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细纲

试论中法战争乘胜即收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史,在中国近代五次反抗侵略的战争中,中法战争是一场极具特点的战争。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是清朝与法国之间为越南主权问题而爆发的战争。在1885年2月,由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之后,清政府却选择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以此结束了中法战争。传统史学界对此评价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乘胜即收的原因,以论证并非“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是实属无奈,权衡利弊后的正确决策。

一、就战场形势分析中法实力对比

一场战争的胜负以及所有政策的都是依托自身实力的,自身的实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根本原因。双方实力的最佳体现莫非真刀实枪的战场,通过战场形势的分析,对比中法两国的军事、财政实力来看清政府乘胜即收的政策的制定的合理性。

(一)、军事

1、中法总体军事实力比较

1883年12月山西之战爆发,中法战争正式开始。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主战场为越南北部,主要是双方陆军实力的较量;第二阶段1885年4月--1885年12月,战争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第二阶段主要是中法两国海军的对决。

法国号称世界第二的海上强国,中国的海军实力和法国的差距实在很大。自从1840年英国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闭关守国的清政府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海军方面的弱点,经过数十年的采购和自己建造,南洋、北洋水师的军舰初具规模’中国的海军军舰在结构、航速、体型等各方面都和法国无法相提并论。

在陆军方面,清廷也是望尘莫及的。清政府的绿营军,这支曾经的劲旅到了近代,和它的主人一样贪污腐化、徇私舞弊,战斗力急剧下降。镇压太平军时,绿营已屡战屡败,和法短缺而无法使用,窳劣的武器根本无法长期对抗装备精良的法军。

2、中法战场形势比较

从1883年12月山西之战开始,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频频取胜,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1884年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中法战争的陆战一直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的进行着。1885年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老将冯子材率军杀敌,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并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取得镇南关--凉山大捷!但是镇南关大捷并未从根本中上扭转中法战局,法军很快集结,准备新一轮进攻。

海战形势更是不容乐观。1884年6月26日,法国编成远东舰队,以孤拔为司令于7月7日,前往福州和基隆,8月1日,孤拔奉令进攻基隆,立即派副司令利士比带部分军舰抵达基隆海域,并进攻了基隆炮台。1884年7月,法国的舰队又来到闽江,扬言攻取福州,清军在毫无准备之下,被击沉军舰7艘,死伤4000余人,马尾船厂遭到重创,马江之役中国损伤惨重。

全面观其中法海陆交战,即可发现中法战争的战况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中国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势,总体看来,反而是法军占有军事优势。

(二)、中法两国财政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财政支持是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

19世纪晚期的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封建国家,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

中国不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经济结构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制,逐渐转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势力随着侵略战争入侵中国,列强凭借着他们从不平等条约中所攫取的种种特权,逐渐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的农民和小生产者连连破产,生活窘迫。在太平天国期间,农民起义军和清朝军队在苏浙皖激战,苏浙地区农业等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中国由于内忧外患,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迟迟不能恢复。面对庞大的军费开支,中央财政无法维持,清政府根本没有银两可以调拨,清政府还不得不向其他列强借款,外债高达1760万两,形成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为了支持中法战争,清政府不得不借用外债筹措军饷,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汇丰银行借款以充军饷。这是中国第一次借用外款支持战争。

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是,法国的金融资本仍然是发展得相当迅速,1870年,法国第三共和国诞生,并逐渐站稳脚跟。1873年法国提前偿还了普法战争的赔款,殖民主义的狂热分子茹费理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法国开始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活动。法国的经济虽然受到普法战争的影响经济有所滑落,但是仍然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1883年向议会请求拨款550万法郎,称需要增兵4000人赶赴越南,之后上院几乎一致通过两项拨款,一笔900万法郎,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是,法国的金融资本仍然是发展得相当迅速,1870年,法国第三共和国诞生,并逐渐站稳脚跟。1873年法国提前偿还了普法战争的赔款,殖民主义的狂热分子茹费理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法国开始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活动。法国的经济虽然受到普法战争的影响经济有所滑落,但是仍然有“高利贷帝国主义”之称,1883年向议会请求拨款550万法郎,称需要增兵4000人赶赴越南,之后上院几乎一致通过两项拨款,一笔900万法郎。

二、从“宁失藩属,毋损郡县”的思想看乘胜即收(本文重点)

“宁失藩属,毋损郡县”的思想是李鸿章和局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促成清政府“乘胜即收”的重要的因素。

