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腹壁切口疝48例临床分析

腹壁切口疝48例临床分析

腹壁切口疝48例临床分析
腹壁切口疝48例临床分析

腹壁切口疝4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6~2010.12间收治的腹壁切口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腹壁切口疝的高危因素依次为:腹壁纵行切口,切口感染,切口过大,缝合技术欠佳、高龄、糖尿病、肥胖、低蛋白血症、腹内压增高,使用糖皮质激素等。48例腹壁切口疝患者均给予人工材料修补。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置,术后随访6~36个月,无复发和其它不适。结论: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包扎,可避免切口积血、积液、感染等情况的发生,缩短病期,减轻痛苦,对术后的恢复及手术效果的保证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无张力疝修补术;负压引流

【中图分类号】r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120-02

腹壁切口疝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生率在2%~11%[1],占腹外疝的第3位,约占腹外疝总数的1.5%,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旦发生随时间的延长面增大,无自愈可能,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作者总结我院2003.6~2010.12间收治的48例切口疝病人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25~

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

1.手术野清拭后以2%~3%碘酊和75%乙醇消毒。 2.以原手术切口并切除手术瘢痕后进腹或以疝环的最大直径方向取切口进腹。要谨慎注意内脏和皮肤的粘连,防备误伤内脏。 3.游离皮下组织和筋膜至疝囊。手术瘢痕、皮下组织和破碎筋膜一并切除。 4.谨慎切开疝囊,分离大网膜、肠管与疝囊或疝环的粘连。腹腔内粘连肠管的分离、大网膜和肠管是否切除要视腹腔被疝出的内脏回纳后的容积和关闭腹膜缺损的程度。如要切除肠管必须要注意尽可能减少污染。 5.在腹膜前(肌筋膜后)做钝性分离,各方向分离面要超过疝环3~5cm,做成一腹膜前间隙为置入人工合成补片用。分离时注意止血和勿损伤内脏。以可吸收合成缝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膜。 6.测量已做成腹膜前间隙的面积,即:疝环的直径+疝环外已游离的3~5cm的间隙。并以此面积的大小裁剪聚乙烯补片,一般取圆形。 7.把已裁得的聚乙烯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内。视容纳情况可再裁剪,不要使补片太小,也不要过大而使补片打褶。 8.以不可吸收合成缝线间断缝合补片的外缘固定于前面的筋膜肌层上,以同样方法再缝一圈把补片固定于疝环上(筋膜下补片修补术-UnderlayRepair)。 9.或关闭腹膜后在肌筋膜上做一间隙,大小如前已叙述。补片置入后以相似方法做两圈间断缝合固定补片与其下的肌筋膜层和疝环(筋膜上补片修补术-OnlayRepair)。 10.正中切口的切口疝在游离疝囊和回纳疝内容物后,在近中线处较充分的把两侧腹直肌后鞘向各自的外侧游离5~7cm,并过疝环的上界3cm。把两侧腹直肌后鞘对合缝合后,裁剪相应大小的聚乙烯补片置入腹直肌后间隙内。以补片的一侧与相应侧的腹直肌外缘和穿过腹直肌到前鞘做数针褥式缝合,待两侧缝合结束后打结。补片被置于腹直肌后鞘前、腹直肌后,补片缝合固定通过左右腹直肌的外缘到前鞘,使补片与左右腹直肌连为一体。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Rives-StoppaRepair)。 11.如果因粘连广泛无法闭合腹膜时,以聚四氟乙烯或用聚四氟乙烯和聚乙烯复合材料的补片替代腹膜缝合。使用此复合材料时,必须是聚四氟乙烯面对内脏。以不可吸收缝线间断把补片与腹膜缝合固定。 12.缝合皮下组织时不要有无效腔。置闭式引流管后缝皮。 注意事项 1.用人工合成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游离创面较大,有时要游离肠管粘连。手术要仔细,止血要可靠,注意无菌操作,尽量减少污染。要用有效的预防性抗生素,视术中情况决定持续应用时间。 2.手术后要注意病人对疝出内脏复位的耐受能力。尤其要注意呼吸功能、血气分析和呼吸道护理。 3.引流管以低压闭式持续吸引,视引流量决定拔管时间。停止引流后还需检查有否腹壁残余血肿或浆液肿,在无菌下穿刺抽液。手术后即需用腹带包扎,要持续3~6个月。 4.视术中情况选用补片和决定如何置入补片。聚乙烯补片不能接触肠管,但耐受感染好。聚四氟乙烯抗粘连强但发生感染要取出补片。筋膜下置入补片后由于腹压和肌张力使补片两面受压,缚贴平整,又因肌层阻挡基底宽于疝环很大的补片,不易复发,但手术固定补片有一定难度。筋膜上置入补片的手术操作不难,固定补片进针不要过深防误伤内脏,但因补片开放于脂肪组织所以浆液肿发生率高,引流时间要稍长。无论在筋膜上或筋膜下置入补片,补片外缘要超过疝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腹股沟疝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得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得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得可能。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得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个月内得小儿疝能自愈,需临床观察。