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

第四组英国史期中作业

——肖卫吴玉婵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艾思奇利斯、索福克里斯及幼里匹蒂斯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同时代人执剧坛牛耳的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17、18世纪的英国古典主义者德莱登认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别林斯基对莎士比亚更是有着无限崇拜。他在《文学的幻想》中写道:“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创作背景

其一,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盛世之末,,这是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资本主义逐渐兴盛。已取得统治的新兴资产阶级不愿意封建势力卷土重来,所以期望国家和平统一。同时,女王日益衰老且未婚无嗣,在这种情况下,王位继承不可避免的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可以作为推翻伊丽莎白统治的绝佳借口。女王只有血腥镇压多方威胁。这便产生了借鉴历史经验的需求,为历史剧的繁荣提供了重要契机。

其二,当时产生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尤其是16世纪80年代出现的霍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编年史》,这些著作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历史素材。

著作内容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部,被看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整个《亨利四世》都是写贵族叛乱及平叛经过的。剧本的《上篇》主要是写潘西父子的叛乱,《下篇》则是写斯克罗普大主教、毛勃雷勋爵和海司丁斯勋爵的叛乱。

《上篇》写的是潘西父子的叛乱。故事情节大致是:波林勃洛克之所以能登上国王宝座,是靠臣民们的帮助。即位后他想讨好一下各阶层人民,在政治上有一些改革,这就必须和封建贵族发生冲突。除此以外,前任国王理查二世之死和亨利四世有关,贵族们对此也有看法。

最初,是威尔士贵族奥温·葛兰道厄的叛乱,他领兵侵犯英格兰的边界,英格兰方面由爱德蒙·摩提默爵士率兵抵抗。不料英军大败,连摩提默本人也被俘。接着,另一个苏格兰贵族道格拉斯伯爵阿契包尔德也入侵英格兰,被年轻的亨利·潘西(绰号为霍茨波)带兵打败。霍茨波俘获了五百人,其中有好几个苏格兰贵族。根据当时风俗,战俘可以在缴纳赎金后释放,因此,靠这五百俘虏将能获取一笔十分可观的赎金。亨利四世下令要霍茨波交出战俘,霍茨波说除非国王备款派人去苏格兰赎回霍茨波的妻舅摩提默。国王大为震怒,他说摩提默被俘后已与敌人葛兰道厄的女儿结婚,成了叛徒,“难道我们必须罄我们国库中的资财去赎回一个叛徒吗?”霍茨波说摩提默不是叛徒,他忠于英格兰。亨利四世愤而离去。霍茨波于是和自己父亲诺森伯兰及叔父华斯特商量决定释放所有苏格兰战俘,不索取赎金,同时由霍茨波亲自去苏格兰邀请道格拉斯一同起兵反对亨利四世;诺森伯兰则去邀请约克大主教理查·斯克鲁普参加反对亨利的联盟。上述这些人再联合威尔士的葛兰道厄和摩提默,有了这些力量,反亨利四世的联盟将有可能胜利。

亨利四世的长子也叫亨利,但一般人都称他为哈利或哈尔。他在当王太子(威尔士亲王)时期,完全是个游手好闲、只知吃喝玩乐终日鬼混的公子哥儿。他有一个好朋友约翰·福斯塔夫爵士。这位福斯塔夫是个破落绅士,穷得潦倒不堪,人品不好,喜欢说谎。亲王整日与福斯塔夫这样的人为伍,出入下等酒馆,到处吃喝寻开心。

亨利四世对王太子很不放心,于是召哈尔亲王去谈话,诚恳地指出亲王的错误,哈尔亲王向父王保证用实际行动痛改前非,决心参加平叛战斗,于是,亨利四世御驾亲征,哈尔亲王便领兵向葛罗斯特郡进军,而且特别任命福斯塔夫也率领一支步兵。亨利亲王打得英勇顽强,平定了叛乱,而且杀死了武艺高强但却有勇无谋的霍茨波。

