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邓石如 隶书字帖

邓石如 隶书字帖

邓石如 隶书字帖
邓石如 隶书字帖

书法入门篆书速成规律

书法入门篆书速成规律 邓石如篆书 篆书是当今已脱离使用的一类书体,但仍有不少书友倾心于此。今天,为各位介绍一套篆书的写法,希冀对各位的书写有所帮助。 笔顺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篆书入门技法,不练先收藏! 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更为有据可循。就大篆小篆而言,我们以邓石如作品为例,在此介绍篆书的基本写法。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1、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 2、横。篆书的基本笔法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凝练劲挺,圆健美观。 口诀: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示上三 3、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如(图一)“太”字。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篆书技法2009-08-07 17:36 第三讲邓石如篆书技法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原名琰,字顽伯、石如,别号完白山人,后以字行。安徽怀宁人。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开一代碑学之宗。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邓石如因其杰出的艺术贡献,被后世称为“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有关篆书的基本笔画及邓石如篆书的笔法,介绍如下:

1、点 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 2、直 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如(图一)“太”字。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古书画鉴赏

论古代书画鉴赏 一、书画及其分类: 1、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①书法,即是俗话说的所谓的字。②中国绘画是指用笔、墨、颜色在帛、布、绢、纸、绫等上面画的东西。 2、书画的分类: (1)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2)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 (3)从画的用料上可分为:帛本、布本、绢本、纸本、绫本、蜡笺本等。 (4)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一、书画的起源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字体,它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钟鼎文始于汉代。春秋战国五百年间,东方诸国的书法,如鲁、杞、纪、祝、齐、戴、燕、晋、苏、曾、陈、郑、蔡等,且都较多继承了成熟的西周书法的特点。 (一)书法的起源 1、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也叫籀书,又叫籀篆。秦始皇时定书体为八种,谓之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处书及隶书。小篆:又称“秦篆”,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 (1)三国魏的篆书,现存的只《三体石经》一种,笔较圆细,收尾保留尖锋,对后来的篆书影响很大。三国吴蜀、晋及六朝的篆书不少见;偶尔见到的如东魏李仲璇的《修孔子庙碑》,只是在楷书中杂有篆意,六义既失,笔法亦乖,不足称道了。 (2)唐代篆书,以李阳冰为最著名。他的篆法号称直接李斯,虽说高浑不足,却有规矩可寻,易于学习,故对后世影响很大。汉魏以后,篆书所以不绝,实为阳冰一人之力。(3)南唐及宋代篆书名家有徐铉、徐楷、郭忠恕、僧梦英、苏长卿等,余如黄伯思、郭安道、王寿卿、李康年、杨南仲、魏了翁、王洙、陈晞、张察、虞似良等人的篆书也小有名气。 (4)元代篆书有赵孟頫、吾丘衍、周伯奇、泰不华等。他们各有所长,都为研究篆书者所重视。其中李最有名。其他九人大都继承宋元流弊,柔媚有余,缺乏骨气。再如赵宦光,加以变化,号称“草篆”,虽说没有成熟,对篆书革新却有启发。 (5)清代篆书,人才辈出,较前代为盛。①康熙时,王澍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取法唐李阳冰的《谦卦》,另称一时无对。江声学《石鼓》、《国山》也为一代高手。②乾隆时洪亮吉、孙星衍、钱玷、桂馥,并以篆称雄,玷尤杰出,用“斯冰而后,直至小生”刻成私印,可见其自命不凡。③嘉庆时邓石如的篆书,取法李斯和李阳冰,兼采汉碑集篆书之大成,有时还以隶笔作书,情味别具一格,其体宽博,气势磅踏,因而开辟了新局面。④道光时黄子高的篆书,笔法峻健,逼近李斯。何绍基以颜体笔法作篆,圆融茂密,别有风格。⑤清末以后,杨沂孙的篆书,取法《石鼓》及钟鼎款识,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蹚少韵致。吴大癕工小篆,极似阳冰,又参以古籀文,书家益渐,为世新重。吴昌硕曾入大澂幕,受其薰染,却不为所囿。 2、隶书:又名左书、史书,开始形成也在秦代。 ①秦代初年,以篆书为正体,后来程邈以篆书不易书写,才创造了隶书。②汉代,经过无数文人多次加工,逐渐美化,才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东汉以后,体式由细

