 翻译 例句

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余

论钱钟书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钱钟书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侧重于《围城》研究,侧重于男性人物形象研究的两种倾向,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从而对钱钟书的小说创作及其女性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钱钟书小说评论知识女性女性形象 钱钟书先生一生博学多能,著述颇丰,但其小说创作却有限,仅有《围城》和《猫》、《纪念》这一部长篇和两个短篇。然而就凭这几部作品,钱先生就已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家地位。 钱钟书小说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40年代旧中国的图景,聚焦的是这一图景中的一个卑微的群体——知识分子。虽然钱先生小说中人物众多,千姿百态,但始终活动在前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描写知识分子,这从钱先生的经历、学识、性情、兴趣、环境等因素来分析都是合理而必然的。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并以此折射出当下中国内忧外患、国力凋敝的生存状态,这也许就是包括钱钟书先生在内的所谓“第三阵线”中的作家们欲达到的目的。 在许多分析钱钟书小说人物的文章中,论者的兴趣点和重点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集中在《围城》,极少论及《猫》、《纪念》及其中的人物;二是集中在男性人物,较少论及女性人物,论及时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这两种倾向造成了钱钟书小说研究的不完整性,也影响了我们对钱钟书小说的释读,并从中获取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本文拟从钱钟书的三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入手,去分析、体验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一、共性分析: 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大都美丽、智慧、多情、善感,这很符合中国男人低俗而陈旧的审美趣味。而她们的柔弱、哀怨、狭隘、无助,又可满足男人的优越感和征服欲。当然,这些并不是钱先生笔下女性形象的全部。在我看来,这些女性还具备了以下一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 1、知识女性 钱钟书先生极擅长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揭示,其小说的笔触都置于知识阶层,小说中的女性也多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围城》中留洋回来的苏小姐、鲍小姐、孙姑妈自不必说;孙柔嘉也是大学毕业后去三闾大学谋职的;此间的范懿、刘小姐,一个是讲师,一个是助教,自然是有知识的;即使是因“病”赋闲在家的汪太太也是带着“中国画”和“钢琴”两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嫁妆来到汪家的知识女性。此外,《猫》中的爱默,毕业于美国人办的时髦女学,也算是受过良好(而且是西式)的教育。而曼倩(《纪念》)则是在没有情人的状态下完成了她的大学教育……。钱钟书的目光和注意力都放在知识女性的形象上,即便是小说中偶有出现的其他阶层的女性形象,如《围城》中方鸿渐的两个浅陋、粗俗、无聊的弟媳,与李梅亭眉来眼去的苏州寡妇,“欧亚大旅社”奶孩子的胖女人,妓女王美玉,《纪念》中的“航空母舰”等,也都是为更突出、鲜明地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而设置的,她们只不过是知识女性形象的铺垫和陪衬而已。 2、处于《围城》之中 “围城”于读者而言是一个具有很大解读空间的词语,钱钟书先生借西方“金色鸟笼”和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 ”,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余人,征引包括数种语言的著作1780多种。很多引用的外文是钱钟书先生凭他超人的记忆默写出的。由此可见他英文造诣之深。 1950年,中央有关领导几次邀他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 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着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也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