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5 [人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图2.7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

探究问题:

①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图2.8地震灾害死亡人口(1949—2000年)

通过分析图2.8,可以发现:(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结论: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探究活动:结合图2.7和图2.8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中人口、经济、财产有什么不同。如有同级地震,灾情会有什么不同?

(提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案例①、案例②

探究活动:

①结合第20页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阅读第76页“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分析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吗?

②总结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

③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④分析唐山和南投地震的灾情中,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资产密度、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

通过案例的阅读及探究活动能够了解到:

①我国地震的强度大;

②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

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

③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④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③唐山和南投地震震级相差不大,灾情不同,唐山地震受灾死亡人口多,而南投地震死亡人口大大下降,经济损失很大。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图2.11 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1949—2000年)

通过阅读图2.11可以发现:自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死亡人口总体下降,而经济损失迅速上升的趋势。

探究: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思考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点拨: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承转:地震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致灾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表2.3中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通过阅读表2、3,能够了解以下内容:

①因水动力的性质与地表物质的组合不同,我国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②了解不同区域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和特点。

图2、12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图2.12表明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5、灾害的严重后果

案例③

通过对案例③的学习,让我们了解:泥石流灾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后果,如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开发将会使我国泥石流灾害日趋严重。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图2.1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通过读图2.13,掌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案例④

图2、15四川省、重庆市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

通过对案例④的学习了解四川省、重庆市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严重区。结合图2、15分析四川省、重庆市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繁的原因为:(1)大巴山的南坡,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

—1 000米左右,是面积广大的大斜坡。(2)岷江和大渡河的上游区又是地势急剧下降的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表结构不稳。(3)受西南降水系统的影响,雨量丰沛,而且盆地边缘植被破坏严重。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阅读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以下知识:

(1)地质灾害不是单一发生的,前灾往往是后灾的诱发因素。小江流域的灾害链通常表现为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的模式。

(2)地质灾害的链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地震和暴雨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思考

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点拨: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图2、14滑坡冲毁铁轨

图2、16滑坡体开裂损毁的玉米地

图2、17暴雨—泥石流冲毁的马尔康县城

通过阅读图片,进一步了解以下内容:

滑坡、泥石流能摧毁交通干线、耕地和建筑物等,给人们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课下探究:①如果你是一位筑路工程师,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修筑铁路和公路,简述为防止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要注意哪些因素?

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过的知识,为山区制定一份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报告。

?

?

?

?

板书设计

§2.2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

?

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案)

§1.2《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训练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1)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三、教学用具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的5.12汶川大地震吗?这是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二)讲授新课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 (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投影片】“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 【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3.关于火山喷发 【景观图】火山喷发。 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 【播放录像】《发山喷发》 【教师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观看录像片。 (1)片中流动的红色物体是什么? (2)覆盖在建筑物上的灰黑色的物质是什么? (3)这些物质来自何处? (4)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片】火山构造示意图。 【提问】(1)简述火山的构造;(2)说明火山与火山喷发的区别。 学生回答。 【提问复习旧知识】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自然灾害》教案(最新版本)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同步学案: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和特点。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一、地震灾害 1.我国是世界①大陆地震多发区,地震范围广、频度②高、强度③大、危害大。地震规模西部地区④大于东部地区,但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2.我国地震⑤西多⑥东少,主要有⑦青藏、新疆、华北和⑧台湾四个多发区。 3.地震灾情⑨东重⑩西轻。原因是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东部严重,特别是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严重。4.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 5.在因震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故灾害经济损失有?上升趋势。

思维活动 1.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受?重力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从时间变化看,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3.从空间分布看,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思维活动 2.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 答案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四周的山区、云贵高原。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 1.?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最为严重的省区。 2.多发原因 (1)自然原因:构造活跃,○21地形复杂、地表不稳,水源充足、多暴雨。 (2)人为原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建设者的○22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名师精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5

专题二:地质灾害之 中国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特点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4、以某地质灾害为例,提出相应防御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归纳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联系实际生活,把握地质灾害避险小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重点】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 的原因 2、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难点】 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地质灾害专题学习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 成原理,基本把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地质灾害分 布特点,并根据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原因,阐述灾害防御措施,聊聊日常生活避险。 ,归纳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特点。

结合以上特征,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尤其是青藏和云 (板块交界,构造运动频繁,多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地质灾害如何防御(提示:可从形成原因入手)归纳 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知识 【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53、P58,第14题,测评:P4,第24题 【板书设计】专题二地质灾害 二、中国地质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地震:东部和西部板块交界处,西多东少 滑坡、泥石流:地形阶梯交界处,中部季风气候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 2、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修筑护坡、固坡工程;保护植被,改善地表条件;完善排水工程建设非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等

