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综述

(王丹 20084598)

摘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委婉语的定义和功用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委婉语的现状以及目前委婉语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委婉语定义功用研究现状研究方向

引言:

委婉语是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委婉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并且使用范围和社会功能在不断扩大:维持语言禁忌的施使和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委婉语中可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委婉语的使用也反映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和语域、语体差异等言语交际规律。

一、关于委婉语定义的研究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国内各学者一直都有争论。1989年,伍铁平教授将利用语义模糊构成的委婉语归纳为四类:1、利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例如在中国用“红灯区”泛指“一切娱乐场所的汇集地”。2、利用同属一个集合的模糊程度大的词语婉指模糊程度小的词语。3、利用不属于一个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4、利用一个精确词语婉指另一个精确词语。委婉语的实际应用,从语义学的分类情况来说,其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但其联想意义的应用亦是非常重要。Leech(1974)认为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应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应属于联想意义。

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的邵军航在他的《委婉语的定义》(2008年)一文中则这样定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或言语现象,委婉语应该有其表达或描述的对象;作为对某些表达的替代,委婉语应该有其被选择的原因或动机;作为一类语言或言语现象,委婉语应该有区别于其他范畴的特点及表达的手段或方式。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李军华教授在《关于委婉语的定义》(2004年)一文中也指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委婉语的“语”,其表现形式可以是语音、语词和语句, 可以体现在语词、语句甚至语篇的不同层面上;“委婉”可理解成由语言手段和言语手段构成

的种种方式、技巧。委婉语是交际中一种与直接语相对应而存在的普遍语言现象。关于委婉语的传统研究, 英语主要限于与禁忌语相对待的范围;汉语则主要是看作辞格系统中的一种方式。事实上, 委婉语是在语境的制约和作用下、体现交际主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 表达者不直说本意, 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说法”来替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根据是否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特点, 委婉语系统由规范委婉语和变异委婉语构成。

由此可见,委婉,是言语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语言学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Euphemism 一词源自希腊, 其原意是“说话好听”、“好听的话”。现代英语词典给euphemism的定义是“温和、含糊和迂回的说法对粗俗、生硬和直率的替代。”汉语中与euphemism 相对的是婉曲, 又叫婉言。它是指因不能或者不愿直截了当地说, 而采用间接含蓄、迂回曲折的方式。

二、关于委婉语功用的研究

束定芳在他的《委婉语新探》(1989年)中指出:委婉语具有心理作用和社会作用,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象生、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刺耳、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这就是使用委婉语的心理作用,它能帮助谈话者克服谈论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时的心理障碍,减少或排除各种不愉快的联想。在委婉语功用上的研究者主要有束定芳、徐金元、王松年、李晓虹等。

委婉语的社会作用是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在学术界差不多已达成共识,一般集中在这几个方面:1、礼貌避讳,例如:在公共场合下,“上厕所”常被“如厕”、“更衣”、“洗手”、“to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等方式来表示婉指。2、积极作用,委婉语常常用来代替一个带有令人不悦的语义的词。3、幽默讽刺,委婉语的使用可以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是把残酷的事实寓于幽默中。4、掩饰欺骗,委婉语的使用常常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总是披着一层美丽诱人的外衣将它丑陋的事实隐匿于美好中。这种委婉语广泛应用于教育,商业,政治,政府和军事领域去掩盖事实。军事演习中炸弹、炮弹、导弹造成的平民伤亡(civilian casualties)被称collateral damage(附带损伤);美军误击英军,是friendly fire(友善开火)。

三、国内外委婉语研究现状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不同的社会层次都有一些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进行委婉表达, 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西方学者很早就对委婉

语进行了研究。早在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作家 Gorge Blunt 就在英语中首次引用了euphemism一词,并给了这样一个定义:(Euphemism )is a good of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 。相继有很多学者( Menken,Bolinger,Neaman and Sliver) 对委婉语进行研究,其中 Menken(1936)在《The American Language》一书中非常细致地探讨了委婉语是如何产生并且流行起来的。英国学者 James George Frazer,是最早开始系统研究委婉语的学者之一在《A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1991)一书中,Frazer 利用了大量的篇幅(四个章节)来研究禁忌语言、行为、事物和人名。

