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规操作重防范,底线思维控风险——以案为鉴

合规操作重防范,底线思维控风险——以案为鉴

合规操作重防范,底线思维控风险——以案为鉴
合规操作重防范,底线思维控风险——以案为鉴

合规操作重防范,底线思维控风险——以案为鉴

高邮支行詹龙龙

“什么是银行?”,众所皆知,银行是一个巨大负债者,资金来自存款,负债经营,通过发放贷款获取收益。如果说银行是船,那储户就是水。柜面作为直客户的的第一线,任何细微差错的出现,都能产生几何级数的破坏,带来巨大的不良后果。长久以来,银行与“资金安全”和“收益稳定”挂钩。但随着金融犯罪频发,储户逐渐滋生不信任情绪,银行正遭受严峻考验。试想一下,失去储户信任,失去客户基础,银行犹如搁浅的船舶还能前行吗?因此,银行做好柜面风险防控,规避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刻不容缓。本文“以案为鉴”,剖析柜面案例风险,针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合规经营意识缺失等问题,从合规操作、底线思维两方面,谈谈对柜面风险防控的几点认识。

一,循规蹈矩,合规操作

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历史的教训、经验的总结,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最终产物。按章办事,合规操作,不仅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更是一种对员工自身的保护。

1、学习制度规范,树立风控意识

印章之于银行,犹如玉玺之于皇帝。文件一旦加盖了印章,就产生了法律效应。所以说,会计印章管理“无小事”,一旦柜员保管、使用不当,任何一枚印章都会变为“定时炸弹”。案例4中,新员工无知无畏,岗前培训业务学习不到位,对制度规范严重缺乏了解,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使用印章办业务。虽然没有造成恶劣影响,但反应出员工对印章使用条例缺少了解,重视程度不够,更透露出员工风险防控意识的缺失。案例1和案例2同样如是。如果营业柜员合规操作,严格执行“自用、自保管、离柜锁章”制度。违法犯罪分子根本无可趁之机。

也许很多柜员会觉得,众多而严格的制度严重制约业务的办理。但这些制度的确立都是经历了血与泪的考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风险的发生。毕竟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合规经营是其稳健运行的最根本要求。而合规经营不可能只依靠柜员的自觉。就比如小小的印章,一旦使用不当而出事,不仅会造成银行的损失,经办柜员可能也会因此而承担法律责任。风控意识的缺失,最后只会害人也害己。因此,柜员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柜面操作规范的学习,“什么可以干,什么不能干”,都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风险防范要深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毕竟防范风险也是在保护自己。工作顺顺利利,家庭合乐安康。

2、规范行使职能,增强责任意识

建行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机构,在培养员工职业能力的同时,更强调责任,注重员工的心态和德行修养。用人也历来强调德行,一直输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用人理念。也许刚入行,每个员工都充满激情而富有责任感。办业务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错一点。但时移世异,银行从业人员,每天的工作千篇一律,很容易产生懈怠,懈怠了责任意识自然就薄弱。案例9中,现金柜员利用职权之便,盗用库存230万,案例8和10中盗用ATM机箱款,数额巨大,持续时间长。这都暴露出行内员工清机、

查库不负责任,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熟悉不能代替责任,更不能代替制度执行。尤其是金融机构,和钱打交道,更容不得疏忽。岗位分离,职能独立。各占其位,各司其职,员工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查库、复核、授权、双人封箱”等等,看似麻烦多余的步骤层层把关,维护着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和长治久安。“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银行正因为有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加上几代负责银行人的努力,银行赢的了百姓的信赖,成为百姓心中存款安全的代名词。但近年来,经济案件的发生,不仅破坏了金融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银行的社会信誉。因此,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员工要从我做起,树立“责任意识”,合规操作,保证业务办理的合法合规。不能碍于同事情面而有章不循,有规不守。抵制各种违规作业,做好相互制约和监督。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让“责任”在网点内成为风尚,让不法分子无生存的土壤,无可乘之机。

二,底线思维,防微杜渐

银行,巨大的负债者,资金主要来自储户存款。银行的员工每天与钱打交道,如何培养员工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员工健康心态和德行的修养,从内部控制风险至关重要。

