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讲 社会群体与组织1

7讲 社会群体与组织1

7讲 社会群体与组织1
7讲 社会群体与组织1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案

第七讲社会群体与组织

互动的集合体,就是群体。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群体是人生活的首要环境。这些具有特定目标的群体就是组织。

人为了获得社会化,就需要与他人接触。我们大多数的基本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也要依赖于他人。我们与他人一起工作、嬉戏、学习和生活;事实上,大量的人类生活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以至于那些喜欢独处者被贴上“孤独者”的标签,并认定为有偏离行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社会组织是社会群体较大规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

人的生活从根本上说是群体的生活,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个人总要通过加入各种群体才能参与社会生活,社会也总要通过群体才能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社会生活施加影响。所以,群体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群体的涵义

1、群体的定义—我们过去所说的集体,就是群体。集体,多是指以及组织。如集体企业。

什么是社会群体?在分析定义前,我们首先分析以下概念:

社会类别——指一群有某种特征的人。例:婚姻状况,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但它:不构成社会结构;成员之间不必相互认识;不必交往;不必有共同的规范利益。例:教师是个社会类别,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相互认识和交往,妇女是个类别,并不是所有的妇女都遵守同样的规范,拥有同样的利益。

类集体:临时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例:剧场中的观众,同一车厢中的旅游者。一副日常生活图,星期天的公园,有一群人在热狗摊前排队买东西吃,有六个穿红色T恤的男孩骑自行车穿过山道,树下有散步的人,有几张石凳子边围着人在吃午餐,以上几群人中哪一群是社会群体?【视频—长途客车上的强奸案。一是女子自保法律意识不强,依赖他人太强;二是互助意识没有;三是类集体松散,不团结;四是见义勇为精神没有了。】

群体:彼此有持续交往的人群就是群体。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和某种一致感情的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具有某种共同目标和对各自行为的期待。在共同的以及可认定的界限之内的一群人,如果他们产生一种较明显的同属一体的感觉,而在界限以外的人也认为他们是同属一体的话,那就是一个群体。这样看来,理解群体有几个要点:

*群体内部成员有身份一致感,认为彼此同属一体。

*群体外成员也认同他们的一致身份,即承认他们是同属一体。

**身份一致感是群体的主要特征。

现在可以给社会群体下个定义了【P147】: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群体的特征:

第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人称他们自己为该群体的成员,并且期望本群体成员做出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又是他们不期望非本群体的外界

人做出的。通过某些可与群体外的人区分开来的标志,这些人不仅被该群体的成员所认同,而且,非本群体的成员也一致认为他们是属于该群体的。

第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比较长久的交往。一个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是面对面的,非常亲密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比较疏远的。

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利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的或者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在群体面临外部的压力或者内部少数成员的反叛时,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更为清晰,起作用也更为明显。

第四,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会群体随时可以产生共同一致的行动。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同样是乘客,公共汽车中的乘客是乌合之众;单位包车旅游,车上的乘客就是一个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和维持——即群体存在的基础P148

1、人为什么要形成群体?

第一,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

相互满足是主要原因。那么满足与人际结合有什么关系?人的许多欲望都根源于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人要从社会结合中获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内在的,指的是个人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二是外在的,个人不能直接从群体得到满足,但可以通过群体得到其他方面的满足。

形成群体的理由是与群体所服务的需要有关的,这种需要分为:

工具性需要,指群体可使我们完成一件个人单独难以完成的事,许多工具性群体是十分必要的,例:单个运动员不可能打赢一场足球赛。虽然有些工具性群体不是很必要的,但它比个人达到目的要有效的多:应付考试的学习小组等。

表意性的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感情上的需要,这常常是为了相互的支持和完全的自我表现,许多朋友之间的群体就是为此目的而形成的。例如:妇女社团,互助会。

工具性群体也时常可以满足表意的需要,例:体育队的成员之间也能建立亲密的场外友谊。

如果群体不能满足成员的需要,而且是长期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面临散伙、解题的危险。

第二,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社会存在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人们再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实际上,正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促成了群体关系的发生和群体的形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群体等。

2、形成群体的条件

第一,接触机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才接成群体,但人要相互吸引必须有个先决条件,这就是接触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接触的机会就是形成群体的一个先决条件。

人是个社会的人,同时也是物质的人,所以决定接触机会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空间的距离。

第二,成员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即具有共同点。接近是相互吸引的先决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接近只是为双方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相互吸引。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彼此具有共同点是相互吸引的主要因素,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那些属性相同或相近才能相互结合?

