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策略

文言文策略

文言文策略
文言文策略

语文教学要不要恰当地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给哪些语文知识,如何给?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利于语文教学在课程改革中摆脱迷惘,加快前进的步伐。

我们认为现代的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我们运用了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参照“目标语言”

①去规范发展自己的“伙伴语言”,同时以这些语文知识做为理性认识的工具,引导学生去体味教材中典范作品的“精粹语言”,发现作品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语感的敏锐性和精确性,从而促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个传统有许多可继承借鉴之处。但国民教育的实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是容不得我们简单地回归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言语应用能力。以语言知识为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知识是对言语现象的高度概括。学生了解必要的语言知识,对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外语的学习,是有不可置疑的作用。当然,国内、国际都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走过弯路,在某个时期过于强调系统的语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去做大量的语言分析练习题,去界定语言单位,将大学里的部分课程内容不恰当的趸入中学,致使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所削弱。那么中学语文中还要不要语文知识?答案应该是很清楚的。有人认为廿世纪语文教学是步入了“西化”的误区,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引进了语言知识,而语言知识大多是“泊来品”。其实知识本身是不应随地域、国别、意识形态来划分的,它是人类共同的财产。打个比方说,毛笔是国粹,铅笔、钢笔、圆珠笔大概是外来的,难道我们能让学生不去用铅笔、钢笔吗?难道因为计算机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人只能永远使算盘吗?在国际化的今天,东西文化日益融合。我们既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更要反对民粹主义。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经过激烈的争论,还是肯定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地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恰到好处地给学生语文知识。

之所以对语文知识有淡化之说,除了有教科书编写不当和教学的问题,还有一个语文知识与母语语言能力的关系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母语能力的形成是先习得,再习得加学得。上学之前学生就习得了母语的口语,上学是学习书面语。所以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先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但语文知识可以帮助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者对言语进行理性的关照,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语文知识的教学,这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教师要准确掌握广博的语言知识

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讨论要分清对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要求。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处理得恰到好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的语文知识要到位。所谓到位一是要广博,二是要准确。

如果教师不懂得人类从言语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知识,都存在着例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那么势必要陷入疑难杂症的泥潭,带着学生去做许多徒劳无益的事。比如讲副词。某老师说副词只能在动词、形容词前出现,有个学生问“最东边”、“屋里净蚊子”中“最”和“净”是什么词呢?显然问题出在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上。如果教师换个说法,讲:副词大多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前起修饰作用。那么在解答学生疑问时就主动得多。

再如句子的主干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不懂得许多句子的信息焦点是在句子的后半部分或修饰成分上,势必以为句子的主要意思在句子的主干上,如果这样讲语言知识,如同歪批三国,当然是帮倒忙(有的课本的知识短文往往做了这样的误导)。如:“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我吃饱了”,这两个语句的主干都不能表达原语句的住要意思。其实句子的主干这一知识点主要对分析修改病句有用。

教师语文知识储备得越广博,掌握得越准确,教学中疑难问题的处理就越得心应手。

如果教师掌握语义学中的义素分析法,知道在同一语义场中的词语彼此的分工是由起区别作用的义素决定的。那么就能独立探求“既――即”、“侦察――侦查”、“检察――检查”、“察访――查访”的区别,就能准确地给学生点明“既、

即”、“查、察”的用法区别。②

如果教师了解语用学中分析的言外之意的几种表现形式,就能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抓住说话人故意违反“相关范畴”原则,抓住比喻、双关、委婉等修辞方法,变换的句式,特定的虚词等表现形式来准确地破解言外之意。③

当然教师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大部分是做为教师本人用来剖析课文语言现象的工具,使自己对语言现象有理性的准确的认识。只有满足了这个先决条件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否则只能回到一味分析段落大意-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的窠臼中。

语文教学要精选语文知识,是对学生学习而言的。做为教师必须广泛涉猎语文理论知识并准确地掌握。

二、教材要恰当选取必要的语言知识

对于中学而言,语文知识的内容主要有几大类:语言与言语的知识、文章与写作的知识、阅读的知识、口语交际的知识、文学的知识。

语言与言语的知识主要有: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修辞逻辑和古汉语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文章学知识主要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文体——记叙文( 要素、类别、结构等)、说明文(特点、方法类别)、议论文(要素、类别、结构)等。

