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己在中古以后的发展

自己在中古以后的发展

自己在中古以后的发展
自己在中古以后的发展

“自己”在中古以后的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了“自己”在中古以后的发展,发现一直到清代以前,“自己”在中土文献中的使用频率都并不高。从唐五代至清,“自己”的句法功能和用法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备、动态调整的过程。

关键词:自己反身代词句法功能用法

以往的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往往对某种语法现象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十分重视,而对其形成以后的发展则关注不够。如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反身代词“自己”,程工(1999)、董秀芳(2002)分别以《左传》和《史记》为材料分析了“自己”一词特殊用法的来源,朱冠明(2007)考察了它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唐以前的使用,而该词在唐以后功能和用法的发展,则还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广泛调查唐代至清代各类文献的基础上,考察“自己”在中古以后的发展。

一“自己”的用例情况

就我们调查①,从唐五代至明,“自己”的用例逐渐增多,但使用频率一直不高。到了清代,“自己”的使用才突然有了爆发式的增长,在“量”上出现了重大突破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五代到宋,“自己”在佛典文献中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同时期的中土文献,宋代佛典文献中的使用频率甚至要高于元明两代。这说明,“自己”虽然在不晚于隋代已经凝固成词(朱冠明,2007),但一直在清代以前,它在中土文献中的使用频率都并不高。

时代唐五代宋代元明清代

每万字中用例数(个)0.07 0.298 0.788 0.921 9.663

中土文献/佛典文献0.01/0.45 0.15/1.52

下文我们将从句法功能和用法两个方面考察“自己”从唐代至清代的发展变化。

二“自己”句法功能的发展

2.1 现代汉语“自己”的句法功能

我们以《王朔自选集》为对象,调查了现代汉语中“自己”所具有的句法功能,发现“自己”以做主语、宾语、领属语、状语和附加语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兼语用例,例分别如:

(1)他挥手叫女招待回去,自己

..也走回总服务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你瞧瞧你,照照自己

..,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儿,哪还有点新一代青年的味道?(《顽主》)

(3)“那是。”我甚至有点自鸣得意,待发现自己

..的处境,又火冒三丈,“你等着。”(《过把瘾就死》)

(4)血流得不凶,已接近凝结,但伤口边缘不规则,皮肉还有一些破损,

很难自己

..愈合。(《我是你爸爸》)

(5)就像一个已成年的孩子总住在父母家,公家慈祥,不说什么,咱自己

..也不好意思。(《浮出海面》)

(6)但就在那种情形下,我仍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分寸,不使别人看出我心

情的激动,如同一个醉酒的人更坚定地提醒自己

..保持理智。(《动物凶猛》)

2.2“自己”几种主要句法功能的发展

如果仅就“有无”而论,“自己”的几种主要句法功能,最迟在唐五代佛典文献中就已经具备。如:

(7)六众苾刍前人坐自己

..立。为其说法。(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23/903c)

(8)僧云:“争奈自己

..何?”师云:“谁奈我何?”(《祖堂集·卷第八》)

(9)开袋乃见便是自己

..破弊故衣。(唐·义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23/648b)

(10)皇后问言:“将军今夜点检御军五百,复得阔刃陌刀,甲幕下埋伏。

阿奴来日,前朝自几(己)

.....宣问。若也册立使君为军(君),万事不言。一句参差,殿前惣杀。别立一作大臣,乞(岂)不好事。”(《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11)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本分事?”师云:“抛却真金,拾得瓦砾作什摩?”(《祖堂集·卷第九》)

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自己”的这几种句法功能,产生时间有先有后,使用频率及在不同性质文献中的发展并不一致(见附表一)。

2.2.1领属语和主语

“自己”做领属语和主语的功能发展得最早,唐五代时就已经具备,且一直是“自己”两种重要的用法。两种句法功能在唐五代就以独立使用为主:

(12)托他人之述作,窃自己

..之声光。用此面欺,将为身计。(《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二》)