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接近的人,较容易成群。在各种态度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具有重要地位,支配着个人对其它事物的看法,所以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很难长久结群。例:不同宗教的人,不同政治信仰的人。

性格,在性格方面以性格和爱好最重要。

社会阶层,以上两个要素都属于个人因素,这点是社会因素,一般来讲,同一阶层的人结合的可能性较高。因为他们在上述个人因素的个人价值观上,一般态度、兴趣、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较接近。相处一起要容易得多。除了这些个人的心理因素外,不同阶层代表不同的经济能力,经济条件的差异也是人分群的重要因素。

3、维持群体的条件P149

二、群体分类

我们以大小为标准分析大、小群,以群体界限为标准分析内外群体,以成员之间亲离程度为标准分析初级、次级群体,以成员身份归属划分分析首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一)从群体是否被真实感受到界限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是指没有实际界限,只是为了分析和研究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假定他们构成了一个群体。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如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儿童群体等。实际群体是指其实际界限,并被人们感受到其范围的群体

(二)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1、首属群体又叫初级群体[P157]、直接群体或基本群体。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初级群体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群体类型,如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家庭、部落等。就一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来看,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伙均为幼儿最早加入并在其中活动最多的群体形式,故称为首属群体或直接群体。

第一,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 C.H.库利提出。他解释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但主要是指在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起的初始作用。库利这里所说的初级群体概念主要是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并强调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人性的养育所”。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切群体。

第二,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是——

A/面对面的互动。这是初级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离开直接的交往与合作,就不可能形成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无初级群体可言。

B/有限定的群体规模。初级群体通常是小型群体。人员相对少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G/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这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的明显区别之一。个人在初级群体里扮演多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其全部个性。这样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如有意外的缺员或置换便会引起群体的震荡和不安。

D/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初级群体不存在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而依赖于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的因素。初级群体如果企图诉诸于法律的强制手段,便标志该初级群体的衰落或发生由初级关系向次级关系的转变。

第三,初级群体的类型——按照群体成员联系的纽带,初级群体划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友谊型和业缘型等:

①血缘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婚姻、亲子关系基础上的群体,如家庭。

②地缘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紧密相连的地域空间基础上的群体,如邻里。

③友谊型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友好、信任基础上的群体,如儿童的游戏群伙、成年人的朋友群体。

④业缘型的初级群体是指建立在工作联系基础上的志同道合者,如工作小组。

第四,初级群体的社会功能——不同类型的初级群体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有:

A/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功能。家庭的特殊社会功能之一是担负人口的生产。此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家庭一直是生产单位。一部分业缘型的工作小组如班组车间也担负着物质生产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农村邻里曾发挥过生产职能。

B/社会化的功能。所有类型的初级群体对于人的社会化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伙对于幼儿的早期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朋友群体和工作小组对于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C/提供个人生活和闲暇活动的场所。普通的成年人除了在相应的组织或生产单位工作之外,其余的时间大多是在家庭、亲朋等初级群体里度过的,社会性的文化娱乐设施愈是不发达,个人在上述初级群体里活动的时间也就愈多。

D/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初级群体具有满足个人和社会不同需要的各种功能。就个人来说,他的某些需要是社会组织所无法提供的,如个人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心理方面的沟通,生活上的特殊照顾或帮助等。而这些需要往往是一个人在特殊情况下所不可缺少的,满足这些需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增进社会整合的作用。

第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P163

2、次属群体: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接成的社会群体。例如学校、工厂。目的在于实现实际目标,而不是为了提供感情上的支持。

3、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发展

首属群体的性质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最早的人类社会中,首属群体很可能是唯一的群体类型,目前尚存的传统的农村社区是由熟人组成的社群。因此彼此的关系较接近首属关系。

现代社会是由不认识的人组成的,除了家庭的人和朋友外,与其余人交往就属于次属性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二者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其一,个人首属关系比例下降。

其二,首属关系的质量下降。这表现在:离婚率高,首属关系常常变得十分紧张。儿童的单亲家庭增长:更多依赖家庭外的社会环境。精神病自杀,酗酒、吸毒、社交淡漠的高比率。

(三)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1、所属群体:指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或日常活动。

2、参照群体:指那些被某些成员用作其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它包括以下几个意义:它可以作为比较的标准;个人渴望的目标;个人观点的来源。

在什么情况下,群体或个人会以外群为参照群体呢?西方许多社会学家提出以下几个假定:

内群越团结,排斥外群的倾向越大,越少以外群为参照群体。

成员从所属群体中所得的满足越大,以外群为参照体的可能越低。因此以外群为参照群体的人多是群体的游离分子,或异己分子。

在一个地区内,如果多个群体并存,那些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群体的,作为参照群体的可能性较高。同理,一个社会如果有一个阶层的话,则位置越高的职业或阶级常会成为其他职业或阶层的参照群体。--人往高处走嘛。

在社会流动较为活跃的社会,以外群为参照的较为普遍,因为上升的途径

是开放的,对上层群体的渴慕与期待是很显然的事。

综上所述,参照群体应该是一个令人心仪向往的群体。它有正反两方面之分,而我们一般讲的是正面的参照群体。反面参照群体,就是警惕自己步其后尘。

(四)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正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力、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并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力、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一般说来,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非正式群体则能增强社会活力。在社会管理中,既要发挥正式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又要注意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发挥非正式群体对于正式群体的补充作用。(四)以群体功能为依据,可以将群体分为家庭群体、经济群体、政治群体、教育群体、宗教群体、游戏和娱乐群体等。