其余得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嵌顿性疝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婴幼儿或老年体弱或伴有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病人取头低脚高位,注射哌替啶,托起阴囊,左手轻轻按摩浅环与深环,右手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复位。 2、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术前准备同一般腹部外科手术,绞窄性疝手术前准备同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前30分钟备皮,静脉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一次,术后不再适用抗生素。术后平卧6小时,托起阴囊,必要时用约1斤重沙袋压伤口。传统得疝修补术后,应卧床1周,术后7天拆线,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无张力疝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3、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小儿疝;腹壁无明显缺损得青年人疝。 (2)传统得疝修补术,包括; ①Bassini法,切开腹横筋膜,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的指南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 年版) 发表者:丁印鲁(访问人次:29)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 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压力腹压和瞬间的腹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 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 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 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 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 专业指南 (2012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12年6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 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 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 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腹壁切口疝指南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2014-10-23 12:05来源: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腹壁切口疝属医源性疾病,表现多样、差异较大、分类繁杂。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切口疝的长期疗效远差于腹股沟疝。特别是巨大切口疝仍是当今临床外科面临的棘手课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携手联合,以《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为基础,共同反复讨论,最终完成了《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制订此“指南”的目的在于为本专业的从业医师提供临床诊疗纲领,指导各级医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此类疾病。 1. 腹壁切口疝的定义 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疝,其疝囊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腹膜上皮。在体检中可触及或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现腹壁存在缺损,甚至可在腔镜探查中偶然发现原手术切口处有疝囊结构存在。 2.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和病理 2.1 病因 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是复杂和多样的,包括患者自身和与原手术相关的两方面因素。 无法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患者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及是否患有基础疾病等。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吸烟等因素均不利于手术切口的恢复。 手术时切口缝合关闭技术和缝合材料使用不当。 术后出现切口的血肿、感染或皮下脂肪液化、无菌性坏死和继发性感染等。 术后早期的持续性腹胀和突然的腹内压增高,如炎性肠麻痹和剧烈咳嗽等。 2.2 病理和病理生理 切口疝是腹壁的完整性和张力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在腹内压的作用下,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从缺乏腹肌保护的缺损处向外凸出。切口疝给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取决于疝囊的大小和疝出组织或器官的多少。 2.2.1 切口疝的疝囊容积可对全身产生影响 腹壁的正常功能是由腹壁的4 对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与膈肌共

