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_黄史乐

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_黄史乐

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_黄史乐
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_黄史乐

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

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大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经过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 明显缓解,保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1.一般取屈髋、屈膝位侧卧,休息3~5周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引起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及 肺炎等并发症,建议不宜超过2~3周。 2.药物治疗:给予适量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S)。 3.功能锻炼: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横截面积增大,减轻对马尾神经的挤压。腹肌肌力的增强也可拮抗神经组 织所受到的椎管机械性压力。 4.支具应用:腰围(或腰椎保护性支架)可减轻脊柱运动时关节突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根动态的牵拉及压迫。但不宜 长期应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 5.硬膜外间隙注入类固醇药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不是理想方法。部分病人暂时缓解疼痛,曾见骶管内注射后病情 加重及瘫痪。多次注射引起神经粘连,增加手术难度。 6.其他牵引、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等。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 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以及进行性加 重的腰椎滑脱、侧弯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则需要进 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减压术,或同时行减压、融合术,

有时加固定的稳定手术。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系除有腰椎管狭窄症状之外,尚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有椎间不稳定、退变性滑脱、椎间孔狭窄等,比较复杂,需要综合对症处理。 术后并发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手术,已经过几十万例、上百万例患者的检验。但任何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也不例外。手术相关并发症有术中出血、血管损伤、硬脊膜损伤、马尾神经损伤、神经根损伤等。手术后围手术期有可能出现休克、深静脉栓塞,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尿路感染,腹胀呕吐等全身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异常,迅速给予正确处理。 尽管存在以上风险,只要诊断明确,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仔细,术后密切观察,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性极低,至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就更罕见了。至于民间相传的手术导致瘫痪的情况更是极为罕见。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手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 一、下肢疼痛未消失 可能患病时间太长,神经受压过久,或者压迫太厉害,导致神经根炎症不能消退,功能难以恢复。(术后给予充分的营养神经药物,大多患者会有较满意的好转。)或患者术后活动不当,或神经根管狭窄压迫未解除。若术后疼痛消失,一段时间以后复发,或健侧肢体出现疼痛,最常见

腰椎管狭窄综述

浅谈对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腰椎管狭窄(lumberspinalstenosis,LSS)的概念是由英国人Verbiest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指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孔的狭窄。[1]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率尚未有流行病学的可靠依据,但是65岁以上的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人群,大多是由此病引起的。[2]目前治疗此病西医外科手段即为手术切开减压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手术风险大、创伤大,术后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中医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小针刀、针灸、推拿、理疗(牵引、红外线疼痛治疗等),相比较手术疗法,中医保守治疗手段创伤小,无副作用,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医治疗LSS进行一个梳理。 1.腰椎管狭窄的现代医学认识 腰椎管狭窄的定义为腰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神经及血管受压出现临床症状。[3]此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本文只谈论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可以由骨关节炎、关节增生、黄韧带增厚、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主诉通常为腰骶部的疼痛,会阴部的麻木膨胀感,双下肢的疼痛、麻木感,排尿费力,通常存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的下肢软弱无力,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上坡容易下坡难,前屈时疼痛、麻木减轻以及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体征方面可以有椎旁压痛,严重者可有下肢感觉、肌力、肌腱反射改变,弯腰和(或)腰过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影像学检查方面可有X线、CT或MRI显示腰椎退行性病变,椎管中央矢状径<13mm,侧隐窝<3mm。[4] 2.腰椎管狭窄的中医认识 2.1中医古籍对腰椎管狭窄病因病机的记载 中医将LSS归类为“痹症”或“腰痛”,且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根据疼痛的部位和影响范围将之分为腰背痛、腰脊痛、腰椎痛、腰尻痛、腰胁痛、腰腹痛等;病因方面,则认为主要是外伤、肾虚、风寒湿邪有关。相关的文字记载如下:“肾者腰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夫腰痛有五,一曰阳气不足,少阴肾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而痛;三曰肾虚劳役伤肾而痛;四曰坠堕地伤腰而痛;五曰寝卧湿地而痛。”;首次提出了卒腰痛和久腰痛的概念(即急、慢性腰痛)。《仁斋直指方》有云:“肾气一虚,凡中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夫失志作劳,种种腰痛,迭见而层出矣。”《丹溪心法》将腰痛归为“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五类。综上所述,肾虚为腰痛之本,风寒湿邪侵袭为该病的外在致病因素,同时外伤所导致的气滞血瘀又是一大外因,各个因素互相掺杂,故腰痛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3.腰椎管狭窄的中医治疗手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或退变同时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多数本病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约有10%~2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一、流行病学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劳动强度大及外伤有关。90%以上腰椎 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L5和L5~S1椎间隙。青少年也可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明显外伤使软骨板破裂所致。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骨质疏松或退变性不稳导致椎间盘脱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病情较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 因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病理变化、椎管管径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症状:

1.腰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2.下肢麻木无力; 3.大小便功能障碍(巨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 4.腰椎活动受限,姿势异常。 (二)体征: 1.立位检查:腰椎畸形,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2.仰卧位检查: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 3.俯卧位检查:腰部压痛点;股神经牵拉试验。 (三)辅助检查: 1.腰椎正侧位X线片:可提供一些间接征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大致定位及初步诊断。同时为鉴别诊断腰椎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2.CT、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最重要的方法。 三、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者甚少,一般早期仅卧床休息加服药物均可缓解或治愈。对需进行特殊治疗的一定要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有突出者并非称之为腰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一、概念 早在1764年Contugno曾描述过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综合征状。1857年Virchow报告一例,1896年Kocher发现因外伤所致的一例腰椎间盘脱出症。1911年Middleton和Teacher报告了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而致死的一例。同年Good- Thwait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1928~1929年Schmorl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1934年Mixter及Barr报告于手术切除脱出的腰椎间盘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后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本症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并认为本症与95%的坐骨神经痛和50%的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引起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二、诊断 临床表现: 1.疼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

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论文: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论文:腰椎管狭窄症的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为骨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和学习。2008-2010年,我院对4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均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其中年纪最大者78岁,最小者42岁。平均年龄为49岁。病变位于l1-s1。单纯腰椎管狭窄者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2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1例。 1.2 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均在40岁以上。(2)有劳累史,反复发作的腰痛和腰腿痛病史。(3)间歇性跛行。行走数十米或数百米不等,症状逐渐加重。但骑车一般不受影响。(4) 病情重者下肢麻痹无力,行走困难,肌肉轻度萎缩,甚或大小便异常。(5) 影像学特征:x片,腰脊髓造影,ct扫描,磁共振成像检查,符合腰椎管狭窄症标准。 2 结果 本组40例均保持随访,最长8个月,最短三个月,平均六个月。病人术前臀部及下肢麻痹,腰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术后未发现坐骨神经痛,腰痛等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病人病情较重,病程长,易出现焦虑,悲观情绪。对手术持怀疑态度。担心术后肢体康复程度,劳动能力是否丧失。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给病人以理解,关心和安慰。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向病人介绍同病区相同疾病好转的例子。告知病人术后能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不影响术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做好各项辅助检查:病患均施行腰椎椎管ct扫 3.2 术后护理 (1)体位与翻身:患者术后卧板床,一般卧床3-4周。取左或右侧位。双膝间置软枕。术后初次翻身应在麻醉消失后3-5小时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按摩尾底部及其他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视病人体质1-2小时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脊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3小时,侧卧15-30分钟。 (2)体温与血压的观察:本组术后有3-5天的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9.0℃。部分手术时间长者,为防止脊髓神经水肿,可用小剂量激素。血压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 1、腰痛 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 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 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 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 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此系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和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所致。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症状。 6、马尾综合症 见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左右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感。有些患者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出现剧烈腰骶区

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1、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所致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综合症,可因骨性椎管或硬脊膜囊狭窄引起,但不包括单纯椎间盘突出、感染或新生物所致的椎管内占位病变所引起的狭窄。椎间盘突出,如果与其他类型的狭窄同时存在,则也被视为病变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CT和MRT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椎管内形态结构变化能全面正确地显示。高龄严重的腰腿痛患者,不少是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少数系单独由腰椎管狭窄引起。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除发肓型外),均在腰椎退变性基础上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后又进一步促使退变过程加速。因此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在临床是相互伴随,在检查和治疗中应引起注意不应忽略。 2、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与分类 接受累的部位,腰椎管狭窄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两类,局限性狭窄仅一个节段或一个节段的一部分狭窄,可分为中央椎管、侧隐窝和神经根管狭窄。 按病因将腰椎管狭窄分为发育性及继发性两种,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前后经的狭窄比横经明显,椎弓根缩短,狭窄累及节段较多。继发性椎管狭窄常由脊椎退行性改变、手术、外伤、脊柱滑脱引起,其他一些病变如畸形性骨炎,氟中毒、脊柱畸形、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及黄韧带骨化亦可引起椎管狭窄。 脊椎退行性改变是引起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狭窄程度大致与脊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程度呈现正比,呈对称性,以腰4-5平面最常见。椎间盘突出及脊柱滑移进一步加重了狭窄。此种狭窄一般较局限,常位于关节突和椎间盘平面,可分为中央部狭窄和周围部狭窄两种。 3、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