1、思贪律己,修从业之德。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案例中,大部分的银行员工因受不了金钱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中,“代办业务”,“民间借贷”成关键词。案例5-7,员工利用代客办业务的机会,挪用客户资金。案例13,利用客户的贪心,转移客户资金。近年来金融犯罪仍屡禁不止,甚至呈上升趋势。究其源头,思想教育的忽视可能是重要的一个原因。“财帛动人心。”银行工作人员每日与钱为伍,往来无白丁,接触的人多,受到的诱惑大。而且工作压力大,每日接待上百形形色色的客户,员工容易积累大量的负面情绪,若不能及时疏导,加之意志稍微薄弱,就很容易行差踏错。

能力和品德两手抓,两手硬。首先让广大新行员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完备而正义的人格塑造。工作中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极怠慢,以积极而认真负责的心态面对困境。其次坚决杜绝员工代办业务、代保管行为,涉足民间借贷的同时,加强员工自身职业道德及底线意识的教育。开展正面的教育,坚持经常性的案例警示,加固员工的思想防线。并开展不定期的自检自查、上级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问题,并予以解决和纠正。最后要加强员工的自我修养,要时刻将廉洁奉公放在首位,每日三省吾身,思贪律己,修从业之德,在思想上、业务上、工作作风上合规操作,防范风险。从根源上,预防经济案件,员工真正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二)底线思维,降内部风险

员工的言听计从,可能也是金融犯罪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案例2和3中印章使用不当造成的犯罪中,网点负责人无权使用银行印章,但其利用员工的不了解,甚至可以利用职权强令辖下员工。所以首先要培养员工底线思维,让员工养成善于思索,敏于思考的好习惯,让员工学会思考和拒绝。此外,定期举行技能交流,让新人有机会学习前辈们的良好习惯,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小操作层面风险的发生。

其次,强调底线思维,合规经营。“什么可以干,什么不能干”,让员工有个明确而清晰

的界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落实,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严格把好各项业务环节的风险关,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建设,打消员工的侥幸心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塑造典型个体,树立道德标杆人物。让广大员工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完备而正义的人格塑造,从道德层面降低风险发生。

最后,加强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员工合规积极性。充分利用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的有力平台,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尤其是奖励。防范胜于治理。毕竟惩罚只是手段,减少差错率,控制风险才是目的。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形成按章办事,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

郑成良:论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

论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 郑成良 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我个人认为法律思维至少有6条基本规则,今天由于只有半天时间,我们准备重点讨论一两条,其他规则再简单讨论一下,因为规则要结合大量案例,事例才能讨论清楚。在正式讲座前,希望大家都能以批判怀疑的态度听讲座,原因有二:一,法律思维的问题在我国国内的法学界,法律实务界,研究的比较肤浅,近几年才开始有人关注这个问题。今天下午我的观点只是我个人思考的心得体会,不一定都正确;二,法律思维研究的问题需要一个特定的语境,即在一个法治社会作为一名职业化的法官该如何思考问题,裁判是非。在人治社会用不着法律思维,法治社会才需要。中国社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法治社会,就像国外有些国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一样。我们正在走向市场,也正在走向法治。法治化程度落后于市场化程度。在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法治的因素在增长,人治的因素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趋势上看人治是逐渐消亡。既然语境还不具备,所以我今天讲的所有观点,假定是正确的,也只代表中国司法的一个走向,而不是说在遇见个案时完全按照正确方法来做,因为条件有时不具备。 什么是法律思维,先下个简单的定义:法律思维是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和决策有关。什么是决策呢?在政治或社会学意义上,决策是个广泛的概念,决策实质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选择一个行动方案。决策是可大可小的,重大决策如加入WTO的决策,小决策如到王府井买衬衫的消费决策,决策有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之分。法院的裁判是典型的公共决策,利用公共权利,来选择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理论上有无数种思维方式,但最典型的公共决策的思维方式有四种,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和法律思维。政治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政治上的利弊权衡的因素,一个人选择政治思维方式来观察分析解决面临问题,要考虑的因素无法统计,但核心因素是政治上的利弊权衡。这个观点是受胡启立的启发。他在80年代末期有一次和学者座谈,说学者考虑的是是非,政治家考虑的是利弊。学者考虑的是是非讲的是学者的思维方式,应以理论上的是非作为考虑因素。如果不是这样,发表意见前看领导脸色,不是学者,是流氓文人。政治家考虑的是利弊,政治家要负实际的政治责任,你的观点理论上正确的,但正确就一定采纳吗,不一定,一切以条件是否具备,时机是否成熟为转移。 正确的观点,但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社会上可能有90%人不接受,冒然行事,会带来一场政治灾难。错误的东西,错了几十年上百年,在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也不能冒然宣布与它决裂。中国的改革开放恐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政治思维最大特点不在于考虑是非,而是强调在思维过程中政治的利弊权衡应作为中心因素考虑。不同政治家区别在于判断利弊的标准不同。进步政治家判断利弊标准和社会合拍,就是进步,反之则是反动。 经济思维也是一种在公共决策中常用方式。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作为核心因素来考虑。如何用同样成本来获得更大收益,是经济思维要考虑的核心因素。成本收益要作广义理解。时间,机会等凡是付出的你认为有价值就是成本,产出是你得到的认为有价值的。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的思维变化,总体上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食物是永恒发展的 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运动”、“变化”密切相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说的是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运动。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联系,就必然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就用生物进化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现象总体上升运动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自然界的上升运动。自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纯粹的孤立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具备某些内外部条件时,如远离平衡状态、存在非线性作用和随机张落时,就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由于这一过程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从宇宙的演化到人类历史的演变表明,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前进、上升的变化趋势。 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又是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不能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而要保持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我们事业发展。