(五)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兴趣群体。主要。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族等具体形式。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国家等具体形式。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做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艺术组织等具体形式。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现代社会是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并存和协同发挥作用的时代,同时又是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六)内群体与外群体。主要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外群体泛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蔑视、厌恶、仇视、挑衅等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七)按照群体成员数量的多少可以把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人数较多,成员间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交往和互动的群体称为大群体。成员间有直接的接触,并经常发生互动的群体称之为小群体。

三、社会群体的结构和作用

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已因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了一定的结构模式。规范、地位、角色及成员间的关系,都是这种结构模式中的要素。

(一)社会群体的结构

社会群体的结构包括许多内容,这里将着重讨论其中的群体规模、成员角色、群体领袖和群体行为等重要部分。

1、群体规模

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目的成员构成的,这是群体结构的基本要素。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特征,同时群体对成员的影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群体最少由两人构成,二人组合的群体,关系纽带最强,能够产生较大群体中所没有的团结感和亲密感。但是,由于二人群体依赖的是一种单一的联系,成员必须总是相互考虑到对方。并且在二人群体中,没有任何让别人参加互动的机会。如果一个成员退出,这个群体就终止了。三人

组合的群体要比二人组合稳定,其中以人可以协调其他两人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三人组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第三者在三人组合群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有四种类型:中间人、仲裁者、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群体成员的关系不仅限于二人和三人组合。群体越大,群体的关系就会越复杂、越正式。每增加一个新的成员,群体中可能的社会关系数成几何级数增加。如三人群体中只有三对可能的友谊关系,增加为四人群体可能成对的友谊关系就是六对,在增加一人即五人群体就可形成十对关系。这样,群体规模只是增加了两人,而群体中可能的关系对则已由三个上升到十个。群体规模扩大会使成员之间的交往机会减少,成员的群体参与感下降。相对于小群体来说,大群体中成员发表意见的机会较少,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意见较分散,不易形成一致的决定,决定后执行的速度也比较慢,很难充分满足每个成员的需要。群体规模的扩大还会导致群体结构的分化以及机会不均等,成员之间难以建立平等的关系。

2、群体角色

在群体中,成员按一定的结构交往和沟通,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相互交往,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其中有的人比较受欢迎,有的人只能与很少的几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有的人处于群体的边缘,很少与他人交往。如何测量群体的人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列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根据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喜欢和讨厌的程度来确定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测量员可以通过询问成员愿意与谁合作或不愿意与谁合作确定每个成员在群体中受欢迎程度,从而了解成员在群体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在群体活动的众多角色种,领导者最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所关注。

3、群体领导

在群体活动中表现积极、能言善辩的人最容易成为领导。焦躁研究群体领导的社会学家是美国的罗伯特.贝尔斯,他认为在群体活动中有两种基本的领导方式:一种是工作领导,即领导者提出目标并指到下属完成群体的任务;另一种是关系领导,领导者的目的是创造和谐的群体气氛,使成员团结一致。当然,一个有效的群体应具备这两种基本的领导方式,这两种方式通常由不同的人承担,一个负责群体任务的完成,另一个则处理群体成员的情感冲突【主任与书记,业务领导与政工领导】。除了以上两种领导方式以外,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勒温、利皮特和怀特所进行的有关三种领导方式研究。他们根据群体决策、计划制定、选择工作伙伴的自由度、领导者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等指标把群体领导分为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和专制式领导三种类型。他们发现,民主式领导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成员的满足感比较高,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专制式领导的工作效率也比较高,但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甚至会产生公开的敌意和攻击。放纵式领导的效率最低,成员的工作热情比较低,成员之间漠不关心,群体的整体意识比较差,有时处于无政府状态。

群体与领袖:

什么是领袖?领袖是群体中的成员。此成员对其他成员所发挥的影响多于其他成员对他发挥的影响。根据此定义,领袖就不仅指那些带领成员达到群体目标的人,也包括那些带领成员脱离群体目标的人。领袖的产生、类型、领导方式、继承。

第一,领袖的产生

关于领袖的产生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A/品质论

品质论认为: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具有不同于一般成员的品质和才能,这即所谓的:“英雄造时势”。

那么,在哪些方面超过一般成员才成为领袖人物?①能力方面:包括智慧、

学识、洞察力、运用语言的能力、适应力、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社交方面:可靠性,活动参与,合作,受欢迎程度;③动机:主动性、毅力等等。

B/时势论

时势论认为:英雄是客观环境的作用而产生的,故是形势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关于领袖的产生的观点。

品质论有两个缺点:①没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个人在任何处境都成为领袖。某种品质可以使某人在某种形势之下成为领袖,但如换了环境,或另一种形势,则这种品质的作用可能会完全消失;②个人的品质也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某人在某种形势下很活跃,但如换了一个陌生环境,却可能会退缩起来,因此品质及时势都重要。

一个小群体中哪些人可能成为领导?①对群体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②群体中活动最积极的人;③最能运用语言能力的人,表达能力强。

