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韬晦术》读解【明】 杨慎(古译文对照)

《韬晦术》读解【明】 杨慎(古译文对照)

《韬晦术》读解【明】 杨慎(古译文对照)
《韬晦术》读解【明】 杨慎(古译文对照)

《韬晦术》读解

【明】杨慎

隐晦卷一

原文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

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

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的眼

前了。

把一棵树藏在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区别。把一个人藏在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的身上。

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因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而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人保持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

原文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

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可以收到相互生发,相互救助的功效,如果二

者偏离,就都成为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很强盛,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该秉持诚心,坦坦荡荡

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要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

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

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见声音,

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的东

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

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灾祸和幸福没有固定的规律,都

是人自己招来的。由于自己闯出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别的人,这样的事不是正人

君子做的。福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这样的福通常都会有大祸,得福反而得祸,要拒绝祸

就要辞去这种福,祸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观察思考。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

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

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

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

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

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译文】: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绝不停止,为什么说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说得虽然很好,却可惜不够全面。

天有阴天晴天,人世也有治世和乱世的区别,人事更有可做和不可做的道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是愚蠢了。“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有的,有时需要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利工具。美酒、醉乡,和山水风景,更是养晦最好的鼎炉。

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我所想要的,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毒,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灾多难,在灾难临头时,不养晦怎能保存住自己。愚蠢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乐于承受并心安理得,我也不是真心喜欢愚蠢,而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如果仅愚蠢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既愚蠢,又疯疯癫癫,谁还能认为我贤明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顶端了。

谋晦卷四

原文

若夫天时突变,人事猝兴,养晦则难奏肤功,斯即谋晦之时也。

晦以谋成,益见功用,随匪由正道,却不失于正,以其用心正也。

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

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明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

破敌谋、挫敌锋,勇武猛鸷成不如晦之为用。

至若万马奔腾、千军围攻,我困孤城,勇既不敌,力不相侔,惟谋惟晦,可以全功。

晦者忌名也,以名近明,有亢上有悔之虞。

负君子之重名,偶行小人之事,斯亦谋晦之道也。

己所不欲,拂逆则伤人之情,不若引人入晦,同晦则同欲,无逆意之患矣。

人欲不厌,拒之则害生,从之则损己,姑且损己从人,继而尽攘为己有。

居众所必争之地,谋晦以全身,谋晦以建功,此又谋晦之大者也。

【译文】:如果形势发生了突然变化,意外的灾害也突然降临,养晦则在时间上来不及,

也难以收到功效,这时就是使用谋略促成“晦”这种状态产生的时候了。

“晦”用谋略来促成,更能收到大的功效,虽然有失去正道的嫌疑,在大义上又不失为正,

这是因为心中的本意是正直的缘故。谋晦要忍耐,能忍住别人所不能忍耐住的,才能成就别

人所不能成就的“晦”,然后才能立下别人不能建立的功劳。

如果事情不能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便假借做的名头来说明不可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做而

实际上不做的目的。破坏敌人的阴谋、挫折敌人的锋锐,勇猛的武力、猛烈的阵势有时还不

如“晦”的功效大。如果敌人以千军万马围困我于孤城之中,勇猛比不上敌人,实力又相差

悬殊,此时便只有用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并建功立业了。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威权,而

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假如已背上正人君子的名声,并且名望很

高,偶尔做一件不伤大雅的小人做的事,这也是隐晦的一种手段。自己所不愿意的事,强行

反对拒绝会损伤别人的感情,不如引别人进入自己的“晦”的状态中,位置相同心意也会相

同,就没有这些麻烦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拒绝就会有祸患发生,顺从又会损害自己,

而先损自己来满足他人,然后就可以把他人所有都占为己有。身处大家都想要抢夺的位置,

通过谋晦的手段来保全自己来建功立业,这才是谋晦的大家。

原文

诈晦卷五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孙子兵法上说:“兵

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

达成“晦”这种状态。

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到达终点,小路众多却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小

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

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曹操因

诡诈而兴霸业,王莽因诡诈而得到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

免不了要使用。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

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所讥笑的。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

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

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在君主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地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情发生,使

用一点诈谋反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

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受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

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原文

避晦卷六

易曰:“趋吉避凶。”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风险。”灾祸患难的到来,如

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

了。所以兵法有36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

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干扰、迷惑敌人,使

敌人失去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祸患了。观察揣摩敌人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