阅读学知识主要有:阅读的不同方式、阅读的速度、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技巧等。

口语交际的知识主要有:语音、语调、语速、语句、体态语、聆听、话语调控等。

文学知识主要有:文学的体裁及各自的特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文学作品的解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一个原因是语文知识过于陈旧。比如从科学性的角度分析《斑羚飞渡》,不合理的地方实在太多。一般记叙文或叙事散文即便有提炼、加工,其“故事”的基本面仍是写实;而小说则是采取彻底地变异处理,“素材”“本事”被高度艺术化,其文学魅力正来自于“虚构”。因此,小说作品中的任何东西均为小说家选择、过滤的结果。既然已经是选择、过滤的结果,人们为什么又喜欢读小说呢?那是因为小说是通过“虚构”传达另一种“真实”——艺术真实。 1978 年安徒生奖得主波拉·福克斯曾说“我相信,讲故事的艺术终归是真的艺术”,艺术真实的真谛就在于唤醒我们被现实功利所遮蔽的生命感悟,读小说的奥妙就在于以非功利的阅读心态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这也就是说,以实用价值观解剖小说、坐实求证,必会方枘圆凿、扦格不入。

《斑羚飞渡》的阅读困惑,问题就出在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知上。该小说的作者沈石溪说道:“十五年的创作实践,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白,《斑羚飞渡》是一篇小说,而且是动物小说,是托借动物生命的“神性力量”去刺破“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以物理学、动物学的科学态度解读,恐怕真要把这篇小说刺痛、刺破了。

把“本事、故事、虚构、审美价值”这些小说的本体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他们就能形成对小说的确当认知,就会阅读小说了吗?事情并非这样简单,还要结合具体的阅读情境实现有意义的知识转化和表征,在“问题解决”中嵌入知识、运用知识。方法之一就是“提供资料——还原比较”,即把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还原为“本事”进行两者的比较,探寻文学的“意味”。如北京二中分校宋悦老师针对学生对《斑羚飞渡》故事真实性的怀疑,设法找到了作者沈石溪,寻求到了故事的原型,并了解到了作者创作的初衷,作者是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们把一大群斑羚逼到了悬崖上,正当我们准备放猎狗扑咬,也准备了一些猎枪捕杀的时候,这群斑羚起跳了。有一些小羚羊确实是在起跳的时候踩着老羚羊的背跳过去了。我当时就觉得震撼,问猎人:小羚羊怎么能踩着老羚羊的背跳过去?猎人的解释是:那么混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从悬崖上跳出去,慌忙之中小羚羊踩到了老羚羊的背,有了第二次起跳的宽度,所以就跳到对面的山上去

了。若干年后写东西,回想起这段经历,……成为我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一个疑问。当年猎人给我的解释好像不能说服我,也很难让我确信是这样的,我总觉得还是另有原因。大概二十多年以后,当我开始写动物小说的时候,回想起这件事情,仍然感到一种震撼。我好像愿意相信小羚羊踩到老羚羊的背上跳了过去,不是因为拥挤、因为混乱、因为慌乱这样一种偶然的事情,我愿意相信这是种群里的为了新一代的生命老一代甘愿献身,这样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行为……”

故事的原型是什么?作者做了怎样的加工和虚构?他为什么再三强调“我愿意相信”?原型故事和文本故事给人带来的阅读体验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还原和比较,学生最初阅读这篇小说时产生的困难和误解是否就会得以消除,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小说阅读以至文学阅读所应采取的审美方式可能不止是领悟,而且“愿意相信”了。

从上述李卫东老师举的例子,可以说明教科书书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点拨,同时也告诉我们知识要和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体验相结合才会后作用。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以文章编排为主的。语文知识大多做为知识短文或附录形式出现。教材选取一定的语言知识让学生了解是完全有必要的。问题是选取哪些,怎样安排,教学要求是什么。

中学要涉及的汉字知识主要是字的义项问题,不妨和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考虑。一要让学生了解汉语中字义和词义(复合词)的关系,以使学生从字义推断词义,从词的用法中探求字义,从而沟通古今汉语词汇的积累和学习。二要让学生了解字词典中的义项之间的主要关系类型,注意工具书的义项和具体语境中字词意思之间的同异现象。三要让学生了解同义词的基本知识,能结合课文的语境领会“精粹语言”运用得体之处。

