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QA手册(参考书)

QA手册(参考书)

QA手册(参考书)
QA手册(参考书)

Q A 手册2009年9月13日

目录

第一节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3)

一、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3)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简介 (3)

三、质量管理各阶段的比较 (4)

四、全面质量管理与GMP的异同 (4)

第二节GMP的来源及发展简史 (5)

第三节QA、GMP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7)

第四节从药品的特殊性看实施GMP的必要性 (13)

一、药品种类复杂性 (13)

二、药品医用专属性 (13)

三、药品质量的严格性 (14)

四、药品质量检验的缺限性 (14)

五、检验项目的局限性 (14)

六、药品使用两重性 (15)

七、药品应用的特殊性 (15)

第五节质量名人及其主要言论简介 (16)

一、克劳士比及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16)

二、戴明博士及质量管理十四法 (17)

三、朱兰 (18)

第六节GMP的三大目标要素和十项基本原则 (20)

一、GMP的三大目标要素 (20)

二、GMP的十项基本原则 (21)

附:GMP十七项基本原则 (26)

第七节QA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6)

一、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27)

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27)

三、良好的学习能力 (28)

四、丰富的微生物知识 (28)

五、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工艺知识 (28)

六、丰富的质量检验知识 (28)

七、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29)

第八节GMP对QA的职责要求 (29)

一、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机构设置 (29)

二、GMP对QA的职责要求 (30)

三、QA在现场应扮演的三大角色 (32)

第九节QA的价值与发展 (33)

一、QA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二、QA的价值如何体现 (34)

三、企业的质量目标与QA的关系 (34)

四、QA与质量文化 (34)

五、QA的职业发展 (35)

第十节车间QA日常主要工作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节仓库及外围QA日常主要工作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节QA应承担的其他主要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一、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早在2400多年以前,就已有了青铜制刀枪武器的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管理从诞生至今主要经因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30年代末以前,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体。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0世纪初美国泰勒(F.W. Taylor)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要求按照职能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分工,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其主要特点是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工序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费根堡姆与朱兰等。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简介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管理对象的全面性

4、管理方法的全面性

5、经济效益的全面性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观点:

1、一切为了“顾客”

2、一切凭数据说话

3、一切以预防为主

4、一切按PDCA循环办事

三)、PDCA循环简介

PDCA: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的含义如下: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的。PCD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因此有人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三、质量管理各阶段的比较

1、从管理的深度:

单纯检验——检验与预防——控制与提高

2、从管理的广度:

前两个阶段局限在制造过程;第三阶段向前延伸到设计与试制过程,向后延伸到使用过程。

项目一二三

生产特点手工半机械化大量生产现代化大生产

质量概念狭义质量向广义质量过渡广义质量

管理范围检验制造过程全过程

管理对象产品产品和工序质量产品和工作质量

管理依据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控制标准用户需要

管理方法技术检验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一切有效手段

参加人员检验人员技术部门、检验人员企业全体员工

四、全面质量管理与GMP的异同

GMP只是国家要求的强制性的技术管理规范,而做GMP不是为做GMP而做GMP,也不是单纯为了应付国家的检查,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药品的质量,所以,做GMP只是手段。实施GMP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这在药品质量是很重要的一环。

而全面质量管理则是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他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泛,适合于各行各业,包含了任何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等的所有环节。

事实上,GMP是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制药行业的特殊应用,或者说GMP 只是全面全面管理在制药行业的具体化。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继续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GMP的来源及发展简史

GMP是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for Drugs或者Good Practice in the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Drugs的缩写。GMP可以直译为“优良的生产实践”;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药品的生产。食品、化妆品等也应参照GMP 进行生产,那就是“for Food”、“for Cosmetic”。由于“GMP”已像“TV”等外来词缩写习惯应用.除官方文件外,大家已约定俗成,成为国际间通用词汇。

我国的GMP全称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

年6月18日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MP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适应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GMP起源于国外,它是由重大的药物灾难作为催生剂而诞生的。