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敌人就无法向我动手了。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

自己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解除上面

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俭忠心不二而已。

如果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这

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

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得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

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趣。避晦的要诀在于坚

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

得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心这三条规律。

原文

心晦卷七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

也。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

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每次改朝换代之后,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重病

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至于天下大乱

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还倒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

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士大夫都以从事为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

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就可以化难为易了。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

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想站稳脚跟更难。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

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

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出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能做到使

天下无事就接近于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原文

用晦卷八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

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

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

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

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才能在时机到时就可以动手,先发制人,这样

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

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

时候,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

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识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

等耐,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

杨慎研究综述_上_

第21卷 第1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1 No .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 .2006 收稿日期:2005-07-25 作者简介:高小慧(1975~ ),女,河南平舆人,郑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 杨慎研究综述(上) 高小慧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3) 摘 要:杨慎是明代中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目前学界关于杨慎的研究在生平著述、学术成就、文学成就、诗学思想和文化史意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杨慎;研究;综述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明史·杨慎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与他同时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六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用修。”稍晚于他的顾起元《升庵外集序》说:“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丹铅余录》在批评了杨慎“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枣梨”之后,又客观地说杨慎“以博洽冠一时,使其覃精研思,网罗百代,竭平生之力以成一书,虽未必追踪马、郑,亦未必遽在王应麟、马端临下”,“然渔猎既富,根柢终深,故疎舛虽多,而精华亦复不少。求之于古,可以位置郑樵、罗泌之间,其在有明,固铁中铮铮者矣”。所以作为学者的升庵先生,其研究成果被《四库全书》编撰者所采用的多不胜计。 杨慎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他不满前七子“宗唐法杜”的主张,第一个起来批判其复古主义,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掀起一股宗尚六朝的思潮,直接启发着后来的主情派及性灵派的诗学探索(王力坚《性灵 佛教 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带来了晚明文艺思想的活跃。杨慎的文学理论专著有《升庵诗话》、《千里面谭》、《五言律祖》、《绝句衍义》、《绝句辨体》、《词品》、《草堂诗余》等,单篇论文有《陆 韩论文》、《李华论文》、《李耆卿论文》、《周受庵诗选序》、《答重庆太守刘崇阳书》等,都集中反映了杨慎的文学思想。 杨慎在明代有着极其显著的地位,在他去世之后,人们纷纷编撰其年谱,梳理其著述,研究其思想,阐发其要义。历代皆有学问大家对杨慎的诗歌和其他方面的文学成就进行研究,构成了明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流。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的杨慎研究,多存在于大量的诗话、笔记中,或对杨慎一生的著作进行整理,或津津乐道于杨慎的趣闻轶事,或对杨慎著作里面的纰漏进行驳正和论辩,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杨慎其人其文。但其形式十分零散随意,又往往用儒家伦理标准来衡量杨慎,较少关注其文学成就和艺术价值,缺乏系统的研究探讨,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观。目前,杨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已经理所当然地得到充分肯定。固然,这源于杨慎作品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和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但也得益于一批研究者扎实勤奋的工作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笔者仅就目前学界对杨慎研究的状况作简要梳理,俾有益于后来的研究者。 一、生平著述 (一) 对于杨慎字号的研究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对于“升庵”这个号,学人有4种解释。 王文才认为《补续全蜀艺文志》卷四十六引朱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6)01-0082-06

明代杨慎词

明代杨慎词《临江仙》赏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及第,授翰林修撰,后充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他因为直谏触犯了明世宗,被谪戍云南,流放终生。其生于蜀,祸于京,成于滇。有《升庵集》。 已故作家汪曾祺曾到杨慎的故乡四川桂湖并题诗:桂湖老桂弄新姿,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 这首《临江仙》原是杨慎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廿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被清初的毛宗冈移置到《三国演义》的卷首,结果名扬四海。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凭添万千感慨。在让我们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我们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灭,不见踪影。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眼前,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 在这凝固的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长江”、“逝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阳”、“渔樵”、“江渚”、“秋月”、“春风”、“浊酒”,意境高远而淡泊。衬托这些意象的还有“滚滚”、“淘尽”、“转头空”、“依旧在”、“几度”、“惯看”、“喜相逢”、“笑谈”这些生动的字眼,给这首词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几份动感。 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是对英雄伟业的讴歌还是否定?“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