1、东亚封贡体系趋于瓦解

鸦片战争以前,在东亚地区,自汉代直至晚晴的国际关系格局是“东亚封贡体系”。这种体系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是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在中国的约束和保护下维持国际和平局面;在中国文明的影响和约束下,促进邻国的进步与繁荣。其实质是中国国内政治中央分封制在对外关系中的外延。在这种观念下,传统中国处理与藩属的关系一般是和平与亲善为原则,即“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为外属,钱粮政事,向归本国处理。”而且,中国对各国的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并且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安危。中国建立这种封贡体系更多是为了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守在四夷”。但是这种封贡关系的维持是在中华帝国政治、军事、文化等综合实力占绝对优势前提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强势东来,传统的封贡体系极大冲击。随着鸦片战争等一次次的边疆危机的爆发,清政府应对不暇,自身统治受到极大威胁。西方殖民者为了更方便的蚕食中国,相继入侵中国各藩属国。清政府试图维系这种封贡体系,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种体系趋于瓦解。

2、“宁失藩属,毋损郡县”思想的形成

东亚封贡体系的瓦解一方面是受到西方“船坚利炮”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实力的下滑。现实的国家利益与周边藩属国的利益两者之间,就当时的清政府的实力而言只能取其一。但是在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持反对态度便是以张佩纶为代表的清流派。随着洋务运动带来的国家实力的恢复以及同治中兴带来的清政府合法危机的缓解,使得清政府内部许多官员盲目高估了自身实力。面对中法战争,反对主和,甚至要主动出击;并且对于传统的天朝上国地位的怀念传统大国

的思想还难以转变。在加上对法国实力的错误低估,是清政府上层官僚难以接受“宁失藩属,毋损郡县”的思想。

但是,中法战争的结果并不如主战派预料的那样顺利。马尾海战惨败,法军占领澎湖,封锁东南沿海,台湾危在旦夕!越南战场虽然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是对法军并未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且很快就完成新的集结。在北圻,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所以,清政府选择“乘胜即收”,这也是“宁失藩属,毋损郡县”方针的具体实践。

三、法越两国的政策影响

“乘胜即收”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要是清政府根据自身因素,但是法越两国的态度,政策也影响了清政府政策的制定。

(一)、法国主动要求签订条约,以求结束战争

1、法国虽然强大,但是当时也是内外交困

法国1882年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茹费理内阁一方面要应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一方面又要调整频频受挫的对外关系。非洲的刚果问题上,法比之间经过激烈的争夺和争吵,最终在 1884 年瓜分非洲的分赃会议——柏林会议上法国受挫,而比利时国王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突尼斯问题上,法国和意大利争夺不休,最终德国首相俾斯麦拉拢了意大利,于 1882 年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法国面临着德意两大国的军事威胁。在埃及问题上,法与英早在苏伊士运河开凿问题上就产生了冲突,1859 年法国取得了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权利,但不久,英国趁埃及政府财政困难之际,巧取豪夺,购买了运河公司 44%的股票,取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进而埃及,在控制埃及后,加紧排挤法国势力,茹费里内阁在位时,英法之间有火并之势。

2、中国的求和外交策略的影响

法国的目的是取得越南保护权,打开中国西南门户,通过和谈签订条约一样可以达到侵的,所以,面对李鸿章的和谈法国也是相当感兴趣的。而法国的主动、积极和谈的态度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国的乘胜即收。

(二)、越南政策的影响(重点)

1、中法战争前夕中越宗藩关系已终结

1883年, 经过与清政府的协商与沟通, 越南政府派出以范慎遹、阮述为代表的使团来华, 以备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时咨询及与清朝议决越事。尽管李宝谈判破裂等因, 越南政府的遣使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但仍不失为中法战争前夕中法越三方惟一、也是最后一次就越南问题展开多边协商与交涉的尝试。这一事件揭示了中法战争前夕中越宗藩关系新的变化, 表明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并不仅仅有赖于法国侵略势力的外来冲击, 同时也有来自中越双方的内在需求与动因。而该事件的失败则宣告了中越宗藩关系事实上的终结。

2、越南并非一心与中结盟共同抗法

越南阮氏王朝首鼠两端,企图利用中法两国的争夺获取最大的利益。越南政府一方面奏请清政府出兵援助越南抗击法国侵略,一方面迫于法国压力于1883年和1884年与法国两次在顺化签订《顺化条约》,确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将清政府颁赐的玉玺交出销毁,以示断绝与清的宗藩关系,并且四处贴出告示严惩协助清军的官民和命令抗击清军。