(13)对曰:“自己

..头不白,追思别汝,稍似无多,宁期此中。”(《唐文拾遗·卷六十九》)

吴福祥先生(1994)认为“(敦煌变文中)分布上,‘自己’多数与前面的体词连用复指性强,独立性弱”,“此期(宋代)‘自己’……分布形式有所变化:多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独立性增强,依附性减弱”。吴福祥先生的结论主要来自对敦煌变文的调查。在我们的调查范围内,唐五代佛典文献中与体词连用的“自己”(我们称之为“附加语”)为16例,单独使用的“自己”则达到了83例。而在中土文献中,14处“自己”全都是单独使用。可以说,早在唐五代,“自己”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2.2.2宾语

“自己”做宾语用法的发展要迟于做主语和领属语,使用频率并不高。佛典文献中“自己”做宾语用法的发展要早于中土文献。

在我们的调查中,唐五代中土文献中“自己”仅有的1处宾语用例只是用作标题,作者是一位叫本先的和尚,诗的内容也关涉佛理:

(14)明自己

..颂:旷大劫来衹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麽形,作麽形兮无不是。(《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四十六》)

严格说来,“自己”做宾语的用法在唐五代还未能真正进入中土文献。

2.2.3兼语

兼语的用法一直偶见用例:

(15)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欲知自己

..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全唐诗·卷八百七十》)

(16)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

亦听自己

..具陈艺能,当加显擢,授以不次。(《全唐文·卷二》)

2.2.4附加语

附加语的用法最先见于佛典文献,中土文献中一直到宋代都较罕见,元代时才开始多见。所谓“附加语”,指的是“人称代词或指人名词+自己”的用法,两者结合则可以做主语、宾语、领属语等:

(17)释氏自己

..不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而谓他人不能如是,容人为之,而己不为,别做一等人。若以此率人,是绝类也。(《河南程氏遗书·第十五》)

(18)师云:“不是你自己

..,是什摩?”(《祖堂集·卷第十一》)

(19)至元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中书省奏:还转官员自己

..地面里休做官者道来。(《通制条格·卷第六》)

2.2.5状语

做状语的用法发展得最迟,中土文献中可靠的用例一直要到明代才出现。明清时开始有了缓慢的发展,但使用频率较低。如:

(20)初时李瓶儿还挣扎着梳头洗脸,还自己

..下炕来坐净桶。(《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21)薛姨妈道:“我自己

..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做附加语与做状语两种句法功能有时在形式上相同,很难区分。刘丹青(2008:189)曾指出,“小张自己去”这个例句“有两种可能的句法结构。一种是‘自己’作名词性的同位语,即‘小张自己’构成一个同位短语,一起作主语(这种同位语还可以离开动词单用,如:‘明天谁去?’——‘小张自己。’);另一种是‘自己’作副词性的强调状语,即‘小张’单独作主语,‘自己’作状语修饰‘去’。”

与之类似,如果单独看例(21)中的“我自己掰着吃香甜”,“自己”也可以有两种分析:一种是“自己”与“我”结合做同位主语,“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你掰着吃的时候没觉得香甜吗?)”;另一种则是“自己”修饰“掰”做状语,“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你来替我掰就不觉得香甜了)”。结合句意,这里的“自己”应该做后一种分析。

刘丹青(2008:189)认为“同位结构强调主语本身,区别于别人,即‘是小张本人去,不是别人去或不光是别人去’;作状语时则强调谓语动词的方式,即‘小张独自去,不和别人一起去’”。前一种“自己”大致可以用“本人”替换;而后一种“自己”则可以用“亲自、独自、私自”等替换。我们对“附加语”与“状语”用法的区分,主要也是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