防地质灾害教案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安全教案 《防地质灾害》 小一班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防汛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5.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 意识。 二、活动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 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2.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 3.录像:《地震》、《洪水来临》 四、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洪水的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 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 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 [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地质灾害的成因、 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 (三)防汛 1、出示洪水来了的场景图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教师:“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洪水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危害?” 2、幼儿自由讨论、交谈: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小结:(把防洪小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小朋友)洪水来了莫惊吓,迅速求救往高爬。切断煤气和电阀, 寻找木板做舟伐。 3、播放“防洪小知识”的课件给幼儿观看,让幼儿了解一些防洪知识。(往高处跑、关水电门、不能在水沟边走、不能随便喝洪水、找游泳圈或者木盆当船) 4、与幼儿讨论哪些地方是能躲避洪水的高地?幼儿先自由谈论。教师小结:(能躲避洪水的地点:高楼顶、房顶、山顶) 5、请幼儿说说在我们幼儿园哪里是能躲避洪水的高地? 6、防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367)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时间:年月日 活动班级:七()班 活动主题: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班主任:李献华 教育目标: 、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活动过程: 、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

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高中地理2.2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 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理教案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材最后讲述地质灾害的防御。教材中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减轻灾害的基本途径。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好理解。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首先需要对地球

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第二点则可以作进一步的解释。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家要制定减灾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在其指导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要制定各级政府重大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有了这些法规和措施,减灾工作才有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我们在有关灾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当地政府首长都要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减灾工作,正体现了这种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

中学生预防山洪、地质灾害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2018年春季学期预防山洪、地质灾害安全教育 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2018年6月15日 地点:七(5)班教室 主讲人: 参会人:七(5)班全体学生 1.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防地质灾害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安全教案 《防地质灾害》 小一班一、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防汛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5.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活动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2.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 3. 录像:《地震》、《洪水来临》 四、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洪水的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案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以“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3、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救自护。能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的减少伤害。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视频、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什么是地质灾害 2.生活中都有哪些地质灾害学生讨论、交流。 如:地震、大风、雷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二、发生这些地质灾害时应该怎么做 1.发生地震应该怎么办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级大地震,当时学生正在学校上课,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许多多的学生和老师葬身于瓦砾之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一朵朵正准备怒放的鲜花在瞬间被摧毁。地震是无法预测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多了解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和多学点自救的方法,我们是可以降低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再讨论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1)观看视频,讨论交流。 (2)小结: … ①不惊慌失措,不要去阳台或窗下躲避,不要拥向楼梯。 ②要迅速躲在桌、柜、床等家具下面或小房间里。 ③在学校要听从老师指挥,安全疏散。模拟演示。 ④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 a.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 b.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c.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d.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e.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2.当大风来临时应该怎么办 】 (1)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到夏天,经常会遇到刮大风,请同学们观看短片并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风,讨论一下当大风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地质灾害的防范安全教案

地质灾害的防范安全教案 教案第一页(试用)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3-D) 14,安全使用电梯和旋转门安全1班的第一个课时是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乘客应该如何应对电梯故障?2.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正常使用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电梯的危险。3、知道电梯遇险自救点。4.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材建设了解电梯遇险救援的重点。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珍惜生命”的意识。 1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试验)应该得到补充 以师生活动的课堂变化和处理效果为主要环节1。简介: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工具,也是其自身大型机电设备。自从电梯发明以来,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电梯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报纸上经常报道电梯事故。为了纠正原因,有些人要对这些因素负责。因此,我们以问答的方式介绍电梯相关知识,以确保电梯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运行。2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试验)应该得到补充 教室的变化和处理老师的动作是两个,问答游戏: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动作为主要环节a:电梯有一个轿厢和一组配重,它们由一根牵引钢丝绳1连接。在驱动装置(曳引机)的驱动下,电梯如何运行和连接?

电梯轿厢和配重在电梯井中沿着导轨上下移动。2、如何呼叫电梯?回答:当你需要乘电梯时,你应该选择电梯厅呼叫面板上的方向按钮。如果电梯的方向与你选择的方向相同,它会自动停在这层,否则它不会停。然而,当电梯满载且不能容纳更多乘客时,电梯不会停止。在乘坐电梯之前,你必须耐心等待电梯下次运行。 回答:当你需要乘电梯时,你应该选择电梯厅呼叫面板上的方向按钮。如果电梯的方向与你选择的方向相同,它会自动停在这层,否则它不会停。然而,当电梯满载且不能容纳更多乘客时,电梯不会停止。在乘坐电梯之前,你必须耐心等待电梯下次运行。3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试验)应该得到补充 教师在使用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结论: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最权威的数据来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统计中,自动扶梯和直梯是一起统计的,属于特种设备(锅炉和起重机械在此列出)。XXXX发生电梯事故44起,占特种设备事故总数的14.86%。全国共有1628500部电梯,约占全国特种设备的四分之一。还有一组来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数据。到了XXXX,10000部电梯的事故率是0.33。在统计学中,自动扶梯和直梯都混在一起,所以很难说有多少是不同的。然而,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中国,自动扶梯的事故都比直线自动扶梯多(美国自动扶梯的事故率是直线自动扶梯的20倍,是韩国的3倍)。另一方面,虽然自动扶梯比直线自动扶梯多,但死亡率很低。4