1981年,英国语言学家Hugh Rawson 编纂了词典《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 and Other Double——talk》,这本词典总结了英、美语言学家在委婉语研究方面的成就。国内学者束定芳给予这本书高度的评价。1983年,美国学者Neaman和Sliver出版了词典《 Kind Words——A Treasure of Euphemisms 》,其中详细描述了委婉语的起源、历史、发展和变化。1985年,D.J.Enright 出版论文集《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 》一书,其中收集了很多探讨委婉语的论文,为今后对于委婉语研究提供了资料。1991年,Allen 和Burridge出版《Euphemism and Dysphemism 》一书,这本书对于从语用角度来研究英语委婉语的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是国内委婉语研究者参考最为频繁的著作之一。

国内对委婉语也有很多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研究的:1、语义学(如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 1994 等);2、社会语言学(如吴礼权,1987;李国南,《英语中的委婉语》1989;吴松初,1996;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1999)3、修辞学,汉语言学家主要从这个角度研究委婉语(如陈望道,1976等);4、心理学(如吴礼权,1998;孙汝建,1996);5、语用学(如束定芳,《委婉语新探》1989;束定芳和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1995;伍小龙,1996;徐海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1996)。束定芳(1989,1995)根据 Grice 和 Leech 的理论,阐述了委婉语的使用与语言交际过程的三个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待解决的委婉语的问题,这对委婉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内对于委婉语的科研论文也为数不少( 1994—2010 这十几年,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关委婉语研究的论文就达700 余篇)。

然而,我们发现,委婉语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国内外有关委婉语的专著比较少,参考文献比较单一,主要的直接或间接的参考文献是 Judith S.Neaman 和 Carole G.Silver 合著的词典《Kind Words 》(1983)、Keith Allen 和 Kate Burridge 合著的专著《Euphemism and Dysphemism:Language Used As Shield and Weapon 》(1991)、D.J.Enright 主编的论文集《Fair of Speech:the Uses of Euphemism 》(1985)、刘纯豹主编的《英语委婉语

词典》(1993)等;二、英汉委婉语对比和翻译研究做得比较少;对委婉语的机制的研究很少,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委婉语的研究更少。梁艳春(2003)、邵军航和樊葳葳的《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2004)对委婉语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四、委婉语研究方向

以往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委婉语的功能和目的、构造手段、种类划分等方面,国内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如刘纯豹,1994等)、社会语言学(如吴礼权,1987;李国南,1989;吴松初,1996;彭文钊,1999);修辞学,汉语言学家主要从这个角度研究委婉语(如陈望道,1976等);心理学(如吴礼权,1998;孙汝建,1996);语用学(如束定芳, 1989)。因此,从认知语言学这一角度对委婉语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研究角度来讲,是对委婉语研究的一种补充。

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转喻等理论,语用学的礼貌原则、面子理论、指示照应理论,心理学的行为动机理论,对委婉语产生动因、构成手段、委婉机制、等进行研究。

五、结语

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无时无刻不在起着变化。张宇平(1998)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制度更改,某些事物自身会有所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会有所变化,从而导致了委婉语的变化。一方面某些旧的委婉语已随着或将随着旧事物,旧现象的消亡而消亡;另一方面,随着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又会产生许多新的委婉语。比如古代体现出严格等级意识的“死”的委婉及避国讳等现象都已成为历史。人们可直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再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是一种新现象,其本意是“控制生育”或“节制生育”,使用“计划”二字避免“控制”或“节制”的强制性。又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拉撒是难以启齿,不值得说明之事,所以人们常用比较隐讳的词来代替它,如“更衣”、“出恭“等。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常常用“洗手间”、“方便”等词。可见,语言是发展的,委婉语也是发展的。因此,我们对委婉语的研究也是发展的,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军华《关于委婉语的定义》