最后,赞同清政府“乘胜即收”的政策,这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弱国无外交,自身实力决定一切。相对于近代其他的条约来看,《中法新约》可以说是有它的成功之处。看清形势,在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结束战争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1883年至1885年 中法战争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 1883年5月第二次纸桥之战 1884年8月马尾海战 1884年10月淡水之战 1884年冬至1885年春宣光之战 1885年2月至3月镇海之战 1885年3月镇南关之战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9月平壤之战 1894年9月黄海海战 1895年1月至2月威海之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至1914年8月白朗农民起义1911年11月至12月南京之战 1915年12月至1916军6月护国战争 1917年9月至1918年11月护法战争 1920年7月直皖战争 1922年4月至6月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3年3月成都之战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5年2月至3月第一次东征 1925年10月至11月第二次东征 1926年4月至11月西安战役 1926年7月至1928年12月北伐战争 1926年8月汨罗江战役 1926年8月汀泗桥之战 1926年8月30日贺胜桥之战 1926年9月至10月武昌战役 1926年9月至11月江西战役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9月至1928年1月涿州战役 1927年11月蚌埠战役 1927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8月至9月龙潭战役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第一次兰封战役 1927年11月第二次兰封战役 1927年11月至12月黄麻起义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 1928年1月至2月第一次反进剿 192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济南战役 1928年5月第三次反进剿

注册资本没有实缴的注意

注册资本没有实缴的注意啦,各地税务已跟进!出事的企业问题都出在这 2014年3月1日新《公司法》颁布实施,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转变为认 缴登记制度,工商部门只登记公司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需登记实收资本,不 再收取验资证明文件。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在注册登记时,总以为反正不需要实 缴资本,注册资本高一点更好,注册资本金额大能够显得公司有实力。 而2014年税务总局出台的《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 又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到注册资本认缴制下的复杂情形。随意的“注册资本”背后 其实隐藏着无法扣除费用的税务风险,并引发一定的税务问题,下面跟大家分析 一下。 一、投资未完全到位,利息不能税前扣除 在企业注册资本尚未缴足的情况下,企业取得借款资金进行经营活动发生的 利息费用,面临不可以足额进行税前扣除的风险。 政策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 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 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 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 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 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据上述规定,企业存在实缴资本额低于应缴资本额的情形利用借贷资金进行经营活动产生利息费用支出的,实缴资本额与应缴资本额的差额部分对应的利息费用支出不属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所规定的“合理的”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 另外,如果企业向关联企业借款,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2:1的债资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而在注册资本尚未缴足的情况下,依2:1的债资比例计算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的金额自然会减少,纳税调增的风险会增大。当然,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除外。 简单说来,就是假如公司注册资本一个亿,约定2016年12月31日缴纳完毕,但是你们公司一直没有实际缴纳的话,你们公司如果在2017年借款1000万,这1000万的利息是不可以所得税前扣除的! 二、认缴后未(全部)实缴出资,股权转让个税会有大麻烦! 认缴后未(全部)实缴出资情况下的股权转让所得税问题,主要是个人股东的个人所得税,法人股东除涉及关联企业股权转让外,企业所得税方面一般不存在问题。 股权转让所得税问题其实就是股权转让收入和股权原值的确定问题。 (一)股权转让收入如何确定 政策依据: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近史复习)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和瓜分狂潮 会考要求: 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间、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间、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影响。高考要求: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 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①清政府立即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 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不包括() 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 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 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控制越南、朝鲜 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 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根本原因是() 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 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 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 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 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 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C.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 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 A.清政府承认列强控制中国邻国B.获取巨额赔款 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 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辟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按章节 分课时 逐题解析 必修一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表2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四川文综·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考点】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 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和瓜分狂潮 会考要求: 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刻、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刻、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要紧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阻碍。 高考要求: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定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阻碍;结合资本主义进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入侵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 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①清政府赶忙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 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 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阻碍和后果不包括() 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要紧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 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 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操纵越南、朝鲜 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 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全然缘故是() 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 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 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时期,是因为() 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C.表明清政府差不多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法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法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法战争又被称作清法战争,是清政府和万恶的法国联军之间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法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当时的清政府已进入统治阶段末期,国力衰弱,政治腐朽。这个时候爆发的中法战争无疑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说到中法战争起因,就不得不提及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了。 1883年,法国对越南北部进行了强火力的侵略攻击,这是中法战争起因之一。其实早在19世纪以前,法国就曾多次侵略越南,并占领了越南的一部分领土所有权。在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就已经开始对越南的南部实行武力侵略。越南南部的六省全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对越南进行侵略的过程中,越南曾多次向中国请求支援。中国和越南是近邻,山川相邻,水乳交融,自古以来关系就很是友好。深谙唇亡齿寒道理的中国,在帮助越南的过程中,曾多次和法国士兵发生冲突,最终惹火上身。 1883年12月,法国为除掉吞并越南的最后一个障碍,进而决定转向侵略中国。中法战争持续了数月,最终以法国的不胜而胜告终。中法战争起因没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没有深谋远虑的计划,有的只是两个同处战火之中惺惺相惜的两个国家对强势侵略的勇敢反抗。虽然最后反抗都被镇压,都以被侵略者的失败告终,但是至少他们反抗过。