回顾20世纪医药方面的重大发明,有阿司匹林、磺酰胺、青霉素、胰岛素、避孕药等代表药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在人类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是人们在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磺酰胺(SN)是第一个现代化学疗法化合物。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观了其抑菌特性。红色百浪多息作为磺酰胺的前体物也曾应用于临床10多年.1937年在美国田纳西州有位药剂师配制了磺胺酏剂,结果引起300多人急性肾功能衰竭,107人死亡。究其原因系甜味剂二甘醇在体内氧化为草酸中毒所致,美国为此于1938年修改了《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ederal Food,Drug,Cosmetic Act)。再次修改此法是1962年,那是因为在世界上发生了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联邦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生产了一种声称治疗妊娠反应的镇静药Thalidomide(又称反应停、沙利度胺、肽咪哌啶酮)。实际这是一种100%的致畸胎药。该药出售后的6年间,先后在原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及拉丁美洲、非洲的共28个国家,发现畸形胎儿12000余例。患儿无肢、短肢、肢间有蹼、心脏畸形等先天性异常,呈海豹肢畸形。目前尚有数千人存活,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反应停的另一副作用是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约有1300例。造成这场药物灾难的原因,一是“反应停”未经过严格的临床前药理实验,二是生产该药的格仑南苏制药厂虽已收到有关反应停毒性反应的100

多例报告,但都被他们隐瞒下来。在17个国家里,反应停经过改头换面隐蔽下来,继续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直到1963年才停用反应停,造成很大的灾害。这次畸胎事件引起公愤,患儿父母联合向法院提出控告。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厂家原先夸张性的宣传,遭到舆论的抨击,迫使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不得不加强对上市药品的管理。这家药厂也因反应停事件而声名狼藉不得不关闭。

美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少数国家幸免此灾难.美国吸取了1938年磺胺醑剂事件的教训,没有批准进口“反应停”。当时的FDA(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官员在审查该药时发现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而拒绝进口,从而避免了此次灾难。但此次事件的严重后果在美国引起了不安,激起公众对药品监督和药品法规的普遍兴趣,并最终导致了国会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重大修改。1962年的修正案明显加强药品法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要求制药企业不仅要证明药品是有效的,而且要证明药品是安全的

(2)要求制药企业要向FDA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

(3)要求制药企业实施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

按照修正案的要求,美国国会于196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GMP,是由美国坦普尔大学6名教授编写制定的,经FDA官员多次讨论修改,经过几年实施,确实收到实效。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出版的《国际药典》(1967年版)附录中进行了收载,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WHO建议各成员国的药品生产采用GMP制度,以确保药品质量和参加“国际贸易药品质量签证体制” (Certificate-ion Scheme On th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Moving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e,简称签证体制)。1973年日本制药工业协会提出了自己的GMP,1974年日本政府颁布GMP,进行指导推行。1975年11月WHO正式公布GMP,1977年第28届世界卫生大会时WHO再次向成员国推荐GMP,并确定为WHO的法规.GMP经过修订后,收载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记录》第226号附件12中. WHO提出的GMP制度是药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品质量,并把发生差错事故、混药、各类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所规定的必要条件和最可靠的办法,1978年美国再次颁行经修订的GMP。1980年日本决定正式实施GMP。此后,英国、日本及大多数欧洲国家开始宣传、认识、起草本国的GMP,欧洲共同体委员会颁布了欧共体的GMP。到1980年有63个国家颁布了GMP。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实行了GMP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国在执行GMP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制订了各项详细规则和各种指导原则,198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原料药GMP,1990年正式实施。

WHO在1990年对GMP修订后,1992年再次修订,其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导言、总论和术语介绍了GMP的产生、作用和GMP中所使用的术语

(2)制药工业中的质量管理宗旨和基本要素。这一部分包括QA,GMP,QC,环境和卫生、验证、用户投诉、产品收回、合同生产与合同分析、自检与质量审查、人员、厂房、设备、物料和文件共14个方面。

(3)生产和质量控制这部分包括生产、质量控制两项内容.

