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和误解

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和误解

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和误解
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和误解

火箭筒与无后坐力炮的区别和误解

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都是步兵主要反坦克武器,均曾有过傲人战绩。先从火箭筒来介绍,到冷战中期RPG-7和M72两种分别代表了火箭筒具有的几个基本特性:平衡抛射原理(注1),复装,超口径(注2),火箭增程弹(注3)——RPG-7。纯火箭原理,不占编制(注4)——M72。

而无后坐力炮的变化在二战前就基本定型,一般无后坐力炮都有膛线采用平衡抛射武器方式发射弹药,同时弹体和装药是分开的大多数都需要架设在三脚架上使用。不过也有像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这种轻便的可以一人使用的无后坐力炮。而苏联的SPG-9虽然名为无后坐力炮却无膛线弹药也类似于RPG-7的弹药,可以说是重型火箭筒。RPG-7虽然名为火箭筒可是装药包可以取出十足的无后坐力炮风格。增程弹原理也是在以平衡抛射方式发射弹体后,20-25米击发二级装药,再以纯火箭的方式瞬间加速到时速达到400m/s以上,但二次点火和第一次一样都是瞬间的无法持续。

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共同点在于都避免弹体射出发射管/炮口时后喷尾焰烧到射手。两者解决办法类似均是让发射药/推进剂快速燃尽,保证在射出发射管后已经熄灭凭借惯性飞行。两种武器发射的弹药种类基本一样破甲弹,高爆杀伤榴弹和一些多功能弹药,其中某些还装备过碎甲弹比如铁拳3。一般来说有膛线的无后坐力炮在精度,射程上要大于单纯的火箭筒。这些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发射时候都不会和游戏,电影里那样尾部喷火或者拖着长长的尾烟发射出去。真正屁股冒火的是火箭发动机可持续长时间工作反坦克导弹,但尾烟也看不见保证不会被看出飞行轨迹从而发现发射位置。

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出现无后坐力炮的地位逐渐动摇,并且威胁到了需要2人操作的复装火箭筒。同样的人员使用反坦克导弹在1000米距离上明显高于无后坐力炮,更别说火箭筒大多都没有1000米的有效射程。一枚反坦克导弹的重量比火箭弹可重的多,不可能普通战斗士兵携带主战枪械,其他装备的同时再带上全套的火控和导弹。便携式一次性火箭筒可以借助班组编制得到很大作用。

注1:平衡抛射原理即靠发射药在两端开启的钢制发射筒内燃烧形成的火药燃气压力推动弹丸运动,并利用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后坐。一部分人认为这种原理的火箭筒属于无后坐力炮。因为后喷的火药气体一样会烧伤冲击力所以喷口后面一定夹角,距离内都是危险区域,肯定是无法再狭小空间内使用了。

注2:火箭筒超口径是指发射管口径小于战斗部,以RPG-7为例战斗部是弹头部分最大直径在70mm以上(根据弹种不同)而发射管口处口径仅为40mm。

注3:火箭增程弹:弹丸尾部装有火箭发动机,用以增加弹丸射程的火箭弹。其基本结构包括战斗部、火箭发动机、稳定装置和发射药等。先以平衡抛射方式发射飞离炮口一定距离后,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提供推力,增大射程。火箭增程弹靠自身旋转稳定或靠尾翼稳定。前者称旋转式火箭增程弹,因弹长受稳定性要求的限制,火箭发动机较短,增程较小;后者称尾翼式火箭增程弹,其增程幅度较大,增程率通常约为25%~100%。火箭增程弹的结构比较复杂,生产成本较高,采用增程措施占用了弹内的容积,相应减少了炸药装药量,使威力有所降低;射击密集度又偏低,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注4:不占编制的火箭弹普遍采用了铝合金+聚合树脂玻璃纤维材料,重量普遍轻发射后丢掉也不心疼,向M72之类一次性火箭筒发射后也是可以由专业军械师重新装填的。

