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母题揭秘(必修一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历史母题揭秘(必修一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必修一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6小题,共0分)

1.(2011年11月临沂市期中2题)“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下列哪一制度促成了这一现象?

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察举制

【答案】B

2.(2011年11月潍坊三县期中3题)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B

3.(2011年10月台州市四校联考4题)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从材料“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中可以了解到,这种制度应指隋唐确立起来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4.(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25题)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答案】A

5.(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24题)西汉与秦朝有直接继承关系的重要制度是

A.地方监察制度B.地方行政制度C.选官制度D.户籍制度

【答案】B

6.(2012年1月长沙一模2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

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7.(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3题)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概况。根据所学知识①项正确;第②项正确,唐宋时期传奇小说、话本、词等产生反映了市民化的趋势;第③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朝;第④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分割相权的一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不是制约君主专制。排除④后可得出正确答案。

8.(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6题)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

是()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答案】B

【点拨】考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B、C比较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9.(2012年1月乌鲁木齐市一模2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10.(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5题)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回答本题“皇权下的民主”是关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思想,三省有一定的权力但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本题选C项。

11.(2011年10月福建四地六校4题)《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B.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

C.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D.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答案】D

【点拨】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据此结合各选项ABC三项说法错误,本题选D项。12.(2012年1月池州市一模13题)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答案】B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唐朝后期”、“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的阶段特征,选择B项。

13.(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5题)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是A.皇帝权力B.独尊儒术C.地方建制D.中央机构

【答案】C

14.(2011年10月平顶山一模26题)《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则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答案】C

15.(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2题)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调整了地方与中央关系

C.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 D.保证了皇权独尊

【答案】B

【点拨】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此题干简单,难度也小,主要是仔细审题,注意限制词:不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主要是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制中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它把相权一分为三,起到了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的作用,也提高了行政效能,完善中央机构,但并不能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因此,ACD描述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正确的,但因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就为B。16.(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4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③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B

17.(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11题)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

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B

18.(2011年10月佛山市禅城区调研12题)《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这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B

19.(2012年1月济宁质检5题)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

20.(2011年10月温州十校联合体3题)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A

【点拨】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

21.(2011年10月淄博一中检测1题)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答案】D

【点拨】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属于君权与相权关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与题干“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不符合,故③④不正确。

22.(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4题)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度

【答案】D

23.(2012年1月茂名市一模12题)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13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是

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给事中D.通判

【答案】B

【点拨】考察中国汉代行政机构的设置由材料信息“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监察”可以判断为考察的是地方的监察官员,符合的为B。

24.(2011年11月晋中市联考4题)《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反对改察举之制,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廉,故A正确。

25.(2011年12月湖北八校联考25题)(新唐书卷64)“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於利害之谋;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针对唐代制度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①枢密院②三司③行省制④通判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D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③④加强了中央集权,①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6.(2011年11月德州期中30题)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

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27.(2011年11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3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根据材料分析,“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说明皇帝要求各地官员通过考察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并分科举荐,从十科来看,涵盖范围广泛,是对以往察举制的继承发展,故选B。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是隋文帝,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考察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D不选;从材料看,科举制尚未正式形成,故C选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更不正确。

28.(2012年1月九江市一模2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

29.(2012年1月湛江市一模13题)《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B

30.(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2题)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考查古代选官制度。从材料中“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有足够的学养”等可知选择B项科举制。

31.(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合体13题)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提到“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不属于梁启超所说的“雄主之布划”的是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武帝建立内朝

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答案】A

【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

32.(2011年9月济宁市月考5题)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答案】C

33.(2012年1月宿州市一模3题)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B。

34.(2011年10月三明一中段考3题)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丞相。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体现了()

A.国家统一的需要B.权力的制衡C.相权威胁皇权D.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35.(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9题)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D

【点拨】主要是考察历朝的一些选官用官制度。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

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九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考察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

36.(2012年1月江门调研13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九品中正制是两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37.(2011年11月蚌埠市期中14题)“摇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世亲世禄制D.八股取士