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 25例体会

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 25例体会 发表时间:2012-12-29T16:29:48.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贾健[导读] 分析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效果,讨论应用补片的手术方法和经验体会。 贾健(辽宁锦州市泌尿医院辽宁锦州 121000)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090-02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补片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效果,讨论应用补片的手术方法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我院诊治地25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痊愈出院,无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15个月无复发。结论补片修补术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切口疝补片修补术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1]。传统的修补方法存在较高的复法率,可达30%~50%,其中巨大腹壁切口疝(疝环最大径≥10厘米)更是治疗棘手,复发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诊治巨大腹壁切口疝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7~70岁,平均54岁,疝环最大距离10~20厘米,平均15厘米,初次切口疝18例,复发疝7例,发病时间为术后1~18个月,病人合并糖尿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前列腺增生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例,低蛋白血症(<30克/升)2例。 1.2手术方法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沿原切口逐层切开,并切除瘢痕组织,充分游离皮下组织,找到疝囊,松解疝囊周边粘连,显露疝环,向疝环周边游离腹横筋膜与腹直肌后鞘间隙,使其超过疝环边缘3~5厘米,游离腹直肌前鞘至疝处2~3厘米。游离完毕,回纳疝囊,将适当大小补片平铺在腹横膜与腹直肌后鞘之间,在疝环周边1~2厘米处用1-0号porlene线将腹直肌前鞘,后鞘与补片缝合固定,为保持补片平整,固定时将腹直肌前、后鞘向内侧适当牵拉,彻底止血,皮下与补片间放置闭式负压引流管,并从切口旁另戳孔引出。 1.3术后处理所有病人术后卧床休息5~7天,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其中4例因体温持续38度以上而延长使用抗生素。适应给予营养支持。术后常规腹部压沙袋7~10天,密切监测呼吸,循环及胃肠道功能变化。17例术后3~5天拨除引流管,其中8例因腹胀给予胃肠减压。5例由于引流量>30毫升/天而到术后6~9天才拨除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25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其中3例发生皮下血肿,经穿刺抽吸和加压包扎,理疗后消失,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补片排异反应,平均住院14天。 3 讨论 3.1术前准备发生巨大腹壁切口疝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全身性疾病,故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查找切口疝原因,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应在术前改善全身状况,消除疝促发因素。腹壁缺损大或疝内容物多,疝囊长期突出于体外者存在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术中贸然还纳多量疝内容物,术后易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术前对25例巨大切口疝患者采用腹带束腹,使患者能够适应术后膈肌上移造成的病理生理改变。准备时间一般为一周,有的患者需要数周准备才适宜手术。由于原来切口内可能残存细菌,故国内外学者多主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2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使用补片修补巨大切口疝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为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常用的补片置入方法有:腹直肌前鞘上补片置入术,腹膜前腹直肌后鞘下补片置入手术,腹膜腔内补片置入手术。其中腹膜前腹直肌后鞘下补片置入手术为最常用方法。本人25例病人均采用此术修补,效果良好。 对于巨大切口的疝补片修补术,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点:(1)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修补成功至并重要。切口无感染史的病人宜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切口有感染史的病人宜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2],手术过早或术前准备不足极易使残余感染再次复发,导致手术失败。(2)应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用电凝止血,不做大块结扎,减少线头等异物,防止术后感染及窦道形成。缝合时,缝线松紧度应适当,均衡,使切口张力均匀,牢固性好。(3)应消灭死腔,降低组织坏死和感染发生率。手术时应切除疝表面原切口瘢痕组织,显露疝环,沿其边缘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松解疝囊下的粘连。保护疝环边缘组织,以求疝环边缘组织与补片缝合确实有效。使人造补片与浅筋膜牢固紧贴,不留间隙。(4)使用补片应注意补片裁剪大小,避免补片卷曲,补片应长于疝环边缘3厘米,且要保持一定紧张度,不宜过于松弛。(5)因补片是异物及原来切口可能残存细菌,术前术中应使用抗生素。 3.3术后处理目前巨大切口疝手术患者术中多补充大量晶体和胶体溶液,而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退,循环系统的负荷急剧增加,尤其对老年患者心功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时必须严密监护心率、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及尿量等指标来评估循环系统负荷状况,调节控制补液的速度,必要时可使用少量利尿剂。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要保证引流的通畅,并经常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手术创面大,引流量多时,应适当延长时间,过早拨管可发生积液或诱发感染,如有发现要尽早抽吸并加压包扎。术后一周病人可床上活动,一周后下地行走。应用补片一个月内尚未获得最大的抗张力作用及术后6个月属结缔组织愈合期,术后最大腹带束扎2~3周后,再用腹带2~3个月。在此期间禁止所有体育活动及重体力劳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17. [2]马颂章.手术切口疝治疗进展.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127-128.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虽隶属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致力于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为此,两者互相协作,从2013 年着手准备,2014 年初组织修订,共同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 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需要说明的是,“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 年版)》,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 1. 腹股沟疝的定义 腹股沟疝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腹股沟疝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1) 鞘状突未闭:为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发生腹外疝的动力。 (3) 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分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 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内容物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进而发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腹股沟疝的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①准确地描述病情;②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3)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2-3]。(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