(4)增补的指导原则包括灭菌药品及活性药物组分(原料药)的GMP。

GMP在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药品的需要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在—些企业和某些产品生产中得到部分的应用。1982年由当时负责行业管理的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本)》。1985年经修改,由原国家医药管理局作为《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推行本颁发;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等编制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指南》(1985年版),于当年12月颁发。1988年卫生部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后又进行修订,颁布了1992年修订版。199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等颁布了修订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指南》。

随着GMP的发展,国际间实施了药品GMP认证。我国卫生部1995年7月11日下达卫药发(1995)第53号文件“关于开展药品GMP认证工作的通知”。药品GMP认证(certification)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药品GMP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国际药品贸易和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同年,成立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China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for Drugs,缩写为CCCD)。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并于1999年6月18日颁发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纵观GMP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经历过两个发展高峰。一是认识、接受和实施这一新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二是在已经建立起GMP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证实(verification)”的概念。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引入到控制药品生产的自动化操作,如灭菌F0值的自动控制等的操作,已经将GMP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三节QA、GMP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GMP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在药品生产中的具体化。TQC与GMP都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志。两者目的一致,都在于保证产品质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都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的属性。

按ISO/DIS8402-1《质量管理和质量术语》的描述,TQC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所有部门和所有层次的人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其目的是使顾客满意而长期赢利,包括本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简言之,TQC 是以质量为中心,由领导层负责,全员参与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TQC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以及与其相关因素运动规律的科学。

TQC是一套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和基本方法,就是要求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生产全过程实行质量管理,达到全面质量管理而实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TQC包括质量管理原理、质量设计、质量检验、质量经济、质量法制、质量心理以及可靠性、标准化等内容,是指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素质的科学手段。工作体系包括了设计、研究、生产、销售、服务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这里,“全面”是相对于统计质量控制中的“统计”而言,即只用数理统计方法,是无法满足现代产品的质量要求的,必须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主要应用组织管理手段,系统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全面”也是指产品质量所形成的全过程,而不是只注意制造过程。而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应当以质量成本来衡量和优化。广义上的质量是指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总和,工作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它反映了与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归纳上述,我们可以把TQC的含义理解为: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经济地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的全部活动,其核心是加强企业素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发动全员、各部门参加,运用科学管理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在工作中把以分工为主,转变为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TQC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①为用户服务;②以预防为主;③凭数据说话;

④实行“三全”管理。“三全”是指全员、全过程、全面质量。企业全体职工都要根据各自岗位的特点,承担起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职责。而企业领导是否重视和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在这里,“全过程”是指履行质量循环各环节的质量职能,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失控”,就会产生质量问题,它是“三全”管理的核心。全面质量包括了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TQC的基本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或者说是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按照计划(plan,P)、执行(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四个阶段的顺序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

GMP是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方面实行严格监控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企业和部门的生产技术活动都要有机地组织起来,注意经常研究,采取必要的良好的质量监控措施,形成和完善药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国内有家制药厂总结了一套主要的七个保证体系:①生产工艺保证体系;②物质动力保证体系;③水电仪表保证体系;④仓储运输保证体系;⑤质量检验保证体系;⑥试验研究保证体系;⑦全员培训保证体系。

TQC是一切用数据说话,GMP要一切有据可查。TQC贵在一个“全”字,GMP 贵在一个“严”字。共同的特点是“优”字,都是使药品质量搞好,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TQC是GMP的指导思想,GMP是TQC的一个实施方案。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是质量管理的精髓。关于QA曾有各种误解,例如检查从严就是QA,实行“三包”就是QA等。随着TQC的进展才认识到严格的质量检验仅仅是QA的第一步,严格的检验和实行“三包”是QA的内容之一,但只靠这些是达不到QA的。

什么是QA?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的定义是:“企业为用户在产品质量方面提供的担保,保证用户购得的产品在寿命期内质量可靠。”美国质量管理协会(ASQC)则将QA定义为:“QA是以保证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实际地、有效地进行与完成为目的的活动体系”。著名的质量管理权威、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认为:“QA是对所有有关方面提供证据的活动这些证据是为了确立信任所需要的,表明质量职能正在充分地贯彻着。”由此可见,QA不仅仅是对用户提供担保,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用户中的信誉。QA对企业内部来说是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对企业外部来说则是对所有的有关方面提供证据的活动。