此外,我们认为,“N+AUX/ADV+自己+V”结构中的“自己”应该是比较明确的状语位置。但就我们调查,这种句法结构最早在明代才看到,如例(20)。这说明“自己”做状语的用法是较晚才发展出来的。我们在《水浒全传》中发现了一处用例:“宋江自己,焚香祈祷,暗卜一课。”(《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但校勘注中又指出“贯华堂本作‘宋江又自己焚香祈祷,暗卜一课……’”。《水浒全传》用的底本是天都外臣序刻本,要早于贯华堂本。该用例不仅说明了做状语“自己”的后出,还向我们指示了“自己”状语用法的可能来源:即是在附加语位置上重新分析而来。“自己”虽然早就有了做状语的功能(如例10),但真正在中土文献中发展成熟,则有赖于附加语用法的发展。

2.3几种句法功能的发展

各种用法的出现先后与发展状况大致是由“自己”一词的来源决定的。“自己”由反身代词“自”和代词“己”复合而成。东汉以前“自”和“己”的分布原有很大差异,东汉以后汉译佛经中的“自”产生了做领属语等新用法才使得两个词的合并有了可能③。汉译佛经赋予“自”新用法后,“自”和“己”在句法分布上仍有异同:

主语宾语领属语状语

自+(泛指)+(动词或介词前)+ +

己+(泛指或照应)+(动词或介词后)+ -从句法位置和用法两方面来看,“自”和“己”只在领属语位置有完全相同的表现,所以“自己”在唐宋文献中作领属语的用例较多。“自”和“己”在做主语时虽有用法上的差别,但不像做宾语那样有句法位置上的差别,做主语也就比做宾语来得更容易些,因此较早的唐宋文献中“自己”作主语的用例要多于宾语。而“己”根本没有做状语的功能,“自己”做状语自然也就比做宾语出现得还要晚。

三“自己”用法的发展

“自己”主要有“照应、强调、泛指”三种用法(程工,1999)。在唐五代至宋的佛教文献中,照应用法一直是“自己”最主要的用法,但泛指用法的比例和它相差不大。佛典文献比中土文献更早具备了强调用法,其比重经历了逐渐增大的过程。从唐至清的中土文献中,照应用法在元代取代了泛指用法的绝对优势地位。强调用法也是直到元代才发展起来,使用频率一直不高。(详见附表二。) 3.1“照应”用法

“照应”用法也可以叫做“回指”,句中一般有显性的先行词(不包括附加语和状语位置上的“自己”,后两者属于强调用法④)。在“自己”的所指对象上,既可以是一类人,也可以是具体某一个人,如:

(22)节度防御团练等使、剌史,除自己

..马外,不得因便影占。(《唐文拾遗·卷八》)

(23)三皇弟名忒没葛真,所统多系自己

..人马,善战有功。(《蒙鞑备录·太子诸王》)

但也有不出现先行词的情况,如:

(24)问僧:“甚处来?”曰:“岭外来。”师曰:“还逢达磨也无?”曰:“青

天白日。”师曰:“自己

..作么生?”曰:“更作么生?”师便打。(《五灯会元·卷第七》)

“自己”照应用法在不同性质文献中的表现并不一致。《通制条格》、《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这两种语料中“自己”照应用法用例的比例仅为11.76%,《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原本老乞大》、《直说通略》这三种语料中的比例则达72.41%(在《直说通略》中更是达到了87.5%)。我们认为,前两种语料内容多为举出同类案例并给出判例,属于举例性质,在行文上就多泛指而无明确的对象。后三种才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现实。所以,在中土文献中,“自己”的照应用法到元代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3.2“强调”用法

刘丹青(2008:189)指出“自己”可以有两种方式表示强调,一种是作名词性的同位语,另一种是作副词性的强调状语。即我们上面说的附加语和状语两种情况。

“自己”同位语的强调方式要比做状语的方式发展得早。“自己”的强调用法以其能出现的句法位置为基础,“己”没有做状语用法一直限制了强调用法的出现。

3.3“泛指”用法

也叫做“类指”用法,表达说话人心目中的普遍真理或事实。与照应用法类似,“自己”的泛指用法在不同性质文献中的表现也并不一致,而在比例上则恰好与照应用法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