准应用较广泛且基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增长期[5-6]。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 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腹腔镜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作者:陈明,缪辉来,陈念平,林木生,李宇洲,包仕廷,徐浩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2004年9月在完全腹腔镜下用补片法修补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疝环12cm×15cm。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后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愈,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7d出院。随访7个月,术前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无复发,工作、生活正常。结论:腹腔镜下结合带线针补片法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康复快、下床活动早、效果好等优点。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腹腔镜;病例报告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国内外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文献尚少。2004年9月我们在腹腔镜下配合带线针和针钩用补片法修补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部创面术后18个月,出现腹部肿物15个月。患者18个月前,由于前胸部溃疡皮肤大面积缺损,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切口感染,经治愈后3个月右腹部切口处出现一包块,平卧时或用手推包块可消失。包块越来越大,有时出现腹胀、腹痛,影响工作、生活。体格检查示生命体征正常,胸、右腹部可见手术疤痕,站立时右腹部切口处可见疝囊鼓出,为21cm×28cm大,平卧时用手推可回纳腹腔,患者有气紧表现,疝环为12cm×15cm大。入院诊断为巨大腹壁切口疝。 12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术前置胃管及尿管。建立气腹(13~14mm hg)后,在疝囊左侧,尽量远离疝环置入腹腔镜,按照三角原理,在适当位置置2~3枚5mm trocar作操作孔。分离粘连于疝囊的大网膜和肠管,还纳疝内容物,在腹腔镜的引导下于腹壁确定疝环大小并作记号。按照疝环大小剪裁适当大小补片(用戈尔双面补片),要求各方向超过缺损4~5cm,在腹壁疝环投影线上和补片周边上做a、b、c、d、e、f6个对应标记。将补片6个点用不可吸收线打结于粗面,把补片送入腹腔,铺平补片,粗面向上,6个点与疝环投影对应,经戳孔(2mm)用针钩把线引出腹壁外打结后埋于戳孔内,缝合固定覆盖腹壁缺损区,再用带线针和针钩配合缝合5~6针于疝环中间,使补片和腹壁紧贴。然后,用腹腔镜疝钉合器钉合补片于腹壁腱膜上数针加固,并以大网膜覆盖补片,不置引流,解除气腹,粘合切口,术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术后上腹带3个月。 2 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后平卧位时有气紧表现,取半卧位后缓解,术后无需使用镇痛药,手术次日即可下地活动。术后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后治愈,1周后恢复正常活动,出院,未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7个月无复发,术前腹胀、腹痛症状消失,工作、生活正常。 3讨论 切口疝为较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约占各种疝的15%[1],多为术后腹内压升高或腹壁抵抗力下降引起,最常见原因为术后切口感染,约半数以上有此病史[2]。本例有切口感染史,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31腹壁切口疝的分型 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在“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中分型为:疝环最大径<3cm为小型切口疝;3~5cm为大型切口疝;>5cm为巨大切口疝[3]。欧州疝学会根据腹壁切口疝的大小分型为:小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cm),中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10cm)和大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10cm)[4],疝的大小定义为:环绕前腹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专家共识(完整 版) 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 ]。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 )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2 )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Z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 (3 )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 [2-3 ] O(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Z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Z供临床医师参考。 1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 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准应用较广泛且基

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 [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増长期 [5-6] O因此,将>18-24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2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年期青年"。>24-44周岁青年病人则被划分为第3个年龄阶段,称为"成人期青年",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各系统的发育与成人相同,诊治遵循《指南》。本共识主要讨论青少年期和青年期男性病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青年女性病人。 推荐意见1 :青年病人年龄范围界定为15~44周岁。 推荐意见2 :建议将青年病人年龄分层设定为青少年期(15~18 周岁)、青年期(>18-24周岁)、成人期(>24-44周岁)。其中成人期青年男性病人诊治参照《指南》推荐意见执行。 2诊断和术前检查 青年病人有其特殊之处,本共识在《指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青年病人术前检查与生殖功能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 为了推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理念、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推动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对2013年制定的《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予以修订。本次修订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相关指南,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具体国情,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订和完善,于2017-03-18在杭州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和定稿。现公布如下。 证据级别: 1A: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1B: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2A:2B级别研究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2B:前瞻性对照研究(或质量略低的随机对照试验)。 2C:结果性研究(大样本分析,群体数据等)。 3:回顾性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4:病例研究(即无对照组的研究)。 5:专家意见,动物或实验室研究。