杨慎廿一史弹词

杨慎二十一史弹词注原文 第一段总说 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塚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西江月 滾滚龙争虎斗,匆匆兔走乌飞。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 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业兵机。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 诗曰: 为爱青山日倚楼,白云红树两悠悠。秋鸿社燕催人老,野草闲花徧地愁。 野草闲花徧地愁,龙争虎鬬几时休。举头吴越齐秦楚,回首梁唐晋汉周。 概世尽从忙裏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八句罢谈诗少卖,且将今古事评论。诗词只可谭风月,今古还堪警世人。 博览经书寻故典,傍搜史传缀新文。零裁锦绣篇篇好,碎剪冰霜字字精。 按捺奸邪尊有道,赞扬忠孝奖贤能。丁当击玉敲金字,剔透蟠龙绣虎纹。 清似钓舟闻夜雨,壮如军垒发秋声。助添豪杰英雄气,感动忠臣烈士心。 短舞长歌思妙曲,高山流水待知音。当场告禀知音者,忙裏偷闲试一听。 第二段说三代 南乡子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霉,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 西江月 阅尽残篇断简,细评千古英雄。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 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诗曰: 混沌初分气候淳,标枝野鹿看君臣。三皇五帝宾天去,辛苦阇浮世上人。 世上生灵作业多,功名富贵反成魔。常怀杞国忧天闷,不见康衢击壤歌。 仗剑提刀争日月,伏尸流血换山河。白头钓叟秋江上,笑指清鸥下碧波。 诗出大才闲遣兴,话谈今古便惊人。沙金璞玉求良匠,流水高山待赏音。 玉在石中谁辨宝,金藏沙里未为真。淘金必索披沙拣,取玉须教破璞寻。 琴对子期弹雅操,马逢伯乐长千金。龙光未识思雷焕,奇字难知问子云。 美酒要逢知己饮,好诗须向会家吟。讲谈尽合周公礼,褒贬咸遵孔圣文。 断简残篇藏故典,冰弦玉轸播新闻。高人满座垂清听,始信书生用意深。 第三段说秦汉 临江仙 滾滾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紅。白发漁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西江月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诗曰: 成败兴亡古至今,飞云去乌入销沈。荒郊废冢伤心处,不待田文听鼓琴。

明代文学整理

明代社会绪论 ●背景: 一:明代政治——专制独裁 1.大兴党狱,雄猜好杀诛戮功臣; 2.八股取士,千篇一律,钳制士人; 3.宦官专权,锦衣、厂卫特务统治; 二:明代经济——商业经济繁荣:文人市民化 1.景德镇万余人从事陶业; 2.苏州“比户皆工织造,转贸四方”; 3.文人兼职从商:凌濛初、陈云龙等兼营印刷业; 4.很多著名文人均出身商家:屠隆、唐寅、顾宪成等 三:社会思潮——理学失控心学兴起 1.王守仁(阳明先生)——倡导心学 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2.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3.李贽(卓吾):主张“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4.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四: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 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 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到来:四大奇书与“临川四梦”; ★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A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情有者理必无 B清晰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C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 D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八股文格式(歇后语)——千篇一律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写成,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限制——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经义考试的思想标准已由官方明确规定下来,那就是《四书五经大全》,由礼部刊行天下。 字数限制 ●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之平等; 李贽(卓吾):《童心说》 A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耿中丞》) B提出《童心说》:童心即真心。他认为,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了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了真人; C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主张“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是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是有主情如《牡丹亭》《紫钗梦》,厌世如《邯郸梦》《南柯梦》之作; 泰州学派师承:王艮→徐樾→颜均→罗汝芳→汤显祖

《韬晦术》-【明代状元--经典-解读】-杨慎(-文白-对照)