平衡抛射指的是朝前射出弹丸,朝后射出一堆小碎片,使朝前和朝后的动量相互抵消,以消除后喷火焰,缩小危险区,使之能够在狭窄的封闭空间内使用。典型例子是AT4-CS(往后喷射盐水)和铁拳3(往后喷出大量小塑料片)。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 宇宙论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宇宙论 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据古希腊史学家艾修斯记载,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这个无限者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初物质,本身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因为本原若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有穷有尽,有边有际,那就成为“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种种限制,就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本原了。阿那克西曼德海认为,无限者自身虽没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但从无限者的运动中,通过运动,分离出一些具有固定性质或固定形态的对立物。首先分离出来的对立物是冷和热、湿和干。对立物分离出来之后就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冷而湿的东西由于较重而凝聚在中心,热而干的东西由于较轻而散布于外围,了一个火球,把冷而湿的东西围在里面,一部分贝烤干成为地,未干的部分就是水,水又蒸发而成为云或气。由于气的膨胀,那包围在外面的整个火球也就破裂为许多像车轮一样的火环,火环上具有孔道,从这些火环上的孔道所显现出来的火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天体绕地而旋转,地像一个圆柱体,悬浮于宇宙的中心,永久保持平稳而不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宇宙起源说。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种的由来。他认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人则是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的。总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以及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宇宙起源说和人类起源说,初步揭示了“无限”这个哲学范畴的意义,包含着与传统宗教观念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根据古代文献资料,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或者本原,而大地则像一个圆盘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解释说,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是万物的本原,也许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或是因为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泰勒斯可能从古代神话中吸取材料。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海神夫妇是创世的父母,而且诸神在发誓时都指着斯底克斯河水。这个命题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经验的观察和理性的思维来考察世界万物的起源,而不用传统的神话谱系解说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企图用物质来阐述世界的统一性,正如恩格斯指出,原始的唯物主义“在自己萌芽时期九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九在水里去寻找。”(《自然辩证法》第164页)泰勒斯的这个命题虽然是朴素的、直观的,然而它毕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真正诞生。 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或就是不存在。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亦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一。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

[经典]高考哲学十种主观题常见题型及分析

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 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 例一:(2000年全国高考政治卷第34题) 云南省地处边长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少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原理。同学们要注意材料的两个中心:第一,该省领导对本省的分析,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第二,根据本省状况制定发展战略,体现了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5分)(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4分) 注: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39题) 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常见易误解成语100例

常见易误解成语100例 导读:1、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2.、胸无城府: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 3、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和仿效的做法。训,准则。 4、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不刊是说不可更改)。 5、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6、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7、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极贫穷。 8、在劫难逃: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9、犯而不校: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10、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11、三人成虎:三人谎传市上有 12、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13、七月流火:“流火”指火星西沉。是天气转凉之意。 14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常被误解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或作品一般化,没有特色。 15、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16、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8、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 17惨淡经营:惨淡,费尽心思;经营,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形容费尽心思于谋划和从事某项事情。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经营状况不好。 18、差强人意: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 19、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20、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21、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22、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23、过江之鲫: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 24、坐地分赃:指不亲自偷窃却坐在家里分取财物。 25、红男绿女:形容衣着华丽的男女。 26、.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27、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鼎的盟约,反之被迫签订的条约。多误解为签订下合同。 2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29、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3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易被误解的商务词汇