从上述QA的含义来看,QA与GMP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对制药企业来说,GMP正是对所有的有关方面提供证据的活动表明质量职能正在充分地贯彻着。如美国的cGMP(c为current,意为最近的,现行的)要求:“所有生产、监控管理、销售记录在整个销售期间至少应保存到失效期后一年,以便查阅。”就是提供证据的一种方法。作为药品生产如果不实施GMP,不仅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允许,而且必将在用户中失去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实施GMP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事实上,一个制药企业的GMP如果真正达到一定的水平,为国家质量认证机构认可,就会成为企业和产品的“金字招牌”,成为其产品通往世界的“通行证”。GMP给人们以信赖。当然,QA在内容和任务上比GMP要广泛得多,它包括从市场调查的QA到提供销售、服务的QA。而GMP“不禁止在生产药品时采用更好、更有效的方法”,鼓励采用新技术,可以说GMP是制造过程的QA,同时GMP强调“要有销售记录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查出销售的具体批号和追回”,“建立申诉档案”等。国外药厂设QA经理。

我们这里借助两个图解来弄清GMP与QA、QC的关系,以及QM、QA、QC、QS四个概念的关系。

(1)GMP与QA、QC的关系。QA的主要工作是指文件制订审查、监督和成品签发。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是指微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检定

等。QA 和QC 同属于质量体系(Quality System ,QS )。国外药厂的QC 实验室中,方法验证、仪器校正过程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规范化的实验记录、文件管理与计算机化已成为必须实施的通则。强调测试方法的专属性、精度与灵敏度,失败记录与验证等。

GMP 与QA 、QC 的关系是:QA 包括GMP ,GMP 包括QC (图1)。QA 是GMP+设计及开发。

(2)QM 、QA 、QC 、QS 四个概念关系。此处借助于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系列GB/T19000中几个概念关系图来进行分析(图2)。

图1 GMP 与QA 、QC 关系

图2 QM 、QA 、QC 、QS 四个要领之间的关系

如果取一张纸,其大小代表一个企业的人武部管理领域,那么在这张纸的中心有一块正方形的区域,就属于全部管理职能中最重要的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 ,QM )职能。

正方形中第一个圆圈代表质量体系(Quality System ,QS ),它是为使整个质量管理领域中的质量职能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转起来而建立的有机整体。QS 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一是对具体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进行控制(即QC ),二是使企业领导层信任而开展的内部质量保证活动,即内部QA 。

图中第二个圆圈,用S 曲线分成两个部分,表明QC 活动与内部QA 活动界QA GMP QC 质量管理 质量体系 (方针) (组织结构) 质量控制 (作业技术和活动) 内部质量 保证 (取得企业 领导信任) (当合同要求时) 外部质量保证 取得买方信任

限不是十分明显,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将它们截然分开,甚至是相互交叉,有着“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的意思。

图2中右下角相互交叉的阴影部分,表示企业的外部QA活动部分。

外部QA是指在合同环境下,需方要求供方在内部QA方面、QC方面以及质量管理其他环节上,再加强部分QC措施或增加QA活动,这样方能相信提供的产品能达到规定的要求。这些加强控制的措施或增加某些保证活动,就是外部QA活动。

用图解来说明上述概念,不要简单地把“质量管理”仅看成“质量方针”,把“质量体系”仅看成“组织结构”,把“质量控制”仅看成是“取得企业领导的信任”。正方形内的圆圈强调了这些要领是一环套一环的相互关系,即QM除了制订质量方针外,还需建立QS;而QS除了建立组织机构外,还包括QC和QA两方面内容,这些总起来才组成QM的一个整体。

对制药企业来说,GMP是QA的重点和关键。一个药品生产企业如果实施的是不符合GMP的QA,就不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TQC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示,其任务是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地、高水平地结合起来,保证工厂方针目标的实施。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明确的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GMP正是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TQC基本思想、理论在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上具体运用的产物。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GMP与TQC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进行比较,则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又有很大的区别。总的来说,TQC的本质是进攻型的、开拓型的质量管理,其宗旨是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其着眼点是改善和开发,重点是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不是满足于生产符合现行质量标准的合格品,不是满足于通过加强质量控制而确保生产过程质量的稳定。TQC的基本方法本身就体现了进攻、开拓的精神。相比之下,GMP在本质上是以预防为主的预防型的质量管理。WHO的GMP指出其目的是:“为保证消费者获得高质量药品”。美国FDA在解释cGMP时说:“GMP 为生产规定”,“本规范务必适合现代化标准,并且更加明确,而不致产生不同的解释,保证所有制药工业的会员了解和遵守法令并达到应有的水平”。cGMP指出了应该做些什么,但更强调怎样来达到所制定的要求。GMP的宗旨本身就体现了预防的精神。再从GMP的基本内容来分析,无论是对“硬件”还是对“软件”的要求,更是处处体现了预防原则。cGMP对文件中涉及的术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以防有不同的解释,如“起始原料”系指“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物质,