【答案】D

38.(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1题)某中央官员在忆及其早年入仕经历时说,他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却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据此判断该官员可能身处哪一时期

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

【答案】B

39.(2012年2月桐乡模拟12题)《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答案】B

40.(2011年9月温州八校联考2题)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根据题干“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C项说的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41.(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4题)《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反映了①封建化加速②郡县制度是创新③开创了行省制度④存在民族矛盾

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点拨】考查材料解读能力,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与问题。“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体现了封建化;在外者,则有行省,体现了行省制度的开创;官员任命“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体现的是民族矛盾,蒙古族对其他民族的压迫。

42.(2011年10月湖北鄂州摸底16题)《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弊大于利C.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D.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答案】C

43.(2012年1月湖州市期末1题)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D.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答案】D

【点拨】考察对选官制度的理解。A、B明显正确。由“试科目不合时用”可知C也正确。而D门阀举荐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它不是一种考试制度。

44.(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7题)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B.分权政治C.官僚政治D.贵族政治

【答案】C

【点拨】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秦朝之前是以血缘关系维系政治权力,是贵族政治,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是官僚政治。

45.(2012年1月九江市一模1题)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答案】D

46.(2011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4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

47.(2011年9月豫南九校联考8题)《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B

【点拨】第一则材料说明了科举被废止的时代里士人的职业取向,从职业取向以及第二则材料社会阶层的划分可以看出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48.(2012年1月合肥市一模1题)《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答案】C

49.(2011年11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4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

50.(2011年10月淮安联考3题)宋濂在《元史·百官志》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登用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B.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C.行省、路、府、州、县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D.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答案】B

51.(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3题)“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汇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助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了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因政务繁杂,任用官位较低的官员组成内阁协助处理政务。本题中“中级官员”指内阁官员,内阁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处理政务。

52.(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1题)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A

【点拨】选自2011年高考上海卷,本题考查了西汉初期地方体制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结果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53.(2011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13题)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速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54.(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6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度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即代行中书省职权,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权利受中央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排除C、D。而材料中强调若遇紧急情况,如一一禀报,恐误事,所以授予行省长官紧急事务处置权。故选B。

55.(2011年11月山东冠县诊断3题)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开始,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实行科举制

C.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D.设置中书门下机构

【答案】C

56.(2012年1月合肥市一模3题)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

A.人事权与司法权B.人事权与兵权C.司法权与财权D.兵权与财权

【答案】A

57.(2012年1月龙岩市质检3题)宋代,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官员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选官制度推行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58.(2011年9月江西六校联考2题)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

A.中国古化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

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

【答案】C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央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队监察、且此时的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B项,D项中的各种权力表述不当,以偏概全。中书草拟政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在三省中处于枢纽地位,选择C项。59.(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1题)在16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相关问题。”这段文字最可能是描述

A.官僚监察B.科举选官C.中枢决策D.律令刑狱

【答案】B

60.(2012年1月马鞍山市一模13题)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点拨】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61.(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13题)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

A.秦朝实行九卿制度

B.汉武帝设置中朝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D.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答案】A

【点拨】根据所学,BCD三项都是封建君主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而实行的措施,A项说法错误较为明显,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由丞相统领,不存在削弱丞相地位的情况。

62.(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6题)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D

63.(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8题)《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B

64.(2011年9月吉林市高三摸底5题)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是()A.中书省、中书省B.中书门下、中书省 C.尚书省、中书省D.门下省、中书省

【答案】B

【点拨】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

65.(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0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答案】D

【点拨】根据所学,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本题钱穆先生主要针对行省制度进行评价。

66.(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2题)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

69.6%6%15.7%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答案】A

【点拨】考查察举制。察举制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都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但从表格情况看,也有不少平民、贫民通过察举制跻身仕途,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突破,选择A项。

67.(2011年9月济宁市月考4题)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D.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答案】A

68.(2012年1月宁波市期末2题)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度

【答案】C

69.(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7题)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C项说法太过绝对,九品中正制在最初确实举荐了一些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

70.(2011年10月温州十校联合体2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答案】D

【点拨】材料信息即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71.(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4题)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