易被误解的商务词汇 一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却大相径庭,所以有必要来了解一些这样的词汇,避免在商务活动中因误解词意造成损失。 例一:floating It is not surprising, then, that the world saw a return to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Central banks were no longer required to support their own currencies. 世界各国又恢复浮动汇率就不足为奇了。各国中央银行也就无须维持本币的汇价了。 Floating polic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export trade;it is, in fact, a convenient method of insuring goods where a number of similar export transactions are intended, e.g. where the insured has to supply an overseas importer under an exclusive sales agreement or maintains sales representatives or subsidiary companies abroad. 统保单对出口贸易至关重要。它实际上是货物保险中的一种便利的办法,特别适合于分不同的时间出口的一批类似货物,如,当被保险方根据独家代理协议书向国外的进口方供货,或在国外委任了销售代表,设立分支机构时。 注解: floating在上述两个句中的意思完全不一样。floating exchange rate 意为“浮动汇率”,即可自由浮动,完全受市场力量决定的汇率制度。而floating policy 则指用以承保多批次货运的一种持续性长期保险凭证,常译为“统保单”。 例二:confirm Wed like to inform you that our counter sample will be sent to you by DHL by the end of this week and please confirm it ASAP so that we can start our mass production. 很高兴通知您,我们的回样将于本周末用DHL特快专递给您,请尽快确认,以便我们开始大批生产。 Payment will be made by 100% confirme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available by sight draft. 付款方式为1O0% 即期、保兑、不可撤消信用证。 注解: confirm一词在这两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在第一个句子中,confirm 的意思是“确认”。在第二个句子中,confirmed L/C 应翻译为“保兑信用证”,即指一家银行所开的由另一家银行保证兑付的一种银行信用证。

高考哲学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1题的正确答案是B。2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几篇经典的哲学文章

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 郦全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近年来,知识、理性和行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这项研究的升温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日益不确定的环境和未来时,迫切需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行动和把握自己前途的愿望,而采用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式,则有利于将这些传统上主要由哲学研究的问题引向深入和具体,从而获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答案。目前,涉及这项研究的学科主要包括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心智哲学、逻辑学、对策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经济学等,并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公开发表。① 不过,笔者注意到,在这项研究中,一个学术上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方面却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视,那就是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的研究者并未意识到或不承认科学知识与常识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因而在考察知识、理性与行动的关系时通常笼统地用常识来代表所有知识。然而,科学知识与常识虽然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或具有共性,但前者并非是后者的简单延伸,事实上在许多方面超越于后者。结果,与常识相比,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新的特性。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有人试图仅仅运用常识来达到一个深奥的科学目标时,他的行动将不会是理性的;与此相对照,在个人的日常行动中,如果只需凭借常识就足以达到目标,而有人却偏偏要用复杂

的科学理论,则他的行动也就不那么理性了。由此引出的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为:在什么条件下,一个行动者基于科学知识的行动是理性的?笔者将主要从哲学的视角就这一问题作些探究。 一基于知识的理性行动 探究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首先需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行动和理性等概念进行必要的阐释和界定。 传统上,知识被定义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即,“一个人知道某事P,当且仅当(1)她相信它,(2)它是真的,并且(3)她的信念得到辩护”。 ②而在当代认识论中,这个定义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废弃。拒绝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哲学家盖梯尔(E. Gettie)所提供的反例表明,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信念并不一定就是知识。③常识也告诉我们,知道什么与相信什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个信念,但并不相信它,反之亦然。例如,我知道“人死后灵魂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并不相信它,而我可以相信“存在着外星生命”,但却并不知道。因此,用信念来定义知识并不恰当。拒绝上述定义的另一个理由是,将知识仅仅理解为命题性信念显得过于狭窄。事实上,对于一个认知者或行动者来说,获取技能性知识和亲知同样必要甚至更为基本。④鉴于运用信念和真等概念定义知识遇到的困难以及单纯考虑命题性知识的局限,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来阐释知识概念。一条可行的进路是将知识与认知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因为动态地看,知识恰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当我们知觉、思考、操作或评价某个对象时,我们就

被人误解的成语

被人误解的成语 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 “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 “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 “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 “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都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 “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是,“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9 “衣冠禽兽” 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

十个关于动物的常见误解

十个关于动物的常见误解 从幼年开始,学校就教给我们有关动物的所有知识——电视也一样(很不幸)。这意味着我们对动物的看法,就像我们对许多事情一样,是错误的。流行文化精于娱乐,却无法教给我们新东西。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探讨了10个关于动物的常见谬误——它们还很有市场呢。 10 蟾蜍 误解:接触蟾蜍会长疣。 这个观点十分普遍,有很多人搜索谷歌查询它对不对。这其实毫无道理。这种看法极可能来源于:蟾蜍身上长有疙瘩,父母想说服孩子不要触摸他们刚刚发现的这些黏乎乎的恶 心的动物。可实际上,在哪儿都可能诱发疣,唯一的原因在于人类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与蟾蜍没有关系。不过,父母亲仍旧可以给孩子们一个不要触摸蟾蜍的好理由:它们的皮肤含有蟾毒素(bufotoxin),可能引起过敏疼痛。 9 金鱼 误解:金鱼记性差。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金鱼根本没有记忆,愚蠢到家。实际