《顺化条约》和《中法新约》的签订并非他们的本意,那只不过是法国联军日益膨胀的欲望的体现。 中法战争过程不管是中国人也好或者是外国人也罢,只要是知道中国这个国家,对中国有一定点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中国曾经受过的侵略。在这其中有一个战争名字叫做中法战争,实际上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一场战争其实并不关中国的事,和中国的关系并不大,但是在法国侵略越南的时候期间出了一些冲突,所以导致了中国和法国之间就开始了比较漫长的战争,这也是中法战争的过程中不得不说的一点。 中国和法国之所以会打仗,原因还要归结到一个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使当时的法国在侵略越南的时候,中国成了他们非常突出的阻碍,所以法国就顺手牵羊一样的开始了侵略中国,这是中法战争的过程中非常值得提出来的一点。中法战争中还有一些过程是非常值得说明的,例如两个国家在交战的时候曾经打到过山西,其实山西已经非常接近中国的中部地区来了,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各个机构的能力都还不足,就算是人们有这个心军事能力依然非常低下,所以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人们随人痛恨外国人的侵略但是却又有些无能为力的感觉。随后又发生了非常著名的一个冲突,这个冲突的名字叫做北黎冲突。在这里就能非常轻易地看出当时的中国有多么的无能,想要宣布停战但是法国人二话不说就开枪打死了中国的代表,这也是中法战争过程中非常有名的事件。 中法战争双方伤亡不管是中国人也好或者是外国人也罢,只要是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虎门销烟圆明园遗迹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A B C D 2、“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选项是() A.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许多城市 B.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工厂 C.巨额赔款给人们增加了沉重负担 D.清政府保障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 5、“《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指()A.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帝国主义直接统治中国人民 C.赔款数额巨大,增加了人民的沉重负担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在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使中国开始沦为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分别是() A.《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C.《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7、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8、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洋人的统治完全取代了 9、110年前列强对中华民族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批准了《议和大纲》,说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说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割让了黑龙江北岸大片国土 C.北洋舰队的失利使中国无力再战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即收原因新探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即收原因新探 [摘要]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乘胜即收是其长期坚持投降卖国的恶果。本文认为清政府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战场的有利形势始终在法军一边;中国本土台湾也处于危急之中;中国北方地区面临俄国、日本的现实威胁,而且列强支持法国;中国国力不支,军队装备落后;越南政府对清政府态度反复无常。总之,这一政策是鉴于当时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择。 [关键词]中法战争;乘胜即收;清政府;越南 历来人们把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以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认为是其长期坚持投降卖国的恶果,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文通过对中国当时所面对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考察之后,认为清政府采取乘胜即收的政策,是经过努力抗争,并鉴于当时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择。 第一,从中法战争的整个军事形势来看,镇南关大捷使中国反败为胜。但大捷前后的军事形势表明,这次大捷只是中国军队的偶然取胜,战场的有利形势仍在法军一边。 镇南关大捷的确对中法战争起到一定的影响,但客观地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它不意味中国军队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法将被逐出越南,也不表明中国军队此后可以继续打胜仗。这场战役清军取胜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将冯子材部署得当,巧妙地利用地形,攻守兼顾,战斗中身先士卒,带头冲杀;二是士兵在将领的带领下抱着“再叫法寇打进来,有何脸面见两广父老”的信念,英勇杀敌。法军失败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过于轻敌,孤军深入,冒险急进,被切断后援;二是北越多山,地形复杂,而法军作战又靠重武器,无法发挥效力,战斗力削弱。由此可见,清军取胜,出于偶然而非战局发展的必然。事实上,从战争开始后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多次失利,一退再退,越南大部分地区被法国占领。镇南关—谅山战役的胜利只是阻止了法军侵入中国境内,而越南大部已被法军占领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法军在战役后开始反攻,并向越南增兵。而当时法国内阁的倒台也非因他们发动了一场非正义战争,给中法人民带来灾难而在人民的反对下倒台的。而是因为他们侵华不力,损害了法国资产阶级在远东的利益而下台的。“谅山溃败的消息传遍巴黎,这不仅使法国反对派不满,而且还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震动和争吵。巴黎舆论界尖锐批评如费理内阁,将谅山溃败比作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P.138)而后法国增加军费,准备把战争继续下去,“以赎法国过激派所谓的‘谅山之难’之罪”[1](P.138)。而此时中国的国力与军力已无法继续战争。