不论其是否有活性或在加工后是否会发生变化”。我国GMP对“原料”含义规定为“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投入物,辅料除外”,“批”系指“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每一个生产批的要素在于它的均一性。实施GMP管理是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质量第一是生产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各药厂要实施一套严格的GMP管理制度,关键在落实。

就产品质量的概念而言,TQC指的是“适用性”。一般产品的质量是由顾客来定义的。一般来说,TQC是指追求以较低的成本,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的管理方式。“适用性”即产品满足于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一般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但就药品而言,顾客(消费者、患者)则较难判断药品质量,要保证质量,必须靠执行GMP。而GMP指的主要是符合性质量,确保所生产的药品具有应有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以及稳定性。这反映了GMP与TQC的着眼点是有区别的。

GMP和TQC有许多共同点,都强调从事后把关变为工序控制,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但从TQC的角度来看,GMP仅仅是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监督的角度来看,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准则,是制药企业不可逾越的制约因素。两者不能划等号,也不能相互替代,是缺一不可的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开展TQC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活动中,首先应抓好GMP的实施。因为只有确保生产过程中质量的稳定,才谈得上改善和开发。而TQC的开展有助于自觉地运用TQC的理论、方法实施GMP。反之,GMP的实施使TQC的深入开展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因此,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抓好GMP的普及教育的同时,要深化TQC 的教育。使药厂每个职工都能增强GMP的意识,把GMP看成是QA的核心,把GMP纳入质量保证体系的轨道,纳入工厂方针目标,把GMP渗透、融合到企业所有部门的本职工作中去。运用TQC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数理统计工具从“软件”入手,从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入手,对GMP的要求逐项加以落实,坚持下去,形成制度,落实硬件建设。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改革,搞活企业。在GMP 教育的同时,教育职工转变观念,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市场观、人才观、道德观、价值观、质量效益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药厂全体员工树立GMP意识,才能生产出立足于市场的质量好的产品。

综上所述,我们归纳GMP与TQC的一致性如下:

(1)GMP实际上是TQC的重要组成部分;

(2)GMP和TQC所遵循的原理即“朱兰质量螺旋曲线”是相同的;

(3)GMP和TQC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①要求对产品质量的产生、

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②要求全员参加质量管理;③要求企业各部门承担质量责任;④要求质量管理由企业领导人承担责任;⑤要求把教育培训置于重要地位等。

(4)GMP和TQC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①系统管理的思想;②为用户服务的思想;③预防为主的思想;④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⑤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思想;⑥用事实与数据说话的思想;⑦强调人员素质的管理思想;⑧根据药品生产的特点,GMP还强调卫生管理、无菌管理、核对检查和验证制度等,这些和TQC的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

第四节从药品的特殊性看实施GMP的必要性制药企业内约有1/4的药品质量事故是直接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可能是对工作不感兴趣,能力不胜任,疲劳甚至有意识的破坏,更重要的是还不了解药品的特殊性。

药品作为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通过交换进入消费领域,按经济规律变化。药品的生产不仅受市场的调节,也要受计划(如麻醉药品)的制约,药品在其经济活动中,同其他商品一样,要经历一个充分发展阶段,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如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经济规律去对待药品,失之严格的管理,人类必将受到惩罚。前面提到的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充分说明药品的特殊性。有些国家对药品进口管理严格,抵制了“反应停”进口,使民众免遭毒害。这说明严格药品管理对国家和人民是有益的。

药品的特殊性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一、药品种类复杂性

目前世界上有药物2万余种,我国目前有中药制剂5100多种,西药制剂4000多种,总共有药物制剂近万种,中药材5000余种(常用500多种)。涉及种类繁多,其复杂性可想而知。为节约经济开支,必须有重点的遴选基本用药。基本药物是指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价格较廉,适合国情,临床上必不可少的那些药品。为此,国家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二、药品医用专属性

