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2、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著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艺术:1、开启放言不惮的传统2、深于取象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古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而自然灾害和人类的生老病死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三、神话消亡的原因:西周进入了人类理性文明社会,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渐减退,尊礼文化和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神话逐渐消亡。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完整保存的原因:年代久远逐渐失传;古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古代学者不了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不予重视,或把神话历史化,使神话失去了本来面目

五、神话的功能: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六、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古代神话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是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及不屈的奋斗精神。2、塑造出一系列光辉的艺术形象,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3、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七、中国神话的文学精神及与希腊神话的比较:精神——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先民对生存环境有警惧之情,人们正视现实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重生意识还包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比较——1、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表现强烈的正义力量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希腊神话歌颂冒险,赞美肉体,表现出浓厚的人生欢愉和粗犷的声色之乐;2、中国神话之神多为理性所控制,强调人的力量,重视人的社会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早熟;希腊神话之神多为感情所支配,命运主宰一切,重视人的自然性,表现出人类童年的天真;3、中国神话将人神化,具有理性、严肃、温柔敦厚的恬静美;希腊神话将神人化,具有个性激情、惊心动魄的紧张美。

八、《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九、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原始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因此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2、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的自然观。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3、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但随着文化的发展,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

十、古代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开天辟地是最早的创世神话。从中可见中国先民已积极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问题,并将它与人类的关系联系起来。2、始祖神话——有关女娲的神话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始祖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祖先的追念,表现了民族自豪感。3、洪水神话——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导致炎黄两大部族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实际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5、发明创造神话——自然神被人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的突出。显示了人类英雄的个性、勇气和不可动摇的信念。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诗经

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并列于官学,用隶书书写,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兴起,“三家诗”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为《毛诗传笺》作疏《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二、《诗经》的分类: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三、《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婚姻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是《诗经》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关睢》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静女》描写男女幽会,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出其东门》表现了对爱情的执著专一。《柏舟》是写一女子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现出她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桃夭》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尊重、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绿衣》反映了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氓》和《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弃妇诗的代表作。《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2、颂歌和怨刺诗——美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诗经》首开其端。庙堂和宫廷乐歌多歌功颂德之作,在《颂》中保存最多,《雅》中也有。在《雅》和《国风》的怨刺诗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揭示了怨刺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伦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讽统治者丑恶行径的《新台》,讽刺了卫宣公荒淫乱伦。

3、农事诗——《七月》反映了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首创“四季歌”的形式,在叙事中写景、抒情。

4、感伤诗——因诗人感时伤世而作。《黍离》写故国之思,着重心理描写,用赋的手法直抒胸臆,写主人公看到曾经繁华的都市现在满目的荒凉破败而内心极度忧伤。开头是比兴兼用,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怆的心情,又比拟王室的衰败。后世据《诗序》所言,称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5、战争徭役诗——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江汉》《常武》《出车》《六月》《采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体现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因此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对侵犯者充满愤怒,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采薇》是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东山》反映了士卒

的厌战情绪,对归家团聚的幸福憧憬,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兴奋、伤感、忧虑等心理活动。《鸨羽》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率真的表达了相思哀痛之情。《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即景生情,因情寓意,表达了思妇无尽的哀思。

6、周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颂中的祭祀诗,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展历史,或赞颂先王德业。祭祖颂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

四、《诗经》主要艺术成就: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抒发。以广泛的主题和题材,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毛诗序》称“风、雅、颂、赋、比、兴为六艺”。赋——铺陈直叙。比——比喻和比拟。兴——托物其兴,起着象征、联想、创造意境、烘托气氛或协调韵律的作用。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便于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基本句式以四言为主,既有整齐美,又有参差错落美。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动词、形容词、叠声词、双声词、叠韵词写景状物,拟形传声,准确生动。

5、多种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偶使文字变化多姿,声音和谐美妙,语句婉转流畅。夸张使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人感觉到更真切、更强烈、更深刻的艺术效果。

五、《诗经》的作用:主要用于各种礼仪场合的祭祀或典礼,为“礼”服务。“献诗陈志”主要是臣献于君,下献于上,具有赞颂或讽谏作用。“赋诗言志”主要用于外交场合,言诸侯及一国之志,是表情达意,美化辞令的工具。“教诗明志”强调《诗经》的教化作用。

六、《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开创了现实主义精神与面向现实的传统.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2、开创了抒情诗传统。作为第一部抒情诗集,使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风雅与文学革新屈原继承了《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后世诗人倡导用“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4、比兴的垂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后世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为一个固定词汇,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发展有重大意义。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5、《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影响深广。曹操、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左传》等叙事散文

一、散文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向统一的社会发展趋势日趋明显。2、上层建筑的变革。旧贵族的日益没落;旧思想、旧传统、旧制度的瓦解;官学下移;士阶层的出现;社会新思潮发展及高涨;“百家争鸣”,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3、文学发展的规律受社会生活内容决定,开始由散文深刻反映不断复杂深刻的社会生活。

二、散文的开端: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不是文学作品。

三、历史散文的分类: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国别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专注一个人的言行,如《晏子春秋》。