中法战争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

中法战争期间的清政府的海军 吴丹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10级工商管理专业 2班 摘要:中法战争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急速转化,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更趋激烈。早在18世纪后期,在和英国争夺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和东印度失败后,法国便开始将侵略矛头转向远东的越南。从19世纪中叶开始,法国加紧了对越南的侵略。1874年,法国与越南签订《法越和平同盟条约》,宣布越南完全独立。 1883年8月,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拥有4000人的舰队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了摆脱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命运,越南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他们抵抗法国的侵略。而法国则准备以越南为跳板,向中国发动新的侵略。面对法国的侵略和挑衅,清政府举棋不定,采取的措施也充满矛盾。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命令清军不得主动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对越南的侵略行径,一面又企盼通过谈判或第三者的调停与法国达成妥协。清政府的这些举措,给了法国扩大侵略的时间。 关键词:中法战争《法越和平同盟条约》《顺化条约》清政府的措施 1883年12月11日,法国完成了扩大侵略的准备,向驻扎越南山西的中国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了中法战争。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占领了红河三角洲。清军败退。法国看准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决定趁新胜之机和清朝谈判,迫使清政府屈服。在法国威胁下,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驻越清军撤回边境(但未明确规定期限),开放中国与越南北部毗邻的边界。清政府对法国的妥协退让,并未换来它所企求的“和局”。法国侵略者在条约签订一个月后,即不顾中法双方尚未就中方撤兵问题具体磋商,就悍然向谅山附近中国驻军进行挑衅,蛮横要求尚未接到撤防命令的中国军队交出阵地,打死前来同他们交涉的中国代表,炮轰中国军队阵地,中国军队忍无可忍被迫还击,连续两次击败法军的进攻。法国侵略者借机反诬中国破坏《中法简明条约》,随即派遣孤拔率领远东舰队到台湾海峡进行武力威胁和讹诈。 1884年7月12日,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立即从越南撤军,并赔偿军费2.5亿法郎,否则将诉诸武力,限清朝7天之内给以答复。7月14日,法国军舰两艘趁中法议和之机,以“游历”为名,驶进福建闽江口。7月16日,孤拔也乘军舰到达闽江口。法国新任驻华公使在上海叫嚣,如果中国不接受法国的条件,孤拔就要执行最后通牒,消灭福建海军,摧毁马尾船厂,占领福州。清政府决定向法国妥协,派曾国荃到上海与巴德诺谈判,请免赔款,延长最后通牒期限。巴德诺坚持勒索巨额赔款。谈判破裂。8月5日,法国舰队进攻基隆,被中国守军击退。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增加侵华军费,准备大举侵华,并将打击目标选在马尾。马尾位于福州东南,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福建海军和船厂均在港内。