推荐级别: A:基于1级证据= 强烈推荐(“标准”,“必须执行”)。 B:基于2级或3级证据,或基于1级证据推论= 推荐(“推荐”;“应该执行”)。 C:基于4级证据,或2级或3级证据推论= 建议(“选择”;“可以执行”)。 D:基于5级证据,或缺乏一致性、或不确定级别的证据= 不做推荐,仅叙述。 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文献[1-5]。 2.1 麻醉和体位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建议全身麻醉。病人头低脚高10~15?仰卧位,双臂紧贴身体两侧。主刀医师位于疝的对侧,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监视器置于手术台尾侧。 2.2 手术步骤 2.2.1 置入套管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2~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3个套管:脐部10~12 mm套管放置30?腹腔镜作为观察孔,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和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分别置入5 mm套管作为操作孔。直径>10 mm的套管可能会增加戳孔疝的发生率(2B级证据)。双侧疝时两侧的套管可置于对称位置。

川崎病病历

住院病历 年龄:6 姓名:XXX 性别:男 主诉:间断发热7天,皮疹5天 现病史:患儿2018年12月12日无诱因出现发热,Tmax 38℃,每日热峰2-3次,伴咽痛,无咳嗽、流涕、鼻塞、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后出现口唇红肿、干裂,无口周苍白圈,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12月14日起前胸、后背、颈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前胸、下肢出现多形性红斑,直径1-2cm,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无破溃、流脓、出血等,疹间皮肤正常,局部稍有痒感。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WBC 16.07×109/L, CRP 26.5mg/L↑,咽拭子链球菌抗原(-)。考虑细菌感染,予头孢克肟+西替利嗪治疗,患儿皮疹渐消退,体温恢复至正常。12月18日起患儿再次出现发热,Tmax 39.5℃,无咳痰、鼻塞、流涕,每日热峰3-4次,口服退热药体温不能降至正常,并逐渐出现双手潮红、硬肿,无脱皮。12月19日患儿出现双侧球结膜充血,无眼干、眼痛等不适,巩膜无黄染。12月20日就诊于首都儿研所,查:血常规: WBC 24.63×109/L↑,NEUT% 87.1%↑,HGB 141g/L,PLT 265×109/L,CRP 76mg/L↑。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患儿起病以来精神一般,食欲睡眠一般,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生后1月曾患肺炎。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计划。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否认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咯血、呼吸困难史。 循环系统:否认心悸、气短、发绀、心前区疼痛、下肢水肿史。 消化系统:否认纳差、吞咽困难、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呕血、黑便、便血、黄疸史。 泌尿生殖系统:否认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脓尿、颜面浮肿史。 血液系统:否认皮肤苍白、乏力、鼻衄、齿龈出血、骨痛史。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否认库欣面容、肥胖、多毛。 肌肉与骨骼系统:否认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否认肌痛、肌无力、肌肉萎缩、肥大史。 神经系统:否认情绪、性格改变,否认癫痫、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觉异常、尿便出汗障碍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出生情况好,出生体重2750g,新生儿期无特殊。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目前小学一年级,成绩中等。 婚育史:未婚未育。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中无亲属有类似疾病,否认家族性精神病、

巨大腹壁切口疝34例治疗分析

巨大腹壁切口疝 34 例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0 年 2 月到 2013年 2 月医院接受治疗的术后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共 34 例,对照组 17 例患者采取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和疝修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经过巨大腹壁切口疝治疗后,痊愈率高达 52.94% ,好转率高达 29.41%,患者痊愈率和好转率比对照组显著高,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总 有效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只要做好严格的评估和充分的手术准备工作,强化围术期的治疗,合理运用人工材料修补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很好地综合治疗效果。 关键词:巨大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腹部手术经常出现的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腹壁 切口疝,在患者中出现的几率高达 3%-12%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效果,选取 2010 年 2 月到 2013 年2 月医院接受治疗的术后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共 34 例,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0年 2月到 2013年 2月医院接受治疗的术后巨 大腹壁切口疝患者共 34 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 17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 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 17 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 17 例 患者在进