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质是椎管管径小造成椎内神经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系由于软骨发育不育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尤其是前后径的狭窄。 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系由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由于椎板和黄韧带增生肥厚,椎间盘退变伴有椎间盘突出及小关节增生肥大,使侧隐窝狭窄,一般小于2-3mm(正常前后宽度为5mm),最终使椎管呈三叶形改变。这些病理改变还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管管径减小的发生十分缓慢,神经组织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多数病人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椎管进行性狭窄,致狭窄的椎管内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组织,马尾缺血及磨擦性神经炎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 4、腰椎管狭窄临床症状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发生呈缓慢性,偶有外伤和负重后加重。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痛,在休息或弯腰后缓解或消失,站立、腰部后伸或步行后则加重。 间歇性跛行在中央型椎管狭窄或狭窄较重者多见,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患者的症状多,但体征较少或较轻,特别在休息后更难查到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直腿抬高及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通常为阴性,下肢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正常。 弯腰试验多为阳性。即:嘱病人加快步行速度,则疼痛加重,如继续行走,患者为减轻疼痛多采用弯腰姿势,或坐位时腰部向弯曲,亦可减轻症状。 5、腰椎管狭窄症X线表现 常规腰椎X线平片可以排除腰椎肿瘤、炎症及结核,面对腰椎管狭窄仅有参考及提示价值,在X线平片上,可能显示腰椎管增生、椎间隙变窄、退行性滑脱、小关节肥大、小关节不对称及椎间孔狭窄等,有时仅表现为腰椎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样改变,这些改变虽然不足以肯定椎管狭窄,但常

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单节段) 一、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ICD-10:M48.061) 行后路椎管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ICD-9-CM-3: 81.04-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病史:主要症状包括腰腿痛、间隙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无血管源性跛行。 2.体征:可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相应节段的退变、神经压迫的表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明确。 2.手术治疗指征:腰椎管狭窄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 3.无手术禁忌证。 4.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主要为椎管减压,根据情况可加用固定、植骨融合。 (1)椎管减压包括有限减压及全椎板切除减压; (2)固定、植骨融合包括后外侧固定植骨融合或椎体间融合。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8.03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4天。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鉴定、血沉、CRP; (2)生化28项;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6)腰椎正侧伸屈位片、腰椎间盘CT+三维重建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动态心电图、冠脉CTA、其他部位MRI或增强MRI,其他部位CT,肿瘤标记物、彩超(血管、腹部)、全身骨扫描; (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天。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作者:黄运绥腰椎管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比较经常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身上。腰椎管狭窄是造成腰腿痛的病因之一。那么,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腰椎管狭窄的症状首先就是四肢麻木,无力,发凉,僵硬不灵活,脚落地似踩棉花感;颈部活动受限或不明显,步态蹒跚,易跌倒。 胸腹部可有束带感,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站立及行走不稳。颈椎管狭窄者易患颈椎病,在颈椎管较大者即使脊椎退行性变较重亦不易引起症状,一旦发生症状经非手术治疗也较易治愈;而在先天性颈椎管较小者,轻微退行性改变即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发生症状,有时轻微损伤即可引起严重神经症状,尤其在年龄较大患者,甚至较大的过伸动作即可导致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以胃肠及心血管症状居多,约占全部病例的30%左右(术前不易被发现和确诊,大多在术后治愈或明显好转时证实属于此种原因)。

大小便障碍:多在中后期出现,以尿频、尿急及便秘为多见;后期则可引起尿潴留,甚至大小便失禁,但后者在临床上甚为少见。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的病患最佳首选的治疗方法就应该采用保守治疗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的方法很多,腰椎管狭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理想的治疗方法。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消炎止痛类西药、理疗、中医治疗、骨盆牵引,腰背肌锻炼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无菌性炎症反应,消除充血,水肿,增加椎管内容积,缓解神经压迫,减轻肌肉痉挛,从而减轻局部症状。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是造成腰腿痛的病因之一。首先建议大家在平时注意腰的保护跟使用,同时要注意腰部锻炼,适当的进行对应的运动,这样子对预防腰椎管狭窄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建议大家一旦发现自己患有腰椎管狭窄就应该马上进行治疗,因为普通的腰椎管狭窄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如果情况较为严重,会增加治愈的难度的。