A.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B.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C.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D.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答案】B

【点拨】从秦至清,跨越近2000多年,根据所学,A项君主专制在清雍正帝达到顶峰,与曲线不符;B 项农业生产在古代有起落,而曲线没有反映;D项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没有出现高度集中的情况,清后期也没有出现危机,与曲线不符。本题应选B项,曲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封建统治者通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来巩固统治。

72.(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5题)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B

73.(2011年9月福州三中月考3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

74.(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2题)“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汉朝对秦朝“有所损益”的措施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设立中朝③实行刺史制④实行皇帝制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A

75.(2011年11月滨州期中4题)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答案】A

76.(2012年1月汕头期末14题)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C.杜绝地方割据D.防止吏治腐败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

77.(2011年12月广州调研14题)针对某一政权成立之初的人员成份,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为天地一大变局”,“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该政权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秦汉时期政权更迭。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后夺取天下,建立汉朝。汉初年出现了“布衣将相”的政治局面。故选C。

78.(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1题)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是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答案】B

【点拨】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而元代在中央只有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本题选B。

79.(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5题)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劝,加强皇权,黄泉不可能削弱,故排除A和C。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唐中宗改用斜封及用墨笔,都体现了三省六部制这一机制对皇帝的制约,而不能说明具有民主性质,排除B。故选D。

80.(2011年9月武汉市新起点调研3题)右图显示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在青藏高原没置机构加强统治。这个朝代是()

A.秦朝B.唐朝C.元朝D.清朝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对教材插图的掌握和理解,根据所学,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地。本题选C项。

81.(2012年1月云浮市一模13题)《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答案】B

82.(2011年11月禹州一模1题)《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A.世袭制B.察举制C.军功爵制D.九品中正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时间上判断。材料摘自《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世袭制是战国以前,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是汉时期选官制度,故B正确。本题容易误从“累世宠贵”而选世袭制。

83.(2012年1月石家庄一模3题)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点拨】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84.(2012年1月永州市一模6题)《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85.(2012年1月临沂市期末3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八股取士

【答案】D

86.(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6题)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C

【点拨】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关键信息:隋及初唐时、突破性进展。A项错误于“独立施政”;B项是应是在宋代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但又有合作,相互牵制,C项正确。

87.(2011年9月安徽泗县高三质检3题)中国古代自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共有17人“连中三元”,其中宋朝占了6人,这里的“连中三元”所参加的考试依次是指()

A.院试、乡试、会试B.乡试、会试、殿试 C.会试、院试、殿试D.殿试、会试、院试

【答案】B

【点拨】根据相关所学,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88.(2011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8题)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

【答案】A

89.(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4题)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二试三试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明经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

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作对务策五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

每经帖十条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答案】C

【点拨】考查科举制度知识。此题表格类型选择题,关键要读懂表格、分析并获取信息,考查分析、归纳

等能力。从表格中可知比较项为初试、二试和三试,比较分析明经与进士的异同点,选出正确选项。从初试比较项反映明经与进士两科内容要求是相同的,即儒家著作;二试两科就存在差异,明经为口答诸经大义十条,而进士则写文章,但都是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三试两科同是一答一写,但数量上不同,都是考查考生处理时务的能力。从以上分析可知,A说法错误,因三试中要求答时务策与作对务策;从初试中了解到两科都是强调要求研读儒家著作,所以B项错误,而D项材料并不能反映,排除;两科从初试的记忆到二试的作诗赋再到三试的时务策说明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C项正确。90.(2011年10月保定市摸底4题)“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答案】B

【点拨】解析:本题考察分析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根据题干中“中书……门下……”这两个机构分析属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

91.(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2题)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义官制(义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②奏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园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③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92.(2011年12月金丽衢十二校联考4题)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符合的C项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

93.(2011年9月湛江调研2题)“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A、废分封,设郡县

B、设立中朝和外朝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丞相,设内阁

【答案】B

【点拨】题干要求找出支持汉朝在继承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了创新的史实。A为秦朝的史实;C属于开始于明朝的史实;D为明朝的史实;只有B项为汉朝的史实。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官僚制度的基础上即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故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正确答案为B.