中学阶段语法知识的学习历来是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汉语的语法知识,中学生应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学生知道这些常识,它的作用是潜在的、深远的,不能用“学了就要对阅读表达直接有作用”这把尺子来衡量。汉语的词类和短语结构关系、句子的主干、简单的复句,这几个内容应该安排在初中。高中可安排复杂的复句。语法知识在教材中要相对集中,不要考知识概念,也不要考语法分析,更不要去辨析疑难。让学生了解语法常识,是为了老师在运用这些知识给学生点拨语言现象时,帮助学生能逐渐从感悟阶段提升到理性的认识上去。久而久之,在阅读表达的训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知识,而且会运用这些知识,较敏锐、准确地去把握语言。

当然语法知识短文的编写要简明实用。以短语结构为例,按主语对谓语、动词对宾语、修饰语对中心语、中心语对补语、两两相对的关系来编写,既明了又实用。所谓“实用”,短文的编写一定要从应用出发,再回到语言应用上。

修辞中最基本的辞格学生应该知道,也应该能够分辨出典型明显的辞格,但不应找一些难以分辨的现象来考学生。辞格中的“比喻”“对偶”等是很有价值的内容,应该吸收一些实用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加强应用性的训练。消极修辞中的内容在教学中也应加强,主要是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变化、选择。“词语运用”在“同义词”和“虚词”中已涉及,“句式的变化与选择”应结合语文的例子和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编写一篇短文。指导学生注意句式的运用,并通过比较,理解“精粹语言”中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总之,入选进教材的语言知识要体现基础性和实用性,要在教师点拨学生分析语言现象时能派上用场。语言知识短文的编写要选好角度,要从语言应用导入,梳理知识后,还要回到语言应用上。让语言知识为正确应用语言,解释语言现象服务。

三、语文知识教法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目的是能运用这些知识,以提高自己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呢?在教师本人语文知识水平合格的前提下,关键是教学方法要得当。

策略一字词系联,重视理据

中学要涉及的汉字知识主要是字的义项问题,不妨和词语的意义结合起来考虑。一要让学生了解汉语中字义和词义(复合词)的关系,字义和词义的关系如下:

①同义 A+B=A=B 声音观看

②合义 A+B=AB 品德图片

③加义 A+B=AB+C 景物水手

④偏义 A+B=A 或 B 国家窗户

⑤转义 A+B=C 毛病鞍马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从字义推断词义,从词的用法中探求字义,也有利于消灭别字,还可沟通古今汉语词语的积累和学习。

二要让学生了解多义字词的义项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怒”:在“鲜花怒放”中表示“气势旺盛”和“怒“的本义“生气”“愤怒”有相似点,是比喻引申。

三要注意工具书上对词语的解释和具体语境中词语意思之间的同异现象。

许多词语进入语境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还有一种情况,叫作词在语境中的指代意义。如同是“黄昏”这个词,在下边不同的诗句里意思是不一样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一个失落惆怅的黄昏)

月上柳树梢,人约黄昏后——欧阳修(一个充满活力的黄昏)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望城南望城北——杜甫(一个乱世惶恐的黄昏)

下边举几个析字辨词的例子:

意 : 意思义 : 意义

分布

意 : 意思意见意念意志意会意识意外意义心意民意任意失意满意中意旨意本意

义 : 义理义项义素本义字义词义讲义含义定义教义歧义狭义要义转义意义

溯源

“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

结论:“义”“意”只别在客观和主观。“文章大意”是我们主观的认识。“字的本义”是客观的存在。

练习

词不达 - 微言大 - 开宗明 - 断章取 - - 在言外

查 : 检查,调查,翻检着看察:仔细看

分布:

检查检察;考察考查;审查审察;察看查看;

侦查侦察;察访查访;察看查找视察搜查

观察查寻

溯源:

《说文》:“察,覆也。从宝盖从祭。”注:“从宝盖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结论:“察”有详尽占有,仔细看的意思。“查”是假借字,后有找的意思(查找、查觅)。故“到新疆考察”和“考查你的功过”中“考察”和“考查”是不能换的。