腰椎管狭窄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腰椎管狭窄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因某种因素产生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发生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护理常规】 1.术前 (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加强营养,预防感冒。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并合理搭配,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等方法,吸烟患者劝其戒烟,减少气管及肺内分泌物,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4)术前练习:①训练床上使用便器排尿、排便,避免患者术后因姿势不适应而发生便秘、尿潴留;②练习轴线翻身法,头颈躯干保持一致翻身;③患者卧硬板床。 (5)术前准备:①皮肤准备,备皮并清洁切口处皮肤;②根据医嘱做抗生素皮试、交叉配血;③术前禁饮、禁食,常规禁食10h,禁饮 4h;④必要时给予灌肠。 (6)手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情况,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附属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不化妆,去手术室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手术需要将病历、术中用药、X线片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

交接。 2.术后 (1)术后体位:取去枕平卧位 6h,待呼吸、血压平稳后可轴线翻身。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3)伤口护理:保持切口周围清洁干燥,无渗血、渗液。 (4)管路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做好记录。 (5)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①术后12h患者完全清醒后,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及范围,以预防肌肉萎缩;②术后3d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锻炼,可避免神经根粘连;③术后伤口愈合好,局部疼痛减轻后,指导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6)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耐心和信心,配合治疗。 (7)饮食护理:术后 6h禁饮、禁食,排气后,过渡到普食。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房间空气新鲜,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度,每日开窗通风,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2.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用药指导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继续服用药物治疗。 4.心理指导动员其家属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对待疾病。

腰椎管狭窄患者护理常规

腰椎管狭窄患者护理常规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因某种因素产生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发生1处或多处管腔狭窄,致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腰腿痛:60%以上的患者伴有腰背痛,有些患者不活动时出现疼痛,活动数小时后反而减轻,但若活动过久反而可产生更加剧烈的疼痛。下蹲或平躺时疼痛减轻或消失。 2、间歇性跛行:这是最具有特点的症状,行走数十米或百米即出现下肢酸胀、乏力、疼痛甚至麻木、步态失稳,难以继续行走。坐或下蹲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继续行走后又可重复上述表现。 3、马尾神经综合征当狭窄严重压迫马尾神经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要及早手术治疗。 三、护理诊断 1、疼痛:与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椎管狭窄及手术有关。 4、焦虑:与担心术后愈后有关。 四、观察要点 1、术前: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1、术后: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常规术前护理。 (2)对于疼痛、肌肉无力、感觉改变不严重的病人,可保守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明确诊断。病人可卧床休息、理疗、下腰部的保护训练、纠正姿势、局部封闭治疗。 (3)锻炼包括脊柱的屈曲肌群,即腹肌的锻炼。让病人做仰卧起坐,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可以让病人无论站、坐、行走或卧床时均采用屈曲位姿势,有助于减轻症状。椎管狭窄伴有运动障碍的病人应嘱其卧床,尽量减少下地活动,

以免摔倒。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常规术后护理。 (2)体位护理:一般卧床3~4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后3~5h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它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视病人体质1~2h按摩1次,每次5~10min。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3h,侧卧15~30min。 (3)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麻醉消失后以钝形针尖如回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否知觉或痛觉,同时,协助病人主动或被动训练足趾,3次/天,每次3~5min。术后一周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腰背肌锻炼时禁止做三点、五点、小燕飞锻炼。可做俯卧位下肢后伸锻炼。 (4)术后2周佩戴支具下地行走。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2、饮食指导: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3、出院指导: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4、健康促进:同椎间盘突出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L3、L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

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弯曲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凸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例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曲,如向健侧的弯曲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

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 L4、L5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L4、L5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躅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L5、S1间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分瘫痪。 【辅助检查】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左、

最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中医整脊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前言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提出、起草并归纳。 本《指南》由省正骨研究院、省正骨医院负责起草,由鲍铁周、宋永伟、新生、耀洲、毛书歌等参加起草。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鲍铁周、宋永伟、新生、耀洲、毛书歌等。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由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骨关节旋转、倾斜、错位,导致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或椎管,刺激到脊神经或脊髓;或因骨关节错位、椎间孔移位,导致神经根位移与椎间盘产生卡压,引起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传统称“腰腿痛”或“腰骻痛”。 1围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2要求 2.1 诊断 2.1.1 诊断要点 2.1.1.1 病史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有腰部外伤、积累性损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等病史。2.1.1.2 症状 反复发作的腰腿痛或单纯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棘间及椎旁有固定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因咳嗽、喷嚏或翻身而加重。腰椎出现侧弯、平腰或后凸畸形,腰部活动受限。患肢可出现肌肉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的感觉减退或迟钝,踝及踇趾背伸力减弱。2.1.1.3 体征 2.1.1.3.1 脊柱姿势患者常出现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腰椎过度前屈、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或反、腰椎侧凸。 2.1.1.3.2 脊柱运动受限患者的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均可有不同程