亨利四世大获全胜。叛军头子霍茨波战死;道格拉斯被俘,亨利四世在太子哈尔恳求下释放了他;而霍茨波的叔叔华斯特和另一叛乱分子凡农爵士则于被俘后被处死。

《下篇》则是写斯克罗普大主教、毛勃雷勋爵和海司丁斯勋爵的叛乱。

诺森伯兰的仆人毛顿跑来报告了战争失败,诺森伯兰的儿子霍茨波已战死,国王已派兵来攻打的消息。诺森伯兰想立刻去报仇雪恨,毛顿对他说,约克大主教正在以被害死的国王理查二世的名义,把反叛变成正义,征集强大的军队开始行动。只要诺森伯兰和约克大主教联合起来,是大有胜利希望的。诺森伯兰乃决定召集众人,商量自卫的复仇计划。另一方面,在约克大主教府邸,约克大主教、海司丁斯勋爵、毛勃雷勋爵和巴道夫勋爵这些叛乱贵族也在商量大事。他们决定马上行动,公布叛军起兵的理由。

福斯塔夫既怕死,又过不惯战场的艰苦生活,他在索鲁斯伯雷战役后不久,便带着一个侍童溜回伦敦。哈尔亲王和他的酒肉朋友波因斯二人在伦敦街头听说福斯塔夫等人在酒店里,便与波因斯化装成酒保,来到野猪头酒店。无巧不成书,福斯塔夫正和一个叫做桃儿的女人鬼混,而且二人正在谈论亲王。福斯塔夫把哈

尔亲王说得一钱不值,说亲王是个“浅薄无知的好小子,能当一个好伙房师傅,会做一手好面包”(二幕四场)。亲王走上前来,质问福斯塔夫为什么背地侮辱亲王,福斯塔夫又是百般抵赖。亲王因公务在身,不敢再耽搁,即刻离去。这时,有人来催福斯塔夫快动身上前线去,就连福斯塔夫这样贪图安逸、酷爱酒色的人也不敢停留,匆匆走了。

叛军几个头子的情况都不妙。诺森伯兰伯爵由于自己儿子霍茨波之死,十分伤心和悲观,经过他的妻子和儿媳的劝说,他逃到苏格兰去了。约克大主教以及同党毛勃雷、海司丁斯等人听到这一消息,受到沉重打击。正在此时,亨利四世派了自己的王子约翰和威斯摩兰伯爵统领了大军,他们代表亨利四世向叛军方面保证,只要叛军头子提出正当申诉和要求,国王都可以既往不咎,并且采取措施满足他们,这样双方便可各自遣散军队,复归于好。约克大主教信任约翰王子的诺言,由海司丁斯向部下传达遣散士兵停止冲突的协议。不料大主教的军队遣散后,国王的军队却未遣散。

叛军头目知道已经上当,质问对方说,这种作法既不公正又不光明正大。威斯摩兰反问说:“你们这一伙纠集起来是公正和光明正大的吗?”最后,约翰王子说:你们轻率地举兵起事,愚蠢地带兵至此又遣散他们。敲起我们的战鼓,去追逐那些散兵游勇。是上帝,不是我们,今天奠定了这一胜利。来人,把这几个反贼押赴刑场,那是叛逆者最后归宿的真正眠床。(四幕二场)

后来,亨利四世病逝,哈尔亲王即位,成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一做国王,即决心励精图治,搞好国家大事。大法官在哈尔亲王年轻时,曾把亲王投入监狱,别人都担心亲王记仇,谁知亲王登上王位后,对大法官说希望他继续担任此职,襄助自己处理好国政。另一方面,亨利五世作了国王,决心同自己过去的放荡生活决裂,福斯塔夫当然不懂这一点,见了新国王亨利五世说话十分放肆无礼,称国王为“我的心肝”,亨利五世的回答是:我不认识你,老头儿。跪下祷告吧,苍苍白发罩在一个弄人小丑的头上,多么糟糕!(五幕五场)接着,亨利宣布放逐福斯塔夫,而大法官也同样严正执行法律,由于福斯塔夫欠夏禄一千镑钱不还,大法官当即命令法警把福斯塔夫及其同伙投入监狱。《下篇》就此结束。