第二,领袖的类型----韦伯的领袖权威理论:

A/从权力的获得途径划分,分为三类:

(1)法理权威。权力由法律赋予,即个人依照法规而获得领导地位,因而有了权力。当他失去此职位时,权力也同时失去。人们对他的服从是出于理性,而不是由于他个人的特质。

(2)传统权威。权力来自传统,人们服从他不是由于他的特质,而是出于对传统的遵从。例如王位及其相应的权力是世袭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代代相沿成为传统,对人的行为具有相当的约束力。

(3)神宠权威。权力来自个人卓越的品质,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超凡的本领,因此被人们拥戴为领导。至于如何鉴定这些特质,或者该人是否真的具有这些特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使人们觉得他似乎在替天行道或完成某次特殊的历史任务。

以上是对领导类型的理性分析。然而现实中,一般讲领导都应当是具备了以上两个以上的特性,此外,群体内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权威类型领袖同时并存。因而有了正式的和非正式领袖的划分。

B/正式的和非正式领袖的划分

正式领袖。具备法理或权威的领袖是正式领袖。

非正式领袖。在职业上不是,但由于他个人所具备的品质和才干而对群体成员发挥影响力的人。

当两者同时并存于一个群体中时,意味着什么呢?它表示:①后者已经削弱了,或分享了前者的权威;②后者的权威往往比前者的更大。

C/从活动类型划分,可分为两类:

①工具性领导:又叫任务性领导。与解决群体的任务有关,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

②表意性领导:关注成员的精神状态及维系成员之间的团结有关,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

一个群体要想成功,这两种形式的领导都是必要的,一般来讲,这两种角色由不同的人所扮演的。

第三,领导的作风

不同的领导会采取不同的领导作风。领导作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独裁式:领导不民主征求意见,而是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分配任务以及做出评论。

B/民主式:这种类型的领导多是通过与群众讨论来决定政策和任务的分配。

C/放任式:领导很少干预群众的活动,群众有完全的自由。

这三种不同领导作风对群体活动及成员状态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抽象地评价以上三种方式的好与坏,而要联系许多具体的环境与条件、行动的目标等来分析。例:在学校、军队、医院,是比较需要效率较高的地方,专制式的较好。

因为专制式领导可以减少磋商的时间,保密也容易。

第四,领导的继承

领导的继承实际上就是权力的转移。前面我们介绍过三种权力类型,那么在权力转移过程中,这三种类型是否一样的容易?

①神宠式:神宠常规化。由于领导以个人的魅力服众,跟从者主要是向他个人负责效忠。因此当他离世时,通常会出现继承危机,此时就需要采用神宠常规化来解决。

什么是神宠常规化?即把神宠特质由已死或将死去的领袖转移到别人身上。这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将神宠特质与个人分离,使之依附于某一仪式,成为可以转移的东西。例:以色列王的膏立仪式。

由原来的神宠领袖在逝世前直接指定他的继承人。例:刘备托孤。

以宗教的投胎转世。例:转世活佛。

②法理式:权力来源于职位,所以即使领导离去,只要找到能力不至相差太远的人来接替,权力转移问题不大。然而,在稍大的群体里,虽然不易产生继承危机,却可能产生寡头垄断。

4、群体决策P156

第一,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

第二,产生群体决策的原因

(1)决策责任分散。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承担,加之权责往往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体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体转移。

(3)领导的作用。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或保守性会影响到群体转移倾向。

(4)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

第三,群体决策的过程 P156

第四,群体决策的利弊

在多数组织中,许多决策都是通过委员会、团队、任务小组或其他群体的形式完成的,决策者经常必须在群体会议上为那些具有新颖和高度不确定性的非程序化决策寻求和协调解决方法。结果,许多决策者在委员会和其他群体会议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决策者甚至花费高达80%以上的时间。因此,分析群体决策的利弊以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群体决策的好处

尽管人们并不一致认为群体决策是最佳的决策方式,但群体决策之所以广泛流行,正是在于群体决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

1)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通过这些专家的广泛参与,专家们可以对决策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在决策方案得以贯彻实施之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2)群体决策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于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熟悉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信息,容易形成互补性,进而挖掘出更多的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

3)群体决策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其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经验和背景。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在选择收集的信息、要解决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

思路上往往都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群体决策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由于决策群体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形成的决策是在综合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问题趋于一致的看法,因而有利于与决策实施有关的部门或人员的理解和接受,在实施中也容易得到各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决策实施的质量。

5)群体决策有利于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在群体决策的情况下,许多人都比个人决策时更敢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B/群体决策可能存在的问题

群体决策虽然具有上述明显的优点,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就会影响决策的质量。群体决策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速度、效率可能低下

群体决策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员工的积极参与,力争以民主的方式拟定出最满意的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陷入盲目讨论的误区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速度和决策效率。

2)有可能为个人或子群体所左右

群体决策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原因之一是群体决策成员在决策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可以充分地发表个人见解。但在实际决策中,这种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很可能出现以个人或子群体为主发表意见、进行决策的情况。