中法战争失败原因及其评价

中法战争失败原因及其评价: 没有实现近代化军事体制的转型是中法战争失败的最本质原因。最根本原因是一个政治、军事体制全面落后,被动挨打是必然的。 一、皇权体制导致最高统治者的无能,导致缺乏战争意志,妥协退让及战机的一再贻误。中法战争的战役胜多败少,主要败在条约的签订上。 政治制度落后,是被动挨打的首要原因。军事落后不是第一位的原因。 (一)法国方面 (二)中国方面 1. 最高统治者的优柔寡断。光绪帝 2.没有自决权的奴化大臣 3衙门请示式作战。 4.国民无自主地位,处于奴化地位,非全民作战。 马江之战中,中法各有优势。 中方参战舰艇11艘,除2艘小炮艇为铁甲外,其余全部为木质,装备陈旧,排水量小,旗舰轻巡洋舰“扬武号”,只有1560吨;法方也是11艘,但多为铁甲舰,装备先进,排水量大,巡洋舰多次2000吨以上,“待隆方号”巡洋舰达4127吨。中方参战海军官兵1200余人,法方参战海军官兵1700余人。中国舰艇武器装备数量少、质量差,火炮多为落后的前膛装滑膛炮,口径为190毫米以上的仅有3门,160毫米以上的有19门,没有机关炮和机关枪,法国舰艇的火炮都是先进的后膛装线膛炮。口径为190毫米以上的有12门,140毫米以上的50余门,并有先进的机关炮和机关枪。驻防闽江口的清军还有陆勇万余人,岸炮4()余门。 福建水师和福州地方则拥有山川、地利的优势,如作战指导正确、布署得当,组织动员军民群众,采取正确措施,是完全可以阻止法舰进入闽江.取得抗敌胜利的,但是,清政府对法国侵略者却采取妥协退让、避战求和的政策和消极防御的作战指导方针,主张“断不可轻于言战”、要“遇险而自退”,力保“和好大局”,清政府对马江之战前的闽江防务作了错误的决策指导。一是不准塞河阻拦法舰进入闽江;二是不调拨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的舰艇援闽.使其孤军作战;三是不许先发制人,只能“静以待之”。福建地方军政大员错误地执行清政府这些作战指导方针,抑制了福建闽江前线广大爱同军民的爱国热忱和抗敌积极性,以致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清政府自中法开战以来即存妥协求和之心,和战不定,始终不敢鼓足勇气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在法舰频频进入马尾港的危急情况下,仍死守衅不可自我开的教条,从而丧失了先机制敌的条件。 清朝前敌官员不谙军事,书生典兵,在法舰进泊港内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不预作准备,反而约束将士不准先敌开炮,不能报据战场情况临机处置,结果只能被动挨打。 冯子材率萃军10营扼守关前隘新构筑的长墙和两侧山岭、正面堵击法军。王孝棋率勤军8营驻守长墙后半里为犄角。苏元春、陈嘉等部桂军驻关前隘后2.5公里的幕府,方友升和蒋宗汉部驻关前隘后15公里的凭样为后应。王德榜率湘军驻镇南关东侧的油隘为左翼,魏刚率鄂军四营驻镇南关西侧的艾瓦为右冀, 一个由40000多人联合布防的袋形歼敌网形成了。 3月23日,法军3000多人进犯关前隘。冯子材率领将士誓死守卫长墙。法军曾攻占由萃军防守的东岭上的三座堡垒。长墙危急。此时,苏元春、陈嘉、蒋宗汉、方友升等率部增援、苏元春部协助冯子材扼守长墙,陈嘉、蒋宗汉部增援东岭,固守第四、五号堡垒。次日,冯子材采扬长避短之术,将兵士隐蔽在长墙之内,待敌军扑近长墙时,冯于材命令打开长墙栅门.将士—拥而出,挥动大刀、钢标与敌拼搏。冯子材亲率大刀队跃出墙外.指挥战斗.将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导读:本文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永福简介,中法战争与刘永福 刘永福简介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汉族客家人,广西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祖籍博白东平,清末民初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期间,奉命赴台抗日,但最终失败。1895年5月25日台湾割让后,拥立巡抚唐景嵩为台湾民主国总统,自称大将军。同年6月自立为大总统。1917年1月病卒。 1866年,刘永福带领余部200多人同另支起义军首领吴鲲汇合,经过扩充整编,组建一个旗,刘永福被任为旗头。由于刘永福"胆艺过人,重信爱士",深得部下爱戴和拥护,不久便成为吴鲲农民军中坐第三把交椅的"三哥头".刘永福着手操使士兵,整肃纪律,选择人才,统一军令。当时他扎营于归顺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庙,看见北帝庙神像旁边的周公像手执着一面绘有"北斗七星"图案,镶有狗牙白边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为自己队伍的旗帜。从此以后,这支队伍就举黑旗作战,称为黑旗军。 中法战争 1873年11月20日,法国当局派安邺带兵180名和两艘炮舰

突然轰击河内。刘永福见义勇为,挺身抗暴,亲自率军2000人,翻越宣光大岭,日夜兼程,南下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郊外罗池与法军开战,击毙了法国主将安邺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其部属百余人也成了黑旗军刀下鬼,取得了"诱斩安邺,覆其全军"的罗池大捷。法军被迫退出河内。这是刘永福扞卫国疆,支援友邦抗法的首次战功。越王擢升刘永福为三宣副督,又赐印信一颗,文曰:"山西、兴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将军印".以彰表功绩,并命刘永福扼守红河两岸。 1874年8月,在兴化等地助剿黄崇英有功,获授正领兵官。越南王正式允许黑旗军在保胜设关收税,以补军用。同年10月,越南政府进剿黄崇英,命刘永福权充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军。 1882年4月,法国又进攻越北,直窥我国云南。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人。两军相遇于河内西面的纸桥,刘永福见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决定采用伏击战,取得纸桥大捷。越南国王晋升刘永福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农历三月初八,唐景嵩同志作为天朝派来的"联络员"进驻黑旗军,成了刘永福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这是黑旗军从流寇成为正规军的第一步的开始——而且让刘永福欢欣鼓舞的是:唐景嵩给他带来了可以恢复他和他的部队大清国国籍的确定回答——"天朝宽大为怀,凡我华夏子孙,但能御外侮,卫国疆者,皆是大清的好子民。"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8月,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以后,收编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教案)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教案)