篆书基础知识入门基础(附-篆书样式典范《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书基础入门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

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 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伍启中丁卯(1987年)作邓石如像 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

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 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 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 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

篆书识别

识篆的途径与方法 “写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休会,初学者更是见篆生畏。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脉相承、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并不是孤立而存在,是有规律可循的。全赖用心研求,知难而进。当然,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试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以《说文解宇》(以下简称《说文》)为根本。 《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查检《说文》,大多数人感到难以释读,这主要是不明其体例所致。《说文》首创汉字部首,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汉字,同此,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熟悉《说文》部首,利用部首记忆篆书的结构,有益于我们查检篆书的归属。从部首入手,再了解其说解。《说文》的说解,是给小篆所作的注释,言其“某也某也”是诠释字义;言其“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是分析字形;这两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言其“某声”、“读若”、“某某切”是字的标音,这是全书的基本体例。姚孝遂著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详尽介绍了《说文》的有关内容、体例和部首等,初学者可与《说文》对照参阅,对于理解和掌握《说文》一书的内容会有所帮助的。《说文》的版本要以中华书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即以清陈昌治据孙星衍本为底本改刻的缩印本最为恰当。 对初学者还须指出,查篆字切忌仅仅翻看《说文》,单纯地对号入座,只取形体不顾音义,这样很难说出准确程度。清代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是研究《说文》的总结,各有所侧重。最好的注本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是《说文》相佐的工具书。对