唐宋时期佛典文献中“自己”用作泛指的比例远低于同时期的中土文献。中土文献中,“自己”泛指用法的比例从宋代已开始下降但仍然长期占优,一直到元代,才让位于照应用法。这一用法的用例最迟在明代急剧减少,仅在引用俗语等情况下出现,如:

(25)陈达叫将起来,说道:“你两个闭了乌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

..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我不信!”(《水浒全传·第二回》)

(26)行者陪着笑道:“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

..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何害?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西游记·第十八回》)

3.5其他

3.5.1长距离约束

“自己”允许长距离约束,是较引人关注的现象。如现代汉语中有:

(27)马林生预感到她要请自己

..开路了,便主动往门口走。(《王朔自选集·我是你爸爸》)

“自己”的先行语是“马林生”。就我们调查,“自己”允许长距离约束的用例可能要迟至清代才出现,仅有几处,如:

(28)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

..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红楼梦·第六回》)

(29)宝玉听了,又喜又气又叹:喜的是平儿竟能体贴自己

..;气的是坠儿小窃;叹的是坠儿那样一个伶俐人,作出这丑事来。(《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30)黛玉会意,知道是袭人怕自己

..又悬心的缘故,又感激,又伤心。(《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3.5.2领属语位置使用结构助词

我们注意到,“自己”在领属语位置上结构助词的使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见附表三)。唐宋时期文献中的“自己”在领属语位置上基本不使用结构

助词。有意思的是,佛典文献直至宋代还坚持不使用结构助词。唐五代时唯一一

处使用了结构助词的用例,也是为了与前文结构形成对称而为之:

(31)经云:虽然承佛圣旨,且第一文殊,蒙佛告敕,起立筵中,欲申师资之恩,谦让自己

..之事,合十指掌,立在筵中,啓三界慈尊向(问)于会上。(《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在这点上,佛典文献似乎较中土文献表现出了更大的“保守性”。元代开始,“自己”与被领属名词之间使用结构助词的用例增多,但直到清代,都以不用结

构助词为多数。在助词的选择上,则经历了“之”、“底”向“的”的转换⑤,这

属于正常的词汇替换。

四结语

对于“自己”一词功能和用法在中古以后的发展,通过细致的文本考察,本文得出这样一些结论:1)较之中土文献,“自己”一词最先在佛典文献中有了完

备的功能和用法,使用频率也更高。2)考察唐至清的中土文献,“自己”做领属

语和主语的功能发展得最早,做宾语的频率一直不高,附加语的用法直到元代才

发展起来,而可靠的状语用例则或许要到明代。3)元代以前,泛指用法一直较

照应用法占据绝对优势。而强调用法则是直到元代才发展起来;元代和清代似乎

构成了“自己”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自己”在元代出现了重要的功能和用法

的变化,在清代则出现了使用量的爆发式增长。4)“自己”允许长距离约束用法

的出现,应该是一个比较晚近的现象。

附表一:“自己”用例情况表

时期主语宾语领属语兼语附加语状语总例唐五代中土4(28.57%) 1 (7.14%) 7(50%) 2(14.29%) 0 0 14

佛教 16 (16.16%) 9 (9.1%) 56 (56.56%) 1( 1.01%)

16 (16.16%)

1 (1.01% ) 99 宋代

中土

29(29.59% )

16 (16.33%)

51 (52.04%)

1(1.02%) 1 (1.02%) 0 98 佛教

13 (10.83%) 39 ( 32.5%) 35 (29.17%) 1(0.83%) 32 (26.67%) 0 120 元 18 (28.57%) 8 (12.70%) 23 (36.51%) 1(1.59%) 13 (20.63%) 0 63 明 121(41.72%) 11 ( 3.79%) 115 (39.66% ) 2(0.69%) 31( 10.69%) 10(3.45%) 290 清

442 ( 53.19%)