练习:

明 - 暗访端倪可 - 习焉不 - 明 - 秋毫

市检 - 院立案侦 - 用什么标准考 - 干部

他戴上花镜,审 - 了半天也不敢断真伪

他三次微服 - 访,深知百姓疾苦

策略二:明确类型,掌握方法,重在应用

语法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对语言单位的分类。分类一定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即区别的特征。比如:主谓短语中间可以插”是不是”,动宾短语可以变换: VO V 不 VO (“吃饭”变换为“吃不吃饭”)。

病句的辨析和句法分析:初中主要掌握以下几种病句: 1. 搭配不当、 2. 成分残缺、 3. 语序不当、 4. 成分赘余、 5. 结构混乱、 6. 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的方法:

1 .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2 .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可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3 .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比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4. 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

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

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①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②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策略三:随机点拨,因文入理

中学语文知识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懂知识短文外,主要应在阅读和作文讲评等过程中坚持随机点拨,采取因文入理的渗透式方法。

所谓随机点拨,就是抓住课文、作文、练习中的语言现象 ( 正反两面的 )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认识问题。这样就避免了课文讲解和语文知识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就可以用鲜活的语言现象激起学生的质疑和兴趣,领略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

所谓点拨式方法,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为讲知识而讲知识,不能倾盆大雨式的讲解。而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点拨学生发现并认识千姿万态的语言运用的奥秘。

下边先就“因文入理”举例说明。

先看初中教材中的例子,《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就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一段文字写得气势奔放,慷慨激昂,层层深入,级级直上,激动人心。这种效果是作者通过一连串以语气副词“难道”起头的反问句来实现的。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精湛的修辞技巧。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一段文字来给学生讲讲由语气副词“难道”构成的反问句的用处以及这里运用“难道……?难道……?难道……?难道……?”这种叠用句式的作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讨论:把“难道”都删去行不行?为什么?这里需要让学生了解,如果不用这几个“难道”,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是散的,用了这几个“难道”,把这段的意思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表意更突出,抒情更强烈,层次更清楚。另外,教师还可就开头第一句话里的“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能否改为“一株株或一排排白杨树”让学生思考。

《背影》里有这么一段:

它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它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它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觉些,不要受凉。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拣定”、“嘱”、“警觉”,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用在这里都很到位,让人感到质朴而有神韵,字字传情,真切地表现了父爱。试想想:( 1 )这里的“拣定”改用“找”或单用“拣”,好不好?( 2 )在“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里的“靠车门的”这一修饰语似乎也可以去掉,但作者用了这个修饰语,用意是什么?( 3 )将“嘱”改为“要”、“叫”怎么样?为什么用“嘱”好?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当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要表达的思想 .

杏林子的小品文《生命生命》在修饰语的选用与锤炼上也很见功夫。请看其中的一段(请注意黑体字):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们可以结合这个课文,讲讲句子中修饰成分的作用以及使用修饰成分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1 )“在灯下”这个状语能否不用?为什么?( 2 )“不断地”这个修饰语能否不用?为什么?( 3 )“我原想弄死它”里的“原”起什么作用?( 4 )“但它鼓动着翅膀,极力地挣扎”这句话能否把“极力地”删去,改为“但它鼓动着翅膀挣扎着”为什么不好?( 5 )在这段话里有两处都用到了“在我手中”这个修饰成分,这有什么作用?( 6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里的“那样”是否可以换成“十分”或“非常”?为什么?( 7 )前面说到飞蛾时没有用“小小的”来形容它,为什么后面说到飞蛾时要用“小小的”来形容它?( 8 )最后一句能否改为“我就放了它”?“忍不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再举个文言文的例子:

《醉翁亭记》这篇散文不仅在构思上别具匠心,也不仅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备的地步,而且在虚词运用上也有极大的独创性。他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 21 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也”的格式。大家知道,在古代汉语里,“…者…也”这一格式,是用来表达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这一格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藏的抑郁的抒情气氛。教师抓住文言文“…者…也”句式这一语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作品的语言,从中得到致美的享受。

策略四:设置变化,比较异同

所谓“设置变化,比较异同”是在“因文入理”的基础上,举三反一,通过引进的语言现象,做“同”与“异”的比较。在变化比较中突显关键特征和规律,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举例说明如下:

下边是《怀疑与学问》中的三个句子,句中都有冒号。

1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 有什么科学根据 ?