度的受限,尤以后伸疼痛最明显。 2.1.1.3.3 压痛点和放射痛一般在病变棘突间隙及椎旁1~2cm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据报道其阳性率可达90%左右。 2.1.1.3.4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3、4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阴性不能排除腰3、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2.1.1.3.5 股神经牵拉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2、3椎间盘突出。2.1.1.3.6 感觉改变表现为受压神经根所支配得皮肤节段会出现感觉得改变。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2.1.1.3.7 腱反射改变股神经受压,膝反射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低。2.1.1.3.8 肌萎缩及肌力减退某些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常出现患侧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萎缩。 2.1.1.4 影像学检查 2.1.1.4.1 X线检查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正位片椎体有旋转,有时可见脊柱侧凸;侧位片可显示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甚至消失,椎曲变直。中老年患者多并有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X线检查还可以除外骨关节的破环、转移癌、骨结核、肿瘤、脊柱的先天畸形等。 2.1.1.4.2 CT检查目前已普遍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CT检查于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观察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与神经根、硬膜囊的相邻关系,并可了解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情况。同时,还可从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和侧隐窝的容积。2.1.1.4.3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它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并可判断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硬膜囊与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2.1.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常见的分型方法有以下几种:2.1.1.5.1 整脊学分型法 ――椎间孔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外侧椎间孔部位,压迫神经根。症见单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椎间孔。 ――椎管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马尾神经,也称“中央型”。症见双下肢麻痹疼痛(可有一侧较重),鞍区麻痹,大小便无力或排便困难。部分病人有腹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CT和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的形态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黄运绥腰椎管狭窄也是腰椎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以及臀部、大腿、小腿的无力和不适,在行走或后伸后加重。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非常影响人们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肢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腰椎管狭窄的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拇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介部分患者可没有任何阳性体征。腰椎管狭窄患者会出现反复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这种疼痛性质为酸痛、刺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交替出现。当患者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腰椎狭窄作为骨科疾病的一种,其表现的症状比较多,直接影响着患者