47 (5.66% )

181(21.78%)

2(0.24%)

116(13.96%)

43 (5.17%)

831

附表二:“自己”三种主要用法用例情况表

附表三:“自己”在领属语位置结构助词使用情况表

时期

之 底 的 使用结构助词用例总数 领属用例总数 比例 唐五代

中土

1

0 0

1

7

14.29%

佛教 1 0 0 1 56 1.79% 宋代

中土

3

1 0

4

51

7.84%

佛教

0 0 0 0 35 0 元 0 0 9 9 23 39.13% 明 6 0 22 28 115 23.35% 清 0

0 69

69

181

38.12%

调查文献及引文目录:

(1)唐五代:①非佛典文献:《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唐文拾遗》,同上;《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全唐诗续拾》,据《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全唐诗续补遗》,同上;②佛典文献:“义净译经”,据大正新修《大藏经》23—24册;《祖堂集》,中华书局2007年;《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

时期

总用例数 照应 强调 泛指 唐五代

中土

14

6(42.86%)

8(57.14%)

佛教 99 46(46.46%) 17(17.17%) 36(36.36%) 宋代

中土

98

23(23.47%)

1(1.02%)

74(75.51%)

佛教

120 46(38.33%) 32(26.67%) 42(35%) 元 63 24(38.10%) 13(20.63%) 26(41.27%) 明 290 230(79.31%) 41(14.14%) 19(6.55%) 清

831

661(79.54%)

159(19.13%)

11(1.32%)

出版社1957年;(2)宋:①非佛典文献:《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乙卯入国奏请》,据《近代汉语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河南程氏遗书》,商务印书馆1935年;《蒙鞑备录》,中华书局1985年;《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②佛典文献:《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3)元:《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中华书局1980年;《原本老乞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直说通略》,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成化庚子重刊本;(4)明:《水浒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清:《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6)现代:《王朔自选集》,华艺出版社1998年。

〔注释〕

①调查文献详见“调查文献及引文目录”。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调查的唐五代时期文献其实还包括《唐文续拾》、《全唐五代词》、《唐律疏议笺解》、《朝野佥载》、《大唐西域记校注》、《王梵志诗校注》、《寒山诗注》、《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但仅在“调查文献及引文目录”所列的文献中发现了“自己”的用例。

②明代后期“自己”使用已经开始逐渐增多:《喻世名言》和《二刻拍案惊奇》中每万字“自己”的用例已分别达到了1.97个和2.36个。此外,在元代,似乎有过一个使用“自己”的小高峰,《通制条格》达到了1.46个/万字,《原本老乞大》则有2.63个/万字。冯春田(2000:59)认为“‘自己’在明代较多,入清以后更为普遍”,我们认为还需指出两点:(1)元代已经达到了明末以前(三言二拍之前)的使用频率;(2)明代的“较多”与清以后的“普遍”之间有着量的飞跃,而非一般性的增多。

③详见朱冠明(2007)对“自己”一词形成的分析。

④刘丹青(2008:152)指出“反身代词除了用来回指外,在一些语言中还有强调用法,即充当某个成分特别是主语的同位语或动词的状语,如‘他自己去’。这属于反身代词的非回指用法,这种强调用法在某些语言里要用不同于反身代词的词项来表示。”

⑤明代出现了“自己的”这样的“的字结构”,如:“二位官人在上,小人只拿了自己的。”(《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4(1).

[2]程工.汉语“自己”一词的性质[J].当代语言学,1999(2).

[3]董秀芳.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自己”的特殊性的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2(1).

[4]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吴福祥.敦煌变文中的人称代词“自己”“自家”[J].古汉语研究,1994(4).

[9]朱冠明.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7(5).