3)很可能更关心个人目标

(二)社会群体的作用

实际上,群体成员总是处于一定的人际互动关系中,静止的群体是不存在的。下面我们将从群体的动态角度入手,研究社会群体的作用,即着重探讨社会群体的凝聚力、规范、沟通和冲突。

1、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和群体对成员的支持力等。群体的凝聚力通常是由以下几项指标反映出来的:群体的功能和目标、成员的互动模式、成员的友谊、归属感以及成员的受重视程度等。

第一,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其一是人际吸引。群体中尚未形成规范压力,或者成员尚未了解、接受规范;其二是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建立更深的关系;其三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各成员因此对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于归属感。

第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A/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发生重要影响。

B/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

C/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

D/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

E/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群体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

第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涉及许多方面,它既有正向的社会功能,也有负向的社会功能。

正向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其一,高凝聚力的群体能使成员获得较大的满足。成员具有明确的群体身份感,忠诚于群体,在群体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培养友情;其二,高凝聚力的群体对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员自愿接受群体的目标,认同群体的规范,并主动支持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其三,高凝聚力的群体完成社会任务的效率比较高。由于群体的凝聚力比较高,成员认同和支持群体活动,能够有效地沟通,为实现群体目标共同努力。

群体凝聚力也有一些负向的社会作用,它主要包括:其一,排斥和否定成员的不同意见。由于高凝聚力的群体强调成员的一致性,对成员之间不同意见的容忍度比较低,无法正视群体成员的分歧和矛盾,通常排斥和否定成员的不同要求;其二,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对其他群体抱有敌意。如果群体凝聚力过高,成员就会突出自己所属群体的优点,强调自己群体的优越性,排斥和敌视其他群体;其三,高凝聚力的群体通常会阻碍成员的自由发展。群体凝聚力的增强使得成员意见趋向一致,成员很难比较冷静客观地分析和看待自己的行为。随着群体凝聚力的增强,群体对成员的控制力也大大增强,留给成员自由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群体规范

每个群体都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它规定群体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群体规范是群体区别与简单聚集体的重要标志之一,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对每个成员都有约束力。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做出尽快反应。群体规范就其形成过程来说,也属于定型。此外,群体规范的形成还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是群体成员为着目标的实现而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群体规范在群体活动中的作用表现为:其一,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其二,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其三,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3、群体沟通---P154-157群体内部关系

所谓群体沟通是指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相互交往、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增进了解、增强群体凝聚力的过程。群体沟通与一般的信息沟通不同:其一,群体沟通的每个参与者都是积极的主体,不是设备之间的简单信息传递;其二,群体沟通通常需要借助语言,而信息沟通通常使用符号;其三,群体沟通可能产生由社会或心理因素造成的障碍,而信息沟通仅仅与信息传递过程有关。群体沟通与一般信息沟通的差别还表现在沟通的范围上,群体沟通的范围要比信息沟通大的多,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等,与群体成员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群体沟通有许多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群体沟通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其一,根据沟通双方的地位,可以把群体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沟通只指向一方,另一方不产生反馈行为;双向沟通是指沟通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其二,根据沟通的手段可以把群体沟通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借助于口头语言,而书面沟通借助于书面语言;其三,以群体沟通的方向为标准可以把群体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上行沟通是指较低地位的成员主动与较高地位的成员沟通,下

行沟通则性反,指较高地位的成员主动与较低地位的成员沟通。如果成员的地位相同或接近,这种沟通称为平行沟通;其四,根据群体沟通的途径可以把群体沟通分为圆形沟通、链形沟通、丫形沟通和轴形沟通。群体的不同沟通途径不仅影响沟通效果,还与群体成员的地位有关。另外,群体沟通还有其他类型的划分,如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

4、群体冲突

在群体成员互动过程中冲突总是无法避免的,成员与成员之间或成员与群体之间的不一致性称为群体冲突。不能简单地认为群体冲突只有负面的社会功能,任何群体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群体冲突,适当的冲突是发挥群体功能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对与群体的发展来说,群体冲突是群体保持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必要前提。

群体成员与群体规范发生冲突时,群体会施加一定的影响,设法改变成员的行为。群体对越轨成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其一,辩论阶段。群体允许其成员发表不同看法并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其二,劝说阶段。群体劝说越轨成员放弃不同的看法,遵守群体规范;其三,攻击阶段。群体开始攻击坚持不同意见的成员,迫使其服从现有的群体规范;其四,隔离阶段。群体隔离越轨成员,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使他最终向群体让步。