四、《尚书》简介:1、《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好人第一部散文集。先秦称为《书》,汉代称《尚书》,列为儒家经典,又称《书经》2、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基本面貌。全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辞、公告等3、《尚书》文字艰深、古奥难懂。是记言文之祖。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4、《盘庚》是《商书》的代表,是年代最早的文章、殷商的真实文献。它是盘庚迁都时对其臣属和民众的演说辞,感情充沛,言辞生动。从表现手法看,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议论多用抒情方式,劝戒语言形象深刻,用了不少格言警句、譬喻,形象生动,说服力强。5、《牧誓》是武王在牧野宣布伐纣的誓师之辞;《多士》是周公以王命向士发布的训诰令;《无逸》是周公劝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这些文章都是成型的记言散文,《无逸》较成熟,论点集中,条理清楚,语言明畅。《秦誓》是秦穆公伐郑兵败后的追悔自责之词,表达了一种沉重、悔惭的感情,艺术成就比较高。《顾命》将成王临终嘱托,康王册命而立的过程和场面,叙述井然有序。《金滕》记叙了成王信谗而猜忌周公,天雷示警,成王打消疑虑的过程,情节离奇曲折。

五、《春秋》简介:1、《春秋》记事简练、平实、含蓄,比《尚书》明白易晓。记事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清楚分明。《春秋》是我国古代记事散文之祖,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2、《春秋》“寓褒贬、别善恶”的手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在史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春秋大义”成为后世政治原则和伦理规范的理论依据,对后代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解释《春秋》的有先秦的《左传》和汉代的《公羊传》和《谷梁传》,被人称作《春秋》三传。《公羊》《谷梁》主要从不同角度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是叙事生动、史实丰富的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

六、《春秋》散文文体的特色:1、反映了孔子“正名”、宗周的政治思想。2、用词婉转,隐寓褒贬。即以一字寓褒贬的“微言大义”。3、文词精练,言简意赅。用词严谨,善于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复杂的过程和思想内涵。

七、简介《左传》:涉及史实面广,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战国初年魏国史官根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而编写出来的。《左传》是春秋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的客观反映。它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八、《左传》的思想内容:1、通过历史人物言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2、尊礼的思想倾向。反映了表现等级尊卑的礼是维护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和制度。3、对统治阶段内部矛盾的尖锐对立进行了有力地揭露。4、对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凶残的生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抨击。5、对为人民做贡献的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进行了热情的歌颂。6、《左传》中的民本思想并不彻底,基本立场是维护旧礼制的,宣扬了封建道德、迷信思想的某些宿命论的观点。

九、《左传》叙事特色:1、几乎用了各种叙事手法,有倒叙、预叙,有插叙、补叙等。情节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2、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的因果关系,尤其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3、对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左传》叙事中,礼、义、德被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还加入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4、戏剧性和虚构性。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5、通过对事件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十、《左传》的写人特点:1、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有一些人物仅在一时出现,表现的仅是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2、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3、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4、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十一、《左传》的语言特点:1、其行人辞令,简洁精练,委曲达意,栩栩如生。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生气勃勃。2、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十二、《左传》的文学成就: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其叙事往往抓住事件的重要环节或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和描写,为后代的戏剧和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2、以多样手法刻画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有时通过情节的补叙进一步表现人物,有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常用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3、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明确交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叙述时能注意描绘各种人物的动态,有时还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引人入胜。4、善记行人辞令,含蓄曲折,表达出深层的内涵。5、语言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十三、《国语》简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按国别记事的史书。共分《周语》《鲁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约在战国时代编定的。重要注本有三国时代韦昭的《国语》。以记言为体,所述大多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或互相辩难来再现。

十四、《国语》的写作特色(文学性):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性格特征。2、记述人物对话和相互辩难,思路清楚,比喻恰切,逻辑性强。3、语言朴素,文笔流畅,外交辞令更是委婉含蓄,翔实贴切。4、围绕主题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做到了重点突出。这种疏密相间的安排,使文章叙述婉曲,层次分明,结构严整,重点突出。

十五、《国语》和《左传》的比较:《国语》详于记言,《左传》详于记事。《国语》重于记言的特点,在朴实的基础上,感情充沛,逻辑性强,句式趋于整齐;而《左传》语言委曲极至,剖析透彻,锋芒藏之而不露。

十六、《国语》的进步思想及艺术成就:进步思想——1、肯定了民本思想;2、歌颂了爱国主义思想;3、揭露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艺术成就——不及《左传》,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国语》是国别史之祖,后世的《战国策》《史记世家》《三国志》都与《国语》一脉相承。

十七、《国语》记言记事特征:1、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不及《左传》普遍和完整,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议论上。但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

十八、《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末年到秦汉间的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经刘向汇集整理校订,定名《战国策》。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作了广泛的反映;对各侯国之间的斗争作了多方面的记述,尤其是记载了纵横家的政治活动和他们的“奇谋异智”,对当时一些王侯、谋臣、武将、刺客等人物作了具体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激烈的矛盾斗争,具有时代特色,给后代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史料。

十九、《战国策》思想内容:1、由于并非一人之作,所以思想混杂。突出了纵横家的思想,也表达了儒家的民本思想2、《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有崇计(政治思想——主张策略至上)尚贤(用人思想——主张举贤使能)重利(人生哲学——主张争名求利)尊时(处事方针——主张审时度势)。同时主张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歌颂不畏强暴,不辱使命的精神;颂扬正义,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和社会人情浅薄,世态炎凉;也赞扬明君圣贤,歌颂他们的伟大功德。3、和儒家思想大不相同,所以历代受到冷遇,“学者不习”。具体说有如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富贵、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观;极力张扬个性,无限夸大个人的作用;公然宣扬人生追求目标就是“势位富贵”;公然对抗传统道德。孝是中国文化的原点和核心,忠是中国士人的做人交友的总则。

二十、《战国策》文学成就:1、刻画人物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说理论事,指陈利害,感情充沛,气势逼人。2、运用譬喻,运笔灵活自如,文辞活泼流畅。3、引用历史典故阐明经验教训,善于运用寓言故事作比喻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4、《战国策》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5、《战国策》的某些艺术技巧是《左传》《国语》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已达到高峰,并为后世的戏曲、小说提供了素材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经验。