汉语词汇的变化

汉语词汇的变化 2012级小学教育张姹姹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新事物、新工具的出现,作为人类交际的语言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扩充了许多词汇。同时,与国际的接轨,也使许多外来词汇不断地涌入中国,与汉语词汇不断融合。现在的汉语词汇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关键词] 汉语词汇旧词新用新词外来词 谈起古中国的文化,第一时刻想起的便是四大发明,什么还能代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除了史书典籍外,还有文字。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打倒孔家店破除新文化的口号下以及随后新中国成立进行文化建设,汉语也进行了改革,除了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加上拼音跟国际接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同时,词汇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新词,外来词也迅速融入了大众生活。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词汇发面有什么变化。 一、旧词新用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作为人类语言的工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旧词也出现许多新的用法。 (一)“日益简化”的旧词新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上“韩流”袭来,“日光”照来,“台风”刮来一夜之间,哈韩,哈日,哈台分子如雨后春笋出般的出现了。

这里的“哈”就是旧词新用的典型代表。 现代汉语词典里“哈”有4个意象:1)表示得意或惊喜2)模拟大笑的声音3)动词,人张开嘴巴4)弯腰,点头哈腰。,这里的“哈”不能完全和上面的4个意象划上等号。这里的“哈”,表示对事物的喜爱达到了一定程度,可以是十分,非常,无比,超级,狂以及无法形容的喜爱。“哈”的兴起体现了现代语言的简化,用一个小小的“哈”字就表达了十分,非常,无比,超级,疯狂以及无法形容的喜爱。(使用“哈”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表达了对那些哈韩,哈日,哈台分子的嘲笑讽刺意思,中国文化渊源流长,现在的人们为啥竟会被日韩文化侵袭呢?这里的有4)弯腰,对日韩点头哈腰的意思。 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的符号,总是向着方便人类生活的方向发展的。所以会有繁体字变成简体字,随之,口语也从繁变简。尤其今天网络泛滥的年代,许多网络用语也体现了语言简化的特点。谢谢叫3q(thank you)再见叫886(拜拜啦)哭叫555(呜呜呜)生气叫745(气死我了)“哈”的形成是语言文字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崇洋媚外”的旧词新用 如果要用一个形容一下周杰伦,许多人会用“酷”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酷有3个意象:1)酒香浓醇,2)行为暴力,苛毒3)表程度,极,甚。这3个意象好象都不适合周杰伦。周杰伦的酷是一种表示他很帅,特别时尚,有洒脱个性。 说起酷的旧词新用就不得不提起英文单词cool。酷是cool的音译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答案

————————————————————————————————作者:————————————————————————————————日期: 2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 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 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3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13十二社会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十二上古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一)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词汇方面,这种情况特别明显。这里我们就上古各个时期,各种社会的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概略的叙述。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的词汇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也就有了语言。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前。我们在现存的史料中,很难窥见原始社会词汇的面貌。但是,依理推测,汉语的基本词汇,绝大部分应该在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了。 天文气象,应该是原始社会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甲骨文中的日月风云雨虹蜺(霓)雪等字,在原始社会中应该已经存在相应的概念了。甚至日夕晴雨的概念,也早已有了。 人称代词也属于原始社会的基本词汇。从甲骨文中可以看见,第一人称代词有“余、朕、我”三字,“余”字用于单数宾格,“朕”字用于领格,“我”字用于复数主宾格;第二人称有“女、乃”二字,“女”字用于主宾格,“乃”字用于领格;第三人称未见。原始社会应该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一、渔猎时代的词汇 古人打鱼大约用两种手段:第一种是用钓,第二种是用网。甲骨文的“渔”字写作: 古人打猎的行为叫做“田”。例如: 庚申卜,狄贞王其田,[往]来亡(灾)。(殷契粹编932,下简称粹) 乙卯贞王往田。(粹776) 也叫做“兽”(狩)。例如: 贞王兽于乂。(殷虚书契前编一,四四,七,下简称前) 指明猎取某物时叫做“逐”。例如: 逐鹿,扮(奸)。(前三,三二,二) 贞我逐豕。(粹九四八) 也叫做“从”。例如: 西麋从。(粹九七六) 猎得叫做 ( )。例如: 吉,扮鹿十。(前二,一六) 贞其射鹿,扮。(前三,三二,四) 贞乎逐鹿,扮。(粹九四七) 也叫做“禽”。例如: 射又(有)豕,禽。(粹九五0) 狩猎的对象有鹿、麋、麑、狐、兕、豕、兔、雉、虎、象等。例如: 扮鹿一。(前二,二三,二) 扮麑一。(前二,二四,一) 二、农牧时代的词汇 农牧时代的农作物,大约有下列几种: ①禾,即谷子; ②黍,即黄米; ③稷,即高粱; ④秬,却黑黍; ⑤麦或来。 早期农牧社会的农具有耒耜和蜃。后期有铫。《淮南子·泛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蜃是蚌制的农具,以木制的叫做“橙”。《说文》:“橙,薅器也。”以铁制的叫做囚。