医学和药学是紧密结合的,患者要通过医生的检查诊断,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不同药品的作用用途不一样,不能互相代替,这在药理学上叫做药物的选择性。当然作用用途相同的药物,可以选用。医药的密切结合体现了药品医用的专属性,国际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化发达国家早已推行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药品。非处方药(又称大众药OTC

药,OTC药为Over the counter,意为“可以在柜台上买到”)是不经医生处方就可买到的药品,但OTC药也是在自我药疗基础上对症治疗的。药品的生产、流通、储备、科研都有赖于医药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要适合本地区、本国国情。药品的特定应用范围制约了其生产与经营。

三、药品质量的严格性

药品要质量第一,确保安全有效,均一稳定,这样可以部分有效地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大输液要做不溶性微粒检查,因为人体微循环血管的直径为7~12μm,仅能通过单个排列的血细胞。中国药典规定静脉滴注用注射液(装量为100ml以上者,不溶性微粒的限度,1ml中10μm以上的微粒含量不得超过20粒,25μm以上微粒含量不得超地2粒),如果质量上不严格要求,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很多,已经有证据说明对患者造成危害,形成远期药源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死、肺肉芽肿等。药品质量的严格性,不仅仅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生命所在,也是药品监督部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药品虽然是商品,但不像一般商品有一级品、二级品或等外品、副品之分。依据国家药品标准,药品只有合格品与不合格品之分。标示量差0.1%都不能标合格,药品制定的优级品标准也只是企业内部标准属合格范围。《药品管理法》规定,所有不合格药品不准出厂、不准销售、不准使用。

四、药品质量检验的缺限性

药品出厂虽然要严格的质量检验,但是检验不是每个单体都抽样化验,化验时针剂要打开,片剂要研碎。化验过的病人用不到,病人所用的是没有化验的,这样就存在一个抽样的代表性,批号的均匀性,取样的可靠性。

假定某批药品污染率为0.1%,抽样10%检出的可能性为1%,检不出的可能性占99%。

所以说只看化验结果不控制生产过程是不行的。

五、检验项目的局限性

药典中所有检验项目的制订,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都是检查估计出现的可能性、必要性,不可能把预想不到的情况都能预先制订在检验项目之中,比如:葡萄糖注射液在药典中规定检查5-羟基糠醛,因为灭菌后有药液发黄的现象,发黄是由于葡萄糖灭菌温度过高而分解,分解产物为5-羟基糠醛,所以药典中就把检验5-羟基糖醛作为控制葡萄糖是否发黄和含量是否保证。假如我们生产片剂时变换品种不彻底或混入上批产品的原料所造成的污染,按照质量标准是无法检验出来的。(某药厂生产维生素C时,由于清场工作没有作好,混入了乙烯雌酚,出厂检验这批维生素C是合格的,但是病人使用后却引起了男性乳房膨大、喉头变小、声音变细、胡须退化,向女性化转变。)象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在检验维

生素C的标准中再制订一条检查乙烯雌酚含量,所以由于检验项目的局限性而无法控制预想不到地污染所造成的恶果。另外,象某些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无法对有效成份进行测定,唯一保证药物疗效和安全的手段是选料地道,如法炮制,加工配制一丝不苟,否则变成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

虽然说目前科学比较发达,检验手段比较先进,什么高效液相、气相色谱、薄层扫描、核磁共振等等,但也得须知道污染了什么东西,才能进行分离分析。

六、药品使用两重性

好药治病,假劣药致命。就药品本身来说,使用不当也会害人,例如阿片类,作为药物可以镇静,作为毒品则能致瘾,有碍健康和危害社会。药品要求安全有效,有效是前提,对药品宣传应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不能言过其实,要指出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用药过量而发生危险,而其它商品就不象药品剂量这样重要,所以为了安全,药品必须规定剂量、杂质限量。其他商品如手表可以从外形走时来判断质量好坏,而药品外观就难以反映其内在质量,不合理用药可以导致药源性疾病,可致瘾、致畸,甚至致死。药物的两重性是指防病治病的同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如:毒性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症反应、特异反应、耐受与成瘾性、致畸作用等。以孕妇子宫内接触乙烯雌酚(DES)后遗效应为例,1910年前医生们首次证实了胎儿期接触DES的女性,成年后有发生阴道癌的危险。其原因是母亲为了保胎在妊娠期服用DES,药物通过胎盘与胎儿接触。发病年龄可从7~31岁,最高峰19岁,发病机率约是1‰,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近来的研究发现妊娠期服用DES还会造成其它的健康问题,而且对儿子和女儿均有影响,主要是生殖道与泌尿系统的发育异常,也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据资料报道,在美国现住院患者中有1/7是由于用药不当而住院。美国有统计全国有3%~5%的患者由于药物反应而住院,18%~30%的住院患者发生药物反应,在住院的死亡患者中,3%以上是药疗事故造成。上海市调查了聋哑学校1168名学生,其中有948名(占82.58%)是因用药不当造成的。在药物引起聋哑的儿童中,有7%是由于母亲在妊娠和哺乳期用药引起的。