《韬晦术》读解 【明】杨慎 隐晦卷一 原文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 陈于前。” 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 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 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 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 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 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真 实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了。 把一棵树藏在树林里,人们都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区别。把一个人藏在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 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的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改变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应该深居简出,谨言慎行,而才能出众的人尤为忌讳自我张扬。这样才可因藏住身形,远离祸患。 荣华利禄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然而荣利场却是最难站住脚的。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德守住自己的地位,虽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却能安然无恙。 才能中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同踩在薄薄的冰上一样,这样也仅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恃权仗势,胡作非为,不被杀死也要废弃终身,很少有人保持身家性命的。 人们都知道身处富贵很荣耀,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矛利刃;人们都知道贫穷困贱是耻辱,却不知道贫穷困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贱的好处,并且牢记不忘,这样的人才可以身处富贵的地方。 处晦卷二 原文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 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 而不失。 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 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 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 宜用心焉。 【译文】: 没有阴,阳就不会产生,没有柔,刚就不会锋利,没有阴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这对立的二者不可偏执一端。两者相合,可以收到相互生发,相互救助 的功效,如果二者偏离,就都成为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很强盛,也维持不了多 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悬崖,容易站立却难于坚守,只有坚持没有事最好,做事没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才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应 该秉持诚心,坦坦荡荡如同没事一样,不要存有机巧的心思。也不要玩弄巧诈手 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

中国历史最著名十大收藏价值书法家楷书与“史上书坛唯一”靠顶极六体真迹传世的一代宗师张月新书法欣赏

中国最具收藏价值著名书法家榜书第一人大师中罕见的“不做当代第一但 是史上书坛唯一”靠顶极 六体《千字文和百家姓》及多体大榜真迹传世的一代宗师张月新书法简历 及书语。 张月新、男、出生山西侯马、学者书家诗人、收藏鉴赏慈善家、中国诗书画研习赏藏会创始人、高级政工师,中国最具收藏价值著名书法家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大字榜书 第一人及大师中罕见的,天价书法拍卖笔法功夫真迹中没有的,“不做当代书法第一但是史 上书坛唯一”靠笔功由大小六体《千字文和百家姓》等写到榜书多体,并写有:顶级极品 《六部30多种以上传世书帖碑文》凭书法真迹传世的一代宗师。 平生不好当代名头,笔功苦做传世书者。《新中国美术家大典》和百家权威网络媒体报道联 播纪实《中国书画艺坛骄子》入编名家,中国诗书画研习赏藏会会长。多年来“习古人书法、练今人墨迹、写个人字体”博学古今名家之作,求取古今书家之长,形成自己书技特点,可 谓楷、行、草、隶、篆、金文六体名家,多体皆可。倡习“养眼舒心老少无欺书法”尤其笔 功到榜书类墨迹,堪称“史上书坛唯一留有多体顶级极品真迹的一代宗师”。张月新书写的《六体千字文》和《六体百家姓》等作品更是历史书坛罕见的传世极品墨迹,它是古今国学 文化的继续、是古今书学技法的融合、是古今墨迹宏承的再现,其中增补了元代书法巨匠赵 孟頫《六体千字文》在传承印刷中缺失的一些内容,为该类书学历史增添了新篇,做出了巨献。张月新书法在四、六、八尺整宣纸之上书写的“榜书类:楷、隶、大小篆等多种字体” 是史上书坛顶极一流上乘笔法功夫;是历史中国著名书法家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 等榜书第一人及大师级真迹中难得一见的墨宝(除个别匾碑山墙体放大的字迹),堪称开创 多体皆可的大字榜书类并留有顶级极品真迹的一代宗师。其六部以上的书帖碑文如《六体千 字文张月新书法墨迹书帖》、《六体百家姓张月新书法墨迹书帖》、《张月新书法楷书常用 字帖》、《张月新书法隶书常用字帖》、《中国大字榜书楷书基本笔法张月新书法字帖》以 及《张月新书法及大字榜书类真迹集册》等将在历史书坛传世留存……。其书法受到许多组 织媒体宣传报道、支持关注,真迹具备了中国近现代、当代最著名高价收藏值书法家中极高 的历史保存价值并被海内外单位及资深藏友收藏鉴赏。 张月新书法主要墨迹碑帖及书法探索: (1)楷书类有张月新真书《千字文》、《百家姓》、《楷书常用字毛笔字帖》、《中国 大字榜书楷书基本笔法张月新书法字帖》刘禹锡《陋室铭》、杨慎《临江仙》、等; (2)行书类有张月新行书《千字文》、《百家姓》、古今诗文抄录等。 (3)草书类有张月新草书《千字文》、《百家姓》、杨慎《临江仙》、毛泽东诗词30余 首及张月新诗《登高望远》、《字画悟收藏》、《翰墨语世》、《人书正道》等。 (4)隶书类有张月新隶书《千字文》、《百家姓》、《隶书常用字墨迹毛笔字帖》、《朱 子家训》、《书法歌》、《求索悟道》、《人道勤朴》、等古今及个人诗句。 (5)小篆书类有张月新小篆《千字文》、《百家姓》、杨慎《临江仙》、张月新《行客铭》、《烟雨江南》、《登山有感》、《中秋随感》、《感悟自然》、《酒菊筝香》、等。(6)金文大篆及六体以外甲骨文等类有张月新大篆《千字文》、《百家姓》、毛泽东 《沁园春雪》、张月新《感悟自然》、《相处》及其它甲骨文墨迹等。 “学书不好参展求证获名分,笔法只为传世养眼能舒心”

