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计78分,39小题)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016·浙江)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3、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4、(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5、(2016·全国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6、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C、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7、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8、(2016·海南)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9、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

10、(2016·全国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1、《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2、“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

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④棉布的广泛使用消除了贫富差距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3、(2016·北京)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2016·浙江)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15、《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16、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C.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17、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

A.礼尚往来的社会风尚 B.古代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C.商业活动活跃 D.工商食官现象严重

18、“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即日可到。”这段史料主要反映南宋时期

A. 纸币的广泛使用

B. 交通运输的发达

C. 商品交易额巨大

D. 经商利润丰厚

19、《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

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20、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

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 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21、“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

表现有

①国家干预经济②重农抑商③盐铁官营④夜市出现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3、“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

A.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 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24、最能体现明清之际长三角经济新现象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D.“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C.明末苏杭地区 D.宋代太湖地区

26、“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7、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8、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反映的思想是

A.重浓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29、山西的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遗迹

B.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生产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30、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B.从商容易致富

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

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31、(2016·北京)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在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地主阶级衰落

33、(2016·全国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34、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35、(2016·江苏)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

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36、(2016·全国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37、(2016·上海)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38、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A.沉重打击西欧的制造业

B.导致西欧白银大量外流

C.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39、“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A.封建制度B.奴隶制度C.资本主义D.殖民扩张

二、(2016·上海)大航海时代(22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Array材料二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0分)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1、ACBAB 6、CDDBA 11、CAABB 1、6CCADA 21、CBCBC 26、DBBBA 31、DAACD 36、AACD

二、(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其它答案:仅复述、摘录材料中的信息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二、(2)水平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

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

掠夺。

其它答案。

二、(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式,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

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

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

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平2: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认证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