调研报告: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能力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弱。多数社会组织处于无人无钱的尴尬局面。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是非营利性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有限,工作人员兼职的居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自身建设能力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很有限。有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 管理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性体现弱。社会组织中由于兼职人员居多,一些人员还处于临时聘用状态,内部管理很不规范,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公益性反而弱化,在社会上很难建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社会公信力不足,开展活动难以持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现有的社会组织处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实际上处于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并且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自己的主张和声音难以独立地展现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 培育不到位,大量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处于灰色地带。由于目前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距离拥有真正合法身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缺乏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利于社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 抓紧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性质、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奖惩办法。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通过立法,明确非营利的定义与标准,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所从事的必要的有偿服务与营利之间的界限模糊,造成人们对非营利社会组织公信力的误解和责难,同时造成对人们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积极性的伤害。有些新社会组织特别是中介组织,大多以营利性的逻辑来展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 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规模较小。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综合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社会多元化治理格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中国社会在经过过去三十余年的强势改革之后,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于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治理是个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元素不断涌现,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个已经出现深度社会分化的社会中,传统的社会治理形式已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如果不进行变化,仍然采取过去的社会管理模式,只会让这种矛盾日益加深,且愈演愈烈,加大社会矛盾。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调节、民间主动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是社会发育的基本标志,通过社会组织发展带动公民社会发展,限制过强过大的政府权力,进而形成社会多元治理的格局,并最终形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局面,是实现我国社会有效治理,从而达到“善治”目标的基本途径。自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政府报告等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转型”,这一转刑即意味着政府将告别过去的全能形象进行适当放权,而社会组织被引入到社会治理之中,将二者进行结合,完善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党与政府所提倡的党为主导,政府管理,社会配合,民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局面,这一新模式是对马列主义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基于我国现实情况的选择。本文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研究考察的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寻找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论文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借鉴了现代中外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最新理论或研究成果,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撰写。本篇论文共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于国内外研究综述,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交代来闸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下我国政府把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放在政府改革转型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变革中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组织发展对于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第五讲 群体与组织

第五讲群体与组织 社会群体 群体类型 组织结构 科层制 ●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群体。由于我们具有群体成员的身份,我们才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是我们所属群体的产物。 ●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其中又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器(涂尔干)。它为人们提供亲密关系,并赋予社会行为以意义和目的感,消除没有归属感的迷惘状态。 ●群体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群体如何施加其控制力量? 我们为什么要形成群体? ●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群体帮助其成员去完成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例如足球运动员、学习小组等等。 ●表意的需要(expressive needs),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例如朋友群体、民族群体等等。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定义:按照一定行为模式进行互动的一组人。 ●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群体(group)与集群(aggregate)、类群(category) ●群体:强调人们相互交往并由此产生的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往往有着共同的兴趣、价值观、种族、或社会背景、血缘纽带。 ●集群:是指暂时处于同一空间而互不隶属的个体之和。如排队等候的人群或剧场的观众。 ●类群:是一种统计量,它指具有某些相似特点的人,如身高超过1.8米的男性、戴眼镜的女大学生等等。同一类别的人既不相互交往,也不存在归属感。 二、群体类型 ●乔治·古尔维奇(Georges Gurvitch,1894~1965)提出多元的群体分类标准。例如群体功能、群体数量、群体存在时间等等,这些分类标准全面但显得庞杂而难以操作。因此,其他社会学家采取另外的划分方法进行群体的研究。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s) ●我们所属的第一个群体(家庭)以及邻里、朋友圈,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亲密和归属感,这些群体叫做初级群体。由查尔斯·库利在1909年提出。 ●主要是指那些以面对面交往与合作为特征的群体。初级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在形成个人的社会属性与价值理念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库利) ●初级群体是―生活之源‖,以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全部人格的互动为特征。对我们形成良好情感至关重要。在面对面的互动中,人们产生自尊感、归属感,以及被欣赏和被爱的感觉。 ●必须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初级群体都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产生消极影响的初级群体。例如某些帮派、团伙。 ●2)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s) ●基于某种利益或活动而组成。成员以特定的角色进行互动,如学校里的班级、学生会;社会中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

目录 一、“新经济组织”类概念 (1) 二、“新社会组织”类概念 (4)

一、“新经济组织”类概念 新经济组织:是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全部所有或绝对控制的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态。另从所有制特征上看,现行法律、法规把这类经济组织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国家统计分类目录中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经济控制企业、港澳台经济控制企业、非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非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等。 1、非公有制经济:是指各种社会经济成份中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 2、个体经济:又称“个人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通常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或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和支配的一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我国,个体经济目前专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 3、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为基础的经济形式。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体现着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私营经济的主要形式是私营企业,包括: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股份有限公司。 4、混合所有制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所有制的投资主体对一个企业或公司投资所构成的经济类型。它含有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中的几种成份。其主要形式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5、股份合作制经济:指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两种性质的一种经济形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探索出来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集体经济的新的组织形式。其主要经济形式是股份合作企业。 6、港澳台商投资经济: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到内地直接投资设立企业而形成的经济。其经济形式主要包括独资企业、与内地投资者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其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 7、外商投资经济: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内地直接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其经济形式主要有四种形式:外资企业(又称“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8、个体工商户:是指个人从事生产劳动,生产资料或产品收入归个人所有,雇工7人(含7人)以下,以个人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的经营形式,包括城镇闲散劳动力等自筹资金开业兴办,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工业、手工业、客货运输、商业、饮食、服务(包括修理)和房屋修缮等个体经营者。还包括农村的非农业个体经营者。 9、非公有制企业:指在工商登记时登记为企业的,非国有或非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非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注意: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包含个体经济,非公有经济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10、私营企业: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所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11、私营独资企业:在我国,按有关法律规定,由一名自然人投资经营、以雇佣劳动为基础、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2329033.html,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作者:吴泽群 来源:《学会》2017年第02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能力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弱 多数社会组织处于无人无钱的尴尬局面。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是非营利性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有限,工作人员兼职的居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自身建设能力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很有限,有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 (二)管理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性体现弱 社会组织中由于兼职人员居多,一些人员还处于临时聘用状态,内部管理很不规范,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公益性反而弱化,在社会上很难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社会公信力不足,开展活动难以持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三)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 现有的社会组织处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实际上是处于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并且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自己的主张和声音难以独立地展现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 (四)培育不到位,大量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处于灰色地带 由于目前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距离拥有真正合法身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缺乏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利于社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二、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 (一)抓紧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性质、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奖惩办法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团队和群体的差异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群体和团队的实例区分 (1)举例 下面四个类型,哪些是群体?哪些是团队? △龙舟队 △旅行团 △足球队 △候机旅客