思想内容

莎士比亚早期的历史剧取材于十三世纪初到十五世纪末的英国史实,鲜明地表达出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点:反对封建诸侯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剧中揭露了封建家族之间的纠纷和诸侯叛乱对于国家统一的危害,用以说明国家统一的必要性。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在《亨利四世》中,以波令勃洛克家族为代表的正义一方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还要以上帝的仁慈、博爱和宽恕来拯救和治理国家,哈尔王子即后来的亨利五世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

人物形象——戏剧与史实

《亨利四世》上下篇和紧随其后的《亨利五世》是连续性的作品,其描写的重点是亨利五世继位前后的事件。

亨利四世

?他是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长子。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镇压格洛斯特公爵叛乱。但是不久由于诺福克公爵的挑拨,在1398年被理查二世驱逐并没收领地。遂起兵征讨理查。由于受议会拥戴而即位,开创了国王尊重议会意见的先河。

?在1399年时,金雀花王朝支系兰开斯特公爵亨利趁国王理查二世远征爱尔兰时,夺去王位,成为兰开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国君。兰开斯特的名字是来自于该王朝的成员均为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约翰的后代,而以红玫瑰为王朝的象征。

莎翁笔下的亨利四世受到谴责,因为他的统治没有成果。他被叛乱的贵族和生病的躯体所困扰。亨利四世以封建的血腥方式篡夺了理查二世的王位,不仅自己日夜良心不安,而且由于难孚众望,给野心勃勃的贵族造成借口,他又和封臣争夺俘虏,引起叛乱。

?亨利登基不到三个月就发生贵族的谋反叛乱,1400年的时候威尔士又出乱子了。处死约克大主教之后亨利得了怪病,兰开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在47岁就死了。

?叛乱的贵族被打败,苏格兰和法国严守中立,威尔士恢复对英格兰的效忠,下院虽然为了税金而对其指责但是也未怀疑他的名位。

哈尔王子(亨利五世)

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展现了浪荡王子如何转变成为受万民爱戴的国王,描绘了一个有潜质的国王如何走向成熟,刻画了王子如何从面对成长中的自我困惑到最后理解自己的责任。在戏剧末尾,亨利五世坚持履行自己作为国王的责任,这种做法就是对“自我”和“社会责任”的融合。

?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

?1415年·英国军队占巴黎

1420年·英法签订《特鲁瓦条约》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法语读卡特琳)结婚,并且查理六世死后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夏尔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了他。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夺走了亨利五世年轻的生命。

福斯塔夫

?《亨利四世》中的主要人物福斯塔夫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他出生封建阶级,却蔑视封建的荣誉观念;身上沾满了没落阶级的坏习气,却又时而流露出平民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精神和粗犷风趣。福斯塔夫是历史过渡时期中过渡性小人物的真实写照,莎士比亚通过这类典型人物的行动和冲突,展示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反映了封建关系崩溃时期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福斯塔夫这个角色受到当时观众,上到女王,下到平民百姓的一致喜爱。

他的聪明和诡计,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或者说像马戏团的小丑,逗得所有的人开怀大笑。

?剧中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名的喜剧人物之一,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就出身说,他是一个破落的封建贵族——爵士,在他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寄生生活的特点:好酒贪杯,纵情声色。他是军人,却缺少一个封建骑士的荣誉观念和勇敢。同时,他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市民社会过渡的时期,他没有新兴市民阶级的进取心,却染上了他们的愉快乐观和自我享受,他利用拍马、吹牛、逗笑、取乐来谋取生活。

?《亨利四世》成功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

著作评价

《亨利四世》是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历史剧作品,也反映了莎士比亚的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人们普遍认为此作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作,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但由于受到欧洲特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不仅包含了人文主义思想还有浓厚的基督教意味。

《亨利四世》(1597)在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形象,而且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即从封建割据状态走向中央王权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