七、药品应用的特殊性

1、使用者无法选择药品,药品质量好坏决定于药厂的制药工人的操作及管理,用药得当与否决定于医生,只有无限信任制药人员和医生,也就说病人的生命掌握在医生和制药工人的手上。如果我们的工作稍有失误,使不合格的药品流入社会,都会贻害人命。象前边列举的实例,就是由于药厂工作失误,交叉污染而造成的。

2、使用对象不同。用药者不是健康人,本身由于有病在身,功能低下,机

体抵抗力弱,有些病人在危机状况下使用药品如果质量有问题,就会不治病反害命。比如输液在医院发生反应,往往是由于热原而引起,热原会引起发烧发冷、寒战,严重的死亡。

某药厂生产一种新药效果很好,投放市场后死了七个小孩,药厂派人调查认为是医生用药不当,剂量太大了,应该是医生责任,但医生说:“为什么不在说明书上写上小儿酌减这句话呢”,这样就成了双方责任,厂方继续查原因,翻资料,结果与国外进口药一对照,发现安瓿上的浓度搞错了,国外是250mg/5ml,他们却做成250mg/ml,这样就是因为剂量扩大5倍,超剂量用药引起蓄积中毒,用药的小儿本身就可能发烧,抵抗力差,耐受力也差,超剂量用药只能促使早死快死。

3、服用药品后无法收回。静脉注射的药品直接进入血管,循环全身,口服经消化道吸收利用,分解排泄,是无法原形收回。口服后还可以洗胃、催吐、灌肠,阻止吸收或减少吸收,但注射药就难了,所以药品不象一般商品,不能实行三包,一旦服用后就无法包退、包换、包修。

第五节质量名人及其主要言论简介

一、克劳士比及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克劳士比,从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并在美国推行“零缺陷”运动,后传至日本国,在日本制造业中全面推广,使日本国的制造业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并且登上了世界级水平,继而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的质量运动。

“零缺陷”又称无缺点ZD,“零缺陷”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目标而奋斗。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和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来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零缺陷”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并符合我们承诺的顾客要求,团队力量、制度约束。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

原则一、什么是质量?——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好、卓越、美丽、独特”等描述都是主观和含糊的。

原则二、质量是怎样产生的?——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的从不好的里

面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

检验告知已发生的事情太迟、缺陷工作产生,会遗漏一些缺陷,不能产生符合项。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以及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的时机。

通过预防产生质量,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正确的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面。

原则三、什么是工作标准?——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

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差不多就好”是说,我们将在某些时候满足要求,或者是每次都符合大部分要求而已。

而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则意味着我们每一次和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它是一种认真地符合我们所同意的要求的个人承诺。

如果我们要让工作具有质量,那么,我们决不向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妥协,我们要极力预防错误的发生,而我们的顾客也就不会得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了,这还是“零缺陷”工作标准意义。

零缺陷作为一种心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避免双重标准;“决不允许有错误”;“我们非常重视预防”;我们只有在符合全部要求时才能OK。

原则四、怎样衡量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代价(金钱),而不是指数。

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而不是用指数。指数是一种把不符合项用相关的坏消息进行软处理的方法。不管怎样,如果我们软化了坏消息,那么管理者将永远不会采取行动。而通过展示不符合项的货币价值,我们就能够增加对问题的认识。

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当要求没有符合时产生的额外的费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浪费的代价:浪费时间、心力和物资。这是不必要的代价。

二、戴明博士及质量管理十四法

戴明博士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IA),于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业后继续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并于1925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1928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