2、胡蓉《委婉语的功能》

3、邵军航《委婉语的定义》

4、伍丹琼《委婉语研究综述及展望》

5、李桂莉《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6、邵军航樊葳葳《委婉语的分类研究》

7、徐海铭《委婉语的语用学研究》

8、李军华《规范委婉语的特征与构成方式——委婉语构成系统研究之一》

9、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

10、邵军航《委婉语研究》

11、束定芳《委婉语新探》

12、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明代都司卫所与地方史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明代相当一部分卫所具有“实土”性质,这是学界把卫所的研究与地方史地结合起来考察的前提,通过对地方卫所沿革、组织形式、职能和它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来认识地方社会,在明代卫所的研究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沿边、沿海都司卫所相比内地而言具有更加鲜明的地理特征,它们的沿革演变直接反映出明代的边防建设、民族政策,甚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升降。在内地,都司卫所虽然与州县相错,然而它们分别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管理系统,各个卫所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对于研究明代制度、社会经济乃至清前期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州县赋役制度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卫所的因素在明清地方史的研究中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都司卫所地方史研究综述 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明代卫所治土辖民的特征,并依据其田土分布特点将之区分为“实土卫所”和“非实土卫所”[1]。在此基础上,顾诚先生提出明代疆土是由两大行政和军事系统管理的观点[2]。而周振鹤先生、郭红等人则先后提出、发展和完善了“军管型政区”的概念[3]。以上看法的提出无不基于明代都司卫所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不仅承担着边防职能,而且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也正是因为明代都司卫所的这种地理特征,使得它在明代乃至清代地方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试图从地方史的角度对相关卫所及其变迁的研究作一次初步的爬梳。兹以辽东、西北、西南、沿海、内地为序分别叙述之。 一、东北卫所与地方史研究 辽东地区最先受到学界的关注。对于都司卫所沿革的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次形成一个热潮,体现在学界对辽东问题的关注上,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学术态势有关。“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的形势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而明清嬗替,满洲兴起的历史在此前的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已经融入当时的民族主义背景,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激起了学界对东北史地研究的热情。还有,以孟森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对东北史地和满洲开国史的研究也为这一时期继续研究东北史地积淀了深厚的学术资源。这样,人们对明代卫所研究的视域最早聚焦在东北地区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早期研究辽东地区卫所的主要都集中在卫所以及都司的沿革考释上。张维华的《明辽东“卫”、“都卫”、“都司”建制年代考略》(《禹贡》1934年4月,1卷4期)和《明代辽东卫所建制考略》(《禹贡》1934年6月,1卷7期)、李晋华《明代辽东卫所归附及卫所都司建制沿革》(《禹贡》1934年9月,2卷2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努尔干都司考》(《燕京学报》1947年12月第3期)是较早的专篇论文。 建国以来研究辽东地区的都司卫所的研究不但深化,一方面继续考据卫所的基本沿革情况,另一方面更加侧重于卫所制度的综合研究。同时,注意民族关系,注意把明、女真、朝鲜三边的关系联合起来考察,把制度史与社会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继续从沿革地理的角度研究辽东地区的卫所,如杨旸《明代亦儿古里卫的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 1期),杨旸、吕昆《明政府对乌苏里江流域及东海滨地区的卫所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陈福林、杨旸《明朝对葛林卫的管辖》(《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徐建竹《明代建州卫新考》(《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和《论建州左卫的建立与变迁》(《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杨旸、傅朗云《明代松花江流域卫所设置考略》(《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鸿彬《简论三万卫》(《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等。徐桂荣、刘正堃《明代辽东都司诸卫辖所考》(《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一文考证出辽东军卫未必辖制5个所,推翻了明代一卫辖五所的一般说法。张世尊《明初辽东二十五卫建置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2期)对辽东二十五卫的建置作了详细地考证。研究辽东地区军屯、军户等与卫所制度相关的论著逐渐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_陈时龙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 陈时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007年的明史研究,在通俗历史读物的催动下,一时竟成“显学”。明史研究者在各个具体领域内默默耕耘,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明史研究专著约102部,论文约989篇。以下仅就笔者阅读所及,分而述之。不周之处,敬请同行谅解。 一、著 作 政治史方面,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科文献出版社)考察了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群臣的遭遇,进而检讨了大礼议之后的人事巨变对明代中后期政治伦理转向的影响。军事史方面,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线装书局)逐一考察了明代军户的来源、形成、饷粮、组织管理、职业选择、后勤保障等问题。法制史方面,丁玉翠《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研究: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的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对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的立法、刑责、裁量等问题作了阐述。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对商会产生以前及之后的商事纠纷、商业诉讼以及商人对当官应值的额外负担的诉讼、商帮之间的商事纠纷及诉讼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社会史方面,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献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在概述明代以前及明代的荒政文献之余,对明代的救荒思想、备荒及救荒制度进行了探讨。另外,社会史方面的著作还有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李长森《明清时期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中华书局)、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思想文化史方面著作较多,有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傅小凡《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马晓英《出位之思:明儒颜钧的民间化思想与实践》(宁夏人民出版社)、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大学出版社)、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等。民族关系方面,有伍莉《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宗教史方面,有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梅莉《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外关系方面,有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景莲《明清澳门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地理方面,有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人物研究方面,有吴建华《明代经世儒臣丘》( 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料整理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明清档案卷(明22008年第6中国史研究动态期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20世纪前期文学—第一节 概述