94.(2011年10月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题)“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答案】C

【点拨】据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判断其具有稳定性;据材料“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判断其具有独特性。

95.(2011年11月沧州市质检2题)它“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下列现象与材料所述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答案】D

【点拨】考查科举制的影响。题干是叙述科举制的影响,需考生从选项中论证题干观点的有力材料。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为察举制;C项为九品中正制;D项为科举制。

96.(2011年9月扬州市调研1题)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

【答案】A

【点拨】本题较容易判断,图1表明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图2行省制度是元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选A项。

97.(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1题)“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B

98.(2012年1月韶关一模13题)宰相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成为唐中期后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其本质说明

A.郡县制的开始B.刺史制的完善C.科举制的缺陷D.中书门下制的实行

【答案】C

99.(2011年11月晋中市联考5题)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有所分散。并且,中书省掌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制有互相制衡,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故B正确。

100.(2011年9月福州三中月考1题)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 C.州牧 D.刺史

【答案】D

101.(2011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7题)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答案】D

102.(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3题)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清只能“跪奏笔录”,这反映的问题是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C

103.(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3题)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答案】C

104.(2011年10月潮汕两市期中联考13题)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答案】C

105.(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3题)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A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D项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106.(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9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更严重【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的作用。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实行“推恩令”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不复存的,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选择C项。

107.(2011年9月吉林市高三摸底4题)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所体现的许多价值的观念,……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公平竞争”。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

108.(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3题)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B。

109.(2011年10月四川南充市调研16题)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

A.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D

110.(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26题)从秦汉时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清时候的内阁制和军机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说明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B.皇权的不断削弱

C.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断合理化D.在封建社会中出现了民主的萌芽

【答案】A

111.(2012年1月宿州市一模3题)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答案】B

112.(2012年2月信阳市二模1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虽还在一些地方进行战争,但一纸开科取士的诏令却发到了许多州县。时人云:“开科取土,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在当时

一些人看来,清朝进行科举考试主要是着眼于

A.扩大官吏来源B.缓和社会矛盾C.配合统一战争D.继承前朝制度

【答案】B

113.(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2题)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君主制中的三权分立②有利于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③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对隋唐的政治影响深远

A. ①②③④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始终是君主专制,皇帝把握着决策权,故应排除①,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故应排除③,此题应该选择B。

114.(2011年9月福州三中月考2题)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答案】B

115.(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8题)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

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

【答案】D

【点拨】“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意思是:统治着应该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体百姓的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偏向统治集团,;联系所学古代中国政治是士大夫的天下,即官僚政治。

116.(2012年2月温州一模15题)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

【答案】D

117.(2011年12月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1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答案】B

【点拨】主要是考察九品中正制。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故选B。

118.(2011年10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3题)“……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天人感应

【答案】B

【点拨】皇帝座位高高在上,主要体现是皇权至上的原则,选择B项。

119.(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15题)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

【答案】B

【点拨】根据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秦代西汉时实行郡县制;道州县制在唐代时实行。按照时序排列,本题选B项。

120.(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16题)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

①②

③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答案】B

121.(2011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9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

【答案】B

122.(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5题)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A.分封同姓王

B.实行刺史制度

C.实行察举制D.建立中朝制度

【答案】A

【点拨】考察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材料总结秦亡的教训是:“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即没有实行分封制,所以汉初在郡县基础上分封同姓王。123.(2011年12月广东百校联考14题)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重文轻武B.知人善任C.宋朝官员都是文人D.分化事权

【答案】A

【点拨】整个材料的关键点是:“文士也”再联系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反映的“重文轻武”;

B、D在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C太绝对。

12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17题)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反映了()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D.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

【答案】A

【点拨】本题BCD三项与史实不符,较容易排除。根据所学,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内外危机,人们迫切希望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富强道路,而科举制不能适应这些需要,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必然被历史淘汰,1905年科举制被废止。

125.(2012年1月太原市期末3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

【答案】D

【点拨】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中国古代的君主为加强君主专制往往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办法,正如材料“用一人……而又用一”、“行一事……而又设一事”,结果虽然强化了皇权,但却导致人浮于事,机构臃肿。