《廿一史弹词》

《廿一史弹词》为杨慎谪戍云南时所作,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传世后易名为《廿一史弹词》。它取材于正史,用浅近文言写成,被誉为“后世弹词之祖”。杨慎是明朝人,只写了明朝以前。后人续作说明朝、说清朝等,乃称二十五史弹词。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段,就出自于《廿一史弹词》,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致使后人都误以为罗贯中所作。还有一首西江月(说三分两晋“道德三皇五帝”一段),被冯梦龙拿去放在《东周列国志》的开篇,又使人误为冯梦龙所作。 长篇弹词(弹词是清代民间很流行的兼有说唱的曲艺形式。弹词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其传承、转变的情况缺乏清楚的记载。大致而言,在说唱艺术方面,唐有变文,宋有陶真,元明有词话,弹词便是从这一系列中脱化而成。而且弹词大约到了乾隆中期以后,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地域文化的特征也愈来愈明显。)。明杨慎作,清张三异注。 以正史所记的事迹为题材,用浅近文言写成。唱文均为十字句,后再系以诗或曲。其一段略似一回,体例与后来的弹词相近,故亦可视为近世弹词之滥觞。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一第一段总说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二第二段说三代南乡子 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霉,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裏听。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三第三段说秦汉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转回头,翻覆手,做了三分。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回首汉陵和楚庙一般潇洒月明中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鬬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四第四段说三分两晋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鬬。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 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五第五段说南北史清平乐 闲行间坐,不必争人我。百岁光阴弹指过,成得其麼功果。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鸦。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 飒飒西风渭水,萧萧落叶长安。英雄回首北邙山,虎鬬龙争过眼。闲看坝桥杨柳,凄凉露冷风寒。断蝉声裏凭阑干,不觉斜阳又晚。

初中常见成语解释

初中常见成语解释 狐死首丘发音hú sǐ shǒu qiū 释义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示例我告诉过你“~”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助纣为虐发音zhù zhòu wéi nüè释义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出处《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煮粥焚须发音zhǔ zhōu fén xū 释义比喻兄弟友爱。出处《新唐书·李传》:“性友爱,其姊病,尝自为粥而燎其须。” 中原逐鹿发音zhōng yuán zhú lù 释义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发音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释义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示例~,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再作冯妇发音zài zuò féng fù释义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出处《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示例曾经有位总长,听说,他的出来就职,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所以~的。(鲁迅《而已集·反“漫谈”》)醉翁之意不在酒发音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释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出处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示例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纸醉金迷发音zhǐ zuì jīn mí 释义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出处宋·陶穀《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示例我来到日本不久,听的不多,见的不广,但在五光十色、~的纷乱生活中,有些事物给我的刺激特别深。(杨朔《樱花雨》) 置诸高阁发音zhì zhū gāo gé 释义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诸子百家发音zhū zǐ bǎi jiā 释义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子虚乌有发音zǐ xū wū yǒu 释义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出处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示例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之习也。(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 孜孜不倦发音zī zī bù juàn 释义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出处《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示例他长年累月~地工作。 左右逢源发音zuǒ yòu féng yuán 释义逢:遇到;源:水源。到处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出处《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3 2、多项选择题------------------------------------------------------7 3、判断题-----------------------------------------------------------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明杨慎二十一弹词