3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如果单就其中的一个例子讲冒号的用法效果一定不好。用变式比较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上边三个例子想想为什么要用冒号。再给下面的三个例子,让学生把六个句子分类,讨论其用法。

4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鲁迅《故乡》)

5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么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鲁迅《故乡》)

6 .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事是不对了。(《鲁迅《风波》)

2 句和 4 句是一类,冒号用在说、想、说明、表明等词后边,作用是引出下文。即下边的句子是引语,表示自己或别人的话。

3 句和 5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的句子是用来解释前边的句子。 5 句容易理解; 3 句冒号后边的

4 个分句是解释为什么学一本书、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1 句和 6 句是一类,冒号后边是个总结句。前后是总分关系。

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冒号的主要用法。(提引下文,总括上文)

再举一个语言义和言语义的例子。

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机器的出厂时间。。。。。。(华罗庚《统筹方法》)

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书上的注释是:“比喻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显然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和注释有差距。这时老师不仅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意思。还要再举类似的例子。

看吧,它在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高尔基《海燕》)

课本和工具书都把“精灵“解释为鬼怪、妖怪。显然高尔基不会把海燕比喻为鬼怪的。

文章中的词语有时会有临时的意义,这个临时的意义和词语的语言义是有关系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章中是说: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一个条件。是词义的临时扩大。“鬼怪”是对传统、潮流和统治者的叛逆和造反,它与众不同、勇敢无畏。所以这里用的是临时的比喻义:勇敢无畏的弄潮儿。通过比较学生明了了一些词语光靠查工具书是不行的,要结合语境做变通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

上边的两个例子都需要教师做好语言知识教学的预设,开发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语料、有差异的语言现象,让学生比较异同,来理解知识,提升语感,学会迁移。

策略五:量表诊断评价反思

知识性强的学习内容大都可以用量表诊断评价反思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错别字、成语、文言虚词、常见的修辞方法等。举例如下:

病句练习与反思评价

注:以上为简表,如果每类病句是 4 个,共 24 个病句。表中列出的是错误句子的序号,每个病句类型在相应的栏中用“?”表出。正确句子不列在表中,如第 3 、第 5 、第 8 句是正确的句子。

自评交流内容:

1 、 24 个错误病句判断出 _______ 个,问题最多的类型依次为 __________ 。分析病因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 ,修改病句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学了课本中“分析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对你判断修改病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你主动和同学交流了判断病句的体会吗?有什么收获?

成语学习活动与反思评价

1 、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一共搜集了多少个 ______________ ,搜集的主要资料是 ________________ ,来源是

_______________ ,大致用了多少时间 ______ 。

2 、你搜集的成语分了 _________ 类,分类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 ,分类时遇到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查了工具书,解决了哪些成语的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成语拓展学习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你对今后丰富自己的语汇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和同学交换成语搜集与分类表,你有收获吗?

通过以上几个策略中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大多要采取渗透式,(有的知识可以相对集中学——只是了解,要有用必须和阅读写作结合起来。)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教学过程中是随机的,零散的,而在教师的教学全过程中,在教学计划中应是有序的,成结构的。当然,要做到这一步,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语文知识的内容是极丰富的,不是语文知识多了,而是该更新的没更新,更没有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去细致地研究各自的教学策略。本课程是抛砖引玉,以期广大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自的好办法,集腋成裘,才是真正的出路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文言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高考备考宝典)