一辈子都用得上的10种“成年人思维”

一辈子都用得上的10种“成年人思维” 文/宝木笑导言:只说平凡人,只讲平凡事,也许你在我的文字里看不到很“炫”的色彩,但我却能保证对你 的善意和真心。“成年人思维”对应的是“成年人的世界”,“成 年人的世界”也许不是很精彩,但绝对现实,也许不是很明媚,但绝对深沉,我们可以选择永不长大,但我们无法选择是否生存。本文字数比较多,大家阅读辛苦了,先道个歉,咱们走起。NO.1 领导不是我们亲爹最近两年认识一些比我小好几岁的小兄弟,经常听到他们喝多了之后向我抱怨:“大哥,你是没见我们部门的那个变态,真特么刻薄啊”,“我们头儿特么就是个杂碎,让我干活儿的时候说的像朵花儿似的,妈的真要是求他办点儿事儿就特么怂了”,“整天就知道 变着法儿叫我加班儿,没事儿也变着花样儿压榨我们”…… 这种事儿,没法劝,劝就显得情分浅了,只能陪着喝……可是这种思维还是要不得的,不然这辈子都不会过得轻松写意。我们早就习惯了抱怨各种各样的事情,特别是对领导,反正工作十多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其实,如果我们冷静下来,用长一些的时间品一品周围的人和事,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家都在抱怨领导,但是却模糊了领导的职业属性。领导不是我们亲爹,是收取我们剩余价值的“班头”,是榨取我们血汗的“资本家”,虽然这是个半开玩笑的比方,

但我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本质性的东西,即领导的职业属性,所以才会总是抱怨领导对我们“不够好”。为啥这条思维要上榜?因为我们步入社会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场所度过的,如果仅仅是在工作上抱怨也无妨,谁也不是圣人,没人可以永远任劳任怨,但人的心情是个综合体,具有很大的惯性,我们在工作上心情特不好,一定会间接伤害到我们的家庭,所以要提起高度的重视。PS:更要注意,不但领导不是我们亲爹,周围的朋友、同事、同学等等也不是天生就欠我们的,人家帮咱们是人情,不帮咱们是本分,千万别多想,想多了,一辈子过不好。NO.2 永远不要轻视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个话可能有点儿太老土了,像是几十年前的语言,但是朴实无华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最实际的道理。现在的网络,是标准的“网红”时代,现在的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和浮躁,人们仿佛都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变着花样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都在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人作为生命体,找寻自我,标示自我,是天性,值得最大善意的肯定,但如果因此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对平凡朴实嗤之以鼻,对大多数人的选择和做法不屑一顾,那就很不明智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大多数,真的就那么愚昧,那么不堪么?我这人笨,就只能说说身边的事儿,比如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反正将来都要结婚的,结婚就得买房啊,所以我身边的不少哥们儿就张罗着开始买房了。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党课讲稿(39页)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 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