实际上,龙舟队和足球队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而旅行团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它只是一个群体;候机室的旅客也只能是一个群体。 (2)举例 NBA在每赛季结束后都要组成一个明星队,由来自各个队伍中不同的球员组成一支篮球队,跟冠军队比赛,这个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或其它组织? 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有一些争议。这里的看法是:明星队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只能说是一个潜在的团队,因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成员之间的协作性还没有那么熟练,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当然从个人技能上来说也许明星队个人技能要高一些。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潜在的团队,在国外也有人叫它伪团队。 群体向团队的过渡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团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3-1 群体向团队的过渡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 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真正的团队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比较遥远。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团队和群体的差异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广西日报时间:2014-04-23 14:23 谢舜王玉生傅金鹏 社会治理既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事实表明,社会共治是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政府、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被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社会共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社会组织具备政府和营利性组织所没有的独特属性,即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互益性或公益性,因而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组织的“井喷式”增长,其角色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如何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在理论层面研讨和在实践层面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 重要角色 社会组织在了解和反映民生需求、递送公共服务、调节公共冲突等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因而在社会治理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传统的社会管理意味着政府主导的单方面、单向度、单手段的管理工作。社会管理的主要行动者是政府,权力自上而下地、单向度流动,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以管控等“硬方法”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是被动的管理对象,即便是发挥作用也处于被号召、被组织的地位。可见,传统社会管理的理念主要是管治。而社会治理强调权威来源的多元化,包括政府、社会组织、营利性组织及其他机构和个体;各主体平等协商、密切合作,形成共识,而非一家独大;综合运用法律、规则、权力和习俗等治理工具,刚柔并济。显然,现代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共治。从管治到共治的转型,意味着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充当着重要角色。 社会组织是民生需求的扫描仪。了解和反映民生需求是有效开展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大量的社会组织来自于社会基层,活跃在基层,与民众关系密切。一方面,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群体概述 个体、群体和组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群体对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组织行为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研究群体行为,首先须要从群体的含义、特征、类型和功能入手。 第一节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一群有共同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都可以称为群体。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群体,往往是那些比较具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群体,即小群体。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群体。群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众多的群体。群体活动特征并非人类所特有,其他动物也有这种生活特征。生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生活在地球上的50多万种昆虫中约有1.5万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简单的分工,如在1万种黄蜂中,就有1000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运水、找粮、搬泥、看护等简单的分工。至于鸟类成群栖息和猿类结群而居的群体活动则更为人们所常见。总之,群体活动是整个动物界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人类的群体与一般动物的群体有不同,一般动物群体生活是遗传的结果,而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

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 (1)活动。一个群体能够持续存在,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群体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表明自己现实的存在。 (2)相互作用。群体成员在活动中,彼此交往,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感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和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群体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如图6—1所示。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在个人层次上,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个体只有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人:个体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期望他参与群体,学习群体规范;等到个体产生了明确的自主意识,他就开始自觉的参与社会群体。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对群体生活的倾向是群体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群体的层次上,群体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群体能使人们完成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合作与教育基金会党支部书记江宁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治理与政府管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覆盖的范围不同。“政府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很难界定;而“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二是“社会治理”相比于“政府管理”,更突出的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的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三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因而,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说社会管理,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虽然社会管理包括政府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和公民社会组织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两个主要方面内容,但社会管理仍然侧重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社会管理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