《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3.“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3.(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⑴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⑵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⑶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诗。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文鉴赏题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完整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 (7)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7)文章来自: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 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 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

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 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 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 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从网络词汇看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

宁德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65期) 从网络词汇看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Ξ 谢新日英 (宁德师专职教部,福建宁德 352100) 摘 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生活变迁的轨迹,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中。网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在词汇发展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关键词:网络;网络词汇;词汇发展 互联网的诞生,促使人类生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变革,计算机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又表现着社会文化的变革。社会生活变迁的轨迹,必定会反映在语言当中,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尤其会通过语言中词汇的变化表现出来。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中词汇所体现的风貌最为突出。因此,对网络词汇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通过对网络词汇的分析,从网络语言词汇发展的角度对汉语词汇发展进行综述,并从促进汉语词汇发展的角度,对网络词汇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网络词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快捷,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特征鲜明、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词汇作为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新词也就层出不穷,网络词汇发展迅速,如:由“网”按汉语造词规律就衍生出诸如“网民、网址、网页空间、网络电话、网上视频、网上直播、网上证券交易”等大量新词。从当前网络词汇体系构成看,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术语。网络语言的传播手段是独特的,它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而离不开技术专用语。如磁盘、宽带、网卡、局域网、主页、浏览、搜索等等。 2、外来词。在众多术语中,有些是英语的音译,如:比特(beta,数据)、猫(modem)、恰特(chat)等;有些是意译,如:冲浪(surf)、点击(click)、附件(attachment)、关键词(key word)、捆绑(dund)、历史记录(history)、昵称(nick2 name)等;有些是直接使用,没有中文形式,例如:.com,@,outlook等。 3、缩写词。一种是外语词缩写。例如: WWW(万维网)、CA(权威认证)、B IOS(基本输入系统)、3A(应用、接入、高可靠性)、3C(社会、内容、电子商务)等。另一种是汉语词汇缩写。如“控件”就是控制软件,“耗材”就是消耗性的材料,“电邮”就是电子邮件,“电玩”就是玩电子游戏,“私聊”就是私下的一对一的聊天。还有用汉语拼音仿照英文的缩略形式,如RMB(人 44 Ξ收稿日期:2002-12-11

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答: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对比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

部编本初二语文《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二语文《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

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3.“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3.(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⑴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⑵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⑶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 果,也有可 能 。 【参考答案】 1.(1分)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4分)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赏析及练习有答案

赤壁 【文学常识】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他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 【中心思想】 《赤壁》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原诗】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国主孙策(孙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

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写。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赤壁》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号,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4分) 2.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3分)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2分) 4.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4分) 5.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 班级得分 (一) 田家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1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期间所作,写的是附近的田园风光。②画舫:彩船。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④江国:水乡。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 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醉。 二、爱国忧民 (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草合离宫转夕晖”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感慨。(用原句填空) (3分) 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四)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 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

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其关系如下: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

赤壁古诗词鉴赏与答案

赤壁古诗词鉴赏与答案 赤壁 [唐]杜牧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诗中的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1.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