篆书篆刻试题

填空与选择: 1、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简牍、帛书、兵符、盟书文字和小篆。 2、根据线条的类型,篆书可分为玉箸篆、铁线篆和倒韭篆。 3、甲骨文最早是1899年由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的,其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4、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文字、甲骨卜辞、卜辞、殷契、契文、殷墟书契、甲文、甲骨刻辞。 5、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铭文、钟鼎款识。它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 6、毛公鼎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7、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大盂鼎被称为金文中的四大国宝。 8、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书,所以也叫籀文。又因其内容多为歌颂田猎、宫室美好的文字,又被称为猎碣文字。 9、魏晋时代的篆书具有代表性的是魏国的三体石经和吴国的天发神谶碑。10、唐代篆书成就最高的是李阳冰,他创造了铁线篆。 11、宋代最有名望的篆书作者是徐铉、徐锴。 12、清代邓石如是篆书创作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13、吴昌硕的代表作是“临石鼓文册”。 12、王懿荣的弟子刘鄂于1903年编辑出版了《铁云藏龟》,成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13、近现代罗振玉在 甲骨文书法创作方 面取得前无古人的 成就,对后学影响巨 大。 14、《金文编》作者 是著名的古文字学 家、考古学家、书法 篆刻家容庚。 15、篆变的几种方法 有:改易、减省、增 加、易位、综合、盘 曲。 简答题: 1、简述甲骨文和金 文及其出现的时期。 甲骨文是甲骨 文字的简称,即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是指铸造或刻 凿在青铜器上的铭 文,古代称铜为金, 所以叫金文。金文和 甲骨文并存于商周 两朝,商代以甲骨文 享誉,周代以金文著 称。 2、金文笔法的主要 特点是什么? (1)、起笔:逆 入平出,其头可圆可 方,但须雄浑有力。 (2)、行笔:以 中锋为主,辅以粗 细、轻重、疾涩等节 奏上的变化,使线条 丰富多彩。 (3)、收笔:应 用回锋或留笔的方 法,将笔收紧,切勿 草率。 3、简述金文的章法 格局的类型及代表。 (1)、竖成行、 横无列,以《天亡 簋》、《毛公鼎》、《令 鼎》为代表。 (2)竖成行、照 顾到横向的有序与 顾盼,以《大盂鼎》、 《散氏盘》为代表。 (3)竖有列、横 成排,以《史强盘》、 《虢季子白盘》为代 表。 4、简述著名学者陈 梦家划分金文的类 型及特点。 (1)、齐鲁型、 中原型、江淮型、秦 型。 (2)、齐鲁型、 中原型金文,风格粗 犷、浑厚,成为黄河 流域文化的典范;江 淮型金文风格纤丽、 奇肆,则是长江流域 文化的典范;秦型金 文最封闭,也最保 守,它的风格趋向单 一、规整。 5、简述石鼓文在线 条、结构、章法上的 特征。 (1)、在线条表 现形态上,自然纯 厚、质朴遒劲,骨力 雄强。 (2)、在造型结 构上,略呈长方形, 匀称自然、舒展大 方。 (3)、在章法构 筑上,布白均匀,左 右相兼,开合有度, 气势壮阔。 6、简述《石鼓文》 在历史上的地位与 影响。 《石鼓文》在篆 书书体发展史上,具 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他与金文相比,无论 是线条、结构还是章 法上都呈现出一种 方整、严谨、肃穆、 卓然不凡的艺术格 局。他的生成,为秦 代篆书走向标准化 作了书体发展意义 上的铺垫工作。康有 为在《广艺舟双辑》 中称誉石鼓文为 “为篆之宗”。 7、秦篆的成熟及其 意义是什么? 篆书走向成熟, 是以小篆的体式完 备为标志的。《峄山 刻石》、《琅琊台刻 石》、《会稽山刻石》 即是小篆成熟时期 的代表作。小篆的走 向成熟,带来了中国 书法史上第一次书 体的标准化,古文字 学家认为这是一项 前所未有、值得庆典 的宏伟工程。因为中 国文字经过了商周 这一漫长的历史时 期,从繁杂、混乱、 无序的状态中终于 走向整齐、严谨与规 范,正是由于有了秦 篆的标准化,我们今 天的汉字才有了规 范化、统一化体系的 标准依据。因此说, 秦篆的标准化,是后 世汉字赖以支撑、生 存的根基。 9、清代篆书的复兴 标志是什么?有哪 些有成就的篆书书 家? 清代前期的篆书 发展虽然涌现了大 批篆书家如王尌、钱 玷、桂馥、洪亮吉、 孙星衍等,但均未能 摆脱小篆的笼罩,在 创作上没有更大更 宽的拓展。清代篆书 的真正复兴与发展, 是在清代中期以后, 碑学大兴,篆隶随之 大兴,涌现了大批的 篆书大家,最为杰出 的代表当推邓石如。 另外比较有代 表的篆书家还有杨 沂孙、徐三庚、赵之 谦、吴大澂、吴昌硕、 王福庵等等。 10.大篆与小篆在风 格上有什么区别? 西周后期,汉字 发展演变为大篆。大 篆的发展结果产生 了两个特点:一是线 条化,早期粗细不匀 的线条变得均匀柔 和了,它们随实物画 出的线条十分简练 生动;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 逐渐离开了图画的 原形,奠定了方块字 的基础。大篆是对后 来的小篆而言的。 小篆也叫“秦 篆”。秦朝李斯受命 统一文字,这种文字 就是小篆。通行于秦 代。形体偏长,匀圆 齐整,由大篆衍变而 成。小篆的笔划较 细,所以也有“玉箸 篆”之称;在字形上 呈长方形,结构往往 有左右对称的现象, 给人挺拔秀丽的感 觉。 论述题:1、试述邓 石如篆书用笔及结 构特征。 邓石如对篆 书书体的发展,最大 的贡献在于他一改 古代书家长期运用 短峰、硬毫的用笔书 写习惯,运用长锋羊 毫书篆。在宗法秦篆 的基础上,融隶意于 篆书之中,极尽长锋 羊毫挥运过程中婉 转流畅、挥洒自如之 能事,充分发挥笔 尖、笔肚和笔尾部的 作用,方笔圆笔并用 而以圆笔为胜。以他 的《白氏草堂记》为 例,在用笔上,邓石 如最大的贡献是对 长锋羊毫毛笔笔性 的充分体现与运用。 线条多以逆锋入笔, 即速向下行笔,笔肚 中锋之毫全部铺开, 行笔至笔画末端,稍 用力驻笔,然后用力 收笔,收笔处稍有方 意又圆润饱满,有斩 钉截铁之妙。特别是 放纵的长线条,写来 生动自然,婉转流 畅,形成了独特的邓 石如家法。 结构特征上, 邓石如篆书的最大 特征是精而密,充分 运用疏与密、大与 小、长与短、圆与方 等矛盾的统一规律, 在对局部的点、线结 构的夸张中,强调字 形机构和整体风格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释文)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释文) ?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弟子职》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因页数较多,分三次上传。(后附《弟子职》全文)。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释文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少者之事,夜寐