二十一、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先秦叙文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叙其事、褒贬鲜明。《左传》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形象的写史传统、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先秦叙事散文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3、其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艺术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叙述事件中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影响4、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古代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写人基本手法初具规模;启发了小说和戏曲对历史题材的重视。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由萌芽到成熟。1、语录体: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2、对话论辩体:篇题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述。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辨文。3、专题论文(专论体):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4、《墨子》《孟子》《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庄子》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是抒情性说理文。

诸子散文

一、哲学散文与历史散文的区别:1、诸子散文又称哲学散文,主要是说理,但也有叙事的成分;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通过叙述历史事件来说明事理的2、历史散文的现实性是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和褒贬表现出来的;诸子哲学散文主要是直接说理,直接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论,反映社会现实。

二、《论语》简介:成书于战国初年。内容是春秋时期新社会思想的集中概括,核心思想是“仁”。《论语》短小简约,没有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传到汉代,有《古论》《齐论》《鲁论》三种本子。《论语》在汉代就有人作《注》,郑玄的《论语注》。《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书中对话说理的形式已具有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详尽地记载了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做人和君子人格塑造。做人要正直磊落,做人要重视“仁德”,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君子不器”,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三、《论语》文学价值:1、语言特色——以记言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炼含蓄,概括力强,其中的格言警句富有教育和指导意义。语言幽默风趣,口语化,长

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些语句形象性强,富有启发性、哲理性,流于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语言个性化,在对话和细节描写中刻。划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动形象。2、形象特色——人物富有个性,鲜明具体,栩栩如生。写人的成功之处在于自然,真实,善于表现与把握人物的本质特征,部分有情节、细节、语境。3、结构完整。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

四、《墨子》简介:非一时一人之作,亦非墨子自撰。它是一部包括墨子言论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内容驳杂,体例亦不尽一致。现存53篇。

五、《墨子》思想:主张兼爱,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俭,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及礼乐制度;提倡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农民、工人的利益。墨学在战国时曾一度盛行,与儒学同为当代的显学。西汉以后,逐渐衰微。

六、《墨子》写作特点:1、意显语质,言多不辩,重视实用,不讲文采。2、讲究逻辑,明辨是非。提出文章“三表法”。要本之于历史事实,原察百姓之见闻,观察政治实践之效验。这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发扬,是人类逻辑思维的进步和发展。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条理非常清楚,说服力强。3、对于不同对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辩论。4、借助形象说理,比喻贴切生动,想象奇特,富有文学色彩。

七、《墨子》对诸子散文发展的贡献:1、时代在《论语》之后,《孟子》之前的《墨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2、奠定了我国议论文的基础,创制了结构完整的专论体议论文,即围绕一个主题,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推理严密的论说文,成为我国议论文的主要形式。3、运用了多种议论文的体制,既有专论体,也有论难式,即设主客二人一问一答来讨论问题。这种体式始于《尚书》,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还运用了自问自答的议论体式。所谓散论,就是论述的不是一个中心,而是把对于不同问题的不同讨论收集在一篇文章中。4、具有逻辑严谨,推论清晰,语言质朴,简洁明快的特点。5、《墨子》中议论文的体制尚不统一,善于用多种方法来讨论问题,因而为我国议论文的发展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文章谋篇布局已初具章法,颇有自觉为文的倾向。

八、《孟子》简介:《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由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从体制上说,《孟子》属对话论辩体散文,但留有语录体痕迹。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是古代散文由章到篇的过渡性作品。

九、《孟子》散文艺术: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散文艺术成就仅次于《庄子》,影响深远。1、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2、善于抓住对方心理,欲擒故纵,运用类比推理,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很有说服力。3、运用比喻和幽默故事阐明道理,生动形象,寓言寓意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多方修辞,表现力强。除了譬喻,孟子还运用了别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对比。5、语言通俗畅晓,平实浅近而又精炼简约。语言平实,却绝不平淡,总是精炼简约,警策动人。

十、《孟子》不足:1、推理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比附和外推,缺乏必要严密性和客观性,不能保证结论的可靠性。2、讨论问题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偷换概念,从而诱导人们陷入误区,得出错误的认识。3、孟子与论敌辩论时,务在必胜,常常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难免有片面性。

十一、《老子》简介:成书于战国中期,是老子所著,世称《道德经》,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是一部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

十二、《老子》的艺术特色:1、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表现在它是以韵文为主,散韵结合的诗体散文,是我国哲理性著作《易经》文体的嬗变,也蕴含着《诗经》的风韵,是老子独创的一种文体。2、作为议论文,采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显示出独特的魅力。3、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借助物象来表述,不仅说理透彻,而且令人印象深刻,引起丰富的联想。4、表达方式和语言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调动了多种手法,构建词章,锤铸语言,使之变得非常精美。5、使用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6、语言质朴,但道理深奥,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

十三、《庄子》:有52篇,然今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乃庄周自著,外篇、杂篇后人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庄子》《老子》《周易》成为"三玄",对后世哲学、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白称赞他:“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郭沫若称《庄子》的文笔为“古今独步”,还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鲁迅说庄子:“著书十万馀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十四、《庄子》思想:1、崇“道”的哲学主体精神2、“无所用天下为”的政治主张3、追求自由与超脱的人生态度4、提倡齐物,强调事物相对性的方法论5、以自然朴素为美的文艺观

十五、《庄子》艺术特点: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是一种以超现实的想象为基调的浪漫主义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1、想象奇特。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这种构思体现在造势与对比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把思想融化在故事和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譬喻贴切,形象自然,是说理形象化的表现。3、运用寓言故事说理,寓理于形,使哲理论文成为生动的文学散文。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地把道理传播开,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4、文章结构奇特,句式富于变化。语言瑰奇泼辣,行文流畅,气势豪放,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文章采用了轮辐式的结构,即围绕一个中心论点,用表面上各自独立的材料连缀成篇。5、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领悟其中的哲理。