20世纪前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主要内容:一、历史背景简介二、文学发展状况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背景简介 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充满着战争与革命、压迫与反抗,交织着死亡与新生的时代。欧美各帝国主义经济的垄断和殖民扩张政策,导致了各国内部及外部矛盾的尖锐,一时间,战争频发。帝国主义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之时,也冲击了欧洲传统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意识形态领域: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除了上一世纪流传下来的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较大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索绪尔、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等。 二、文学发展状况 (一)20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持续发展,但已不同于19世纪; (二)在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文学; (三)现代主义文学诞生。 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①除了继续揭露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②在表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 ③在技巧上力求创新,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随之消失。这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较为浓重的传统色彩。 代表作家:乔治·肖伯纳、约翰·高尔斯华绥、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格林、莱辛等。 约翰·高尔斯华绥: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赛特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福赛特家族”系列小说:《福赛特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尾声》三部曲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异域风情 成名作《人性的枷锁》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残疾孤儿到成人的经历,表明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月亮和六便士》(1919)《刀锋》(1944)毛姆的文学创作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他一生旅行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国、南太平洋的英属和法属岛屿,俄国和南美洲也留下了他的身影。长篇小说《彩色面纱》以中国为背景,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记述了他的中国之旅。 德语现实主义文学: 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选择典型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反法西斯内容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当时的两大主题。代表作家:托马斯·曼、亨利希·曼、雷马克、斯蒂芬·茨威格、君特·格拉斯、布莱希特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臣仆》、《穷人》和《首脑》 《臣仆》是作者最优秀的讽刺长篇小说,它描写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在首都获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为了追求金钱和权势,他耍弄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伎俩,不惜使自己“变成坏蛋”,这部小说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一副既卑鄙可笑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安徽师大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七)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一、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 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文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学术界将这一段历史大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高度发展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和巩固明朝统治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行中书省,改设十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方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大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行里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大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自颁写《大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南北榜案”以及文字狱,以打击功臣与豪强;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氏的统治等。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鼓励垦荒,实行屯田,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等。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朱棣在位期间,成功地削除了明初的藩王势力,并通过设置内阁,任用宦官,设立东厂等,继续强化君主专制。他为了安定北方边陲,曾多次亲征,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他还改变明初的闭关政策,多次派郑和等使臣出使海外诸国。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的努力,到了洪熙、宣德时,明朝的统治呈现出稳定和繁荣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计划