预防地质灾害备课教案

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四年级 2017-3-20 清镇市新店镇化龙小学

四年级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中国的地质灾害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基本知识】 一、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 多发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二、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1)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来源:学&科&网Z&X&X&K] 思考: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一个地震带:南北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思考:唐山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a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b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c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d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e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思考: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来源:学。科。网]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3、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的震源浅、烈度高。 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教材分析教材最后讲述地质灾害的防御。教材中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减轻灾害的基本途径。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好理解。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首先需要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第二点则可以作进一步的解释。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家要制定减灾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在其指导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要制定各级政府重大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有了这些法规和措施,减灾工作才有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我们在有关灾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当地政府首长都要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减灾工作,正体现了这种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关于地质灾害关联性的教材分析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案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 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以“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3、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救自护。能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的减少伤害。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视频、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什么是地质灾害? 2.生活中都有哪些地质灾害 学生讨论、交流。 如:地震、大风、雷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二、发生这些地质灾害时应该怎么做?

1.发生地震应该怎么办?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级大地震,当时学生正在学校上课,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许多多的学生和老师葬身于瓦砾之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一朵朵正准备怒放的鲜花在瞬间被摧毁。地震是无法预测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多了解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和多学点自救的方法,我们是可以降低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再讨论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1)观看视频,讨论交流。 (2)小结: ①不惊慌失措,不要去阳台或窗下躲避,不要拥向楼梯。 ②要迅速躲在桌、柜、床等家具下面或小房间里。 ③在学校要听从老师指挥,安全疏散。模拟演示。 ④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 a.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 b.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c.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d.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e.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2.当大风来临时应该怎么办? (1)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到夏天,经常会遇到刮大风,请同学们观看短片并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风,讨论一下当大风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2)学生分组讨论。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六章第二节 地质灾害 (2)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本课要学的内容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其核心是自然灾害类型及所带来的影响,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或者世界上其他地区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尤其注意要结合当地实例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 灾、防灾措施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 的原因 核 心 目 标 1.地震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措设 2.地震的要素、影响烈度的因素 3.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布、危害及措施 4.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和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及 形成原因 地理实践力 了解当地发生的一些地质灾害,会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造成的主 要危害及应对措施 人地协调观 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保护人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2.难点: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多媒体 自制教具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地质作用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人类难以觉察到,有时却进行得十分剧烈,瞬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叫地质灾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设问: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地震是怎么样形成的?(展示图片材料)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教师小结: 地震是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教师用关联图展示; 地应力岩层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限岩层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地面震动 (过渡)地震发生会释放大的能量,哪么用什么衡量地震大小呢? 学生回答:衡量地震大小用震级表示,它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何关系 解析: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 (教师设问)地震时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影响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P106,回答 地震的破环程度用烈度来表示。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是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 教师展示图6.11,解释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含义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doc

防地质灾祸教育规划 四年级 2017-3-20 XXXX小学

四年级防地质灾祸教育规划 一、实质教育方针 (一)常识教育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祸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护地质灾祸的重要性。 (二)才调练习点 1.培育归纳剖析问题的才调。 2.增强学生面对地震灾祸时的应变才调。 (三)德育浸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知道和减灾知道。 二、教育要害、难点及处理办法 1.要害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舆常识和原理剖析、比较、归纳首要地质灾祸的成因和特征,并剖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构成归纳剖析总是的才调。 (2)地质灾祸的防护。 2.难点 剖析地质灾祸之间的关联性。 3.处理办法 充分运用地图、示意图、现象图片及录像材料,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才调。 三、课时组织

1课时。 四、教具预备 投影片:地震结构示意图;“国际首要地震带的散布”图;火山结构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散布”图。 现象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射的现象;滑坡及泥石流现象。 录像:《地震》、《火山喷射》、《泥石流产生进程》。 五、学生活动规划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查询现象图,使学生了解首要地质灾祸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议论剖析知道地质灾祸之间的关联性和怎样防护地质灾祸。 六、教育进程 (一)清楚方针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祸的成因和危害,并培育运用旧常识剖析处理新问题的才调。 2.通过剖析地质灾祸之间的关联性,培育学生归纳剖析问题的才调。3.通过对地震防护办法的议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才调。 (二)要害、难点的学习与方针完毕进程 1.关于地质灾祸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候灾祸作比照,引导学生剖析出气候灾祸是由于大气运动构成的,而地质灾祸则是由地质效果构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效果构成的。 2.关于地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