6、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抒情性。

十六、《庄子》影响:《庄子》是先秦诸子文学的巅峰,它对于后世的思想、文学、文化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1、在诸子哲学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其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作家及文学作品影响深远。2、后人除了在批判现实方面受到启发之外,在艺术方面也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3、《庄子》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寓言给后世无限的启发,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

十七、《荀子》简介:今存《荀子》32篇,多为荀况自著。《赋》借咏物说理,是一种散文的赋体。以赋作为篇名,首创于荀子。荀子的《赋》篇是汉赋的渊源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代表作《劝学》严谨详明、浑厚自然。

十八、《荀子》思想:哲学上认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伦理上提出“性恶论”。政治上隆礼重法,以礼治为主,又兼法治。主张法后王。

十九、《荀子》散文特色:1、多为长篇专题学术论文,涉及面广,体系较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全面地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学说,标志着先秦时期论说文的成熟和发展。2、论题鲜明,逻辑周密,结构严谨。文章大都围绕中心论题展开层次结构,已发展为论点集中、论据充实、论证严密的成熟的说理文。3、论证的过程层层剖析,逐步向纵深发展,说理透彻。4、比喻繁富,善于运用类比的方式反复说明问题,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词汇丰富,句法简练,多用排偶句式,声调铿锵有力。

二十、《荀子》文学成就:荀子是我国先秦各学派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教育、道德伦理,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1、对文学作用的认识比起前人进了一步。他提出文学对于人的成长有养成作用。文与道要兼顾,不能偏废;著文立义要以“圣王”为师,要遵循礼义。这些说法成了后人为文要明道、征圣、宗经的主张的先声,奠定了传统文学观的基础。2、使议论文的写作进一步发展。从体制上说,《荀子》中的议论文标志着议论文体制的定型。荀子的论文摆脱了语录式体裁,采用一篇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的专题性学术论文的体制。从文章技巧上说,《荀子》论点明确,推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说服力强。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题,层层递进,说理全面透彻,议论精辟生动,论据充分,气势雄宏,充分展现了荀子议论文的特色。3、使用譬喻,形象生动。荀子的文章以议论取胜,表达富有特色,继承了象喻性表达方法的传统,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比喻,用来说明抽象高深的道理,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说服力。4、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注意句子的音节结构,便于诵读;用词更是极具匠心。5、除议论文而外,荀子还创作了两篇其它体裁的文章。一篇是《赋篇》,由五章独立的篇章构成,采用了谜语的形式,对于汉赋的形成和谜语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另一篇是《成相》,系歌谣体,用以宣传他的学术思想,这类作品很难算作文学,但《成相篇》出现较早,对研究古代歌谣有一定价值,被誉为“弹词之祖”。

二十一、《韩非子》简介:先秦法家集大成者,今存《韩非子》55篇,主要为韩非自著,《初见秦》《有度》《饰邪》3篇确非韩非所作。散文风格冷峻峭刻,锋芒毕露,多有寓言。注本有清人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梁启雄的《韩子浅解》。郭抹若在《十批判书》中把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司马迁对韩非子的评介是:“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二十二、《韩非子》散文特色:1、文章锋芒犀利,切中要害。2、推论事理,周详细致,逻辑严密,议论透辟,说服力强。3、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传说作为论据,加强了说理论证的说服力和形象性,给人深刻印象。4、内容宏富,结构复杂,篇幅较长,论理精辟,标志着先秦议论文的发展与成熟,对后世政论和哲理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二十三、韩非的文学成就:1、韩非对于文学的贡献首推议论文的写作。他的议论文,逻辑谨严,论辩透彻,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表现力,标志着先秦议论文的进一步发展。2、但他的散文也存在缺陷,他取例极端,不能从质量互变的角度把握事情的性质,所以,立论难免偏颇。

二十四、《韩非子》寓言的特征:1、素材源于生活,讽谕的对象是统治者,讽刺的内容是政治问题,比喻是人们习闻常见的事物,因而能说明深奥的哲理、发挥极大的逻辑力量、表现深刻的讽谕精神。2、先秦寓言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显现在生动的故事性与鲜明的形象性,巧妙的比喻与风趣的拟人化,极度的夸张与辛辣的讽刺,语言的质朴含蓄,想象的丰富奇特。

二十五、《韩非子》寓言的成就:1、使寓言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2、寓言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生活,形象化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3、寓意深刻,说理贴切,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3、先秦寓言以它那浪漫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的艺术形式,有力地启迪了后世散文、小说、传奇、戏曲的产生。

二十六、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1、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尤其是成书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在说理文的模式、体制、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他们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在文中贯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是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先秦说理散文大多分析透彻,风格各异,影响后世创作风格。在后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先秦说理文的影子。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先秦说理散文中都已成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楚辞

一、楚辞含义:一般包括诗体名和书名两种意义。前者指诗歌的文学体制而言,是指战国后期以楚国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吸取楚地方言声韵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带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学样式,即"楚辞"体的新诗体,因《离骚》之名,又称"骚体";后者指诗歌总集而言,是指将战国时楚人诗作和汉代用楚人诗体写的辞赋整理成的楚辞体诗歌总集的书名。"楚辞"在汉代又称作"赋"。“楚辞”最早见于《史记》,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第一位诗人。