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里面就是个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哲学问题。 领导干部做的第四项基本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这个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涉及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

坚持底线思维,努力提升领导干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坚持底线思维 着力提升领导干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课程目的】 1、深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居安思危,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 2、分清什么是底线思维,掌握底线思维五步法,帮助领导干部切实守好道德底线、法律底线。 3、强化政治责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切实提升领导干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时长】6课时(1天) 【课程方式】课程讲授、案例解析、故事分享 课堂游戏、视频教学、经验分享 【课程大纲】 一、正确认识和研判当前国内外形势(重大风险在哪里?)(一)防范重大风险的现实意义 1、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2、是实现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3、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4、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是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需要 (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国际环境: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难以把控。 2、国内环境:国内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挑战与困难频发,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3、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意识、主流价值、社会舆论、西方势力渗透) (三)总书记从七个方面阐述面临的重大风险 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二、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需要坚持底线思维 (一)什么是底线和底线思维(观看视频) 1、底线思维及其特点 2、底线思维的基本要求 (二)领导干部要守好哪些底线 1、道德底线 2、党纪底线 3、法律底线 4、安全底线 5、心理底线 6、社会底线 (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掌握底线思维五步方法 掌握底线思维五步法:一问有没有底线?二问底线在哪里,具体有哪些底线?三问能否突破这些底线,突破的后果会怎样?四问突破这些底线都会触及哪些客体与对象,而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五问守住这些底线的路径与举措是什么?

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是什么底线思维(bottom-line thinking)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风险。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害怕跨入未知领域所带来的后果而引起的。生活在当前这个即使不算是混乱,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作出调整。 底线思维的基本特点底线管理所基于的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与战略计划、绩效管理、效益最大化、激励与反馈等注重前瞻性的思维取向不同的是,底线思维注重的是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管理目标上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 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社会发展就如跑步,要想跑得快,首先方向要明确,这是战略计划的范畴;第二是不能走弯路,不能跌倒,这是底线管理的范围;第三才是动作技术问题

(绩效管理的范畴)、体质体力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精神状态的问题(激励与反馈的范畴)等。在这其中,底线起着“最起码保证”的作用。同样道理,在公共管理中,底线思维起着与“最理想境界”、“效益最大化”相对应的“最低防线”、“危机最小化”的作用。基于这种底线思维所进行的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底线管理与危机管理既明确区分又相辅相成底线管理乍一看有点像危机管理,都是注重负面因素和各种变故。但是,底线管理比危机管理更加积极,更加具全局观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底线思维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人为因素,更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更加注重人力可以做到的防范措施和系统建设,更加注重从减少负面影响来促进发展。 对于我国所处的社会时代而言,加强底线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维取向。我国刚刚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发展阶段不久,经验证明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底线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下) 试卷 77分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下)试卷77分 1、《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 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正确 错误 2、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 错误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正确 错误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错误 5、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正确 错误 6、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 正确 错误 7、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 正确 错误 8、良法就是指法律具有正当性、合理性,而法自身所彰显的价值是其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 正确 错误 9、当前,我国社会并不需要秩序和安全。