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也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单一主体都不能垄断规范和管理的实践过程。第二,社会管理很容易表现为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原先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责任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第三,社会管理更多地是表现为从自身主观意愿出发管控社会,想当然地自上而下为民做主;而社会治理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更多地强调发挥多主体的作用,更多地鼓励参与者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符合整体利益的公共政策。第四,社会管理的实践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力,依靠发号施令;而社会治理则在运用权力之外,形成了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习俗的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治理行为者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例如,政府应更多地引导和更少的管制,民间组织及公民社会更多地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市场力量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成为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等等。传统的社会管理意味着政府主导的单方面、单向度、单手段的管理工作。社会管理的主要行动者是政府,权力自上而下地、单向度流动,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以管控等“硬方法”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是被动的管理对象,即便是发挥作用也处于被号召、被组织的地位。可见,传统社会管理的理念主要是管治。而社会治理强调权威来源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8.1复习笔记 一、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含义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①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②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2)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①共性。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 ②异性。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力,而社会网络联系则较局限与松散;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网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网络、朋友网络、亲戚网络等。 (3)现代交通和互联网与社会网络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的人际交往的跨时空性、匿名性、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以互联网等为中介的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社会网络在情感交流、社会信任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社会网络的类型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按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络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2)按社会网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3.社会网络的功能 (1)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 (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 (3)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

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社会治理创新

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社会治理创新 【申论范文】 从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内涵可以看出,与社会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社会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因此,对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考察,很有可能会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以文章为例,预测如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对全篇材料的理解,围绕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一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语言流畅,逻辑清楚,800-1000字。 【基本内涵】 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参考范文】 把权利放出笼子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社会治理的改变和创新正是顺应了社会变革,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权利放出笼子——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赋予其应有的权利。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仅一字之差,却更突出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既不同于政府,又承担了以往政府承担的许多职能。李克强曾说:“强调用社会的力量办好社会的事情,是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可见,社会组织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不断进步。

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社会治理的核心目的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关乎民生、发展和稳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它的第一个职能就是服务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要给特定的社会群体或者在特定的社会领域提供一定的服务。比如工会服务工人群体,为工人群体表达诉求;环境保护组织,为环保事业提供服务等等。因此,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为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提供不同的服务,起到协助政府提供服务的作用,真正的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中公教育。 发挥表达诉求的作用。在社会治理中总会遇到各种利益诉求,也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不满的诉求,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处理这些利益诉求,一方面可能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对政府的不满意情绪,损害政府形象。在处理广大群众的诉求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通过所在的社会组织来向政府反映情况,由社会组织与政府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来维护成员权益,表达成员的诉求,这样既可以增加表达诉求的渠道,也可以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利益。 发挥有效监督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离不开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督促。在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可以监督企业是不是按照要求生产合格的产品,防止出现一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监督政府,监督官员,督促官员和政府公平地制定政策,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社会组织有着与政府和企业不同的基层性、多元性、利他性和公共性等性质特征,sxoffcn 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政府要在社会治理中着重关注社会组织的作用,给予其相应的权利,让社会组织真正地发挥服务、表达诉求以及监督的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背景: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 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 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0一文,被认为是社会网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是群体、组织内部的纽带,而弱关系是群体、组织之间的纽带。在他看来,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群体的某个个体。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 格兰诺维特于1985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又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0。他在该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卡尔#波兰尼在5伟大的转折6一书中提出的/嵌入性0概念。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格拉诺维特认为,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信任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

主要的几种社会组织

主要的几种社会组织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主要的几种社会组织 一、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成立条件 (一) 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 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 有固定的住所; (四) 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 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六) 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社会团体含盖的主要范围 工商服务业类:商会、行业协会;科技研究类:科协 教育类:教育学会;卫生类:医学会;社会服务类:志愿者协会 文化类:文艺团体;体育类:体协;生态环境类:学生社团 法律类:;宗教类:;农业及农村发展类: 职业及从业组织类:;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其他: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条件 (一)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二)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 (三)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五)有必要的场所。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主要内容 工商服务业类:咨询机构;科技研究类:研究机构;;教育类:学校 卫生类:医院;社会服务类:养老院、幼儿园;文化类:文艺团体 体育类:运动中心;生态环境类:法律类:;宗教类: 农业及农村发展类:职业及从业组织类: 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其他:山东省最多,有三万多个。 三、基金会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基金会类型 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以下简称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以下简称非公募基金会)。

(完整版)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组织和群体的区别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组织和群体的差异 组织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组织可能就不一样,尤其组织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组织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组织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组织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组织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组织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组织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组织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组织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群体和组织的实例区分 (1)举例 下面四个类型,哪些是群体?哪些是组织? △龙舟队 △旅行团 △足球队 △候机旅客 实际上,龙舟队和足球队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而旅行团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它只是一个群体;候机室的旅客也只能是一个群体。

(2)举例 NBA在每赛季结束后都要组成一个明星队,由来自各个队伍中不同的球员组成一支篮球队,跟冠军队比赛,这个明星队是组织还是群体,或其它组织? 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有一些争议。这里的看法是:明星队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只能说是一个潜在的组织,因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成员之间的协作性还没有那么熟练,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当然从个人技能上来说也许明星队个人技能要高一些。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潜在的组织,在国外也有人叫它伪阻止你。 群体向组织的过渡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组织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3-1群体向组织的过渡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 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真正的团队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比较遥远。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组织和群体的差异 组织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