蚤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颜色毋怍。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若有宾客,弟子骏作。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若有所疑,捧手问之。师出皆起。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食,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酱。告具而退,捧手而立。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齿相要,坐必尽席。饭必捧擥,羹不以手。亦有据膝,毋有隐肘。既食乃饱,循咡覆手。振衽扫席,已食者作。抠衣而降,旋而乡席,各彻其馈,如于宾客。既彻并器,乃还而立。凡拚之道,实水于盘,攘臂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忒。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磬折,拚毋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己,实帚于箕。先生若作,乃兴而辞。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拚反立,是协是稽,暮食复礼。昏将举火,执烛隅坐。错总之法,

邓石如篆书字帖

邓石如篆书字帖 《白氏草堂记》 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檀树,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据层岩,积石嵌空,奇花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知其名,四时一色 清代中叶,书家如林,书法、篆刻兼擅者亦比比皆就是,其中以独特风貌享誉后世的,当首推乾嘉年间的邓石如。邓石如的书法,篆、隶、真、草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就是篆书。她的篆书吸取汉碑篆额与唐代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得朴厚沉雄之韵,一改宋、明时期篆书的刻板、拘谨之风。 <白氏草堂记》,邓石如62岁时所书(其谢世前一年写成),弥足珍贵,就是其晚年篆书的代表作之一。纵观该帖,既充盈着浓浓古气,又漾溢起层层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力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韵味醇厚。此帖篆字结体开合自如,收放随意,合处、收处紧实,如月照密林;开处、放处疏朗,似走马平川。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似“各自为政”,却互有关照,彼此呼应。邓石如妙于以曲取直,此帖的竖线结构中,曲笔居多,弯曲的角度、大小各有不同,充分表现出“邓派”篆书所独有的结体风貌、、 在用笔上,《白氏草堂记》可 作为“邓派”篆书笔意的代表。篆书 用笔一般多遒劲坚挺,如绘画中的 “高古游丝描”。而邓石如在书写此 帖时,保留了遒劲坚挺的笔法,追求 有厚度、力度与深度的笔意:线条中 端收敛坚实,两旁铺开,略带枯涩,厚 重之感溢然纸上;行笔凝炼,转折处 或顺笔借势而入,或逆笔反转迂回, 使两线交接显得灵动而赋于动感, 让笔锋力量更加集中而产生力感;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更见邓体篆书 的深度。邓石如不愧就是杰出的篆 刻家,在书写时自然流露出刀法趣 味。此帖的字,边缘处细如绒毛,粗 如锯齿,这些刀趣的运用恰到好处。 另外,《白氏草堂记》的末尾落款作 行书,字体飘逸而不失浑朴气息,与 正文篆书置于一处,各臻其妙,相映 成辉。

墨香集篆书欣赏.邓石如书法作品精选

墨香集—篆书欣赏.邓石如书法作品精选 墨香集—篆书欣赏 邓石如书法作品精选伍启中丁卯(1987年)作邓石如像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

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艺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但他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是从汉碑中