英语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安排 (2009—2010) 课程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课型: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 课时:2学时×18(周)= 36学时 教学对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及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其他学生 主要教材: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2004) by Raman Selden 任课教师:肖庆华 教学目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是西方百年社会嬗变的一种反映。研究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的概貌和基本知 识,而且可以提高理论修养,扩充知识,开阔视野。(文论涉及哲学,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文学史和历史等多种 人文社会学科,学了文论,可以熟悉多学科的知识。)此外,还可以 帮助研究生掌握审美标准,提高审美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和 评论。 教学要求:1.熟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同时注意学科领域的广泛阅读并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为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打 好理论基础。 2.学生须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至少3-4次小组讨论并作主题发言。 3.学生须阅读有关书目不少于5本,并撰写学期学习综合报告(期末作为课程论文交)。 教学计划:总教学次数18次 1.学生主题讨论报告2次; 2.学生汇报学习及读书体会1次。

3.自主学习1次(第18周) 考核办法:1.学生平时参加课堂学习,占20%。 2.学习过程中撰写2篇论文,占45%。 3.课程论文(3000-5000字),占35%。 4.无笔试。 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节次主要内容主讲人 第1周1--2 An Introduction Xiao Qinghua 第2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3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4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5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6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7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8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I Xiao Qinghua 第9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0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1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2周1—2 New Historcism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3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4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5周1—2 Cultural studies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6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7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8周1—2 Self-access learning Students Preparing Term Paper References Suggested 英文部分: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5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1. Adams, Hazard 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1992. Best, Steven, and Douglas Kellner, Postmodern The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1.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明清史2017.10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代的中国已处于传统社会的后期,新旧杂陈, 同期的欧洲正快速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明代史 的研究,涉及这一时期的各个领域,又直接受不同研 究者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粗略统计,本年 度明史研究的专著约50余种,论文超过500篇。总 体而论,明史研究者能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求创 新寻融通,既关注社会热点又有所坚守,成果丰 硕。为评述的方便,笔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关注 点,对论著略加分类。限于学识和篇幅,难免遗珠弃 璧,请同仁批评。 一、热点:“一带一路”与中外关系史。1.“一带一 路”成为研究新热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过三年 时间,研究热潮已席卷全国,各类研讨会密集举办, 一些期刊还开设了相应的专栏。《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设有“丝绸学研究·丝路文化”专题,其中万明 《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第5期)认为,明初从 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走势和郑和七下西洋形成 的国际秩序,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建立 了新的国际秩序。《暨南学报》第4期设“国际政治与 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专题,其中万明《乡国之 间:明代海外政策与海外移民的类型》认为,洪武朝 开启了国家主导的国际移民类型。刘迎胜《丝绸之 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江海学刊》第2期)分析了15世纪欧洲崛起时内含的中国因素和明清中国在应对世界大变局中的教训。晁中辰《明永乐帝为柯 枝封山考——以〈明史·柯枝传〉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明朝永乐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 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陈支平《福建客家的从商性格与连城海丝之路》(《历史教学》第2期下半月刊)从闽西客家人的基本生态入手,认为从商习俗扩大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野。涂丹与刁培俊《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古代文明》第4期)、汤开建《明清时期外来植物引入澳门考》(《中国农史》第5期)、陈春晓《宋元明时期波斯绿松石入华考》(《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等研究了丝路经济带上的香药、茶叶、植物、绿松石等物资往来。赵世瑜、杜洪涛《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中国史研究》第3期)认为东江贸易实际是16—17世纪东亚贸易,乃至全球贸易史的重要组成。张海英《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社会科学》第3期)认为民间商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中朝两国的政策许可,往来开展商贸活动。 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关系史。广义的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通的各条通道”(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近年,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南海争端,明史研究中的郑和下西洋、东亚局势、西学东渐、西方殖民者东来等成为热点。 刘晓东、年旭《禁倭与申交:明太祖对日交涉目的探析——以洪武初年的对外诏书为中心》(《外国问题研究》第1期)认为,明初对日交涉围绕“禁倭”与 2016年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彭勇 【作者简介】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17.4.13~20 【动态与综述】 · ·68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文学批

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