上金鱼是相当聪明的动物,应该不会赞同诋毁它们智力的行为。金鱼的记性实际上与你可能认为的情况刚好相反,它们对事物的记忆能持续几周,可以经过训练完成复杂的任务。它们接受训练的复杂任务包括拉动操纵杆、摇铃铛、跳圈等,换句话说,它们至少与老鼠一样聪明。 8 猎豹 误解:猎豹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动物。 这个观点有几分正确,因为猎豹是世界范围内陆地上最快的动物,短跑速度可达68英里每小时,高于美国许多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但是,猎豹并不是地球上最快的——这个位置属于一种鸟。有记录显示,针尾雨燕水平飞行的速度超过69英里每小时,这让它们成为地球上最快的生物。这类鸟儿的近亲有更快的记录,但是科学家认为这项记录不规范,因为记录方式未经核实。此外,世界上最快的鱼——旗鱼,其实与猎豹并列第二,它们游泳速度的记录为68英里每小时。 7 长脚爷叔 误解:长脚爷叔毒性很大。 长脚爷叔是世界上看起来最奇怪的蜘蛛,原因就在于其实它根本不是蜘蛛。规范地说,这种生物属于盲蛛(Opiliones),是蜘蛛纲动物。在口语中它们也被称为“收割蛛”。除了人们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熟悉”,是因为人们多少都知道一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至少承认其对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说“陌生”,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其根本立场、基本原理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实就是其思想体系和思想路线。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就其内部的理解而言,在整体认识上主要有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如同自然科学般精确的知识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定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第二国际的“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是此种偏向的代表。另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顺势应变的方法,没有确定的思想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变动和开放,但忽略了其立场和基本观点的确定、公开及不可违背,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偏离。第二国际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方法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也是其基本原理的表达;它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因此,从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然而正是在这些众所周知的重大命题上,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一、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首要的基本命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44页)邓小平甚至把这一命题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等同于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最容易被中国人误解的英语词汇

sporting house 妓院(不是“体育室”) dead president 美钞(上印有总统头像)(并非“死了的总统”) lover 情人(不是“爱人”) busboy 餐馆勤杂工(不是“公汽售票员”) busybody 爱管闲事的人(不是“大忙人”) dry goods (美)纺织品;(英)谷物(不是“干货”) heartman 换心人(不是“有心人”) mad doctor 精神病科医生(不是“发疯的医生”) eleventh hour 最后时刻(不是“十一点”) blind date (由第三者安排的)男女初次会面(并非“盲目约会”或“瞎约会”)p ersonal remark 人身攻击(不是“个人评论”) sweet water 淡水(不是“糖水”或“甜水”) confidence man 骗子(不是“信得过的人”) criminal lawyer 刑事律师(不是“犯罪的律师”) service station 加油站(不是“服务站”) rest room 厕所(不是“休息室”) dressing room 化妆室(不是“试衣室”或“更衣室”) horse sense 常识(不是“马的感觉”) capital idea 好主意(不是“资本主义思想”) familiar talk 庸俗的交谈(不是“熟悉的谈话”) black tea 红茶(不是“黑茶”) black art 妖术(不是“黑色艺术”)