正确 错误 10、为了维稳,政府不计成本的做法是正确的。 正确 错误 11、当前,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与我国的法治制度不够健全、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没有任何关系。 正确 错误 12、对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部分群体,应进行野蛮驱逐。 正确 错误 13、单纯发展经济,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社会秩序问题。 正确 错误 14、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公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法治的价值之一。 正确 错误 15、法治能够给社会提供秩序保障,能够给民众提供安全保障。 正确 错误 16、公权力只是权利不是义务。 正确 错误 17、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在法律上是权利义务主体,而不是可以随意侵犯的客体。 正确 错误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学习哲学应当掌握哪些哲学思维方式? 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一般而言,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是战略思维的根本,科学预见是战略运筹的前导,机遇意识是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哲学修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拓展知识面,用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战略思维的材料;崇尚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还要善于利用外脑。 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深入学习、全面阐释、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11个方面: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对当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关系的恶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学会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思想的解释来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掌握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运用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这一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正确认识矛盾、辩证地分析矛盾、有效地解决矛盾。四是学习认识论关于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观点,掌握提高主体认识与再认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五是学习真理一元论的观点,掌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途经和方法;提高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自觉性。六是学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深刻领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内容及要求。七是学习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掌握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全面准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八是学习阶级、阶级矛盾的观点,掌握初级阶段以及现阶段阶级斗争特点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九是学习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观点,掌握“四大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指导方针。十是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掌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切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最后,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身价值的观点,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 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看,党员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理论联系实际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比如,如何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引发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食品、药品、生产等领域发生的安全事故问题等等。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的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办法。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力解决“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问题。正确的世界观,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2.5 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2.5 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2.5分) 得 2.5 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2.5分) 得分:2.5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第2部分:单选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 2.5 稳定能力。”(2.5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正确答 案:D 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5 2.5 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花费精力,精选习题,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还可以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四、及时评价、适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韩庆祥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讲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级层面上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发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局的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是用哲学来武装的。哲学的精髓怎么来理解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解释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边就需要通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精神实质如何理解,这里边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

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的客观实际要做出科学的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统一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三项工作,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要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那么如何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这里边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一个哲学关系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四项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要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是一道上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边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所以领导干部要处理好自己所面临的各项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在这里,我就觉得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哲学虽无浅用,但有深用;哲学虽无近用,但有远用。所以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哲学就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将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当中,那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湖北日报2012.12.5 星期三费德平(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不仅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而且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新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的特权观念。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群发的现实,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维,认为“有法(律)无(办)法,无法(律)有(办)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为追求“稳定”而牺牲“法治”。有的领导干部追求GDP至上,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对某些遵循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可以决策的事项,机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致使决策违背法律的根本目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适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办,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忽视决策程序。近年来,有的地方违反土地规划法律法规规章,违反物权法和征收补偿条例,违法征地、违法拆建,任意侵犯公众财产权和人身权,引发多起自焚、自杀等惨剧或者暴力对抗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一些地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兴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致造成严重生态灾难事件。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决策时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事,

以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最新)

以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最新) 以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底线思维的核心效用在于防范化解风险,而风险在本质上是问题和矛盾的表征,特别是在重大风险背后,往往隐藏着重大矛盾。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离不开伟大斗争,也就必须充分发扬斗争精神。 从人的需要看底线的逻辑生成。以“需要”为出发点来洞见历史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方法视角。每当我们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进而会根据对规律的把握、形势的研判和当前的实践条件、实践能力来拟定进一步的实践目标。在多维复合的实践目标中,那些涉及核心利益的、具有根本性的、其他发展目标都赖以基础的,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达成的目标,便以底线的形态呈现出来。这些底线目标有的是根据新情况生成的,如“三大攻坚战”便是根据新形势提出的“底线任务”;有的则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必须坚守的,如捍卫国家主权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这些目标一旦无法实现,就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带来灾难。 从对立统一看稳守底线的需要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供给之间的矛盾。底线目标之所以被视作为底线,强调的是它的重要性和根本性,而绝非说,这些目标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它们时常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来自时代对实践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可能源自实践条件的新特点,

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必须要稳守的底线目标也会存在达不到的可能,这就产生了矛盾。由此,许多目标层面的底线实际上也就成了行动层面的高线。尤其是重大风险,具有现实性强、紧迫性高、危害性大等典型特征,极可能会给我们坚守底线带来重大挑战,甚至威胁党之根基、国之根本。 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以斗争化解风险。历史发展规律通过社会矛盾运动得以揭示,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也表现为矛盾斗争、矛盾平衡,再斗争、再平衡的辩证运动过程。当我们的能力和机制尚无法有效地或很好地应对面临的风险挑战之时,斗争性便凸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风险研判水平、不断完善风险抵御机制、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也就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来化解风险与底线之间的矛盾,而当矛盾达到平衡之后,又会被新的风险打破,也就需要新的斗争来达到新的平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规律显然是内嵌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要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自觉推动矛盾运动。斗争精神便是实践主体在直面问题、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的凝练升华和集中表达。无疑,面对重大风险,我们需要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唯此,才能更加能动地推动矛盾运动,化风险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们的态势转化。 以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汇总