邓石如篆书集字对联

邓石如篆书集字对联 篇一: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与,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篆法相同,合称。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十二祀三公山碑 又名,俗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歧在元氏县城外访得。此碑刻因处在篆书式微与隶书正盛之际,其书法篆隶相兼,方圆相应,随意放达,自由豪放,显现出一种篆的“稚趣”和隶的“拙味”,淳古遒厚,前所未有,给习篆者以启迪。 篇二:篆书入门(打印版) 篆书入门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邓石如小篆《千字文》技法解析(1-7)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他被时人誉为“国体皆精,国朝第一”,尤以小篆成就最大,是篆书创作史上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清代以来的篆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历史用事实证明了邓石如之后的篆、隶书家以及篆刻家多数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譬如近现代书法家包世臣、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邓石如对篆书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千年来玉箸篆的樊篱,以隶法作篆,提按起伏,富有姿态,达到了“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艺术境界。从康有为“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的赞许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在篆法传承与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及对世人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年)清代大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后以行之,更字顽伯,汉族安徽怀宁人(今安徽安庆人)。即著名的“完百山人”。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字,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冰阳为家,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漫遍名山水,以书法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据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载;他起自寒门学习书法,下过苦功,早年即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后自称一家,人称“邓派”。 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 时就读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十七岁时就开始靠写字,刻印谋生,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年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实了循理书院的主张梁巘,有经梁巘介绍,成为举人梅谬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谬处八年“每日味爽

书法试卷

哈尔滨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考试题 楷书默写: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隶书临摹:曹全碑选字36字 书法创作:陇西行 (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2010年徐州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本科招生试题潍坊考点 上午临摹四尺三开隶书:<<张迁>>行书:<<丧乱帖>> 下午创作四尺三开自选书体 野幕敞琼宴,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擂鼓动山川 2010年佳木斯大学山东考题 上午临摹:第一场临摹柳公权《玄秘塔碑》(时间一个半小时) 第二场临摹《曹全碑》(时间一个半小时) 下午创作: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落款内容:唐贾岛诗庚寅初春(时间一个半小时)幅式:四尺对开自选书体创作 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招生试题 书法 1、书法临摹: 临摹一:简书

临摹二:米芾竹前槐后诗帖 2、书法创作: 1正书创作:【年代】:唐【作者】:翁承赞【题】:书斋谩兴二首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2行草书创作:夏日书依上人壁唐五代? 李中门外尘飞暑气浓,院中萧索似山中。最怜煮茗相留处,疏竹当轩一榻风。 篆刻:松风阁 2010年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山东考题 上午临摹:1、楷书颜真卿自书告身要求临摹不少于40字 2、行书王羲之圣教序要求临摹不少于20字临摹要求落款 下午创作: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幅式:四尺整张 湛江师范考题 上午:画中年妇女!!下午:临张玄24个字,创作古诗!!都是四尺三裁!! 淮阴师范学院2010年书法专业试题 临摹 1:魏元显俊 2:宋米芾蜀素帖 3:汉史晨碑创作: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创作:众鸟高飞尽,.............20字 淮北煤炭师范考题(变态) 上午:画五分之三侧男青年带手!!下午:一个半小时创作两幅!!楷书一张,行书一张!!

篆书笔画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甲骨文、大篆、小篆都属于篆书。有关殷商甲骨文至秦小篆这一阶段的书法资料,仅仅局限于铸凿的金文和石刻文字。与由毛笔直接书写这一形式存在着很大差距。这里并没有对金文先秦时代使用毛笔与否作出讨论,只是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保存下来的、当时由毛笔直接书写的篆书资料。 由于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就大篆小篆而言,只有点、直、弧三种笔法。我们以邓石如作品为例,介绍篆书的基本笔画写法如下: 1、点 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但邓石如的点极富变化,同一件作品中相同字的点处理各不相同。见(图一)中三个“太”字中点的不同写法。

(图一)三个“太”字点的不同写法 2、直 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如(图一)“太”字。邓石如篆书的横和竖并不全是一条笔直的线,除位于中心的竖用直线外,其横往往呈微微的弧形。很有动感。其笔法,可以从(图二)中的“上”字的横画以及“十”字中的横画上看出。 (图二)上十

3、弧 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除部分不规则弧外,弧都是由两笔写成的,以圆弧为例;落笔同横或竖的用笔方法基本相同,从要写的圆的上方中部落笔,先向左写半圆,再从上方笔画的头部落笔向右写半圆,在圆的下方会合,会合的搭接处不留痕迹。(图三)中“大”字上部的两弧及“朱”下部的两弧均是分两笔写成。(图四)“月”字上方的弧二笔写成,“月”字的下部不规则弧,以及“多”字弧为一笔写成。 (图三)大朱