black stranger 完全陌生的人(不是“陌生的黑人”) white coal (作动力来源用的)水(不是“白煤”) white man 忠实可靠的人(不是“皮肤白的人”) yellow book 黄皮书(法国政府报告书,以黄纸为封)(不是“黄色书籍”)red tape 官僚习气(不是“红色带子”) green hand 新手(不是“绿手”) blue stocking 女学者、女才子(不是“蓝色长统袜”) China policy 对华政策(不是“中国政策”) Chinese dragon 麒麟(不是“中国龙”) American beauty 一种玫瑰,名为“美国丽人”(不是“美国美女”)English disease 软骨病(不是“英国病”) Indian summer 愉快宁静的晚年(不是“印度的夏日”) Greek gift 害人的礼品(不是“希腊礼物”) Spanish athlete 吹牛的人(不是“西班牙运动员”) French chalk 滑石粉(不是“法国粉笔”) pull one's leg 开玩笑(不是“拉后腿”) in one's birthday suit 赤身裸体(不是“穿着生日礼服”) eat one's words 收回前言(不是“食言”) an apple of love 西红柿(不是“爱情之果”)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不是“大字报”) bring down the house 博得全场喝彩(不是“推倒房子”) have a fit 勃然大怒(不是“试穿”)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 水是世界的本原 观众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最伟大的人万物皆数与美是和谐 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存在是惟一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同类相知与异类相知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无物存在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一切都是必然的 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我正在说谎 我宁可疯狂也不愿快乐 知识即回忆 国家是大写的人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神是不动的推动者 人是政治的动物 现实源于潜能 美德是一种中道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 从自然中产生的正义是一种彼此有利的协定按照自然生活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智慧是哲学的女王 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是不存在的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我思故我在 凡在理解中的无一不先在感觉之中 自然从来不飞跃 人天生都是平等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人是机器 习惯乃人生的伟大指导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 宇宙是一条无穷因果关系的锁链 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创造一个宇宙 人为自然立法 人是目的 道德即自由的自律 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 实体即主体 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才起飞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理性的狡计 真理是具体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 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上帝乃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 01.世界的本原问题 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在哲学中是一个本体论问题。这是哲学的永恒课题。因为,自从人有自我意识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种倾向,即希望找到一个东西一劳永逸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世界。于是,本体论就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自然物质。比如,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数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是心灵的抽象了。到柏拉图提出“理念”之后,西方关于本体问题的探讨达到了最高峰。正如怀特海所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转而兴起了反“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的浪潮,其实质就是要取消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0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上一个哲学问题的变种。在西方的哲学家看来,惟有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其他则是“幻相”和“非存在”。正因为此,西方的“本体论”也被称之为“存在论”。对人而言,惟有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而感觉,面对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存在是永恒的,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觉对非存在的把握则是意见。真理会带我们进入征途,而意见则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比如,一个苹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眼睛看到的红色,鼻子闻到的香味,嘴巴尝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实的。而惟有“苹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实的。因为“苹果”的概念是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而现实中的“这个苹果”,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也许,我们在某一天会看到一个青色的苹果,会吃到一个酸酸的苹果…… 就这样,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真理和意见之间,存在和非存在之间,就有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欲的传统也正是由此肇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门尼德说:“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能被思维的与能存在的,其实是一回事情。” 03.“逻各斯”的三位一体问题 存在只能显示在思维里,惟有思维才能把握存在。但把二者联接在一起的则是语言。语言是什么样的语言?是概念化的语言。于是,思维、存在、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就成了三位一体的东西。因为所谓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抽象,而抽象则意味着把“相同”的东西和“不相同”的东西绝对地割裂开,把“相同”的归为一类,把“不相同”的归为一类,然后再在二者之间划定界限。比如,“苹果”之所以能和“梨”区别开来,是因为称之为“苹果”的那些东西肯定具有共同的东西,而这些共同的东西肯定是“梨”所没有的。因此,概念必然意味要界定内涵和外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正因为此,西方的语言是很清晰的,讨论一个问题必须要先弄清楚概念,表达意思必须要清楚,而且表达式多为“XX是XX”。 这就是“逻各斯”的原本含义。逻各斯是赫拉克利特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这个词原本的含义是“话语”(语言),而赫拉克利特则用它来表示“说出来的道理”(存在)。但就逻各斯是人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又被理解为“理性”和“思维”。 04.|经验和超验的关系问题