明杨慎二十一弹词 第一段总说西江月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西江月滚滚龙争 虎斗,匆匆兔走乌飞。席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说古谈今话本,图王霸 业兵机。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 第二段第二段说三代南乡子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赚得英雄头似霉,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换声。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打入渔 樵话里听。西江月阅尽残篇断简,细评千古英雄。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 梦。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第三段第三段说秦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 少事,都付笑谈中。西江月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 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第四段第四段说三分两晋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西 江月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妙笔龙韬 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第五段第五段说南北史清平乐闲行间坐,不必争人我。百岁光阴弹指过,成得甚么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鸦。王谢堂前燕子,不知飞入谁家。西江月飒飒西风 渭水,萧萧落叶长安。英雄回首北邙山,虎斗龙争过眼。闲看坝桥杨柳,凄凉露 冷风寒。断蝉声里凭阑干,不觉斜阳又晚。 第六段第六段说五胡点绛唇暮鼓晨钟。春花秋月何时了,七颠八倒,往事知多少。昨日今朝,镜里容颜老。千年调,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西江月六代瓜分世界,五 胡云扰中原。纵横三百有余年,几度交锋索战。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 耳闻犹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见。 第七段第七段说隋唐二代临江仙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秦宫汉苑晋家茔,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白发诗人闲驻马,感时怀古伤情。战场田地好宽平,前 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西江月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踪迹茫然。隋唐相继统中原,世态几回云变。杨柳凄迷汴水,丹青惨淡凌烟。乐游原上草连天,飞起寒鸦一片。 第八段第八段说五代史定风波雨汗淋漓赴选场,秀才落得甚干忙。白发渔樵诸事懒,萧散。闲谈今古论兴亡。虞夏商周秦楚汉,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 避。不摇纨扇自然凉。西江月千古伤心旧事,一场谈笑春风。残篇断简记英雄, 总为功名引动。个个轰轰烈烈,人人扰扰匆匆。荣华富贵转头空,恰似南柯一梦。 第九段第九段说宋辽金夏蝶恋花简尽残编并断简,细数兴亡。总是英雄汉,物有无常人有限。到头落得空长叹。富贵荣华春过眼,汉主长陵,霸王乌江岸。早悟夜筵终 有散,当初赌甚英雄汉。西江月三百余年宋史,辽金西夏纵横。争强赌胜弄刀兵,

行书作品鉴赏

雨霖铃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柳永(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古典诗词鉴赏: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赏析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 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 渚(zh):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 蓦(m):愿意为上马、超越,此处意为突然。 在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中,原文共11句,因为受各影视、文学、音乐等作品(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广为流传的是前四句。 【创作背景】 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杨升庵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

精品文档 (7)学法漫谈──读诗先明“诗家语”(四)

前面解说诗歌为了语言精警常用的两个方法,炼字和省略,下面说说第三个方法:剪裁。 剪裁是文学作品中通用的方法,但因为诗歌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主题,必须“缩千里于尺幅”,在极短的篇幅里包容极多的内容,所以在剪裁上有一些特殊的手段,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诗家语”,前人有过许多这方面的经验,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例一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黄州赤壁矶,写的一首咏史诗。一、二句,诗人以埋没于江边淤沙之中的残戟起兴,引发出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联想。三、四句,诗人转入议论,评说周瑜靠了偶然的机遇获胜。诗人以小见大,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暗指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短小精悍,构思奇巧。 但是,对于这首诗,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应当怎样读诗。宋人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士人)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也说:“牧之绝句……《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许、沈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但是在这首诗上却忽视了“诗家语”的特征,犯了读诗解诗之大忌。这首诗虽然是咏史诗,但终究不是历史,不能用读史的方法来读诗。就读史说,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用读史的眼光来评诗,那末,诗人只关心两个女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自然大成问题。但诗和史不同,诗是文学,诗要用形象说话,要以小见大,从个别反映一般。而诗中“二乔”并非一般人物,大乔是孙策之妇,孙权之嫂,小乔是周瑜之妇,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的尊严。如果连她们都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铜雀春深锁二乔”,决非什么“轻薄少年语”,乃是富于形象性的即小见大的“诗家语”,是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例二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年《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 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 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 ------------------------------------------------------------3 2、多项选择题 ------------------------------------------------------7 3、判断题 -----------------------------------------------------------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 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明代文学整理知识讲解