篆书

1、起止藏锋 篆书的起笔和收笔须藏锋,笔锋藏在点划中间而不外露。汉蔡邕《笔论》云:“藏锋,点划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用力要均匀,勿使头大尾尖,或头重脚轻。如“司、月”两字的横画,虽然形态不同,但起收均用藏锋。 要使起、止均藏锋,须“藏头护尾”。藏头,笔尖逆落纸上,藏锋而行;护尾,全力收豪,回收尖峰。这样笔力倾注入字中。汉蔡邕《笔论﹒九势》云:“藏头护尾,力在笔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划中行;护尾,点划势力尽收之。”古人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法横画使用较多,因笔力、质感在起、行阶段已经完成,犹如画中气势,格调已具,再点缀收拾,更加丰富完美,含蓄而耐人寻味,如“东、阳”两字。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云:“藏锋之说,非笔如钝锥之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古帖具在可证也。只是处处留的住笔,不使直走。如“加、皇、楚”三字。 2、行笔中锋 行笔时,将笔的主锋保持在字划中间,谓之“中锋”,如“平”字,四画均为中锋。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云:“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心之中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之于曲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则,乃笔锋直下不倒则,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刘熙载《艺概》云:“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如作一横画,往往末大于本,中减于两头,其病坐不知此耳。竖、撇、捺亦然。”如“年、汝、服”三字。 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中锋者,谓运锋在笔划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因笔锋在点划中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至纸面,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没有上重下轻、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均中锋之喻。如“葵”字。 清龚贤《柴丈画说》云:“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如“闰、中”等字。

邓石如的铁砚精神

邓石如的铁砚精神 邓石如像1743 — 1805邓石如,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仗砚游江湖在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众多清代文房用具中,有一方铁砚显得尤为特别。此砚为圆形,口径15.5厘米,底径16.1厘米,高4.5厘米。铁质,面平,由两范合铸而成,范线在砚侧中部。砚面下凹,侧壁较高。砚背相应鼓出,边凸起一周,中间铸有“笈游道人”四字。此砚则是当年邓石如辞别湖广总督毕沅时接受馈赠的礼物。 ▎此铁砚1961年由当时的安徽省博物馆文物征集小组在南京市征集后入藏至今。时至今日,铁砚虽略有斑驳和残缺,但端详此砚,仿佛可以遥见当年邓石如挑灯研磨,夜以继日地执着于篆刻、书法的情景,不难理解邓石如缘何以一介布衣而能起篆书几代之衰,四体真、草、隶、篆皆为“国朝第一”,靠的就是这种铁砚般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精神。邓石如幼年家境贫寒,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小的邓石如早早地担负

起养家的重担,九岁时上了一年私塾,这是他童年仅有的求学经历。家虽贫寒,但其祖父和父亲皆“学行纯笃”,在家庭向学之风的影响下,邓石如没有因贫废学,在后来写给侄儿的信中,他曾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就这样,他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学习的机会,不断钻研,“暇即从诸长老问经书句读”,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邓石如的父亲虽一生未有功名,但“博学多通,工四体书,善摹印”,这深深影响了年少的邓石如,“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17岁时,他的篆书就已名誉乡里,在当地小有成就,邓石如也因此开始了以书刻养家的日子。32岁时,邓石如结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开始了他人生的大转折。梁巘大赞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将他推荐到江宁的大收藏家梅鏐的府上。梅家是当地享有盛名的收藏世家,家藏大量秦汉以来历代的金石善本。梅鏐被邓石如的才气折服,倾其所藏供邓石如临摹学习。邓石如在梅家整整待了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临摹古代石刻拓本,系统学习篆体、隶书等书体,完成了他艺术上的一次蜕变,书法、篆刻风格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此后又经过几年历练和学习,邓石如终于形成篆隶真行草各体皆备、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从此逐渐名震天下,达官公卿争相与之交。大学士刘墉在见到邓石如的篆刻和书法后,拍案叫绝,大赞“千数百年无此作矣”;户部

邓石如小篆《弟子职》

邓石如小篆《弟子职》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邓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少读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少尝客江宁梅鏐家,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各百本。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2]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