戴明博士1950年应聘去日本讲学,并将其报酬捐出,而后几乎每年都赴日继续指导,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前面提到的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即是戴明博士提出来的。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这是戴明先生针对美国企业领导提出来的。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

第一条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

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第九条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三、朱兰

朱兰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生于1904年,他所倡导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始终影响着世界以及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他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被称为"朱兰三部曲"。他最早把帕累特原理引入质量管理。《管理突破》(Management Breakthrough)及《质量计划》(Quality Planning)二书是他的经典之著。由朱兰博士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控制科学的名著。为奠定全面质量(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1924年以来,就一直在管理领域中从事各种不同的生涯,先后担任过工程师、总经理、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社团董事和管理顾问。全世界30余个国家直接受教人员达2万之多。他获得的荣誉包括12个国家的专业协会和名誉团体所授予的30余枚勋章、会员资格和名誉会员资格等。

朱兰的主要质量管理论和言论:

1、朱兰理论的核心: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

2、质量三元论:

1)质量计划--为建立有能力满足质量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质量计划是必要的。

2)质量控制--为了掌握何时采取必要措施纠正质量问题就必须实施质量控制。

3)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有助于发现更好的管理工作方式。

质量是一种合用性,而所谓“合用性(Fitness for use)”是指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事实证明,TQM带给企业一个强烈的呼声,一个新的工作动力,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为此,我们对TQM必须全力以赴,再接再厉。因为TQM给我们的企业经营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体系。"

3、朱兰的“突破历程”

朱兰博士所提出的“突破历程”,综合了他的基本学说。以下是此历程的七个环节

1).突破的取态:管理层必须证明突破的急切性,然后创造环境使这个突破能实现。要去证明此需要,必须搜集资料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最具说服力的资料莫如质量成本。为了获得充足资源去推行改革,必须把预期的效果用货币形式表达出来,以投资回报率的方式来展示。

2).突出关键的少数项目:在纷纭众多的问题中,找出关键性的少数。利用帕累特法分析,突出关键的少数,再集力量优先处理。

3).寻求知识上的突破:成立两个不同的组织去领导和推动变革--其一可称之为“指导委员会”,另一个可称为“诊断小组”。指导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部门的高层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变革计划、指出问题原因所在、授权作试点改革、协助克服抗拒的阻力,及贯彻执行解决方法。诊断小组则由质量管理专业人士及部门经理组成,负责寻根问底、分析问题。

4).进行分析:诊断小组研究问题的表症、提出假设,以及通过试验来找出真正原因。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决定不良产品的出现是操作人员的责任或者是管理人员的责任。(若说是操作人员的责任,必须是同时满足以下三项条件:操作人员清楚知道他们要做的是什么,有足够的资料数据明了他们所做的效果,以及有

能力改变他们的工作表现。)

5).决定如何克服变革的抗拒:变革中的关键任务必须明了变革对他们的重要性。单是靠逻辑性的论据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让他们参与决策及制定变革的内容。

6).进行变革:所有要变革的部门必须要通力合作,这是需要说服功夫的。每一个部门都要清楚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不同的解决方案、变革的成本、预期的效果,以及估计变革对员工的冲击及影响。必须给予足够时间去酝酿及反省,并提出适当的训练。

7),建立监督系统:变革推行过程中,必须有适当的监督系统定期反映进度及有关的突发情况。正规的跟进工作异常重要,足以监察整个过程及解决突发问题。

4、质量环quality loop(也机为质量螺旋即quality spira)

朱兰博土提出,为了获得产品的适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活动。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所以也称为质量进展螺旋。

5、80/20原则

朱兰博土尖锐地提出了质量责任的权重比例问题。他依据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统计分析认为,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追究其原因,只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恰恰有8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在国际标准IS09001中,与领导职责相关的要素所占的重要地位,在客观上证实了朱兰博土的“80/20原则”所反映的普遍规律。

6、生活质量观

朱兰博士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与质量密切相关。他说:“社会工业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质量的概念必然拓展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卫生保健质量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和满意程度等。朱兰博士的生活质量观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要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六节GMP的三大目标要素和十项基本原则

一、GMP的三大目标要素

实施GMP的目标在于将人为的差错控制在最低的限度、防止对药品的污染、保证高质量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