文言文文化常识高频考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B.“表”有“外来”的意思,相对于中原。古人称长江以南地区为“江表”。 C.“旦”的意思是旭日东升,所以“日旦”指每天早上。“月旦”就指农历每月初一。 D.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叫“夺服”,与“夺情”意义基本相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侍中,指加授侍中这一官职,被加者享有佩戴貂蝉珥珰等标志性饰物与侍从皇帝左右的礼制待遇。B.戎夷,指戎和夷,泛指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戎,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夷,中国古代称西部的民族。C.太保,亦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为辅导太子之官。其副职为太子少保。D.铭诔,多指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很多是因当时某臣子身故,其君主表彰其功勋,亦表哀思。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 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 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指宦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短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 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朝廷的人才选拔工作。 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初元年,“永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元年”是改元的第一年。 B.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C.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D.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的生员。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B.博士,古代官名,主要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践阼,指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帝王登阼阶主持祭祀。 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出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在是“行在所”的简称,即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行幸所到之地。 B.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占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C.诸侯,古代帝王的兄弟子侄的统称,文中“诸侯”指拥兵一方的割据势力。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修订稿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浙江上虞中学陈桂芬(312300) 纵观自1995年至今十年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题,无论从其考查目的与要求、测试形式与题型、分值安排与分布,还是考查重点等诸多方面都比较稳定,既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及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原则,又有利于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有利于提高高考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性,因而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得分率总是高于现代文。但是,静观目前高考文言文复习的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至少仍存在四大误区。 一、重课外讲练,轻课本复习 因为高考文言文命题取材之于课外,特别是近两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材料与模拟卷确有撞车现象,所以致使有的语文教师在高考文言文复习时,热衷于课外文言语段的讲练,满怀侥幸心理,而将课内教材的复习丢弃一边,在复习中犯了方向性错误。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命题情况来看,试题所涉及到的实词、虚词以及文化常识,越来越贴近教材。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秘书张伟明曾撰文《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文中指出:“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是在课文以内。否则就强人所难,测试的效果也不好。”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充分体现了“段子选自课外,知识都在课内”的命题思路。其中文言虚词测试题的8个句子中,有3个句子直接来自课文;文言实词的考查也大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例如:2004年浙江高考试卷的第12题就有三个选项的句子直接来自课文:“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以金笼进上”(《促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又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第11题,要求选出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项。如果有从课内找答案的思路,做题自然就不难了。《涉江》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句中的“乘”课文明确注解:“登”。如果能再稍稍联系选文的语境,就不难看出C项“使老弱女子乘.城”中的“乘”解释为“巡视”是错误的,应理解为:“登”、“登上”。 既然,今后一段时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将立足于中学文言文教材又稍高于教材,即所谓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那么,高考文言文复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首先立足教材:要认真复习课文,特别注意有关史传、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2021年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 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

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深厚道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带的是一种兴奋与惊喜,一种新鲜与好奇。兴奋的是接触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加之年龄较少,文化底蕴不足。他们会觉得文言文跟以往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读

中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三“忌”三“宜” ——中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西安市第八十中学张小东 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据调查,文言文阅读确实是近几年中考失分较多的题目,2011年,文言文阅读题全省平均仅7.66分(满分16分)教师也反映,平时下了不少功夫,往往事倍功半。怎样更有效的进行文言文复习呢? 首先,钻研课标及考试说明很重要。 语文《中考说明》引用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文言文部分的要求如下:1.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意义和用法。4了解常见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5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6.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8分析概括诗文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9.欣赏诗文典型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针对以上目标,把文言文复习分为三大版块:文言词汇部分、句子翻译部分、内容和主题部分。其中,词汇是翻译文言句子的基础。归纳内容又以能准确翻译句子为前提。以围绕这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经验。 一,“忌”一篇一篇复习。“宜”把重点篇章复习与文言词汇知识分类复习相结合。 面对初中三年六册60多篇文言文,要一篇一篇复习,时间有限,

内容太多,学生难免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那么,怎样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呢?我们可以把中学阶段学过的文言文相关知识依据中考说明要求进行归类。例如:通假字、一词多义,此类活用,常见虚词实词、特殊句式不同主题等。归纳以后,一项一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使得庞杂多样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知识框架。脉络清晰,多而不乱,便于学生在了解词句语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可以依据此类知识推测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便于进一步把握内容和主旨。 二,忌一味的死记硬背,宜引导学生,推测、体悟文言生词,为准确翻译句子做好准备。 文言文分类复习中,学生反映要记住那么多,太难了。我就指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学着依据上下文推测理解,再查阅资料并记忆。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中的“食”可以根据其之前的内容来推测:“食”的本意是“吃”,千里马自然不会被人吃,而且“者”的意思是“-----的人”那“食”就只能是“喂养”的意思,如果推测错了,再根据正确释义进行识记。推测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根据上下文,二根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3根据学过的例句中的词语来推测。多练习推测,熟能生巧,理解生词也就不那么难了。 无论实词还是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思想内容都不宜死记硬背,死记的知识无法完全应付课外文言文阅读。不利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宜从中找出规律。例如“之”的用法。根据前后的文言文词性即可准确理解“之”的意义和用法。“吾欲之南海”中的“南海”是地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1683717.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 2011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 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