二、楚辞产生原因:1、源自楚国地方民间文艺——楚声、楚歌。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风”或“南音”。这种楚声楚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兮”字。2、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楚地民间巫风浓烈。3、源自南北多种文化的融合,在南北文化合流的基础上吸取了北方诗歌以及散文文学的营养。春秋战国时代,北方中原的主要文化典籍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于南北,其华美铺张的文辞对《楚辞》有一定的影响。4、楚国的地理因素。楚国人受生活和礼教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对强烈,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审美趣味上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5、屈原的贡献。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但又离不开屈原的创造。

三、《楚辞》的结集: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的不同的人们增补而成。“楚辞”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体赋。西汉末年,刘向编成《楚辞》一书,这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把楚辞称为“赋”。东汉的王逸作《楚辞章句》,宋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学”成为历代研究的一门显学。鲁迅先生对"楚辞"的评价是很高的,他曾经指出:屈原的《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说:"诗歌一到了《楚辞》,便是有意识地成就了一番伟大的革命。……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四言格调打破了。"

四、楚辞的特征:1、创作方法上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大量地采用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幻想巧妙,想象奇特,感情热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诗人自我高大形象的塑造上。2、艺术手法上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从《诗经》的比较单纯和静止的片断的字词句的比兴,发展到复杂丰富的全章以至全篇的比兴,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屈原用比兴手法构成丰富的比兴形象来塑造典型人物,是艺术方法上的新创造。美人的意象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屈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香草意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3、在语言形式方面,大量地运用了楚地的方音方言与民歌的参差句式,富于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更有艺术表现力,扩展了诗体的篇章结构,在诗歌体制上有了新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楚辞"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旧形式,创造了一种比较自由而又富于表现力的"骚

体"的新诗体。《离骚》《天问》《招魂》等都是先秦韵文中空前的鸿篇巨制,这是诗人文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五、屈原的作品:一共25篇。《离骚》《九章》为一组,大多有事可据,是屈原创作重心,带有自传性,乃情愫与事实之纠合而成篇;《天问》为一组,是屈原思想与学术造诣、批判精神的表现;《九歌》为一组,共11篇,从民间祀神乐曲整理加工而来,是代人或代神表述,更多地显示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而《离骚》《九歌》两组,构成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认为《远游》是屈原的作品。王逸的《楚辞章句》将《招魂》列为宋玉的作品,但《史记》以及后世的学者认为是屈原的作品。

六、屈原的思想:1、忠君爱国。2、独立不迁。屈原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也不改弦易辙。3、上下求索。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4、好修为常,志行高洁仍不断磨炼、提高、完善。5、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提出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6、屈原在作品中满怀忧愤,责数楚王昏惑,揭露世俗混浊,痛斥群小邪僻,表现出可贵的批判精神,对后世正直的文人有很大的影响

七、《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规模宏伟、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的自叙性抒情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有离忧、遭忧、别愁诸说和劳商、遣愁说。一般把"离骚"理解为"遭遇忧愁"。

八、《离骚》的内容:屈原在政治上遭到严重挫折,面临个人的厄运和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屈原心灵历史的记载,是一篇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首先从自叙平生着笔,历数内美,论修明志。这比兴与直陈的交互表现,凝聚着诗人人生追求的可贵的时间意识。其次,诗人全力揭露群小丑态。其目的是以明其节,以申其志,接着从为臣的角度转到为君的角度,展示了一幅君王世界。再次,通过上下求索抒发了自己“进”与“退”的思想斗争。最后,《离骚》抒发了“去”与“留”的矛盾与斗争。

九、《离骚》艺术特色:1、灵均形象的塑造。之前的文学作品多属集体创作。屈原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第一个自觉的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产生。诗人以自我为原型,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2、表现手法的开拓。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了异彩。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比兴手法的局限。3、创作方法的突破。《诗经》奠定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古代神话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屈原继承发展了《诗经》、神话的优良传统,《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二者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长篇抒情诗的文学样式和鸿篇巨制的艺术结构,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4、形式和语言的创新。《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扩大了结构,增加了容量,有利于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和热烈奔放的感情。大量采用楚地方言和联绵词、迭词以及对偶等语言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兮”字的运用则更令人注目,多置于句尾,切合感叹抒发幽愤感情的语气,极富抒情味和感染力。诗中设问设答的写法与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很出色。5、虚实相生的和谐结构,超越现实的浪漫想象。

十、屈原的影响:1、屈原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追求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的人格境界,影响于后人的主要是他的爱国行为与品行操守。2、开创了个性化的文学;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悲剧理论;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山水文学发展的基础。3、开创了新的诗歌体裁,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更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感情。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6、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十一、《九歌》的思想艺术: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定而保留下来的,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整个这套曲子自成体系,塑造了一系列的神的形象,再现了民间祭歌的基本风貌,真实地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写人们对天神的礼赞,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九歌》写神与神相恋的作品反映了人间的爱情生活。《湘君》《湘夫人》通过幻想的形式,表现了神的思想感情跟一般人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山鬼》是写山中女神追求爱情的恋歌,生动地反映了多情又深情的少女失恋时的心理活动,真实感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是借祭神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国殇》是祭祠为国牺牲的神灵的,歌颂了将士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国殇》风格刚健雄浑,语言精炼质朴,色彩鲜明单纯,声调悲壮激昂,是《九歌》中别具一格的诗篇。屈原的《九歌》保存了浓厚的民间文学的色彩,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探索,哀伤与追求。

十二、《九歌》抒情方式:以神话故事为背景,借神灵形象的塑造以抒情。这些形象既有神的灵光,又有人的性格特点。歌词内容符合各神的身份,表现人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写了阵亡战士的哀怨悲壮。《九歌》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心理状态。