2015年石 列 强 侵 略 和 中 国 人 民 的 抗 争 (专题复习) 坪地场中学龙江 2015年3月27日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进程。 (2)整理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概括归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分析比较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可以感受到清王朝的荒淫和腐朽,英法列强"坚船利器"的强大威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民族英雄",认识到为什么林则徐、邓世昌、左宗棠等受到后人的崇敬。在当今社会中,怎样做一个"英雄"。 【复习要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中国近代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中国代近是一个屈辱的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复习内容】 一、列强的侵略(学生自达目标)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过程 开始: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 将领: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 结果:中国大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 过程 开始: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 条约:《天津条约》开汉口、南京等

关于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

关于公司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3-5 12:33 公司法说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3万,那是不是说设立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出资至少要3 万元呢? 提问者:zizibj - 江湖新秀四级最佳答案 1.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是多少?其注册资本能否分期到位? 答: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万元人民币,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章程规定的出资额。 2.有限责任公司(不含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能否分期到位?其最低限额是多少?答:可以。有限责任公司(不含一人有限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 有限责任公司(不含一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三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 3.公司实收资本是什么? 答:公司的实收资本是公司的登记事项之一。根据《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3 条规定,公司的实收资本是全体股东或发起人实际交付并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出资额或股本总额。 4.公司注册资本中货币出资比例有何规定? 答:《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 5.公司注册资本三万元,可否从事生产、批发、零售类业务? 答:无禁止性规定。新修订《公司法》取消了按公司经营方式区分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但第2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部分行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应当从其规定”。 6.从事拍卖的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多少万? 答:根据《拍卖法》第12条、13条之规定,从事拍卖的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从事文物拍卖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 7.设立广告公司,其注册资本有无最低限额的规定? 答:没有。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按《公司法》第26条执行,只需3万元即可。 8.开办典当行最低注册资本为多少万?须办理哪些前置许可? 答:根据《典当行管理办法》第8条,典当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00万元,但从事房地产抵押典当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典当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股东实缴的货币资本。须到公安机关、商务主管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典当经营许可证》。 9.连锁公司注册资本有何规定? 答:连锁公司注册资本依照《公司法》相关规定执行,但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某些行业(如,国际货运代理等)的公司注册资本有较高要求的,须从其规定。

中法战争中的将领有哪些

中法战争中的将领有哪些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法战争便是其中之一,在这场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爱国将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法战争中的将领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1883年,也就是光绪九年。法国入侵越南进而进攻中国,战争逐渐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广西钦州的刘永福率黑旗军参加此次战争,战争期间屡次大败法军,使之在中法战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有名的中法战争将领还有老将冯子材,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冯子材率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给法军以重创,使原本对清军不利的战争局面又重新趋于平衡。虽说历史上的这场战役被称之为不胜而胜、不败而败的战争,但是冯子材出众的行军作战能力是不可否认的。 这次战争中海战尤为激烈,所以中法战争中最有名的也是被世人最为孰知的将领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了。中法战争爆发后已经解甲归田的刘铭传重赴沙场,上阵杀敌。在台湾领导守军击退法舰使得宝岛台湾没有遭到侵略。1885年,昔日的爱国将领在担任台湾巡抚之后依旧勤政爱民。 这场反侵略的战争虽说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困扰,但是这些将领被了解,也被历史所铭记。 中法战争冯子材大败法军中法战争冯子材大败法军这件事还要

