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裘曰修

裘曰修

裘曰修
裘曰修

裘曰修:出身南昌的“大禹”

还曾任《四库全书》馆总裁;华东交大校外的曰修路因其而得名

裘曰修像

在南昌市湾里区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深处太平乡合水桥以西一公里的竹林幽谷,沿着“百步金阶”而上,石阶上端便是江西省最大的地表皇室墓葬——皇姑墓。皇姑墓是一代名臣、大学士裘曰修与其夫人裘皇姑共眠的古冢。裘曰修是著名水利专家、文学家,曾参与规划修建现在北京的北海、中南海等引水工程建设。裘曰修夫人熊氏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性,虽然民间传说她麻脸大脚、相貌不美,但在丈夫获罪入狱之际,竞千里赴京相探,澄辩冤情;皇太后对她更是“一见钟情”,认作义女,成了“皇姑”。

南昌的曰修路就是纪念裘曰修而得名

“裘曰修的夫人去世后,他们夫妻俩的墓合二为一,砌成一座大型坟墓,就是被世人称为的…皇姑墓?。”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学会会员,同时对新建县历史有名人物颇有研究的揭光保告诉记者,历经两个世纪的沧桑,皇姑墓多次遭到盗墓贼的盗掘毁坏。1983年,湾里区人民政府专门拨款,组织修葺了皇姑墓,并将其列为全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皇姑墓才得以保存。1986年,南昌市将这座全

省罕见的很有历史价值的大型地表墓葬皇姑墓批准为“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湾里区在创建梅岭旅游风景区的过程中,把皇姑墓列为风景区数十个旅游景点之一。

南昌市地名办陶姓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南昌以名人命名道路的特色被保留下来。“目前,我市共有44条名人路,以32位历史名人命名,名人路之多乃全国之最。”陶姓工作人员说,其中,目前位于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东交通大学北区校园外的一条曰修路就是为纪念清代名臣裘曰修而得名。

揭光保说,裘氏后裔前些年在其祖基地老屋裘村附近,联族筹资兴建了一座恢弘的裘氏宗祠,祠堂里面供奉着裘氏祖先中最有名的两位,其中之一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三部尚书裘曰修。

27岁考取进士入翰林院做编修

“江西自古以来能人辈出,自唐宋以来,涌现出一批文人学士,他们有的文采非凡,流传千古;有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代的裘曰修就是其中一位典型的南昌历史名人。”揭光保告诉记者,裘曰修是江西隆兴府(今江西南昌)新建县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据揭光保介绍,裘曰修生于康熙年间,长于雍正时期,青年时代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裘曰修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即27岁时考取了进士,改庶常。“这可是当时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年轻的裘曰修在殿廷上接受皇帝的考问,对答如流,博得了乾隆帝的赞赏,于是入翰林院做编修。”揭光保说,当时这在裘家引起了震动,新建县双港村的裘家名噪一时。

“翰林院是古代朝廷的…储才?之地,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或社科院。”揭光保解释说,年纪轻轻的裘曰修入翰林院后,更加奋发图强,凭着自己丰富的才学,逐渐博得了皇帝的欣赏。三十而立的他,便被擢升为吏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继而又担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

遭奸臣迫害妻子熊氏救夫成了“裘皇姑”

揭光保说,裘曰修能够取得明显的政绩,在仕途上成功,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才华能力,还与他的身后的“贤内助”丑夫人有很大关系。裘曰修与其夫人熊氏的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裘曰修在年轻时是位美男子,文弱白净,貌若潘安;但民间传说熊氏肤黑面麻,额上还长着七颗排列得犹如北斗七星般的黑点。

洞房花烛夜,新郎裘曰修揭开面纱,平生第一次看新娘,顿时犹如雷击愣在床边,闷闷不乐,踱到书案前提笔书写“抬头不见月,遥见满天星”。同样琴棋书画精通的熊氏为丈夫续写“众星拱北斗,牛女朝帝京”。以织女牛郎故事自比,表示能辅佐夫君成为朝廷高官。当即裘曰修对妻子的气度、胸襟和贤惠大为赞叹,对自己唯貌是求后悔不已。此后,夫妻几十年恩爱如初,情意深切。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裘曰修突然遭到奸臣迫害,被诬告受贿贪赃,徇私舞弊,从而被打入大狱。夫人熊氏听闻后心急如焚,并连夜进京,孤身一人面见乾隆皇帝。熊氏不亢不卑,正色言辞,为丈夫喊冤。因与过世的公主有几分神似,皇太后召见熊氏并当即认作“义女”。皇帝也颇为欣赏熊氏,于是祸事成了好事,裘曰修被无罪释放,步步高升,夫人熊氏也成了名噪一时的“裘皇姑”。