十三、《九章》简介:共9篇,多数是屈原身世和遭遇的记实,跟《离骚》的内容基本一致。《九章》之名与《九歌》《九辩》等借用古乐曲名不同,它西汉刘向编《楚辞》时按照实际篇数加上的名称。

十四、《九章》的思想艺术:1、《九章》如实描绘了楚王朝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情景,描绘了楚国由兴旺走向衰亡的过程,揭露楚国宫廷群小蔽君误国的罪恶,以及他们尔虞我诈、排斥贤才的种种丑行。同时,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理想破灭的痛苦与不平,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忠于楚王的情怀,表现了坚持理想、保持廉正的美好品德,以及不随波逐流、秉德无私的高尚情操。《九章》善于描绘楚地的自然风物,显示了屈原自然的审美倾向。2、文笔质朴浑厚,多以记实之辞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深沉,与《离骚》相比,浪漫主义成分较少,多用白描手法描绘景物,情景融为一体,形式散而不乱,结构跌宕有致,语气随感情起伏而变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浓郁的抒情成分的完美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

十五、《天问》《招魂》简介:都是屈原所作的长诗。"天问"即对天责问,是屈原在博览历史文献和搜集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跟诗人的流放生活也有密切的关系。《天问》是一部长篇抒情性哲理诗,郭沫若称赞此诗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

十六、《天问》思想内容: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宇宙天体、神话传说和历史兴亡。从自然现象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接着对天地万物、历史人事等方面,大胆地提出了一连串的怀疑和质问,表现了诗人思想开阔、知识渊博、想象丰富,以及探求真理的唯物主义精神。鲁迅先生说:"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十七、《天问》语言形式特点:以四言为主,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构思新颖奇特,表现出超人的独创精神。

十八、《招魂》思想内容:招魂是楚地民间的一种习俗。诗人屈原以沉痛的心情,用民间招魂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怀王的悼念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是有积极意义的。

十九、《招魂》艺术特色:1、诗人用神话传说通过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上下四方的险恶;用极度夸张和层层铺叙的手法,描写了宫廷生活的豪华;用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文辞,描绘了游猎的盛况和江南的春景;以殷切深情的口吻,劝戒魂灵回归楚国,流露了诗人对魂灵深切关怀与悼念的心情。2、吸取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构成了一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文。全诗除序言和乱辞用语尾助词"兮"字以外,中间的招魂辞大体每隔一就用一个"些"作语尾,突出了楚地巫祝招魂的习惯用语和语调色彩。3、《招魂》层层铺叙的写法对后世汉赋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开拓了汉赋的先河。

二十、《桔颂》:是一篇咏物抒情诗,通过对桔树特性与形象的描述和赞颂,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公正无私的品德、谦虚谨慎的作风和不随流俗的高尚情操,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精神。1、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运用比兴艺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桔树比拟成人把咏物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缘物寄情,借桔颂人。作者抓住了桔树与人共有的特性,赞颂了桔和人的高贵品质,写得极为生动深刻。《桔颂》开创了后世咏物诗体的先河。2、诗人运用了精雕细刻的手法,对桔树的形象和特性描写得精细入微。3、本诗大体是四字句,句式比较整齐。每两句以"兮"字收尾,增强了抒情的艺术效果。

二十一、《湘君》:通过湘夫人对湘君恋慕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1、在民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幽妙神异的境界,有力地表达了抒情的主题,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2、抒情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整个诗篇写得细腻动人。3、语言清新婉丽,既有浓厚的民歌气息,又富有个性,善于用香物作比。诗人以香草香木写龙船的盛美芳洁来象征爱情的芳洁,极为深刻。

二十二、《湘夫人》:1、把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之中,把周围的自然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描写,创造出一种幽雅美妙的意境,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以卓越的想象力和铺叙的手法,深入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二十三、《山鬼》:以人神杂糅的手法塑造了巫山女神的形象。她的衣食处居、习性行踪都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带有神异和野性色彩。但她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情味很浓,给人亲切美好的感受。诗人在塑造形象时,成功刻画了她复杂的心理活动,又与凄苦的环境气氛交衬,创造出一种凄迷幽深的意境,真切的表现出女神对爱情的缠绵悱恻。本篇通过山鬼对恋人的思慕哀怨的情景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纯洁、真挚与对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热烈追求。1、本诗用自述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美丽多情的女性形象。诗篇描写了山中女神没有见到恋人时苦恼、忧伤和失望的情绪,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深情的少女对爱情的真挚与没有见到恋人时的心理波折和凄苦的情态。2、用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清新幽艳,真实自然。

二十四、《国殇》:本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将士们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情景,歌颂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表达了人民对为国牺牲的英雄的哀悼与崇敬。1、这首诗运用直赋其事的方法,真实地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将士英勇冲锋、壮烈牺牲的情景,写得有声势、有气氛。对在危急中援玉枹击鸣鼓的将帅的描绘更是有声有色,英武悲壮,突出了将土的英雄主义精神。2、风格刚健质朴,浑厚悲壮,读起来气势雄威,慷慨激昂,具有鼓舞人心的艺术力量。3、语言洗练,句式整齐。全诗七字一句,每句第四字都用"兮"字把前后隔开,其中有的是并列关系,如"操吴戈"和"被犀甲",有的是承接关系,如"投玉枹"和"击鸣鼓",关系明确,节奏感强,增强了诗篇的音乐美。