的日常正常生活,所以,及时的掌握和普及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手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腰椎狭窄治疗方法,除了手术之外,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中医治疗,一些活血化淤中医治疗也可减轻病人临床症状。 2、卧床休息:卧床可改善局部静脉回流、使无菌性炎症反应消退,椎管内压力降低,加上腰背肌放松。一般卧床2周主观症状即会减轻。 3、推拿按摩与理疗:推拿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环,减少肌肉痉挛,但手法一定要轻柔。物理治疗可消除局部炎症,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症状。 4、腰背肌锻炼:脊柱的不稳定与腰背肌力、骨质疏松程度有关,腰背肌锻炼目的在于加强腰椎稳定性,有助于减缓脊柱退行性变的速度。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有下腰痛病史,多见于老年人。 (2)腰腿痠楚、重着、疼痛,下肢麻木不仁、痿软无力,二便失调。风寒痹阻者痛重着,时轻时重;气虚血瘀者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肝肾亏虚者腰腿酸痛,无力,形羸气短,肌肉瘦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3]。 (1)有反复下腰痛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2)可有持续的下腰痛、骶部疼痛、下肢痛,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 (3)间歇性跛行是本病最典型临床特征,90%以上患者有此症状。直立或行走数十米至数百米后即出现腿痛无力等症状,弓腰或蹲坐后可缓解,被迫采取休息、下蹲后症状很快缓解,可继续行走,至出现同样症状时再休息。 (4)本病的症状与体征常常不一致,一般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较轻。主要体征:脊柱侧弯,病变节段压痛,腰椎后伸受限,腰椎后伸试验阳性。病变节段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减弱或消失,踇趾背伸或跖屈肌力减弱,下肢肌肉萎缩,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则可出现鞍区麻木、肛门括约肌松弛,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 (5)影像学检查 X线正位示左右关节突不对称,关节突肥大,椎体旋转、侧弯。侧位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牵张性骨刺,椎体间有前后滑移,椎曲异常。 CT检查可显示椎管骨性结构形态异常改变,椎管狭窄程度。 MRI检查显示病变节段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程度。 (二)分型诊断[4] 1.椎间盘型:多个椎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引起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术的护理术后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术的护理术后护理 1 体位护理:一般卧床3~4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后3~5 h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口活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它受压部位皮肤,防止褥疮。视病人体质1~ 2 h按摩1次,每次5~10 min。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 3 h,侧卧15~30 min。 2 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麻醉消失后以钝形针尖如回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否知觉或痛觉,本组没有发生肢体感觉丧失。术中因神经牵拉,可致术后神经根水肿,出现肢体酸胀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症状。同时,协助病人主动或被动训练足趾,3次/d,每次3~5 min。 3 床上活动:术后第2天练习直腿抬高。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幅度适当,逐渐增加直腿抬高度数,先单腿,后双腿,3次/d,每次3~5拍(每抬起1次为1拍),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拍,其目的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及双下肢肌肉萎缩。手术后1周进行腰背肌锻炼,方法为俯卧位抬头,动作不宜过度,1次/d,每次3拍;平卧位时进行配合直腿抬高练习。手术3周时在床上坐起,适当活动,如扩胸运动等;也可俯卧位,头及双下肢同时离床上抬数次,各项活动交替,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同时观察病人一般情况,不可疲劳过度。 4 并发症护理: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尿潴留,为病人不习惯床上小便而致。因此,术前2 d指导病人练习用便盆卧床小便。本组发生1例,经按摩和热敷下腹部及做解释工作后小便自解。 5.康复期功能锻炼 术后第5周病人带腰围下地不负重行走,活动量以自己能承受为准,量力而行,不可太疲劳,循序渐进。同时腰部固定要牢固,腰围3个月后解除。康复期锻炼是以增强腰部动力性稳定结构的稳定为目的进行,因骨性稳定结构破坏少,康复期病人可利用机械器具如哑铃、健身器、助跑器等配合各种功能锻炼,但康复护理中注意不要让病人施行暴力,特别是腰部,定期复查、及时接受康复指导,直至骨性愈合。

【实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L3、L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弯曲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凸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例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曲,如向健侧的弯曲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

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L4、L5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L4、L5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躅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L5、S1间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址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祌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脑脊液漏脊柱手术后脑脊液发生率约为 2.31%-9.37%。故术后病人返回病房给予正确体位,避免脊柱扭曲,妥善放置引流管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如24小时后,有血性液体引出,引流液呈清亮,患者又自诉头晕头疼,应考虑为脑脊液漏,应立即汇报医生,采取补救措施。术中已发生者,术后取头底足高位,切口加压包扎,并严密观察引流量和性质,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和血浆。防止咳嗽、咳痰,大便时勿用力以免增加腹压,增加脑脊液流出,术后发现引流液多且呈清亮色,患者自诉头晕头疼,立即置患者头低足高位,局部加压包扎。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术前训练床上排尿排便。术后指导患者做腹肌收缩运动,以增加腹压,促进膀胱肌收缩。拔除尿管后2-3小时指导患者小便,排尿困难者,可下腹部热敷,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外阴,留置尿管者,鼓励病人多饮水,定时更换引流袋;每日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必要时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单位膀胱冲洗一日2次。预防便秘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肠蠕动减慢,加上术后总体饮水量和进食偏少,术后易出现腹胀便秘。因此术后因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富含膳食纤维易于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随着病情好转,活动量增加,

指导患者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约为1.2%-3.6%,其中50%-70%还可继发肺栓塞,可造成死亡。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及至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同时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做到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伤口感染加强对体温和脉搏的监测,发现发热及时汇报及时处理。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渗出、压痛和化脓性分泌物,及时更换敷料,注意无菌技术操作。肺部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做咳嗽运动,导致气管分泌物坠积易发肺炎,术后应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拍背,多做咳嗽运动;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化痰的药物,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一当出现肺部感染,及时会诊,积极治疗。褥疮的预防和护理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体质弱,加之伤口疼痛,或因体位变动困难,患者往往不愿变动体位,使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局部缺血坏死而产生压疮。护士应保持患者床单清洁干燥,易受压部位垫柔软的毛巾,骨隆突出垫气垫棉圈,1-2小时在纵轴体位下翻身一次,在此之前注意观察按摩骶尾部受压情况,防止压疮,翻身时一手置于患者肩部,一手置于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做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