乾隆皇帝称赞裘曰修“品学端醇,才猷练达”,其人文化底蕴深厚,博学多才,曾任《清会典》总裁、《四库全书》馆总裁。奉敕撰修《西清古鉴》、《钱录》、《秘殿珠林》、《石渠实笈》、《热河志》、《太学志》等文集和奏议十卷,诗集十二卷。裘曰修更在治水疏河方面功绩卓著,对当时的黄河、淮河等进行治理,领导治水二十八处、开河六十五条,完成堤防工程三千余里,他所著《治河论》上中下三篇,是我国治水理论中的宝贵财富。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裘曰修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清史稿》记载“河屡决山东、河南、安徽境,积水久不去”。这一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见到黄河决口,东部平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于是酌情免去灾区的赋税,并派裘曰修谋划治理黄河的策略。

已经45岁的裘曰修接到任命后足迹踏遍了河南、河北、安徽广大地区,走访了黄河及其有关的支流,以及附近的江河湖泊。探究了洪水泛滥的源于流的辩证关系,抓住洪水泛滥成灾的关键所在,然后站在水利工程的全局看问题。

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的十五年中,裘曰修先后受命前往河南、山东、天津等地进行治水,主要对黄河、运河、淮河等河流进行疏浚和治理。揭光保说,裘曰修在京城期间,还参与当时京城多地的引水工程规划和改造,“现在北京中南海和北海的活水,是裘曰修当年勘察设计,从永定河引水灌溉而来的。”

曾提议黄河改道入海

裘曰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一生中最有成绩的莫过于“治水”。《治河论》详细地阐明自己对水利工程的见解,许多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很有价值。关于治水,裘曰修也说过这样的话“治水当先审其受病之由,再论治病之法,就一县一府而言,病有其处,合一省而言,

则不然;就一省言,病有其处,合数省而言,则又不然。若仅于一处受病处治之,而下流之去路未清,则为患滋甚。”其所论述深得乾隆帝嘉许。

“河非可以治也,亦顺其自然而导之”。裘曰修认为,河流走势本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能去更改或是治理,只能顺势去引导它,遵循天道。面对黄河对此决堤、河患严重,裘曰修曾提出过“黄河改道入海”的建议,即在黄河北岸开减河,引河水北流入大清河,经山东入海。但始终未能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批准,乃至嘉庆、道光年间,黄河治理依然局限于堵决口、修堤坝、浚河身、通海口等传统的办法。数十年间河患不断,灾害严重,直至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黄河才终于“东注大清河入海”,黄河改道成功。

老年主持编纂《四库全书》

揭光保说,如果乾隆皇帝答应裘曰修的辞职告老还乡,裘曰修在年老时对南昌的水利工程会有一定的指导意见。裘曰修一直辛勤工作至60多岁、感觉自己年纪大了才想起退休,但是这一愿望也没能如愿。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裘曰修疏浚永定河、北运河后明显感觉到自己年纪大了,而且身体多有不适,经常头晕难受,四肢乏力。于是裘曰修奏请乾隆皇帝,辞职告老还乡。

爱才的乾隆皇帝并没有批准裘曰修的辞呈,也不再派他去水利工地奔波操劳。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乾隆皇帝准备编纂规模宏大的《四库全书》,任命裘曰修为《四库全书》馆总裁。为尽快完成这部前所未有的鸿篇巨制,裘曰修推荐他的同乡好友曹秀先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在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两个月,裘曰修便患病了,但裘曰修仍然抱病坚持编写。不仅如此,他自感精力有限,总想在有生之年尽快把《四库全书》完成。最后,裘曰修病倒在翰林院的《四库全书》编写馆里,终因病不治逝世。乾隆皇帝御笔封裘曰修谥号为“文达”。裘曰修为人宽厚,不以权势欺人,他曾经说过“让人怕我,不如让人敬我。尊敬是从人心底里发出来的,不能强求。”

记者李海燕文/图

相关文档