容易被人误解的90个成语

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很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不少人凡形容美好事物都用这个成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现在常被扩大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2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意气用事: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不能用来表达“讲义气重感情”。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词用“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就很滑稽。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不能用来表达“画得又快又好”。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常和“不负众望”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被用于毫不犹豫地做坏事,就错了。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3 31.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3.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34.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实在是望文生义。 35.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36.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7.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38.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4 41.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茕茕孑立: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不指某时。 43.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44.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45.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46.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47.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被误解的中世纪

被误解的中世纪 ——基于城镇设计影响力和社会生活角度的探讨 “在对异教徒们进行审讯和处决时,当时的欧洲法庭也十分残酷。最常用的就是火刑,因为在中世纪,火刑一直都是宗教裁判所惩治异端的标志性处罚手段。火刑场地几乎都设于市中心和广场中央,受刑人无论男女,皆须半裸,在前往刑场的路上要受尽路人和行刑士兵所施加的肢体摧残。如果犯人在点火之前向随行的神父忏悔,并且态度诚恳,则有可能获得“宽恕”——在火焰遍及全身之前被杀死。” 在以往乃至现代的很多人心目中,欧洲中世纪(约5至15世纪)这段历史一直被一些扭曲不实之词的表皮包裹着。狂热、愚昧、残暴的灭巫运动,哥特小说中怪诞、恐怖、凄凉和衰败的气氛,宗教的极端控制以及对于异端学说的武断判罚,黑死病的泛滥。零零种种的描述刻画出一个城市与乡村混乱发展,政权高度集中,原始宗教崇拜,文化丧失,人性扭曲,百姓的生活悲惨,公共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场景。 然而中世纪的事实状况是不是如此呢?诚然,这些情形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无疑都是分别存在过的;但是,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当时文明的总体象征,就好似我们的当今社会,两极分化、社会意识形态混乱、社会秩序混乱等等弊病。我们不能夸大古代历史的污点,也不能无视其社会生活的黑斑。而应当以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评述中世纪真实场景。 在阅读完《城市文化》第一章有关内容,以及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我了解到,在文学、哲学以及经济方面,现代历史学家已经对众多夸张的言论进行了纠正,恢复了其中世纪的真正原貌。而在中世纪城镇规划设计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百姓社会生活方面相关描述是不多的。本文便是基于这种角度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要探讨的是,中世纪的城镇是如何形成的。11世纪开始,西方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在经历了五个世纪的暴力、瘫痪和动荡之后,欧洲大陆孕育成熟了一种渴望——对社会安定的渴望,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所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诉求。与此同时,乡村发展开始畏缩不前,人们需要走出来在村庄周围或者城堡周围所谓“郊区”进行社会活动;随之才有了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意识地重建:修建城墙,把这种保护永久化和规范化。城墙的设置既抵御了外部的侵略和欺压。同时,有了城墙的保护,任何村庄都能够变成一座安全岛吸引周围的居民。逐渐稳定的生活使得本地的工匠、农夫、渔民等,可以每周或者每半个月一次,集中到集市上进行贸易活动;随着贸易活动日渐稳定,人们趋向于在某些具有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点

摘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将一些共性的东西分离出来,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比如,“水果”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蔬菜”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以“物质”、“存在”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而哲学作为追根究底之学,其意义正在于它要摆脱感觉经验的束缚,进入一个超越经验的层次,提供对普遍性的整体把握。正因为如此,哲学在经验抽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其本质。这种更高度的抽象所达到的,就是用“物质”来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一切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的事物;用“存在(有)”来概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一切可言说对象的状态。而“物质”、“存在”这样的概念,因为它们本身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所以才能代表在“无限”意义上的抽象。同样的抽象也表现在哲学其他概念,如运动、时间空间、质和量、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在哲学的理论叙述中,基本的概念、范畴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典型的如“运动和静止”、“现象和本质”、“历史和逻辑”等;这种通过概念之间的横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理论特征表明,哲学的抽象始终是一种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并不是一种无所节制、随心所欲、脱离现实的想象和臆造。 二、哲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度理论抽象层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谓的批判,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对象的揭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