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无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决策必备的法律思维》读后感 永兴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曹志勇 近期,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我抽时间读了《无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决策必备的法律思维》一书。书中的内容给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几天来都在探寻一个问题:我们领导干部应当如何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刘锐博士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他的观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责任,决定我们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法律思维,并善于运用和正确处理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科技思维之间的关系,去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讲,不仅要树立法律思维,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这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正确处理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道德思维等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因此,我认为尽快培养并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法律思维,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当前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 一、认识法律与正确的法律思维的价值 一般意义上,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总和。法律思维方式, 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 (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最基本的价值为有秩序、自由、正义和效率,这是从法律对社会的角度而言的。对领导干 部而言,法律“既制约权力,又保障权力”。称其制约权力,是因为法律明确规定了权力的种类、范围及行使的程序, 从而限制了权力的随意性, 不再有随心所欲的绝对权力。称其保障权力, 是因为:首先, 在法治条件下,领导干部非因法定原因不会被撤销领导职务;其次, 遵循法律规定, 尤其是遵循透明的法律程序, 不仅能降低领导干部的决策压力,而且能摆脱“暗箱操作”的嫌疑,增强社会对领导干部以及领导干部所在机关的信任, 进而降低社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最后, 领导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上)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上)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 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利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那么十一届六中全会,我们16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的层面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需要哲学来武装。 哲学的精髓怎么理解的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叫做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面就需要透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它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呢?这里面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有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领导干部第三项工作是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对你所选的对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判断。如何对你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呢?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里面就是个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哲学问题。 领导干部做的第四项基本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这个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涉及到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所以领导干部要处理好自己所面对的各项工作,他一点儿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在这里,我就认为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哲学虽无浅用但有深用,哲学虽无近用但有远用,所以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我们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哲学就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像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当中,那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那就需要领导干部掌握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用哲学来完整的看待和分析事物,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视角。 第一个方面,要考察这个事物的客观性,按照这个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这个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求是思维。 哲学来分析国家事务的第二个角度,是考察这个事物自身的全面性,这要求我们要树立一种系统的思维。 哲学来分析事物的第三个视角,是考察事物自身内部的,事物之间的一种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分析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质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一种辩证思维。 哲学分析事物的第四个视角,是要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就是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一种过程思维。 哲学把握事物的第五种方式,就是要揭示这个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它的一种根本的方式,内在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的思维。 最后,哲学分析和把握事物的第六种方法,那就是认识事物和实践对人的关系,及其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人本思维。 所以完整来讲,哲学把握分析事物,为我们提供了六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方法,

善用底线思维是从政路上安步前行的不二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78096.html, 善用底线思维是从政路上安步前行的不二选择 作者:侯磊 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1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领导方法时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对从政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至关重要,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自觉把底线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以全局视野前瞻风险、守住底线,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在从政路上安步前行。 (1) 所谓底线,原指比赛场地或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到社会活动,即为不能逾越的最低界线,以及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底线实质上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基本原则、起码要求、最低限度,是事情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真正的底线,意味着“绝不触碰”,意味着不可更改,意味着没有“也许”与“或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其实质是要求人们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能接受这种情况,在此基础上调整我们的心理定位。底线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结合。底线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巧,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否善于把底线思维运用于实践中,既是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内在要求,又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 (3) 坚持底线思维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方方面面,每一项工作都是有底线的,都不能出半点儿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我们经常讲,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人在阵地在”,这就是底线。底线没了,干再多的事情也要归零,甚至是负数。因此,部署和推动任何工作,都要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进行,都要想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坚持防患于未然,预先估计事情可能的发展趋势,预先判断可能遇到的困难,预防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为攻坚克难、争取最好结果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