明代文学整理

明代社会绪论 ●背景: 一:明代政治——专制独裁 1.大兴党狱,雄猜好杀诛戮功臣; 2.八股取士,千篇一律,钳制士人; 3.宦官专权,锦衣、厂卫特务统治; 二:明代经济——商业经济繁荣:文人市民化 1.景德镇万余人从事陶业; 2.苏州“比户皆工织造,转贸四方”; 3.文人兼职从商:凌濛初、陈云龙等兼营印刷业; 4.很多著名文人均出身商家:屠隆、唐寅、顾宪成等 三:社会思潮——理学失控心学兴起 1.王守仁(阳明先生)——倡导心学 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2.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3.李贽(卓吾):主张“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4.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四:明代社会思潮下明代文学 1.俗文学在理论上得到肯定: 2.俗文学创作高潮时期到来:四大奇书与“临川四梦”; ★3.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A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情有者理必无 B清晰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C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变化; D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八股文格式(歇后语)——千篇一律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写成,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限制——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经义考试的思想标准已由官方明确规定下来,那就是《四书五经大全》,由礼部刊行天下。 字数限制 ●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王艮、李贽、徐阶 王艮(初名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之平等; 李贽(卓吾):《童心说》 A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耿中丞》) B提出《童心说》:童心即真心。他认为,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了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了真人; C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汤显祖——师承泰州学派成员罗汝芳 主张“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是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是有主情如《牡丹亭》《紫钗梦》,厌世如《邯郸梦》《南柯梦》之作; 泰州学派师承:王艮→徐樾→颜均→罗汝芳→汤显祖

自然界七大雅称(有日月春夏秋冬雪)

自然界七大雅称(有日月春夏秋冬雪) 自然界七大雅称(有日、月、春、夏、秋、冬、雪)一、太阳的雅号别称 太阳有许多别致有趣的雅号。 人们称春天的太阳为春晖,夏天的为骄阳;早晨的太阳为朝阳、朝曦、朝光、朝晖、初旭、初景,黄昏的太阳为夕照、夕曛、夕晖、夕阳、残阳、斜阳。 朱明亦为太阳的别称。又因传说羲和为“驾日之神”,所以太阳又被称为“朱羲”。在晋·郭璞《游仙诗》中,就有“蓐收清西陆,朱羲将由日”句。 唐太宗在《赋得白日半西山》中诗曰:“红轮不暂驻,鸟飞岂复停”;韩愈在《桃园图》中诗曰:“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人惊”;李贺在《六月》中诗曰:“炎炎红镜东方升,晕如车轮上徘徊”;宋·苏拭在《韩太祝送游太山》中诗曰:“恨君不上东峰顶,夜看金轮出九幽”,可见太阳还有红轮、火轮、红镜、车轮、金轮等雅称。 金乌亦为太阳的另雅号。相传日中有一只叫金乌的足鸟,故得此名。唐·韩愈在《李花赠张十一署》诗中云:“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太阳的别号“朱辉”亦由此而得。又,西晋·左思《蜀都赋》中有:“羲和假道干峻歧,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故太阳又得“阳鸟”这一雅称。《汉书·孔光传》

中说:“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孔颖达疏:“日为阳宗;月为阴宗。”这便是太阳“阳宗”别称的出处。太阳还被雅称为“黄袄”。这在元·周密《齐东野语·曝日篇》中有记。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亦有记,曰:“伺斯举(简)云:壬寅正月,雨雪连旬,勿尔开霁。闾里翁媪相互贺曰:黄袄子出矣,因作歌以记之。”清·王夫之在《刘庶仙五十初度即同唐须竹》中亦诗曰:“但祝羲和留万转,长被黄袄到三竿。” 另外,太阳还有阳景、太明、曙光、朱雀、白驹、金虎、晷景、奔晷、赤金盘等雅称别号。 二、月亮称谓十七趣 皎洁的月亮是美丽诱人的,在我国历代诗文中,出现不少富有浓郁趣味的月亮称谓,饱人眼福,以启迪丰富的想象。主要有: 阴、素娥——《幼学琼林》中写道:“月乃太阳之象。”古代以日月对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该书中又说:“素娥即月之号。”古传说素娥就是神话里的月中嫦娥,因此又以素娥借代月亮。 金盘,金兔——杜甫有诗云:“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盘。”卢全有诗云:“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诗中以金盘、金兔作喻,都是视月亮如黄金一般的珍品。 冰轮、冰镜——苏东坡诗:“夜畔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

书法艺术赏析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着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着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