126.(2011年9月山西省诊断3题)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两宋明清

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点拨】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因此D是错误的;AB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官吏在任官前的出身,因此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127.(2011年11月德州期中38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答案】A

128.(2011年10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4题)“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它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择D项科举制。

129.(2011年10月安丘市检测3题)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B

130.(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3题)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答案】D

【点拨】本题为图片类型选择题,考查行省制知识点。本题解题的关键不在于分析图片信息,而快捷有效解题应是注意题干中的“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显然是考查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行省制创制于元朝,从四个选项中,元朝后面的朝代只有一个,即D项明朝,所以正确选项为D。131.(2011年11月赣州十一县期中5题)“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132.(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23题)汉初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甚至尖锐对抗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

C.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D. 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答案】C

133.(2011年10月天津六校联考7题)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B

【点拨】这三者比较,必须找准比较点。只有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财产等级制度取代原有的血缘等级,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扩大了统治基础;万民法是适应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出现的,是法律能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有人,所以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所以B 项是共同的作用。

13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8题)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常用做法。宋代为分割宰相权力而设置的是

A.三司使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答案】A

【点拨】北宋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本题选A项。

135.(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18题)图示法是一种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形成于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答案】C

136.(2011年11月信阳市调研2题)《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答案】D

137.(2011年10月大同市调研3题)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和所学史实A项反映的是行政权的分离;C项反映的是分割军权;D项反映的也是分割丞相的军权;只有B项表明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符合要求。138.(2011年11月滨州期中3题)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

139.(2012年1月惠州调研13题)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宋元D.明清

【答案】B

【点拨】考察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从信息“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表明这属于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它存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

140.(2011年9月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3题)《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点拨】考查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本题解题在于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注意限制词:主要说明。ACD三项题干中无从体现,关键句: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由现象了解其本质,则是唐进士科地位重,为世人敬仰。141.(2012年2月济南月考2题)“在隋代,特别在唐代,随着全帝国的再统一……贵族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促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袭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察举制

【答案】B

142.(2012年1月绍兴市期末7题)下图“秀才看榜图”是明清时期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主要是因为

A.四书五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B.朝廷用考试扩大其统治基础

C.商品经济发展到了较高水平D.读书考试是做官的重要途径

【答案】D

【点拨】考查科举制。“秀才看榜图”成为明清时期的常见社会现象,反映出科举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原因就在于这是人民进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选D。

143.(2011年12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题)《汉书》载:“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

【答案】C

【点拨】材料反映了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汉武帝时诸侯国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附益之法”等措施来解决诸侯国问题。“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管。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王召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144.(2011年10月山西二诊2题)“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答案】C

【点拨】考查科举制。科举制自隋唐至清,从这段历史可知科举制在缓和民族矛盾、防止证券颠覆方面是没有效果的。材料中的“唯一没有被动摇”、“唯一能维持”反映了稳定性;“持续”反映了延续性,选择C项。

145.(2011年9月南京市学情调研2题)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C

【点拨】分析材料,作者呼吁建立的制度较符合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以后英国在科举制影响下建立了文官制度。

146.(2011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5题)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答案】B

【点拨】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从图中的尚书令、侍中和常侍属于中朝,而三公九卿属于外朝,即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也即内外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此制应始于汉武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0分)

147.(2011年11月浙江调研38题)(26分)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

(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8分)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分)

(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4分)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材料一比较容易读懂,依据材料归纳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坐着→站着→跪着,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专制主义的加强。第二问回归教材概括归纳,秦汉专制主义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唐宋专制主义表现: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明清专制主义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设军机处等。第三问主要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促进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通过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可见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上迈出重要一步,是民主政治的里程碑。本题从礼仪入手,考查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第1问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概括分析材料一来获知,本质问题主要指皇权专制不断加强,大臣地位不断削弱。第2问是常见题,根据所学回答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趋势主要指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第3问需准确把握辛亥革命及历史意义,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结束】

148.(2011年10月保定市摸底25题)(16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