二十五、《涉江》:本诗记叙了诗人被流放的苦难历程和悲愤心情。诗篇既描写了流放生活的愁苦、孤独和凄惨,又对黑暗政治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同时表明不同恶势力妥协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高洁的品质。1、在写法上,通过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细腻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2、诗人在"乱"辞中,以禽鸟、草木、饮食等物为喻,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楚国朝政的腐朽黑暗。3、最后是以景物烘托人物的感情,《涉江》是一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被誉为“小离骚”。《涉江》是《九章》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被誉为"小离骚",《涉江》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揭露了楚国王朝是非不明、贤愚颠倒的混乱现象,表现了诗人与反动奴隶主贵族集团斗争到底、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十六、屈原在《惜诵》《抽思》反复抒发自己的理想,揭露和批判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描写了流放在外的经历和苦闷悲愤的心情。《惜诵》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尚未离朝远去之时,与《离骚》前半部分有重叠之处,《离骚》是在《惜诵》基础上发展的。此篇开头介绍创作动机,这是文学创作具有自觉意识的表现。《抽思》中抽即抒写,思指思绪,“抽思”就是把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无限思绪抒写出来。先后出现了“少歌”“倡”“乱辞”等乐歌结构上的形式,并以“少歌”为界,前半追述往昔,后半叙述滞留汉北之地的孤独情怀。

二十七、《哀郢》:是一首思国念乡之作,是哀悼郢都沦亡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苦难深切同情,对国都沦陷和自己不幸遭遇无限悲伤,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怀恋故土的沉痛心情和重振家邦的强烈愿望。此诗“不”出现十次,反映屈原明知不可,却又欲罢不能。而积累长久的愤切之情,亦宜以反诘句出之,全篇以问始,亦以问终。

二十八、《怀沙》:屈原最后一篇作品,后人谓之“绝命诗”。怀即归、依,沙指水中。

二十九、《九辩》思想艺术:是宋玉创作的自叙性长篇抒情诗,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抒发了"贫困失职而志不平"的悲叹,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三十、《九辩》艺术特色:1、诗人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创造一种有助于抒情的意境,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对深秋典型景物的感受相当敏锐,表现也极为细致,充分地抒发了自己的悲愁感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良好的艺术效果,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2、语言运用上,笔触细腻,句法灵活,音韵铿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篇中有时排用八、九个近义词,细腻地刻划景物或描写心理活动,善于以情动人。以散文的句式入诗,写得灵活自然。在句子的长短上,在用韵的格式上更加灵活自由。双声叠韵联绵词和叠音词的大量运用,使诗篇的韵律更加和谐优美。3、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现楚国的衰落以及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愁。4、“好辞而以赋见称”,他完成了《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成为赋体文学之祖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小说阅读考点总结 一、关键词: 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二、具体考查角度: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 5.分析写作技巧; 6.品味语言特色。 一、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 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它重要内容。 2.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 ⑵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 ⑶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 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文学作品常见表现手法 与技巧概览 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 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 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 ④语言辞格: 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 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特别注意:散文中的衬托(尤其是反衬)手法。 二、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常见题型 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 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小升初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大全 文学常识是小升初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年年考,且分值较高,题型基本稳定,分填空和连线题两种形式。考查成语典故、鲁迅、词牌、曲牌等知识。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极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一、考试范围: 语文课本1~~12册出现的名家、名篇;课文链接、资料袋中出现的内容;单元拓展中“日积月累”等相关内容;此外还有一些课外的,如四大名著、一些知名的国内外名著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二、如何复习: 文学常识的知识点多而分散,且无系统性,复习难度大。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背诵。 1、收集、整理:考试范围之内的内容,要收集整理成册,方便自己及时地学习与复习。 2、巧妙记忆:利用谐音、记字头、联想、编顺口溜等方法去记忆,方法不论好坏,适合自己就行!

3、巩固复习:知识点多而零散,不要奢求一次就全部记完,要及时复习。建议做好计划,如每周记多少,每月完成多少,多久复习一次等。 三、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考试的重点。建议同学们有时间的话最好亲自看一看,青少年版本就好,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读读原著。 考试时要求掌握记住原著的时代、作者、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包括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的评价及人物的主要事件)。 (一)、《三国演义》,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1、作者: 作者是(朝代)。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答案;元末明初、罗贯中) 2、主要人物: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高考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很庞大,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归纳,现在小编为大家整理一部分高考文学常识汇总,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1.人物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5)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特殊称谓 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③姓+之+人名: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封地+人名: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表达技巧 1、 2、 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 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 等 3、 4、 5、 小说 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 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小说阅读之情节 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⑤贯穿情节的线索,

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归纳小说主题方法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2.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5.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一般为:文章通过……的情节,表现了/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 性格/情感/思考。 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品题目看主题 2、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3、从人物特征看主题 4、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5、从精巧的构思中看主题6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基础知识

初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1《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师全名是藤野严九郎。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散文诗《雪》,选自他的诗歌集《野草》。 2《雷电颂》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3《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4《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5《马说》选自《韩愈文集》,作者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 6《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唐朝诗人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8《赤壁》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9《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0《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集》,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11《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12《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3《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14《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 15《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16《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大诗人。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诗人。 18《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校注》。作者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19《已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说知识点总结归纳 1.小说的主要内容:【概括的形式】记叙了(讲述了)过程(来龙去脉、经过、事情、事件)。 2.小说的情节发展【借助四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 (1)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描写——生动形象的展示事件发展和人物形象。 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深化主题、升华人物形象、画龙点睛。 (2)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先叙后议:在叙述的基础上,升华主题。 先议后叙: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夹叙夹议:跟随作者的情感起伏,引起共鸣。 4.小说的人物: ①小说的主人公:表现主题的人物。 ②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动词、形容词、修辞)—性格或是心理—主题。 ③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衬托 正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直接展现人物形象或者性格。 侧面描写:全面表现人物(角度不同)——更全面丰富人物形象。 反面衬托:以差写优———突出、强调,起到对比的作用。 ④主要人物形象的归纳总结:形容性的词语、概括而非描述。 ⑤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题。 5.小说中的人称 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 ③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仿佛在与读者交谈,亲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抒发感情更加强烈。 6.小说的记叙的顺序 顺叙:清楚明了,让读者随着情节的推进进入故事情境。 倒叙:果前因后,设置悬念,使文章有波澜,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 ①内容:插叙内容+作用: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结构: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7.小说的线索 ①明线:时间推进、地点转移、人称变化、事件发展 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②暗线:情感变化 作用:情感起伏,突出中心,引起共鸣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小说知识点归纳