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2、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 英国学者荷礼柯夫在《学校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某种教学活动怎样促成了理想的学生学习。? 虽然长期以来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备受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他们也在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但真正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将有效教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在 20 世纪才开始的。时至今日,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国内学者虽然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不很深入、不够系统。对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是有的仅仅从自身感性经验出发,缺乏科学分析和理论支持;有的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有的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做法,缺乏对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把握。 3、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研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 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 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 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 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 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 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 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 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完整word版)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doc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 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 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 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 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 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 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

了。之,仔分析文段的,可使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合注速全文 外文言文文段,于一些懂的文言字一般都会出注。 些注有助于同学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提醒 学生千万忽略些注,而合注速全文。遇到个疑句 像“ 脚石”一横在途中,我就要系上下文真推敲,可用猜想的 方法来解决。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停下来苦苦思索,而。 之,速全文,不求完全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症下”解答 外文言文有三种型,即解、句子翻和内容理解。于不同的目 采用不同的解方法: (1)解。目多数是考文言中一多的象,而些文言基本上都是 同学在内文言文中学的。解, 先套用我学的文言的意思,再系上下文,意思通,正确答案。 (2)句子翻。翻句子要解出关的字的意思,在直的基上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 物名、名、国名等有名保留原,不用翻。例如:“ (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守巴陵郡(地名)”。可把个句子: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意的去。例如:“ 者,阳城人也”,“者?? 也”表判断,无,去,可把个句子:是阳城人。三是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到底怎样教 一、“春风不度玉门关”——文言文教学现状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认真记笔记,然后出题训练;或者偏重人文教育,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些现象,都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适宜合理地、大手笔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展现课堂新活力,使所学文言文充分发挥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具体方法示例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如采用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等,结合文言文特点,形成高效的、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如下:(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关键。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1.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麟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 三国时期官名。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 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 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 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 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8.郊使 解释为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劳宾客的使者。 9.织造 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明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清改任内务府人员,称织造。 10.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2-20T11:24:01.3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4期作者:程玲 [导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程玲(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并适度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100-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因此,课程标准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收文言文学习。其中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司马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是,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并适度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多形式朗读训练,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语言简练,具有音韵之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 (1)默读。学生通过在默读中结合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正确的读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的不同,例如《杨氏之子》中“为设果”的“为”字读音;“家禽”的古今异义。最终达到组织文章大意的目的。 (2)听音读。除了听录音读,还可以听教师泛读。学生通过反复听读,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大意。 (3)跟读断句。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对于一些长句子、难读的断句,我们就让学生多次听读后自己试着画分节奏,然后对照老师提供的正确节奏,看看自己哪停顿的对,哪停顿的不对,纠正后再读。例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如果在读时一断一断的,别人可能会觉得“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停顿之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拉长了来读。即“使----弈秋----诲----二人弈”。拉长声音时可以轻,就是古代所说的字断音连,闭上眼睛头脑中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他们手捋胡须之乎者也,是不是和古代人读书方式就非常接近了!学生一定会喜欢模仿这样的读法,一读上文言文就会兴致盎然的!这样,学生可以在准确的、多次的跟读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步深入。 (4)齐声读。学生齐读,声势浩大。优生可以带动差生,通读课文,并且读准课文的节奏。 (5)去掉标点尝试读。古文通常是不加标点的,让学生尝试读,要读好停顿。这样做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读通原文,读懂文章大意,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获得感悟。 (6)竖排版配乐读。古文在古代不仅没有标点,排版也和现代不同。可以让学生思考从哪边读(从右至左)?就像写书法的规则一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配上音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自由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 (7)熟读成诵。熟读成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通过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字断音连的背诵,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二、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三、合理想象,体味内涵 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留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例如《杨氏之子》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在此处设计心理补白——通过合理的想象,明白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的聪慧表现。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如教学《学弈》时,“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句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适当指导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或寓意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