从1885年开始说起。中法之间的战争地点除了中越边境之外就是在越南地界之内了,到了1885年的时候法国向谅山发起了攻击,而广西的官员却因为惧怕而没有作战就开始撤退了。那时候冯子材是广西关外军务,在镇南关进行部队的整顿修整工作,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战略部署。而就在这时候他听闻了法国将要对镇南关进行攻击,于是他抢先修筑了一条东西方向山岭的长墙,之后又进行了部署,将这面墙布置成了一个完好的防御地带。 之后在法国军队开足了火力要进行攻击的时候,冯子材带领着士兵们冲出长墙,和法军进行了英勇的搏斗,并且最终将他们击退。当法军撤退之后几乎陷入了困境之中。中法战争冯子材大败法军让法国政府十分震惊,这次战争激发了中国将士们的士气,然而却也让法国再次之后发生了更加猛烈的回击。 中法战争双方伤亡不管是中国人也好或者是外国人也罢,只要是知道中国这个国家,对中国有一定点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中国曾经受过的侵略。在这其中有一个战争名字叫做中法战争,我们都知道,只要是战争就会有伤亡,何况还是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的战争,那么中法战争双方伤亡到底多少呢? 关于中法战争双方伤亡到底多少,这个问题没有一个详细的记载。中法战争中战地转移了不少,所以战士们的伤亡是非常惨重的,不仅仅是在中国战士们的伤亡非常严重,在作为进攻方的法国,他们翻山越岭来到中国,长时间的战争更是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伤亡自然也不会有多轻。就那中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中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

中法战争历史背景

中法战争历史背景 国际环境 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密切。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称为交址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 接着就由西贡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称为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国派安邺率军百余人侵袭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今老街)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同年12月,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军,击毙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讹诈下,在西贡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1875年5月25日,法国照会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

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认,从而排除在历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国在越南的影响。6月15日清政府复照,对该条约不予承认。 1881年7月,由法国总理茹费理主导的法国议会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于越南。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交趾支那海军司令利维耶(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内城砦,进而以兵船溯红河进行侦察,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占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 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军应援。清政府鉴于形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1881年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余名军官、两百余名士兵被击毙。法军被迫退回河内。法国利用李维业之死,随即宣布要“为她的光荣的孩子复仇”,拨给东京法军350万法郎,竭力煽动全面的侵越战争,除增援陆军外,成立北越舰队,调兵遣将,积极部署。 8月间,法军一面在北越加紧攻击黑旗军,一面以军舰进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顺化。1881年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侵略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抗法保台策略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抗法保台策略 1883至1885年,法国发动了一场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分别在越南北圻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役又主要集中在台湾。因此,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如何坚持抗法保台、维护对台湾的主权,成为其对法军事斗争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对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的策略演变做一系统探讨。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是否能始终坚持抗法保台斗争,首先取决于清政府在整个国防战略中对台湾地位的认识。因此,在本文之始,有必要先探讨一下中法战争前清政府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 1874年5月,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发生,朝野为之震惊,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和台湾防务建设的重要性。当时被派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的沈葆桢于是年12月23日上《请移驻巡抚折》中明确指出:“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欲固地险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先修吏治营政。”〔1〕1877年1月,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奏陈台湾防务的奏折中也明确提出:“台湾虽属海外一隅,而地居险要,物产丰饶,敌之所必欲争,亦我之所必不可弃。”〔2 〕同年6月,丁日昌在一个关于台湾防务建设的奏折中进一步强调:“台湾一岛孤悬海外,联络东南,不独形势为南北洋之尾闾,即呼吸动静之间亦听命于南北洋而非闽省独力所能办理。”〔3〕沈、丁等重臣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很快被朝廷所认同,朝廷遂即“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议奏”有关“统筹台湾全局”的防务事宜〔4〕。台湾防务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清政府基于上述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在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着手筹划抗法保台斗争。综观清政府抗法保台斗争策略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883年12月中旬中法战争爆发至1884年8 月上旬台湾守军击退法舰对基隆的第一次进攻止。此阶段,清廷一方面严令有关督抚加强台防,另一方面不断委派重臣奔赴闽台地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领导力量。积极备战、严密防守,是此阶段清廷抗法保台斗争方略的具体表现。

五次侵华战争经过和结果比较分析

五次侵华战争经过和结果比较分析 1.为什么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开辟殖民地市场,倾销英国工业品,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2.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前) 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战争)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 法美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还有沙俄。这一时期,英法等国为掠夺原料、开拓市场,俄国继续其一贯的侵华政策,他们从海、陆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 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领土主权丧失。列强的侵略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所。 3.甲午中日战争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后又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 这一时期,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对外扩张,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在中国抢夺路矿权、提供政治性贷款、大规模设厂。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清政府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 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影响(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中国国情 鸦片战争: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19世纪60年代后 在19世纪后60后,几乎在每次社会大震动时,清政府内部都要出现分歧,一是清政府内部分歧的概况及结果。重大分歧主要有主战与主和之争、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维新与守旧之争。 这些结果说明:清政府是一个极其腐朽的政权,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国革命要想胜利,中国社会要想进步,必须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