、小说文体常识 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 。 二、小说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 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 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小说题目 1.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 《药》 1. 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 (身份地位) 2. 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 (身份地位) 3. 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小说知识点 2.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实物为题。如: 《雁阵》 4.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 《侯银匠》 5.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 《荷花淀》 四、 人物设题

答: 1)次要形象:陪衬或线索人物:为主要任务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揭示主题,贯穿全文的线索。 2)主要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是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品行; 二是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不公; 三是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 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做特写式的描 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5.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林教头的性格变化。 五、情节设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注意几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是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突破。 2)分析人物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3)答题必须按“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何原因”的格式加以概括。 1.设题角度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学常识经常考点整理

文学常识经常考点整理 一、有关三的汇总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二、有关四的汇总 四大名绣苏绣(江苏)、湘绣(湖南)、蜀绣(四川)、粤绣(广东)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北宋文坛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鹳雀楼(山西永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三、有关五的汇总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完整版)初中文学常识汇总

6.《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秋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曹刿论战》 7.《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8.《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陈涉世家》 9.史书:①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②纪传体:《史记》及其他二十四史;③国别体:《战国策》《国语》。 10.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龟虽寿》。 1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 12.《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是古代一部记我国河流水道的书,郦道元为之作注。《三峡》

13.王维,字摩诘,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世人称"王右丞",晚年醉心佛学,被称为“诗佛”,作品多有空灵之感,擅长书画,苏轼赞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瑰丽活泼。《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为“诗圣”,曾任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作品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为“三吏”“三别”。《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 16.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反映人民疾苦,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春行》《观刈麦》。 1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恢复古代朴实文风。《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8.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小石潭记》 19.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泊秦淮》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3、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4、文学的超越性就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与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5、文学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特点。 二、解释基本概念: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间接性 1、文学的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2、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就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首先,形象性就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其次,文学形象就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文学的间接性:就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它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人的观念领域的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与其她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革,所以,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与实践性。 (1)认识性。认识性就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精神世界的特性。首先,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可以通过文学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可以通过文学参悟生活的真谛。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 (2)倾向性。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倾向性应当从场面与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3)实践性。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首先,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其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第三,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改变人的精神与观念间接实现。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属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性、形象性与超越性。 (1)情感性。情感性就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一)

文学常识知识点(一) 1、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就是哪部作品得艺术特点?答:《诗经》 2、《诗经》收录得就是什么年代得作品,共多少篇? 答:《诗经》收录得就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得诗歌作品,共305篇。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得一首抒情诗就是哪部作品,作者就是谁?答:《离骚》作者屈原 4、屈原得主要作品有哪些?答:《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屈原在学习民歌得基础上,创造了哪种新得诗歌样式?答:楚辞? 6、先秦时期得历史著作主要有哪几部?答: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得编年体史书就是哪一部?答:《左传》 8、《汉书》、《左传》、《论语》与《国语》,哪个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答:《论语》?9、《战国策》这部历史著作采用得就是什么体例?答:国别体 10、秦代李斯得代表作品就是哪篇?答:《谏逐客书》 11、《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就是什么身份? 答:门客?1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得对象就是谁?答:共叔段 14、开创了我国纪传体13、“汉赋四大家”就是哪四位?答: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 史学与传记文学得先河得就是哪部作品,作者就是谁? 15、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综合性得图书分类目录就是哪部作品,答:《史记》,作者司马迁? 作者就是谁? 答:《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得全部乐府作品得诗集就是哪部作品,编者就是谁? 答:《乐府诗集》,编者就是宋代得郭茂倩?17、被后人誉为“五言之冠冕”得就是哪部作品? ?答:汉末文人无名氏得《古诗十九首》 18、建安文人得作品具有什么特色? 答: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得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得诗人就是谁?答: 陶渊明 20、苏轼所说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山水田园诗人就是指哪一位?答:王维 21、鲍照诗作风格劲健,富有文采,她对哪种诗体得发展有重要贡献? 答:七言诗 22、“永明体”具有怎样得特色,就是谁创造得? 答:“永明体”讲究声律与对仗,就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得。?23、“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属于什么体得小说,作者就是谁? ?答:笔记体小说,作者就是刘义庆 24、“魏晋风度”得主要载体就是什么?答:《世说新语》?25、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得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有哪几部? 答:曹丕得《典论·论文》、陆机得《文赋》、刘勰得《文心雕龙》、钟嵘得《诗品》、萧统得《文选》 26、清人王闿运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得诗人就是哪一位,“孤篇”就是指哪一篇?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李颀得《古从军行》属于什么内容得诗?答:边塞诗?28、李商隐得《隋宫》属于什

中考小说知识点

小说的基本知识及考试要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的描写。 人物塑造的方法:从描写的角度看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外貌(包括外貌、神情、姿态、服饰等)、行动、语言(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心理、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二)人物形象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四)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故事情节 (一)故事情节 1、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2、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初中语文部编版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部编版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中考必备)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言二拍:。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春秋三传:注解《春秋》的三种古籍,分别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b梁传》。也有人称为:《公羊传》、《?b梁传》、《左传》 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Q、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要区别于传说中的八仙)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W、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