行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同时给予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和疝修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2.1围手术期处理。对一些导致患者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进行手术前治疗,在术前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 150/90mmHg 之内。在手术 1-2 周之前,把患者疝内物质还纳腹腔,再运用腹带包扎进一步扩大患者的腹腔容量。手术之后,对患者的多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保持腹带包扎 3-5 周,一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入住外科 ICU 进行治疗。 1.2.2 疝修补治疗。在进行腹部手术之前半小时,要给患 者预防性使用第一代头孢类(头孢类过敏者视情况给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对于糖尿病患者和肺部出现严重感染的患者,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可以加长,所有患者都采取人工材料(常使用巴德、戈尔补片)进行修补, 28 例患者运用网片进行修补, 6 例患者运用复合补片来修补。 有 8 例患者运用腹膜内补片内置修补方法进行修补,采用腹

川崎病病历

川崎病病历 患儿XX,3岁,男童,因“发热伴右侧颌下肿物9+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前期儿童; 2.急性起病,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9+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右侧颌下肿物、眼睛充血,无咳嗽、气喘、腹泻等,在外口服药物抗生素治疗3天后,患儿右侧颌下肿物较前减轻,仍发热,今故来我院门诊就诊,为进一步系统治疗,门诊以“川崎病”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精神差,饮食少,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T 40℃, P 140次/分,R 27次/分,W 14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清楚,精神差。全身多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红斑,无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右侧颌下可触及约1.5×3.0㎝大小的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度欠佳,边界清楚,有触痛。头颅正常,五官端正,球结合膜略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皲裂,舌乳头突起,呈草莓状舌,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腹壁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四肢肌张力正常,双手指、足趾硬性水肿、脱皮。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WBC23.2×109/L RBC5.05×1012 HGB117g/L GR67.3% LY23.7% PLT321×109/L;彩超:1.右侧腮腺后叶偏大;2.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左侧腮腺声像及彩色血流未见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 初步诊断及依据:川崎病依据:患儿系学龄前期儿童,急性起病,病程短;因“发热伴右侧颌下肿物9+天”入院;查体:T40℃,全身多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红斑,右侧颌下可触及约1.5×3.0㎝大小的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度欠佳,边界清楚,有触痛,双手指、足趾硬性水肿、脱皮;辅查:血常规:WBC23.2×109/L RBC5.05×1012 HGB117g/L GR67.3% LY23.7% PLT321×109/L;彩超:1.右侧腮腺后叶偏大;2.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左侧腮腺声像及彩色血流未见异常。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 1.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流行病史。全身症状重,如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不明显;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颈淋巴结肿大,且本病可见冠状动脉扩张,应注意本病可能。但本病无法解释患儿双手指、足趾和皮肤交界处膜状脱皮,末梢血象未见异常淋巴细胞,考虑本病可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精校版本)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腹腔镜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腹腔镜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作者:陈明,缪辉来,陈念平,林木生,李宇洲,包仕廷,徐浩【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2004年9月在完全腹腔镜下用补片法修补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疝环12cm×15cm。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后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愈,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7d出院。随访7个月,术前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无复发,工作、生活正常。结论:腹腔镜下结合带线针补片法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康复快、下床活动早、效果好等优点。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腹腔镜;病例报告 Herniorrhaphy of macrosis abdominal wall incisional hernia by abdominal speculum:with a report of 1 case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main point about herniorrhaphy of macrosis abdominal wall incisional hernia by abdominal speculum.Methods:An macrosis abdominal wall incisional hernia(size of hernia ring:12cm×15cm)was repaired.by abdominal speculum with fascioled pin and claw in was successfully and time of operation was only 100 minute.The COMP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ostoperation was also healed.It was the seventh day to discharge and livelihood was total normal in seven months after postoperation.Conclusions:An macrosi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